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一第41卷第12期煤一一炭一一学一一报

Vol.41一No.12一一2016年

12月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Dec.一

2016一

编者按一巷道围岩大变形和冒顶灾害控制是煤矿深部开采中的难题,研究深部巷道围岩破坏与致灾机理及其有效控制方法,对保障煤矿深部安全和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三本期前5篇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与稳定性控制研究(51434006) 的专题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以高应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形成与扩展规律为主线展开研究,内容涉及深部巷道围岩塑性区的扩展规律二巷道冒顶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二岩石蠕变损伤过程与围岩塑性区扩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二高应力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等三希望专题学术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帮助三

王卫军,袁超,余伟健,等.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J].煤炭学报,2016,41(12):2921-2931.doi:10.13225/https://www.360docs.net/doc/0011183900.html,ki.jccs.2016.1115

Wang Weijun,Yuan Chao,Yu Weijian,et al.Stability control method of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roadway with large deformation[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12):2921-2931.doi:10.13225/https://www.360docs.net/doc/0011183900.html,ki.jccs.2016.1115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王卫军1,2,3,袁一超1,2,余伟健2,吴一海1,3,彭文庆2,彭一刚2,柳小胜2,董恩远2

(1.湖南科技大学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湘潭一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一411201;

3.南方煤矿瓦斯与顶板灾害预防控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湖南湘潭一411201)

摘一要: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Kastner 等相关理论,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揭示了其变形难以控制的力学本质,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新的支护理念三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主要来自于两部分:①巷道周边浅部破碎围岩的扩容与剪胀等非连续性变形;②高应力致使巷道围岩产生的以塑性变形为主的连续性变形三研究表明:目前的支护水平对巷道围岩的连续性变形影响十分有限,总是存在一部分变形量无法控制,即深部巷道围岩存在 给定变形 三为实现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降低支护成本,巷道围岩支护理念应由变形控制向稳定控制转变,确保巷道围岩均匀二协调变形,消除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增强巷道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三因此,对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可在巷道掘进时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以容纳围岩部分 给定变形 ,支护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变形能力,又能持续提供较高的支护阻力,以维持巷道围岩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保障巷道围岩的均匀二协调变形三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考虑预留变形并采用 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 钢带+喷射混凝土 综合控制技术为主,并辅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方案可较好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三

关键词:高应力;稳定性控制;给定变形;支护阻力

中图分类号:TD353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0253-9993(2016)12-2921-11

收稿日期:2016-08-04一一修回日期:2016-09-26一一责任编辑:常一琛

一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34006,51374105);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2015B431)一一作者简介:王卫军(1965 ),男,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三E -mail:wjwang@hnust.cn

Stability control method of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roadway

with large deformation

煤一一炭一一学一一报2016年第41卷WANG Wei-jun1,2,3,YUAN Chao1,2,YU Wei-jian2,WU Hai1,3,PENG Wen-qing2,

PENG Gang2,LIU Xiao-sheng2,DONG En-yuan2

(1.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afe Mining Techniques of Coal Min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一411201,China;2. School of Resource,Environment and Safety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一411201,China;3.Work Safety Key Lab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as and Roof Disasters for Southern Coal Mines,Xiangtan一411201,China)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of deep roadway with large deformations,the theories,such as Kanstner theory,were appli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upporting resistances on the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n roadways subjected to high in situ stress.The mechanical essences of the difficult control of these deformations were discovered,and the new supporting concepts of roadway stability were then proposed.The large roadway deformation mainly consists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s that result from the shear dilation and dilation of shallow fractured sur-rounding rocks and the continuous deformations that mainly result from the stress-induced plastic deformations.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t supporting system exerts limited influences on the continuous deformation,a part of the de-formation cannot be successfully controlled,that means given deformations are encountered.To successfully control the roadway deformation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support cost,the support concept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deforma-tion control to stability control.This transfer will ensure the even distributions of in-situ stress,coordinated deforma-tions and the eliminations of roof falling and wall caving.Thus,the integrity and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s will be further enhanced.In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roadways,the enlarged roadway sections that can tolerate the given de-formations and the support system that can continuously deform will provide higher support resistances.Therefore,the integrity and stability of roadway are ensured.Even and coordinated deformations of roadway will be successfully ful-filled.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ort mainly by the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reserved deformation and addable lengthen bolts+stiffness thread steel lengthening bolts+bolting net+W steel belt+sprayed concrete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scheme of addable lengthen bolts strengthen roadway roof can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effectively,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roadway during its service.

Key words:high stress;stability control;given deformation;support resistance

一一与浅部巷道相比,深部巷道围岩力学环境更为复杂,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呈现出非连续性二非协调性大变形二大范围失稳破坏等一系列工程响应问题[1-7]三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提出了一系列巷道围岩控制新技术二新理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深部巷道围岩的维护状况三然而,深部巷道围岩控制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然是深部矿井开采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三长期以来,变形控制一直是巷道围岩控制的目标,并且围绕变形控制开发了多种支护技术,从工程实践来看,这些技术对深部巷道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三国内深部高应力巷道一般采用高强度二大刚度二高预应力支护技术,很多巷道通过二次支护甚至多次支护仍然不能有效控制围岩大变形,特别是对于深部松软破碎巷道二动压巷道等,通常表现为锚杆(索)被拉断二围岩支护系统失效从而导致冒顶二片帮和底臌等一系列剧烈的矿压显现现象,与此同时巷道支护成本与维护费用成倍增加[8-12]三在这一工程背景条件下,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与稳定性控制研究 重点项目研究逐步展开,笔者与马念杰科研团队基于塑性区理论对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

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

果[13-17]三如何进行深部巷道的围岩控制?其大变形的力学本质是什么?一味强调变形控制是否可行?

目前的支护技术能否实现变形控制的目标?只有准

确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更新深部巷道的围岩控制理

念,开发更有效的支护技术三

为此,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现场试验,研究了支

护阻力对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场的影响,认为深部高

应力巷道围岩控制应由变形控制向稳定性控制转变,

在为巷道预留适当变形空间的条件下,允许围岩有较

大的变形,并通过合理的支护方式实现巷道服务期间

的均匀二协调变形,消除巷道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

患,减少巷道维修量,降低支护成本三最后,以赵固二

矿I盘区胶带运输大巷支护为工程实例,在巷道掘进

设计时,拱顶部预留变形510mm,帮部预留变形530mm,采用 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 综合控制技术为主,并辅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围岩支护方案,现场后期监测结果表明,该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良好三

2292

第12期王卫军等: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1 支护对巷道围岩变形理论

随着巷道的开挖,围岩所处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围岩应力场出现重新分布三当巷道周边围岩应力状态超过岩体弹性极限而进入塑性应力状态时,巷道围岩自临空面向外依次出现四区:即破裂区二塑性软化区二塑性硬化区以及弹性区三深部巷道周边围岩四区力学行为与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关系中的4个阶段是相对应的[18],如图1所示三目前,

国内外关于支护阻力与巷道围岩各区应力变形分析通常采用Kastner 公式与修正的Fenner 公式,符华兴[19]通过莫尔强度理论对两者的内涵进行了转换和推导,证明了两者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三因此,本文以著名的Kastner 公式为理论依据,分析支护阻力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图1一巷道力学分析模型简图

Fig.1一Mechanics models of plastic zone stress

在图1与式(1)~(4)中,u 0为巷道周边位

移,mm;R h 为塑性硬化区半径,m;R s 为塑性软化区半径,m;R f 为破裂区半径,m;R 0为巷道半径,m;σs 为屈服强度,MPa;σpk 为峰值强度,MPa;σc 为残余强度,MPa;p 0为原岩应力,MPa;p 为支护阻力,MPa;G 为围岩剪切模量,MPa;φ为围岩内摩擦角,(?);c 为未施加锚杆围岩黏聚力,MPa;c?为锚固体围岩黏聚力,MPa;τ为锚杆抗剪强度,MPa;d 为锚杆直径,mm;n 为锚杆布置密度,(根/m 2

);p i 为单根锚杆

所能提供的支护阻力,MPa三

u 0=sin φ

2Gr 0

(p 0+c?cot φ)R 2s

(1)

R s =r 0

(p 0+c?cot φ)(1-sin φ)p +c?cot φé?ù

?1-sin φ2sin φ

(2)c?=c +

nτπ(d /2)2

1000000

(3)p =np i

(4)

一一目前,锚杆支护技术已成为煤矿巷道首选的主要支护方式,我国国有大中型矿井的锚杆支护率达到60%以上,有些矿区甚至达到100%[11]三锚杆对巷道围岩的强度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20-21]:①通过轴向受力改善巷道浅部围岩的应力状态,使临空面附近区域的围岩体由双向应力状态转变为三向应力状态;②锚杆通过与围岩体的横向联接,提高锚固区围岩的c ,φ值,进而增强锚固区围岩的承载能力三因此,锚杆对巷道围岩变形理论计算分析必须充分考虑支护对围岩的上述2个作用三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锚杆支护阻力范围为0.05~0.80MPa,约为高地应力大小的百分之几[22-24]三锚杆对锚固体的c 值影响较大,而对φ值影响不明显,即锚固体的内摩擦角仍近似等于锚固前围岩体的内摩擦角[20-21,25]三计算模型锚杆采用?2mm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取τ=266MPa,p i =

0.1MPa,r 0=2m,c =1.50MPa,φ=30?,G =0.136GPa三由式(3),(4)计算可知,锚杆n =10时的支护阻力为1.0MPa,故取n =10三依据式(1)~(4),并借助Matlab 软件计算并绘制出锚杆支护对巷道围岩变形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图2一支护阻力与巷道周边位移

Fig.2一Supporting resistance and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of roadway

由图2可知,在巷道围应力环境一定时,巷道围岩位移量随锚杆支护密度的增加而呈曲线递减关系,并且这种递减程度随着锚杆密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三从图2不难发现,随着锚杆密度的不断增加,围岩变形减少量极为有限,存在一部分始终无法控制的围岩变形,即 给定变形 三以巷道所处原岩应力21MPa 为例,支护阻力0(不支护)时的围岩位移为

394.006mm,当支护阻力达到1.0MPa 时的围岩位移减少至284.139mm,减少量仅为109.867mm,因此可以认为284.139mm 的围岩变形为巷道围岩控制时所应考虑的 给定变形 ,从图3可以看出这种 给定变形 随着原岩应力的增加而增大三

3

292

煤一一炭一一学一一报

2016年第41

图3一原岩应力与给定变形

Fig.3一Rock stress and given deformation

2一锚杆支护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2.1一锚杆支护对围岩应力场的影响

在地下工程中,各种支护形式与巷道围岩相互作用,均会在巷道周边围岩中形成由支护而产生的应力场三为了清晰反映预应力锚杆对巷道围岩支护效果的影响,在不考虑原岩应力条件下,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 3D 分析锚杆支护在围岩中形成的应力场分布特征三数值计算模型巷道宽与高均为

3.6m,其它物理力学参数分别为:体积模量11.11GPa,剪切模量7.14GPa,黏聚力2.5MPa,抗拉强度1.25MPa,内摩擦角30?,泊松比0.3三锚杆采用Cable 单元模拟,锚杆直径22mm,长度2.1m,破断荷载310kN,预应力120kN,锚固长度0.5m,锚杆间距与排距均为0.7m ?0.7m,并垂直于顶板布置三锚杆支护围岩应力场分布如图4所示

图4一不考虑原岩应力的锚杆支护应力场分布

Fig.4一Regardless of the original rock stress of bolts support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由图4可知,锚杆尾部附近区域出现明显的压应力集中区,最大压应力值达0.1MPa,其压应力值随着深入巷道顶板远离锚杆尾部区域而逐点减小,至锚杆长度1/5处的压应力值减小至0三锚杆锚固端区域出现拉应力集中现象,但拉应力集中程度和范围都相对比较小,最大拉应力值为0.04MPa三在不考虑原岩应力条件下,锚杆支护应力场主要表现以下特征:①就锚杆支护围岩应力场整体分布而言,锚杆尾部附近形成范围相对较大的压应力区,锚杆锚固端形

成范围相对较小的拉应力区;②锚杆之间的有效应力区相互叠加,基本可以覆盖巷道顶板围岩的整个区域;③深部围岩应力场未受到锚杆支护的影响,既锚杆支护影响范围有限;④增加锚杆长度有利于形成范围较大的压应力区,有助于提高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三

为分析在原岩应力场条件下,预应力锚杆支护产

生的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在上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巷道埋深800m,其它参数保持不变,计算结果如图5,6所示三根据图4锚杆支护应力场的分布特征,沿垂直于巷道顶板锚杆支护方向分别设置4个监测点,记录其位移量的大小,监测点布置情况如图7所示,监测数据整理如图8~10所示

图5一原岩应力场分布

Fig.5一Original rock stress

distribution

图6一考虑原岩应力的锚杆支护应力场分布

Fig.6一Consider the original rock stress of bolts support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图7一监测点布置

Fig.7一Points of monitoring arrangement

4

292

第12期王卫军等: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图8一监测位移曲线

Fig.8一Displacement curve of monitoring point

图9一各个监测点的变形量

Fig.9一Deformation of each monitoring point

图10一各个监测点的变形减少量

Fig.10一Deformation reduction of individual monitoring-station

由图4与图6对比可知,考虑原岩应力场条件下的锚杆支护未能形成较为明显的拉二压应力区,由于锚杆所能提供的支护力与原岩应力不在同一数量级,致使锚杆支护所形成的应力场被原岩应力场所覆盖三开挖后的巷道周边浅部围岩处于卸荷状态,破裂区围岩以拉剪破坏为主,图5中的最大主应力0MPa 曲线至临空面之间的围岩处于受拉状态,此区域极易形成图1中的破裂区三由图5与图6对比分析可知,施加预应力锚杆之后的最大主应力-1MPa 曲线至顶板围岩深处各个应力曲线范围的大小几乎没有变化,但浅部围岩的0MPa 曲线区域明显消失,即该区域围岩由拉应力状态转变为压应力状态三因此,认为预应力锚杆支护对改善巷道顶板深部围岩应力场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对于改善巷道浅部拉应力状态区域的围岩应力场效果较为显著三

由图8,9分析可知,是否施加预应力锚杆对巷道顶板浅部区域围岩变形影响相对较大,而对顶板深部围岩变形影响相对较小三如不支护条件下的顶板围岩监测点1的下沉量高达258.23mm,而监测点2,3,4的变形量依次分别为133.90,66.95,28.69mm,施加预应力锚杆支护后的下沉量依次分别为172.15,

81.29,47.82,20.08mm,即由临空面至巷道围岩深处的变形量依次呈现曲线递减关系;相对于裸巷不支护情况而言,锚杆支护后的4个监测点变形减少量依次分别为86.08,52.61,19.13,8.61mm,由此可以发现,预应力锚杆支护对控制巷道顶板浅部区域围岩变形效果相对较为显著,并且这种变形控制效果随着深入巷道顶板远离锚杆尾部区域而逐点减弱,如图10所示三由上述分析可知,预应力锚杆支护不能完全控制住围岩大变形,上述的172.15mm 即为巷道顶板围岩控制时所应考虑的 给定变形 三

2.2一巷道围岩变形分析

影响巷道围岩变形的因素较多[26-27],深部高应

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主要包括两部分:①在高应力作用下的围岩峰值强度之前,弹性区完整岩体变形二锚固区整体变形,均属于连续性变形;②围岩峰值强度之后,破裂区的破裂岩体变形,属于非连续性变形,其主要包括围岩结构面离层二滑动二裂隙张开二新裂纹产生的扩容与剪胀变形三锚杆等支护结构对巷道围岩弹性区的连续性变形控制作用不明显,巷道维护的主要对象是控制峰值强度之后破裂区围岩的非连续性变形,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巷道围岩破裂区范围内[11,28-31]三

另外,从巷道围岩变形时空演化关系来看,围岩

大变形先后主要经历2个时段:第1时段是在巷道开挖卸荷初期的短时间内,围岩体中储存的大量弹塑性应变能得以释放,巷道周边围岩产生大量微裂隙,并较为均匀分布于巷道周边,围岩整体呈现近似均匀二协调大变形,此时段的围岩变形以弹塑性连续变形为主;第2时段是随着围岩卸荷程度的减弱,此后的围岩变形则主要受高地应力与高偏应力(如采动)等的影响,塑性区与破裂区范围不断增大,围岩整体呈现不均匀二不协调等大变形,此时段的围岩变形以非连续性变形为主三在工程实践中,支护结构难以抗拒围岩卸荷期间的连续性变形,通常需要主动释放围岩弹塑性变形能,允许围岩有控制地变形,之后通过二次支护影响浅部围岩应力场的分布,抑制巷道围岩的不对称二不协调等不连续性大变形[32-34]三

在地下工程中,相对于巷道围岩的连续性变形,

非连续性变形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危害性更大,大

5

292

煤一一炭一一学一一报2016年第41卷

范围的非连续性变形增加了巷道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往往需要对巷道围岩进行扩底与刷帮等工作,增加巷道维护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翻修工作期间的不安全等因素三

2.3一锚杆支护对峰后岩体非连续性变形作用巷道周边围岩弹性区二塑性区范围内的连续性变形与破裂区范围内的非连续性变形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力学过程,现有支护结构对连续性变形区域内的围岩蠕变影响很小,支护结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较大围压以改善峰后岩体非连续性变形区域内的围岩蠕变特性,延长自稳时间[35-36]三巷道破裂区围岩蠕变变形主要包括2个方面:①软弱围岩体的离层与新裂纹的产生,蠕变变形来自两者的扩容变形;②具有一定结构的破裂块体沿破裂面的摩擦滑移与垂直于破裂面的张开,蠕变变形来自破裂面随时间的滑移量以及张开量,蠕变过程中的破裂块体产生显著的剪胀现象三破裂岩体峰后蠕变变形的结构效应如图11所示三

Δ1=Δsinθ

Δ2=Δcosθ

{(5)

ε1=2Δ2/L=2Δcosθ/L

ε3=2Δ1/D=2Δsinθ/D

{(6)

ν=ε3/ε1=(L/D)tanθ(7)式中,Δ为岩体试件沿破裂面的滑移量,mm;Δ1为径向滑移量,mm;Δ2为轴向滑移量,mm;θ为破裂角,(?);D为圆形试件的直径,mm;L为试件高度,mm;ε1为轴向应变;ε3为径向应变;ν为应变比三

图11一剪切面滑动模型

Fig.11一Model of shearing and sliding

处于峰后工作状态的破裂岩体均属于不稳定蠕变类型,随时间而持续变形,直至失稳破坏三围压大小对岩体的峰后蠕变特性和自稳时间影响较为显著,围压的少许降低,可以带来峰后蠕变形态的急剧恶化,自稳时间大为缩短三反之,增大围压将大大改善峰后岩体蠕变特性,延长自稳时间三对于巷道周边浅部破裂围岩体,围压等价于锚杆提供的支护阻力,可通过提高锚杆支护阻力,抑制破裂围岩体的张开与滑动(图12),进而增强巷道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延长稳定性时间

图12一非连续性变形锚杆支护模型Fig.12一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of bolts support model 2.4一巷道围岩预留变形分析

一般而言,巷道开挖后应立即及时主动支护,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巷道开挖与支护在时间上并不同步,支护往往需要经过出渣等工序之后才能进行,至少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间隔三巷道开挖后,支护结构支护之前的短时间内,浅部围岩中的变形能得以释放,围岩会不可避免地向开挖空间移动,产生一定的内移量,其主要包括弹性变形二塑性变形以及破裂区的非连续性变形,处于此时段的巷道围岩变形时间较短,不妨暂且称之为瞬时变形三支护阶段的巷道围岩变形则主要来自于破裂区的非连续性蠕变变形与塑性区边界蠕变扩张期间的连续性变形,两者的变形均与时间密切相关,暂且称之为蠕变变形三支护结构能够所控制的大部分巷道围岩变形以破裂区的非连续性蠕变变形为主,而不能完全阻止巷道围岩的内移[23]三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总是存在 给定变形 ,并且这种 给定变形 主要包括巷道围岩的瞬时变形以及部分蠕变变形(以塑性区边界蠕变扩张期间的连续性变形为主)三

为降低巷道维护与翻修费用,避免维护与翻修对巷道正常使用的影响,可以考虑在巷道断面尺寸掘进设计时就为巷道围岩大变形预留适当的变形空间以容纳围岩的部分 给定变形 三预留变形空间的大小应根据巷道围岩的 给定变形 量而定,但在实际工程中,各个矿井的开采地质条件与围岩应力环境等较为复杂,各个矿井巷道围岩的 给定变形 量从理论方面目前是无法预测的三预留变形空间大小应为采取合理的支护结构后,其服务期间的变形量应满足巷道的正常使用为原则三预留合理的围岩变形空间对大变形巷道围岩控制非常重要,预留变形量过大时会增加巷道掘进费用与不安全隐患因素等,过小时又起不到预留变形的作用,增加巷道围岩的维护与翻修费

6292

第12期王卫军等: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用三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对同一矿区类似巷道服务期间的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其服务期间的变形量可为巷道断面尺寸设计与支护设计所应考虑的预留变形空间大小提供一定的借鉴三

3一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与关键技术

3.1一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支护理念

现有关于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均是以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为目标,不允许巷道围岩产生较大变形,在巷道支护过程中,大多采用二次支护或多次支护三但目前很多巷道经过二次支护甚至多次翻修支护后仍然不能有效控制围岩大变形三能否通过有效的技术途径在减少支护次数的同时,又能避免巷道围岩因变形量过大而影响到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三鉴于此,笔者认为巷道围岩控制应由变形控制向稳定性控制转变,在为巷道预留适当变形空间的条件下,允许围岩有较大的变形三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支护理念主要基于以下2个方面内容:首先,以现有的支护水平对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作用极为有限,仅仅依靠提高支护强度二增加支护密度与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已无法实现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目标,高应力巷道围岩一直处于 前掘后修 的恶性循环之中,围岩支护成本与翻修费用成倍增加;其次,对于地下工程中的巷道或硐室而言,在掘出后就需要安装管道与机械设备,给后续的翻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增加了翻修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影响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三

基于上述分析,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遏制巷道围岩破碎区的扩大,固定围岩松动破碎岩块,确保巷道围岩均匀二协调变形,消除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增强巷道围岩的整体性与稳定性;②避免巷道翻修,减少巷道维修量,降低支护成本三

3.2一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

高地应力是造成深部巷道围岩产生大变形与失稳破坏的根本原因,依靠现有支护水平难以改变高地应力带给巷道围岩的 给定变形 三巷道围岩是支护结构支护的主体,与高地应力相比,现有支护结构的支护阻力很小,锚杆锚索等支护结构的支护本质旨在对围岩提供约束力,通过保持围岩的完整性,使其承载能力不降或少降低三在考虑巷道围岩预留变形空间的条件下,基于现有支护结构的实际支护水平,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可以从以下3方面开展:①及时主动支护三巷道围岩一旦开挖后,应立即积极进行主动支护,及时抑制锚固区内外巷道围岩的离层二滑动二裂隙张开二新裂纹等非连续扩容现象的产生,将这种不连续性变形降低到最小程度,防止巷道围岩的冒顶与片帮,保持围岩的完整性二连续性与稳定性,使巷道浅部围岩处于压应力状态,抑制围岩拉剪变形破坏的产生,减少其强度损失;②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与支护参数三锚杆锚索支护会在岩体峰值强度之后的围岩中形成支护应力场,该应力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巷道浅部围岩应力分布状态,有效扩散支护范围,降低应力集中系数,减少差应力,从而保障巷道围岩呈现均匀二协调变形;③支护结构应具有既能持续提供较高的支护阻力,又具有足够的延伸率,能够适应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的特点三

3.3一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大,支护结构易失效的特点,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要求支护结构应满足以下3方面协调支护原则:①支护结构与围岩变形协调:支护结构需要具有较大延伸量,在高地应力和采动应力影响作用下,能够允许围岩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够适应巷道围岩大变形的特点;②支护结构与围岩强度协调:在能够满足围岩大变形要求的前提下,支护结构应具有能够持续提供较高的支护阻力,同时又能够确保本身不出现断裂失效;③支护结构各个构件相互协调:支护结构各个组合构件的长度二强度二预应力二延伸量等参数之间要相互匹配,均衡各个构件受力,合理发挥各个构件自身工作性能,相互增强,提高支护结构整体工作性能,保障巷道围岩的整体能够均匀二协调变形三

3.4一关键技术

高应力致使巷道周边围岩的塑性区与破裂区范围增大,一般锚杆的延伸性能虽好,但长度延伸不到巷道围岩的弹性区,锚索的长度较大,但延伸性能差,不能适应巷道围岩大变形,工程现场经常出现锚索断裂失效的现象,进而导致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三因此,对于大变形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应摒弃使用锚索等高刚性支护限制变形的方法,转变为使用柔性支护以适应围岩大变形的特点三基于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与支护技术,马念杰,刘洪涛等研发了具有高延伸量的可接长锚杆新技术[15,37-38]三与锚索二普通锚杆相比,可接长锚杆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优点:①可接长锚杆是一种经过特殊形式加工制造的杆体,锚杆的直径与长度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支护需要进行设计,并且能够适应于任何空间环境,安装时不受巷道断面的限制;②可接长锚杆消除了锚索延伸率不足,抗冲击性能差的缺陷,克服了普通锚

7292

煤一一炭一一学一一报2016年第41卷杆杆体长度小于巷道围岩破裂区范围的缺陷,不能锚

固到稳定岩层中的不足三可接长锚杆具有既能持续

提供较高支护阻力以防止松动围岩引发的冒顶与片

帮等不安全隐患,同时又能适应围岩大变形的要求,

可有效维护围岩的完整性二连续性与稳定性,保障巷

道围岩均匀二协调变形三

4一工程实践

4.1一工程概况

河南赵固二矿区位于焦作煤田东部,矿区目前开

采深度约700m三主采煤层为二1煤层,平均厚度约

为6m,煤层层位稳定,内部裂隙发育三煤层顶板以

泥岩二砂质泥岩二砂岩等强度较低的岩层组成;底板以

砂质泥岩二灰岩为主,具体如表1所示三巷道围岩强

度低,变形量大二围岩变形难以稳定二多次翻修仍无法

实现维稳,受临近工作面扰动应力与原岩应力叠加的

影响,巷道矿压显现剧烈,围岩离层严重,片帮现象较

为普遍,经常出现顶板冒落,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

响三服务期间的巷道围岩变形较为剧烈,两帮总变形

量500mm以上,顶板下沉量平均也在400mm以上,

部分区域顶板下沉量甚至高达1000mm以上,锚索

断裂失效的现象较为普遍,巷道围岩整体呈现不对称

变形三

表1一煤层顶底板情况

Table1一Case of coal floor and roof

围岩岩石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

基本顶大占砂岩6.0深灰色,以石英为主,星点状矿物和白云母碎片,水平层理,稳定性较好

直接顶泥岩二砂质泥岩1~8灰黑色,岩层致密,全层产植物叶化石较多,局部含碳质及砂质,水平层理

伪顶炭质泥岩0~0.5灰黑色,局部炭质砂质,水平层理,分布不均匀,多植物化石,随采随落

煤层 6

直接底砂质泥岩3.2灰黑色,富含植物化石及菱铁质结核,遇水膨胀

基本底灰岩1.94~2.05深灰色,隐晶质,局部方解石脉较为发育,岩层致密,呈块状

4.2一支护方案

为解决赵固二矿巷道支护与维护存在的问题,以I盘区胶带运输大巷为例,在现有支护强度下,巷道采用预留变形断面方式掘进,以满足设备安装二通风二行人二运输及安全的需要三通过对矿区多条巷道在服务期间的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调研分析,根据上述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与支护技术,胶带运输大巷掘进设计时,在拱顶部预留变形510mm,帮部预留变形

530mm三巷道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设计掘进宽度5320mm,掘进高度4600mm,采用光面爆破施工工艺掘进三结合胶带运输大巷现场工程地质围岩条件与围岩变形破坏特征,采用 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 综合控制技术为主,并辅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三巷道支护方案如图13所示,支护工艺及参数设计如下:第1步: 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 综合控制技术:巷道开挖卸荷期间,围岩体中储存的大量变性能得以释放,周边浅部围岩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裂隙,此时采用 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 柔性技术方案进行及时主动支护三一方面,可及时抑制锚固区内外巷道围岩的离层二滑动等非连续性变形,维护围岩完整性二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同时,支护结构又能适应卸荷期间的围岩变形要求;另外,可接长锚杆克服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长度的不足与锚索延伸性能差的缺陷,将巷道浅部锚固区围岩锚固到深部稳定的岩层中,进一步加强围岩的稳定性,支护方案如图13(a)所示三

(1)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①巷道顶板向两侧均匀布置8根螺纹钢可接长锚杆,锚杆规格为?20mm二L=5000mm,锚固长度不小于1200mm(CK2360二Z2360型锚固剂各一卷),最小预紧力不低于40kN,最小锚固力不低于120kN,间排距为700mm?700mm;②拱顶下部及帮部均匀布置10根刚性长螺纹锚杆,锚杆规格为?20mm二L= 3700mm;锚固长度不小于1200mm(CK2360二Z2360型锚固剂各一卷),最小预紧力不低于40kN,最小锚固力不低于120kN,间排距为700mm?700mm三

(2)锚杆托盘+锚网+W钢带+混凝土:锚杆托盘规格为150mm?150mm?10mm;W钢带规格为450mm?280mm;网片规格为?6mm?1700mm?900mm,网格为边长100mm的正方形,网片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每格用14号铅丝四角绑扎,联接牢固;初喷混凝土厚度为30mm三

第2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待初次支护后的20d左右,在采用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三由于胶带运输大巷易受临近工作面的扰动影响,通过可接长锚杆对巷道顶板区域进行强化支护,防止巷道

8292

第12期王卫军等: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冒顶等不安全隐患的产生三强化顶板支护方案如图13(b)所示三

图13一支护方案布置

Fig.13一Support plan arrangement (1)可接长锚杆:在滞后掘进工作面30~50m 处,在一次支护两排顶锚杆间,在巷道正顶均匀补打3根可接长锚杆三锚杆规格为?20mm二L= 5000mm,锚固长度不小于1200mm(CK2360二Z2360型锚固剂各一卷),最小预紧力不低于40kN,最小锚固力不低于120kN,间距为700mm三(2)锚杆托盘+钢筋梯:钢筋梯配合锚杆托盘使用,钢筋梯直径14mm,锚杆托盘规格为150mm?150mm?10mm,宽度95mm;锚杆螺帽扭矩力不小于150N四m三

4.3一支护效果

为分析本支护方案支护效果以及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在I盘区胶带运输大巷围岩表面设置不同的监测点,采用十字交叉法对巷道两帮二顶底板的变形量进行了维持80d的监测,监测数据整理如图14所示

图14一实验段巷道位移变形曲线Fig.14一Monitoring curves of test roadway surrounding

由图14可以得出,巷道自开掘后的22d左右时间内,围岩整体变形速度与变形量均较大,两帮收敛量394mm,顶底板收敛量为365mm三之后巷道围岩变形趋于相对稳定的缓慢发展时期,监测时间至80d 时,两帮收敛量为463mm,顶底板收敛量为420mm三采用新支护方案后的巷道围岩变形有所改善,虽然巷道围岩一直处于持续的变形状态,但其变形速率较低,服务期间的变形量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求,未曾翻修,也未发现锚杆杆体破断二锚固失效与围岩冒顶二片帮等情况,降低了巷道维护费用,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三

5一结一一论

(1)提出了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支护新理念:深部高应力巷道支护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巷道周边破裂区围岩的不连续性变形,消除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增强巷道围岩的整体性与稳定性三(2)在深部高应力巷道掘进时预留一定量的变形空间以容纳围岩部分 给定变形 ,所采用的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变形能力,又能持续提供较高的支护阻力以维持围岩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能够适应围岩大变形的特点三

(3)工程实践结果表明:I盘区胶带运输大巷采用 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 综合控制技术为主,并辅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方案可较好的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未出现杆体破断二锚固失效等情况,也未出现围岩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同时也降低了巷道支护维护费用,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三

参考文献:

[1]一何满朝,谢和平,彭苏萍,等.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

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803-2813.

He Manchao,Xie Heping,Peng Suping,et al.Study on rock mechan-

9292

煤一一炭一一学一一报2016年第41卷

ics in deep mining engineering[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5,24(16):2803-2813. [2]一王卫军,袁越,余伟健,等.采动影响下底板暗斜井的破坏机理

及其控制[J].煤炭学报,2014,39(8):1463-1472.

Wang Weijun,Yuan Yue,Yu Weijian,et al.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sub inclined shaft in floor under mining influence and its con-trol research[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8):1463-1472.

[3]一何满潮,陈新,梁国平,等.深部软岩工程大变形力学分析设计

系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5):934-943.

He Manchao,Chen Xin,Liang Guoping,et al.Software system for large deformation mechanical analysis of soft rock engineering at great depth[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5):934-943.

[4]一张农,张志义,吴海,等.深井沿空留巷扩刷修复技术及应用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3):468-474.

Zhang Nong,Zhang Zhiyi,Wu Hai,et al.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reparation in deep gob-side entry retaining[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4,33(3):468-474. [5]一钱七虎,周小平.岩体非协调变形对围岩中的应力和破坏的影

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32(4):649-656.

Qian Qihu,Zhou Xiaoping.Effects of incompatible deformation on failure mode and stress field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3,32(4):649-656.

[6]一张农,陈红,陈瑶.千米深井高地压软岩巷道沿空留巷工程案例

[J].煤炭学报,2015,40(3):494-501.

Zhang Nong,Chen Hong,Chen Yao.An engineering cas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in one kilometer-depth soft rock roadway with high ground pressure[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5, 40(3):494-501.

[7]一Fang Shulin,Zhang Jian.In-situ measure to internal stress of shot-

crete layer in soft-rock roadwa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Technology,2014,1(3):321-328.

[8]一杨军,于世波,陶志刚,等.第三系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性及耦

合控制对策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31(3):373-384.

Yang Jun,Yu Shibo,Tao Zhigang,et al.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tiary soft rock roadway and coupling con-trol measures[J].Journal of Mining&Safety Engineering,2014, 31(3):373-384.

[9]一张国锋,于世波,李国峰,等.巨厚煤层三软回采巷道恒阻让压

互补支护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8):1619-1622.

Zhang Guofeng,Yu Shibo,Li Guofeng,et al.Research on comple-mentary supporting system of constant resistance with load release for three-soft mining roadways in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1,30(8): 1619-1622.

[10]一姜耀东,刘文岗,赵毅鑫,等.开滦矿区深部开采中巷道围岩稳

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1):1857-

1861.

Jiang Yaodong,Liu Wengang,Zhao Yixin,et al.Study on surround-

ing rock stability of deep mining in Kailuan mining group[J].Chi-

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5,24(11):

1857-1861.

[11]一康红普,王金华,林健.煤矿巷道锚杆支护应用实例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4):649-664.

Kang Hongpu,Wang Jinhua,Lin Jian.Case studies of rock bolting

in coal mine roadway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0,29(4):649-664.

[12]一Kang H,Wu Y,Gao F,et al.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rock bolts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 roadway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Mining Sciences,2013,62:105-112. [13]一王卫军,郭罡业,朱永建,等.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恶性

扩展过程及其控制[J].煤炭学报,2015,40(12):2747-2754.

Wang Weijun,Guo Gangye,Zhu Yongjian,et al.Malignant develop-

ment process of plastic zon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high stress

and soft rock roadway[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5,

40(12):2747-2754.

[14]一马念杰,李季,赵志强.圆形巷道围岩偏应力场及塑性区分布规

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44(2):206-213.

Ma Nianjie,Li Ji,Zhao Zhiqiang.Distribution of the deviatoric

stress field and plastic zone in circular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2015,

44(2):206-213.

[15]一马念杰,赵希栋,赵志强,等.深部采动巷道顶板稳定性分析与

控制[J].煤炭学报,2015,40(10):2287-2295.

Ma Nianjie,Zhao Xidong,Zhao Zhiqiang,et al.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mine roadway roof in deep mining[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5,40(10):2287-2295. [16]一郭晓菲,马念杰,赵希栋,等.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的一般形态

及其判定准则[J].煤炭学报,2016,41(8):1871-1877.

Guo Xiaofei,Ma Nianjie,Zhao Xidong,et al.General shapes

and criterion for surrounding rock mass plastic zone of round road-

way[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8):1871-1877.

[17]一贾后省,马念杰,朱乾坤.巷道顶板蝶叶塑性区穿透致冒机理与

控制方法[J].煤炭学报,2016,41(6):1384-1392.

Jia Housheng,Ma Nianjie,Zhu Qiankun.Mechanism and con-

trol method of roof fall resulting from butterfly plastic zone penetra-

tion[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6):1384-1392.

[18]一袁超,王卫军,赵延林,等.考虑岩体塑性硬化与软化特性的巷

道围岩变形理论分析[J].煤炭学报,2015,40(S2):311-319.

Yuan Chao,Wang Weijun,Zhao Yanlin,et al.Theoretical analysis

on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based on the properties of

rock plastic hardening and softening[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

ciety,2015,40(S2):311-319.

[19]一符华兴.略述应用于塑性岩(软岩)中的卡斯特纳[J].铁道工

程学报,2005(3):72-74.

Fu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1183900.html,ment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Kastner formula and

Fenner formula used for plastic rock(soft rock)[J].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05(3):72-74.

[20]一勾攀峰,侯朝炯.锚固岩体强度强化的实验研究[J].重庆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35-38.

Gou Panfeng,Hou Chaojiong.Mechanism study on strength en-

hancement for the rocks surrounding roadway supported by bolt

0392

第12期王卫军等: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0,23(3):35-38.

[21]一侯朝炯,勾攀峰.巷道锚杆支护围岩强度强化机理研究[J].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3):342-345.

Hou Chaojiong,Gou Panfeng.The study on the testing of strengthe-

ning the bolted rock body strength[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0,19(3):342-345. [22]一谢和平,高峰,鞠杨,等.深部开采的定量界定与分析[J].煤炭

学报,2015,40(1):1-10.

Xie Heping,Gao Feng,Ju Yang,et al.Quantitative defini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deep mining[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5,40(1):1-10.

[23]一康红普,林健,吴拥政,等.锚杆构件力学性能及匹配性[J].煤

炭学报,2015,40(1):11-23.

Kang Hongpu,Li Jian,Wu Yongzheng,et al.Mechanical perform-

ances and compatibility of rock bolt components[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5,40(1):11-23.

[24]一刘金海,姜福兴,孙广京,等.深井综放面沿空顺槽超前液压支

架选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11):2232-

2239.

Liu Jinhai,Jiang Fuxing,Sun Guangjing,et al.Selection of ad-

vanced hydraulic support in gob-side entry of fully mechanized ca-

ving face of deep mine[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2,31(11):2232-2239.

[25]一杨双锁.煤矿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理论探讨[J].煤炭学报,

2010,35(11):1842-1853.

Yang Shuangsuo.Study on the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theory of

roadway in coal mine[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

35(11):1842-1853.

[26]一张传庆,周辉,朱勇,等.基于潜在挤压比的地下工程软岩挤压

程度评价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35(5):

939-947.

Zhang Chuanqing,Zhou Hui,Zhu Yong,et al.An evaluation meth-

od of squeezing degree based on potential squeezing ratio[J].Chi-

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6,35(5):

939-947.

[27]一刘志春,朱永全,李文江,等.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

级标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30(5):690-697.

Liu Zhichun,Zhu Yongquan,Li Wenjiang,et al.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for large deformation of squeezing

ground tunnels[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8,30(5):690-697.

[28]一康红普,王金华,林健.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煤炭学报,2010,35(11):1809-1814.

Kang Hongpu,Wang Jinhua,Lin Jian.Study and applications of

roadway support techniques for coal mine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0,35(11):1809-1814.

[29]一Sun Lihui,Wu Haoyuan,Yang Bensheng,et al.Support failure of

a high-stress soft-rock roadway in deep coal mine and the equalized

yielding support technology: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Technology,2015,2(4):279-286.[30]一靖洪文.峰后岩石剪胀性能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3,

24(1):93-96.

Jing Hongwen.Experimental study on dilatancy nature of the rock

post-peak behavior[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3,24(1):

93-96.

[31]一平洋,李树忱,汪雷.贯通节理砂岩峰后变形试验研究及其在隧

道支护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4,39(4):644-650.

Ping Yang,Li Shuchen,Wang Lei.Experimental study of post-

peak deformation of sandstone with pre-existing transfixion joi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unnel support[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4,39(4):644-650.

[32]一李大伟,侯朝炯,柏建彪.大刚度高强度二次支护巷道控制机理

与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30(7):1072-1078.

Li Dawei,Hou Chaojiong,Bai Jianbiao.Control mechanism and ap-

plication of doubly supported roadways with large rigidity and high

strength[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8,

30(7):1072-1078.

[33]一黄文忠,王卫军,余伟健.深部高应力碎胀围岩二次支护参数研

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30(5):665-672.

Huang Wenzhong,Wang Weijun,Yu Weijian.Analysis on seconda-

ry support parameter of deep high-stress&broken-expand sur-

rounding rock[J].Journal of Mining&Safety Engineering,2013,

30(5):665-672.

[34]一李清,刘文江,杨仁树,等.深部岩巷二次锚喷耦合支护技术

[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3):258-262.

Li Qing,Liu Wenjiang,Yang Renshu,et al.Technology of seconda-

ry bolt/shotcreting coupling support for deep rock roadway[J].

Journal of Mining&Safety Engineering,2008,25(3):256-262.

[35]一王卫军,冯涛,侯朝炯.回采巷道底臌过程研究[J].湘潭矿业

学院学报,2002,17(2):4-8.

Wang Weijun,Feng Tao,Hou Chaojiong.Study on floor

heave course of extraction opening[J].Journal of Xiangtan Mining

Institute,2002,17(2):4-8.

[36]一王洪江,李公成,吴爱祥,等.龙首矿围岩流变特性理论分析及

现场监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S2):3676-

3681.

Wang Hongjiang,Li Gongcheng,Wu Aixiang,et al.Theroetical

analysis for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on-

site monitoring in Longshou mine[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

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4,33(S2):3676-3681. [37]一刘洪涛,王飞,王广辉,等.大变形巷道顶板可接长锚杆支护系

统性能研究[J].煤炭学报,2015,39(4):600-607.

Liu Hongtao,Wang Fei,Wang Guanghui,et al.Research on length-

ening bolt roof support system performance in largely deformed

roadway[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4):600-

607.

[38]一刘洪涛,王飞,蒋力帅,等.顶板可接长锚杆耦合支护系统性能

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31(3):366-372.

Liu Hongtao,Wang Fei,Jiang Lishuai,et al.On the performance of

lengthened bolt coupling support system in roadway roof[J].Jour-

nal of Mining&Safety Engineering,2014,31(3):366-372.

1392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韩孝广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韩孝广 发表时间:2019-01-09T14:22:32.4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作者:韩孝广王涛[导读] 本文分析了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山东省滕州曹庄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滕州 277519 摘要:近年来,矿井开采深度逐年增加,巷道周边的地应力也相对提高。本文分析了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关键词: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巷道围岩 前言 深部煤炭开采的最大特点是煤炭资源开采前煤岩体处于高原岩应力状态,而进行采掘活动后,裸露采掘空间表面垂直方向的应力迅速降到大气压。这种变化引起围岩应力的调整,出现很高的集中应力,在围岩中形成很大的应力梯度。围岩应力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采掘活动的进行不断变化。当煤岩体不能承受这种应力变化时,就会出现各种灾害,这对深部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带来巨大威胁。 1 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 1.1 深部煤矿地应力测量与分析 目前,许多矿区对深部煤矿的地应力特征缺乏理性认识。当前直接用于地应力场的研究数据较为缺乏,许多煤矿对支护问题、冲击地压等,与地应力场联系较少。矿井深度的增加导致地应力值增加,破坏巷道能力加强。 当前的地应力测量主要以空心包体法为主,某些条件下也可采用水压致裂法。研究地应力学者通过整理600~1500m的深部矿区数据,剔除特殊地质环境测量数据后,总结出地应力测量的方法主要有:水压致裂法(用于一般地质条件)、结合应力解除法。 1.2 深部煤矿地区的地应力方向特征 经过对我国深部煤矿地区的地应力测量研究,发现我国深部矿区地应力方向存在一些特征:岩层中的水平应力方向特征较为显著;最大水平应力角度下量值较垂直应力大。 2 深部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按原理可分为3大类:①支护法。它是作用在巷道围岩表面的支护方式,如各种类型的支架、砌碹支护,为了改善支架受力状况,提高支护阻力,还可实施壁后充填和喷浆等。②加固法。其是插入或灌入煤岩体内部起加固作用,使煤岩体自稳的方法,如各种锚杆与锚索、注浆加固,锚杆、锚索分为插入煤岩体内的部分(杆体、锚固剂),以及设置在巷道表面的构件(托板、钢带及金属网),因此,“锚杆支护”确切意义上应称为“锚杆加固”或“锚杆加固与支护”。③应力控制法。它是改善巷道围岩应力状态,从而使巷道处于应力降低区的方法,包括巷道布置优化及各种人工卸压法。 2.1 巷道布置优化及应力控制法 针对深部巷道围岩应力高、变形大,甚至会出现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进行采掘优化、巷道布置优化,改善巷道受力状态是首先应考虑的方法。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如沿已稳定的采空区边缘掘进巷道(沿空掘巷),将巷道布置在采空区下方(掘前预采、上行开采等),均可明显降低巷道受力,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在深部开采中,有些煤矿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而且水平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最大水平主应力明显高于最小水平主应力。在这种条件下,当巷道轴线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平行,巷道受水平应力的影响最小,有利于顶底板稳定。根据地应力实测数据优化巷道布置方向,对巷道稳定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巷道布置应尽量避开大型地质构造(断层、褶曲、陷落柱等)。 根据深部煤矿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对巷道断面形状与尺寸进行优化,可改善巷道周边附近围岩应力分布,有利于围岩稳定。人工卸压法,包括切缝、爆破、钻孔及掘卸压巷等,可转移巷道周边附近的高应力,改善围岩应力状态,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作为一种辅助的围岩控制手段。 2.2 深部巷道支护与加固法 目前,深部巷道支护与加固形式主要有:锚杆、锚喷支护,U型钢可缩性支架,注浆加固,复合支护(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支护加固方式联合支护巷道,如锚喷+注浆加固,锚喷+U型钢可缩性支架,U型钢支架+注浆加固,以及锚喷+注浆+U型钢支架等型式)。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我国煤矿已形成了基于煤岩体地质力学测试、以预应力锚固与注浆为核心的巷道支护成套技术。对于深部巷道,锚固与注浆技术也是经济有效的围岩控制技术。 1)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深部巷道采用的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其支护原理是大幅提高支护系统的初始刚度与强度,形成高支护应力场,降低采动应力场梯度,主动控制围岩扩容变形,保持其完整性。同时,支护系统应具有高延伸率,允许围岩有较大连续变形,通过预留变形量,使巷道发生可控变形后仍能满足使用要求。不同巷道条件应有不同的锚杆支护形式:预应力锚杆支护适用于围岩比较完整的岩石巷道、岩石顶板煤巷等;预应力锚杆与锚索支护可应用于煤顶巷道、无煤柱护巷、软岩巷道、高应力巷道、动压巷道及大断面巷道等多种比较困难的条件;全预应力锚索支护,顶板、两帮,甚至底板全部采用预应力锚索支护,适用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强烈动压巷道等非常困难的条件。 2)注浆加固技术。在松软破碎煤岩体中开掘巷道,围岩自稳时间短、破碎范围大,在这种条件下,注浆加固是围岩控制的有效途径。注浆加固利用浆液充填围岩内的裂隙,将破碎煤岩体固结起来,提高围岩整体强度,增加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我国煤矿目前采用的注浆材料主要分为2大类:一类是水泥基材料,是注浆加固应用最广的材料;另一类是高分子材料,如聚氨酯、脲醛树脂等。此外,还开发出多种复合材料,以改善注浆材料的性能,降低注浆材料的成本。在井下应用时,可根据巷道具体地质与生产条件进行选择。 3)预应力锚固与注浆联合加固技术。当巷道围岩松软破碎,锚杆与锚索锚固力不能保证时,预应力锚杆、锚索与注浆联合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技术。注浆可将松软破碎围岩粘结,提高围岩整体强度,同时为锚杆与锚索提供可锚的基础,保证锚杆与锚索预应力与工作阻力能有效扩散到围岩中。注浆后采用预应力锚杆与锚索支护,可有效控制围岩扩容变形,保持围岩长期稳定。此外,还开发了多种注浆锚杆、注浆锚索及钻锚注一体化锚杆,适用于不同条件的巷道加固。

【精品】第9章边坡稳定性分析

第9章边坡稳定性分析 学习指导:本章介绍了边坡的破坏类型,即:岩崩和岩滑;着重介绍了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基本方法,包括圆弧法岩坡稳定分析、平面滑动法岩坡稳定分析、双平面滑动岩坡稳定分析、力多边形法岩坡稳定分析及近代理论计算法;介绍了岩坡处理的措施。 重点:1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类型; 2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3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9。1边坡的变形与破坏类型 9。1.1概述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在工程活动中涉及边坡工程问题,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工程地质工作者已对边坡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理论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来的开展,人类已认识到:边坡诞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到边坡的环境效应,并且把人类的发展置于环境之中,因而相继开展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边坡作为地质工程的分支之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在水电、交通、采矿等诸多的领域,边坡工程都是整体工程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保证工程运行安全及节约经费,广大学者对边坡的演化规律、边坡稳定性及滑坡预测预报等进行了广泛研究。然而,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规模扩大及经济建设的急剧发展,边坡工程中普遍出现了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大型灾害性滑坡预测问题。在我国,目前的露天采矿的人工边

坡已高达300—500m,而水电工程中遇到的天然边坡高度已达500—1000米,其中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极为复杂,特别是在西南山区,边坡的变形、破坏极为普遍,滑坡灾害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工程正常运营的地质灾害。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04-03T01:52:44.878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4期作者:马智勇[导读]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岩溶、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体。隧道穿越这些复杂地质构造时,会产生严重的变形破坏。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岩溶、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体。隧道穿越这些复杂地质构造时,会产生严重的变形破坏。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重大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在开挖过程中,不同的开挖方法对隧道围岩的影响也会不同,导致隧道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差异很大。围岩应力应变随开挖断面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对围岩稳定性的判断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和数值分析,其中数值分析法是最适合分析隧道施工的方法。 关键词: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 1地形地貌 隧道高程93.05m~640.1m,相对高差547.05m,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侏罗统自流井组(J2Z)和沙溪庙组、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香溪组(t3-j1x)。岩性为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含薄层炭质页岩、炭质泥岩。 2软弱岩群稳定性 2.1软岩地层工程地质特征 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岩层称为软岩。软岩地层具有强度低、孔隙率低、胶结程度高、受构造面切割和风化影响大等特点。在隧道围岩压力的作用下,工程岩体具有明显的变形。软岩隧道围岩具有强度低、结构软弱、易吸水膨胀等特点,隧道围岩变形较大。 2.2软岩地层围岩变形分析 对于围岩是否会发生较大变形及变形量,支护压力和地应力作用下隧道围岩相对变形及掌子面变形预测公式如下:式中:εt一一隧道径向相对变形,指径向挤压变形量和隧道半径或者跨度之比; εf一一隧道掌子面相对变形,指掌子面挤压变形量和隧道半径或者跨度之比; σcm一一岩体单轴抗压强度; σci一一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Pi一一支护压力; Po一一隧道中的原岩应力,取3σ1–σ3,即σmax。 3坚硬岩组围岩稳定性分析 根据切向应力准则,将围岩的切向应力(σo)与岩石的抗压强度(σc)之比作为判断有无岩爆及发生岩爆等级划分原则,结果表明: σo/σc<0.3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无岩爆 σo/σc介于0.30~50一一一一一一一轻微岩爆 σo/σc介于0.50~0.70一一一一一一中等岩爆 σo/σc>0.7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强烈岩爆 由于地下洞室的开挖,原地应力状态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在洞壁及其一定深度范围形成应力的二次分布和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的结果,使得洞壁附近的切向应力有可能超过其临界值,从而产生岩爆。为了计算围岩的切向应力(σ0),首先需要作一定假设,将隧道的横截面抽象为受两向正应力作用的平面应变模型。两向正应力其中之一为上覆岩石自重作用引起的垂向应力(Sv);其二维水平向正应力(σn),它是根据实测的原地应力状态(SH、Sh以及SH的方向)利用线弹性理论公式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完整版)第八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第八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概述 1.地下洞室(underground cavity):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体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 2.我国古代的采矿巷道,埋深60m,距今约3000年左右(西周)。 目前,地下洞室的最大埋深已达2500m,跨度已过50m,同时还出现有群洞。 3.分类: 按作用分类:交通隧洞(道)、水工隧洞、矿山巷道、地下厂房仓库、地铁等等; 按内壁有无水压力:有压洞室和无压洞室; 按断面形状为:圆形、矩形或门洞形和马蹄形洞室等; 按洞轴线与水平面间的关系分为:水平洞室、竖井和倾斜洞室三类; 按介质,土洞和岩洞。 4.地下洞室→引发的岩体力学问题过程: 地下开挖→天然应力失衡,应力重分布→洞室围岩变形和破坏→洞室的稳定性问题→初砌支护:围岩压力、围岩抗力(有内压时) (洞室的稳定性问题主要研究围岩重分布应力与围岩强度间的相对关系) 第二节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 1.围岩:指由于人工开挖使岩体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部分被改变了应力状态的岩体。 2.地下洞室围岩应力计算问题可归纳的三个方面: ①开挖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一次应力、初始应力和地应力)的确定; ②开挖后围岩重分布应力(二次应力)的计算; ③支护衬砌后围岩应力状态的改善。 3.围岩的重分布应力状态(二次应力状态): 指经开挖后岩体在无支护条件下,岩体经应力调整后的应力状态。

一、无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 1.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 坚硬致密的块状岩体,当天然应力()c v h σσσ2 1 ≤ 、,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将呈弹性变形状态。这类围岩可近似视为各向同性、连续、均质的线弹性体,其围岩重分布应力可用弹性力学方法计算。重点讨论圆形洞室。 (1)圆形洞室 深埋于弹性岩体中的水平圆形洞室,可以用柯西求解,看作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无限大弹性薄板,沿X 方向的外力为P ,半径为R 0的小圆孔,如图8.1所示。 任取一点M (r ,θ)按平面问题处理,不计体力。则: ……………………① 式中Φ为应力函数,它是x 和y 的函数,也是r 和θ的函数。 边界条件: ()()()()()??? ? ?? ???===>>-=??? ??--=>>+=-++=====003103131R b 0)(2sin 22sin 2)(2cos 222cos 22b r r b r r b r r b r r R b p R b p p θθτσθθσστθθσσσσσ ………………② 设满足方程①的应力函数φ为: () θ2cos ln 222F Dr cr Br r A ++++=Φ- ………………………………③ 由③代入①,并由②可得: 2 R F ,4-D ,4-c ,4B ,2204020p pR p p pR A = ===-= ???? ???????Φ ?-?Φ?=?Φ?= ?Φ ?+?Φ?=θθτσθσθθr r r r r r r r r 22 2 22 221111 图 8.1柯西课题分析示意图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1 概述 边坡稳定性分析是边坡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研究的的一个热点问题。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原有的研究不断完善,同时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入,特别是近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给其带来了质的提高。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任何一个研究体系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对于边坡稳定性研究,在其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从二维扩展到三维,更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由于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如可靠度理论和对边坡工程中不确定性的认识,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由确定性分析向不确定性分析发展。同时,由于边坡工程的复杂性,边坡稳定评价不能依赖于单一方法,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也由单一方法向综合评价分析发展。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两类:即确定性方法和不确定性方法, 确定性方法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它包括极限平衡分析法、极限分析法、数值分析法。不确定性方法主要有随机概率分析法等。 1.2.1 极限平衡分析法 极限平衡法是边坡稳定分析的传统方法,通过安全系数定量评价边坡的稳定性,由于安全系数的直观性,被工程界广泛应用。该法基于刚塑性理论,只注重土体破坏瞬间的变形机制,而不关心土体变形过程,只要求满足力和力矩的平衡、Mohr-Coulomb准则。其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根据经验和理论预设一个可能形状的滑动面,通过分析在临近破坏情况下,土体外力与内部强度所提供抗力之间的平衡,计算土体在自身荷载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过程。极限平衡法没有考虑土体本身的应力—应变关系,不能反映边坡变形破坏的过程,但由于其概念简单明了,且在计算方法上形成了大量的计算经验和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精度。因此,该法目前仍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最主要的分析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可根据边坡破坏滑动面的形态来选择相应的极限平衡法。目前常用的极限平衡法有瑞典条分法、Bishop法、Janbu法、Spencer法、Sarma法Morgenstern-Price 法和不平衡推力法等。

矿井深部开采沿空巷道的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矿井深部开采沿空巷道的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针对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差、变形大、难支护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等方法,从巷道支护方式和巷道断面优化两方面讨论了深部综放沿空巷道的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直墙半圆拱形断面、锚梁网索联合支护方式能够较好的控制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减少巷道围岩变形,增强其稳定性。 关键词: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半圆拱形锚网索联合支护断面优化 1、引言 随着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矿山相继进入深部开采。目前,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以每年8~12m的速度增加,而东部矿井更以每年10~25m的速度增加,预计未来20年,我国很多煤矿将进入1000m~1500m的深度开采。另一方面,我国已探明煤炭资源埋深在1000m以下的储量为2.95万亿吨,约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因此,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煤矿开采将逐渐转入深部开采。 由于深部岩体所处的地球物理环境及其应力场的复杂性,在浅部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支护理论、支护参数已难以适应深部巷道支护设计和实践的需要。深部综放沿空巷道,作为一类较特殊的回采巷道,与普通的回采巷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综放沿空巷道布置在靠近采空区的煤体中,巷道围岩结构破碎,在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巷道将发生较大的变形;(2)对于综放沿空巷道而言,由于巷道上方为顶煤,上覆岩层运动波及的范围及影响程度相应地增大,回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将更加剧烈;(3)综放工作面年产量多在100万t左右,开采强度大,机械设备体积较大,且所需风量剧增,这就要求巷道具有较大的断面;(4)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埋深大,地应力相对较大。由于以上原因,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及其控制一直是采矿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从支护方式与参数、巷道断面优化等方面讨论深部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的控制技术。 2、综放沿空巷道断面的优化 由于施工简单,易于成型等优点,矩形和梯形断面形状是目前国内综放沿空煤巷的主要断面形状。但根据弹性力学、岩石力学知道,这两种巷道断面都容易在4个拐角处产生应力集中,不利于巷道围岩的稳定性。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具有易于巷道顶板稳定、易于施工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岩石巷道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半圆拱形巷道施工较复杂,不易成型等缺点,在煤巷中很少应用。由于深部综放沿空巷道的特殊性,尤其是综合机械化掘进易于完成直墙半圆拱形断面的开挖,因此,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可优先应用于综掘施工的深部综放沿空巷道中。下面将通过数值计算件模拟这两种断面对浅部、深部巷道围岩,特别是对深部综放沿空巷道顶部煤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适用条件资料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摘要:边坡是一种自然地质体,在外力的作用下,边坡将沿其裂隙等一些不稳定结构面产生滑移,当土体内部某一面上的滑动力超过土体抗滑动的能力,将导致边坡的失稳。边坡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并已经形成一个应用研究课题,本文对目前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归纳,并阐述了其适用条件。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适用条件 正文: 一、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又称工程地质比拟法,属于定性分析,其内容有历史分析法、因素类比法、类型比较法和边坡评比法等。该方法主要通过工程地质勘察,首先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如对有关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综合调查和分类,对已有的边坡破坏现象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其成因、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等;并分析研究工程地质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然后结合所要研究的边坡进行对比,得出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其优点是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迅速地对边坡稳定性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估计和预测;缺点是类比条件因地而异,经验性强,没有数量界限。 适用条件: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勘测工作初期缺乏资料时,都常使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区并作出相应的定性评价,因此,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掌握好这种方法。

二、极限分析法 应用理想塑性体或刚塑性体处于极限状态的极小值原理和极大 值原理来求解理想塑性体的极限荷载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在土坡稳定分析时,假定土体为刚塑性体,且不必了解变形的全过程,当土体应力小于屈服应力时,它不产生变形,但达到屈服应力,即使应力不变,土体将产生无限制的变形,造成土坡失稳而发生破坏。其最大优点是考虑了材料应力—应变关系,以极限状态时自重和外荷载所做的功等于滑裂面上阻力所消耗的功为条件,结合塑性极限分析的上、下限定理求得边坡极限荷载与安全系数。 三、极限平衡法 该法将滑体作为刚体分析其沿滑动面的平衡状态,计算简单。但由于边坡体的复杂性,计算时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不可避免地使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不吻合。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瑞典条分法。基本假定:A边坡稳定为平面应变问题;B滑动面为圆弧;C计算圆弧面安全系数时,将条块重量向滑面法向分解来求法向力。该方法不考虑条间力的作用,仅能满足滑动体的力矩平衡条件,产生的误差使安全系数偏低。 优缺点:在不能给出应力作用下的结构图像的情况下,仍能对结构的稳定性给出较精确的结论,分析失稳边坡反算的强度参数与室内试验吻合度较好,使分析程序更加可信;但需要先知道滑动面的大致位置和形状,对于均质土坡可以通过搜索迭代确定其危险滑动面,但是对于岩质边坡,由于其结构和构造比较复杂,难以准确确定其滑动

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B RIDGE&TUNNEL 桥梁隧道 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 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1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2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D、节理组数J n、节理面粗糙程度J 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F 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 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 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 的。这种情况下,围岩岩性对围岩的稳 定性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即一般是稳定 的,可以不采取支护,能适应各种断面 形状及尺寸的隧道。如果隧道围岩的整 体性质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或围 岩破碎(如塑性围岩)即围岩为破碎、较 破碎或极破碎,则围岩的二次应力会产 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区域,同时节 理裂隙间的岩层错动会使滑移变形增 大,势必给围岩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 响,不利于隧道洞室稳定;软硬相间的 岩体,由于其中软岩层强度低,有的因 层间错动成为软弱围岩而对围岩的稳定 性不利。 从岩体的结构角度,可将岩体结 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和块 状结构) 、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和厚层 状结构) 、碎裂结构(构镶嵌结构和层状 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破碎结构和松散 结构) 。松散结构及破碎结构岩体的稳 定性最差;薄层状结构岩体次之;厚层状 块体最好。对于脆性的厚层状和块状岩 体,其强度主要受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 点和较弱夹层的物质成分所控制,结构 面对围岩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结构面 的本身特征,还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及这种组合与临空面的交切关系密切 相关。一般情况下,当结构面的倾角 ≤30°时,就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 的分离体,特别是当分离体的尺寸小 于隧道洞跨径时,就有可能向洞内产 生滑移,造成局部失稳;当倾角> 30° 时,将不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性的 分离体。而软弱夹层对围岩稳定性的 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性状和分布。一 般认为软弱夹层的矿物成分、粗细颗 粒含量、含水量、易溶盐和有机质等 的含量是决定其性质的主要因素,对 不同类型的软弱夹层,这些因素是不 大相同的。由于软弱夹层的抗强度较 低,故不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 围岩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的形式特 点,不仅与岩体内的初始应力状态和隧 道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围岩的岩性及岩 体结构有关,但主要的是和围岩的岩性 及结构有关(见表1) 。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岩体的天然应力是岩体的自重应 力、构造应力、变异及残余应力在某一 个具体地区以特定方式作用的结果。已 经有大量的实践资料证明,大多数地区 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是以水平方向为 主的即水平应力通常大于垂直应力。一 般情况下,隧道轴向与水平主应力垂 直,以改善隧道周边的应力状态。但水 平应力很大时,则隧道方向最好与之平 行以保证边墙的稳定性。然而,岩体的 天然应力对隧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垂直 于隧道轴向水平应力的大小与天然应 力的比值(ζ) ,它们是围岩内应力重分 布状态的主要因素。例如,圆形隧道, 当ζ= 1 时,围岩中不会出现拉应力集 中,压应力分布也比较均匀,围岩稳定 性最好;当ζ≤1/ 3 时围岩出现拉应力, 压应力集中也较大,对围岩稳定不利。 最大天然主应力的数量级及隧道轴向的 关系,对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有明显的 影响,因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围岩破坏的 概率及严重程度比其它方向大。因此, 估算这种应力的大小并设法消除或利用 非常重要的。 地质构造 褶曲和断裂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 降低了岩体的力学强度,一般来说,岩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文/王冠勇 TRANSPOWORLD 2012No.13(Jul) 234

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伍华刚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以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特长公路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为依托,对隧道掌子面所揭露围岩岩体、结构特征进行调查、记录,分析掌子面围岩等级,并与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对不同级别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特长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中图分类号:U 4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429(2010)04-0072-03 ●应用技术 收稿日期:2010-05-14 作者简介:伍华刚,男,1959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工程师,550001,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山东路69号山西科技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年第25卷第4期 随着深埋特长隧道的不断涌现,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行的设计与施工规范已不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虽然国内外有关深埋特长隧道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由于深埋特长隧道地形、 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制约因素多,并且常伴有断裂带、破碎带、 岩爆、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加上深埋特长隧道埋深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使地质勘察也不可能全面精确地探清每一段的具体情况,很多时候勘察结果与隧道施工中实际遇到的地质条件相差很远,漏掉的一些不良地质体给施工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1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和局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工程地质类比法、岩体结构分析法、岩体稳定性力学分析法和模拟试验法等,其中,模拟试验法包括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1.1 工程地质类比法 根据拟建地下洞室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特性和监测资料,结合具有类似条件的已建工程,开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从而判断工程区岩体的稳定性。由大量工程实例总结出来的各级围岩分类标准,如RQD 分类(Deer ,1969)、RMR 分类(Bieniawiski ,1973)、Q 系统分类(Barton ,1974)、Z 系统分类(谷德振,1979),以及我国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等,都是工程地质类比法在稳定性评价中的具体应用。这些围岩分类系统可以对不同类型围岩按定量地给出其围岩压力值及支护衬砌的形式和厚度,对于一般性工程隧道实现地下工程(结构)设计标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地质工程工作者的基本方法之一。1.2 岩体结构分析法 在岩体结构及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力作用方向 以及结构面与开挖临空面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借助于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法、实体比例投影分析法和块体坐标投影法进行图解分析,从而判断岩体的稳定性。1.3 力学分析法 从19世纪人类对松散地层(主要是土层)围岩稳定和围岩压力理论进行研究开始到现在,围岩压力理论主要经历了古典压力理论、散体压力理论及现在广泛应用的弹性力学理论、塑性力学理论。 实际工程中,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作用使围岩应力进行重分布,并出现应力集中,如果围岩应力处处小于岩体弹性极限强度,这时围岩处于弹性状态。反之,围岩将部分进入塑性状态,但局部区域进入塑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围岩将发生坍落或失稳。因而,研究围岩稳定就不能不考虑塑性问题,芬纳(Fenner )—塔罗勃(Talo-bre .J )和卡斯特奈(Kaster.H )等给出了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图形。1.4 数值计算方法 岩体不仅为一般材料,更重要的是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结构体,它具有非均质、非连续、非线性以及复杂的加卸载条件和边界条件,这使得岩体力学的问题通常无法用解析法简单地求解,数值方法不仅能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和结构特征,也可以方便地分析各种边值问题和施工过程,并对工程进行预测和预报,因此,数值分析方法是解决岩土体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常用的数值方法有:有限元法(FEM )、有限差分法(FLAC ,FDM )、离散元法(DEM )反分析法、边界元法(BEM )、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 )、流形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地下洞室和边坡稳定等均有较多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 模型试验 模型试验是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相似理论。模型试验具有直观、全面的优点,20世 纪80年代,国内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谷兆琪教授等(1981)进行了层状砂岩地下洞室稳定性的研究,朱维中、冯光北等(1983,1984)研究了单排裂隙岩体模型的抗剪强度研究,杨淑 7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稳定性问题涉及矿山工程、道桥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诸多工程领域。岩土边坡是一种自然地质体,一般被多组断层、节理、裂隙、软弱带切割,使边坡存在削弱面,在边坡角变化、地下水、地震力、水库蓄水等外因作用下,使边坡沿削弱面产生相对滑移而产生失稳。 边坡稳定性分析过程一般步骤为:实际边坡→力学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结论[4]。其核心内容是力学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的研究,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一直是边坡稳定性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边坡稳定研究的基础。 1 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状况 边坡稳定性的分析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最早是对土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计算,直到60年代初,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才开始进行。早期对边坡稳定性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借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根据三个静力平衡条件计算边坡极限平衡状态下的总稳定性。二是从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及滑坡现象上对滑坡发生的环境及机制进行分析,但基本上都是单因素的。 50年代,我国许多工程地质工作者,在研究中采用前苏联的“地质历史分析”法,也是偏重于描述和定性分析。60年代初的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及我国一些水电工程及露天矿山遇到的大型滑坡和岩体失稳事件,使工程地质学家们认识到边坡是一个时效变形体,边坡的演变是一个时效过程或累进性破坏过程,每一类边坡都有其特定的时效变形形式或时效变形过程,这些过程所包含的力学机制只有用近代岩石力学理论才能解释,从而使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入了模式机制研究或内部作用过程研究的新阶段。 进入80年代以来,边坡稳定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随着计算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边坡稳定性研究。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也开始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定量或半定量地再现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和内部机制作用过程,从岩石力学和数学计算的角度认识边坡变形破坏机制,认识边坡稳定性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如系统方法、模糊数学、灰色理论、数量化理论及现代概率统计等新兴学科都被广泛的引入边坡稳定性的科学研究中,从而大大扩充了边坡工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_贾东远

文章编号:1001-831X(2004)02-0250-06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贾东远1,2,阴 可1,李艳华3 (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2.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河北秦皇岛 066001; 3.河北农经学院工业工程系,河北廊坊 065000) 摘 要:通过综述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研究的一些新近展,并具体从极限平衡法、数值计算方法、流变分析、动力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对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涉及到的岩体参数取值、计算模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对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建议。 关键词:岩石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数值计算 中图分类号:TU45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一直是岩土工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我国基本建设中,特别是三峡工程及西部大开发,出现了许多岩石边坡工程,如三峡船闸高边坡、链子崖危岩体以及由于移民迁建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形成的边坡等等。在解决这些复杂的岩石边坡问题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岩石边坡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现分别对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作简要介绍并分析各自特点和适用条件,为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 岩体参数及计算模型 极限平衡、数值计算等计算方法在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如何选择计算所需的工程岩体力学参数成为关键的问题。对于重大工程,可通过现场大型岩体原位试验取得岩体力学参数,但由于时间和资金限制,原位试验不可能大量进行,因而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选取岩性特别均匀的试样几乎是不可能的,多数情况下,是用经验公式来确定岩体抗剪强度参数。但是,经验公式是以一定数量的室内和现场实验资料为依据,通过回归分析求出的,而未能把较多的地质描述引入其中。各个经验公式计算同一岩体的参数时,普遍存在因经验程度不同而确定出的抗剪强度相差较大。由于这些原因,许多文献提出了用其它方法来确定岩体的抗剪强度参数[1-4]。其中张全恒(1992)[1]讨论了确定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验公式和实验相结合的试件法;何满潮(2001)[2]根据工程岩体的连续性理论,提出了根据室内完整岩块试验参数,结合野外工程岩体结构特点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试验,从而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方法;周维垣(1992)[3]提出确定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的计算机模拟试验法,该方法基于节理裂隙岩体的野外勘察资料,建立岩体损伤断裂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试验过程,获得所需数据;杨强等(2002)[4]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可靠度理论,求出某保证率下的岩体抗剪强度值。 岩体作为复杂的地质体,其力学特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形成过程、地质环境和工程环境等。为了能将所有控制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局限于定量因素,许多文献利用人工 第24卷 第2期2004年6月 地 下 空 间 UNDERGROUND SPACE Vol.24 No.2 Jun.2004 收稿日期:2003-12-11(修改稿) 作者简介:贾东远(1975-),男,河北唐山人,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设计、检测方面的工作。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 习小华 摘要:主要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如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围岩稳定性;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 毫无疑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从许多隧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知道,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仅与岩石的性质、岩体的结构与构造、地下水、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隧道的开挖方式及支护的形式和时间等因素有关。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自然因素。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才能够客观实际的采取相应的维护隧道围岩稳定的措施。 1 岩石性质及岩体的结构 围岩的岩石性质和岩体结构通过围岩的强度来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从岩性的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塑性围岩和脆性围岩,塑性围岩主要包括各类粘土质岩石、粘土岩类、破碎松散岩石以及吸水易膨胀的岩石等,通常具有风化速度快,力学强度低以及遇水软化、崩解、膨胀等不良性质,故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最为不利;脆性围岩主要各类坚硬体,由于这类岩石本身的强度远高于结构面岩石的强度,故这类围岩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岩性本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从围岩的完整性(围岩完整性可以用岩石质量指标RQD、节理组数J n、节理面粗糙程度J y、节理变质系数Ja、裂隙水降低系数Jw、应力降低系数SRF 八类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角度,可以将围岩分为五级即:完整、较完整、破碎、较破碎、极破碎。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如脆性围岩) 即围岩为完整或较完整,那么,隧道开挖后,围岩产生的二次应力一般不会使岩体发生破坏,即使发生破坏,变形的量值也是较少的。这种情况下,围岩岩性对围岩的稳定性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即一般是稳定的,可以不采取支护,能适应各种断面形状及尺寸的隧道。如果隧道围岩的整体性质差、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或围岩破碎(如塑性围岩)即围岩为破碎、较破碎或极破碎,则围岩的二次应力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或破坏区域,同时节理裂隙间的岩层错动会使滑移变形增大,势必给围岩的稳定带来重大的影响,不利于隧道洞室稳定;软硬相间的岩体,由于其中软岩层强度低,有的因层间错动成为软弱围岩而对围岩的稳定性不利。 从岩体的结构角度,可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整体结构和块状结构) 、层状结构(薄层状结构和厚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构镶嵌结构和层状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破碎结构和松散结构) 。松散结构及破碎结构岩体的稳定性最差;薄层状结构岩体次之;厚层状块体最好。对于脆性的厚层状和块状岩体,其强度主要受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点和较弱夹层的物质成分所控制,结构面对围岩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结构面的本身特征,还与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及这种组合与临空面的交切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当结构面的倾角≤30°时,就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的分离体,特别是当分离体的尺寸小于隧道洞跨径时,就有可能向洞内产生滑移,造成局部失稳;当倾角> 30°时,将不会出现不利于围岩稳定性的分离体。而软弱夹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性状和分布。一般认为软弱夹层的矿物成分、粗细颗粒含量、含水量、易溶盐和有机质等的含量是决定其性质的主要因素,对不同类型的软弱夹层,这些因素是不大相同的。由于软弱夹层的抗强度较低,故它不利与隧道围岩的稳定。 围岩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的形式特点,不仅与岩体内的初始应力状态和隧道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围岩的岩性及岩体结构有关,但主要的是和围岩的岩性及结构有关(见表1) 。

软岩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软岩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顾士亮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 针对张双楼煤矿西大巷围岩力学性质,主要是膨胀性泥岩在浅部遇水破碎、扩容的特征、深部膨胀特征,通过现场测试、建立力学模型、数值计算,对西大巷稳定性的 力学效应、受采动影响时围岩塑性区及破碎区宽度及变形与采动支承应力的关系 分析,分析在采动支承应力作用下的软岩巷道,其围岩破碎区、塑性区的范围,巷道 变形与破碎围岩塑性区范围、峰后强度、支护的关系,研究动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 机理、软岩巷道围岩流动规律,提出了深井巷道围岩控制的“内、外结构”稳定性原 理。针对西大巷围岩地质条件,依据研究的成果,寻求巷道稳定控制技术,并通过 工业性试验检验,使得西大巷由研究试验前的强烈变形到研究后的基本稳定。[关键词] 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 [中图分类号] T D2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26083(2004)0120015203 0 引 言 在煤矿巷道中,70%~80%的巷道受到采动影响,到深部后表现明显的软岩特性,巷道强烈底鼓、围岩难以控制,动压影响的软岩巷道的维护状况已成为制约煤矿集约化生产的瓶颈。与一般软岩巷道相比,动压软岩巷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巷道的围岩性质、动压的影响。对这类巷道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尚未有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张双楼煤矿西大巷围岩力学性质分析,探讨软岩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控制技术。 1 巷道围岩岩性及其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1)围岩工程力学性质。岩石强度试验表明,砂质泥岩、泥岩、海相泥岩强度较小,单轴抗压强度一般20~40MPa,部分低于20MPa。海相泥岩最大膨胀率1718%,最大膨胀力012MPa,砂质泥岩最大膨胀率2818%,最大膨胀力0131MPa。 (2)西大巷变形的主要原因。岩石的工程力学性质差;受到7煤和9煤叠加采动支承压力作用;原支护形式不合理,难以抗拒围岩012~0131 MPa的膨胀力。 2 软岩巷道围岩受力变形分析 峰值强度前的变形为线弹性变形;在岩体破坏前,不发生体积应变,但在峰值后出现塑性剪胀扩容和应变软化现象,在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的塑性扩容系数一致;曲线简化为弹性变形区(虎克定律)、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摩尔2库仑准则),对应巷道围岩变形的弹性区、塑性区和破碎区。 3 动压作用下的软岩巷道围岩受力变形 动压对软岩巷道变形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塑性区岩体的蠕变。蠕变速度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同应力水平下峰后蠕变试验如图1所示 。 (a)加载 (b)峰后蠕变 (c)峰后蠕变 (d)峰后蠕变 图1 不同应力水平下峰后蠕变曲线 51 2004年第1期 能源技术与管理

巷道支护技术

2.1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 1907年俄国学者普罗托吉雅可诺夫提出普氏冒落拱理论[1-2],该理论认为:巷道开掘后,已采空间上部岩层将逐步垮落,其上方会形成一个抛物线形的自然平衡拱,下方冒落拱的高度与岩层强度和巷道宽度有关。该理论适用于确定巷道围岩强度不高、开采深度不是很大的巷道支护反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弹塑性力学解决巷道支护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Fenner [3]公式和Kastner 公式[4]。 Fenner 公式为: ()[]10cot sin 1cot -??? ??+-+-=???σ?N i R r C C P (1) 式中,i P —支护反力;C —围岩内聚力;?—内摩擦角;0σ—原岩应力;r —巷道半径;R —塑性圈半径;?N —塑性系数,κ??sin 1sin 1-+= N 。 Kastner 公式为: ()()?????sin 1sin 20sin 1cot cot -??? ??-?++-=R r C P C P i (2) 式中,i P —支护反力;C —围岩内聚力;?—内摩擦角;0P —初始应力;r —巷道半径;R —塑性圈半径。 国内外巷道顶板控制理论发展很快[3-4],我国在1956年开始使用锚杆支护,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的历史。锚杆支护机理研究随着锚杆支护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已经取得大量研究成果[5-10]。 (1)悬吊理论 1952年路易斯阿帕内科L(ouis.Apnake)等提出了悬吊理论,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固的岩层上,在预加张紧力的作用下,每根锚杆承担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岩体的重量,锚杆的锚固力应大于其所悬吊的岩体的重力。 (2)组合梁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