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只是被动单一地接受知识,结果是把学生变成背诵知识的“机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年来,我们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很是有效。所谓“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学要求,在老师创设情景的基础上,放开学生学习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充分经历观察现象过程,互学互助,互动交往当堂完成作业,知识堂堂清的教学方法。

一、“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理念

1.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学生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不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教学过程是交流,是对话,是知识的经历与体验。

2.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学习效果的检查者。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是教与学活动中的首席代表,扮演的角色是导演,是导游。

3.学生是主体,学生的角色是注演,是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实践者,是学习行为中的多维体验者。

4.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互动的。探究是主线,通过这种主线与点拨有机结合,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旧技能向新技能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

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

最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精品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鲁平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 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数学学科定安县实验中学张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解题反思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只要能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捷径;学生只要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等于建立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推进机制。在长期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途径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我完善。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种教学技术的支持。在新课程教改中,本人对不同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解题反思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习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解决后不要停止,应立即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后的反思,并把反思中的得失板书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 2、教师要启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发现和结论的猜想,并树立自觉的猜想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猜想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出发,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自主学习。 3、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4、反思题目结论,进行解题成果的扩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而且还要将反思对象扩展到学生作业后要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师生在教学上便产生了互动和交往,根据从学生的反思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很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 案例1:在讲解《勾股定理》时,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c b a =+。 问题提出:那么当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为多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解题的题目,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再结合平方根的知识,得到斜边的长度为5254322==+。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结果进行反思:从具体再到抽象,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相同题目的解题公式: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222,,a c b b c a b a c -=-=+=。 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使学生自己应用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探索学习。 5、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外,用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解题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中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趣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激发灵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推力,它就象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小熊分西瓜》的故事:熊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儿子,给了他们1/3、2/6、3/9三个分数,要他们选择自己要得到的西瓜数量,大哥说我比较大,给弟弟分多一点吧,选择了1/3,二哥也说,我是哥哥,多的应该给弟弟,它就选择了2/6,三弟没办法只好选择了3/9。然后,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说,三个小熊说的对吗?它们到底得到了多少西瓜呢?”这时,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带着我的问题通过画图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也有的同学用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发现1÷3、 2÷6、3÷9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商不变。看到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都纷纷使出自己的本事,各显神通,我真替他们高兴。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独立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把自己剪好的松树、衣服、五角星、蝴蝶等图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看”、“折”、“比”,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过程,理解了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递、知识互补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小学生自主探索

【篇一】小学生自主探索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

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走进生活,亲近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求知欲,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家乡河流生态探察》一课中,孩子们选择自己身边最感兴趣的水作为活动主题,并通过了解水的作用,调查我国现在面临的水资料问题,实地考察工厂排放的废水进一步污染的水资源,最后通过活动心得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发地思考我能为家乡生态出点什么力。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优越的环境可以创造高超的智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喜欢一位老师连带着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学的课程,当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相反,学生害怕、讨厌一位老师,往往也害怕、讨厌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当这位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的情绪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学习兴趣就会一落千丈。 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就像朋友一样相处,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而民主,学生的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昂,学习的兴趣就浓厚,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倍增。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和平相处。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老是圈在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教材蕴含着激发兴趣的因素,具有独特的魅力,每章、节都有新鲜的内容,都会是学生产生疑问,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深刻地领会教材的内涵,吃透教材,严密而有系统地组织教材,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发挥教材潜在的趣味性,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活跃课堂气氛。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在课堂中还给学生思考的权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实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求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学习过程。一些教育学家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改变原来单一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动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探究学习实行引导呢? 一、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和探索生物奥秘。“玩”是儿童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初中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对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讲解七年级下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教版)这个节课时,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然后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一个学生做模板,另外一个学生照着学生身体在黑板上画像;紧接着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填充呼吸道和肺这几个结构;其他学生能够根据书上内容在、上黑板来实行完善该图,最后请七个学生(分别扮演呼吸道和肺)上台实行表演,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发生病变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等等。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表演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仅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动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不但仅是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很多伟大的学者都认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策略主要是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予机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表明观点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应加以引导,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机会。比如我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我首先跟学生播放《小鸟给人算命》视频,学生很兴奋因为这样事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小鸟能算命,是闹剧,骗局?”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明确探究目的,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无论是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资料等多种探究形式,必须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个节课中讲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这节课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在认真讲解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操作,去领悟。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才能根据已有的东西去实践。“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教材在设计这类活动时,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发挥富于个性的创造力留出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以“探究”为例,第一册教材首先安排让学生了解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并且对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实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安排让学生设计探究过程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活动。这对探究本册后面《种子的萌发》条件起到铺垫作用,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过程设计的探究。与后几册相比,第一册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性较强,各种活动对学生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式。站在课改一线的我,也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启发、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有主见地学习。下面就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快。”因此,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我们教师不仅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还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自主参与的心向。 1.营造和谐,激发热情。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自主、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首先,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重点要求之一。我们要努力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且尽可能温和一点,亲切一些,以热情的目光,可亲的面孔去面对每个学生。只有老师热爱学生,学生才会尊敬老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心境,激发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尊重、赏识每一位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小学生是人,而且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我们教师要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轻易批评和责骂学生。教师要用真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认可每个学生,要多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他们的进步及时地热情地给予表扬鼓励,真正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学环境好了,学生就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了。 2.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乐于学习。 例如,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就利用童话故事开课。“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一个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了一个指定的海峡,并顺利地通过了赛场安检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安检大门时,却被螃蟹将军挡在门外。于是鲸和螃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螃蟹将军说出不准鲸入场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同学们,螃蟹将军以什么理由来说服鲸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鲸》这篇课文,等学完了,你们也就明白了。此时,学生急于求知,学习热情高涨,形成自主参与的心向。 还是以《鲸》这一课为例,当教学到鲸的生活习性中“鲸睡觉”时,我给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学习 探索本是儿童的天性与本能。但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而言,人在五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到七岁时下降为10%,而八岁以后就剩下2%的创造力了。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丢失了他们的创造力呢?如何引导孩子恢复探索的天性,帮助他们找回失落的天资,还他们一片能自由飞翔的天空,这是目前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加强对小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1.善置景――诱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并依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能主动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又不能的心理状态,进而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教学”通分”时,我准备了两组计算题,分男女生两大组来进行比赛,其中女生一组题是同分母加减法,而男生一组题则是异分母加减法。比赛一开始,女生应用储备的旧知,很快就完成了;而男生因为遇到的是从未接触过的异

分母加减法,顿感束手无策,便开始嚷嚷老师不公平。这时,如何才能将异分母加减法也转化成同分母加减法,成为他们学习的迫切需要,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 又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练习中,我让学生进行了写百分数的比赛,要求他们在五秒内写十个规范的百分数。时间到了,很多学生都未完成,他们都大感沮丧。这时,我提问:”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告诉大家你完成的情况吗?”顿时把学生从一个低谷,引入了一个既新奇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思索后,他们纷纷回答:我写的百分数个数占了要写的总个数的40%;我完成了总个数的60%;我再写20%就能完成任务了……这样,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不仅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2.乐扶持――开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探索。”探索性问题的价值就在于此。每个学生都希望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思维的交锋,多一些畅所欲言,多一份创造的信心,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开展创新思维活动的教学环境。 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有一批苹果,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案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我校确立“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验是为了适应三个需要。一是顺应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旧的知识不断淘汰,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了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知识的获取就是无限的。 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核心应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

能和创造潜力。”从这点上来讲解,我们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就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为今后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促进我国亟待更新的教学观念的需要。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讲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学生有效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合作探究、讨论总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情境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可以询问学生:当不小心被绊倒时,应怎样去做尽量避免受伤?让学生去讨论、尝试,探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知识同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学探究中,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要过早解释,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二、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必须指导学法,为学生自主合作提供帮助。我们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课堂讲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当然在指导学法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法”,更有必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 三、鼓励参与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再谈数学教学的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南召县太山庙乡一初中王峰 一、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以教学相长,相互和谐,师生共谋发展而聚焦于一起,即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纳入课堂中,使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实现和完成。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学生“懂”了、“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它只有在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数学活动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深刻程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先前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的意义。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

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抓住这一点,是数学教育成功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索的重要方法。数学课程必须反映数学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改“学科本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都引用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 接着,需要引导学生由他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步联结到形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学生的个性化符号表示——数学的表

浅析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浅析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学生能够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的思考方法,由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但现 在许多数学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误区.如何在数学 课堂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学习方式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如,教学“11―12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把你认识的数读出来好吗?问:尺子上的数,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越来越大.问:教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3前一个数是几?比15多1是几?19比20

少几?谁能学教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教师提得更好?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小朋友回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之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二、科学地使用教材,让自主探索成为可能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或改编教材,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探索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进而得到圆周率的有关知识.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只有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对教材的分析 《认识小数》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教材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 4.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确定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可选择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较为抽象,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我创设了小动物出游的情境,并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使用食品的价格,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直观地认识了小数。 三、对教学活动的安排 第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所以教师在第一环节中就以小动物出游的情境图告诉学生:在三亚美丽的海底世界里,小动物们可热闹了,你看他们带着自己喜欢的食物准备出游,我们去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同时问: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标价牌的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简光红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一种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已为广大教师所应用。三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性的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由于年龄特征,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的能力,也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设计思考题,以发展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利用新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设计情境和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多提一些开放的、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比如在数学学科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