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0,1,137-143

从图象典藏看文化地理.常凤香等.文史杂志,2000,6,26-27

山西清代地理学初探。高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40-44,51

明清山西人在治黄中的伟业。杨小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36-39

人类认识大地形状三部曲. 李啸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44-48

竺可桢科学观初探。刘国华等.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的影响.廖楚强.郑和研究,2000,1,2-5

论郑和的航海观.王鉴清.郑和研究,2000,1,11-13

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曹峻.民国档案.2000,3,54-57,111

徐霞客的乐观性格和健康体质.郑祖安.史林,2000,3,68-72,98

敦煌悬泉里程碑简地理考述.郝树声.敦煌研究,2000,3,102-107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孙湘云.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3,38-43

略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吴文涛等.北京社会科学家*, 2000,3,59-67,91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毛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233-238

〖体国经野〗--试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 唐哓峰.二十一世纪(港)*,2000,60期,82-91

论鲁迅的地质学研究. 刘为民.科学,2000,52(5),30-33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卫家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9,2-8

重新认识先秦地理学的成就—兼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一次大断裂. 孙关龙.中国科技史学会第6届代表大会论文,2000年8月

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 华林甫.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 华林甫.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9日

台湾—明代中国的海防要地.传瑛.光明日报,2000年9月1日

甘英出使大秦路线新探. 杨共乐.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

明代传入中国的世界地图. 周全华.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0日

施雅风等.竺可桢和西部地区开发。科学时报,2000年5月15日

竺可桢与科学文明—竺可桢诞辰110周年。本刊.科学时报,2000年4月18日

从古地图看台湾. 贺维.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26日

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邹振环.复旦学报(社科),2000,3,51-59

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行龙.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6),31-34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研究.陈玲等.地理研究,2000,19(4),344-350

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杨载田.地理研究,2000,19(4),429-436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补遗以院藏方志为例,卢雪燕,故宫学术季刊,2000,18(2),117-158

西部地理议。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8期

西部建设要《三因》制宜。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4期

--------------------------------------------------------------------------------------------------------------------

深切怀念黄秉维先生,郑度等,地理研究,2001,20(1),1-4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郑度.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1),10-14

地学系统思维:新世纪地球科学思维的基本走向,白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32-36

近现代地壳演化思想的历史回顾,段联合,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6),61-67

《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黄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3(6),34-41

中国传统地名学对朝鲜--朝国半岛的影响,华林甫,中国文化研究,2001,4,170-177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11,15-18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9,11-18

北京历史灾荒的研究价值,于德源,北京社会科学,2001,4,42-47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侯仁之院士--为恭贺吾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而作, 朱士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4-5

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贡献, 尹钧科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6-8

传承科学思想、推动学术创新--庆贺导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 王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4), 9-11

略论早期中国地理观念的起源, 梅莉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12-18

1511年北京霸县地震研究,贺树德,北京社会科学,2001,4,48-52

试论影响近代北京城市转型的因素,郑忠,北京社会科学,2001,3,86-93

清代北京城市地图研究的总结与思考,朱竟梅,北京社会科学,2001,3,77-85

我国古地图的绘制. 丁传礼.测绘通报,2001,1,41-43

元朝水利机构的建置及其成就评价. 王培华.史学集刊,2001,1,28-33

明清西安城引水及河流上源环境保护史略. 王元林.人文杂志,2001,1,121-127

早稻田大学所藏《西域水道记》修订本,周振鹤,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1,86-95

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杨琪,社会科学辑刊,2001,2,128-133

清代前期关于福建台湾海防地理形势的认识,史学月刊,2001,2,44-48

20世纪上半叶藏区地理研究述评,王启龙等,西藏研究王宏斌,,2001,2,68-84

高原气象科学的起步与发展--西藏气象事业50年,王元红,中国西藏,2001,4,28-31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卢炎,内蒙古师大学报(社科),2001,30(2),11-14

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王建革,清史研究,2001,2,33-42

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张建民,清史研究,2001,2,43-55

关于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齐让等,科学学研究,2001,19(2),52-56

陈传康的学术生命途径和学术树,吴必虎,地理学报,2001,56(5),622-630

徐霞客对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50周年,杨载田等,中国农史,2001,20(3),62-68 看图史志续--早年欧洲所知道的中国,袁尚贤,科学月刊(台)*,2001,32(8),696-699

杨磊光对中国测绘事业的贡献,李钟俊,云南文史丛刊*,2001,1,93-96

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王双怀,史学史研究*,2001,3,1-10

史念海先生生平简介,本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2),1-2

徐霞客与明末鸡足山,朱惠荣,学术探索*,2001,2,48-52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理学期刊的区域分布特征,张银玲,西北大学学报(社科)2001,31(5),448-452

胡焕庸大师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吴传钧,人文地理,2001,16(5),1-4

活化构造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地洼学创立45周年并贺陈国达院士90华诞,钟可元等,科学时报, 2001年10月25日

庆祝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50周年(专版),本刊,科学时报,2001年12月24日

台湾环境保育与水土保持观感,施雅风,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10期

难忘的《里约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杂感. 刘东生.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4期

回眸二十世纪大气科学. 黄荣辉等.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5期

12月16日为了忘却的纪念--海原大地震80周年祭日思考.金磊.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50期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马大正.光明日报,2001年2月13日

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辛德勇,光明日报,2001年8月28

中国地质学会简介. 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月18日

中国测绘学会简介. 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月18日

中国地理学会简介,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3月29日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简介,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1月15日

中国水利学会简介,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8月30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6月7日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简介,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7,12

中国古地图之最,彭湛泽,大众科技报,2001年12月9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简介,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2月6日

《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读后,劳虎,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日

汉唐两代对西部的开发,李清凌,历史教育*,2001,12,47-49

徐霞客《浙江游日记》所涉的民情风俗,吕洪年,浙江大学学报(哲社)*,2001,31(4),83-88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牛海桢,兰州大学学报(哲社)*,2001,29(4),43-49

当代中国三次西部开发历史比较,孙泽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40(3),32-37

中国古代国际地位的历史转折--郑和下西洋意义新探,林友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1,103-108

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与深远影响,彭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0(1),46-57

从建国后两次西部建设高潮看西部大开发,王克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0(1),92-98

刘师培的地理学,陈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44-48

新中国的建筑(附图), 吴焕加, 科学中国人, 2001,12, 10-13

如果郑和航海到欧洲…,宋正海,科学中国人,2001,8,29-33

20世纪早期西北开发的兴起及地学工作者的贡献,张九辰,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2001,30(2),174-180

-----------------------------------------------------------------------------

元代东传回回地理学考述,马建春,回族研究,2002,1,14-19

徐霞客与纳西土司木增的非常之交,耕勤,人物,2002,2,135-142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华林甫,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2,34(1),116-123 中国土地学会简介,本刊,大众科技报,2002年1月31日

近50年我国北方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余卫红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7(6),838-842 辛巳年的启示--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艾若,炎黄春秋,2002,1,64-66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 李存朴, 安徽史学, 2002,2, 32-35

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西部政策, 李绍强,齐鲁学刊, 2002,2, 121-127

美国的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模式, 张小路, 社会科学战线, 2002,2, 134-140

英国专家: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 本刊, 参考消息, 2002年3月11日

状元罗洪先与《广舆图》, 刘新光等,文史知识, 2002,3, 26-34

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论郑和下西洋, 本刊, 北京日报, 2002年3月19日

今天郑和“发现”美洲?本刊,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3月15日

徐继畲: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物之一,郭锦华,北京日报,2002年5月20日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继承传统面向世界--葛剑雄教育访谈,葛剑雄等,学术月刊,2002,4,101-108

魂梦相萦黄土情--记“泰勒环境奖”获得者刘东省院士, 杨雪梅,新华月报,2002,6, 100-101, 华盛顿的的一幅中国人肖像--徐继畲, 郭锦华, 文史知识,2002,6, 87-90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葛剑雄等, 历史研究, 2002,3, 145-165

民国最有科学成就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李学通, 炎黄春秋,2002,6, 58-61

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 邓辉,北京大学学报(社科), 2002,39(3), 136-142

论“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 程爱勤, 广西民族学院(社科), 2002,24(3), 76-82

夏季的地球, 李元, 科学时报,2002年6月2日

50年不变黄土情, 本刊, 科学时报, 2002年5月30日

大气科学百年回顾, 黄荣辉, 科学, 2002,54(4), 11-14

英国学者的新发现为研究和纪念郑和航海活动增加了亮点, 郑明, 郑和研究, 2002,1, 36-40

关于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事迹, (日)松浦章,郑和研究, 2002,1, 52-61

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 朱鉴秋, 郑和研究, 2002,1, 37-38

浅论宝船尺度及其他--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杨斌, 郑和研究, 2002,1, 34-36

江泽民论郑和下西洋及时代精神, 时平, 郑和研究, 2002,1, 1-3

英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郑和发现新大陆比哥伦布早72年, 人仄, 郑和研究, 2002,1, 8-8 徐霞客《黔游日记》中的桥文化, 娄清, 贵州文史丛刊, 2002,3, 61-63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庞鸥,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7月5日

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伯声, 王战, 光明日报, 2002年8月6日

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载汉代气象资料, 蔡万进, 历史研究, 2002,4, 177-179

西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 陈业新,历史研究, 2002,4, 76-95

郑和是否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新大陆, (加拿大)郑海麟,文史知识, 2002,8, 4-10,

《禹贡》“黑水”地望研究综述, 魏幼红,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9, 13-1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 曹连观等, 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1日

80岁既古老又年轻--写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之际, 浦庆余等, 科技日报,2002年9月24日

一代宗师竺可桢, 高志林, 文史精华, 2002,11, 45-50

左宗棠与西北水利, 魏静, 丝绸之路*, 2002,8, 54-55

我国的地质学开山大师--翁文灏, 刘昭民,科学月刊(台)*, 2002,33(1), 66-71

台湾抵制学开山大师--马廷英, 刘昭民, 科学月刊(台)*, 2002,33(8), 700-705

中国古村、古城的仿生学布局, 于希贤, 寻根*, 2002,3, 30-35

云南气象事业的奠基人--陈一得, 夏强疆等, 云南文史*, 2002,1, 65-66

韩国所见《两仪玄览图》, 杨雨蕾, 文献, 2002,4, 273-280

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华林甫, 史学理论研究, 2002,4, 59-72

论历史地理学对推动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朱士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2,32(5), 537-540

大禹治水地域与作用探论, 杨善群, 学术月刊, 2002,10, 46-52

还地理学一份人情, 唐晓峰, 读书, 2002,11, 59-64

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前沿走向, 江金波等,人文地理, 2002,17(5), 49-54

刘东生院士:一生与黄土的缘分, 余玮,人物, 2002,10, 5-14

我国历代上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 王双怀, 新华文摘, 2002,10, 59-61

南极冰原的科学话题, 张向冰等,新华月报, 2002,10, 102-103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就和意义, 于希贤, 科学新闻, 2002年20期

中国地学会与辛亥革命, 卢开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2002,24(6), 102-105

情系京都--中国史地学先驱侯仁之, 吴志菲, 人物, 2002,11, 67-77

我国的水文地质科学应重视和发展, 林学钰等, 科学新闻, 2002年21期

“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风水学”,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1月24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诸葛亮的气象知识,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2月8日

杨守敬与《水经注疏》的命运, 王平,中华读书报, 2002年11月20日

从利玛窦到韦伯:走向东方学化的汉学研究, 韩水仙,中华读书报, 2002年11月27日

求实、严谨、创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访谈录, 邹逸麟等, 历史教学问题*, 2002,2, 23-27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吴长春, 历史教学*, 2002,10, 21-24

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 陈业新, 史学史研究*,2002,3, 43-48

国图所藏李朝朝鲜后期的圆形地图研究, 徐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17(4), 146-151

徐霞客万里游行迹考辨, 朱惠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4), 103-114

左宗棠与西部经济开发, 张立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6, 121-125

利玛窦的著作, 张西平,文史知识, 2002,12, 21-28

晚明思想旋涡中的利玛窦, 邓志峰, 文史知识, 2002,12, 4-12

“沧海桑田”与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2月15日

古地理学寻求“新突破”--第197次香山科学会议探讨“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 本刊, 科学时报, 2002年12月13日段义孚:当代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旗手, 唐晓峰,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2月25日

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择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朱敬译,国际汉学,2002年第7辑,386-399 -------------------------------------------------------------------------------------------------------------------

追溯昔日身影发扬郑和精神, 陈达生,参考消息, 2003年1月7日

郑和英灵、再现马六甲--转载香港《亚洲周刊》, 本刊, 参考消息, 2003年1月7日

《山海经》昆仑丘解读, 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03,1, 21-27

魏晋南北朝的私撰地志, 胡宝国, 文史知识, 2003,1, 4-12

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 陈红梅编译, 科学世界, 2003,1, 33-41

200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毛双民,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1, 2-10

初步解读英国学者孟席斯新论: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 刘达材, 回族研究, 2003,1, 38-40

对郑和的专题研究诸多篇论文, 本刊,回族研究, 2003,1, 1-120

愚公的误会--走出认识地球的误区, 陶士龙,科学中国人, 2003,1, 36-37

徐霞客的不幸, 陶士龙, 科学中国人,2003,2, 38-39

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陆大道,地理学报, 2003,58(1), 3-8

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 王子今,历史研究, 2003,1, 98-108

我国地学研究优势及新的理论体系建立, 郑剑东, 科学新闻, 2003年2期

说“风水”, 游修龄, 科学时报, 2003年1月24日

郑和下西洋和明清海禁政策,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月29日

“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史实还是假说,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月29日

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中国菜了吗, Wayne.E.Yang, 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1月17日

郑和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发现者再起争端, 金人,北京晨报, 2003年2月27日

郑和先发现美洲--西方学者潜心研究得出惊人结论, 李永敬, 北京晨报, 2003年1月17日重视地学教育未来, 本刊, 光明日报, 2003年2月20日

《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评介, 关树栋,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1, 31-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陈君静,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2, 23-29

论晚清西方地质学的输入及影响, 周其厚, 齐鲁学刊,2003,2, 21-24

竺可桢: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先驱, 孙成晟,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1, 35-42

清代边疆史地学者对传统学术的认识--以龚自珍、魏源、姚莹为个案, 章永俊, 中州学刊, 2003,2, 107-110

罗布波之鹰--记著名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夏训诚, 朱延庆, 名人传记, 2003,3, 4-11

大地构造学说浅析, 止戈, 科学新闻, 2003年5期

哥伦布的假海图, 本刊, 三联生活周刊, 2003年9期, 67-67

中国地理学:让人欣喜让人忧, 刘茂胜, 科学时报, 2003年3月4日

下大西洋、还是大话西游--有关郑和发现美洲的误写与正读, 郑培凯, 参考消息, 2003年3月3日

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东非海岸到处是中国瓷器, 本刊, 环球时报, 2003年3月5日

顾颉刚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辛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年5月20日

20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朱浒, 清史研究, 2003,2, 104-119

李冰治水地讨论之我见, 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03,3, 51-51

郑和航海专题探讨(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专题探讨), 本刊, 郑和研究, 2003年专刊

西部交通的历史考察, 张波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18(1), 45-56

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地图考释, 华林甫, 历史研究, 2003,2, 66-77

走出地理学困境考自信自强, 任美锷, 光明日报,2003年4月18日

地理学的价值怎样体现, 山峰, 光明日报,2003年4月18日

管窥历史的弯曲与折痕--读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 王培军,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5月23日

中国近代地质学家群体研究, 张九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 72-78

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地图考释, 华林甫, 中国近代史(人大资料),2003,6, 3-14 1736-1999年西安与哈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 郑景云等, 地理研究, 2003,22(3), 343-348

管窥明清时期郑州水患, 张文安等, 中州今古, 2003,3, 18-20

地震はぃつ起ゐのか--大森房吉(1868-1923)と“気象学的地震学”, (日)金·凡性, (日)科学史研究,2003年42卷(春), 11-19

李四光:打破“洋神话”的地质科学家, 罗元生,名人传记, 2003,6, 12-18

马可·波罗是不是一个骗子?本刊, 北京日报, 2003年6月24日

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苏品红, 文献, 2030,3, 267-284

关于郑和研究的再思考, 万明,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7, 8-15

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史料之分析, (澳门)金国平等, 史学理论研究, 2003,3, 47-60

21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葛全胜等,地理研究,2003,22(4), 406-415

葡萄牙史料中所见郑和下西洋史实述略, (澳门)金国平等, 郑和研究,2003,1, 14-15

西方文献中所见中国式帆船龙骨及郑和宝船桅杆资料, (澳门)金国平等, 郑和研究, 2003,1, 33-35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观点之我见--有关郑和发现美洲的误写与正读, 王民同, 郑和研究, 2003,1, 13-13

《海交史研究》与郑和下西洋研究, 李玉昆, 郑和研究,2003,1, 52-55

丁文江と竺可楨:中国近代地理科学成立過程, (日)駒井正一,

(日)金沢大学文学部論集·史学·考古·地理学篇20, 2003年3月, 1-31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曾昭璇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18(2), 66-77

西北大学校园隋唐清明渠遗迹的地学考证, 滕志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2003,33(3), 307-310

利玛窦世界地图东传日本述略, 江静, 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2日

东晋和尚法显漂到美洲--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早了1000多年, 旭迪,环球时报, 2003年7月7日

心系郑和情--读徐克明主编的《郑和丛书》, 时平, 郑和研究, 2003,1, 56-57

利玛窦世界地图在日本, 江静,浙江大学学报(社科),2003,33(5), 47-54

雨雪风霜忆春秋--新中国气象事业半个世纪历程回顾, 本刊, 大众科技报,2003年8月17日

台湾故宫“史馆档”与《清史稿·灾异志》, 钞晓鸿, 清史研究,2003,3, 107-11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科技创新--科技地理史与科技地理学核心问题试探, 朱亚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20(5), 61-66

一幅利玛窦东亚地图, 龚缨晏等, 文史知识,2003,10, 71-76

陇古文化研究的奇葩--读《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研究》, 刘治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18(3), 155-156

论清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 贾建飞, 史林, 2003,4, 66-70

“中国”的与“东南亚”的郑和, 曾铃, 光明日报,2003年9月9日

关于郑和的几点猜想, 朱苏进,作家文摘, 2003年9月9日

人地互动,古今相联--评《中国历史地理学》, 王建航,历史教学问题*, 2003,4, 65-66

中国古代的地理考察及其著述, 张伟然, 文史知识,2003,11,88-94页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连载), 王渝生, 大众科技报,2003年10月30日;11月6日

《国家地理》与科学普及, 李元,科学时报, 2003年11月28日

中国近代地质学学术建制研究, 张九辰,科学学研究,2003,21(6),596-602

新解《山海经》, 安京,文史知识, 2003,12,117-120

中西大地地形状学说考:兼谈“地球”一词进入汉语的历程, 罗其精,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2003,2,115-119

我们的父亲黄秉维--地理学家, 黄以平等, 科学新闻, 2003年23期

黄秉维:中国现代地理学家的开拓者, 郑度等, 科学新闻, 2003年23期

抗战烽火中的《地理教学》,徐象平等,西北大学学报(自然),2003,33(6),741-743

新地球观--近百年复杂巨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发展,宋正海,科学新闻, 2003年5期

学会在地质学近代化中的作用-对中英地质学会的比较,张九辰,地质学史论丛*,(年代不详),361-367页

新解《山海经》, 安京,文史知识, 2003,12,117-120

中西大地地形状学说考:兼谈“地球”一词进入汉语的历程, 罗其精,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2003,2,115-119

宋代地图缘何空前繁荣, 王树连, 中国测绘*, 2003年22-24页

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源流, 辛元欧, 上海造船*, 2003,2,58-64

中西大地形状学说考--兼谈“地球”一词进入汉语的历程, 罗其精, 吉首大学学报(社)*, 2003,24(2),115-119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初探, 张培富等, 山西大学学报(社)*, 2003,26(5),100-104

-------------------------------------------------------------------------------------------------------------------------------------

郑和下西洋, 龙村倪, 科学月刊(台), 2004,2,104-105

郑和航海图导读, 龙村倪, 科学月刊(台), 2004,2,106-113

航海与季风, 徐胜一, 科学月刊(台), 2004,2,120-127

新版世界地图引发的争议, 葛剑雄, 文汇读书周报, 2004年2月6日

战后中西人文地理学比较研究, 千庆兰等, 人文地理, 2004,19(1),22-26

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贾建飞,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14(1),96-101

盖亚假说和地球表层研究, 丁贤法等, 自然杂志, 2004,26(3),173-176

洪大容地转说之学术渊源, 陈辉等,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3),71-77

彩绘本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谜, 龚缨7晏, 文史知识, 2004,6,100-104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版--7月11日首航日, 本刊, 郑和研究, 2004,2,1-7

台风“矛盾论”, 林之光, 科学时报, 2004年7月30日

郑和下西洋创造先进航海技术, 本刊, 科技日报, 2004年7月8日

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1957年7月, 竺可桢, 大众科技报, 2004年8月17日

郑和文化论坛(专辑)2004年, 本刊, 郑和研究, 2004年7月30日出版

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 何芳川,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 2004,4(5),50-56

论郑和宝船与册封舟, 傅朗, 福建师范大学报(社科)*, 2004,2,104-109

人文地理学自然辩证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杜国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报(社科), 2004,33(5),110-112

宋正海:郑和为什么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本刊, 作家文摘, 2004年9月28日

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特点及其贡献, 韩光辉, 江汉论坛*, 2004,4,58-63

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地理(南宋), 李致忠, 文献, 2004,4,4-8

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本刊, 郑和研究, 2004,3,1-55

地图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梅琼林等, 福建论坛, 2004,11,51-55

宋代地质学兴盛原因初探, 马强, 中国地方志*, 2004,11,54-58

研究地质科学史,加强地学人物研究, 刘东生, 中国地质教育*, 2004,2,17-19

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纪念郑和600周年, 南炳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6,61-67

三议候风地动仪, 李志超, 寻根, 2004,6,48-50

《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篇》比较研究, 安京,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14(4),91-100

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纪念郑和600周年, 南炳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6,61-67

地质年谱中的“宇”“代”“纪”和“世”, 周忠和等, 光明日报, 2004年12月3日

--------------------------------------------------------------------------------------------------------------------------

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地理(南宋), 李致忠, 文献, 2005,1,4-24

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 胡玉冰, 文献, 2005,1,93-110,

中国古代的海啸灾害, 王子今, 光明日报, 2005年1月8日

《瀛环志略》与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何大进, 文史知识, 2005,8,74-81

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万明, 河北学刊*,

2005,25(1),167-175

南高史地学派与中国史学会, 吴忠良, 福建论坛, 2005,2,61-66

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地理学的关系, 周振鹤, 复旦学报(社科), 2005,1,72-78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发现美洲了吗, 范金民, 明清史(人大资料), 2005,1,16-24

郑和远航:伟大的和平使者, 何芳川等, 光明日报, 2005年2月22日

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沌, 林承坤等, 自然杂志, 2005,27(1),37-41

郑和下西洋与亚洲国际贸易网的建构, 万明, 新华文摘, 2005,3,60-61

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 何芳川, 新华文摘, 2005,3,59-60

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 南炳文, 新华文摘, 2005,3,57-58

一幅再现历史场景的画卷--《郑和航海图》, 张宝红, 中国文物报, 2005年2月16日

论中国人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的地理原因, 张箭, 南开大学(社科), 2005,1,104-112

祁韵士与嘉道西北史地研究, 郭丽萍, 明清史(人大资料), 2005,2,72-75

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 万明, 明清史(人大资料), 2005,2,46-55

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本刊, 郑和研究, 2005,1,1-74

200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毛双民,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3,2-10

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华林甫,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9,19-27

人地观的演变与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徐象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5,35(1),122-124

创建考古地理学的有益尝试, 葛剑雄, 中华读书报, 2005年4月20日

《郑和航海图》的复原, 张箭, 四川文物, 2005,2,80-83

海洋世纪与海洋史学, 杨国桢, 光明日报, 2005年5月17日

科学圣地:兵马司9号(现在15号), 李学通, 中华读书报, 2005年5月11日

郑和下西洋与西葡大航海的比较研究, 张箭,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 2004,2,25-34

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书一图”--《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 张箭, 历史教学#, 2005,2,72-74

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万明, 河北学刊*,

2005,25(1),167-175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历史与文化的涵义研讨会”侧记, 本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5,23-24

从穆斯林的角度看郑和及其航海事业, 赵国军等, 回族研究, 2005,2,89-94

穆斯林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 马广德, 回族研究, 2005,2,84-88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马志荣, 回族研究, 2005,2,79-83

蕃客东来与郑和出使西洋, 杨怀中, 回族研究, 2005,2,71-78

文化转向与地理学, 唐晓峰, 读书, 2005,6,72-79

谈郑和在海外的影响, 金涛, 科学时报, 2005年5月30日

郑和,离我们有多远, 本刊, 科学时报, 2005年6月16日

华侨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 林翠如, 光明日报, 2005年6月14日

1421年:中国发现新大陆--探索中国人于哥伦布之前发现美洲的可能性, 木子,

大众科技报, 2005年6月26日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 孙参, 大众科技报, 2005年6年16日

“谁操船重走郑和路”, 朱广菁, 大众科技报, 2005年6月23日

600年前,郑和从这里出发--南京与郑和下西洋, 杨新华, 中国文物报, 2005年6月3日

“郑和发现美洲”遭到猛批--驳(英)孟席斯, 本刊, 信报, 2005年5月26日

姚兆广曾随郑和下过一次西洋, 池敬嘉, 文史知识, 2005,7,90-97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从《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杂剧谈起, 万明, 文史知识, 2005,7,11-18

随“现代郑和”下西洋--一篇穿插于现实与历史问题的报道, 张文天, 科技日报,2005年7月11日

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令人叹服, 娇阳, 科技日报, 2005年7月3日

郑和宝船:疑云重重终有定论--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古船研究专家席龙飞, 冯蕾,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4日

郑和下西洋:永恒的辉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万明,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5日

郑和下西洋--大型图典“郑和诗史”作品选, 本刊,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10日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黄菊讲话, 本刊,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12日

背负文化重任的科学航海, 任黎明,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通舟楫之便,致天下之利--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任黎明,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驶出中西文化鸿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王莉萍,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从海防到海权--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王中宇,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郑和谜题文化寻根, 刘英楠,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郑和船队不具深海航行能力, 王莉萍,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郑和航海只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 周振鹤, 文汇读书周报, 2005年7月15日

郑和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高蒙河, 中国文物报, 2005年7月1日

郑和船队非洲有传人(下), 李新烽, 环球时报, 2005年7月11日

寻找郑和船队的沉船(上), 李新烽, 环球时报, 2005年7月8日

中国纪念郑和引起世界关注, 本刊, 环球时报, 2005年 7月 13日

郑和下西洋与马六甲的变迁--7月11日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 张谦, 北京青年报, 2005年7月13日走向海洋--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樊树志, 解放日报, 2005年7月11日

为中国科学“打工”的洋人--地质调查所开展对外科学合作的启示, 戴问天,中华读书报, 2005年7月13日

中国历史气候文献记录的整理及其最新的应用, 张德二, 科技导报, 2005,8,17-19

郑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 万明,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9-13

500年前葡萄牙史书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金国平等, 史学理论研究, 2005,3,54-60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航海与造船, 辛元欧, 科学, 2005,57(4),21-24

郑和的宝船有多大?张之杰, 科学月报(台), 2005,36(8),654-655

海的600年祭--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张之杰, 科学月报(台),

2005,36(7),542-550

郑和下西洋之谜, 于继增, 文史杂志, 2005,5,24-30

听郑和后裔叙说家世, 吴跃农, 文史春秋, 2005,7,38-40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刊), 本刊, 郑和研究, 2005,1-76

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上), 王天有等, 文史知识, 2005,7,4-10

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下), 王大有等, 文史知识, 2005,8,57-61

和平之旅郑和600年专题, 叶文程等, 南方文物, 2005,3,19-52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现实意义, 张苹, 文史杂志, 2005,4,48-49

郑和下西洋的正面意义有多大--从梁庄王墓出土文物说起, 王纪潮, 博览群书, 2005,7,20-24

500年前葡萄牙史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金国平等, 史学理论研究*, 2005,3,54-60

留美幼童与中国早期地质学--近代中国发表的首套地质矿产图, 茆诗珍等,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22(6),88-91

明人笔下的郑和, 钱定平, 文汇读书周报, 2005年7月29日

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孟席斯和学术界, 吴立艳,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7月29日郑和航海的成本不应忽视, 王君琦, 大众科技报, 2005年8月28日

徐霞客考察七星岩, 本刊, 大众科技报, 2005年11月20日

从郑和想到海尔达尔, 江晓原, 中华读书报, 2005年8月17日

1405年,郑和下西洋留下的谜团,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5年7月13日

罗盘以外:中国对世界航海术的贡献, 戴问天, 中华读书报, 2005年9月14日

西洋人绘制的第一幅中国分省地图, 张红扬, 中华读书报, 2005年11月23日

郑和下西洋的十大谜团, 王致诚,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26日

寻找地理学坐标, 洪蔚,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蔡运龙,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国际化视野中的中国地理学, 洪蔚,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从地理学透视中国现代化, 本刊,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风水师认证与科学无关, 何日休,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16日

历史地理研究缘何遭冷遇, 王卉, 科学时报, 2005年11月25日

2005年12月整理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2014考研参考真题整理

陕师大历史地理学 2013初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十题) 海洋资源冈身二里头文化土地《河山集》丝绸之路《颜氏家训》白登之围承宣布政使司乾嘉考据学 二、简述(共5题) 1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2.简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表现 4.简述唐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三、古文献断句(根据自己的语感,很简单) 四、论述 1.结合古代赋役制度,论述“一条鞭”的意义和影响 2.谈谈你对“全球变暖”的看法 复试真题 1.简述中国季风分界线与农牧交错带的关系。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对区域自然、社会的影响。 3.简述中国行政区划与自然区、经济区的关系。 4.简述明清经济制度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水经注》段落节选,句读并用下划线标出其中所含地名,找出所引用文献并简要介绍这些文献。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 渭水又东北与鄗水合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鄗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虢今无可究春秋后传曰使者郑容入柏谷关至平舒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容安之答曰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君使愿托书致鄗池君子之咸阳过鄗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列梓当有应者以书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容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款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受书入有顷闻语声言祖为死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 陕师大历史学2013初试真题 名词解释:6道,每个10分 甲骨文: 《史通》: 飞钱: 胡蓝之狱 晚清国粹派 台儿庄大捷

简答(6道,每题20分) 1、管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联系 4、《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的区别 5、《新学伪经考》的内容 6、简述贞观之治 论述题3道,每题30分 1、论述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2、论述隋王朝 3、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 材料题,给材料断句。30分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问题:1、“大同”和“小康”社会各指什么,它们是哪个社会时期的反应(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时期) 2、“大同”和“小康”社会两者之间的区别。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研究生复试中国古代史、专门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二里头遗址、宗法制度、那可儿、周世宗、绍兴和议、《永乐大典》 二、论述 1、论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制度的改革及影响; 2、论述唐代租庸调制度的内容; 3、论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4、比较元、清两代的异同;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历史学研究生复试历史文献学真题 1、给下面两段文字标点断句。70分 2、选其中一段写一篇读后感,以500字为宜。80分 史學(40分) 唐穆宗長慶三年二月,諫議大夫殷侑言:“司馬遷、班固、范曄《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于《六經》。比來史學廢絕,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于是立《三史》科及《三傳》科。《通典·舉人條例》:“其史書,《史記》為一史,《漢書》為一史,《後漢書》并劉昭所注《志》為一史,《三國志》為一史,《晉書》為一史,李延壽

西南大学《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参考答案: 4:[论述题] 参考答案: 1:[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单选题] A:地球的描述 B:圣经 C:荷马史诗 D:创世纪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哪副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A:地心说 B:地圆说C:地平说D:天圆地方说 参考答案:A 4:[多选题] A:山海经 B:徐霞客游记C:梦溪笔谈D:禹贡 参考答案:AD 5:[多选题] A:区域性 B:空间性C:景观性D:综合性 参考答案:AD 6:[多选题]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参考答案:AD

7:[单选题] A:张相文 B:段义孚 C:竺可桢 D:翁文灏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哪部著作是我国北魏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绝妙古今”。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梦溪笔谈 D:史记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哪个是关于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的正确描述? A:横断科学 B:空间科学 C:大科学性质 D: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 A:计量革命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及其发展与展望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及其发展与展望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关于《禹贡》的著作时代,晚近大致有四种说法:辛树帜的西周说、王成组的春秋孔子说、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日本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是战国说,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顾颉刚认为“《禹贡》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测可能是秦人;而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 传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作为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功绩显赫。 两汉以后,历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为正宗,抛弃了司马迁的专题研究法,只讲地名沿革,很少涉及其他内容,沿革地理学俨然成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继《汉书·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种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为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职方考)即《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0,1,137-143 从图象典藏看文化地理.常凤香等.文史杂志,2000,6,26-27 山西清代地理学初探。高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40-44,51 明清山西人在治黄中的伟业。杨小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36-39 人类认识大地形状三部曲. 李啸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44-48 竺可桢科学观初探。刘国华等.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的影响.廖楚强.郑和研究,2000,1,2-5 论郑和的航海观.王鉴清.郑和研究,2000,1,11-13 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曹峻.民国档案.2000,3,54-57,111 徐霞客的乐观性格和健康体质.郑祖安.史林,2000,3,68-72,98 敦煌悬泉里程碑简地理考述.郝树声.敦煌研究,2000,3,102-107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孙湘云.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3,38-43 略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吴文涛等.北京社会科学家*, 2000,3,59-67,91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毛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233-238 〖体国经野〗--试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 唐哓峰.二十一世纪(港)*,2000,60期,82-91 论鲁迅的地质学研究. 刘为民.科学,2000,52(5),30-33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卫家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9,2-8 重新认识先秦地理学的成就—兼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一次大断裂. 孙关龙.中国科技史学会第6届代表大会论文,2000年8月 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 华林甫.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 华林甫.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9日 台湾—明代中国的海防要地.传瑛.光明日报,2000年9月1日 甘英出使大秦路线新探. 杨共乐.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 明代传入中国的世界地图. 周全华.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0日 施雅风等.竺可桢和西部地区开发。科学时报,2000年5月15日 竺可桢与科学文明—竺可桢诞辰110周年。本刊.科学时报,2000年4月18日 从古地图看台湾. 贺维.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26日 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邹振环.复旦学报(社科),2000,3,51-59 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行龙.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6),31-34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研究.陈玲等.地理研究,2000,19(4),344-350 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杨载田.地理研究,2000,19(4),429-436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补遗以院藏方志为例,卢雪燕,故宫学术季刊,2000,18(2),117-158 西部地理议。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8期 西部建设要《三因》制宜。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4期 -------------------------------------------------------------------------------------------------------------------- 深切怀念黄秉维先生,郑度等,地理研究,2001,20(1),1-4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郑度.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1),10-14 地学系统思维:新世纪地球科学思维的基本走向,白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32-36 近现代地壳演化思想的历史回顾,段联合,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6),61-67 《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黄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3(6),34-41 中国传统地名学对朝鲜--朝国半岛的影响,华林甫,中国文化研究,2001,4,170-177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11,15-18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9,11-18 北京历史灾荒的研究价值,于德源,北京社会科学,2001,4,42-47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侯仁之院士--为恭贺吾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而作, 朱士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4-5 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贡献, 尹钧科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6-8 传承科学思想、推动学术创新--庆贺导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 王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9-11 略论早期中国地理观念的起源, 梅莉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12-18 1511年北京霸县地震研究,贺树德,北京社会科学,2001,4,48-52 试论影响近代北京城市转型的因素,郑忠,北京社会科学,2001,3,86-93 清代北京城市地图研究的总结与思考,朱竟梅,北京社会科学,2001,3,77-85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常州二中04-05年上学期高三地理(必修部分)试卷(附答案)

常州二中高三地理(必修部分)试卷 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0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20题,共40分) 读下面两幅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2题。 1、a点在b点的()方向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的自转角速度大于b点 B.a点和b点在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 C.当晨昏线经过b点所在的经线时,a点这天的昼长一定是12小时 D.a点和b点分别随地球自转一周,所走的路程是a比b短 某人设计了一口24小时的全日时钟(如图所示),指针为 时针;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时针也刚好转了一周,所以时针可 以看成是某地的经线,完成3-4题。 3、如果此钟在深圳得到推广,图中此刻深圳恰好日出(不考 虑房屋阻挡、地形等因素),那么这一天可能为() A.春分日 B.夏至日 C.冬至日 D.夏季的某一天 4、如果此时深圳为星期一,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所处的日期 () A.星期日的范围大于星期一 B.星期一的范围大于星期二 C.星期二的范围大于星期一 D.星期一的范围大于星期日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长度, 据此回答。 5、四地按所处纬度数,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甲丁乙丙 读下面等高线示意图,完成6-8题。 6、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山脊的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7、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若该地为新建水库的库区,最高水位为600米,该图范围将出现的情况是() A.最高水位时,小部分面积被淹没,将出现一个半岛 B.a、b、c、d四个居民点中,d居民点可以不搬迁 C.最高水位时,将出现两个小岛,a、b、c三地将被水淹没 D.a、b、c、d四个居民点都不必搬迁,改为从事旅游业和渔业 读下图四种气候类型图(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四种气候类型在中国分布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最适宜发展牧业和适宜种植水稻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个人对历史地理学只之见解

记得有个传说,当A君参加博士生考试面试的时候,老师问历史地理学是个什么东西。A君无语。师说历史地理学不是东西。个人认为历史地理学还是大有来头的。下面是根据诸位大师学者们的东西整理而成的,希望对普及历史地理学基本知识有所帮助。 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换言之,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学科属性。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历来是有争论的。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换言之,我们要研究的还是地理,但它不是今天的地理,它是过去的地理。那么也就是说今天的地理学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也要研究,只是它的过去。当然对于这一学科的属性也有不同的声音。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我国,由于这一学科以及从事该学科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旧时代把历史地理学看成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另外,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24史中有《地理志》、《河渠志》等地理内容。因此,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理由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的时期和资料、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称作边缘学科、新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把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甚至有人叫做“人地时空学”。 研究内容。按国内现在传统和主流的说法,现代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划分成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板块。此外还有人提出历史地图学、历史地理理论与文献研究、历史社会地理、历史技术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等。历史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自然地理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地貌(山脉、沙漠、海岸、土壤、冰川等)、气候(气温、湿度、降雨、节气等)、水文(河流、湖泊、井泉等)、生物(植被、动物、生态系统等)、海陆变迁、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研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地理表现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历代疆域、政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的历史政区地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分布的变迁、土地开垦、地区开发、经济发展重心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经济地理,还包括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地理(教育、人才、学风及宗教风俗等)、历史军事地理(战场、关隘、城防、烽燧、长城等)、历史民族地理、历史旅游地理、历史地名学(甚至历史地理理论、历史地理文献学)等等。除这最基本的两种外,比较为大家认可或进行研究的还有如历史地图学。它是研究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方法,把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表现在地图上,因此历史地图的编绘和研究是整个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意义。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现象,并揭示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其目的就是为人类进一步利用和改造自

地理学史

地理学史 《山海经》 ·《山海经》中《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全部共22000字,分东南西北中五部,共五卷,故称《五藏山经》。全书以山为纲,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次第分明。记述河流,必言其发源与流向;动植物分布,详述其形态、性能和医药功效;矿物特产分别记述其性状和色泽等。 《禹贡》 ·约成书于战国时,全书以1193字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 ·以天然的山、河、海为标志,划全国为九州,各州分叙其山川、湖泊、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区分各州土壤颜色、肥力及田赋等级。“导山”一章,根据山脉分布西高东低,西部集中东部分散的特点,依次描述。“导水”一章,根据河流水系按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依次描述。最后“五服”一章,以离京畿远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地带。《禹贡》对地理现象的记录与考证,已脱离《山海经》的原始形态而更为完备,是古代中国综合性地理著作的典范。 《管子.地员》篇 ·成书于战国时代,总结了我国远古时期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 ·对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不同地带的土地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作了比较与记述。探讨了高山地带植物的垂直分布。既具有地理学价值,又具有植物学价值。誉为我国最古的有关生态植物学的论著。 《水经》 ·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据清戴震考订,成书于三国时期。 ·该书记述河流水道凡“百三十七”,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六十条。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 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 《水经注》 ·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以《水经》为基础写成。四十卷,三十余万字。 ·以二十倍于原书的篇幅,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1252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地区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以及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兼容并蓄。引用书籍多达437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部分都已亡佚,幸得郦注保留其吉光片羽。这部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无与伦比。 沈括《梦溪笔谈》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对自然地理现象作了深入观察与探索。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西南●最新版】[0569]《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569]《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次 [论述题] 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首先提出地理科学思想,以后不断丰富补充,地理科学思想是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家对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其基本思想是: (1)认为地理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边缘学科,而是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行的一个大的科学技术部门。地理学是一大科学体系;(2)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 (3)具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4)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5)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6)地理建设思想。 [论述题]现代地理学中理论革命计量革命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简单评价? 参考答案: 特征:⑴方法论上都抛弃了哈特向的例外主义思想体系,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统一方法论(追求法则规律的普遍性原则);⑵强调定量研究,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大量使用数学统计、线性规划和空间数学模型;⑶认为地理科学是空间科学,重新重视地理学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研究。 评价:20世纪60年代是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的黄金时代,但到了70年代,由于计量手段、空间研究过分绝对化、简单化、忽视地理学环境侧面的研究,真正有影响的业绩很少,引发了人们对学术价值的思考。之后,甚至出现反对计量革命,主张本格化的回潮现象和重视环境问题的倾向。尽管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在比较短的时间结束,但它对现代地理学的影响深远。它把地理学从"例外主义”的孤岛上解脱出来,强调科学方法论的普遍意义,强调定量研究,模型应用对现代地理学有重要意义。 [论述题]地理大发现的科学意义及其对地理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地理大发现给人类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现了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资源,刺激了产业革命的迅速到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地理大发现给地理科学带来了巨大变革,它的意义也超过地理科学,几乎对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哲学都是巨大的推动力。它是人类最大规模的地理实践,推动了地理学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体现在如下方面:(1).地理大发现清理和验证了传统地理学理论,使得地理学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全球性的科学的理论思维。(2).迎来了比较研究、归纳法盛行的科学哲学时代。(3).产生了地理学―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例如行星风系理论、季风理论、均衡河谷学说、墨卡托投影、等高线制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