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

访谈时间:2017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

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

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

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

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我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三兄弟还没有分家,大家都在一起。那时候我在隔壁镇子的小学教书,我弟弟在政府工作,就剩我的大哥和我们的妻子在家。如果生了病,就大家一起去给他医治,谁有钱就谁出,谁有时间就谁照顾,不分你我。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我们三兄弟轮流照看。

我父亲过世之后,我母亲还是由我们三弟兄负责,她想去谁家住就去谁家住,三兄弟都给她准备了床铺。有什么好东西,也会叫她一起吃。所以我父母晚年还是比较幸福的,吃的穿的都不成问题。

二、教育史与工作史

1.兄弟姐妹的教育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些课外书,尽管不是很多。

我们家一共有六个孩子,我大伯家还有四个孩子。也就是说,我爷爷有六个孙子,四个孙女。这四个女孩都没有念过书,而我们这六个兄弟都只能念到小学毕业。那个时候虽然人多,但并没有分家。在我父亲当家时,我家三兄弟和大伯家的一个男孩都需要念书,一共就有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上了初中、高中,那么其他几个孩子也都要上,当时家里比较贫寒,大家都上初高中经济又支撑不了,所以大家就都只念到了小学。为了保持公平,为了平衡大家的关系。

2.工作史

57年我小学毕业,58年就开始大炼钢铁,那时我就去了XX铁工厂当学徒,学车工,在那里待了三年,差不多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家里缺乏劳动力,在父母的要求下,我就回了家,和父亲一起搞生产,主要还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

回家后不久我就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64年我横跨大半个中国去XX当兵,在当兵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后在71年的时候回到家里。

回到XX后,先是在XX中学培训了一段时间,然后去XX小学当了老师,再过了几年,就当上了那个小学的校长。

三、婚姻持家

1.夫妻关系

我和我老伴是62年结的婚,结婚之后我们在一起搞劳动生产。

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候都不存在什么爱情,其实我在XX铁工厂里的时候原本谈了一个对象,当时跟她关系很好,62年灾荒年一过,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就非要我回家。那时候都一定要听父母的话,人们都说“孝父母,敬父母,不如顺从父母”,我当时就听了父母的话,放弃了在工厂工作的机会,私自回了家,然后通过媒人介绍,认识了我老伴。那时因为大家经济都困难,也没有什么彩礼和嫁妆,说结婚就结了婚。

结婚之后就慢慢磨合、慢慢相处,结婚后一年多,就有了一个儿子,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去XX那边当兵,这个儿子就是由我父亲和我老伴拉扯大的。我在辽宁当兵7年,只在69年的时候回家过一次,71年的时候才最终回家。之后就是通过相互了解,感情逐渐加深。

2.生产经营活动

我们结婚之后开过面坊也开过酒坊。那时家庭生产责任制落实了,大家都要改善经济,想过上幸福生活,光靠生产没什么搞头,所以就找了点副业,不像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什么都不敢做,改革开放之后,想做什么做什么,超市、小诊所、小商店之类的,没有什么限制了,只要能够赚钱、发家致富。

之后还在学校开过一个小卖部,那是我父母都去世之后了,家里没人,于是就把我老伴接到了我这边。那时候我大儿子当兵去了,我们又要供孙子孙女读书,只靠我这教书的工资是不行的,于是就开了这个小卖部,来供家里和学生的生活。

3.遇到的困难

我这一生中最大的困难就是82年发洪水那一次,借钱修的新房子,才进去住了一个月,就被洪水、泥石流冲垮了,整个房子都掩埋在了泥土之下。当时我在学校工作,离家挺远的,家里有包产地、又喂了猪、牛,又要修房子,那几年,真的苦了我老伴了。

那个时候真的挺不容易的,能挺过来也全靠大家的帮助。共产党的政策好,国家会给一点补助,虽然不多,但多少有一点,这是其一。二是亲朋好友、三亲六戚大家都来帮衬,分给我们粮食。三是修房子邻居提供劳力,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兴开工资,而是请帮忙,你帮我做几天,我帮你做几天,这样相互帮助下来的。四是缺钱,就到处去借,借了之后慢慢还。

4.子女教育

长辈教育晚辈,大概就是这么几个字吧。

第一是要勤俭。俭,就是要俭朴。勤呢,就是要勤学苦练,不怕苦,勤奋不懒惰,不畏艰险,千方百计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用现在的词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追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时代,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前古语说“耕读传家”,所谓“耕”,就是以劳动为基础,不怕吃苦,要用自己的双脚来创造财富,所谓“读”,就是学而不厌。以前还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不管你怎么穷,书都是要读的,不管你怎么富,猪都是要喂的。

第二是要正直。正直就是为人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耍阴谋诡计。不义之财不要,不义之举不做,那些横来财、那些伤天害理的事都不要去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多数人”。

第三是要善良。人一生不管你老还是少,一定要善良,不做恶事、不做歹事,要多做好事,既要利人又要利己。

第四是要和谐。一家人,不管你是多少人,20人、30人,一定要和谐。如果一个家庭都不和谐,如何去社会里面搞团结呢。而一个家庭和谐,首先是要自己夫妻之间要和睦,夫妻和睦了,姊妹、家人、亲戚才能和睦,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够和谐。

我觉得家风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教,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有的孩子德性不好、干坏事,别人就会说他“没有家教”。所以家风问题,实际上就是家教问题,就是老一辈对下一辈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的要求。

所以我对这个家庭的要求就是这八个字:勤俭、正直、善良、和谐。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采访稿格式+范文

经管系X级X班采访稿 采访人: (XX专业班级学号) 被采访老师:(XX专业) 采访时间: X月X日(第X周) 采访地点: 魏:(后面是提问内容) 李:(老师对问题的解答) 魏: 李: 魏: 李 至少提出三个问题,以上已魏同学和李老师为例 出于经济与管理学院 X月X日X点我找了好多网上的采访稿的开头和结尾但是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采访内容来的没有那种全能的不过所有的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进行抒情很好写所以就不给你找范例了 给你找了一篇范文

“感动民商十大人物”之于晓楠采访稿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2010年,在民商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我们为之感动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者自己的精彩,感动着你我。 柔中带刚,一面是女性的温柔细腻,一面是不乏男性的威严与大气。于晓楠,以自己充实而高效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演绎了大学生活的真谛。严谨、认真、负责的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感动民商颁奖晚会”后,我们有幸采访了于晓楠学姐。 记:学姐,您好。《锦瑟》在您的带领下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在您的眼里,《锦瑟》给您或者说在向我们民商传递着什么? 于:首先《锦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非常欣慰,在我的眼里,《锦瑟》已经渐渐地溶入我的血液,其中有我对它情感的寄托。《锦瑟》自2003年创刊到今天很不容易,四个板块都有不同的精彩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锦瑟》了解发生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但总的来说,我们以与法律有关的内容为主,让同学们通过参与《锦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锦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让《锦瑟》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 记:我们知道出版一本刊物不是一件容易的市事,寻找海量资料,筛选,联系出版等,在这其间,一定遇到不少困难。是什么信念支撑你无谓地面对这一切? 于:其实从加入《锦瑟》那天开始,我就对它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发刊,那种期待和喜悦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感觉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你所说的困难和这相比也不算是困难。从骨子里透着一种责任,告诉自己无论怎样,都要将每一期做好,也许正是一种对《锦瑟》的热爱支撑我走到今天,同样今后无论走到哪,都会将它装在心里,因为我的成长和《锦瑟》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想说:《锦瑟》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记:四年的时间真是一晃而过,想必大学生活一定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能不能用一段简短的话来概括下自己的大学生活? 于: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最值得珍惜、记忆的日子。在大学思念,从懵懂到今天的成熟,经历了很多。也曾跌倒过,但无论如何,令我庆幸的是,每一次跌倒,我都抓起一把沙子重新爬起,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熟,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无悔!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口述史规范与要求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调查规范与要求 一、介入访谈与传承人基础信息 1、引入相关内容,概括本次口述采访的简单成行过程,包括场景、时间、人员的介 绍等。 2、传承人姓名、年龄、职业、特征描述、生存现状及从事该行业简单经历等。 二、采访内容及要求记述内容 1、讲述者的学艺与从业经历,作为传承人的家族、师承及社会关系的描述。对讲述者的学习和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2、对讲述者所从事的艺术品类(或民俗)的制作技艺和过程的记述,尤其是具有 理论价值的口诀和经验的记述和整理,挖掘出所记述的艺术门类的规律性的东西。 3、对讲述者的艺术创作或表演的心路历程、生存(生活)状况及获社会认可(含荣誉与挫折)、感受和体会的记述。 4、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介绍,代表性的作品介绍。 5、对讲述者产生影响的生活和创作相关的习俗和文化事项的记述。 6、对记述者对所述内容以及当前行业、社会的评介和分析、感想。 三、录音要求 录音要求清晰完整的数码文件格式,长度不限。可以事先整理、合并后再分主题排列。可用数码录音笔或手机录音。 四、拍摄图片要求 每个传承人拍摄的图片数量(含插图)20——50幅以上。图片质量要求:清晰的数码图片,像素在800万以上(或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放大(至16开大小)后不模糊。或清晰的反转片、正片。 五、关于图片拍摄范围 图片是与录音和文本相互呼应的重要内容,对口述内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人证(合作人、参与者、目击者)、物证(实物及历史文献记载、老照片等)、传承人作品、使用工具、相关的生活环境、民俗活动、工作照、制作工艺流程、相关的地图、路线图插图等,都可以纳入图片的使用范围。

采访稿范文多篇汇总

采访稿范文多篇汇总 采访稿范文 采访稿范文(一): 我是小主人新闻报社的实习小记者。十。一期间,老师安排我们到“虹桥上海城”进行实地采访,了解节日期间人们是怎样度过的。 我们来到“虹桥上海城”,只见那儿人山人海。原先“虹桥上海城”是个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节日里当然是热闹非凡啦。我们各自找到采访对象,就分散了。我看准一个小妹妹,就走过去问:“小妹妹,我是小主人新闻报社的记者,我能采访你一下吗?”小妹妹高兴地说:“好的。”我问了她几岁,喜欢怎样过节。她告诉我,她七岁半,这天和爸爸妈妈一齐来刚开张的“虹桥上海城”是参加小主人生日游活动的,爸爸妈妈能够去放心购物,好多老师会带她和其他小朋友一齐玩各种游戏,她开心极了,这天天还没亮,她就催爸爸妈妈快点起床了。我觉得她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我又问她,这个长假每一天都安排这么丰富的活动吗?她撅起了小嘴说:“才不是呢!明天我要去弹琴,还要上英语课,还有学校的功课没做完呢。要是天天这样我就开心死喽!”原先,这么小的妹妹,已经负担很重了呀!我拍拍她的头说:“那你的本领很大呀,将来你演奏钢琴的时候,姐姐为你鼓掌。”小妹妹又高兴地笑了,我让她在我的采访本上签了名。在“虹桥上海城”内走着,发现有

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我想,采访外国人在中国过节就应是一件有好处的是。于是,我来到一位金发姐姐面前,友好地说:“Hello!May I interview you?(你好,我能采访你吗)” 她听明白了,也回答说:“Of course(当然能够)”我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又问了她:“Are you happy today?(这天你高兴 吗)”“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里来)”等问题。她一一做了回答。透过采访,我明白了这位姐姐今年二十二岁,是英国来的留学生,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她十分爱自我的家和祖国,但也喜欢中国。她还签上了名字——Anna,原先她叫安娜。 采访了一段时光后,同学们到大厅集合,互相交流采访收获。大家侃侃而谈,十分开心。 透过这次采访活动,我了解了节日里孩子们的情绪,还明白要和外国人交谈,学好英语是多么有用。我想,下次我还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这能锻炼我的胆子,更因为这是一次难忘的活动。 采访稿范文(二): 采访稿范文 在创作人物采访稿时就应先写时光地点人物。然后是两个人的对话(前面有名字)给你一篇范文吧: 时光: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此刻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 访谈时间:2017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 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 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

采访稿范文6篇全面版

《采访稿范文》 采访稿范文(一): 我是小主人新闻报社的实习小记者。十。一期间,老师安排我们到虹桥上海城进行实地采访,了解节日期间人们是怎样度过的。 我们来到虹桥上海城,只见那儿人山人海。原先虹桥上海城是个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节日里当然是热闹非凡啦。我们各自找到采访对象,就分散了。我看准一个小妹妹,就走过去问:小妹妹,我是小主人新闻报社的记者,我能采访你一下吗?小妹妹高兴地说:好的。我问了她几岁,喜欢怎样过节。她告诉我,她七岁半,这天和爸爸妈妈一齐来刚开张的虹桥上海城是参加小主人生日游活动的,爸爸妈妈能够去放心购物,好多老师会带她和其他小朋友一齐玩各种游戏,她开心极了,这天天还没亮,她就催爸爸妈妈快点起床了。我觉得她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我又问她,这个长假每一天都安排这么丰富的活动吗?她撅起了小嘴说:才不是呢!明天我要去弹琴,还要上英语课,还有学校的功课没做完呢。要是天天这样我就开心死喽!原先,这么小的妹妹,已经负担很重了呀!我拍拍她的头说:那你的本领很大呀,将来你演奏钢琴的时候,姐姐为你鼓掌。小妹妹又高兴地笑了,我让她在我的采访本上签了名。在虹桥上海城内走着,发现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我想,采访外国人在中国过节就应是一件有好处的是。于是,我来到一位金发姐姐面前,友好地说:Hello! May I interview you?(你好,我能采访你吗) 她听明白了,也回答说:Of course(当然能够)我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又问了她:Are you happy today?(这天你高兴吗)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里来)等问题。她一一做了回答。透过采访,我明白了这位姐姐今年二十二岁,是英国来的留学生,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她十分爱自我的家和祖国,但也喜欢中国。她还签上了名字Anna,原先她叫安娜。 采访了一段时光后,同学们到大厅集合,互相交流采访收获。大家侃侃而谈,十分开心。 透过这次采访活动,我了解了节日里孩子们的情绪,还明白要和外国人交谈,学好英语是多么有用。我想,下次我还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这能锻炼我的胆子,更因为这是一次难忘的活动。 采访稿范文(二): 采访稿范文 在创作人物采访稿时就应先写时光地点人物。然后是两个人的对话(前面有名字)给你一篇范文吧: 时光:1999年8月21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 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 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4、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1974年7月12日,“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以“江天”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一文,阐述更加系统化,成为“文革”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6、主题先行论所谓“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党,民主党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这一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 8、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 9、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这类诗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代表人物作品有郭小川《望星空》、贺敬之《东风万里》。 10、《茶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口述史

原标题:公益组织自发为50名老人记录口述家史 晚报记者朱蒙雪报道 祖母的一纸遗训,令多年家庭纷争终化解;外祖父的数枚勋章,每一枚故事却再难追溯……当长者渐次凋零,他们的个体记忆要怎样留存,由个体记忆构成的城市记忆又将如何传承?目前,有一个叫“绿梧桐”的公益组织正筹划开展一项名为“口述家史——记录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的公益行动,首批计划在全市选取50名老人,为他们收集整理家史、家谱及家训。口述历史 城市由一个个家庭组成,个体记忆能直观展现城市的变迁,民间记忆里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细节。 一纸祖母遗训消弭多年家庭纷争 这项公益行动的发起人吴烨宇曾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如今在一家教育管理集团担任高管,兼任上海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监事会工作。他告诉记者,“口述家史”公益行动的设想萌生于他90岁的老祖母留下的一纸遗训。 原来,在吴烨宇的祖母去世前两年,老宅传来“可能拆迁”的消息,在吴烨宇的叔伯一辈引起不大不小的纷争,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变得“疙里疙瘩”。待祖母去世后,一家人在老宅清点遗物,发现一本巴掌大小、用旧纸片缝制而成的小本子。小本子前几页写着各子女的电话,后几页却用大号字体一笔一划写着“你们要兄弟团结、家庭和谐”。 “这其实是遗训。”吴烨宇说,“我当时偷偷看了在场的长辈,有的哭了,说对不起母亲。”多年的家庭纠纷因这份遗训化解,长辈们当即表示不再为拆迁一事相争。由于老祖母并未接受教育,解放后参加“扫盲班”后认得一些字,能留下亲笔手书的字迹不易,作为长孙,吴烨宇得以保留这份遗训。 这件事令吴烨宇感触颇深。在他看来,随着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分散成一个个小家庭,城市中的家庭功能正被日益削弱,在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代际关系等方面经常会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冲突,虽然原因复杂,但都与现代城市家庭不太注重文化传承、历史延续有关联。为此,他倡议发起这项为普通家庭收集、整理家史的公益行动,以期改变家庭在城市变迁、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功能,留存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 年轻人不懂得追溯自家老人往事 今年2月,“绿梧桐”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始着手筛选口述者、搜集相关资料、多次访谈、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经过好几个月的筹备,他们制作出一本口述家史的样册。“绿梧桐”执行总干事王晓婕向记者展示了这本样册——厚质牛皮纸封面、黑底白字内页的16开册子共十来页,完整呈现了本市一位大学退休老教授(注:口述者不愿在媒体披露更多详情)的人生履历,包括出生、成长、求学、择业、婚恋、子女、住宅变迁及家庭重要成员经历过的事、上山下乡、下岗再就业等,还收集了这名口述者亲笔写下的家训,由口述者亲笔签名,附口述者在人生各阶段的照片、家庭合影及访谈的音频、视频。 日前,在徐汇区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园举行的公益项目推介展示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这本口述家史样册前驻足良久、摩挲不已。这位老先生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最近正在回忆、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希望让小辈知道那些久远的故事,但在音频、视频的保留方面深感力不从心,看到有年轻人自发为长者做口述家史的记录,他觉得很欣慰。 长者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儿孙们可曾仔细珍藏?这也勾起了王晓婕的心事,她想起在自己小学时就相继过世的外祖父母。“我的姥爷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有很多勋章,可我完全不了解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王晓婕说,“学历史的时候每次看到…长征?就会想起姥爷,他还在世的时候我太小了,现在只能通过旧照片、儿时的模糊回忆来思念逝去的姥姥、姥爷。”在王晓婕看来,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祖辈的了解相当有限,也不会想到去询问、倾听他们的故事,当老人过世后,许多东西便再也无从追溯,留下的是永久的遗憾。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 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诗经·小雅》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口述史料是指通过口述所收集的史料,可以是录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形式,但文字形式一定要有录音为依据。以口述史料为主编写成的历史为口述史。 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即是口述史料,其可信度与文字史料相等,可以归入档案类别。将原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判断口述史书可以用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原始录音,以供核对;二是要符合史学的基本原则,排除幻想乱编的内容。口述史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口述能够纠正文字的偏见,生动形象,特别适用于表述人类生活中各种基本联系。口述的心理效果是远胜于呆板的文字的;文字组成的一句话并不能够反映其中语气的深浅份量。当然口述史并不是要取代文字史,它们各有其适用度,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和纠正。 (二)口述史重视的是重现历史,而不是解释历史。重现历史是现代历史学界的主流工作,尤其在假冒伪劣“历史商品”太多的时候。 (三)口述史所运用的口述史学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方法。不能象传统史学那样仅在书房中翻

采访稿的范文一问一答3篇

采访稿的范文一问一答3篇 采访稿的范文一问一答3篇 采访稿的范文一问一答(一): XXX问:XXX同学,早上好,我是来自XX的小记者XXX,此刻能够采访你几个问题吗? XXX同学答:能够,你问吧。 问:彩锦同学,看到你画的作品,画得确实很不错,请问你为什么要参加美术班呢? 答:暑假中我在家闲着很无聊,所以就报名参加了美术补习班,继续增加自我的画画水平。 问:哦,那你在美术班都学到了什么呢

答:我学到了卡通、人物画,以及素描,还有许多美术知识。 问:恩,很好,你经过参加这次美术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答:我看到自我画的画,我很高兴,也很满意,我感觉只要认真学画,就能画出好看的作品,长大了我还要当一个人人明白的大画家。 问:很好,梦想远大,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要怎样做呢? 答:在学校里,我要认真学习,教师教的要记下来,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在家里,我要多帮妈妈做家务,洗衣服。

小记者:多谢你理解我的采访。 采访稿的范文一问一答(二): 今日,李教师带领我们大兴三小红通社的小记者,来到了军营,并采访的一位战士。 问:叔叔您好,我们是大兴三小红通社的小记者,我们能够问您几个问题吗? 答:好的。 问:作为一名光荣的战士,您觉得您在部队的生活辛苦吗?

答:不辛苦。 问:那您最初参军是怎样想的?也就是说您为什么要参军呢? 答:因为自我想要参军报国。 问:我们小学生并不了解国防的情景,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了解到我国国防建设的情景呢? 答:你们小学生能够从学校媒体、电视的新闻上、还有手机上头了解到,可是你们了解的不如我们更深一些。 问:您在部队训练的过程中有最开心的事吗?

采访稿对话式范文_作文

采访稿对话式范文 五月,多彩的月,缤纷的月。 5月1日,劳动人民的日子,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他们年复一年、毫无怨言的工作,终于换来了每年的5月1日——国际劳动节。 劳动节,我来采访劳动人民 你是否留意过,那在街边扫地的清洁工人?你是否留意过,那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他们的脸颊上流下?你是否留意过,那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大街? 你可能突然有一天会想:为什么每次大街会那么干净?答案当然是那些清洁工扫的,不过——你不会往那一方面去想,这个问题也会在一秒过后烟消云散。 特此,我来采访那城市的美容师。 我在大街上见到正扫地的清洁工人,便上前采访,下面是采访记录: 记者:您好,请问您能接受采访吗? 工人:能,能。 记者:请问您一天的工作时间是? 工人:就是早上5点开始上班,然后晚上6点下班。 记者:那请问您的工资? 工人:一天一领,一天也就三十块钱。 记者:那您又是为何参加这一份工作呢? 工人:其实吧,就是不好好念书,工作没人找俺,就找了这份

活儿。 记者:这样啊,那您觉得这份工作累吗? 工人:不累不累,就是有时候垃圾多了点儿,也不累。 记者:(望望那已经装得满满的垃圾车,不免有些感动)您有没有注意,您的同事干活的时间长吗? 工人:没几个长的,除了俺之外,就俩人儿在这工作了三个来月儿,还都是退休,在家闲着没事干的。算上昨天不干的那个,上个月,已经走了8个啦。 记者:您知道他们为什么走吗? 工人:知道知道,俺还专打电话问咧,他们说太累啦,干不下下去咯,工资也少啊。 记者:那您一天工作那么多,没有抱怨吗? 工人:抱怨是抱怨过,不过呀(工人露出笑容),俺那小孙子上完学,跟俺说,咱劳动呀,最光荣!要说咱最喜欢俺那小孙子了,人家都那么说了,俺就打消了不干的念头人家还跟俺说了呢,他老师告诉他们全班同学:咱是城市的美容师!听到之后啊,俺这心也挺自豪的,想想祖国、城市被俺们打扮地漂漂亮亮的,咱这心呐,也就平衡啦! 记者:这么说,您的小孙子也赞成您当清洁工? 工人:是啊,俺之前还担心,俺那小孙子会瞧不起俺,毕竟才7岁嘛,不过,他听他那老师一说,立马就同意俺了。对了,小姑娘,你几岁了?几年级了? 记者:我13岁了,6年级。 工人:哦哦,俺就希望啊,你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呀,别像俺这样,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_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_曹幸穗

《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 第4期(2002年):335—342 C hina Hist or ical Mate rial 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No.4(2002)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 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曹幸穗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100026)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应邀在“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专题报 告,是作者对口述史工作和学术活动的一些思考,可供口述科技史工作者参考。 摘要:口述史在史学研究中起到人事记载平民化、史事记载细节化、史料载体多样化和史料组合系列化的作用;口述史的工作应遵循史学单元构成、回忆性 陈述、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忠实于口述记录和采访资料整体性收藏等原则; 口述史项目实施分为项目准备、实地采访和资料整理收藏等三个相互关联的阶 段的若干采访加工整理程序来进行。 关键词:口述史;史学研究;应用价值;工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98(2002)04-0335-08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举办这次“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就科技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口述史”的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我感到很及时,很有必要。作为项目组的成员,我想趁此机会谈谈自己对口述史的一些思考和感受,籍此抛砖引玉。 1 口述史发展概述 口述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口述史形式古已有之,代不乏人。司马迁作《史记》,就使用了不少口述史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写道,他的书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的。“询之老成”一句,说明他也采用了口述史的方法。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被认为是典型的口述史书,等等。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是,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 Histor y)是由美国的现代史学家艾伦·芮文斯于20世 收稿日期:2002-07-10 作者简介:曹幸穗(1952—),广西桂平人,农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农业科技史和经济史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J CX2-W6)

采访稿对话式范文

“感动民商十大人物”之于晓楠采访稿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2010年,在民商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我们为之感动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者自己的精彩,感动着你我。 柔中带刚,一面是女性的温柔细腻,一面是不乏男性的威严与大气。于晓楠,以自己充实而高效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演绎了大学生活的真谛。严谨、认真、负责的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感动民商颁奖晚会”后,我们有幸采访了于晓楠学姐。 记:学姐,您好。《锦瑟》在您的带领下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在您的眼里,《锦瑟》给您或者说在向我们民商传递着什么? 于:首先《锦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非常欣慰,在我的眼里,《锦瑟》已经渐渐地溶入我的血液,其中有我对它情感的寄托。《锦瑟》自2003年创刊到今天很不容易,四个板块都有不同的精彩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锦瑟》了解发生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但总的来说,我们以与法律有关的内容为主,让同学们通过参与《锦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锦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让《锦瑟》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 记:我们知道出版一本刊物不是一件容易的市事,寻找海量资料,筛选,联系出版等,在这其间,一定遇到不少困难。是什么信念支撑你无谓地面对这一切? 于:其实从加入《锦瑟》那天开始,我就对它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发刊,那种期待和喜悦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感觉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你所说的困难和这相比也不算是困难。从骨子里透着一种责任,告诉自己无论怎样,都要将每一期做好,也许正是一种对《锦瑟》的热爱支撑我走到今天,同样今后无论走到哪,都会将它装在心里,因为我的成长和《锦瑟》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想说:《锦瑟》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记:四年的时间真是一晃而过,想必大学生活一定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能不能用一段简短的话来概括下自己的大学生活? 于: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最值得珍惜、记忆的日子。在大学思念,从懵懂到今天的成熟,经历了很多。也曾跌倒过,但无论如何,令我庆幸的是,每一次跌倒,我都抓起一把沙子重新爬起,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熟,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无悔!

中国文学史(二)

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资料 注:本复习资料为依据本教材编制的课堂教学课件,除明确标示课件所在章节外,分别用sp/yp/mp/qp指代宋代文学史、元代文学史、明代文学史和清代文学史。 简答题 宋代文学史 1、简答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及其基本特色?(课件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 2、简答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课件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 3、简答柳永对词的内容及艺术方面的贡献?(课件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 4、简答苏轼词在内容及风格方面的突破?(课件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5、简答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课件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 6、简答朱熹散文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7、简答苏轼词与辛弃疾词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课件第一编第六章第四节) 元代文学史 8、简答元杂剧的体制特点?(课件第二编绪论) 9、简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课件第二编第一章第四节) 10、简要介绍《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课件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 11、简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课件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 12、简答白朴《梧桐雨》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 13、简答马致远《汉宫秋》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 14、简答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四章第一节) 15、简答元代散曲的体制和特点?(课件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16、简答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课件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17、简答高明《琵琶记》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二编第六章第二节) 明代文学史 18、简答明代中期复古文学思潮中“前七子”与“后七子”的主要理论主张?(课件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19、何为明代“小品”散文?(课件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20、简要介绍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课件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 21、简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课件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22、简答《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课件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 23、简答《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课件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

口述传统与口述史学的发展

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的文化机制 陈梦熊(西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00700 摘要: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得以形成的文化机制,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是神话和史诗,二者共同构建起口述传统影响“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在神话和史诗写定之后,口述传统并为退场,它的延续和保存为“口述史学”提供了成为现代学科的基础材料。我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讨论了“口述史学”的学科构成要件,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口述传统;口述史学;口述;案头 中国史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口述史学”学科的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就“口述史学”的学科定位、“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等相关问题发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从下述两个层面来界定“口述史学”:“将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史学的分支学科或综合性学科)”,又或者“将口述史学视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1上述界定方式立足于方法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口述史学”的形成机理。我们认为“口述史学”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有关,它是文字形成之前人类用以保存本民族的文化所唯一可以利用的方式(所谓“结绳记事”则是处于口述与案头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尝试从“口述传统”的角度分析口述史学的逻辑缘起,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内在文化机制。 一、神话与史诗——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 口述史学的缘起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上古时期,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口述传统逐渐让位于案头形式的史书撰述。《礼记·玉藻》即有“左史记动,右史记言”之说;而《汉书·艺文志》又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其说难以确考,惟可肯定者是中国很早就设置了记录国家大事的史官,并由此形成润泽后世的“史官文化”。今日被视为史学最早形态者不过是文字进入成熟阶段后,当时人或后世人的补录,却非历史的早期面貌。中国上古社会最早的历史已经无法看到文字记录,仅可从神话、史诗中一窥其貌,而神话与史诗正是中国口述史学的最早形态。 中国学术界对神话、史诗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期,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术反思。蒋智由在1903年的《新民丛报》发文指出:“如‘盘古开辟天地,头为山岳,肉为原野,血为河流,毛发为草木,目为日月,声为雷霆,呼吸为风云’等类,最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致。”2所谓“简枯”是强调中国早期神话的杂乱面貌,显现不出体系性,明显与西方神话不同。鲁迅先生也说:“自古以来,终不闻有荟萃熔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第用为诗文藻饰,而于小说中常见其迹象而已。”3他认为中国神话、史诗都保存在“小说”中,而神话、史诗正是上古历史的口述表现形式。当时学术界纠结于中国神话为何不发达和汉民族为何为形成史诗的问题,并未关注“神话”、“史诗”的理论本体意义。现代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向我们展现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宏大面貌,不仅证明中国却有史诗的存在,也印证了口述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 以史诗为例,它是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的例证。“在得到写定之前,它与书面语言并无什么关联。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构成了史诗的材料,而民间的传唱活动孕育了史诗, 1徐国利、王志龙:《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9页. 2《新民丛报谈丛》第36号,1903年。 3鲁迅著,《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新闻采访稿写范文

新闻采访稿写范文 作为一个记者,新闻采访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新闻采访稿示例,仅供参考。 时间:xx年3月17日 小记者:XX、XXX 采访对象:X校长 问题一:请问您儿时的乐趣是什么? 答:我儿时的乐趣主要是和小伙伴在一起玩乐,爬野山、摘野果、捉迷藏、办家家等。那时候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邻家的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确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且在身边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找到乐趣,玩的东西很多,不像你们现在就是坐在电脑前一个人打游戏。 问题二:那您现在的烦恼是什么呢? 答:现在我已经退休了,生活比较的幸福美满,所以没什么烦恼。 20XX年3月17日,于校长办公室,我们对校长进行了采访。在与她亲切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她童年的游戏很丰富,很朴实,没有现在孩子玩的东西那么高科技,却也为那时的她带来了无穷乐趣。她那时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斗鸡、办家家、捉迷藏等。她还告诉我们退休的生活无忧无虑,十分舒心,没有什么烦恼可言。还亲切地教我们如何做好一名记者的工作。通过这次采访让我们改变了对她一贯严厉的印象,使我们感觉到她是一个亲切和蔼的人。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同小伙伴一起玩耍,那些回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珍贵回忆。虽然校长小时候所玩的东西没我们现在这么的高科技,却是那么纯真,那么朴实,一切都大自然。 后来听到校长说她现在没有什么烦恼,但我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烦恼的,于家庭、于学校、于社会。但在通过采访思教处杨老师的时候,我们也明白到,生活中烦恼无处不在,当然快乐也是随时在我们身边徘徊的,看你选择哪一样,选择的路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在现在的生活中,烦恼往往会占据我们的心,我们要学会排除困难,寻找生活中的乐趣,生活是那么其乐无穷!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他们每个人是长者,也是智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他们所经历的事,所得到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吸取和学习的,那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宝贵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少走弯路,加快我们的步伐,奔向美好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