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结构不优、质量

不高、效益不好、能源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等现状,探寻多重路径寻求突破。

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上突破

当前,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结构、质量和效益不优,能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不可避免地出现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通过严控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有效控制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实行集约开发利用。通过工业园区、创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推进产业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造成县域经济中高耗能、高污染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新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另一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引进吸收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及市场占有率。

从提高品牌竞争力和推进信息化上突破

品牌的生命力和魅力在于其本身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体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县域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通过科技创新,努力打造品牌,在不断提高品牌竞争力上寻求突破,才能获得丰厚的品牌附加值,带动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

发展县域经济,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抓住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减少和规避污染,有选择地搞好产业承接,改善县域经济结构。要抓住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县域企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推进国民经济整体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缩短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用工业经济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培育农村经济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和实力。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动农村经济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迈进。(作者系仙桃市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

向度过低。

三、促进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对策选择

1.完善价格机制,运用经济政策引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制止高消耗、低效率行业低水平扩张,一是要改革现行的价格管制方式,使价格能够反映企业占有、使用资源的成本,适当提高土地、电、煤、油的价格。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要通过试点确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逐步在县域建立排污付费制度,征收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费。二是要制定税收、贴息、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调整资源税政策,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调整高能耗产品进、出口关税政策,限制高能耗产

品出口;制定鼓励节能、省地型建筑的土地使用政策,制定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政策。

2.启用绿色GDP考核机制,遏制传统粗放型增长。启用绿色GDP核算体系是要对环境做经济评价,对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核算,要彻底改变不给生态环境以经济价值的传统做法。为引导县域政府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要制定《县域绿色GDP评价考核办法》,每年进行考核。过去在对县级官员进行考核的指标中始终是以产值为主要指标,传统的政绩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不匹配。与绿色GDP相对应,考核干部政绩标准不仅要看短期内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而且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等指标统一起来进行考核。县级干部的政绩考核中要加入每万元产值的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消耗、三废排放量等因素,扭转政府官员传统的政绩观,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创新科技机制,提高技术水平。一是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县域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建立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把骨干企业建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基地和技术推广基地,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二是组织科技攻关,突破制约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瓶颈。政府要加大资金与人才投入,开发针对本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整治技术;要依靠现有的技术成果和人才力量,重点开发能节约本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加紧研究未来影响本地能源发展方向的技术,提高县域资源利用与节约的能力;要培育一批技术推广中介机构,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4.建设生态工业园,推行土地集约利用。一是按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生态县、生态示范区及生态乡镇。生态园区要按照生态、效益、集约型要求,完善配套功能,使用清洁燃料,对垃圾、污水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工业园区要通过整体结构改造、物流优化、资源和信息集成、建立废物交换系统和企业间闭路循环系统,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二是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这是提高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为避免县域土地的粗放利用,要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式发展的思路,坚决防止和纠正盲目圈地现象。工业园区新上的项目,要根据县域产业规定出单位土地最低投资和产出标准。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要鼓励企业用地向空中发展,促使企业的用地理念发生转变,引导企业争取“空中优势”,建多层厂房是突破土地资源瓶颈的一个新措施。

5.监测资源消耗,优化能源消耗结构。一是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县域节能工作重点为高耗能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化学制品、金属冶炼、电力、蒸汽供应等行业。要依法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监测,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和目标管理,实现低能耗下的经济增长。要监测企业原材料的投入产出比值,引导重点行业降低原材料消耗。制造业要开发节约材料的零部件、设备;包装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的材料消耗;建筑业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二是调整和优化县域能源消耗结构,要利用三峡水电站、“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设的机遇,以增加电力、天然气来减少对污染重、效率低的煤炭、燃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比重,提高优质能源利用率。三是要按照能源生产供应状况和合理用能要求,重视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新型能源,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6.强化企业环保责任,推行清洁生产。一是确定工业环保标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企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县级政府要通过环境规划对企业实施环保标准。环保标准值的高低,是确定企业治理污染投入的技术依据。要强化企业安排污染防治资金,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治理达标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政府要促进企业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通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排污总量控制,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展废水循环利用。三是县级政府要鼓

励民营企业投资于环保产业,实现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推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及包装物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7.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集约型增长。一是按比较优势原则,县域农业要从传统粮、棉种植业偏重的结构,转移到农、林、牧、渔业并举的大农业结构。要从县域资源禀赋条件出发,推动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畜牧、水产养殖、蔬菜、花卉、林果业发展,形成新的农业支柱产业;要按照国际食品卫生与质量标准,加快建立一批肉、蛋、奶、鱼、果、菜等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推动创汇农业发展。二是县域农业集约型增长必须把农村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销售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专业化和规模经营。要大力培植科技力量强并能够网络农户闯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加工企业合资合作,把龙头做大做强;要统筹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围绕粮食、棉麻、肉类、水产、乳品等重点,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切实转变主要依靠出卖初级农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践新论]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组合的方式。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前提:更新观念

摒弃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二是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三是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途径:优化经济结构

当前县域经济生活中不合理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束缚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增长既没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没能明显地带来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及结构之间的优化,反过来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结构的失衡,阻碍了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不断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为重点,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围绕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信息、旅游等新兴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动力:加快体制创新

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经济环境整治、区域内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深化企业产权制度和经济机制创新,构筑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经济增长主体,特别是在企业内部尽快形成有

利于追求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的机制。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引导企业确立突出整体优势的发展战略,扭转企业盲目扩张、盲目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倾向。

出路:推进科技进步

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大力构筑发展的科教支撑体系,积极探索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的新途径,通过技术入股、共建技术中心或科研所、设立科研基金和共建经济实体等紧密型的合作模式,加快县域企业技术进步;培育和发展区域技术市场,通过科普宣传、现场指导等方式,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县域经济发展事业。

保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能否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全党广泛开展政绩观的教育和大讨论,使各级领导干部深深懂得: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的满意和受益程度是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也是我们衡量干部的最终标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一是要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者受到惩罚。二是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体系设计上,既要看经济指标,也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三是建立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要把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与贯彻党纪政纪结合起来,强化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制,对造成重大失误者,必须依纪、依规予以追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建设和谐农村,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9月初,我们专程赴仙桃、天门两个直管市,就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问题进行了调研。两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实践与探索

仙桃、天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巧解资金难题,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论文百事通

(一)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仙桃市牢固树立抓龙头就是抓农民增收,抓龙头就是抓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抓龙头就是抓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采取了“三个并举”的办法,大力兴办龙头企业。即引进外地的与发展本地的并举,支持国营的与扶持民营的并举,发展市级的与发展乡镇的并举,使全市出现了一个竞相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好势头。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发展大小农产品加工企业108家,在建的3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家,过5亿元的2家。

2008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56元,占全市当年人平增收的17.5%,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3.2万个,占全市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1.4%,提供税收0.8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18.2%。

湖北绿生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回乡创业的李克荣邀约三个老板,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的一个屠宰加工厂。为了帮助这家企业高起点进行建设,仙桃市选派了1名畜牧专家驻厂指导,确定了一名领导,组建了一个专班,具体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帮助该公司请省农业厅、华农大的专家到国外选购优良原种,到商务部设计院请高手规划设计,申报无公害产品证书,从而使该公司选择了一流的设计方案,选购了一流的设备,选定一流的加工工艺,生产出了一流的产品。公司今年屠宰量将达到20多万头,计划三年内出栏生猪100万头,屠宰量300万头,饲料产量6万吨,销售额40亿元。

仙桃在招商引资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十分注重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他们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和吸纳功能,有效改变了过去乡镇工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仙桃市有意识地规划和培植了3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引进300多家工业企业和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扎堆发展,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市政府今年22号文件规定,新征建设用地,其投资强度应达到每亩45万元,容积率(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之比)在0.5(轻工业)或0.8(重工业)以上,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不超过7%。彭场镇集聚了116家企业,他们的办法是向内部挖潜,向空中发展,向存量要地。仙福纸业引进香港隆盛集团,投资5000万元扩规改造,地没增一分,产值增长10倍。

(四)搭建融资平台,突破资金瓶颈。

当前诚信缺失、抵押担保滞后以及银行资信评级、金融政策等不足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仙桃市分别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市投资咨询公司和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等民营股本成为投资主体,优化了资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构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他们以服务企业为主线,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以优化流程为手段,严格发放委托贷款;以风险防范为前提,促进融资平台稳健发展。截止目前,通过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使27家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开放银行贷款1.

5亿元,直接支持了一批中小企业扩规发展,被称为“仙桃模式”。2008年,仙桃市组建了城市投资开发公司,是全国县域进行城市建设融资的一块试验田。该公司采用“借款、用款、还款一体化”经营模式,已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污水处理、黄金大道建设、天然气工程、垃圾处理四个项目贷款总额4.9亿元。资本运营和项目建设,使城市土地增值、形象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天门市在解决融资难题上,狠抓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这一体系主要由三家单位组成:天门市中小企业信用协会,天门市兴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天门市兴天担保有限公司,整合了中小企业担保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功能。在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下,融资平台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积极扶持成熟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开发和储备。信用平台2008年10月正式挂牌,截止到今年4月,成功完成湖北中佳药业等七家公司新上或技改项目的评审上报及用资、融资总额6000万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重点企业急需改造扩建和流动资金短缺的矛盾。还完成了天门福临化工有限公司10000吨/年氯基酸等五个项目共计1750万元的论证评审上报工作。以上资金的注入可使企业增加销售78701万元,增加利税12484万元,增加社会就业人员1740人。

二、经验与启示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的转变和工作着力点的调整,使仙桃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健康和协调,使天门积蓄了发展的力量和后劲。仙桃和天门分别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和生力军。今年上半年,仙桃地区生产总值71.1亿元,同比增长11.5%,招商引资协议资金60亿元,实际到位15.7亿元。天门地区生产总值51.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建扩建跨年度建设项目111个,计划投资额36.6亿元,招商引资上实际引进市外资金8.29亿元。仙桃、天门的发展给我们以可贵的启示:

一是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把“一主三化”作为基本方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扭在一起抓,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对此,仙桃郭河镇党委书记王永有深刻的理解: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把工厂作为农业的加工厂和仓库,以深加工为纽带,把农业和工业串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强调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同时,学会反弹琵琶,用城镇化牵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重要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而是必须真正面向市场,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尤其要抓住现有特色农产品,把特色规模做大,尽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像抓工业一样,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加快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产品品牌化。要成为农业强市,还必须有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需要盘活现有的设备,充分挖潜,充分利用;需要引导现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及时切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最为关键的一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通过参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干部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 一、加强学习是广大干部更新观念,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动员大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精神,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自觉学习,努力转变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本领,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智力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时代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学习能力日益成为生存力之根,创新力之源,竞争力之本。我们每个人只有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把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培训成适应科学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真正实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摆在每一位干部面前的重大抉择,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放弃学习就放弃了明天。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要求广东“坚持不懈,先行一步,真正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二者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它们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存的统一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增长、也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包括社会财富的增长,还包括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体现规划纲要赋予广东的历历史使命。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予的“洗牌”良机,也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亦是先富起来的广东人享受发展成果、让经济发展为人服务的必然选择。 三、学习现代产业知识,不仅是一次知识更新,更是一次科学发展理念的再武装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各国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总第18期 2007年第11期 SerialNo.18 No.11,2007摘要: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实现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应,向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自然生态效率相统一模式演进,就是由追求长期经济增长向持久性经济增长方式演进。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技术知识型增长;可持续增长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16-03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张高旗(1960-),男,陕西白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张高旗,郝坤安 (延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总量增加的速度加快,并未反映生产成本的大小、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水平低、 成本大、发展的非持续性问题日渐突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增长。2005年10月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一次明确指出,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见,这个任务艰巨而重大,现实而紧迫。 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要素、目的等决定的。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代表观点主要有: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经、道路和方法、形式的总和,也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经济增长手段的统一”。二是“所谓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三是“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国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来源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线”。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组合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多年来提法很多。有速度型与效益型、速度型与结构性、数量型与质量型、外延型和内涵型、粗 放型与集约型,甚至有人归结为重型增长与轻型增长等。这些提法和分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概括和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不同类型,我们根据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按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要素投量和要素使用效率不同,可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是指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增加而实现的。其特征主要有:经济增长依靠大量资金投入,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依靠高投入的增长,经常造成总量失衡等。集约型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的。其主要特征是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优化的产业结构和重视科技进步作用等。我国经济目前还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二是按经济增长中要素的贡献不同,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一般说来,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靠劳动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劳动密集型经济。到了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主要靠资本的投入量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为资本密集型经济。到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主要是靠技术、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故称为技术知识型经济。我国现在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劳动、资本的投入来促进,是属于劳动密集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分类 16——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 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 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 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 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 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 集约型增 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 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 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能够发展 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 这种发展理念严重 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 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 《中国资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 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 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 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来源:人民网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转移性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发展观念、经济体制因素,也有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经济管理等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首先,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引导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导向作用。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第三,改革财税体制,制定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深化资源税制度改革,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第五,加快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推进企业重组,支持优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促进企业科学管理,降低原料、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物耗和能耗。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工业增长偏快,是我国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工业内部,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和准入门槛约束,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的淘汰。其次,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加强节能减排,

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 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一、【高考政治】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高考政治】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与实现途径 宋有——黑龙江电大党委书记、教授 (2007年12月1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握好当今世界迈入生态经济的走向,合理统筹利用全区有限资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下决心,施重典,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利用区域日照和风力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培育和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排污少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在全区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从居民生活到工业、建筑、交通等层面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研究支持企业与高等学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对接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挂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立足市场,联合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项目实施等活动,推进产学研立体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培育出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知名品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加鼓励科技创新的支持资金比例,大幅提高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奖励标准,完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针对性地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产业落户,不断培育和发展规模性高新技

术产业。 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结合各省市县(区)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要积极完善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创业注册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从项目招引、立项、审批、落地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和成长步伐,鼓励金融单位加大向中小企业放贷;发挥引智工作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能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成为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推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稳定因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 措 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国际国内现实忧患的必要途径 党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精)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 (2008年7月9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切实加强节能环保工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事关江苏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早抓紧抓实,增创发展新优势,开拓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加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着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坚持分类指导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集聚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资源。 (三)近期的主要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试卷93分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试卷93分 1、宋晓梧会长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篇第一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正确错误 2、宋晓梧会长指出,由于我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2010年,我国继续保持了双顺差局面。 正确错误 3、宋晓梧会长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总体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 正确错误 4、宋晓梧会长指出,2008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正确错误 5、世界历史上大的文明体之所以繁荣不可持续,均是由环境、资源枯竭造成的。 正确错误 6、宋晓梧会长指出,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现实依据的、有实质指向的。因为发展具有阶段性,以前成功,并不能说明今后可以完全按照老路子走下去。 正确错误 7、宋晓梧会长指出,总体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在依赖粗放式的要素投入。 正确错误 8、2011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1%。 正确错误 9、宋晓梧会长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思想上应该明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平稳增长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正确错误 10、宋晓梧会长指出,从1998年到2007年,世界平均消费率在近十年上升到78%左右。 正确错误 11、宋晓梧会长指出,由于我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正确错误 12、宋晓梧会长指出,在医疗、教育、保险、养老、失业、救济等领域,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状态。 正确错误 13、宋晓梧会长指出,在“十一五”的后期和“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各级政府对民生的投资在大幅度的提高,这

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途径

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途径 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7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环境突发事件增多,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0 引言 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综合生产要素质量的改进和优化配置,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1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大,但层次低,大多为生活服务业。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加快迈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如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1.2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改变以往大量依靠要素投入来推进工业化的做法,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