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事迹

张謇事迹
张謇事迹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是光绪年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早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始陆续创办包括南通大生纱厂在内的多家企业。1902年起,又兴办各种文教事业。1913年任袁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袁阴谋推行帝制,张謇辞归乡里,继续其文教、实业建设。

众所周知,张謇是以晚清状元的身份进入历史视野的,他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张謇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但却在第二年便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张謇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有许多启发和映射现实的意义。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

地把张謇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它因张謇而起,也终于随张謇而落,令人景仰,却也发人深省。

他是一位来自清朝末年的平民状元。他一生为国为民,创办学校370多所,以纱厂为主体的企业40余个,创造了数十个全国第一,是中国历代653位状元中独一无二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的一生是一本教科书,是一段民族文化,张謇的成才之路、创业之路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张謇 (1)

紫琅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生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封建清王朝逐渐没落,列强侵略致使山河破碎。在这动乱的时代,张謇用实业救国,办起一个又一个事业。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一、张謇的实业贡献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 哥张謇办了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与江苏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 育。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还有南京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学府的成立,都少不了张謇的功劳。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 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二、张謇的政治生涯 ●科举受挫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清流”派主张君主立宪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但以皇室毫无诚意的“皇族内阁”告终。 ●改变理念 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 ●务实的政治选择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这就是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说:“孔子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已!为农为工商殆无一可者。”张謇指出:“今天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张謇说:“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经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用。”意思是说,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经上,只能为科举取士准备条件,而于国计民生全无意义。何况“古今义理,推勘而所出益富,世界文字,陶淬而各有其长。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所经他反对“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这种错误做法。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主张教授“适用国文”而摒弃“美术国文”。 ★张謇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本州教育两年来未有进步,其本在教育未能普及,乡镇小学太少,无以供高等小学取材,由是而上,影响遂及于师范中学。”他曾批评当时的清政府说:“庚子以后,政府怵于外人之公议,仓皇兴学,即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

张謇简介

张謇先生其人: 张謇,乳名长泰。先生少时就西亭从宋紫卿学。15岁时改名张育才,字树人。16岁时为秀才。至浦口为庆军统领吴长庆办理公文。24岁时改名为謇,字季直。光绪二十年春赴京应试,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先生于甲午战争之后回归故里,谋求兴实业、办教育以求存亡。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几经周折,于光绪25年建成“大生纱厂”。投产后,年年盈利,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于光绪二十九年建成全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先生于通州积极推行地方自治,致力地方建设。在20世纪初的十年内不断开设大生分厂,以及油厂、面厂、染织公司,还参与建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女子师范学校等。但此后,随着军阀连年混战以及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经济压迫转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虽然张謇为争取企业生存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终究不能实现。在巨大的压力下,张謇晚年的思想趋向保守,郁郁不乐。于民国15年8月24日病逝于南通。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张謇先生作为近代的实业家、教育家,为当时南通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先生早在百年前就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他实业救国的发展战略,大大地推动了当时南通市工业化的进程,并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使得那时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让南通城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少数为外国人所熟知的城市。 同时先生在近代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大厦之将倾,出色的把握了时代潮流,面对全国的腐朽不堪,面对外强内辱的中国,面对强权,他始终坚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作风,百折不饶始终不渝的追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地方自治”三大目标,为南通、为江苏、也为全中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现代化成果。 基于张謇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而胡适也认为张謇先生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张謇先生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他虽看似平凡,却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座城市,开创了一个时代。 对于先生,我们能做的,只有致敬。

张謇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22

张謇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郑卫东 大江东去浪淘尽,留下的是不朽的业绩和创业者的永恒形象,“张謇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位极其伟大的开拓者,其业绩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座丰碑。”张謇的教育思想显得内涵丰富,气象阔大。张謇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许多奇迹,给中国现代教育留下了一笔丰赡的宝贵财富。(《论张謇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卜贵林) 为什么卜贵林先生对张謇有如此评,笔者认为,跟孔子一样,张謇的教育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的教育思想是一颗“常青树”,会不断赋予我们新的时代意义。 研究与学习我校创办人张謇的教育思想,对我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与研究张謇的教育思想,应注重于哪些方面?笔者概括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爱国 张謇呕心沥血,办实业,办教育,其主旨就是要使国家昌盛富强,学习张謇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爱国意。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挽救危局、强国富民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张謇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重要的。其“实业救国”思想的提出,其前提条件也是爱国主义情节。张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救国兴国这个主题而展开的。张謇在兴办“江苏水产学校”时,也为维护我国“海权”计,今天我们大力发展海洋学科,也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加以重视。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更应将爱国主义放在首位。 二、勤俭 张謇十分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艰苦自主”、“勤苦俭朴”创业精神的人才。张謇指出:“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多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必不愿,则信用失而已亦病。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已,故俭为美德。”张謇为其创办的纺织专门学校题写的校训也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虽然,我校的校训“勤朴忠实”题写者尚在考证之中,但这四个字的却全部是张謇当时所创导的精神,也在他的各种题词或表述中出现,所以,笔者认为,我校的校训正是根据张謇的精神所题写的。我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就是继续遵循张謇的教导,将勤俭办学的思想,用到新校区的建设之中,用到学校的管理之中,用到学生的教育养成中去。 三、进取

XXX同志生平介绍

XXX同志生平介绍 XXX同志,男,汉族,19XX年2月出生于XX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4月参加工作,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XXXX年1月13日2点10分,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3岁。 1951年4月至1952年2月,XX县XX区XX乡财粮; 1952年3月至1954年6月,XX县XX区政府文书; 1954年7月至1955年9月,XX县纪委干事; 1955年10月至1956年6月,XX县委党训班副主任; 1956年7月至1956年12月,XX省委党校学习; 1957年1月至1958年1月,XX县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58年2月至1958年7月,XX县XX乡党委书记; 1958年8月至1961年6月,XX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1年7月至1965年6月,XX县民政科科长; 1965年7月至1966年8月,XX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66年9月至1970年1月,XX县XX公社党委书记; 1970年2月至1971年7月,XX县XX公社党委副主任; 1971年8月至1977年8月,XX县大XX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7年9月至1978年6月,XX县XX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8年7月至1979年1月,XX县劳动局局长;

1979年2月至1980年12月,XX县人民检察院代检察长; 1980年12月至1982年4月,XX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82年5月至1985年9月,县直机关党委书记; 1985年10月至1988年4月,XX县人大常委会法制科科长; 1988年5月至1990年8月,XX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1990年9月至1992年9月,XX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科级协理员; 1992年10月光荣退休。 XXX同志一生艰苦奋斗、勤劳奉献。少年时代,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饱经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他始终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在XX长达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始终以忘我的精神,团结同志,关心下级,在工作过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称赞。XXX同志在担任乡镇区委领导职务期间,心系群众,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忧,造福了一方百姓,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从事人民检察工作,他不为金钱所惑,不被权势所屈,不为人情所扰,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秉公执法, 勤政为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从事人大工作,他作风正派,深入履职,注重实效,全力推动XX民主法治建设进程。退休后,他仍关心关注XX这方土地,不遗余力地支持XX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建言献策,积极参

张謇事迹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是光绪年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早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始陆续创办包括南通大生纱厂在内的多家企业。1902年起,又兴办各种文教事业。1913年任袁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袁阴谋推行帝制,张謇辞归乡里,继续其文教、实业建设。 众所周知,张謇是以晚清状元的身份进入历史视野的,他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张謇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但却在第二年便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张謇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有许多启发和映射现实的意义。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

地把张謇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它因张謇而起,也终于随张謇而落,令人景仰,却也发人深省。 他是一位来自清朝末年的平民状元。他一生为国为民,创办学校370多所,以纱厂为主体的企业40余个,创造了数十个全国第一,是中国历代653位状元中独一无二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的一生是一本教科书,是一段民族文化,张謇的成才之路、创业之路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张謇教育思想(语录)摘要 港闸区实验小学教科室 ★张謇说过:“南通各学校,均鄙人所手创”,“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这就是 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 之母本不昌。”他在谈到中国近邻日本“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的 经验时指出:“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 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 ★张謇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说:“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办实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张謇谈到他所办的纺织厂和纺织专门学校时说:“所收学生,不限一省,来见习者不止一人。经费除公司股东以余利效此义务外,未尝受政府社会或他省他人分毫之辅助。”所以张謇说:“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 ★张謇说:“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粗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余县而无惧,则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计之,心营之。”张謇这种办实业、办教育

的崇高目的和愿望,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仰和仿效。 ★张謇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张謇说:“中国向来延请外人之费,较之延请中人相悬殊绝。外人远涉重洋,其市于我者,又我所亟需之事,其有挟而贵固宜。”但必须延请“能通中文为最要之事”,因为“彼各国之挟一学艺而来为师者,不通中文,十常八九,猝然聚于一堂之上,教者止授以所长,学者转訾其所短,即有轻玩之心,必不能得启迪之益”。 ★张謇说:“孔子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夫不教之民宁止不可用为兵而已!为农为工商殆无一可者。”张謇指出:“今天 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张謇说:“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经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用。”意思是说,让学生把主要 精力放在读经上,只能为科举取士准备条件,而于国计民生全无意义。何况“古今义理,推勘而所出益富,世界文字,陶淬而各有其长。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所经他反对“今言教育者,乃欲于初等小学儿童普通科学外,更责以读经”这种错误做法。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主张教授“适用国文”而摒弃“美术国文”。 ★张謇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本州教育两年来未有进步,其

最新-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 精品

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 篇一: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某某同志生平介绍各位亲朋、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原**县**局局长某某同志遗体告别。 某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下午*时不幸逝世,享年**岁。 某某同志系**省**县**乡人,生于***年*月,****年*月参加工作。 历任***局办事员;***县局科科员;***县****局股长、秘书、办公室主任……***局局长等职。 某某同志一生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局,****事业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某某同志为人忠厚、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事业有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某某同志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本份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以慰某某同志在天之灵。 某某同志请您安息吧!篇二: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某某同志是某市某单位职工,中国共产党党员,因车祸抢救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时分在某医院不幸逝世,终年岁。 某某同志某年某月某日出生于某市,某年某月参加工作,某年某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某市某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工作,某年调至某市某单位,某年某月任某职务,某年某月兼任某科科长。 某年某月因年龄关系任某科主任科员。 某某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某某同志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奋踏实、吃苦耐劳,重活累活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在担任某科负责人期间,他加强管理,经常深入一线,主动做好服务,积极

张謇教育思想 吴雯婷

张謇教育思想 事业强国:张謇深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职业教育:张謇如此重视职业教育,是为了振兴实业而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材。张謇不但十分重视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也很重视初等职业教育。1912年,他在一所国民学校的演说中说:“我看看你们各学校里,很注重职业教育,有农工等科目,这对于你们的前途是大有益处的。”在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中,张謇要求师生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张謇特别强调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他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的观点。培养目标:张謇还主张学校学生应该参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分益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张謇在兴办教育之初,就把培养学生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三者中,他认为“国家思想”又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他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主导地位。事实上,张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救国兴国这个时代的主题而展开的。为了强化青年学生的“国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张謇对学生特别注重“知耻明志”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耻,激发爱国的热情。张謇十分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苦自主”、“勤苦俭朴”创业精神的人才。张謇认为勤俭是做人的本色,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女性教育:张謇的女性教育思想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超越, 同时, 其后期的教育思想对前期也有超越。张謇创办的各种女校, 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女性教育体系的基础。其独特的女性教育思想, 在中国女性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中国的女子学堂还寥若晨星的时候, 张謇在家乡通州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 开女子师范校风气之先。他创办女子学校亦是从女子师范开始的。张謇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女工培训班, 如: 纺织、火柴、蚕桑、发网等。张謇所办女子学校, 多层次、多行业、多种类。从层次上看, 有本科, 有师范预科, 有小学。从行业看, 有师范, 有各种职业培训班。从种类看, 有常日制, 有短训班。各门类又各具特色。从张謇所办各类女校之情形, 我们可窥见其女子教育思想及其特点。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及其特点:实业教育又称职业教育,它是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技能训练为中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体地说,张謇热衷于实业教育,一是处于教育改良实业的愿望。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从后一个意义看,教育对实业最直接的推动和改良当属专门的职业教育。随着大生的资本集团的发展壮大以及地方自治需求的多样化,实业教育显得更加不可或缺。二是实业教育完全符合张謇以民生为重的一贯思想。

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

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 张謇 张謇(1853—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他认为从政无望,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1899年,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与此同时,他把经营实业的部分盈利,投入文化教育实业。他先后在家乡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尤以专科学校为有名,其中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并为南通大学。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张謇还倡议和资助建立了一些学校。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民国初年,先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来先后任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农商部总长。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活动辞职回籍,继续从事实业活动,但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力下,陷于窘境。1926年病逝。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荣宗敬(1873—1938年)、荣德生(1875—1952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兄弟二人从十几岁起,就在上海学徒。1896年,随其父与人合资开办钱庄,开始了经营生涯。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德生任经理,宗敬在上海任批发经理。1907年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其拥有的纱厂,也达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陈启沅 陈启沅(1834-1903),字芷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简村人,生于1834年四月十五日,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载:“陈启沅少孤贫而好学,凡诸子百家、星学舆地诸书, 无不涉猎,尤精易理,性复颖悟,目光绝伦,深夜处暗室中能辩五色,曾以一麻子写百余字,一折扇写字汇全部,均楷法遒劲,行气整

张謇的介绍 中英文

J简介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张謇社会改良实践的失败:安一域而无以安天下 核心提示:一生追求政治改良,渴望社会进步的张謇,晚年却生活在军阀割据混战,专制黑暗超过前清的魍魉社会之中,其心情非常痛苦、抑郁。但是这位赤诚的爱国者,还是力尽所能,坚持不懈地反对战乱,为争取和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休战呼吁。 本文摘自:《张謇传》,作者:刘培林张德义,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1912年— 1921年的10年间,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1918年—1921年4年间,大生纱厂在海门常乐镇南扩建第

张謇演讲稿——因为有你

因为有你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南通大学文学院的曾阳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因为有你》! 在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南通,有这样一位名人,他办企业、办学校,致力于慈善,支持地方自治。因为有他,南通才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也正因为有他,历史上才会出现著名的“南通模式”,而他便是清末状元张謇先生! 1853年,张謇先生出生于南通海门常乐镇,42岁时考中状元,然而他完全超越了科举赋予的角色,突破了四书五经所限定的读书人的样式,积极融入社会,为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教育事业,文化建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实业家,张謇先生认为“实业在农工商”,他手创大生纱厂,并以此为基点,建构产业链,塑造产业树,辐射出涉及交通、金融、水利等多方面企业建设。同时他高瞻远瞩的提出“奖励民营,鼓励对外开放”等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进程!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张謇先生作为“大清国头等顾问官”代表中国参加了当年于日本大阪举办的世博会,可谓是“近代睁眼看世博的第一人“! 而作为教育家,他普及教育,广开民智。因为认识到“师范为教育之母”,于是在1902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最重要的是先生超越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重视女子教育,站在时代的高度,喊出时代的强音,创建了女子师范学校。并将“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作为校训,让每一个师范生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经师”、学会为“人师”。 作为南通的一张的名片,张謇先生在南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他深刻地影响着南通,也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而今的南通正在找回当年的自信和骄傲,张謇先生开创的近代工商业传统正在这块土地上发扬光大,而先生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亦得到后人们的尊敬和敬仰!正如颐生酒厂广告语“颐生百年,传承千载”一样,张謇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通人!不信,你听,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你看,看年轻人的意气奋发;你瞧,瞧老前辈们欣慰的笑! 我的演讲完毕,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大家!(鞠躬!)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XX),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XX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XX年被评为全

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XX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XX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XX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第二篇: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XX),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南通简介

南通简介 各位领导,大家好!首先让我代表南通782万江海儿女,代表南通**旅行社欢迎各位领导光临南通观光指导,我姓,来自**旅行社,很荣幸今天由我为大家作讲解服务。 不知道大家一路风尘来到南通,咱们这座江北小城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了解南通呀,您首先要记住南通的“一、二、三、四、五”,一,就是“中国近第一城”,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泰斗、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曾经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中写道:在实践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通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895至1925年,在中国实业家张謇推动下,南通为了发展近代工业和航运。。。。进行了近代市政建设。文中提到这位对南通发展举足轻重的人物——张謇为何许人也?那么过会大家参观完张謇纪念馆后就能了解到这位清末状元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现在我们正走在城山路上,城山路故名思意:即是城区通往江边狼五山的路,车行驶的右边是南通著名的三塔之一的“文峰塔”,其塔为六角木结构建筑,当时是为兴盛地方文风而修建的一座古塔,因而取名为“文峰塔”。前面我们过了怡桥左边这个是南通的人民公园,原属于南通博物苑,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一个点。前面大家看见这座桥称为“长桥”,你也许在纳闷了,这桥也叫长桥?南通流传着四怪:狼山无狼,观音山无山,长桥不长,南通南不通。别看这座小桥现在不起眼,在古代它的确是通州城内最长的桥,原来是南城门外护城河上的吊桥,南面正对狼山、大江,故又名“江山门”。这条南大街是南通目前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说话间我们来到了纪念馆门前,请各位带好贵重物品下车参观。 (参观张謇纪念馆) (由纪念馆出来经濠西路文化宫、总工会前往博物苑)各位,参观完了张謇纪念馆,您对张謇先生多少有了一点了解吧,咱们现在再去南通博物苑看看究竟对南通历史经济发展起到怎样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车行驶右边的这座旧建筑是南通市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建于50年代初,系陈毅元帅亲自题字。它位于早年的北公园的位置,原先有座双层八角形小亭,名叫万流亭。由于以前城市比较小,北公园位于城市边缘,到这游玩会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我们左手边濠河畔的这座铜像则是由张謇先生聘请的国外水利专家克莱特,他对南通的水利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最终长眠在这片他为之付出生命的土地上。张謇这位清末状元,中国早期的实业家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新主张,在南通创工厂,兴实业,办教育,开农垦,他充分意识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正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他于190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国人自办的民间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我们称其为博物苑而不是博物馆,这正体现了博物苑园馆一体,园林与馆舍相融合的特点。 (参观博物苑) 通过参观博物苑的有关史实和展品,对南通的历史发展咱们可以说看到了冰山一角,那还想进一步了解南通现在的发展,过会我们要参观城市博物馆馆就可以给您一个满意的答案。(途经濠南路)现在请大家往左边看,这座如太师椅般雄健稳重的大楼建筑是在原址兴建的五星级有斐饭店,1914年张氏兄弟招集股本成立的有斐旅馆合资有限公司是南通第一家集旅馆、浴室、酒菜、弹子房经营为一体的商业单位。这片荷花满池的地方就是南通原来五公园中的“南公园”,这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有士坝与外界相通,岛上有座五开间中式楼房,原名千龄观,是张謇1920年为其兄张(祭言)70寿辰所建。当时张氏兄弟邀请了城内耆宿名流数十人前来庆寿,年龄总和超过了千岁,故名“千龄观”。现在已改为招待所,饭店了。(途经西被闸)现在我们行车经过的这座闸名叫西被闸,是南通最早的水利枢纽工程,由克莱特设计制造 (国际大厦出发前往狼山)现在我们驱车前往今天上午参观的一个重头戏,狼山。此间行车大概需要三十分钟,借这段时间我再对各位介绍一下南通的概况。 南通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中段,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入海口北岸,位于沿海经济带及长江

海门人与张謇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海门人与张謇 祖国江南的青山绿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慧而又灵秀的吴越儿女。他们勤劳的先祖在这一片梦幻般的神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吴越后代,这一令他们感到自豪并带有些骄傲的名字,似乎总与勤劳与精干、创造与开拓、浪漫和传奇联系在一起。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也许是因为江南的山水为这些先辈的血液中注入了不甘寂寞的因子,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满足于世代衣食无忧的生活,当万里长江把上游的泥沙带入下游,在入海口沉积形成沙洲的时候,这些吴越后代捷足先登,在这个荒凉的孤洲上点燃了农耕的火种,带去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滔滔长江诉说着历史,也在演绎着大自然的神奇。 唐朝中后期,沙洲的涨落和连接,使这些移民后来和北岸大陆的本土人组成了一个新的行政部落,古称“东布洲”。民国元年更名为海门,意为长江入海之门。这里的人后来就自然成了海门人。 (同期声)海门市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俞茂林: “海门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正式建制于唐朝中后期。当时是一个移民县,大部分是从江南和崇明岛迁移而来的。后来由于长江的变迁行政区域也发生多次变更。至1912年复县以后,形成了现在的县域规模。北宋诗人王安石,早年曾担任过海门的县令”。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那是王安石用诗人的眼光对当年的海门所作的描述。 海门并不是那种拥有灿烂文明和古老历史文化的地方,它没有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雕凿的自然景观,更没有扑朔迷离而又令人神秘莫测的人文古迹,历史留给人们的记忆并不遥远。然而,传承了吴越文明,浸润着先祖文化的海门人,有的是敢于开拓,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他们四海为家,随遇而安。他们既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眷恋着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更把开拓的汗水洒遍了每一个希望的角落。 沿南黄海一路北上,踏着先辈们当年的脚印寻访,我们来到了盐城市的大丰县。这里是大丰县的裕华镇。 这个镇有一半以上的人其祖先是二三十年代从海门迁来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前辈们当年来到这里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他们把海门人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全盘带到了这里。我们脚下的这条防浪大堤还是当年修筑的。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2019课后答案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2019 袁世凯与清末新军 1 袁氏家族的()曾带兵在安徽北部一带与太平天国以及捻军作战,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很好。C A、袁克定 B、袁世凯 C、袁甲三 D、袁崇焕 2 关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出自《沙家浜》中的人物胡传魁 B、说明乱世中如果有枪这个兵器就立于不败之地 C、说明乱世称王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D、说明英雄必须要有武器才能称王 3 关于袁世凯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BCD A、与日本关系非常好 B、自幼不喜欢八股文和科举 C、曾经做到了相当于今天政府驻朝鲜外交官的职位 D、甲午战争之后建议大力改革军事 4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之后对军事方面的主张有()。ABCD A、大力裁汰旧军 B、要改变军事制度、思想 C、完全按照西法训练军队 D、从学堂精选士兵 5 孙中山是第一个临时大总统,是君主制结束以后第一个基本上统治了全国的国家领导人。错误6 袁世凯认为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的,他的新建陆军基本按照德国模式来操办。正确 建立北洋六镇军队系统 1 下列规定中,不属于袁世凯《募练新军章程》规定的是()。B A、年龄限二十岁至二十五岁 B、限家三代有九品以上官职者 C、报明三代家口、住址、箕斗数目 D、身高限四尺八寸以上 2 1902年,袁世凯正式创立直隶军政司,下设三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三个处的是()。A A、武器处 B、兵备处 C、参谋处 D、教练处 3 清政府设立了练兵处负责新军编练,总机大臣是()。B A、奕劻 B、袁世凯 C、铁良 D、徐世昌 4 下列选项中,练兵处机构官职与官员对应正确的是()。C A、军令司副使段祺瑞 B、军令司副使王世珍 C、练兵处提调徐世昌 D、军令司正使冯国璋 5 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是()。CD

xxx同志生平简介

xxx同志生平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局退休干部xxx 同志。 xxx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x月x日零时x分不幸去世,享年xx岁。 xxx同志19xx年x月出生于xxx的一个贫寒家庭,19xx 年1月便参加了革命工作,19xx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xx年1月至19xx年在xx市xxx管理处xxxx所工作,任xx员、团支部书记,19xx年至19xx年6月在市xxx管理局城北所做内勤工作,19xx年1月至19xx年11月在市xxx管理处城西所任所长兼支部书记,19xx年11月至19xx年2月在市xx管理处直管所任所长,……,19xx年x月退休。 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xxx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终身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服从党的安排,遵守组织纪律,在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xx管理事业。无论是在最基层工作,还是担任领导干部,都注重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研究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注重党性修养,不计较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讲奉献,不图索取,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她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始终保持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她坚持真理,公道正派,襟怀坦荡,清正廉洁,生活朴素,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热爱集体,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工作中,她深入细致,经常带领干部职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组织人员xxx,为群众排忧解难,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退休后,xxx同志依然关心、支持xxx事业,积极献计献策,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xxx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好同志。她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xxx同志安息吧。

南通市情简介

南通市情简介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隔江相望,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是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市陆域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1.3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3万人。现辖3市2县3区,拥有1个综合保税区和4个国家级开发区。 大江大海赋予了南通鲜明的江海特征。长江进入南通段,江面更宽阔,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雄峙江边,展现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壮丽画卷。206公里海岸线上散布着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的吕四港、大自然留下的蛎砑山奇观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境内最北部属于淮河流域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生态优良。南通城风光秀丽,濠河风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30华里的千年濠河环抱古城,被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 江风海韵孕育了南通灿烂的江海文化。6500年前,南通开始成陆,新石器时代青墩遗址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代表,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涌现出“蓝印花布”、“沈绣”、“梅庵琴派”等一批地域特色文化标志,环濠河建成各类博物馆20多座。 江海大地哺育了勤劳聪慧的江海儿女。这里走出了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及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历史名人,孕育了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著名诗人卞之琳、书画大师范曾、数学家杨乐及两院院士30多位、世界体育冠军18位。 通江达海的宽广胸怀催生出追江赶海、弄潮创业的江海精神。千

百年来,南通先民围堰造田、开荒煮盐,沧海变桑田,蛮荒成福地。近代,张謇开风气之先,在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等10多个全国第一,并创造性地按照近代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当代,在“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城市精神的激励下,南通作为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平安之乡、新侨之乡,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以来,全市上下以迎接十八大召开、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两个率先”目标上咬住不放、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落实省委“八项工程”、实现南通“八个领先”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12年,全市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沿江八市保持领先。一些总量指标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继2003年突破千亿元、2007年突破两千亿元后,2012年达到4558.7亿元,增长11.8%,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财政总收入继2003年突破100亿元后,2012年突破1千亿元,达1055.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全国地级市第5位;财政收入质态良好,税收占比达到80.9%,较前年提高4.6个百分点,所辖县(市)区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二是区位格局显著改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推动下,继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后,总投资361亿元的沪通铁路项目可研报告正式获批,并已举行开工动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