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六章苏轼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六章苏轼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六章苏轼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六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苏轼的豪旷词:烟雨平生的处世态度

兼论苏轼与张孝祥

第一节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其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千古风流人物”,乃苏轼词之名句,亦可用来妙题苏轼自己。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徽宗五朝,荣辱迭起 一生,亦才情雄放一生。

苏轼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一代词风。其诗词文,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广博的学识

苏轼以读书为“平生之快事”。元·元怀《拊掌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好多遍。每读完一遍,就再三嗟叹,至夜犹不寐。有二位老卒皆陕地人,随侍东坡身边。坐久了,不堪其苦。一人长叹一声,用西边口音说:“知它有什么好处,夜长很冷,就不肯睡觉!”连续发出怨苦声。

苏轼贬谪海南时,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集,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每个字都反复玩味。

二、超逸的襟怀

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苏轼正是用胸中万卷书,滋育出一种不为外物尘俗所累的超逸高妙襟怀。

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既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苏轼《答秦太虚书》

元丰三年,苏轼谪贬黄州。初,朝廷俸禄已断,后又减半,而家中供养人口多,生活困顿,于是痛自节俭。他在给秦观的回信中叙说道:每月把俸钱分为三十份,用麻绳穿起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叉挑取一份,随后把叉藏起来。这一串钱交王夫人维持一日三餐,如果当天有节余,就贮藏在一个大竹筒里,以备客人来访时买酒喝。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匾。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地数十亩,使得躬耕于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早,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苏轼《东坡八首》自序

至黄州二年,老友马正卿从扬州前来探望,目睹“先生穷到骨”的困顿,不禁心酸,便找昔日同窗黄州太守徐君猷,求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给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决生计。那块地久已荒废,为茅草荆棘丛生的瓦砾之场,又逢天大早,垦荒之劳累,筋力殆尽。苏轼在对故人马正卿致谢的诗中,自嘲”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苏轼《东坡八首》之八

苏轼将其地称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并于东坡筑室,取名为“雪堂”,亲自书写了“东坡雪堂”的匾额。宋·洪迈《容斋三笔》云:“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确实,“东坡”之号因仰慕白居易而然。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贬忠州刺史时,于城东坡地种花,写有《东坡种花》、《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诗。白居易《东坡种花》诸诗,所表现的是身处迁谪困境时恬静优雅的生活情趣和心境。苏轼在黄州亦耕作于城东坡地,于是取乐天之遗意,号为“东坡”,表达了身处忧患的旷然自适。

居士,为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秦观自号“淮海居士”等。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劫后余生贬黄州,生活陷入极度窘困。从其躬耕坡地而自号“东坡居士”,可知他面对贬谪困境时胸襟之旷达超逸。

三、高雅的品格

广博的学问、超逸的襟怀,使苏轼词作中显示出学者的高雅品格。

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不敢妄自菲薄。

——清·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而苏轼其人其词,自于他的学养及其襟怀、人品。惟其如此,其人一生荣辱迭起而不失旷达之态;其词迥然超乎流俗之婉媚,表现出清旷超逸的高格与雅质。

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怀,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晚清·王鹏运《半塘未刊稿》

如王鹏运《半塘未刊稿》所说的:苏轼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怀,都不是平常人所能梦见的,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弃疾犹是人境,苏轼大概是仙境!

据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记载:

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苏东坡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见龙榆生《东坡乐府笺》

哲宗元符三年大赦,苏轼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卒于毗陵(常州)。吴越的百姓于集市相聚而哭,当地文人雅士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愚人都叹息流泪。太学生几百人,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了,后生辈还能仰慕谁?

第二节 儒、释、道兼融——苏轼的人生哲学

一、儒释道的人生影响

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记载: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程氏亲授以诗书,每闻古今成败之事,他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苏轼从小得母亲教诲,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奋厉有天下志”,这使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

当“乌台诗案”的铁窗镣铐,打破他政治理想的追求,老庄佛禅的思想成为他必然的

选择。老庄佛禅思想对苏轼有怎样的精神裨益?

苏轼一生多与名僧交往,如北宋名僧惠崇。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就是为他的画所作的题画诗。在宦海浮沉中,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佛禅对苏轼的精神裨益。

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

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

——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洗心归佛祖”,在对佛的参悟中感悟人生,旧事付一笑、俯仰成今古,追求超脱尘世的心灵自由和精神逍遥。

苏轼常于自然的静观默照中悠然心会,获得清静的体悟,如:

《西江月》一枕溪月清风而“醉眠芳草”

《临江仙》拄杖聆听江涛而“忘却营营”

主体心灵在与客体外物相契合的宁静中,忧乐两忘、得失无争,获得的一种精神解脱和慰藉。表现了济世襟抱之外的一种随缘自适、超逸旷达。

北宋是道教的兴盛时期。北宋皇帝的崇道,始于太宗,真宗继之,徽宗更甚,自称“道君皇帝”。文人士大夫于道教多有浸染。庄子等贵贱、齐祸福的思想,也成为苏轼政治失意时贬谪生活的调节剂。他在《韩魏公醉百堂记》中称赞韩琦: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

庄子顺乎自然 、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指引苏轼醉心于清风明月之间,遗忘尘世而超然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前赤壁赋》

如他在《前赤壁赋》描述的: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任一叶小船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浩荡乎,如御风而行不知所止,飘飘然,如遗世独立而入仙。

当然,儒家进取精神是溶入了苏轼的骨髓里的。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理学获得极大发展,形成了以王安石荆公学、司马光温公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含张载的关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苏轼的蜀学为其中之一。

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论新法弊病,得罪宰相王安石,请求出京外任:

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在各地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皆颇有政绩。如为官杭州、颍州甚至贬谪惠州时,都疏浚淤湖而筑堤,留下了三处“西湖苏堤”。儒家入世的匡时济世之志是他始终不曾放弃的。

二、儒释道三者圆融

宋代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趋于融合: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三教的互补结构,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多元而不固执一端。苏轼作为宋代士大夫精英文化第一人,更充分地受到这种精神文化的浸淫,并达到了一种人生哲学思想的圆融通达。

苏轼的士大夫文化人格,精神本质上属儒家传统,性情发露上更多庄、禅的超逸。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杂取与整合,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三个层面:

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方式,为外表层;

道家顺应自然不为物累的处世态度,为中间层;

佛教随缘自适静而达的处世心态,为最深层。

可以说,苏轼用儒家立本,杂采佛、道,达到了一种圆融无碍的内在和谐:

他“寓意于物”而不留滞于物,既执着于经世致用的襟抱,又谙熟事理而随缘自适,形成了执著于世而又不为外物所累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旷达超逸。

儒、释、道思想深刻影响到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所以,尽管苏轼的一生浮沉不定,充满了进退两难的矛盾,但他总是力求从中排解、超脱,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襟,无论穷达皆兼济天下。表现在词的创作中,便成为他豪旷雅逸的主格调。苏轼其人不可学得,其词亦不可学得。

北宋人之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

——晚清·王鹏运《半塘未刊稿》

王鹏运《半塘未刊稿》云:北宋的词人,如潘阆之超逸,宋祁之华贵,欧阳修之骚雅,柳永之广博,晏几道之疏俊,秦观之婉约,张先之流丽,黄庭坚之隽永,贺铸之醇厚,皆可效学而得其仿佛。唯苏轼之清雄,远超脱尘俗,令人无从亦步亦趋。

深邃的思想内涵是其豪旷雅词不可或缺的基石。后人学东坡者少,非其词之技巧难学,

而是无东坡之独特人品、超旷心襟与深邃思想!南宋中后期,一些词人学苏、辛,往往袭其貌而未能得其神,最终沦入“粗豪叫嚣”之流,正可佐证。

苏轼将儒、释、道圆融于一身,是宋代士大夫精英文化孕育的千古风流第一人。

第三节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苏轼的以词言志

宋·胡寅《酒边词序》云: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北宋前期词坛,在晏殊、欧阳修、柳永诸家的柔婉吟唱里,苏轼挟天风海雨扑来,他以诗为词,或慷慨言志,或旷达抒怀,逸怀浩气超乎流俗,以不可遏止之势崛起于北宋中期词坛

一、“以诗为词”

仁宗朝,同时崛起的两个主要的词派,晏欧的贵族雅词派,柳永的市井俗词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思潮和文化倾向。晏欧的贵族雅词承南唐余绪,以小令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艳情与闲情为主要表现内容,艺术视野较为狭窄。柳永的市井俗词大量创制长调慢词,表现市民生活及都市风光,开拓了较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但背离士大夫文化传统而趋于世俗化。词体文学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跳出晏欧与柳永两派的蹊径,寻找第三条路径。正是在此背景下,苏轼“以诗为词”,构体开派。

怎样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

宋·陈师道《后山词话》云: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

韩愈的以文为诗、苏轼的以诗为词,都是一种“破体为文”的创作,即打破了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界域。清·刘熙载《艺概·词概》云: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指出苏轼词如杜甫诗歌之博大,开拓了词的疆域。苏轼的词除了言男女情事,酬答寄赠、宴饮送别、记行游赏、走马射猎、咏物题画、登临怀古、说理谈玄等,无意不可入于词中,而且与他的诗歌题材每每相通。

宋诗有散文化倾向,讲究意脉流动,苏轼则以诗为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词人一时豪兴、纵情放笔,起句即着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此等词句不讲究文字的凝炼和意象的排叠,近乎叙述的散文化语句。苏轼以诗为词,放

笔快意的气势、挥洒自如的风度亦与其诗歌创作个性一致。此外,他词中所用议论说理、熔裁典故的手法,以及次韵、集句、隐括、题序等体式,都是揽诗入词的具体表现,可谓“诗人之词”。

之前,范仲淹有《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以角声、千峰、长烟、落日一片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地寒秋景色,烘托出一座紧闭的“孤城”。这首《渔家傲》始以边塞题材入词,一变低徊婉转之调为慷慨沉雄之声,开了苏、辛之先河。王安石有《桂枝香》登临怀古词;“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宋·杨湜《古今词话》云:当时“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为绝唱。”可知,词中的“诗化”因素并不创自苏轼,但是,自觉而全面地揽诗入词,并以此改革传统的婉约词风则是始于苏轼。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说李煜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一是指使用明朗字面所形成的开阔气象;二是指抒写人生真纯感受所开拓的深广意境。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之愁如一江春水渺远无尽、开阔、深广。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指出:“后人称东坡词“指出向上一路”,后主实在乃是一位为之滥觞的人物。”这种滥觞,开了宋代苏轼等士大夫词“言志”一派的广大法门。自李煜至苏轼,完成了词之诗化而雅,后,至辛弃疾等则衍为蔚然大观。

二、以词“言志”

苏轼的“以诗为词”,突出表现为“以词言志”。苏轼乃“千古风流人物”,当他的情感襟抱不能从“词为艳科”中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时,必然要冲破传统的束缚。苏轼以词“言志”,是他从自身情感需要出发的一种自然选择。

苏轼的“言志体”,用词作为直接抒写士大夫心志情怀的工具,尽兴纵意地流露和表现自我,包括作为士大夫自身的人格品行、学识才华、心性修养、胸襟抱负、闲情逸趣等。苏轼“以诗为词”的崛起,意味产生了面目全新的一体——言志体。北宋前期词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等,社会角色都可定位于士大夫文人,但他们作词却多是男子作闺音,属于“代言体”,为应歌娱宾之作。只有苏轼的言志词,达到了士大夫文人以我手写我心的境地。

苏轼之前,词被视为歌筵酒席间流行音乐(燕乐)的附庸和佐酒助欢的工具,一直被定位于“艳科”、“小道”、“末技”,始终未得登于文学大雅之堂。宋·欧阳修《归田录》记载:

(钱惟演)自称素好读书,坐则读史,卧则读小说,如厕则读小词,盖未尝以释卷也。

钱惟演,宋仁宗朝为相。欧阳修说他:自称平素好读书,手不释卷。端坐则读史书,闲卧则读笔记小说,如厕时便读小词。这段史料的记载,反复被后人引用,以致有人惊呼:词曾沦落为“厕所文学”!

到苏轼“以诗为词”、以词言志的创作,提升了词的品位,扩大了词的境界,从而将词雅化了,从卑俗的“艳科”、“小道”拔升到了与诗同等的地位。如清·刘熙载《艺概》所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

第4节 “大江东去”——苏轼的豪旷词

几百年来众口一辞的说法是:苏轼为豪放词,是豪放词派的开山祖。那么,苏轼词究竟是豪放,还是豪旷?可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看。

一、文化性格之超旷

唐之李白与宋之苏轼,一为“诗仙”,一为“词仙”,同被世人视为“豪放”。

但李白性格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后人多绘“李白醉酒图”,如杜甫《饮中八仙歌》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是真正的豪放,而苏轼不是,他更多的是参透物理之后的旷达。苏轼也好酒,但后人多绘东坡吟啸图、放鹤图、对弈图、玩砚图等。古人发啸于长风皓月之下和山林旷野之中,以抒泄情怀。魏晋时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善啸,皆为疏闲放达之人,苏轼亦喜吟咏长啸。

从外向追求到内向探寻,从热情开放到沉思内敛,从狂放粗豪到清雅细腻,这是唐宋两代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文人士大夫心理、性格的差异。李白与苏轼的心态与性格的不同,正典型地代表着这种时代的差异。李白性格的一个主要特征为“狂”,这是一种豪气四溢的外铄式的性格,张扬其真率热烈之性情。这种个性表现为一种豪放恣纵的诗风。

“豪放”,是一种雄放外向的精神境界。苏轼性格的本质特征,显然不尽为豪放,更多的是旷达, 是一种内省式的,超越是非、荣辱、得失而获得的内心的平衡与安适。因与新党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出京外任。熙宁七年(1074)秋,移知密州,在旅途低吟“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时,就已开始消减了豪气,渐遁向旷达一路。以后的后半生,更是少“豪放”而更多清旷、超旷。这是时代使然、境遇使然,个人精神与行为模式选择之使然。

王水照先生的《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结合宋代历史环境和苏轼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变化,将其复杂的文化性格描述成一个由“狂、旷、谐、适”组成的完整性格系统。这是对苏轼的探本之论。而在狂、旷、谐、适四者中,旷与适是最主要的,旷与适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苏轼文化性格中的主导与本质方面。

二、主导风格之豪旷

总揽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格调的为数很少,其他大部分词作或旷逸清俊、或空灵隽永、或朴质平淡、或秀丽妩媚,多姿多态且都不乏脍炙人口之作。

若就艺术风格而论,“豪放”,表现为气象恢弘、情感激越、气势奔放的壮美。固然,苏轼作词雄放不羁、笔势纵横,用“豪放”作大致的概括也未尝不可。如陆游说:(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清·沈辰垣 《历代诗余》引

但是,苏轼词不是豪放二字所能包括的。除了一些内容确定的婉约词等,苏轼词主流的艺术特质应该是一种豪旷雅词。这种雅,是以“以词言志”的雅,风格上具体表现为豪雄与清旷两面,同时又是两者的糅合为一,其中“旷”(旷达、旷适、旷逸)似乎更是苏轼词的风格基调。

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这首词中读到什么,豪放,还是豪旷?

这是由关西大汉执铁板演唱的千古绝唱,历来被推为东坡豪放词的第一篇。若要探求这首词的主旨,则“豪放”二字不能概括。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

题是“赤壁怀古”,苏轼所缅怀、追慕的是三国周瑜。建安十三年(208),周瑜34岁,赤壁之战便建立丰功伟业;如今自己47岁,功业未成,犹是待罪贬谪之身。黄苏说此词:“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即怀古而伤今。又说:“吟诵其词,却不知其命意所在。”即未能确解其题旨。

来看这首“赤壁怀古”词。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已两年余。词人神游赤壁,触目兴感而作此词。将江山之胜、英雄之业、穷谪之慨熔为一炉,词中不乏笔力雄健、境界雄阔之处。但是,苏轼写此词并不是壮心方盛,要畅发吞吐八荒的进取之志;而是政治仕途遭受重挫后,劫后余生,反思人生,转而向超越宠辱忧乐的“旷达”。

此词开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今成败,尽随大江浪淘而去,是通观古今的超脱;其结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非荣辱,且洒向永恒的江心明月,这是妙悟自然的洒脱。这一首一尾精警处,乃是词旨所在。词中抒泄的是“消磨壮心殆尽”后,谪居黄州时潜思内省的放旷之怀。故此词的风格,豪放仅为其表,旷达实为其里。清·徐釚《词苑丛谈》说此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显然不完全符合苏轼本意。

三、艺术境界之清旷

苏轼原本性情豁达,尤其是用世之志屡遭挫败后,笃信老、庄与禅学,追随陶渊明的静穆,愈益变得通脱达观。他自慰自解,随缘自适,其主体性格亦由豪健雄放的外向而趋于超逸放达的内敛。反映到他的“言志”的词中,则是豪气渐减而呈现出清旷的个性特征,于豪雄之中往往见出高旷、清疏、飘逸的气韵。

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于中秋咏月而怀胞弟子由。词人以大手笔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在情绪上大起大落,蕴含了天地人生的迷惘、探寻、追求与苦闷,而感情基调是一种洒脱旷达。

那转遍朱阁、低依绮窗,照人不眠的明月啊,不应有恨,为什么总在人别离时圆?月本是无情物,何怨之?可知思念之极、离愁之深。可转念一想“人有悲欢离合”就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于是“此事古难全”一语解过。演绎物理而阐释人情,情与理,终是以理遣情,由此豁然释怀。结尾遥致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己及人,将月夜思亲的情怀推向更高远的境界。

此词,写月下饮酒的逸兴遐思。词人纵览古今变迁,横观天地流转,运以跌宕起伏之笔,将天上与人间、出世与入世融和一起,以自然之物理遣排人生之离情,构造出一个轶尘绝俗的奇逸词境。整个词于疏放洒脱中见清旷飘逸。

四、人物形象之放旷

柳永之前的词家,大多是“男子而作闺音”,多以女性代言人的角色揣摩女性之心理、感受,如欧阳修所作“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蝶恋花》)。柳永将失意悲秋的文人带入词中,打破了闺阁佳人一统的局面,但在柳永词里,功名利禄的失落与风月场中的幽欢往往作程式化的双重抒写,抒情人物形象单一了,并带有下层文人的市俗色

彩。

真正使文人士大夫、迁客骚人大量进入词的领域,完成词的抒情人物形象自我化、个性化塑造的,是苏轼。至苏轼的豪旷雅词,出现了:

牵黄擎苍“聊发少年狂”的射猎老夫

——《江城子》

把酒问天“起舞弄清影”的月下醉者

——《水调歌头》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泰然行者

——《定风波》

苏轼以诗为词来抒怀言志,恣意地表现自己心志情怀的各个侧面,既有胸胆开张的豪健、醉歌起舞的恣纵、大江东去的雄阔;也有达观自适的从容、冲淡玄远的心境、疏放闲逸的趣味。苏轼词以“自我”为抒情主体,词中总是或隐或显地有着东坡之自我,所表现的士大夫的雅志、雅趣及放旷之态,正是他自己卓尔不俗的自我形象的塑造。

第5节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是一位绝顶聪明睿智的人,这不仅表现为他在诗,文、词、赋等文学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极高成就,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及其灵活圆通的处世态度——旷达。

什么是旷达?或认为:旷达的表象下,其蕴涵的深层情感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如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旷达”品所描述的: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樽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于是尽饮杯酒、杖藜行歌,这就是“旷达”。因悲苦而生旷达,以旷达淡化悲苦。苏轼的旷达情怀,更多地是他在处在人生困窘中主动地接受痛苦,从而渡过困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智慧。

苏轼的一生,在北宋政治新旧党争的现实中大起大落,而始终坦荡求“适”并怡然自适。林语堂《苏东坡传》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

所爱慕的。” 

一、价值取向:用世之志与旷达之怀融汇

叶嘉莹认为苏轼词最可注意的成就在于:

能够极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把自己平生性格中所禀有的两种不同的特质——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作了非常完满的结合融汇。

——《论苏轼词》

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的融合,也是苏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是他的生命价值意义内在与外在结合的圆满实现。

二、人生感悟:雪泥鸿爪,人生如梦

苏轼独辟蹊径的哲理诗开宋一代诗风。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诗用“雪泥鸿爪”的意象,以哲理性的议论表达对人生感悟的妙思奇趣。“雪泥鸿爪”,它比喻人生行踪的偶然性和无定性。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偶尔留在雪泥上的鸿爪印迹,只是偶然的存在,最终都将消逝无痕,归于寂灭一空。如深层发掘,这也是一种人生飘忽如梦之感。

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记载:

(惠州)居三年,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四年,复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

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其父老游,亦无间也。

——《东坡乐府笺》

苏轼贬惠州居三年,朝廷大臣认为流贬轻了,四年后,又以琼州(海南)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饮食不具,没有药物,初,租官屋以遮风雨,有司犹说不可以。于是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用畚箕运土砖以助之,筑得房屋三间。人不堪其忧,苏轼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与当地父老交游,也融和无间。

东坡老人在昌化(今海南),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妇为“春梦婆”。

——宋·赵令《侯鲭录》

在昌化时,苏轼曾扛大瓢行歌于田埂间。有年七十的老妇,对东坡说:“翰

林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啊。”东坡认为她说对。后,乡里人称呼这老妇为“春梦婆”。

明·张路绘有《苏轼回翰林院图》。苏轼由于与新党的矛盾而被贬谪。(元祐更化)后,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一夜,皇后召见,向他解释原委,并重申对他的信任。尔后,皇后派人送苏轼回翰林院,并让侍从摘下自己座椅上方的一对金莲灯为他照明。此图画的就是这一情景。乡野老妇说:“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苏轼为什么以之为然?

苏轼才气横溢,青年得志,21岁进士及第便获得主考官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称誉,一时名动京城。仕途“平步青云”似非难事。不料宦海风波迭起,因与变法政见不合,遭受了两次大的重挫,一次贬黄州,一次远贬岭南,差点穷老于天涯海角。仕途的荣辱剧变,自然引发他“人生如梦”的感慨。如他在《西江月》里感叹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曾“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作《永遇乐》词: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古往今来的离合遭遇,旧欢新怨,不过就是一连串旋生而又旋灭的梦境。可叹世人不明此理,只如大梦未醒。即使“梦醒”之我,今日夜宿此楼亦动情赋词他日后人登楼赏景,为我抒发感叹,也岂不是“新梦”一场,或“梦中说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苏轼在《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中也作“人生如梦”之叹。宋·张端义《贵耳集》说:

《赤壁》词云:“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语,云:“火出木烬,灰飞烟灭”。

“灰飞烟灭”用在词中,大有一语千钧之力,至少从潜意识来讲,苏轼用它佐证浪淘而尽 、“人生如梦”。当然,也如张端义所云,或多或少受了佛教《圆觉经》语的启示 。苏轼“人生如梦”的透彻感悟,明显受到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虽然未免有些悲观消极,但从这一点来看表明了他在面对人生困苦、世事烦恼时善于作自我宽慰和自我排解。

三、处世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本是有着深厚的忧患心理之人,才有如此深沉的“人生如梦”的感叹。

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通晓事理的透彻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睿智,这使他具有解脱忧患和保持达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 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传》)

看他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写一次途中遇雨天晴的经历,但词之旨趣不在此。上片路遇风雨,写冒雨徐行的泰然之状;下片雨后斜阳,写回首归去的人生彻悟。蓦然回首,风耶,雨耶,阴也,晴也,无不消逝一空——一切都归于“无”。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坦荡襟怀,正是苏轼心境空阔、无所滞碍的体现,是一种达观自适的人生境界 如清·郑文焯评说的:“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手评东坡词》)

这首《定风波》词写于谪居黄州时。乌台诗案劫难刚过,仕途极度沉沦,但词人“倔强犹昔”,不敛疏放之态,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无论是风雨摧叶的逆境,还是斜阳相迎的顺境,回首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便是苏轼的旷达。词人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为一体,日常生活小景的描写与它所寓含的深邃哲理融合无痕,活脱脱见出苏轼洒脱超旷的个性和风神,读来,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苏轼尤偏爱《定风波》末两句,晚年谪居海南时,又将之写入其《独觉》一诗中:

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饱受政治风浪之颠簸, 尽尝“崎岖世味”。但他深刻认识到“难全”乃是世间万物之规律,所以转而变换角度看待社会人生,在永远存在着种种缺憾的尘世中,寻求可能获取的快乐和生趣。既忧患人生又珍惜人生、享乐人生,既执著人生又豁达乐观、超然物外。“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苏轼。

苏轼从海南儋州贬所遇赦北归,途经润州(镇江),游金山寺时作《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自题金山画像”:《金山志》载:“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先后在这三个地方,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此诗作于苏轼去世前两个月,风烛残年,词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既有垂垂老矣的自叹飘泊,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一代文豪,天纵英才一生功业却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是自嘲之语,也是自我慰藉之意,多重感情交织一起,语含苍凉而寓庄于谐。如林语堂《苏东坡传》所称赏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四、旷达的“苏派”词人

靖康之难后,“东坡体”大盛,南渡词人群体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效学苏轼,或慷慨言志、或旷达抒怀。南渡文士词人群的“苏派”词人,主要有张孝祥、諲

叶梦得、向子、陈与义、吕本中、朱敦儒等。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一,上疏请为岳飞昭雪冤案,遭秦桧及其党羽忌恨。“平生豪气”,澄澈如冰雪,却遭际困顿,壮志难酬。其词多感怀时事身世,往往兴酣笔健,纵横兀傲,时有潇洒之姿、凌云之气,作词有意追步苏轼的豪雄清旷,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张孝祥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何如?’”

看他的《念奴娇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据《宋史》本传:孝宗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作者遭谗言落职北归,途经洞庭作此词。此词之清旷疏放,堪与苏轼咏中秋《水调歌头》媲美。

词咏洞庭中秋,泛舟人的心迹与湖光月色映带而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清·黄了翁《蓼园词选》)。万倾波光,一叶扁舟,写悠然心会的物我相谐明月映照,肝胆如雪,写月清人洁的物我为一;斟北斗挹西江,邀万象为宾客,

写稳泛沧浪的物我同游;至扣舷独啸、今夕何夕,则臻于物我两忘的美妙化境。上、下歇拍一“妙处难与君说”、一“不知今夕何夕”,相映生情,将泛舟洞庭时心与物俱化的无言之乐写到极致。词品、人品,词境、人境,俱玉洁冰清,似不

染俗世纤尘。清·王运《湘绮楼词选》极称赏此词,云:

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

其实词人也并非了无尘心,如“肝胆皆冰雪”的心迹表白、“岭表经年”的仕宦蹭蹬、“短发萧疏”的人生喟叹,皆隐含贬谪身世的感慨,但作者自是胸襟坦豁,热肠郁思只于闲淡处、超迈处见得。写来,运笔空灵而想象奇幻,挥洒出一片淋漓兴会、潇洒意志和空阔意境,满纸充溢超尘绝俗的豪气、奇气和逸气,足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争胜。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唐宋词与人生模拟考试2019-4

一、单选题(共50.00分) 1. 姜夔平生好藏书,工于诗、文、词,亦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其词既承续周邦彦衣钵,变软媚为清婉,又挹取词风,变雄健为清刚,清幽峭拔自成一宗。() A. 范成大 B. 黄庭坚 C. 辛弃疾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2. 《花间词》是第一部的总集。它的出现,使流行于民间市井里巷的曲子词全面进入文人创作领域,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体式——词的正式成熟。() A. 文人词 B.

民间词 C. 词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3. 的审美趣味厌弃脂腻气。中唐诗人韦应物,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气韵清远澄澈,尤得晏殊赏爱,“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宋?吴处厚《青箱杂记》)() A. 张先 B. 晏殊 C. 宋祁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暂无 4. 先生《瞿髯论词绝句》云:“陈桥驿下有词源。”将帝王的政治策略与宋代歌舞宴集、浅斟低唱的享乐世风和柔靡艳丽的词风联系起来。() A. 夏承焘 B. 陈寅恪 C. 唐圭璋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5. 辛弃疾当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勇之将,却成了身心交瘁、愁病缠身的老者,当他名利宠辱皆识破,便在《行香子》中感叹:“。”() A. 不如痴,不如闲,不如醉 B.

不如痴,不如闲,不如醉 C. 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6.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诏求山林间有德行、文学、识治道者”(《续资治通鉴》)。时,肃政廉访使臧梦解和陆垕“交章荐其才”,但始终志节不移,诏征不赴。() A. 蒋捷 B. 赵孟頫 C. 王沂孙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的人生

《唐宋词与人生》 题目:《李清照的词与人生轨迹》 论文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中,李清照以一女子之身跻身于中国“一代词宗”,可见其诗词成就之大非同一般。影响其成就的既有她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有后来国家动荡的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她在文学史上的第五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关键词:词风,人生轨迹,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泱泱中华民族,悠悠数千载文明,在三千年诗史上,出现过灿如星群的诗人。若要说女诗人,可谓太少了。若要推中国古今第一才女,大约非李清照莫属。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中成就最高者。沈谦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梁衡先生誉之为“乱世美神”。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时代,少妇时代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诗词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因此,我们姑且就以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词作内容格调。 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北京大学里边担任教授,李格非后来还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从小就受到了专门的文化教育,才学出众,知识精深。诗词歌赋、

苏轼生平介绍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鉴赏题考题考点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1.内容主旨: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抒胸臆的。 答: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答: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 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六章苏轼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六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苏轼的豪旷词:烟雨平生的处世态度 兼论苏轼与张孝祥 第一节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其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千古风流人物”,乃苏轼词之名句,亦可用来妙题苏轼自己。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徽宗五朝,荣辱迭起 一生,亦才情雄放一生。 苏轼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一代词风。其诗词文,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广博的学识 苏轼以读书为“平生之快事”。元·元怀《拊掌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好多遍。每读完一遍,就再三嗟叹,至夜犹不寐。有二位老卒皆陕地人,随侍东坡身边。坐久了,不堪其苦。一人长叹一声,用西边口音说:“知它有什么好处,夜长很冷,就不肯睡觉!”连续发出怨苦声。 苏轼贬谪海南时,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集,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每个字都反复玩味。 二、超逸的襟怀 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苏轼正是用胸中万卷书,滋育出一种不为外物尘俗所累的超逸高妙襟怀。 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

苏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至元枯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远谪惠、儋时期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又恢复神—票薪荏;于幂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枯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每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忧患,积棋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才,一直朴朴工作到最后赦还。远贬惠、儋时期,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并没被困难压倒,反而出现了刀次的创作丰收。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和陶诗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元符三年,鞭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遁斋闲览)。剪杜过大庾岭时,有“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躺慨,还胆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结束了他宦海升沉的卜生。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他关心国计民生,揭露时弊,曾氍出巩固中央、改革官制、解除边患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他在幂州领导军民防洪救城.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开设瘸坊,抗策减税。直到远贬惠州,仍“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皋率众靶桥以济病涉者”(苏辙《墓志铭》)。苏轼一生积极人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奉响,喜敢《庄子》。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影响加深,井成为他寻求解脱政治苦闷的工具。他通判杭州时,经常出入佛司,拜访名僧。黄州五年,他的佛老思想更加急剧发展。但是直到远贬惠、儋时期,他仍然有用世之心。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进退行藏,禾施不可,这就是苏轼一生的思想状态。这种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苏轼作品内容的复杂性.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表现。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

苏轼生平简介.doc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2、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2、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3、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着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譹?讹。就

唐宋词与人生 期末考题题库

1 汪元量为宋元之交著名的词人,作了不少抚今追昔、感叹国事的 伤乱词,或可当作“词史”来读。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称其 词:“凄凉哀怨,令人泣下,乃遗民心声。” 我的答案: 2 宋·王灼《碧鸡漫志》评晏几道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 润秀洁,亦无其比。” 我的答案: 3 柳永的《鹤冲天》:“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现了词人以风流才子自负,藐视功名权贵的傲气和倔强,但与当时统治者的道德秩序、价值观念 相背离。 我的答案: 4 宋代统治者政治上采取偃武修文的策略,上层的崇文风气对文人士大夫阶层影响很大。宋代士人勤于读书,学识广博、学养深厚,多乐此不疲于一盏黄灯、一杯清茗、一卷书册,浸润在书斋化的

生活里。其浓厚的书卷气发显在外,为一种雅而不俗的精神气质 和生活品味。 我的答案: 5 吴文英《疏影》咏梅:“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咏昭君出塞有“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此二 句化用杜诗,意谓梅花是月夜归来的昭君芳魂所化。 我的答案: 6 李璟《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乍”字突出主观的感受;一“皱”字形象生动,具有画面般的视觉效果,一“乍”一“皱”写出了由静而动的变化过程。风乍起时,晕皱的不只是一池春水, 更是主人公的心境 我的答案: 7 乡野田园的十里稻香、一篱槿花、一树午阴或是一塘春水,范成大都闲逸、安乐于其中。这是他皈依自然,除去尘世牵累,用轻 松化解忧愁,从而超脱纷争现实的一种审美方式和解脱方式。 我的答案:

晏几道描写恋情的词篇,数量占其词总数的十之七八,其中屡屡 写到他与莲、鸿、苹、云四位歌姬的交往,一本《珠玉词》或可当作他的爱情回忆录来读,多以感伤笔调写爱情的聚散悲欢,或 追忆旧踪残梦。 我的答案: 9 苏轼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雄放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表现了他旷达人生的处事态度。我的答案: 10 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秦观、晏几道的词都来自一片“伤心”,秦观是历阅华屋山 丘的伤心,晏几道则是屡遭失意贬逐的伤心。 我的答案: 11 周邦彦以羁旅行役词名世,《清真集》中叙写旅况凄凉、宦途奔波之作达四十多首,占全集的四分之一多,他将羁旅行役词推上 了艺术的峰巅。 我的答案:

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苏东坡生平大事年表 宋仁宗时代 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一岁 公历1036年12月19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二年(1042年)癸未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己丑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十七岁 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癸巳十八岁 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十九岁 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二十二岁 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 (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

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二: (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参考答案: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