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蒙太奇现象_毕小君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蒙太奇现象_毕小君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蒙太奇现象_毕小君

收稿日期:2010-05-30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F W X012)作者简介:毕小君(1963-),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诗歌。

文章编号:1673-1751(2010)03-0078-05

威廉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蒙太奇现象

毕小君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威廉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忘情山水,同情百姓,崇尚自然,又赋神于自然。他的诗歌用词简洁,意象鲜明。蒙太奇的手法在他的诗歌中被运用自如,流畅的意象转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充分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关键词:威廉 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蒙太奇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 华兹华斯(W illi a m W 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诗坛的一颗巨星。他的诗歌及其创作思想摆脱了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新的诗风。童年时期家庭的离散养成了他孤独的性情,以山水为伴的经历培养了他对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结。青年时期的他深受法国思想家卢梭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支持法国革命,但之后对其暴力血腥深感失望和反感。1795年他选择了心灵的回归,隐居到英国北部山地的湖区,寄情山水,直至终年。在那里他创作出多篇歌颂山水自然和普通百姓生活的传世佳作,因此被人称作 湖畔诗人!。他挣脱新古典主义典雅风格的羁绊,摆脱英雄双韵体的刻板教条,诗歌简单自然的节奏和韵律与大自然的虚实浓淡和谐统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了解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风格形成了浪漫主义的显著特点。他受卢梭思想的影响,认为自然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的精神无处不在, 自然!是联结人类与上帝的媒介,因此具有显著的神性。处于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灵包括最平凡和最卑微的事物都有灵魂,它们与整个宇宙的大灵魂相互照应并合为一体。人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是自然运转的规律,是上帝之手安排的生命轮回。1839年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843年 桂冠诗人!罗伯特 骚塞去世后,他被授予了这一称号。华兹华斯的诗歌

充满了丰富的意象,意象间组合连接与电影镜头组接手法???蒙太奇存在许多共同之处。笔者欲从蒙太奇的本质特征分析蒙太奇在诗歌中应用的可能性,并在华兹华斯的著名诗歌中寻找蒙太奇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如何烘托渲染诗歌的意境,以表达诗人的哲学思想。

1 蒙太奇

1.1 电影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语m ontage ,即文学、音乐或美术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多用于电影创作。蒙太奇其实就是电影各镜头先后顺序的排列,导演通过镜头与镜头的衔接关系创造出超越镜头的新意义。夏衍在#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认为: 蒙太奇,实际就等于文章的句法和章法! 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法!

[1]

。蒙太奇是电影表情达意的重

要手段之一,它在于叙述故事,并引导和诱发观众的情绪。蒙太奇句法和章法,就是蒙太奇思维的脉络,它反映了人们思维的路径。一般来讲人们的思维建立在物体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联想基础之上。视觉感受的结果是画面,而眼睛运动产生一系列的画面。电影用不断变化的镜头来模仿人们眼睛的运动,在不同的范围,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帮助我们了解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规律和变化。 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

[2]

。蒙太奇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为基础

将事物连接起来,以形成艺术作品中的对比、双

第6卷第3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6,No .32010年9月 Journa l o fH enan Un iversity of Techno logy(Socia l Science) Sep .2010

关、隐喻、象征等关系。前苏联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指出:两个蒙太奇片段的对列不是二者之和,而更像是二者之积。因为在对列结果的质上(或者可以说在向度上、次元上)永远有别于每一单独的成分![3]。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会将人们也许能够一览无余的场景,或发生在瞬间的事件分解成几个意象,然后通过蒙太奇慢慢地展示给受众;或者将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意象组接在一起排比,目的是极大地渲染意境,并充分启发人们对比、比喻、象征等联想思路,以产生艺术感染力。

1.2 蒙太奇在诗歌中的应用

蒙太奇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早在电影诞生之前为诗人所发明和运用,不过在现时的电影(还有小说)里更系统、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效果罢了![4]。人类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人类的感情又是由感观知觉而衍生的。电影在视、听效果上有着先天的优势,画面与画面的蒙太奇、声音与声音的蒙太奇,音画之间的蒙太奇丰富多样,直接地刺激受众的感官感受。诗歌是形象的艺术,生动的形象赋予诗歌以不朽的魅力。诗歌意象是指灌注了一定思想情感的形象,即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情感方面的经验![5]。诗歌中的意象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意象。诗歌的一个意象就如同电影的一个镜头,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连接就是诗歌意象的蒙太奇。因其超越视听的意象范围,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能力。视、听、触、嗅、味之间形成的蒙太奇效果更为神奇厚重。但诗歌是文字架构的意象,没有电影的意象那么直观,需要借助诗人和读者的想象力得以还原。

受篇幅、音律、节奏等条件的限制,诗歌必须通过有限的词语表达强烈的情感。这就要求诗人展开自己的想象,提炼生活的精粹,用最能触动人感情的具象词汇编织艺术的感染力。这些诗歌中具象词展示给读者一个个诗歌意象。比如I w ondered lonely as a c l o ud!中的cloud(云)、She w a l k s i n beauty li k e a n i g ht!中的n i g ht(黑夜)、M 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中的red r ose(红玫瑰)。这些意象的选择就是诗人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利用想象力艺术创造的结果。有关想象力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中外诗人和文学评论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诗歌的构思,就是以想象重新组合、综合生活和全般知识的过程。构思和想象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形象即是诗人通过构思和想象的统一所创造出来的果实![6]。联想和想象是诗的翅膀。由联想和想象所产生的比喻,是具体和抽象之间的桥梁![7]。思想,观点,甚至具体的题材可以在空气中飞翔,然而捕捉他们,认识他们,提高它们,表达它们,却靠每个诗人自己![8]。生活是平凡的,但诗人借想象之翼翱翔天地之间、深入自己的内心,且独具慧眼发掘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意义。能够写平凡而表达不平凡是诗人高超诗艺的表现。

想象力不仅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读者的诗歌欣赏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我国早期文学评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9]。因为诗歌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其文学性才开始显露%%![10]诗歌欣赏是赏析者心灵的一种探索![11]。诗人是用具体的词汇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唤醒各种意象,激发各种不同的情感的。文字的描绘不像雕刻、绘画、摄影镜头等那么直观地呈现事物,读者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还原诗歌意象在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读者展开自我臆幻的世界,一个个生动的画卷呼之欲出,将他们拉近了生活,并由此衍生联想,感受与诗人同样的感受,产生与诗人同样的感情,从而进入诗人的精神空间,实现与诗人的精神对话。读者阅读欣赏诗歌是积极主动的,诗歌的蒙太奇运作也是诗人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读者自己的参与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强大的内心创作激动,使他们深深地融入了诗歌的意境,而这正是触发丰富情感的基础,它唤起相应的情绪、感情、感觉和体验,为理解诗歌的意义做铺垫。爱森斯坦的二者之积理论也适合诗歌意象蒙太奇。意境由意象群组合而成,它浑融诸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之和;无论就内涵或外延来说,意境都大于意象![12]。诗歌意象丰富,产生的意境深远。蒙太奇将诗歌丰富的意象群连接组合,将静态因素变为动态形象。蒙太奇连接要与诗歌主题思想完美结合,它关系着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 华兹华斯诗歌的蒙太奇现象

2.1 动与静之间的蒙太奇

华兹华斯为了躲避喧闹纷杂的工业社会,退避山野。他在自然景色和乡农的生活中找到了宁

79

第3期 毕小君:威廉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蒙太奇现象

静与和谐。平静的山野生活固然安抚了他受伤的心,但也将他与世事隔绝,因此孤独与宁静相伴相生。华兹华斯的孤独和宁静产生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高超的美学价值。在他的诗歌中适时的动作和声音不断地强化宁静,孤独与些许激动的情感和谐共存。动与静之间的蒙太奇在华兹华斯和诗歌中较为普遍。在#孤独的割麦女?的第1段中,远处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中的一个割麦女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但女子割麦、捆麦、同时还哼唱着悲凉的曲调在静中包含着动,就此静与动完成了第一次连接。诗人欲停下或悄悄地走开,为了不打搅这和谐优美的画面,这时诗人屏住呼吸的悄然是静。之后是女子歌声在山谷间的回荡,流动的歌声又是动[13]。动?静?动?静的交替使得诗歌虚实相间,抑扬起伏的变化产生了美感,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荡漾。动静相衬更突出了诗歌宁静的意境,诗人孤独的心呼之欲出。诗人将人物融入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浩大无垠的大自然怀抱里人是那么渺小。人的劳作行为是大自然的脉动,它隐藏于大自然的岿然不动之中。工业社会的躁动和喧闹违背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污染和犯罪玷污了大自然的和谐;浮夸腐败的上流社会生活侵蚀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丧失了纯洁的人性光芒。远处割麦女与大自然的清丽淡雅展现给我们本真单纯的生活画卷,它是华兹华斯所赞赏的自然生活,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美。

在#一种睡眠把我的灵魂封住?中,动与静之间的蒙太奇也精妙自然。诗人的爱人逝去了,她归于了自然,也归于了宁静。在第1节的第3、4行中她成了毫无感觉之物,/再也触不到尘世的时序。!第2节的1、2行此刻她不再动弹,没有活力;/她已经看不见也听不到。!生命的消亡是静止的,没有运动的。但3、4行转而将她的静结合到大自然的运转。只和山岩、石头、树木一起,/每日运转,随着地球轨道。!爱人的个体存在融入了自然。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死,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生,人是有生命运动着,但大自然将其包容于宁静;死,人的生命消失,但大自然载其继续运行。如果割麦女揭示的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那这首诗中的爱人则表现的是死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本身就是动与静的集合体,亦动亦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首诗看似写人,实则是写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的哲学思想:人本来就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他来自宇宙自然,最后还是返归宇宙自然![11]。他的宇宙即神论!有着一定的宗教意义,生命轮回是神的旨意,是大自然的法则。

#水仙?充满了动与静的转化。首先蓝天白云!、湖光山色!,即便是天上的繁星!也透露出静谧与安详。同时整篇诗自始至终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诗人在走动、白云在飘动、水仙在舞动、星光在闪动、波涛在涌动、感情在搏动![14]。在第1节中,诗人如白云般漂游于蔚然屹立的山谷间,白云的动与山脉的静是第一个动与静的转化。其次远离世嚣的湖畔幽静恬然,但它也孕育着生命的萌动:水仙在微风中摇曳、舞蹈,这是第2次的动与静转化。第2节中繁星的闪烁打破了黑夜的寂静是第3次的动静结合。诗人的心情也从第1节中的孤寂黯然进入到第3节的情绪振奋。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英诗名篇。诗人将平凡的事物渲染上了幻想的色彩,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歌唱自然的乐章。清雅恬静的大自然为我们营造了清新悠然的意境,其中蕴含着飞扬的思想和强烈的激情。

城市的喧闹是工业发展和人为干扰自然的结果,也是华兹华斯急于摆脱的烦恼。然而在清晨的曙光沐浴下,城市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番景色,它清秀、端庄,令人神往。#威斯敏斯特大桥上?第1节的第3、4行,诗人开始写伦敦的静。城市沐浴着绚丽的晨光,/犹如披着一袭霓裳,清新而安详。!但第5、6行诗人将镜头移动那些船舶、尖塔、穹顶与教堂!本是静止的,然而转动延伸,直伸向绿野,伸向蓝天!。动与静的转接自然流畅,城市的妩媚如绿野、如蓝天,又与绿野和蓝天合二为一,此时与自然的一致使城市魅力无限。第2节也从静开始,太阳从未有比这更美丽的晨曦,/披于岩石,播在峡谷,洒上山梁,/我从未看过或感受过这般静谧!!之后河水自由自在地缓缓流淌!,最后亲爱的主啊,似乎家家户户都在安睡,那颗伟大的心也在静静地休憩!!蜿蜒的河水流淌是悄无声息的动态,它衔接起整个睡眠中的城市,静并不是死寂的静,它是有生命、有活力的静。华兹华斯认为人类浮躁的社会和一切非自然的都市生活使得人类本性堕落、人性泯灭。只有自然才能拯救我们的社会,还原人性的纯真。

2.2 音画之间的蒙太奇

还是#孤独的割麦女?的第1节,音与画之间的蒙太奇也独具匠心。诗歌中视觉意象明朗素朴,境界开阔???金黄的麦田中孤独的女子。从

80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色彩的对比,到构图的干净利落都体现出诗人超凡的审美志趣。女子悲凉悠扬的歌声从画面中飘出,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重叠,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接着她的割、捆麦的动作呼应着她的歌声穿越于山涧之间,音与画再一次融合,音画交替刺激了多种不同的感官。画面内歌者的余音缭绕,长久地在诗人心中回荡,在歌声的悠扬里自然的美景仍然在诗人眼前闪现。读者在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之余领略诗人的思想情怀。诗歌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读起来优美流畅,令人回味不已。

#早春咏怀?是华兹华斯的早期作品。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逐使人们摒弃了传统的美德,沦为机器和金钱的奴隶。人性的堕落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扭曲是诗人长久心痛和焦虑的原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类行为的思索充分地反映在了这首诗中。我躺卧在树林之中,/听着融谐的千万声音。!画与音的结合把人们带到了万物复苏,春光明媚的早春时节。第4节中四围的鸟儿跳了又耍,/我不知道它们想些什么;/但他们每个细微的动作,/似乎都激起心头的欢乐。!鸟儿蹦跳是视觉意象产生的画面,心中的喜悦让我们听到了欣喜的欢呼。自然万物的和谐欢欣与相互欺诈的人类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的美好恰恰反衬了人类行为的卑劣和人性的恶化。反之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又让他贴近了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2.3 空间蒙太奇

#水仙?在空间的游弋变换中做足了文章。诗歌的开始诗人位于山巅之间的天空,俯视中发现了湖畔的水仙,地上的水仙又与天际的繁星相映照,最后再一次来到水仙旁。天地间往返穿梭将天地山水置于诗人的心中,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表现无遗。云与天空给人以缥缈虚幻、闲散无着的感觉,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既悲观失望又苦无出路的痛苦心境。簇拥欢舞的金灿灿水仙则是亮丽、欢快、健康向上的象征。它们实际上是神的使者,驱走诗人心头的阴霾,把他从百无聊赖的空虚中拯救出来。诗人再次告诉大家一个宗教思想:上帝是世界的主宰,回归自然即是回归上帝。诗歌中的空间蒙太奇不着痕迹,主体和客体的转换自然,感情的升华也因此水到渠成。

#孤独的割麦女?第1节女子悠扬的歌声从田间传来,在山谷间回荡,空间蒙太奇也似音乐的流动将读者从田间转向了山谷。第2节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人们从第1节的田间地头拉至阿拉伯沙漠,然后又来到大海边的赫布利底群岛。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在沙漠中的绿荫间/抚慰过疲惫的旅客;/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打破过大海的寂寥。!置身于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平添了走出荒漠的勇气和见到绿洲的希望。严寒的赫布利底群岛上杜鹃的啼声,传递的是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报。最后一节中女子的歌声随着诗人的脚步攀爬至山巅,直至诗人的心间。歌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无限飞扬,空间的转换使诗歌寓意深远,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丰富的主观世界,在清纯自然中融入了严肃的哲理思考。歌声唤起了诗人压抑、孤独和苍凉的情感,然后歌声、夜莺和杜鹃的叫声负载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将他引渡到希望的彼岸。空间蒙太奇连接是以割麦女、夜莺、杜鹃、割麦女的歌声串接,艺术手法简单利落。

2.4 时间蒙太奇

#水仙?从第1节到第3节诗人用的都是过去时,讲述的是过去自己的一段经历。但在第2节所用比喻句的时态是现在时,时间的变化寓意水仙之美在诗人心灵上留下的无限美好回忆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薄。在最后一节,诗人又一次将我们拉到了现在:每当他倚身于榻思绪空茫时,舞蹈的水仙花又仿佛回到了眼前,他的心立刻充满了欢乐,并随水仙一起跳跃。他孤独的内心因水仙的舞蹈而有所安慰,它将永远伴随着诗人,解除他的烦恼,指引他以方向。从过去转入现在使得此诗从自然景色的描写升华到了人生境界的认识,从过去一件事情的叙述发展到对整个人类的概括。相反从现在返回过去象征着人们依恋美好的大自然,使悠远的过去时光余味无穷。时间的推移顺理成章,过去与现在的穿插自然流畅。

#彩虹?是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但他蕴含着诗人的重要哲学理念。首先,彩虹是上帝的杰作,它五彩斑斓令人神往。它又如同桥梁连接人生命的不同阶段:生活的开始(童年)???长大成人???年老甚至死亡。时间蒙太奇连接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揭示了自然的必然规律:生命的轮回。彩虹神性的光辉使得这一轮回美好自然,诗人虔诚地礼拜它,执著地追求它。在自然的循环中,孩子刚刚脱离上帝的怀抱,他的出生带来了神的灵光,较

81

第3期 毕小君:威廉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蒙太奇现象

受了世俗浸染的成人更为纯洁,因此孩子是成人的父亲。这违背常理的观点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想,儿童是成人(即人类)与神灵之间的中介,与自然一样有着更多灵性的启示。诗人还愿自然的虔诚!能维系我一生的每一天!。诗人化简单平淡的语言为神来之笔,将时间紧密相连。清新玲珑的诗风是诗人童心的不泯。事实上无论华兹华斯归隐田园的行为还是向儿童学习的主张,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神灵保持童真,以便找寻到人生的幸福和真谛。

3 结论

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自然的代言人。他认为大自然是人间的净土和乐园,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也不是超然于自然或其他万物的主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属于自然,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应占同等重要的地位。自然为上帝所创造,自然具有特殊的神性,生死轮回是上帝的旨意,也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为地破坏自然是对自然神性的亵渎;热爱自然、贴近自然能抚慰人受伤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以自然和乡间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在华兹华斯的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诗人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又细致入微地创设各种意象。自然流畅的蒙太奇手法将各种意象连接,使读者能够在时间、空间、音画等之间自由遨游,在领略自然美景和欣赏朴实的贫民生活的同时得到各种感官的享受。蒙太奇现象还帮助表达了诗人的自然观和他的哲学思想,浑然天成的结构使诗人的情感诉求得以实现,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的结合产生的是沉静的激情和神秘而动人的情感。天人合一、俯仰自得的蒙太奇效果是他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向往博爱的浪漫主义写照。他的简单朴素的语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参考文献:

[1]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冀志枫.蒙太奇技巧浅探[M].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82.

[3] 爱森斯坦.蒙太奇论(第2版)[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 杨匡汉.缪斯的空间[M].广州:花城出版

社,1986.

[5] 罗良功.英诗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2.

[6] 韩作荣.诗歌讲稿[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7.

[7] 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9]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

局,1998.

[10]胡和平.模糊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

[11]何功杰.英美诗歌[M].合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2003.

[12]商瑞芹.诗魂的再生[M].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2007.

[13]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7.

[14]袁宪军.华兹华斯的水仙!与诗歌语言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70.

THE PHENOMENON OF MONTAGE

I N W I LLIAM WORDS WORTH&S POETRY

B I X iao j u n

(S chool of F oreign Languages,Anyang N or m al College,Anyang455000,China)

Abst ract:W illia m W ords w orth w as a B ritish p i o neer of r o m antic poetry.H e w as curi o us about the landscape and w orsh i p ped nature,co m posing verses of God in a natura lw ay.H is poe m s w ere succ i n ctw ith c lear i m a ges.M ontage in h is poetry w as fl u ency and s m ooth i m age transfer enriched the m ood of poetry,wh ich fully ex pressed his vie w of nature and philosophical i d eo l o gy.

K ey w ords:W illia m W ords w orth;ro m antic;poetry;nature;m ontage

8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保持骨骼轻盈:美国后现代诗歌概观 马永波 试着译一些英诗已有些年头,起初是由于对语言的兴趣,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点儿新鲜的材料和视野,而我之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感兴趣,大抵始于三年之前,那时“后现代”这一术语已渐渐流行、时髦起来,为广大诗人、批评家、社会学家所频繁使用,加之有些国内诗人纷纷自封为中国的“后现代”诗歌创始人,这一切都促使我产生了弄明白真正“原装”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本来面目的想法。 依专家所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六十年代,它几乎成了一个单单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其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扩大到整个欧美大陆。所以,集中考察一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则可以较为便捷地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 当代的美国诗歌,较五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得更重现实细节,更有地域色彩,更具体。这些转变与二战后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加诸人们意识上的影响有关,而现代科技,尤其宇航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人们新的刺激,迫使人们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认识、估念人类在宇宙秩序中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美国当代诗歌在经历了第一次大战前夕,由庞德倡导的“意像派”所代表的童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艾略特为代表的鼎盛时期,已经进入它开阔的中年。二十世纪早期生活中所特有的种种剧烈的脱节,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现代人的自我与其种族历史的加速分离和异化,都已记录在艾略特的《荒原》、史蒂文斯的《风琴》等诗集里面。更年青的诗人已不满于艾略特式学院气的沉思和玄想,而是要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解剖真实,逃避个性的“非个人化”原则已被更深的沉入诗人的自我所代替。哲学也不再作为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框架,而是分散在具体的现实感受之后,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 这种转变的开始,则是始于一位艾略特的同时代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位儿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抱负远大的诗人。和许多去英国取经的诗人,如庞德、艾略特不同,威廉斯一辈子生活在新泽西州的路特福德,也许,作为一个英国人的儿子,他比大多数美国诗人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去除英国诗歌的所有特征的必要性。艾略特对传统英诗格律的继承,对荷马以来整个欧洲文学传统的珍视,以及他阴郁的学院气质,都使得威廉斯认为《荒原》是对自由诗运动的背叛,是美国诗歌的一个灾难,一个误会。他决心抓住工业化美国的实质,从形式上、内容上发展一种美国自己的新诗。1946年,威廉斯苦心经营的五卷本巨著《佩特森》第一卷问世,这部富于地域乡土色彩的史诗性作品,将自我与广袤美国融为一体,显

蒙太奇

在电影《风声》中,这三种蒙太奇手法运用都非常频繁,这对于这部电影的银幕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太奇手法在《风声》中的使用,是相互交叉出现的,因此要把这些手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 一) 平行蒙太奇在电影《风声》中的应用平行蒙太奇在电影《风声》中的运用非常多。比如从影片的33 分40 秒开始,日本军官武田长和汪伪政府要员王田香对被关入裘庄的五名人员进行审讯,在审讯的过程中,顾晓梦诱惑看管她的士兵,让她把给家里的信送出去,这是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域的事情,然后两条线交叉起来,就是王田香来找顾晓梦,开始审讯她,这是两条线进行交叉之后的结果,这是平行蒙太奇的一种使用手法,在这部电影中,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还很多。再比如,整部电影的大的框架是中共党员和汪伪政权、日本皇军的对抗,这是一个大的脉络,而这个脉络是通过平行蒙太奇表现出来的,五位主角在裘庄无论是自相残杀还是和皇军的斗智斗勇,这是一条明线,另外一条暗线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活动,而这两条线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各自发展着,相互平行,但是也有交叉,交叉点包括清洁工人到达裘庄,与顾晓梦等人在餐桌上会面,顾晓梦因为顾忌被监视到与清洁工人的对话,而对清洁工人视而不见,这样的异常举动反而让武田长怀疑到她的身上,这是两条线互相交叉的地方,中共地下党员因为感到老鬼消失,而开始采取行动,与顾晓梦进行会面。 ( 二) 重复蒙太奇在电影《风声》中的应用重复蒙太奇在《风声》中的应用非常明显,一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吴志国演唱唐山皮影戏《空城计》,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观众只会以为这是一曲简单的戏文,但是多次出现就强调了这首曲子的重要性,这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员互相传递消息的暗语,第一次出现,顾晓梦和吴志国知对方的身份; 第二次出现,吴志国被残酷拷打仍旧在靠唱这首歌《空城计》让自己清醒; 第三次出现,是顾晓梦牺牲,吴志国在手术台上变换曲调唱这首曲子,传递给地下党员计划取消的消息,这样的三次重复让观众印象深刻,也刻画了吴志国坚毅机敏的性格。同样重复的还包括裘庄阴沉晦暗的氛围,每一次刻画环境就让观众心中的担心重一分,同时也表现了气氛越来越紧张,故事在无可奈何地走向结局。另外,这部电影通过特效,多次将摩斯电码用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刻画了老鬼内心的紧张活动,加重了这部影片的紧张感。 ( 三) 对比蒙太奇在电影《风声》中的应用 整部影片的人物刻画是通过对比蒙太奇来表现出来的,地下党员一方的主角是顾晓梦和吴志国,他们两人一人妩媚娇纵,一人坚毅果敢,一柔一刚,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很难确定到底谁是老鬼,其他三人的性格也十分鲜明,李宁玉的坚强,白小年的脆弱,金生火的圆滑,都是通过五人的动作互相对比出来的,在审讯环节中,每一个人都是对比中的一方,观众会不自觉通过这一段审讯来感受他们不同的性格。另外,这部电影的主旨是表现中共党员的坚韧不拔精神,顾晓梦牺牲自己保全吴志国,让他将消息带出去; 吴志国身受酷刑,仍旧不忘通过唱《空城计》的方式传递情报,作为对比一方的,金生火圆滑世故又胆小如鼠,武田长作为反派,性格残忍,手段毒辣,表面却是一派儒雅,通过人物的性格对比,也表达出来整部电影中,中共党员的坚强信仰和敌人残酷手段的对比,而这也是整部电影的主旨,可以说,这部电影是通过对比蒙太奇表现出电影主旨的。 四、结语 《风声》电影的故事情节是国共内战时期的题材,这个题材已经被无数导演演绎,但是多是电视连续剧,谍战的电影这是第一部。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让人称道的地方,比如将大部分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人物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这种处理方式像是《十二怒汉》,而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十分纯熟,研究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对于理解蒙太奇的效果和表现手法

蒙太奇作用和表现形式

第十四讲: 蒙太奇的作用 AND 基本形式 若干个镜头,经过组合后,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产生了比每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更丰富的意义。 一、蒙太奇的作用 (一)构成作用(1+1>2) 实验一:库里肖夫效应 1、有人拍吊装货物,不管动作有多慢用一个镜头整整拍了3小时,记录了整个过程,错在何处? 2、《大秦腔》影视城只有几处房屋和很短的一条街,为什么在片子里看起来是感觉生活着上百户人家的大街道? 1、压缩时空:省掉次要的环节。 (二)、创造时空作用 2、扩展时空:延长时间,扩展空间. 经典例证:《战舰波将金号》的“奥德萨阶梯”,共155个镜头,放映时间5分钟。 “我本能地感到时间是明显的长于实际时间”—马塞尔·马尔丹. “延长时间的电影手法在奥德萨阶梯上大规模屠杀的场景中,达到最充分、最完美的程度”。-约翰·霍华德.(三)形成节奏 短镜头组接,节奏加快。

长镜头,节奏缓慢。 (欧洲电影多用长镜头,《俄罗斯方舟》全片只用一个镜头,表现摄像和导演的艺术和技术功底。) (四)、声画结合 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构成特殊的声画结合的形象,产生新的涵义,从而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1、声画合一 2、声画分立 3、声画对位 三种方式 1、声画合一 画面中的视像与声音同步、相互配合,以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2、声画分立 声音与画面形象不同步、各自独立、互相剥离,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从而制造出一种联想的情景。 3、声画对位(立) 声音与画面形象在节奏、情绪、气氛、内容、倾向等性质上的相反、差异和对立,使各自的特色在对比中更为鲜明。产生某中新的含义或潜台词,分头并进,而又殊途同归。

音响蒙太奇

音响蒙太奇 声音和画面在影视作品中是一种相对平衡、有机结合的关系。声音是听觉艺术,画面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延展性来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具有同样重要的艺术地位。因此,在同一时空内,声音和画面以不同的形式结合,这样就分别构成了声音蒙太奇和画面蒙太奇。1927年10月,美国电影《爵士歌王》的出现,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声音的特性也伴随着录音设备和技术的逐渐改进得到逐步发挥。同时,音响作为声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电影人的重视。 音响,是指电影中除了人声、音乐之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的种类,在艺术创作来源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两大类:自然音响和人造音响。自然音响是用录音设备对客观环境的原有音响进行实录然后重放出来,即对客观情况的再现或复现。人造音响,是录音师用一些独有的器具模拟出来的。无论是自然音响,还是人造音响,都是为了真实、丰富、生动地表现客观现实世界。客观世界和艺术世界中的各种声音都具有传达一定含义的能力,都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力。注意和揭示音响在客观世界和艺术世界中富有独特意义的存在形式,将会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在最直观的意义上,音响能创造环境的真实感,增强观众对画面的兴趣,使画面上的视觉形象更贴近生活,缩短了屏幕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现场效果声,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甚至有的音响能揭示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增强画面的表现力。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在音乐、音响、人声的综合运用上独具匠心。“空中骑兵”这段长达20分钟的段落中,画面构图恢宏、战争场面蔚为壮观,声音的运用更加推波助澜、交相辉映,生动地描绘出越南战场的战争气氛。“空中骑兵师”飞机掠过上空的轰鸣声、军号声、美军士兵的说话声、小学的钟声、越南人对的说话声、机枪扫射声、火箭发射声、火箭爆炸声、手榴弹爆炸声、越南军的高射炮声、海浪声、人喊马嘶声……在这些丰富的音响声中,还喷涌着瓦格纳歌剧《女武神》中华丽的旋律,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这是文明与野蛮、博爱与残忍的鲜明对比。 周传基先生曾经讲过“画框框不住声音”,这句话道出了音响的另一个作用,即音响可以拓展可见的银幕空间,打破画框、连接时空、串联画面,扩大视野。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眼睛和耳朵对于物质世界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眼睛的感受能力会受到视野的限制,耳朵的感受能力却不会受到限制,因为声音的传播是无限连续的。画面传播的内容只能反映摄录机所记录下来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场景,表现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而画面外传来的音响,却能展示另一个空间,借助观众的联系,打破画框的限制,延伸出无限的空间。利用音响打破画框的限制是常见的。在影片《索菲的选择》中,青年作家斯廷格来到布鲁克林,租了一间便宜的房子,准备在这里创作一部小说,但周围的环境声不断干扰他。先是窗外传来留声机播放的贝多芬第四交响乐的缓慢乐章,当这声音刚停下来,斯廷格准备动笔时,楼上又传来震耳欲聋的摔东西声和吵架声,他无奈地抬头看屋顶天花板上不停颤动的吊灯。不一会儿,楼上又传来大声的叫骂声和哀求声,声音一直传到楼梯口,斯廷格打开门向外张望,看到了楼上怪异的一男一女……这一段用不同的音响表现出周围的环境和人物,是音响可以打破画框、连接时空、串联画面、扩大视野的典范。 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音响,不同的音响也可以渲染不同的环境氛围。在影视艺术中,往往用机器的轰鸣声表现工厂的繁忙;用雄鸡的报晓声表现农村的景色;用不断地车鸣声表现城市的喧嚣;用清脆的鸟叫声表现山林的幽静;用猛烈密集的枪炮声表现战争的激烈;用刀枪碰撞的铿锵声表现厮杀的惨烈等等。《黑客帝国》里用“嗖嗖”的音响刻画急速前进的子弹;《碟中谍》里生动的音响刻画出的汤姆?克鲁斯滴下的汗珠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这些重要的音响造型,都增强了影片的刺激度,弥补了画面无法表达的紧张感。在悬念片、恐怖片中,音响还可以大大增强紧张感、恐怖感。听得到却看不到得声源会加倍地让人害怕,从而

华兹华斯诗歌鉴赏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赏析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喜庆生机昂扬的季节。在春季,我们欢喜,尤其是看到那嫩绿的树芽,看到欢腾的动物。然而,在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中,春的天籁之音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他悲伤地想到“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接下来,诗人有用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醉人的早春场景,而后笔锋一转有回到了“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这一思考性命题上。由此可见,这是一首目的性明显的诗歌。诗人第一节提出的“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让读者不由得想:是什么使诗人在如此欢快的美好的情景里竟哀思涌动?欢快的场景描写又和“悲哀的思潮”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读者的思想、情感一开始就随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流动,诗人由此达到了传递情感的目的,达到作诗的目的。 躺在这曼妙的深林里,听着城市中不可能听到的天籁,感受到城市中不可能看到的早春自然景象,敏感的诗人,敏捷地思考,沉思着,并将这种景象用平实真诚的语句传达给城市中的人们。“诗人决不是单单为诗人而写诗,他是为人们而写诗”,那么这首诗诗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首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浓烈的情感。诗人感受着花朵的绽放,鸟儿的雀跃,嫩枝的萌芽,感受着着春的喜悦,春的生机。全诗共六节,诗人却用了三节来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迷醉其中,与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诗人的悲叹——“人是怎样对待人的?”形成浓烈的对比,浓厚的控诉无奈之感在此时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震撼人心了。因此,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知到自身的缺失,诗人在叹息:人们对自然的忘怀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忘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诗人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沉思,将普通人不易觉察的真理、思想、情感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诗人用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用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大自然拟人化自我表述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沉浓烈的感情。这使得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诗人作诗的目的。 读罢全诗,一种思考,一种热情不断萦绕在读者的心中,读者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随之增强和纯化。这是诗人作诗的最终目的。

_思在物中_从现象学角度看威廉斯客体派诗歌

“思在物中” ———从现象学角度看威廉斯客体派诗歌 武新玉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现象学理论,从创作主题、语言和形式等方面探讨威廉斯客体派诗歌的意义,认为威廉斯诗歌的美学思想“思在物 中”使诗歌摆脱了“思”的束缚,更加客观具体地走向了日常生活。 关键词 威廉斯 客体派 思在物中 现象学直观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 illia m Carl os W illia m s,1883-1963)是20世纪美国最卓越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开拓者。1928年3月与刘易斯?朱可夫斯基(Louis Zukofsky)的结识,让威廉斯更多地从“意象”转向了“客体”,并在30年代投身于客体主义(Objectivis m)运动,致力于客体派理论和诗歌创作的探讨和实验。 威廉斯对自己的客体派诗学有过这样的解释:“我用这个词是因为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人生活在世界上,与世界同在,你感觉到它们,想到它们,那是首要的事。”①威廉斯认为诗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必须源于现实世界,因为现实世界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和源泉,它本身就充满诗意。他还主张诗歌必须使用普通人的鲜活语言及韵律来表现日常生活,要清新明朗,剥去一切虚饰,通过具体的事物进行艺术构思和表情达意。威廉斯客体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强调从形而上学的纯粹思想走向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存在,而这恰是现代西方现象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①张子清:《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海德格尔就曾经将现象学的座右铭定为“走向事物本身”。 ①一、诗之主题:走向生活本身 威廉斯的诗歌关注美国人独特的生活,他所描写的无论是树木、花朵、穷人、病人、城市等,都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世界里的人和物。他立足本土,认为现代诗人应该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发现并挖掘隐藏其中的美,哪 怕是“丑陋中的美”。如下面这首《完美》(“Perfecti on ” ):啊,可爱的苹果! 纵然已完全腐烂, 却依旧美丽, 轮廓少有瑕疵——— 也许 顶部有点儿皱 此外别无毛病 处处堪称完美! 啊,可爱的苹果! 那完好无损的表皮 覆盖了何等浓厚 痛苦的褐色! 一个月前我把你 放在门廊的栏杆上 等待你成熟 没有人动过你 外国文学评论 No.2,2010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278页。

蒙太奇含义、分类和功能

蒙太奇含义、分类和功能 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赶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衔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衔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衔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

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辑的手段。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原理: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方式,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镜头就

2021年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欧阳光明(2021.03.07)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 Beside the lake , beneath the trees ,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 For oft ,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 地,余裕;边,边沿 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a.深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 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 our powers: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

杜甫对国外诗歌影响

一、雷克斯罗思的杜甫情结 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 1905-1982)并不是美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他不参加任何一个诗歌流派,独往独来,自成一体,他似乎游离于美国主流的诗歌传统之外。但是,雷克斯罗思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第一位重要的诗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他尤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垮掉派出现以前的垮掉分子 雷克斯罗思出生在印第安纳州,后来长期生活在旧金山。他在美国的中西部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3岁时成为孤儿。他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很不系统,他曾在芝加哥和纽约学习过绘画,当过画家、工人、专栏作家、记者和大学教师。他干过各种杂活,并结识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从激进的波希米亚文学运动到立体主义诗歌和抽象派绘画,他无不介入。雷克斯罗思一生结过四次婚,共出版了50余部书。1929年,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194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他的主要诗歌作品有︰《几点钟》(In What Hour, 1940)、《凤凰与乌龟》(The Phoenix and the Tortoise, 1944)、《万物的印记》(The Signiture of All Things, 1949)、《世俗智能的艺术》(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 1949)、《龙与独角兽》(Dragon and Unicorn, 1952)、《捍卫地球》(In Defense of the Earth, 1956)和《自然数》(Natural Numbers, 1963)等。 在50年代,雷克斯罗思成为"垮掉派的教父",同垮掉派作家ailun艾伦?金斯堡(Allen Ginberg, 1926-1997)、弗林盖蒂(Laurence Ferlinghetti, 1920-)和斯奈德(Gary Snyder, 1930-)有着密切的交往。他帮助这些垮掉派作家树立自己独立的形象,并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影响协助年轻的诗人进行创作。但应该明确指出的是,雷克斯罗思不是一位垮掉派诗人。他从不愿意把自己的创作局限在某一种风格的标签之下。 雷克斯罗思不仅创作了不少诗作,还写过一些评论文章。他的文学评论也颇有见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他的专着《二十世纪的美国诗歌》(American Poet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71)。雷克斯罗思对亚洲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他曾经翻译过《日本诗歌一百首》(100 Poems from the Japanese, 1955)、《中国诗歌一百首》(100 Poems from the Chinese, 1956)以及《爱与历史的转折岁月︰中国诗百首》(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100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 1970)他还同美籍华人钟玲合译了《中国女诗人》(Women Poets of China, 1972)和《李清照词全集》(Li Ching Chao: plete Poems, 1979)。雷克斯罗思于1974年出版的《新诗集》(New Poems)其实不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诗。这部诗集包括4个部分︰他自己创作的诗、他翻译的一位假托的日本女诗人的诗、中国诗的仿作以及中国诗的译作。可以看出,雷克斯罗思已经把自己的创作同他对东方文化的介绍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甚至很难判断出哪些是他自己的创作,哪些又是翻译的中国诗作。 雷克斯罗思对诗歌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美国文学不应该从欧洲追根溯源,而应该从当地的印第安文化中汲取力量。他强调在诗歌作品中表现个人的生活经验,歌颂大自然和新生事物,抨击腐朽的传统和社会的罪恶。他对劳动人民怀有同情,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极端痛恨各种人为的灾难,对战争更是深恶痛觉。他曾声称他写诗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揭露一切邪恶"。 在创作技巧上,雷克斯罗思曾做过许多尝试。"他写过意象主义诗、立体主义诗、仿玛拉美的印象主义诗、仿阿波里奈尔的象征主义诗、超现实主义结构的诗、仿中国或日本风格的诗、有爵士乐队伴奏的诗、民谣体的诗、古香古色的山水诗等。"他非常注意从世界各国的文学中汲取营养,曾翻译出版了许多中国、日本、希腊、拉丁、西班牙和法国的诗歌。他认为诗歌既是一种结构,也是一种交流。他自己创作出来的诗接近口语化,清新明朗,亲切自然,具有中国山水画般的宁静和深邃。 (二)雷克斯罗思的《中国诗歌一百首》 雷克斯罗思在研究外国文化的时候,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雷克斯罗思翻

蒙太奇和长镜头

蒙太奇的基本原理: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辑的手段。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方式,就叫蒙太奇。 蒙太奇的特点: (1)能够表达寓意,创造意境。镜头的分割与组合,声画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可以给观众在心理上产生新的含义。使用蒙太奇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使得一系列没有任何关联的镜头或者画面产生特殊的含义,表达创作者的寓意或者还可以产生特定的含义。 (2)具有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的特点。一部几十分钟的影片,是又许多素材镜头中挑选出来的。这些素材镜头不仅内容、构图、场面调度均不相同,甚至连摄像机的运动速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时候还存在一些重复。编导就必须根据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认真对素材进行分析和研究,慎重大胆地进行取舍和筛选,重新进行镜头组合,力求做到可视性的保证。 (3)蒙太奇组接技巧具有按照观众的心理习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的能力。由于每一个单独的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具体内容,但组接后就有了一定的顺序可以严格的规范和引导、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进行思考。 (4)具有可以创造银幕(屏幕)上的时间概念的特点。运用蒙太奇技术可以对现实生活和空间进行剪裁、组织、加工和改造,使得影视时空在表现现实生活和影片内容的领域极为广阔,延伸了银幕(屏幕)的空间,达到了跨越时空的作用。 (5)具有控制节奏的特点。蒙太奇技巧使得影片的画面形成不同的节奏,蒙太奇可以把客观因素(信息量、人物和镜头的运动速度、色彩声音效果,音频效果以及特技处理等)和主观因素(观众的心理感受)综合研究,通过镜头之间的剪接,将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影片的节奏丰富多彩,生动自然而又和谐统一,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长镜头原理: 所谓“长镜头”,就是指影片中的单个镜头的胶片超过17米或延续时间30秒的镜头。即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和场面调度以及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等视距和视角的变化),在画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和构图。它以基本上等同于实际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长镜头理论最早系统地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变焦距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的出现,多景别、多视角等手法被艺术家们广泛运用,长镜头也随着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便产生了以安德列〃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长镜头特点: 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的镜头,或交代事件情节发展的环境——移至主体——推至某一个细节等等,故又称之为段落镜头。长镜头的艺术表现

霸王别姬声音分析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象华丽、剧情细腻".这是外国专家地看法,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地中国人来说,则此片地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象地张力更具历史深度.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地京剧艺术及其艺人地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地生存状态及人性地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地.影片中选用地几个京剧地片断,是经过严格精选地,陈凯歌说是要"尽量借这些片断说明程、菊及段三人关系地变化".但事实上,不单如此,这些京剧片断,对于塑造程蝶衣地形象,是极具魅力地视听元素.影片中一出《霸王别姬》打从清末民初地北洋时代,一路演到文革以后.片头关师父形容京剧风行地盛况说:"是人地就得听戏,不听戏地就不是人,"乍听下似乎夸张,然而直到片末,此话地真实性都没有被质疑过.日本地入侵,没有丝毫减低京剧地地位,反而经由描写日本军官青木对它地崇仰而更显出它地价值.国民政府军地压迫,文化大革命地改革、贬抑、摧残,都没有改变这项艺术地形式与内涵.在片子开头地倒叙中,当程蝶衣与段小楼在文革十多年后,再度在一体育馆内粉墨登场走位,立即被管理员戏迷指认出来,暗示京剧艺术并未遭文革消灭.诚如说地,"《霸王别姬》是艺术地优越胜过政治地破坏与历史地险阻,一个极其有力地象征".陈凯歌自己也说,"政权朝移夕转,可是艺术不变."(这是由地英文影评中地' '翻译过来地中文,并非陈凯歌地原文) 戏中地程蝶衣本身就是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地痴情戏子,正如他师兄所言"不疯魔不成活",他对师兄地感情更多地来自于青梅竹马、患难与共地亲情,那是一种眷恋,一种依赖,一份渴求永恒不变地期盼,一种无力抗拒曲终人散地落寞.这种感情,也是一种习惯,完全基于精神,那是柏拉图式不现实地,却也是最纯洁最震慑人心地.最后他用自刎地方式实现了人生地信条:从一而终!程蝶衣最后效法虞姬自刎,更将片中戏与人生地关系完全转化为隐喻关系()——京剧《霸王别姬》不再是程生活地一部份,他已经与虞姬合而为一,他地一生从此也成为《霸王别姬》这本京剧一个演出地版本.从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地时代到文革后地现代,程蝶衣地虞姬依旧自刎别霸王,而段小楼地霸王依旧张目瞠舌,惊讶得不知所措;彷佛历史什么都没有真地改变过.(林文淇) 人性地龌龊:背叛 陈凯歌宣称他地影片写地是人性与时代地悲剧,在这出悲剧中,最令人痛心处是人地背叛.所有出场人地物都程度不同地自我背叛或背叛朋友、师长.《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段小楼、小四等地相互背叛,,影片对社会和时代地剖析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背叛是外因造成地.尽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有那句"那都是四人帮闹地"撑着场面,但并不能使我们忘记人性内因中地懦弱和龌龊.在讨论戏剧改革与现代戏地一幕中,菊仙地一声高喊打断了段小楼原本打算认同程蝶衣地、不合时宜地发言,她从看台上掷下地一柄红伞("遮风蔽雨"地暗喻)终于驱使段小楼作出了一番违心地言词【】.菊仙再次拯救了小楼,同时也将他推向背叛之路;她本人将为此承担最终地悲剧.甚至作为新时代、历史暴力之呈现者地小四,也具有"旦角"地身份;并将以虞姬地扮相出现,将霸王置身于两个虞姬地绝望抉择之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声音技术分析 声音是经过精心选择地和磨合地,否则就会使声音显得很突兀.它与画面蒙太奇同等重要.声音是有节奏地,用声音来调控画面地节奏,磨合出最好地效果.这就是声音蒙太奇存在地伟大意义.这儿我只说一个:当小癞子和小豆子逃走后再次返回时,小癞子看到小豆子被打得很惨,那一刻他害怕了,赶紧吃掉他美味地冰糖葫芦,接着就自杀了.那一段:小癞子吃冰糖葫芦地动作音响,以及被混响了地“刀胚子”声,暗示下一镜头小癞子地自杀.声音是铺垫得如此干净.宁静,死亡前地片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片子有两段主题音乐:一段是低沉地弦乐,另一段则是京剧中很常见地敲击乐,很有韵味地哪一种(本人对京剧不了解,无法详细描述).也有两段音乐叠化在一起地时候.一般主题

2020年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地,余裕;边,边缘 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 a.沉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and stones,and trees.

美国文学复习

美国文学复习整理 一、 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学(colonial settlements )& 理性和革命时期文学(revolutionary period )(文艺复兴时期) 1. 清教主义的shaping influence 2. 代表人物 1. Anne Bradstreet 安妮·布莱德斯特 “T he Tenth Muse ” 第一位移民诗人 2. Philip Freneau 菲利普·佛瑞诺 有宗教隐喻,关注本土地貌、人文。写印第安人故事。 美国诗歌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poetry 代表作《野金银花》The Wild Honey Suckle 3. Thomas Jefferson 托马斯·杰弗逊 起草了独立宣言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 4. Thomas Paine 托马斯·佩因 拥护独立宣言 早期殖 民文学

代表作:《常识》Common Sense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5.Jonathan Edwards乔纳森·埃德沃兹 大觉醒运动的代表人物 the Great Awakening 6.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 代表作:《自传》The Autobiography 《穷理查德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 美国梦的代表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American Romanticism) 早期浪漫主义(Early Romantic Period) 1.背景:1> 时间:18世纪末到内战爆发前夕(1861) 2> 条件:○1国家的快速发展,大量移民和工业化发展 ○2小说的发展,期刊杂志(periodical)出现 ○3受英国文学的影响 2.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1>Stressing emotion rather than reason

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 陶渊明与史蒂文斯

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 陶渊明与史蒂文斯 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 想学派之一,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中西方的著名“自然派”诗人陶渊明与史蒂文斯,使他们在诗坛留下辉煌的一页。本文主要分析道家美学思想对他们的代表性的诗作的影响,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方的影响,特别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自然派,陶渊明,史蒂文斯,田园诗

道家美学照耀下的两朵诗坛“奇葩”— 陶渊明与史蒂文斯 一道家美学思想概述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证中而出现的感受。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精髓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晰。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与的者,同于德;于天者,同于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天者,天亦乐得之。”可见,与道—人和德—人关系一样,与“天”保持一致的人,天也乐意得到他或包容他。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所以,总体来说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是道家美学的思想特征。二陶渊明与史蒂文斯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作风格得到了如,孟浩然,李白,苏轼等的高

【蒙太奇简介】

【蒙太奇简介】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