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体系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体系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体系

一、唯物论

(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自然界、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及规律;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经济关系)是客观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第三,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从自然界的客观性角度分析,人为何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自然界的客观性分析,人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其次正确认识客观自然物的属性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挥人们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利用和改造自然物,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第三利用和改造自然时一定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分析人应该怎样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承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是人类变革社会活动的前提。其次要根据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去变革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三在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革社会。第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二)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事物。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不同的意识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和社会进步,是意识积极反作用的表现。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带来的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是意识消极反作用的表现。

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能有力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正确方向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知的事物。世界是可知的。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方面的原因,最

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观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怎样使我们的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我们应当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的程度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发挥效果的程度。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谋福利。③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必要性。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首先,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其次,从全部客观事实的实际出发,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第三,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反对片面的观点;第四,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反对僵化的观点。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就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3、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因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科学地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我国最大的实际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就要了解我们的现实,就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四)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世界观,主观主义是它的方法论,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哲学上说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人们活动中就是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使主观符合客观。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3、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从而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其次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三要从中国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

二、辩证法

(一)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从横的方面看,它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从纵的方面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虚构和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联系的客观性是荒谬的;人为地割裂客观事物的有益的联系,损害人类长远利益,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有益的具体联系,它是尊重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2、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一切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复杂多样性。

3、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因果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形是因果链,另一种情形是互为因果。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的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第一,二者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运动和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和物质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机械唯物主义,二者都是错误的。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②无数具体事物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2、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因此,唯物辩证法必须进一步揭示万事万物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向性。它科学地指出,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据此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创新的必要性:①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②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③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④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的先导,经济政治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创新,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

怎样保持创新精神:①用创新的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就要支持和拥护改革事业。②创新要靠人才,个人应该在具体工作中发扬创新精神,作出创新性贡献。③学生在学习上应注意涉猎新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规律

1、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的普遍性表现在:①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这是一切规律的三个共同特性。

规律的客观性:①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客观性还表现在,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3、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认识其中的规律。

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

4、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必要性:①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②蔑视、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①实事求是是我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②中国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靠实事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第一,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第二,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①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②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指导实践活动;创造或改变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挥破坏作用的范围,直至变害为利。③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④必

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四)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①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②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④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坚持两分法: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的统一,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割裂对立与统一,就是片面性,一点论。一旦思想方法上陷入片面性,看问题办事情容易犯以偏概全、割裂事物联系的错误,就难以明白事理,难以搞好工作。

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通性又是指事物的共性,即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矛质、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具体表现为: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正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叫做根据;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事物不同阶段的依据;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及其每一个侧面也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之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其次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方法论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秋序,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第二,有助于我们学会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第三,有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它们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方法论的意义: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解决主要矛盾有利于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因为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斤,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方法论的意义: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认清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又不要忽视支流,重视支流对事物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内因和外因

1、内因和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根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个人成长首先要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忽视外因的作用,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趋利避害。再次,要把内外因正确结合起来。

(六)量变和质变

1、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④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出现的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再一次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2、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3、坚持适度的原则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重视量的积累:由于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就要重视那些不显著,却有重要作用的量变。应当有步骤、分阶段、一步一步去实现目标;有益的思想行为要日积月

累,持之以恒;有害的思想行为要坚决抵制,防微杜渐。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就要有意识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去促成事物的质变。

(七)事物发展的趋势

1、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对立。④两者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三、认识论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时代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人们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通过实在的活动,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人们在困难、挫折和暂时的失败面前,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始终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利益的立足点的制约。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第二,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包括端正立场、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能力、学会科学的方法、积累知识、身心健康等。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之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和集体。(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1、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稳定的东西,由人的理性思维把握。

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真相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从反面表现本质),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本质必须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在认识中的地位、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反映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

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上升的前提;第二,运用科学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上升的关键,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相对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把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必要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连接而构成的过程。所以人们认识事物,既要分析又要综合。

怎样做:①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密不可分。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②分析与综合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法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于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怎样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怎样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实践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三要素即实践主体的人、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感性认识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但正确的理性认识则有更大的作用,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此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是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成功改造世界。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实践过程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四、人生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时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

集体主义是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它正确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第三,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三)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二者有时可能产生矛盾,因为集体

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个人与社会: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首先,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反之,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其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人活动还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4、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的总和,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利益。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它是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

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主义危害极大。

5、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哲学根据: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意识和价值观,重视精神的力量;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源泉,充分重视内因;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诚信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有导向作用;人生应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应该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①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②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③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打击违背诚信的不法行为。④国家机构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原则,通过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

(四)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在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首先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其次形成人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水平;第三,发挥人们的劳动创造力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良好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的价值也越大。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3、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只讲索取不讲贡献、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

标准。拜金主义历史上就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则成为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首先,承认金钱与人生有密切关系。通过合法手段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其次,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合法的。第三,金钱不是人生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享乐主义的错误和危害性的表现。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必须坚决反对。

(五)理想与现实

1、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产生于现实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是现实发展的方向。其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现实。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连。

2、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科学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崇高理想的出发点是为祖国、人民的利益乃至人类的解放。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一,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二,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说明,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必须符合实际,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转化为现实。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首先,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其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依靠全体人民艰苦奋斗。

(六)社会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民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先进阶级反对没落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进步。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一要相信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必须坚信群众的力量,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二要依靠群众。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来完成。三要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应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个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

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

路。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

一个彻底的转变。

3、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的双重目的。

4、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①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③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

哲学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例:“天不变,道亦不变。”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物是观念的集合” “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在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二、(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和静止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 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 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 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 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 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 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 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 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 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 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 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高中政治哲学模块知识点总结材料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尊重世界物质性,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区分物质意识唯一标准) 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思维性的存在(如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思考出的,是意识作用于外界,但它本就存在) 客观实在:只包括物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2规律的普遍性(事物运动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注意区分现象和规律,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的遗 传规律才是规律)

高中政治知识框架大全

《知识结构全图》使用说明: (1)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层层掌握,理清知识脉络。 (2)查漏补缺,标注知识掌握中的弱点,加强记忆。 (3)区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增强应试能力。符号表示:A —理解、略记;B —理解、强记;C —理解、强记、运用。 (4)第一遍以阅读为主,第二遍以回忆为主。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经济生活每一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以“课”为单位组建知识板块。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价值尺度的含义A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B 流通手段的含义B 商品流通的含义B (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A 、商品流通与简单商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B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B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C 外汇 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A 、优点B 、含义B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C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B 爱护人民币A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B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B 货币产生的原因B 货币的含义B 、本质B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B 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含义B 、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B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B 、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B 支付手段:产生原因B 、表现B 货 币的发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信用卡:含义A 、银行卡的发放B 、作用B 、使用要求A 支票:含义A 、使用要求A 、种类B 外汇的含义B 、汇率的含义B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C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C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C 、意义C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总的来说,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有决定性因素(如价值),有非决定性因素(如供求);有直接因素(如价值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下纸币币值的变化),也有间接因素(如气候和地域的变化引起供家宏观调控政策引起供求的变化);间接因素还包括主观因素(如消费预期引起供求的变化)。A 普遍 提 C 供求 商品 含义C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一般等价物 含义A 产生原因A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A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B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A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B 商品必和价值商品交使用价价值,关系着 起源 本质 职能 取之有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用之有益:有利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用之有度:花钱要有节制,争取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 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币,货币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 C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框架

F 含义: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根本属性:阶级性 我国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权利的广泛性 广泛性 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国家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保障 特点:对多数人的民主,对人民权益已经得以实现 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人专政 的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民主 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立国之本,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坚持 (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新要求实行依法治国 (怎么做)强化政府职能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权利与自由政治自由 监督权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权力与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 政治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基本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重要内容)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内容(有机构成)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目标 (不可或缺)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政治生活(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了解)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公民中学生参与(学习)学习政治知识 (实践)贵在实践 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依据: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民主选举(重要因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 选举权利(重要尺度)是否积极参加选举 (重要标志)怎样行使选举权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方式专家分析论证 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 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决策有助于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意义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 的社会责任感 村民自治: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村 民会议发表意见;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 村规民约约束自己和村干部;村务公开; 民主评议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求我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求我们承认相对静止) 【规律】 1.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规律是普遍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有具有反作用,要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联系、矛盾与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8、创新的作用 推动了生产了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一)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二)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结构图 1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辩证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唯物论(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辩证唯物,切忌主观随意。(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物主义1、联系的观点(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又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同时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唯物(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马克思辩证法2、发展的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我们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 主义哲观点好充分的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学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方法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 3、矛盾的(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 观点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 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矛盾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5)矛盾的不平衡性。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 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的统一。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在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 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认识论:(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检验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2、两个矛盾、两个规律 主义3、群众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 4、人生观取向。(3)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框架

专题一哲学概论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与世界观:区别(含义、特点)、联系(研究对象相同、世界观是哲学形成的前提) 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互不脱离 区别: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与具体科学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哲基本观点 唯物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 基本主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 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基本观点 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基本特征 (第一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第一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 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 最新成果 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改革、科技) 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 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 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是的集中体现

专题二唯物论(世界本质、什么存在)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固有属性:运动 物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 质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运动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本是人脑的机能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质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四个特点) 识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正确意识会 (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有指导作用错误意识会 改造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 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萎靡的精神 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与意识 辨证关系意识有能动作用:两重性方法论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客观规律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主观能动性的 辨证关系 是什么是两个原理的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方法论)怎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 做到把与结合起来,把同结合起来,反对、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唯物论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同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拆解】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5、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拆解】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一定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拆解】①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②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意识对人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7、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拆解】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5、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7、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