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参考教材“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用它说明水循环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运用自己绘制的水循环示意简图说明水循环促进了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2. 过程与方法:

(1)形象思维: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以知识框图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3)原理应用:用绘制的水循环示意简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2)形成“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

1. 关于水圈的知识。

2. 关于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动力。

3. 关于大气运动的知识。

4. 关于部分水体的生活体验。

【教学重点】

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水循环是全章教材的基本理论,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因而是重点学习的内容。

“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目的是为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紧紧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进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等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水圈的构成”图,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

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

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这就是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案例:洞庭湖对长江水的调蓄作用)。

[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如地中海式气候,雨季在冬季)。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问题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用完呢?(因为地球上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

1. 阅读教材图《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归纳主要环节: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径流汇入大海。

2.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附:练习巩固

3. 活动探究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活动参考答案

(1)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

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 水循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要明确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 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问题探究】

1. 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 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 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 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 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 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 水循环的意义

3.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课标解析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及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水循环环节。完成1~2题。 1. 关于①~④环节参与水体总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③④之和大于① B. ①大于② C. ②大于① D. ④大于③ 2. 与下渗负相关的是 A. 地下径流 B. 地表径流 C. 植被覆盖率 D. 蒸发 【答案】1. C 2. B 【解析】 ③④之和是陆地上降水,①表示海洋上降水,②表示海水蒸发,蒸发海水90﹪降落在海洋上,有约10﹪输送到陆地上。地表径流量越大,下渗量越小。 1. 关于①~④环节参与水体总量的表述中,③④之和是陆地上降水,①表示海洋上降水, ②表示海水蒸发,蒸发海水90﹪降落在海洋上,③④之和小于①,A错。蒸发海水有约10﹪输送到陆地上,②大于①,C对,B、D错。 2. 与下渗负相关的是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量越大,下渗量越小,B对。地下径流与下渗量呈正相关,A错。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下渗多,呈正相关,C错。蒸发量越大,下渗减少,D错。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如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下渗D.径流 4. 建设海绵城市不可以 A.提升水源涵养能力B.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C.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D.增加城市的径流总量 【答案】3. C 4. D 【解析】 3. 海绵城市通过湿地、森林等吸纳雨水促进雨水下渗,选C项。 4. 海绵城市可以拦滞雨水,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缓解雨涝,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选D项。 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 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①乙之前②乙到丙③丙到丁④丁之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A. 甲之前 B. 甲→乙 C. 乙→丙 D. 丙→丁 7. 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一、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用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 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 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 页的读图思考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这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有冰川融水、湖泊水大气降水,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案 一、课标解析 了解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 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 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根据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调整自己的作为,趋利避害。 二、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 ,分 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 ,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 有的关系。 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 过各个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 中,水在连续不断地、 ,使地球上的各种 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 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 不断地表形态。 三、典题解析 [例1](03年地理)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下列两题: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解析:(1)题借用古诗句考查河流补给来源以及形成陆地径流雨水补给的原因。黄河流域河水补给形式上有多种形式,但是降水补人是主要方式。陆地上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含季风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和以降水的形式补充地表水。 (2)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等知识,应扣住“陆地水进入大气层”这一环节进行分析。答案:(1)雨水是主要补给季风(2)蒸发、植物蒸腾作用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练习题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练习题 第三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① B.环节②与气流上升有关 .环节③与地形起伏无关 D.环节④使甲地增温 答案 B 解析由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且甲地为海洋,可知乙地为陆地,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③为径流,④为蒸发。水汽输送这一环节人类基本无法改变,径流与地形起伏有较大关系,蒸发要吸收热量,故会使甲地降温,降水的形成一般与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有关。 (2014•潍坊高一质检)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该河流最主要的水补给是( ) A.大气降水B.地下水 .冰雪融水D.湖泊水 3.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

A.珠江B.塔里木河 .松花江D.长江 答案 2. 3.B 解析该河径流量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其补给方式应为冰雪融水,可能是我国的塔里木河。 4.下列地理现象中,仅属于陆地内循环的是( ) ①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冬季和春季的凌汛 ②夏季,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形成丰水期 ③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引冰川积雪融水灌溉农田 ④所有流经热带沙漠地区的河流 A.①②B.②③ .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黄河凌汛是外流河上的自然灾害,属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属内流河,不注入海洋,只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坎儿井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也不注入海洋,也只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并不是所有流经沙漠地区的河流都不注入海洋(如尼罗河),也就不一定只参与陆地内循环。 读下面我国华南某河流下游剖面图,回答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河流水位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是( )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训练题(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训练题(一) 1. 在下列水循环的各环节中,目前人类活动在某些时候可以施加影响的环节是()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水汽蒸发 D.水汽输送 2. 三种水循环都包括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蒸发和降水 D.下渗和蒸腾 3.目前长江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趋小,主要原因是() A.兴修水库,调节了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 B.在河流两岸加高了堤坝,使径流变化趋小 C.气候变暖,使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趋于稳定 D.大规模地围湖造田,调节了河流的径流变化 4. 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陆循环的是() A.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初冬和初春的凌汛 B.夏季,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 C.南极大陆边缘的冰川断裂成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 D.夏秋季节,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登陆 5. 关于黄河下游河水和两岸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A.潜水经常补给河水 B.河水经常补给潜水 C.黄河处于枯水期时,潜水补给河水 D.核黄素和潜水游互补关系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7.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分布图,完成8~9题。 8.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是( ) A.冰川融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雨水D.地下水 9.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 ) A.台风雨B.锋面雨 C.地形雨D.对流雨 读城市雨水回收利用前后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有关雨水回收利用前后水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Q11+Q12=Q1+Q2B.Q13+Q14>Q3+Q4 C.Q16+Q17<Q6+Q7D.Q11+Q12+Q8=Q6+Q7 11.雨水回收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减少城市排污量B.增加城市用水量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题名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此标准突出示意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示意图挖掘构成水循环的环节以及理解这个过程。最终从理论落实到现实中水循环的进行对我们的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自然界中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展开对自然界水体的分类、分布、以及各类水的占全球水量的百分比等方面的认识。对自然界水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需要让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过程,也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最终,落实到对现实产生的意义。水循环比较抽象,但生活中水随处可见,在学习中可以通过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中应该重视相关资料、图表、板书、课件等辅助资料的运用。通过图表,对水体的主要形态及其对应含量有系统的把握。其次,适当运用有关有关水体的资料,充实课堂,让课堂能处处与生活结合。由于,水循环过程比较抽象,所以过程的示意最好借助板书,可以一边画出各个环节,一边讲解过程;用动画展示也可以,比较直观形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能说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掌握海路之间、海海之间、陆陆之间的水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以及人类通过干预水循环的环节怎么影响水循环。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运动转化与更新规律,能够让学生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认识自然界的水是动态平衡的,认识自然界的万物是不断变化运动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 难点:水循环的意义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法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因为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材料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和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 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后练习(附参考答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后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 下图示意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该水库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江淮地区 C.西北内陆 D.横断山区 2.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5月 B.7月 C.8月 D.10月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4.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下图是我国海拔3800米某内陆湖的水位变化情况,回答5~7题。

5.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影响 B.风沙影响 C.降水影响 D.气温影响 6.如湖泊水与潜水为互补关系,下列补给正确的是() A.1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B.7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C.湖水常年补给潜水 D.潜水常年补给湖水 7.当图中湖泊水面面积最大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 B.松花江出现春训 C.尼罗河入海水量一年中最少 D.罗马正值炎热干燥期 2009年8月7日特大台风“莫拉克”袭击了台湾、福建等地,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据此完成8~9题。 8.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型()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不能确定 9.“莫拉克”登陆属于水循环哪一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答案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三门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对渭河下游的显著影响是() A.含沙量明显减小 B.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C.流速明显加快 D.洪涝灾害明显加剧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 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年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 (2)说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用简炼语言表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水的忧患意识; (2)树立科学资源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模拟水体相互转化、运动》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材料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热水、透明平底盆(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 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热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人中央。 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 ③把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小盆正上方【导入】教学过程 同学们知道我们县城有哪些河流流经吗?丰乐河、富资河、布射水、杨之河共同汇入练江,练江汇入新安江,流入千岛湖,一直奔腾到海。几千年来新安江水一直滚滚向东而不枯竭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自然界的水环》请大家翻到教材54页,用一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教材,请大家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哪些,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情境:展示冰川、飘动的云、奔流的江水这三幅景观图片,结合课本第54页第一、二节,思考问题: ①说一说地球上水的三种形态及特点。 ②结合“水圈构成”扇形图,说出陆地上各种水体类型及比重。 ③目前,人们直接利用于生产生活的淡水主要有哪些?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这些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然而,地球上的水总量丰富,但淡水资源却不多,可以直接利用的更少,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因此,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朗诵诗《我是一滴水》 活动探究主题:新安江河水的时空之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学生读图 (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学生读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

自然界的水循环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重点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导入新课]

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课题名称:“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体是怎么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气态、液态、固态。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这三种形式存在的水有哪些水体呢?”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 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思考半分钟,同时提示看多媒体展示的图“水圈的构成” “对照图,我们看到不同的水体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并且他们所占的水体总量是不一样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而最小的水体是生物水,仅占%。,但是他们之间却是有着联系的。大自然是个统一体,不同的水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下面我问一个问题,上述两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答:“生物水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变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这些水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比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都可以变成海洋水。”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

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 5个水分循环系统。它们是中国东南、误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西北内陆地区还有盛行西风和气旋东移而来的少量大西洋水汽。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地下水的运动主要与分子力、热力、重力及空隙性质有关,其运动是多维的。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其缓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水资源计算的重要问题。据估计,全球总的循环水量约为 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四。在这些循环水中,约有22.4%成为陆地降水,这其中的约三分之二又从陆地蒸发掉了。但总算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这才形成了地面径流。 查字典小学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 水循环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试题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河流汛期同河流补给来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全年流量稳定 B.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冬汛最明显 C.有季节性积雪地区的河流,常常形成春汛 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 2、在一年中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的河流是: A.长江B.淮河C.塔里木河D.松花江 3、下列水循环的环节中,跨流域调水能够直接对其产生某些影响的是: A.地表径流B.海水蒸发C.植物蒸腾D.水汽输送 4、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A.河水B.地下水C.湖泊水D.冰川 5、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是: A.雨水B.湖泊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 6、我国新疆地区河流夏季的补给主要靠: A.湖泊水B.地下水C.雨水D.冰川融水 7、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99) A.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B.南方多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 C.夏秋多冬春少,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D.山地多平原少,内陆多沿海少 8、下列河流中,主要参与内陆水循环的是: A.松花江B.塔里木河 C.雅鲁藏布江D.额尔齐斯河 9、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影响其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B.湖泊水C.气温D.地下水 10、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太阳辐射 B.重力 C.大气运动 D.水的三相变化 11、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 12、水圈中储量最多的水和储量最多的淡水分别是: A.海洋水和淡水湖泊水 B.海洋水和地下淡水 C.海洋水和冰川 D.海洋水和陆地水 13、有关长江水参与水循环的特点,正确的是: A.只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只参与内陆循环 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 D.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内陆循环。 14、关于河流补给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 B.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C.泉水是河流中游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D.就世界范围而言,靠雨水补给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15、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和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分别是: A.雨水和地下水 B.雨水和湖水 C.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 D.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 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潍河补给方和潍河与峡山水库相互补给关系式的分析,了解了各种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对河流各种补给方式特点的分析,判断典型河

流陆良曲线图代表的区域,进一步加深对相互联系的水体的认识。 2. 通过绘制莱州湾与潍河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通过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人海不复回”,内化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3. 通过到故宫看海引入,对比分析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 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目标: 1.重点突破: ①借助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及特点; 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