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李鲁版) 总结

社会医学(李鲁版) 总结
社会医学(李鲁版) 总结

第一章概论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社会医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基本理论

了解社会医学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的定义

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以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

2社会医学的性质

具有医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3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通过社会卫生调查——作出社会医学“诊断”——提出相应的社会医学“处方”

社会医学的具体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4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5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次卫生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20世纪下半叶)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

第三次卫生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6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第二章医学模式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医学模式的概念、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及其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熟悉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健康观

了解医学模式的演变

1医学模式的概念(medical model)

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2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

生物医学模式内在缺陷是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3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a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

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

c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d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1、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

2、医学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人为中心转变

①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提供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②病人有感情的需要

③病人拥有相同的尊严和权利

④病人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3、医学服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与社区的转变

4、医学服务模式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的转变

①病人教育

②早期诊断

③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④人群健康筛查与群防群治

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大系统对预防医学的作用,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

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从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生物医学模式医学目的

以治疗为主,以治愈为目的。

现代医学的目的

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解除疼痛和疾苦;

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

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要求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

现代型的医学人才,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疾病

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定义

?希波克拉底:疾病就是体内四种体液的比例失常

?《黄帝内经》:疾病的本质在于人体的阴阳失调

?意大利学者莫干尼:是器官形态学的改变

疾病

恩格尔疾病可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疾病(disease) 病理状态医学判断生物尺度

病患(illness) 病人说明病理状态的方式,自我判断感觉尺度

患病(sickness) 病人对病理状态感觉的反应,社会判断行动尺度

健康

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three dimension)。

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

从心理精神角度观察人的健康

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

健康与疾病

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

2002年6月,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指出:中国人口中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

亚临床疾病

无临床症状、体症,但存在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检测依据。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社会因素的内涵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熟悉文化的概念、社会阶层、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医疗保健制度的定义及家庭结构的类型

了解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社会因素的内涵

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人口、科学技术等,以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社会关系、卫生保健等。

主要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

也可将社会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 physic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a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b社会阶层与健康c社会营养与健康

a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经济发展水平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作用:1. 环境污染和破坏2.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3. 社会负性事件增多5.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劳动能力、体力、技能和智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b社会阶层与健康

社会阶层: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研究的主要意义

发现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策略与措施维护和促进健康

不同阶层的人群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同:eg城市中的肥胖人群&黄河边的儿童与妇女

英格兰和威尔士不同社会阶层的患病指标

c社会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状况与健康 1. 总摄入热量,与平均期望寿命呈正相关2.食物营养结构:Pr、脂肪、碳水化合物(3:4:13), 蛋白质以动物蛋白及植物蛋白各占50%为宜

(二)营养政策与健康1粮食生产政策2引导食物消费

社会发展因素与健康

a社会制度与健康b社会关系与健康c人口发展与健康d卫生事业发展与健康e科技进步与健康f城市化与健康

a社会制度与健康

社会制度

约束个人、群体、组织的社会行为规范。

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涵义有三层:

社会形态(social formation);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social system);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social regulation)。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征:双向性;普遍性或稳定性;变异性;强制性

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分配制度; 社会卫生政策; 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

b社会关系与健康

人际关系与健康;

家庭关系与健康(家庭关系协调,气氛和谐,有利于家庭成员生理心理调节控制处于稳定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家庭结构的类型常见最基本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扩展家庭(主干、联合)、异常家庭退休、失业与健康

c人口发展与健康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

人口过多对健康影响:

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3. 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

(二)人口结构与健康

1.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

2.人口性别结构与健康

(三)人口流动与健康

(四)人口素质与健康

d卫生事业发展与健康

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保健功能、社会功能

医疗保健制度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解决居民的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所采取的综合型措施。

e科技进步与健康

f城市化与健康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

(一)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二)风俗习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三)宗教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亚文化(subculture):指非居社会主导地位或不具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包括那些只在少数民族或集团中留存的或具地方性特征的思想文化。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行为、人格的定义、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熟悉健康相关行为的定义、健康危险行为的特点。

了解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

人格

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征,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气质(temperament)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情、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人的情感体验特点的综合。

性格(character)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性格和气质都属个性的范畴,具体内容难以分清,且两者互相作用,影响于人的行为。气质与个人的身体条件、遗传等因素有较大的联系,易变性差。而性格则主要与后天条件有关,性格虽然稳定,但是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behavior)和健康行为

人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

行为分(隐性)内在行为和显性行为

内在行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显性行为可以被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

个人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健康危险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健康期望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相对不确定的行为。特点a后天生活习惯b长期稳定的行为c有明显的健康危害

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

重点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定性研究的特点及方法

熟悉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类型、定性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

了解问卷的主要类型、问卷设计的原则、答案的设计和问题设计的常见错误

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在某一特定现场的人群中,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的过程。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从调查的目的分现况调查研究、病因学研究; 从调查事件的时间序列分回顾调查研究、前瞻调查研究;按调查结果的分析分定性调查、定量调查;从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来分观察法、访谈法、信访法;从调查对象的范围分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2试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及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试验、实验室试验、临床试验及现场试验。

社会医学所做的实验研究主要是现场实验研究;又名社区干预试验。

3评价研究

a健康危险因素评价b生命质量评价c卫生服务评价

4德尔菲法

评价指标的选择、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主观评议法。

核心专家独立评价,但又相互了解,逐渐取得一致。

具体做法通过多轮函询征求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汇总,剔除专家共同否定的问题,增加专家提出的新建议,在下一轮函询时寄给专家供其评价时参考。通过2-4轮的反复评价,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

关键专家的选择,对所研究事物有充分了解的“知情人”,专家人数以15-50人为宜。

5文献评价

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的种类: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一、选择课题

课题评价和可行性论证

a课题评价评价一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

需要性原则社会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b可行性论证

客观条件科学发展的程度、各方面资料的积累,调查能否进行等。

主观条件研究人员的数量、专业知识及各种技能,有关人力物力的配备状况等

二、制定研究方案a技术路线b实施计划c资料的整理d分析计划

调查研究的对象,一般采用抽样方法确定。

抽样方法可以分为两类: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

每个对象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非概率抽样

(1)方便抽样(2)立意抽样(3)雪球抽样(4)定额抽样

定性研究特点

1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广度和深度的区别)

2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

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深入访谈法步骤a准备工作b调查对象的选择非概率抽样c设计访谈提纲d访谈员选择与培训e现场访谈访谈结果分析和撰写报告

3专题小组讨论法

4选题小组讨论法

是一种程序化的小组讨论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寻找问题,并把所发现的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列出来。即要在一个由具有各种不同既得利益、不同思想意识和不同专业水平的人组成的小组中发掘问题并排出先后次序。用于发现运作过程中的问题、确定优先领域、筛选评价指标等。

步骤(1)列出与陈述问题(2)讨论所列问题(3)重要性评判

定性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

辅助问卷设计,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

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

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

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它研究提供信息

第六章生命质量评价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生命质量评价内容。

熟悉生命质量评价的实际应用。

了解生命质量评价的量表。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 QOL理论和医学实践结合

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特征

l.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现象,包含了身体功能、心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般性的总体感觉四个方面。

2.在评价者方面,更多的是采用自我评价。

3.反映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指标常是主观指标,文化依赖性。

4.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具有时变性,这就很容易反映出疾病、治疗方法、老化和其他卫生保健措施的作用,因此它常比一些客观的健康指标更为敏感。

生命质量评价

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

内容包括

1.时点健康状态: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三方面的功能测定

2.满意度评价生命质量的综合指标

a生理状态反映个人体能和活力的状态。

1、活动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于健康问题而受到的限制,包括三个层次1个体躯体活动受限:不能屈体、弯腰、伸腿、行走等2迁移受限:卧床、室内活动受限、不能利用交通工具等3自我照顾能力下降:不能自行梳洗、穿衣和进食等

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穿衣、进食、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等五项指标,康复评价最常用的指标

2、社会角色受限综合性指标,主要角色活动的种类和数量受限、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等

3、体力适度个人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疲劳感、无力和虚弱感

b心理状态

1、情绪反应情绪是指个体感知外界事物后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最敏感的部分,极不稳定,难准确测量

2、认知功能包括时间地点定位、方向识别能力、机智思维、注意力和记忆力等。

认知功能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在生命质量测量中并不是敏感指标,是否将其纳入其中,要依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定。

c社会功能状态

1、社会交往分为3个层次

社会融合:个人属于一个或几个高度紧密的社会组织,并以成员身份进行社会参与。

社会接触:人际交往和社区参与。

亲密关系:个人关系网中最具亲密感和社会信任感的关系。

2、社会资源

不能直接观察,其质量只能由个体来判断并通过向个体直接询问来进行测量

d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1、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病人对疾病、生活状态、人生价值的综合测定。反映疾病在治疗的影响下,病人生命质量的总变化,同时也反映病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选择。影响因素很多,不很敏感。

2、满意度与幸福感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良好情绪反应。

满意度:对待事件的满意程度,是人的有意识的判断,测定病人的需求满足程度

幸福感:对全部生活的综合感觉状态,产生自发的精神愉快和活力感,测定病人的整个生命质量水平。

e其他内容

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

生命质量评价的适用范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卫生管理学

应用情况,六个方面:

1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2疾病负担的评估3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4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

5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质量调整生存年p105)6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第七章健康管理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健康管理的定义、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基本概念、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计算方法

熟悉健康管理产生的背景、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范围、

了解慢性病的自然史、危险因素的特点、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

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态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宗旨:为了更好地调动个人、群体和社会的积极性,通过对有限健康资源的有效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产生的背景

1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的需要2人口老化和疾病谱的改变3危险因素流行率的变化

4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5医疗服务系统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挑战

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

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HRA)

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研究人们生活在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发生死亡的概率,以及当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时,可能延长的寿命。其目的是促进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

1、收集死亡率资料

2、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

3、将危险因素转换为危险分数

4、计算组合危险分数

5、计算存在死亡危险

6、计算评价年龄

7、计算增长年龄

8、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范围

1、个体评价

(1)健康型

(2)自创性危险因素型

(3)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

(4)一般性危险型

2、群体评价

(1)不同人群的危险程度

(2)危险因素的属性

(3)分析单项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第八章卫生服务研究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卫生服务研究的定义、内容、方法、卫生服务要求、需要、需求、利用的概念、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测量指标、卫生服务综合评价的内容。

熟悉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分类、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卫生服务评价的定义。

了解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

卫生服务研究概念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1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2控制医药费用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目的: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我国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1、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

2、上海卫生服务研究经验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3、卫生服务研究范围、内容和对象进一步拓展

4、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

5、多学科融合参与卫生服务研究格局的形成

卫生服务研究分类

1、卫生系统研究

需要、投入、利用;投入量、服务过程、产出量、效果;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2、卫生工作研究

工作开发研究;目标评价研究

3、防治效果评价

4、行为医学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a描述性研究

1.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2.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及水平

3.按卫生系统不同专业系统分门别类地研究卫生事业的特点,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及效果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数学模型方法e系统分析法

f综合评价法WHO对7国12地区的卫生服务研究,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g投入产出分析法h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want)

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残疾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s need)

需要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一种欲望和意愿。

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services demand)

从经济学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求非所需,供非所求)。

需求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消费者的购买愿望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效果。

卫生需要、需求、利用的联系

卫生服务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有可能去利用卫生资源,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

需求=需要×利用率

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

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死亡指标

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死因顺位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

疾病频率(度)指标

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患病的定义

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

慢性病的定义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健康者的定义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患病天数

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门诊服务利用指标

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住院率=前一年内总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将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多项指标进行系统加工、有机汇集,从总体上认识评价对象的优劣;或将多个单项指标组合成一个包含各个成分的综合指标,藉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围绕特定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阶段,对卫生服务的计划、进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基本思想

将人群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三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三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卫生事业管理学

目的要求

掌握卫生事业概念、卫生事业管理学概念、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熟悉卫生事业特点、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卫生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

了解卫生事业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卫生事业

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相关服务的总和。涉及各种提供卫生服务的机构以及直接参与卫生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机构,包

括卫生行政、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系统,广义还包括环境保护组织,以及为卫生事业提供人力、物质、技术、信息等支持的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医疗器械、药品生产等组织机构。

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卫生事业的特点

1、卫生事业是增进居民健康、防治疾病、提高民族质量的服务性行业。

2、卫生事业的服务对象是整个人群

3、卫生事业政策体现了社会和政府的责任

4、卫生服务的垄断性

卫生事业管理学

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应用学科,其应用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卫生事业的具体特点,探索最适宜的卫生服务方式,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分支,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2经济基础3人口状况

4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从以下三方面影响卫生人力资源;健康教育水平;卫生保健的可接受性与卫生事业有关的风俗习惯包括饮食结构、行为方式、生活习俗。

5科技发展6管理水平

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内容

1卫生管理的理论与方法2卫生政策3卫生计划与评价4卫生服务体系5卫生组织6卫生资源

卫生服务体系

各类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组成,是提供各种卫生服务的载体。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广义的还包括医学教育体系、医学科研体系、血液及血液制品管理体系、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等

卫生事业管理目的在有限的卫生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即通过管理活动的实施,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和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

卫生事业管理的任务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杜甫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在今天,这句话似乎成了天方夜谭。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是啃着书本,在题海里“游”过来的,素质教育似乎离我们很远。到了大学这个微型社会,我们才发现,原来,实践能力是这么的重要,“实践岀真知”,相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敢否认的。 为了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抛弃象牙塔的光环,虚心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为了增强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保持真诚奉献社会的情怀,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了甩脱书呆子气,确保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自身的锻炼,磨砺塌实肯干、艰苦奋斗的品质,我校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是我的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去医院里面提前感受见习的氛围,真正到医学领域去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增添动力!于是我选择了乌苏市中医院,在征得院方的同意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见习实践工作。由于仅仅是大一学生,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我主要是在一旁观看学习,但短短十四天对我来说,仍然受益匪浅。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所实习的单位。乌苏市中医院是家乡仅有的两所公立医院之一,始建于1981年。在这个边疆小镇上,乌苏市中医院的各期医护人员紧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全市市民的生命健康默默奉献着。在这所医院里,虽然屋舍老旧,设备简陋,但每一个成员却从不抱怨,也几乎没有医疗纠纷发生。在我成为这所医院的一份子之后,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观察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同医生一起查房。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处处都蕴藏着学问。 在两周的见习过程中,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见到了很多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了解了患者的心理状态,认识到深入的手法必须靠在临床上的实践才能不断进步,熟悉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分工及工作职责。实践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着实令我开阔了眼界。 下面我将从制度、技术、思想和个人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制度严格。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交接班,并在10点正式上班前提前15分钟上岗。交班完毕,各负责人员即随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了解病人情况,聆听病人主诉,对病人进行必要检查。在言语方面,必须亲和友善,不能命令不能冷淡,要与病人及其家属如亲人一般耐心询问。查房完毕,各个医师根据自己病人的当天情况写病历和医治方案。在这期间,我发现医护人员真的很辛苦,每天都要微笑面对每一个病人及家属,给予他们温暖和信心。至于红包送礼的问题,也由于制度严格,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严谨,这种一切为了病人的心,真的让人感动。我所追求的,不正是如此么? 技术方面。在几天的观察中,对于医护方面的常识我了解了不少。掌握了测量血压的要领;输液换液的基本要领;抽血的要领;病历的写法等。下面简述血压测量方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气囊绑在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塞进一指为宜,听诊器应放在肱动脉处,缓慢充气。放气后出现第一音时为收缩压(高压),继续放气至声音消失(或变调)时为舒张压(低压)。 医德方面。医务工作者承担着的“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唐代“医圣”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论大医精诚有这样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寒灵之

医学统计知识点整理(1)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统计学中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 如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定同性别、同年龄、健康的儿童即为同质的儿童。 变异:同质的基础上个体间的差异。 “同质”是相对的,是客观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而“变异”则是绝对的 二、总体与样本 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对象(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2、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三、参数与统计量 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用希腊字母表示。μ.δ.π 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用拉丁字母表示。X.S.p 总体参数一般是不知道的,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四、误差:实测值与真值之差★ 1.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2.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能掌握的。 3.非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可以避免或清除。 五、概率 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用P表示。概率取值0~1。 统计上一般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认为在一次抽样中不会发生。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类型★

变量:确定总体之后,研究者应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征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称为变量。 一、数值变量资料 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表现为数值大小,带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等。 二、无序分类变量资料 又称为定性资料或计数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分类:二分类:+ -;有效,无效;多分类:ABO血型系统 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例题单选】某地A、B、O、AB血型人数分布的数据资料是( ) A.定量资料 B.计量资料 C.计数资料 D.等级资料 【答案】C 【解析】ABO血型系统人数分布资料属于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又称为计数资料。因为是按照变量的血型分类,血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属性。所以本题选C。 【例题单选】测量正常人的脉搏数所得的变量是() A.二分类变量 B.多分类变量 C.定量变量 D.定性变量 【答案】C 【解析】脉搏数有数值大小,有度量衡,所以这个资料属于定量资料。本题选C。 三、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半定量资料或等级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举例:- + ++ +++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统计设计 2.收集资料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a、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b、健康统计(医 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医疗保健制度和管理中的统计问题)。 2、 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是获得数据的最小单位,观察单位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可以是人、标本、家庭、国 家等。 5、变异:是指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6、变量: 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称为变量。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量)。 7、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的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的集合。 8、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第二节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数分布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的情况。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使用条件计算公式 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的数值变量资料 几何均数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 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 资料;②等比级数资料,即 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 数变化的资料。 中位数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 态分布除外);②频数分布 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 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的资 料。为奇数 , 为偶数, 4、离散型趋势指标: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指标计算公式主要优缺点 极差R=Xmax-Xmin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 组内其它观察值的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00字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00字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00字【一】 大学的第二个暑假到来了,应学校的提议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我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 虽说本次社会实践并不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但却是我以一名医学生的身份到医院进行与我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次实践。今年寒假,我有幸来到社区医院的针灸科进行实践活动。在学校我们学习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虽说有些实验活动,但尤其对我们大一学生来说,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并不多,更别说与患者接触了。作为一名医学生、日后救死扶伤的医生,我们不仅要有一流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要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才能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这就是我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在针灸科的学习,我已经能熟练地为患者取针、拔罐、做电疗,虽说不

能真正为患者做针灸、小针刀治疗,但我也从中体会到了做一名医生的不易。针灸科室里一天到晚弥漫着艾灸的“香味”,就诊患者常常会被熏的流眼泪,但这一切对医生护士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一天几十个病人的门诊量常常让针灸科的主治医师忙的焦头烂额。这让我不禁感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与超强的忍耐力。 虽说医生在医院工作,环境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科室里,但常常能与天南地北的患者接触,所以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来中医针灸科治疗的患者大多是一些患有颈椎、腰椎疾病的患者或是一些中风后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另外因为针灸治疗对于一些急性拉伤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经常能够看见进来时叫痛连天的病人回去时已经面露喜色,连声向医生道谢的场景。 通过这次的实践,不仅让我接触到了病人,更坚定了我学用并重的理念。人体是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充分了解身体每一部分的构造,不断实践后,才能做到下针有神、下刀有神。而我本次实践的最大体会就是:医学知识不进行实践,学起来比较困难,如果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交替进行,不但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也会增加同学们的临床经验。 第一,沟通交流。开展活动,与社区的居民交流了很多之后,才发现沟通的语态方式对人第一印象影响的重要。我们在发放问卷的时候,一次一次的被拒绝让我们都历练了不少。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00字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00字 本页是网最新发布的《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00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00字(一)短短半月的医院实践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虽然说不上激情澎湃,但是毕竟自己为此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心里难免有着激动。第一次作为实习医生的经历会让我们铭记一生。实习,意味着我不再是学校里的那个摇篮中的宝宝,而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那个学步的幼儿。虽然我们没有毕业,还要在学校中继续学习,但是这短暂的实践学习生活使我对以后的医学影像专业学习树立了信心,更激发我今后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怀着激动又憧憬的心情,我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很久未见的父母。和父母讲了我将要准备到医学去锻炼自己,父母积极为我寻找实习单位,最后我在……进行为期半月的实践学习生活。 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正好有……大学的医学生在这里实习,我便与他们开始了实践学习生活。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是医务处的助理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院领导及科室主任对我们进行培训,其间科室的代教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工作打下了基础。

经过几天的培训,我对医院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好多新的知识。首先,医务处的于助理给我们讲了医院的发展历史及规模,让我了解到我们医院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背景,网TOP100范文排行以及发展潜力。同时,各科室代教老师在教学管理方面对我们也作了严格的管理规定,让我们一开始就树立严谨的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形成我们固定的思维方式,为将来参加工作打好基础。 医德医风教育让我切实感觉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神圣和务实性,我们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做事坚持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白衣天使”的神圣职权,才能得到病人及同事的尊重。其次,关于临床上具体工作,如书写医疗文书,医疗知识和临床操作的讲座,让原本只具备理论知识的我们认识到了临床工作要干好是多么的不易,只靠掌握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同时,对正确的处理医患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有了感性的认识。 即来之,则安之。在医院这个团结向上的大家庭中我一定好好实习,充实自己的知识,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也为医院奉献出我的一切。 在骨科,我跟带教老师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各种手术的操作外,有时带教老师会让我给病人的创口换药。其中给我以震撼的一次是:有一天,我帮一个断指再植的病人换药过后,病人的家属指着病人腰麻后腰椎部位粘的无菌纱布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拿掉它。我揭开纱布看了看,没有在出血的迹象。我便对他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范文.doc

第一章绪论 1、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普遍原理和方法。 2、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的事物。 3、统计学作用: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 4、统计分析要点: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作出科学的结论。 5、医学统计学基本内容: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6、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 同质与变异 同质,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其性质应大致相同。 变异,指总体内的个体间存在的、绝对的差异。 统计学通过对变异的研究来探索事物。 (2) 变量与数据类型 变量,是反映实验或观察对象生理、生化、解剖等特征的指标。 变量的观测值,称为数据 分为三种类型:定量数据,也称计量资料,指对每个观察单位某个变量用测量或其他定量方法准确获得的定量结果。(如身高、体重、血压、温度等) 定性数据,也称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分组计数的定性观察结果。包括二分类、无序多分类。(进一步分为二分类和多分类,如性别分为男和女,血型分为A、B、O、AB等) 有序数据,也称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指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或次序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的观察结果,具有半定量性质。 统计方法的选用与数据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3)总体与样本 总体,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包括所有定义范围内的个体变量值。 样本,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对变量进行观测得到的数据。抽样,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 参数,指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 统计量,指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 (4)误差 误差,指观测值与真实值、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 可分为三种:系统误差,也称统计偏倚,是某种必然因素所致,不是偶然机遇造成的,误差的大小通常恒定,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随机测量误差,是偶然机遇所致,误差没有固定的大小和方向。 抽样误差,是抽样引起的统计量与参数间的差异。 抽样误差主要来源于个体的变异。 统计学主要研究抽样误差。 (5)概率 概率,是描述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度。 必然事件,事件肯定发生,概率P(U)=1; 随机事件,事件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概率介于0≤P(A)≤ 1; 不可能事件,事件肯定不发生,概率P(∮)=0; 小概率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概率P(A)≤ 0.05、或P(A)≤ 0.01。 医学科研中,P(A)≤0.05作为事物差别有统计意义,P(A)≤ 0.01作为事物差别有高度统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暑期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期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一人生如歌,实践如调。没有调的歌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歌,没有实践的人生永远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锻炼人意志的活动,也是激发人潜能的一次良好时机。能从社会实践中得到些东西,从而将这些东西升华成一笔财富,这就是我们要从中获取的经验。有句话说:实践见真知。在大一这一年,我参加了两个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个是有由班委组织的“女性对生理期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及护理指导”,一个是由我们分团委学生会的所有同学和老师一起组织的“__市老年人对口腔护理认知程度及口腔健康教育的需求状况”。我们__中医学院护理学院的社会实践主题是“弘扬医学精神,服务奉献社会”。有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一种年轻人的变相游玩;也有人认为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花钱买苦头吃。我却认为社会实践是一项艰难的思维与体验的过程,让自己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拓宽我们的视野。在去实践之前我们就要经历艰苦的训,因为我们要给村民们表演节目,也因为我们有义诊活动,我们得经过一些相关的训练。前期的准备是一个艰难的思维过程,我们要有很好的分工,要了解哪些人适合做什么,哪些人擅长做什么。科学的分工后我们办事的效率就高。这个群体的很多人都多才多艺,而我只擅长于做问卷调查。一、落叶化泥更护花那曾被人遗忘的落叶将自己

黑朽的身躯揉入母体大树的土壤里。那被空气所氧化的身体,那被时间所抛弃的躯壳,在大树母亲的怀抱里那样安谧地睡去。然而它的灵魂却随着秋风一起升腾,与大树怀抱融合。美!因为那满树的翠绿,正是现今奉献了生命的落叶的重生!应征了龚自珍的一句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不朽的精神正是落叶的涅磐,而奉献才是生命的真谛。有了奉献的生命才拥有真正的美丽!是的,我们不像落叶那样奉献自己的身躯,可我们将我们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社会。我们的主题是“弘扬医学精神,服务奉献社会”。我们将口腔护理知识传授给村民;我们义务给老人们测血压;我们的徐冬英博士给老人们看病,弘扬中医精神。我们__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实践队与__医院进行了联合义诊活动。希望这个活动能够给人民提供一定的服务。二、心存信念或许是我的队友多才多艺,他们在晚会上的节目都很多,而我却只有小品这一节目。实上我不擅长于小品表演,在排练的过程中我经常忘词,让队友感到很无奈。直至彩排了,我还放不开自己来演这个角色,感觉自己连累了这支队伍。沮丧之余,一个队友给我建议,指引我怎么做。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心中要有信念,相信自己能够把小品演好。有了外在的鼓励,信心倍增。我下定决心要把这角色演出自己的味道。出发前的那天晚我背台词背到12点钟,在车上重复地听着台词加深印象。是啊!漫漫人生,唯有努力拼搏,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 1. 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时,如何选择适宜的指标 定量资料统计描述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场合描述内容指 标 意义适用场合 平均水平;均 数 个体的平均值· 对称分布 几何均数平均倍数取对数后对称分布 中位数[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众 数 频数最多的观察值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 调和均数 基于倒数变换的平均值正偏峰分布资料 变异度全 距 观察值取值范围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标准差 (方差) 观察值平均离开均数的 程度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四分位数 间距 ? 居中半数观察值的全距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 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均数的相对比①不同量纲的变量间比较;②量纲相同但 数量级相差悬殊的变量间比较 定性资料:阳性事件的概率,概率分布,强度和相对比。 ¥ 2.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防止概念混淆相对数的计算是两部分观察结果的比值,根据这两部分观察结果的特点,就可以判断所计算的相对数属于前述何种指标。 (2)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样本量较小时以直接报告绝对数为宜。 (3)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相对数,不能直接相加求其平均水平。 (4)相对数间的比较须注意可比性,有时需分组讨论或计算标准化率。 3. 常用统计图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分析目的 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资料及实施方法 < 图形 适用资料实施方法 条图组间数量对比用直条高度表示数量大小 直方图用直条的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

( 定量资料的分布 百分条图构成比用直条分段的长度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饼图构成比用圆饼的扇形面积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定量资料数值变动线条位于横、纵坐标均为算术尺度的坐标系 、 线图 半对数线图定量资料发展速度线条位于算术尺度为横坐标和对数尺度为纵坐标的坐标 系 散点图} 双变量间的关联点的密集程度和形成的趋势,表示两现象间的相关关系箱式图定量资料取值范围用箱体、线条标志四分位数间距及中位数、全距的位置茎叶图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茎表示组段的设置情形,叶片为个体值,叶长为频数 第3章概率分布(连续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离散随机变量的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1. 服从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二项分布成立的条件:①每次试验只能是互斥的两个结果之一;②每次试验的条件不变;③各次试验独立。 Poisson分布成立的条件:除二项分布成立的三个条件外,还要求试验次数n很大,而所关心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很小。 、 2. 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分别有什么特征 ①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都是离散型分布。 ②二项分布的形状取决于π与n的大小。π=时,不论n大小,对称分布。π≠时,图形呈偏态,随n增大而逐渐对称。当n足够大,π或1-π不太小,二项分布近似正态。 ③Poisson分布μ越小,分布越偏。μ越大,分布越对称。当n足够大时,分布接近正态。 4、正态分布应用 ①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正态分布是很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5. 正态分布特征 ①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处取得最高点 ~ ③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位置参数)和标准差(变异度参数)(μ,σ2 ;标准0,1)

医学免疫学复习汇总讲解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 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 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 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 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 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 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15.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 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16.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 化的细胞因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 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9.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即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20.细胞粘附分子: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表面分子。 2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定向迁移与居住)。 22.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23.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抗原。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被称为HLA复合体/ HLA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24.HLA和疾病关联:关联是指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以相对风险率(RR)来评估。HLA和疾病关联是指带有某一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阴性关联)。 25.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HLA基因复合体中,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的现象(HLA不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26.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 结构上具有多样性。 27.HLA基因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HLA等位基因拥 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导致个体间免疫应答能力和对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主要免疫遗传学原因。 28.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 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9.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 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Mφ)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带有Ag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 30.NKT细胞: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小鼠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它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DN),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SP)。 31.初始T细胞:从未接受过Ag刺激的成熟的T细胞。 3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CD45RO+T细胞,存活期短,高亲和力IL-2R 和粘附分子。 3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34.B1细胞:是指组成性表达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 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等部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35.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受体等。存在于血清中的PRR称为分泌型PRR,主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MBL和CRP等。 3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 37.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或: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都称为APC。或:APC是指能够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38.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39.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40.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APC或靶细胞表面的Ag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提呈 给T淋巴细胞,并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Ag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41.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42.记忆性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43.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 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44.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 耐受。 45.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46.耐受分离:是指口服Ag,经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致机体对该A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47.免疫忽视:是指对低水平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自身应答T细胞(ART)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Ag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48.免疫隔离部位: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部位,如脑、睾丸、眼的晶状体等。 49.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抗原刺激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者。) 50.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自身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52.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应答而产生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5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54.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的总称。 55.肿瘤特异性抗原:某种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1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 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数值变量),计数资料(无序分类),等 变异(variation):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的差异。级分组资料(有序分类)。 3 同质(homogeneity):对研究指标有影响的非实验因素相同。 4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对象称总体 。 样本(sample):根据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组成的子集称样本。 5 参数(parameter):总体的设计指标称为参数。 统计量(statistic):样本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 6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称为变量,测量的结果即为变量值。 7 概率(probability):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一个量度,其概率介于0与1之间。 第二章 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一 算术均法(mean)简称为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一)直接法 X n x n X X X n ∑= +?++= 21 (二)加权法(针对频数表)n fx n x f f f X k k ∑= +++= (21) 二 几何均数(geometic mean,G)适用于倍数关系变化,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如:抗体滴度, 血清凝集效价,细菌计数,某些物质浓度等) G= n n X X X ?21 为了计算方便,常改用对数的形式计算,即=G lg 1 -( n X ∑lg ) 对于频数表资料,可用公式 G=lg 1 -( n x f ∑lg ) 三 中位数(M)与百分位数 中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末端无确切数值的资料及分布情况不确定 公式:M=L+( M L f f n -5.0) M i L,M i ,M f 分别为M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与频数,L f 为M 所在组段之前各组数的累积频数。 百分位数:用符号X P 表示,x 即百分位 公式:x P =L+( x L f f x n -%·)x i 式中L,x i ,x f 分别为x P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与频数,L f 为x P 所在组段之前各组段的累积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