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初探

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初探
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初探

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52)

第一乐章演奏初探

系别:音乐教育系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音乐教育

学生姓名:康潇月

学号:07021032

指导教师:邓捷

完稿日期:2011年1月6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一、海顿生平及海顿钢琴奏鸣曲概况 (2)

二、《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简介及第一乐章简要分析 (3)

三、关于《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的演奏 (4)

(一)节奏问题 (4)

(二)声部练习 (5)

(三)乐句的语态及发展 (7)

(四)难点片段练习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海顿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

乐章演奏初探

内容摘要: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一生跨越了古典主义的形成到发展的几十年,作为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海顿有着“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室内乐之父”)、“近代管弦乐之父”的美誉。在海顿的作品中,比较受关注的往往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经常被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光辉所遮盖,其实海顿的奏鸣曲不论是创作手法、演奏技巧,还是作品中反映出的作曲家的崇高人性,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及研究的。文章首先对海顿的生平及《降E大调奏鸣曲》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从节奏、声部、乐句语气和难点片段练习四个方面分析了《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点。力求准确的把握海顿音乐风格,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海顿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奏鸣曲》

一、海顿生平及海顿钢琴奏鸣曲概况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于奥匈边境上的一个小镇罗劳,由于海顿的父母热爱音乐,所以他自小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七岁时进入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成为童声合唱团的成员,在这里,海顿获得了大量的音乐实践的机会,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起了一定影响作用。变声期间被合唱团解雇后,他自学对位法,并且师从意大利作曲家和声乐教师波尔波拉学习作曲。1761—1790年,海顿为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亲王工作,在艾森塔特担任乐长之职。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各类体裁的作品,并随着他的交响曲的发表而名声大噪。1791年,海顿应邀访问英国,在伦敦指挥音乐会并创作了很多新作品,如著名的12部《伦敦交响曲》等,都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晚年的海顿居住在维也纳,并继续为埃斯特哈齐家族服务,但他只需为一些重大的节庆创作音乐,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集中精力从事专业作曲。1809年5月,海顿在维也纳逝世。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一生跨越了古典主义的形成到发展的几十年,作为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海顿有着“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室内乐之父”)、“近代管弦乐之父”的美誉。他确立了古典奏鸣曲的基本创作规范,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及近代协奏曲的基本结构。海顿以毕生的精力写下了104部交响曲,84部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和两部清唱剧,他的作品开创了新的音乐思想,是人类文化史上珍贵的音乐遗产。

在海顿的创作中,钢琴作品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其丰富的音乐内涵和独具特色的音乐个性,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海顿的奏鸣曲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700—1767),中期(1768—1780),晚期(1780以后)。早期:这一时期的19首奏鸣曲,大部分在维也纳创作,其大多为三乐章,各乐章调性统一,带有组曲式嬉游曲风格,主要创作目的是为在奥地利贵族聚会中增加娱乐气氛。这一时期的作品篇幅小,结构简单,音乐质朴。有些乐章中可以看到奏鸣曲快板曲式的胚胎状态,海顿后期大型作品中的很多表现手法也能从这些早期的作品中初见端倪。中期:这一时期,海顿受到了“狂飙运动”①的影响,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作品的篇幅、结构,还是乐曲内部的调性、织体、音域、力度等方面都较以往有新的突破。这个时期,海顿的音乐逐渐深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晚期:这一时期,海顿已建立了他成熟的古典

① 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发源于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因德国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主义风格,每首奏鸣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体现出作曲家臻于完善的音乐表现手法。尤其是创作于1789—1794年间的最后五首奏鸣曲,更是代表了海顿键盘风格的巅峰水平。在这五首奏鸣曲中,海顿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曲式,如奏鸣曲快板、双重变奏曲、歌曲形式的慢板乐章、回旋曲和回旋奏鸣曲式等。海顿在他整个创作年代所获得经验和技艺,在他晚期的作品中达到了顶点。

二.《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简介及第一乐章简要分析《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创作于1794年,是海顿晚期的作品,它是海顿钢琴奏鸣曲中最长、最艰深的作品,也是流传较广的一首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罗宾斯·兰登曾说:“《降E大调奏鸣》是海顿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也是十八世纪后半叶三部最有影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②这首作品较海顿以往的钢琴奏鸣曲在曲调、形式、技巧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他将精湛的作曲技法,大胆的和声以及恰到好处的抒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使这首奏鸣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奏鸣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较为欢快、壮丽,第二乐章则表现出了海顿以前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激情,音乐深沉而美丽,充满了优雅感,第三乐章幽默、风趣、富有活力。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降E大调,4/4拍,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如下:

这个乐章体现了海顿在探索大小调体系的可能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于远关系调的运用,也显得很自由。乐曲以附点节奏的和弦开始,用节奏推动整个音型的前进,丰满的音响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开头的主题单单在呈示部,便以主调与属调呈现两次,赋予整体以统一感,发展部在潜意识里,有种欲挣脱第一主题的力量,它不断的转变,而不再追求延续,其后大胆的和声进行,也值得一提。乐曲虽频繁转调,但所有的调性安排都有明确的目的,它作为线索,将松散的音乐素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层层

②另两部是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和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OP13》

的音乐推动力。整个乐章内容充实,和声色彩丰富,体现了海顿键盘风格的巅峰水平。

三.关于《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的演奏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曲家的作品时,演奏者需要具有符合这个时期与流派音乐的演奏风格。同样,在演奏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时,需要对演奏技术,训练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掌握。只有在细致理解和掌握作品的音乐性质和演奏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艺术风格。在演奏《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节奏问题在《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虽没有太过复杂的节奏,但有附点节奏的和弦、十连音、装饰音等部分的节奏,还是值得注意的。○1附点节奏和弦的弹奏,如乐曲的第一小节(谱例1),第四拍的三十二音符应在该拍后半拍的4/3处进入,刚开始练习时,可将第四前半拍拍的和弦与后半拍的三十二分音符之间的连线去掉,把四个三十二分音符在第四拍的后半拍完整准确的奏出,练习几遍后,将连线加上练习,即使并没有弹奏出A这个音,但也要在心中默唱,这样,等练习熟练之后,即便不在心里默唱,也能弹奏准确。○2十连音的弹奏,如第10小节以及第19小节中出现的十连音(谱例2),弹奏中易与一拍弹八个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混淆,弹得无区别,练习时,可打分拍,即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十连音在两拍内完成,这样可较为容易的将十连音均匀的弹奏在规定的拍子内,每拍弹五个三十二分音符,然后再与每拍弹四个三十二音符的节奏进行对比练习。○3装饰音的弹奏,一首乐曲中,有装饰音的地方,往往会出现节奏把握不准确的情况,本乐章装饰音较少,唯一值得注意的就是第19小节的装饰音(谱例2),可能会出现由于乐句气口过大而导致的拖延节奏,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先不加装饰音练习,弹奏时注意乐句紧凑,气口要小,大指被轻轻带出,练习几遍后加入装饰音(注意装饰音不占时值),仍然要遵循大指不出重音,乐句气口小的原则弹奏。

谱例1 第一小节

谱例2 第10小节

第19小节

2.声部练习通常人们认为只有在学习复调音乐作品时才需要分声部练习,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许多主调音乐中,也会有一些复调音乐因素的存在,我们要有把音乐中各个声部,各个层次分开练习的习惯。○1多声部乐句的练习,在本乐章中,和声布局比较清晰,对多声部乐句的分析也较为容易。例如乐曲第20小节(谱例3),共有三个声部,右手演奏高声部和中声部,左手演奏低声部,在弹奏中往往易忽略高声部和中声部的连线保持音,以至于造成声部的中断,所以,练习时首先要把三个声部分开练习,在心中明确各个声部的音响效果后,再将各声部合起来练习,在合起来进行练习时,除了要保证各声部的完整性以外,还应该注意听保持音与其他运动声部所构成的和声,即在保持高声部第一拍的G时,注意听其在延长值上与中声部和低声部构成的和声效果,在保持中声部第二拍的b E时,要听它与高声部和低声部构成的和声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个声部更好的连接,还能将保持音与其他声部所产生的协和(音程)和弦或不协和(音程)和弦的紧张度表现出来。○2协调好旋律与伴奏的关系,如第58—60小节(谱例4),是有隐伏旋律的乐句,左手弹旋律部分,右手弹伴奏部分,练习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种是弹奏时右手不加以控制,使旋律被伴奏掩盖,导致旋律被忽略;另一种是将伴奏部分与旋律部分弹得一样响,若旋律与伴奏过于接近,会使音乐的层次变得模糊,听觉效果上产生声音平面化、单一化的感觉。在练习时,首先要提高右手的控制能力,不能将伴奏部分弹得过响,然后适度的强调左手的旋律,使旋律与伴奏之间的距

离扩大,这样,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就会加强。此外,在弹奏旋律时要有用耳朵去倾听,用内心去歌唱的习惯,在这个短小的乐句中作曲家运用了高低音区大的对比变化,使音乐像深沉的年长者与活泼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只有用心去倾听和感受,才能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准确的传达出来。

谱例3 第20小节

谱例4 第58—60小节

3.乐句的语态及发展当我们与别人交谈时,如果对方说话声情并茂,说话的语

气抑扬顿挫,我们会很容易被吸引。音乐的表达就像与人交谈一样,乐曲的每一句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声音形象,只有演奏者细致的了解并掌握这些,音乐才能显得鲜活,富有生命力。○1乐句的语气语态,例如乐曲开始第一小节(谱例1),它带有很强的主题的明确性,弹奏时要坚定有力,让人印象深刻。○2乐句的完整性,在弹奏较长乐句时,要注意保持它的完整性。如第27—29小节(谱例5),容易将带跳音点的音符弹得特别跳,其实这是忽略了乐句内部小连线之间的关系,使整个乐句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所以在弹奏时要注意跳音的弹跳要适度,乐句内小连线之间不能有太大的气口,整个乐句应是轻巧、活泼,弹出愉悦欢快之感。○3乐句的发展,音乐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演奏时应注意乐句的发展及走向。如在第31—32小节中(谱例6),我们会发现右手是相同的伴奏音型,左手是八度下行的旋律,在弹奏这个乐句时,演奏者往往不太会注意到右手相同伴奏音型的动力性的体现,使得伴奏对旋律的烘托作用不明显,演奏也显得平淡无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演奏时,伴奏应随着旋律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旋律的走向是下行的,所以右手的伴奏应是由强到弱的演奏,到了32小节的第四拍,是上行的音阶,它是为了主题的再次出现做准备,所以这时演奏要由弱到强,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用比较弱的声音弹奏时,也不能忽略乐句内部的动力性,要让音乐在不断的推动下发展。

谱例5 第27—29小节

谱例6 第31—32小节

4.难点片段练习在本乐章中,有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及双音等,是不太容易弹奏的,需要从乐曲中拿出来单独进行练习。○1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动,本乐章中,有许多三十二分音符作为炫技性经过句的片段,由于速度较快,所以对演奏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在练习时,首先要做到的是慢练,著名钢琴家赵晓生说:“慢练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之本。”在慢练时,要注意固定指法,按乐谱上标示的指法弹奏,只有在困难片段无法克服的情况下,再研究改变弹奏方法,使之由难变易。○2双音的弹奏,例如第4—5小节(谱例7),右手连续的双音,要求双音整齐、干净,乐句连贯性要好,在右手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可选择用双手弹奏,即右手弹高音旋律,左手弹低音旋律,这样会比用右手连续弹奏双音容易一些。当然,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随意改变乐谱所标示的弹奏方法的。,○3有意识的强调拍点,例如第115小节(谱例8),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弹奏时每八个音用一个力量完成,并把力量的重心放在第一个音上,即强调拍点,这样弹奏不仅拍点清晰,也有利于节省力量、提高速度。

谱例7 第4—5小节

谱例8 第115小节

结语

海顿的一生经历了音乐界的剧变,他从小受到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教会音乐的熏陶,青年时代又目睹了音乐从巴洛克时代转向维也纳古典主义繁荣时期,而他去世于浪漫主义发祥之时,能够以广博的智慧和悟性来应付这场剧变,其本身就是一大成就。海顿的魅力和诗意来源于他艺术上的完美、和谐和心灵上的质朴、愉悦,他的作品“没有痛苦的悲哀,没有辛辣的讽刺,也没有病态的娇美,”而有着一种典型的古典的优雅、恬淡和宁静,以及风格鲜明的独创性和不受时间限制的新鲜感。

从对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演奏方面的初步探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海顿的奏鸣曲不论是演奏技巧,还是作品中反映出的作曲家的崇高人性,而这些不管是以多么平淡的方式表现出来,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及研究的,但对作品的了解分析,对演奏要点的掌握,都只是对能够更好的演奏的辅助作用,只有演奏者首先陶醉于音乐之中,才能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传达出来。C·P·E·巴赫曾说过:“一位音乐家不可能先使别人感动,然后才自己感动,他必须把自己放进各式各样的情绪冲动,也就是他想在听众身上激发的那些情绪冲动之中。”赵晓生也认为“演奏并须出自心灵,而不能像一只经过训练的鸟。”所以,演奏者除了要提高自身演奏技术的能力以及对作品本身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和感受音乐,这样才能真

正将音乐赋予“灵魂”,听众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余志刚著《西方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1版2.John McCabe著《BBC音乐导读18海顿钢琴奏鸣曲》王恩冕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版

3.赵晓生著《通向音乐圣殿》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4.朱雅芬编译《海顿的钢琴奏鸣曲》《钢琴艺术》 2002年第2期

5.梁文光《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要点》肇庆学院学报 2007年第28卷第4期

6.郭雪《从 <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看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5月

7. 万维佳《解析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5月

8.莱奥〃巴莱特、埃〃格哈德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王昭仁、曹其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1月第1版

9.萧韶著《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年4月第1版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 以(作品号Hob. XVI/20)为例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中包罗万象的微型世界,是巴洛克与古典风格演变的桥梁。现在从曲式、调式、节奏、装饰音四个方面分析海顿早期奏鸣曲作品号Hob.XVI/20的风格特点,并阐述其钢琴演奏的意义。 从海顿最早的钢琴作品到1766年的作品是海顿早期的钢琴作品。因为1766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海顿供职的艾斯特哈兹家族(Esterhazy)在纽锡德尔湖教区新建了艾斯特哈兹行宫。海顿随同艾斯特哈兹亲王住进了艾斯特哈兹,并在此走过了长达30年的音乐生涯。 海顿已出版的所有奏鸣曲中有18首是完整的早期作品,另外7首仅仅是主题部分。海顿本人对他自己的早期作品并不很欣赏。在给莱比锡出版商的书信中,他写到:“那些我年轻时的作品,不值得保存。”海顿所谓“年轻时的作品”,其实是写给人们的习作,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学细节内容。海顿没有想到这些早期作品中遗留的点点滴滴,已成为当今人们学习古典作品的最佳教材,并成为后人了解当时欧洲音乐风格不可缺少的宝贵钥匙。幸好出版商们仍保留了少量的早期奏鸣曲供后人欣赏和研究。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正是难度适中,连接于巴洛克与古典风格之间的最佳桥梁性作品。 一、多乐章的奏鸣曲 作品号Hob. XVI/20三个乐章的篇幅较长,内容简洁明了,自然就成为人们学习完整地演奏奏鸣曲,掌握对这一重要古典音乐曲式总体结构的最佳选曲,为今后完整地演奏大型奏鸣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式的特殊性 作品号Hob. XVI/20是被作曲家本人首次称为“奏鸣曲”的乐曲,也是他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唯一采用c小调的一首作品。 三、人物化的节奏型 海顿的音乐风格以幽默而著称,他的幽默首先就表现在节奏特点方面,即便是最短小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节奏变化。作品号Hob. XVI/20中出现较多、较难掌握的节奏型有三种: 附点节奏、连音节奏 和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 海顿巧妙地运用这三种节奏型,并赋予它们生动的人物个性化特点,从而展现其幽默风格,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一、音乐风格的对比 音乐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和时代思潮风气的混合产物。从音乐史上看,处于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并且在作品中显示其历史的独特性。 1、音乐创作。奏鸣曲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调性、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海顿一共写了62首奏鸣曲,每首奏鸣曲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但他的作品里包含了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海顿乐观坦然的性格使他的音乐洋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这些作品都十分的精巧、典雅、纯净,在欢乐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愁。两相比较,海顿比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做了更多的尝试,莫扎特的奏鸣曲大都是三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快板的快速开头,接着是以歌曲形式或回旋曲式的慢乐章,最后是回旋曲或奏鸣曲的终止乐章。海顿在很多的作品中也遵循这一模式,但他创作了九首两乐章和两首四乐章的奏鸣曲。 1772年以后,海顿和莫扎特开始交流创作思想,莫扎特从海顿那里学到主题的发展和转调的独创手法,海顿则看到莫扎特是如何强调第二主题,并使之以第一主题形成对比。海顿的发展部分原来只是调性有灵活变化的较短段落,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他扩展了他的展开部,因而为呈式部的主体材料提供了发展和处理的可能,但海顿的再现部比莫扎特有更多的变化。 2、风格特征。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是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风格必然渗透着时代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从听觉上说,海顿的奏鸣曲初听时不像莫扎特奏鸣曲那样迷人,海顿不是很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致力于纯正的表情,其作品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很强的幽默感。海顿的奏鸣曲继承了巴洛克的遗风,表现出特有的中庸平和之美。在他的作品中,听不倒复杂的对位式织体,也没有倾诉般的个人情怀的流露,而是处处荡漾着富有朝气、淳朴快乐的生命情绪。 与之相比较,莫扎特的音乐是纯粹的,是潇洒自如的,他的音乐很容易表现出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化的能力;同时,又保持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倾注美好的理想,诉诸心灵的渴望。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主题形象生动,富有歌唱性旋律,多是生活风俗性的。他的快板乐章极其明亮、灵巧、典雅,表现出阳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

3 2010 [摘 要]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对海顿、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时代背景、音乐创作风格、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能从根本上掌握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奏鸣曲;风格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 ●刘莉梅 约瑟夫·海顿(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作品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 “交响乐之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1762年,年仅6岁的“神童” 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41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一、表达方式与曲式创作的不同 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 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 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 ·P ·E ·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 ·P ·E ·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 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 音乐探索 76

《海顿:钢琴奏鸣曲第二和第三集》

简介: 早期钢琴(fortepiano):Andreas Staier 专辑介绍: 在早期钢琴向现代钢琴过渡过程中,有一种键盘乐器称谓是“Fortepiano”,构词上是和“Pianoforte”是反的,其实Fortepiano指称的乐器非常混乱,可以理解为向现在钢琴过渡过程中的中间产品,他们已经应用、或者发明现代钢琴用的机械装置,但是由于工艺问题,声音还不是特别理想,而且,重要的特征是,它们的琴健是和羽管键琴一样的,与现代钢琴比,黑白键是相反的,就是说,我们现在钢琴的黑键的位置,“Fortepiano”是漆成白键的。莫扎特在没到维也纳前,经常用的就是这样的琴,在维也纳最后十年,他已经开始用施泰因了,施泰因的琴是现代钢琴的标志,在当时更是迅速普及,所以,说莫扎特没有用过“钢琴”是不负责任的--他用的施泰因几乎是全欧洲当时最好的(在约瑟夫二世的皇宫)恐怕比现在在国内音乐学院能找到的最好的钢琴的机械装置和声学特性还要好。 查看全文https://www.360docs.net/doc/0f11503696.html,/city/viewthread.php?a...id=89181 83首弦乐四重奏和52首钢琴奏鸣曲在海顿的创作遗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海顿和莫扎特一样,为缔造近代奏鸣曲式立下不朽的功勋。他引进各式各样的严格和自由对位,扩大了早期奏鸣曲表现矛盾冲突和丰富感情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他从C.P.E.巴赫的键盘奏鸣曲中学到了发展主题的种种诀窍,不仅用于发展部,并且用于呈示部和再现部,大大扩充了奏鸣曲式每个部分的内容。海顿善于发展动机,动机到了他的手里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新意迭出,然而万变也离不开其原型,其中贯穿着一条可以来回变化的线路;异常灵活,仔细分析令人叫绝。海顿的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记录着他一生不断完善创作技巧的全过程,音乐学院作曲系用它作为教材最为合适,专家们也乐于欣赏这样的高雅音乐。它不像管弦乐那样绚丽多彩,然而其精致淡雅,有如盆景那样可以以小中见大,有如水墨画那样墨分五色。另有一种耐人寻味无可替代的简洁情趣。 海顿本人说过,1781年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第一年。那么,他发表于1784年的E小调第34首钢琴奏鸣曲当然能够代表他成熟时期的创作水平了。请看其中的第一乐章,急板,E,小调,6/8拍子,奏鸣曲式。海顿创作钢琴奏鸣曲,几乎从来没有在开始的快板乐章中采用过6/8的拍子。既然如此,反过来说,快速的6/8拍子给这一乐章造成了特殊的性格。E小调的第一主题和G大调的第二主题,无论其性格或节奏都形成对比,但互相间又具有可以统一的共性,在这种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上,可以窥测海顿构思的巧妙。另外,发展部精致地将主题再行处理,使主题显得格外清新多姿,这一点也不要轻易放过。 (廖叔同:《西方音乐一千年》,三联) F小调变奏曲,OP.83,是海顿古钢琴作品中演奏最多的一首。此曲作于1793年第二次英国旅游期间,呈现给芭芭拉·普洛耶(Barbara Ployer)小姐。普洛耶为宫中顾问官的女儿,莫扎特的学生。据说乃莫扎特病故后,海顿为安慰普洛耶而作,标题下的题献为:“为了最不幸的普洛耶夫人,约瑟夫·海顿于1793年作这首小嬉游曲,后改成简单的…变奏的中板?”。(林逸聪:《音乐圣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1503696.html,/img148/7600/04cd5.jpg 转发。eMule搜索。感谢原发。 另有第一集,源刚刚我才发现,编号是50以上的几首。可到amazon查一下曲目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1503696.html,/Haydn-Sonatas-Fortep...3&sr=1-8 专辑曲目: Joseph Haydn: Sonatas For Fortepiano, Volume 2 1.Keyboard Sonata in C major, H. 16/35 2.Keyboard Sonata in C sharp minor, H. 16/36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之比较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之比较 内容摘要:海顿和莫扎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对准确掌握他们作品的演奏风格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演奏 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4岁(海顿生于1732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但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友谊被传为佳话。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本文将从演奏的角度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进行比较。 一、音乐表达方式的不同 作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性的不同,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顿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海顿虽然学习过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的演奏,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此人是财势最大的

匈牙利王族之长,热爱音乐,慷慨资助各项艺术。保尔·安东之兄尼古拉斯于1762年承袭亲王王位,海顿在这兄弟二人手下工作近30年。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因此,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故而,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他的父亲是一位小有才华和声望的作曲家,一部著名的小提琴演奏论著的作者。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他的快板。他的音乐语言来自歌剧,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并在键盘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令人陶醉。莫扎特的旋律大多在右手,所以力度的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在注意音色的同时还要注重乐句的呼吸,每个乐句都要交待清楚,要弹奏得圆滑,乐句中不要出现重音,句尾的处理要自然。而左手常常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正如法国钢琴家吉泽金所说:“弹奏莫扎特,左手伴奏永远是轻轻的。” 二、乐器发展的影响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Apple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Op2.No1,作于1974-1975年,是一首献给海顿的作品。 f小调,属于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 呈示部 主部主题由一个8小节连贯的乐句组成,结构规整,落在属和弦上,是开放性单一性主部。第一小节由直线向上的f小调分解主和弦构成,积极向上冲击的旋律线条体现出贝多芬坚毅、果断的性格。第二小节由两个主和弦的和弦音及中间短促的三连音构成,与第一小节形成对比的矛盾因素。3、4小节为1、2小节向上二度的模进。5、6小节分裂音型,在激烈的交织与对抗中音乐被推向一个高点,由主和弦的琶音奏出,随后在一个带装饰音(起收束作用)、类似于叹息的音调中结束了主部。 连接部是主部乐思的延续。在开始出现了主部前两小节的核心材料建立在c 小调上的动机,随后是主部第二小节音型材料的分裂和一系列的模进,把音乐引向了副部材料及调性——bA大调,落在属和弦上。15至20连续出现多个二级七和弦到属七。连接部内部也隐含了主副部主题之间的矛盾因素,承上启下,通过旋律线和调性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了主部和副部最自然的过渡。 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的平行关系大调——bA调上(21-41小节)。开始属持续、相对于主部,副部结构显得庞大、复杂。发展的起点是2小节下行的旋律线,这是副部的核心材料,其以柔和、如歌的旋律展示出丰富的情感变化,断续的、带休止的弱拍上起奏的音型(26-30小节),随着旋律音区的上升,动机内部音程的扩大,上下扩展的织体逐步把音乐推向高潮,高潮在一个音阶模式的下行进行中迸发出来(33-36小节),在对其重复一次后结束在主和弦上(37-41小节)。 结束部由8小节组成,落在主和弦上。 展开部 引入部分引用主部材料统一到了副部调性之上。 基本部分引用副部材料在不同调性上的模进、分裂构成了一个连贯、一气呵成的过程,转向了bA调的下属功能调性——bb小调上。紧接着调性朝向了属功能方向运动至c小调(64-67小节)负对位,摸进。 音乐在81小节处达到再现部的准备阶段首先为到再现部主调——f调出现的属持续属准备过程,但在95小节并没有预期的出现主调主和弦,而是经历了高低音对话,可以看到这个到再现部的准备阶段交织着和声、调性、旋律素材多层次的准备要素,最后落在f小调属和弦上。 再现部 主部再现的力度不同于呈示部——f和强拍开始的节奏体现了音乐经历了 展开部的发展后,由开始暗淡、晦涩、带有疑问的情绪变得明朗、坚决和肯定。主、副部的调性对比已不存在,始终在f小调上进行。结束部多了4小节扩充,落在f小调主和弦上结束。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展现出他强烈的反抗和斗争精神,音乐中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澎湃的热情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