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②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制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①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②北朝:烧制出白瓷。

③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朝起,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出国外,从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④宋代: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

⑤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⑥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烧制出五彩瓷。

⑦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为转折点)

①秦: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口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③南北朝时期: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④唐朝时:“草市”逐渐演变成了地方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

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都市中的商业区己经相当繁华。

【归纳总结】宋朝前后市的特点。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设市;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贸易。

(2)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商业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2)商帮: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3.理解“重农抑商”

(1)含义: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手工业和商业。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2)目的:是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3)影响:是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②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①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③影响: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使正常的海外贸易停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2)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3)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

(4)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

(5)著名企业: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②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③朱启昂在天津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6)意义:标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⑴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呼吁。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⑵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

(2)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主要原因)

(3)发展情况: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江苏南通的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4)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快速发展)

(1)时间:1927—1936年。

(2)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发展状况: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⑴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⑵解放战争期间(1945—1949)——陷入困境

①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②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曲折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

(2)19世纪末(1895-1912)初步发展

(3)20世纪初(1912-1919)短暂春天

(4)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发展较快

(5)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

(6)抗战胜利后(1946-1949)陷入困境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了解“一五”计划(变化)

(1)时间:1953-1957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土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3)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1)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2)时间:1953——1956年。

(3)过程: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4)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⑵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理论形成。)

三、经济体制改革

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⑵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

⑶过程:安徽、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⑷特点: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⑷作用: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

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全面展开:1984年,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

(4)内容: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中共十四大(92年)以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5)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新增)、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首先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江苏有连云港和南通。

(3)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8年起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4)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5)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6)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了解“南方谈话”

⑴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⑵时间: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⑶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⑷意义:澄清了对市场经济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2)1993年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基本框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⑴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但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

⑵建国后50——60年代列宁装、连衣裙;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改革开放后服装由单调走向多姿多彩,变化万千。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③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2)婚姻自由:①民国以来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已成新习俗。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⑴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⑵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⑶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⑷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北京——天津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⑸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⑴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发展,1932年中国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⑵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⑴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⑵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⑶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⑷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于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⑴近代报刊首先是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中国创办。

⑵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起步:1905 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获奖电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4)电视业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5)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吸引着广大读者,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影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和普及,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必修二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5-16世纪)

(1)背景和条件

A 、背景: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财富的需求日益增多(根本) ②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商业要到(直接原因)

③社会根源:西方对黄金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动机)

B 、条件:统治者的支持、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导致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

.了解荷兰、法国(新增)、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1)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①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打败,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掌握海上霸权,海外贸易大增,成为海上马车夫

②概况:

(2)法国:17世纪初法国插足印度,同时向美洲和扩张。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势力。

4.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主要途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2)影响: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造成发展缓慢、贫穷落后。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

1、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C.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D.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⑴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①棉纺织: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

②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的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③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造成第一艘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⑵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西门子创制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电车、电影等产品纷纷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5年德国内燃机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③化学工业: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多种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3、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

⑴原因: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重工业比重直线上升。②伴随着工业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③股票交易市场出现。

⑵形式: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形式组成垄断组织。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⑶实质: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⑷影响: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⑴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的容量,促使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

⑵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亚、非、拉:粮食、原料;欧美:工业产品)。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终于建立,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

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原始阶段)(2)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

(3)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趋势加强。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罗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

②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过渡的贫富悬殊;狂

热的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

③直接原因:股票狂跌。

⑵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大崩溃,危机爆发。后由美国波及全世界。

⑶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⑷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

⑸影响:

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②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背景:①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②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1)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

(2)作用: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③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以及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对战后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⑴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⑵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⑶内容: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⑷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仍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⑸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2.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⑴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⑵时间: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时期

⑶特征:经济持续增长,而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走低

⑷实质: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

⑴根本原因:新科技革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⑵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⑶实践效果: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导致滞涨局面出现。

⑷特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增):

(1)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协约国与苏俄境内反革命势力相勾结,向苏维埃俄国进攻,新生政权面临威胁。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不允许私人买卖

②在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作用:适应了战时的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打退了内外敌的入侵,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了解(变化)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⑵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⑶客观条件: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2.理解(变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⑴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②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制、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3)作用: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②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③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

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⑴“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⑵经济方面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③单一的公有制;④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功绩: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②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2)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①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苏联的改革

1.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危机局面,1985年尔巴乔夫执政首先实行经济改革。(1)主要内容: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③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后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而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建立背景: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

①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WB)。

③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主要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国。2.了解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

3、理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美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根据这两个体系成立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⑴欧洲联盟(EU):是集政治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是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②特点:是三大区域性合作组织中合作水平最高的。

⑵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⑴成立: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⑵宗旨目标:199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贸易壁垒。

⑶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⑷上海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⑸特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范围最广。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来和发展

(1)由来和发展: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

①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又称“乌拉圭回合”)启动。

②1994年,“乌拉圭回合”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世贸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意义: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2.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申请: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2)加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经过与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中国正式被批准加入,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3.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促使各成员国逐渐消除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促使各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4)很大程度上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5)世贸组织的诞生,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4.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⑴问题:①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恶化。

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③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

⑵对策:

①倡导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②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⑶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①总的说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③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补充】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⑴实行改革开放,以积极参与合作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

⑵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⑷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合作,发挥中国在区域经济集团化中的优势以应对经济全球化;

⑸健全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建设;

⑹积极参与解决环境污染、地区冲突等国际问题,等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