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

第28卷第2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 l 28No 2 2006年2月F oreign Eco no mies&M anag ement F eb 2006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950(2006)02 0015 07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

何亦名,张炳申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作搜寻理论的最新发展,评价了主要的理论模型和观点,对搜寻过程和搜寻方法的实证研究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本文认为,工作搜寻理论通过研究劳动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搜寻行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以及各种工作搜寻方法的有效性,并理解真实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这对于指导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减少摩擦性失业,应对严峻的就业和失业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作搜寻;劳动力市场;搜寻方法

一、引 言

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不对称分布,以及工资(价格)的高度离散,构成了真实劳动力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行为的必然性。在阿罗 德布鲁型经济中,劳动力市场是理想的、无摩擦的,厂商能够以相同的工资无成本地雇用到相同的工人,因而厂商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人,工人同样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作。这显然不是对真实劳动力市场的准确描述。在真实的市场上,工人和厂商都具有异质性,这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对瓦尔拉斯假设的重要偏离。当工人和工作高度异质时,劳动力市场就不会像瓦尔拉斯所假设的市场那样运行:工人和厂商在集中决策、就业和工资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所决定的市场上相见;而在真实劳动力市场上,工人和厂商是以分散决策、一对一的方式相见,共同参与一个力图将各自的偏好、技能和需求匹配起来的存在成本的过程。而且,由于匹配过程并不是即期完成的,因此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

可见,工作搜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经济现象,对工作搜寻与匹配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深入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本文主要评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作搜寻理论所获得的最新进展。

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交易的瞬间和无成本协调的假定不同,搜寻理论运用一些特定的、不完善技术对资源配置进行分析,这些技术用于告知经济行为者交易机会,并把潜在的交易者聚集在一起。最早的搜寻模型是由斯蒂格勒(Stig ler,1961)提

收稿日期:2005 12 10

作者简介:何亦名(1977-),男,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炳申(1951-),男,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出的,他那篇关于搜寻理论的论文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代表作,但他研究的是一般商品的信息搜寻,并未论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搜寻。麦考克(M cCall,1965)提出了序列寻访模型,用于分析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行为。这一模型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费尔普斯(Phelps,1970)提出了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工作搜寻者通过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巴特(Butter,1977)在研究市场摩擦问题时,提出了匹配函数的研究方法,霍尔(H all,1979)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企业如何从求职者当中挑选员工的问题。皮萨里德斯(Pissarides,1979)分析了当存在两种工作搜寻途径时的搜寻和匹配结果,构造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工作匹配函数。罗格(Roger,1980)提出了?雇佣函数#概念,考察了搜寻过程中空闲职位与失业人员并存现象的演化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均衡搜寻模型已经成为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工具,在评估劳动力市场政策效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工作搜寻基本模型

早期的工作搜寻标准模型(如Narendranathan和Nickell,1985)大多假定工资出价外生并且离散,失业者具有异质性,无在职搜寻,闲暇无效用等,将工作搜寻问题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范畴。[1]早期的工作搜寻文献更关注聘约抵达率外生框架下的保留工资决定问题[其中, Nar endr anathan和Nickell(1985)模型所估计的保留工资本身就满足最优条件]。大部分模型基本上将工作搜寻看作是一种相同的活动(如Lippm an和M cCall,1976;Barro n和M ellow, 1979)。例如,著名的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模型(Albrecht和Ax ell,1984)把在职搜寻活动排除在外,不允许工作之间的转换和解雇,规定只有失业的个体才会寻找工作,并假定失业者是异质的,以便获得工资出价的离散分布。[2]

如果工人是在给定工资出价的情况下做出供给决策,并且厂商为空缺职位设定工资,那么,工作搜寻的经验模型便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1)厂商在设定工资时并不考虑工人的策略;(2)工资出价是分散的。

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模型考察了把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的经济,并且包含多个时期,每个时期有k个工人和n个厂商,假定厂商是永存的,而工人个体则在经济体中面临一定的?死亡危险#;同时还假设产品市场为?拍卖者市场#,而劳动力市场为?搜寻市场#,虽然个体知道工资出价的分布形式,但在开始搜寻之前并不知道发出具体聘约的企业的特点。该模型还假定,厂商和个体是异质的;个体被分为低闲暇价值和高闲暇价值两种类型,低闲暇价值个体的比例被假定为已知,低闲暇价值者接受较低的保留工资,而高闲暇价值者接受较高的保留工资;厂商相应分为工资出价高和低两种类型,且低工资厂商的比例为既定。厂商的生产函数为劳动力供给的线性生产函数,生产率指数为[0,1]分布。个体追求一生期望效用最大化,而厂商则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这些假设,作者构造了非退化工资分布外生情况下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静态比较分析来考察失业补偿的增加对均衡工资分布的影响。虽然在假设生产率指标的密度函数为非递减的情况下,一般性失业补偿的增加会导致均衡失业率上涨。但是,对个体的直接激励效果却因厂商调节工资出价分布而被抵消;选择性失业补偿的增加,即只给予闲暇价值低的个体的失业补偿,则会降低均衡失业率 因为失业补偿的增加虽然能提高每期无业搜寻的效用,但在低工资厂商比例上涨的情况下,工作搜寻获利的可能性降低,只要低工资厂商比例对失业补偿的一阶导数大于0,低工资聘约的增加就会少于高工资聘约的增加。作者认为,作为工资分布变化的结果,失业补偿的增加会重新把工人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厂

商那里。[3]

柏戈(Birg er,1988)的一般均衡模型,将个体同时视为劳动者和消费者,企业标明工资和价格,个体进行需要花费时间但却无成本的搜寻。柏戈在关注个体和当前伙伴交易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其所花的搜寻时间,认为不存在对称稳态均衡,但存在非对称稳态均衡。而且,虽然与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的工资较高,而产品价格则较低,但大企业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他认为,这些利润可以被视为较高的市场地位的租金。在产品或要素市场上,市场地位本身是一种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准租金。同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兰格模型(Albrecht、Ax ell和Lang,1986)一样,柏戈模型表明,即使所有的个体事前都相同,搜寻过程的随机性也会导致工资和价格的离散。[4]但是,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兰格模型假定无在职搜寻,闲暇无效用,并且表明存在由有限的?工资-价格#组合所形成的均衡。此外,他们限定厂商的工资与产品价格不变,因而忽略了动态垄断力量剥削的可能性。

戴蒙德(Diam mond,1982)、[5]莫藤森等(M ortensen et al.,1980,1986)、[6,7]埃克斯坦和弗尔平(Eckstein&Wo lpin,1990:783~808)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工作搜寻理论。其中,埃克斯坦和弗尔平(1990)将劳动力市场搜寻的结构性分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实证研究中,他们率先把劳动力市场搜寻作为工人和雇主的最优决策结果进行了模型化,改进了将工资出价分布当作外生变量的工作搜寻结构性模型。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弗林和赫克曼(Flinn和H eckm an,1982:115~168)、弗尔平(Wo lpin,1987:801~818)、范!登伯格(Van den Berg,1990:255~277)等人对失业人员的工作搜寻进行了经验分析。

三、工作搜寻拓展模型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真实市场过程显示,在瓦尔拉斯均衡路径上存在多个交易,但对其原因和含义却鲜有研究。事实上,由于大部分搜寻模型把个体假定为在交易前就已经完成了信息搜集,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这些模型都不是?实时#运行的?。在这方面,有研究工人进行在职搜寻以实现职业转换(jo b transfer)的局部均衡模型(Burdett,1978;Jovanovic,1984),以及由莫藤森(Mo rtensen,1985)等人构建的静态局部均衡模型。在现实劳动力市场上,工作搜寻往往并不仅仅考虑工资因素,拓展型工作搜寻模型探讨了搜寻者效用函数中的非工资因素,如工作质量、工作保障、养老计划和作业环境等%。关于这些模型,正如柏戈所指出的那样,若不是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模型最好考虑非稳态均衡。目前的搜寻模型可以不同程度地加入转换成本、搜寻成本和广告成本等,从而实现模型的一般化。近年来,搜寻理论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在模型分析中纳入摩擦成本或搜寻成本,并且把工资出价外生假设改为内生假设,有的模型还允许在职搜寻。

豪尔泽(H olzer,1987)在分析了1981年美国长期跟踪调查(NLS)青年组的数据后发现,与在职青年工作搜寻者相比,失业青年工作搜寻者会做出更大的搜寻努力(搜寻努力程度用所采用的搜寻方法数以及每种搜寻方法所用的时间来测度),并接受更低的保留工资(与工资出价相比)。这些差异至少部分解释了失业搜寻者明显更可能找到工作,但工资较低的原因。失业工作搜寻者之所以愿意做出更大的努力,是因为他们的搜寻成本比在职搜寻者高。[8]

范!登伯格(Van den Berg,1992:1116~1133)对在职工作搜寻模型进行了估计。在职搜寻概念拓展了工作搜寻模型,而且对劳动力的自愿流动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如果新工作的工资不低于没有必要进一步搜寻时的最低工资水平(高于可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那么工人就会接受,从而放弃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巴德特和莫藤森(Burdett and M or tensen,1998)认

为,标明工资的典型搜寻均衡意味着递增的或者U形工资分布。[10]

在巴德特-莫藤森(Bur dett Mor tensen,1998)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搜寻模型中,明码标价博弈中惟一均衡解的特点是:作为连续统一体的雇主选择永久性的工资出价,而作为连续统一体的工人从出价集当中以随机、序贯抽样方式进行搜寻。和戴蒙德(1971)的结论相反,他们的主要结论是,在个体出价信息不完全时,假定工人无论是否失业都将持续进行工作搜寻,则工资分布的离差是工作搜寻造成的显著结果。[10]

在巴德特-莫藤森模型的基础上,范!登伯格和瑞德(Van den Ber g和Ridder,1998)使用荷兰战略性劳动力市场研究组织(OSA)关于劳动力供给的面板数据,对搜寻摩擦进行了估测,获得了对各个企业之间生产率分布、工资水平分布和就业分布的估计值。这个模型成为了劳动经济学文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模型。在一般劳动力市场搜寻的结构性实证模型中,工资出价的分布被假定为外生。在范!登伯格和瑞德构造的均衡搜寻模型中,作者认为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决定工资时,应当考虑到工作搜寻者的保留工资,所以工资出价的分布本质上是内生的。通过假定工资出价的分布和收入分布为内生和非退化,就能区分不同劳动力细分市场上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差异,证明在职搜寻对于均衡工资和收入分布具有独特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职搜寻者的聘约抵达率要大大高于失业搜寻者,工人能以相当快的速度增加工资。其结果是,在某一特定部门里,工资大多紧紧围绕边际收益产品上下浮动。[11]

在工资出价分布内生的基础上,范!登伯格和瑞德考察了该模型所达成的均衡是否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历史观察数据,结果发现工作分布和失业持续时间分布与历史数据相符,对于雇主设定工资的定性预测也得到了工资回归方程的证实。搜寻摩擦大约可以解释可观察工资出价方差的20%;而部门间生产率水平差异是决定工资的其他主要因素。范!登伯格和瑞德区分了劳动力市场的分隔情况,他们的研究还显示,劳动生产率上的异质性对于获得理想的拟合度很重要。其研究框架还被用来估计厂商的买方垄断力量,并进一步考察强制性最低工资发生变化的效应。他们发现强制性最低工资的变动对二十来岁年轻人的失业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生产率水平接近强制性最低工资。[11]

在受教育回报的估计方面,埃克斯坦和弗尔平(Eckstein和Wolpin,1995a)论证了教育回报应该根据工资出价分布来进行估计,因为工资出价分布是个体搜寻者必须面对的。他们的模型表明,由于有些个体并不真正参与工作匹配过程,所以平均工资出价要低于后来接受的平均工资。他们把劳动者分为高中肄业、高中毕业、大学肄业和大学毕业四组,发现各组间的失业持续时间和工资差异主要源自于组间工作接受率差异,而不是组间工作提供率差异;对各组个体的受教育回报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组间工资差异是由受教育回报的有偏测度所造成的;当把黑人与白人在4个组中各自分开后,组间可接受工资水平的平均差异大大低估了受教育回报。[12]而范!登伯格和瑞德(1998)的模型则表明,由于工作间的转换与过渡,因此平均工资出价要低于跨部门平均工资。[11]

四、工作搜寻过程与方法的实证分析

有关工作搜寻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工作搜寻过程进行考察和实证分析。豪尔泽(H olzer,1988)、[9]格雷格和沃兹福斯(Gregg&Wadsw orth,1996)以及埃迪森和波图格尔(Addi son&Portugal)[14,18]进行了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他们通过考察搜寻过程和不同的搜寻评估方法对于搜寻效果的影响,来重新认识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和搜寻渠道的有效性。

事实上,各种工作搜寻方法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种方法所需的时间和金钱各不相同。在

一国劳动力市场上,有些搜寻方法(如利用朋友和亲戚的非正式搜寻渠道)容易获得成功,而另一些方法(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效果则明显欠佳。因此,那种视搜寻过程为相同的倾向是不能令人满意的(Bradshaw,1973:35~40)。很多经验性研究对工作搜寻过程进行了考察,丰富并最终验证了工作搜寻基本模型。这些研究包括对有限信息条件下的工作搜寻策略和搜寻方法、各种搜寻策略与方法的使用强度、与每种搜寻方法有关的工作聘约信息等进行的考察。 豪尔泽(H o lzer,1987,1988)利用1981年美国长期跟踪调查(NLS)青年组的数据,分析了16~23岁失业工人的搜索行为。在豪尔泽的工作搜寻模型中,搜寻方法的选择不但与他们的成本和预期生产率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与非工资收入相联系。在每一时期,失业者个体通过选择自己的保留工资水平和搜寻强度,来寻求当期效用和未来预期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保留工资决定接受一项工作的概率,而一系列的搜寻方法则决定聘约的产生。[8,9]他区分了五种搜寻方法:亲戚朋友、对报纸广告的回应、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向雇主提出求职申请(直接申请)以及其他搜寻方法。亲戚朋友和公共申请这两种方法使用最为频繁,它们能够最有效地产生工作聘约,搜寻者接受聘约的程度也最高。豪尔泽还考察了搜寻决定因素和搜寻结果。在他的模型中,搜寻密度就是获得一项聘约的概率的函数,并且反映搜寻的预期回报。在个人搜寻层面上,预期聘约与直接申请、广告以及其他方法均呈正相关,而跟亲戚朋友和国家就业机构这两种工作搜寻方法却呈负相关。作者认为,亲戚朋友这一搜寻方法使用成本较低,决定了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相比之下,那些缺少就业机会的人则更倾向于求助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工作搜寻结果方面,豪尔泽用搜寻者收到的聘约分别对搜寻次数和所使用的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搜寻密度对得到和接受聘约的概率会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9]

豪尔泽关于通过亲戚朋友来寻找工作这种方式显著有效的发现也得到了布劳和罗宾斯(Blau和Robins,1990)的支持[16]。他们根据1980年机会均等导向计划数据,对通过亲戚朋友收到工作聘约和接受聘约的比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使用这种搜寻方法,单次产生的聘约数量最大,而且聘约的平均接受率也最高。布劳和罗宾斯也指出,在所有搜寻方法中,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产生的聘约数量最少,其接受率也最低。罗宾斯(Robins,1985)在早期的研究中也发现工作搜寻方法的使用次数与被雇用的概率呈负相关,并把这归因于美国失业保险制度关于工作搜寻的硬性规定。他还发现,与那些不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相比,失业保险金领取者使用较多的搜寻渠道,但他们接触到较少的就业机会,并收到较少的聘约。

相对而言,研究者对英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运行状况的评价比较乐观。格雷格和沃兹福斯(Gregg和Wadsw orth,1996)根据英国1984~1992年的劳动力调查年度数据和1992年之后的劳动力调查季度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有70%的失业求职者通过职业介绍中心来寻找工作。[20]通过职业介绍中心实现的工作匹配占到工作匹配总量的20%。1992年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表明,使用广告和职业介绍中心是紧随亲戚朋友这种求职方式之后的两种比较流行的求职方式(在它们之后才是直接上门应聘、私人就业机构和其他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是成功率最高的求职方法。作者对男性求职者进行的概率值(Probit)分析显示:直接上门应聘、通过广告找工作和通过职业介绍中心找工作这三种方法的有效使用,显著提高了失业人员成功摆脱失业的几率。与其他方法相比,职业介绍中心更能提高求职者脱离失业的平均几率。

Blanchard和Po rtug al(2001)[13]考察了葡萄牙低失业率和高长期就业率的相关性,并把这归因于严厉的就业保护立法。他俩认为,葡萄牙严格的就业保护立法导致了劳动力的低流动性,而低流动性又限制了工作搜寻渠道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他们的主要

结论&是:公共就业服务成功率低,经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找到的工作不能持久,工作报酬也较低,对人力资本的回报显著低于通过其他途径找到的工作。分析表明,公共就业中介机构的贡献在改善劳动力市场就业表现方面发挥的功能可能是中性的。如果导致长期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岗位供给率低,那么就更应重视他们得出的这个结论。在Blanchard和Po rtug al看来,[13]公共就业服务的改进也许只能改变受助工作搜寻者的地位,而对缩短工作搜寻者队列的长度并无作用。此外,葡萄牙的低失业率也说明偏好高风险的求职者为数相对较少。这两位作者认为,在葡萄牙劳动力市场上,直接求职方式的成功率和非正式网络的使用程度都高于英国(如Greg g和Wadsw orth,1996)。

目前,大多数有关工作搜寻方法的研究主要考察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如Baner jee和Bucci(1995),对发展中国家的在职搜寻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运用二分对数单位(log it)模型,对印度城市移民工作搜寻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把搜寻的潜在回报、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就业部门、所在城市、出生地等作为解释变量,得出的主要结论与英美等国的在职搜寻相似:工资低于可选择水平的工人更可能进行工作搜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轻、工作年限越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以及在公共部门之外任职的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在职搜寻。[19]在Banerjee和Bucci的样本中,移民大多通过非正规求职方式,特别是通过亲戚朋友来寻找工作。

五、评价与启示

工作搜寻理论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理论假设不断放松,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模型越来越贴近现实劳动力市场。学者们从工作搜寻角度来解释工资差异、探讨失业救济和最低工资等政策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各国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工作搜寻方法的深入考察,改变了人们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真实运行机制的认识:即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里,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作为非正式求职方式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最近的文献显示,有学者试图从工作搜寻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如A Cheron和F Langot,2004),从而使得工作搜寻研究日益将微观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做展开。

目前,工作搜寻理论无疑仍然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首先,目前的搜寻模型并没有证明搜寻和匹配大大改变了工资和就业的周期性表现。其次,尽管搜寻模型简明地解释了造成一般失业的原因: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工人和工作之间的匹配导致了一般失业,其中有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失业是由经济动态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复杂性所造成的。但迄今为止,这一理论模型尚不能确切地指出有多大比例的一般失业是由工作搜寻和匹配问题造成的。此外,大部分长期失业似乎不能用工作搜寻和匹配问题来解释。由于厂商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会对工人和其他厂商产生外部性?,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认为经济中的均衡失业是有效率的。

尽管工作搜寻理论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毫无疑问,这一理论仍然能够为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宝贵的启示。

首先,进一步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无疑有助于减少我国的摩擦性失业。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各类就业中介机构的效率,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滞后,增加了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无形中延长了搜寻时间,加剧了摩擦性失业。可以说,最近珠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局部性短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信

息供给不及时所造成的。

其次,教育培训与就业指导有助于失业人员缩短工作搜寻时间,降低求职成本;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劳动力群体尤其是青年劳动力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增强我国各种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能力,是有效开发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对这部分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如何对广大农民工进行培训,增加其人力资本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的问题,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再者,在鼓励劳动者选择多种渠道就业的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机构的效率是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发育的重要方面。

最后,工作搜寻理论为制定和评估劳动管理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例如,相同的失业保险政策和最低工资政策对不同的劳动力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在这方面,工作搜寻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可以为研究和评估我国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启示与借鉴。

显然,在目前失业率节节攀升,就业压力增大,大量劳动力求职受挫(某些劳动力群体如下岗工人的劳动参与率明显下降)的复杂形势下,这些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降低失业率、缩短失业周期、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本文将?w orker#译为工人,在某些场合可泛指劳动者或劳动力,不单指普通工人,也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

?真实动态效应的文献基于阿罗(Arrow,1959)的早期观察。根据阿罗的观察,搜寻所需的时间在不同选择中导致了买方反应滞后,以至于卖方具有?动态垄断力量#(还请参见Diam ond,1971)。

%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把在职搜寻和不利工作条件感知这两个因素一并纳入模型中加以分析。

(平均持续期使用流出量比率的近似值来估算。

)葡萄牙的公共就业服务主管机构是就业与职业培训局(IEFP),这是劳动和团结部的一个分支机构。

&作者的基本结论是在排除了接受最低工资工作和非典型(即定期合同)工作之后得到的。

?一方面,厂商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失业工人更容易找到工作,并在找工作时增加自己的谈判力;另一方面,又使得其他厂商更难招聘到工人,从而降低他们在招聘工人时的谈判力。

参考文献:

[1]Narendran athan,W,and S J Nickell M odelin g the process of job sear c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 conomics,1985,28:

29-49

[2]Albrecht,J W,and B Ax ell An equilibrium model of search employment[J] J ou rnal of Political E conomy,1984,92:

824-840

[3]Albrecht,James W,Vroman,Susan B Dual labor markets,efficiency w ages,and s earch[J] Journal of Labor Econ om

ics,1992,10(4):438-461

[4]Birg er Wernerfelt General equilibrium w ith real time search in labor and produ ct markets[J] Journ al of Political Econo

my;1988,9(4):821-830

[5]Diamond,Peter A Aggregate dem and man agement in search equilibriu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 om y,1982,90

(Oct ):881-894

[6]Bu rdett,Kenneth,and M ortens en,Dale T S earch,layoffs,and labor market equ ilibriu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 n omy,1980,88:652-72

[7]M ortensen,Dale T Job search and labor m ark et analysis[A] In Orley Ash enfelter and Richard Layard,ed s H an db ook

of lab or economics[C] Amsterdam:North H ollan d,1986:849-919

[8]H olz er,H J J ob sear ch b y em ployed and unem ployed you th[J] In 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87,40:601

-611 (下转第29页)

[8]E isen hardt,K M,&Sch oon hoven,C B Resource based 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strategic and s ocial effects

of entrepren eurial firm s[J] Organiz ation Science,1996,7:136-150

[9]Hennart,J F A trans action cost th eory of equ ity joint ventures[J] Strategic M anag ement Journ al,1988,9:361-374

[10]H amel,G Com 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 partner learnin g w ithin in ternation al s trategic alliances[J] S trategic

M anagem ent Journal,1991,12(Sum S I ):83-103

[11]Reuer J J,Zollo M,Singh H Post formation dynamic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 al,2002,

23:135-151

[12]M adh ok,A,&T allman,S B Res ou rces,tran saction and r ents:managing value th 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

tions hip[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326-339

[13]Ring,P S,&Van de Ven,A H Developmental pr oces ses of coop erative in teroganizational relations hip[J] Academ y

of M anagement Review,1994,19:90-118

[14]Dyer,J H 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how trans actors min imize transaction cost and max imize transaction value

[J] S trategic M anagem ent Journal,1997,18:535-556

[15]Parkhe,A Strategic alliance s tructuring:a game theoretic and transaction cos t examination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J] Academy of M an agement Journ al,1993,36(4):794-829

[16]吕人力,李毅 跨组织合作研究的新视野[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4):22-27

[17]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8]Bleeke,J an d Ern st,D Is you r s trategic alliance really a sale[J] H ar vard Bu siness Review,1995,(J an /Feb ):97-

105

(责任编辑:谷化)

(上接第21页)

[9]H olz er H J Search methods us ed by u nem ployed youth[J] J ou rnal of Labor Econ om ics,1988,6:1-20

[10]Bu rdett K,and D T M ortensen Equilibrium wage differentials,employ er s ize,and unemployment[J] International E

con om ic Review 1998,39(5):257-274

[11]H ow itt,Peter Bus ines s cycles w ith costly search an d recruit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 om ics,1988,103(Feb ):

147-165

[12]Ecks tein Z,and K I Wolpin Du ration to firs t job and r eturn to sch oolin g:es timates from a s earch matching model[J]

Review of E conomic Studies,1995,62:263-286

[13]Blanchard,O and Portu gal,P W hat hides behind an unemployment r ate:com parin g Portuguese and U S Labor M ar

k ets[J] Am 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87-207

[14]John T Addison,Pedro Portugal Job sear ch meth ods and outcomes[R] IZA Discu ssion Paper No 349,2001,

(Au g.)

[15]Gerard J,Van den Berg,and Geert Ridder An em pirical equilib rium s earch model of the labor m ark et[J] Econometri

ca,1998,66(5):1183-1221

[16]Blau,D M an d Rob ins,P K Job search outcom es for the em ployed and unemployed[J] Journ al of Political Econ omy,

1990,98:637-55

[17]Ports,M H T rends in job s earch method,1970 1992[J] M onthly Lab or Review,1993,116(10):63-67

[18]Portugal,P and Addis on,J T U nem ploymen t b enefits and unemployment transitions:a discrete du ration model w ith

m ultiple destination s[R] Unpub lished Paper,Department of Econ om ics,University of South Car olina,1999

[19]Banerjee Bis wajit,and Bucci Gabriella On th e job search in a developing cou ntry:an analysis based on Indian data on

m igran t[J] Economic Developm ent and Cultur e Chan ge,1995,(4):565-583

[20]Gr egg,P,an d W ads worth,J H ow effective are state employment ag encies?Job centre us e and job matching in Britain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 omics and S tatistics,1996,58:43-67

(责任编辑:谷化)

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某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一)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就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公司而言,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流失是企业资源的最严重损失,这种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关键人才的流失将影响和带动大批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该公司的研究,调查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内外因素,提出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最终将结果运用在同类型的公司中,为他们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帮助其明确影响企业人才的流失,并针对原因,找到适合的留人办法。同时,对于企业人才来说,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选题背景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起步晚,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人才的管理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的中、小企业还没成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流动也频繁,其中不乏一些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人才的流失,也逐渐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4)归口并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斌、周巍、陆士桢、南燕、李真、陈城、滕爱聪、李进民、王颖。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目标、原则、主体、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财政性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其他资金购买或委托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可参照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 社会工作服务socialworkservice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区、组织等)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和资源协调等方面的专业性服务,以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2.2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socialworkserviceprogram 为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一定的资源,按照预定的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所设计、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任务。3评估目标 3.1评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服务效果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3.2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技巧,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3.3作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项的依据以及为项目购买方确定项目执行方继续承担相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资质提供依据。 4评估原则 4.1客观性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反映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投入、运作、产出以及成效方面的实际情况。 4.2专业性原则 注重考察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服务项目中的运用。 4.3系统性原则 通过层次化结构对指标体系进行结构化分类,确定各类评估指标的权重,全面、综合地反映服务项目的整体情况。 4.4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方法符合项目实际,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易于操作。 5评估主体 5.1评估组织者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 专业12秋人力资源 学习中心苏州 姓名施丽花学号712116312003 指导教师傅夏仙 年月日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这个课题,中外学者分别在人才流失对企业带来的危害和相关原因上进行了分析。 国外学者J.Hack认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企业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减弱。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他指出企业一旦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将会直接危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Lee Dyer在他的硕士学论文写作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流失是仅次于财务危机最大的企业危机。企业人才流失如果变得严重,不仅会直接危及企业的人才队伍,更是破坏了企业的发展能力。Amin W在分析了密歇根州6家农场后,对人才流失现象也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生产效率下降,并最终体现到企业竞争力的减退。 关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危害,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邢宏伟在对一家公司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人才流失是企业最大的危害,一旦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直接损失的是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致命的损失。赵欣在对GJK企业人才流失进行研究后,则指出该企业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核心技术的丧失。人才流失后,尤其是转投竞争对手公司后,虽然有各种保密协议的约束,但是由于这些人才在本企业的实际工作,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自己核心技术的外泄,只是比起那种故意泄露核心技术的损失要小得多。其次,人才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还将会加大企业成本,比如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应时间等等。第三,对企业未来市场布局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关键产品的人才流失。 人是一种拥有各种需求的复杂生物,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曾经说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小詹姆斯等著,《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的需求,人才流失是个很自然的结果。 盛建英在对我国家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就指出目前很多家族企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用待遇代替精神关怀的问题,过分强调待遇而忽视人才的精神满足,结果导致很多人才对企业难以形成忠诚度,最终选择了离开。冯兆田则认为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人才所提供的环境空间太为有限。他以我国民营企业为例,指出目前很多

湖里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方自评估报告模板_修改版

厦门市湖里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期自评估报告 提交机构: 提交日期:

目录 项目基本信息 (1) 基本情况 (1) 项目概述 (1) 一、项目实施情况 (3) (一)活动开展情况 (3) 1. 项目活动完成情况对照表 (3) 2. 项目活动开展情况. (3) 3. * 活动计划变动说明 (3) (二)财务工作总结 (3) 二、项目目前成效 (4) (一)项目目标达成情况 (4) (二)项目效果 (4) 1. 相关方反馈 (4) 2. 社会影响 (4) 3. 申请机构或执行团队成长情况 (5) 三、下一步计划 (5)

项目基本信息I 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2.申请机构: 3.项目运行起止时间: 4.项目执行团队及人员分工(必要时请列表): 项目概述 提示:请从本项目设计的项目目标、服务人群、项目问题及具体需求分析、介入方式、主要项目活动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总结。 1.项目目标: 2.服务人群: 3.项目问题及具体需求分析: I撰写说明: ①本报告目录为自动生成,请撰写完成后选中整个目录,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更新整个目录”。 ②带*部分为按需撰写的内容,如无相应情况,请删除该标题从下一标题开始撰写。 ③本报告内容部分格式已设置,请直接在每个小标题(及提示语)下第一行起开始撰写,请勿直接在标题或提示语下进行回车换行开始撰写。 ④若撰写过程中误变动格式,请将撰写部分调整为小四号宋体字,首行缩进两个中文字符, 1.25倍行距

4. 介入方式: 5.主要项目活动: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活动开展情况 1.项目活动完成情况对照表 2.项目活动开展情况 提示:请针对每类项目活动进行分段详述,阐述其主题、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主要产出、服务对象参与情况,以及此类活动对于实现项目目标的贡献。未按计划实施或未达成活动目标的,请分析其原因及应对办法。(本部分为报告主体,请分活动重点详述) *如有相应的调研问卷和分析报告,请添加至附件。 3.*活动计划变动说明 提示:此项内容请按需撰写(如无相应情况,请跳过并删除该项)。活动计划变动的内容包括项目周期、活动形式、服务对象等变动情况及原因,并描述变动后的情况,评估活动调整后对项目成效的影响:

国外人才流失研究综述

国外人才流失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较早,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失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较有代表性的有: ①马奇西蒙模型 马奇西蒙模型(1958)最早出现在马奇和西蒙合著的《企业论》中,是关于人才流失模型中影响较大的模型。马奇和西蒙的模型可以被称为“参与者决定”模型他们的模型实际上是有两个模型共同构成,一个模型分析感觉到的从企业流出的合理性,一个模型分析感觉到的从企业流出的容易性。雇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估计是这里的两个最重要决定因素。他们研究发现工作满足度是与人才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把握以及对工作角色或其他角色的胜任程度等是相一致的,它们的关系如图: 但是人才流失意愿并不等于人才真正流出。在人才感觉到的流出的容易程度的决定因素中,马奇和西蒙特别强调雇员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可获得性以及他们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马奇和西蒙模型对人才流出研究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劳动力市场和行为变量引人到了对雇员流出过程的研究中,为以后研究人才流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模型缺乏充分的实证和经验性调查研究。

②普莱斯模型 普莱斯是美国对雇员流失问题研究卓有成就的专家,他建立了有关雇员流出的决定因素和干扰变量的模型,如图2.2。普莱斯定义了决定雇员流出的主要因素,它们包括工资水平、融合性(雇员在首属关系和次首属关系中的参与程度)、工具式的交流(直接影响到雇员所担当的角色)、正规交流(通论文下载过正规办公渠道传递信息),以及企业的集权化(权力集中程度)。前四种决定因素与雇员流出呈正相关性;第五个因素, 即企业的集权化与雇员流出呈负相关性。普莱斯模型的积极贡献在于它尝试将企业变量和个人变量结合起来探讨雇员流出问题。它给出了大量的个体人口学变量(如年龄,工龄等) , 这些变量通常与其他决定因素及干扰变量是相互作用的。 ③莫布雷中介链模型 莫布雷(Mobley, 1977)认为,在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中应该研究发生在人才工作满足与实际流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过程。他指出人才流出企业的过程如下: 雇员对工作的不满意会导致产生辞职的想法,之后会寻求对这种想法和行动的评价,进而衡量其它可能的选择方案,产生辞职意图,最终决定流出。Mobley 的主要研究理论假设是,认为雇员打算辞职的意图这一变量才是可能立刻导致雇员流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对工作的不满足。他强调将流出作为一个选择过程,并对把工作满足与流出的关系直接作为雇员流出的先兆的论点提出了质疑。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

刖言 本标准按照G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4 )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国 社会工作协会、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广东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斌、周巍、陆士桢、南燕、李真、陈城、滕爱聪、李进民、王颖。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目标、原则、主体、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财政性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其他资金购买或委托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可参照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 社会工作服务socialworkservice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区、组织等)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和资源协调等方面的专业性服务,以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 2.2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socialworkserviceprogram 为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运用一定的资源,按照预定的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所设计、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任务。 3评估目标 3.1评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服务效果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3.2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提炼社会工作服务技巧,提升社会工作服 务水平。 3.3作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项的依据以及为项目购买方确定项目执行方继续承担相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资质提供依据。 4评估原则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第六章——评估,对工作成效的检验第二节评估的方法与技巧一、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1.定义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成的程度。 2.应用范围基线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 3.操作程序(1)建立基线第一,确定介入的目标,例如,服务对象行为、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指标;第二,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中华考试论坛第三,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或者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情况。这个过程建立的是基线数据,此过程也称为基线期。(2)进入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之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3)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呈现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个数据不同,一般可以认为是介入本身作用的过程。(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完成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方法: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程度。(0)没有进展(1)很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有三个任务要去完成,而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2(4×3),用得到的总分除去12,再乘100%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目标核对表在有些情况下,社会工作的目标行为比较难以清楚界定,此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共同协商选择一些目标来指示介入的方向,并将它们罗列出来。在工作介入过程中和介入结束时都用一些等级尺度来衡量介入后的行为,并记录下它们,将介入后的行为与介入前所没有的、介入后才出现的,并讨论这些行为对服务对象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介入前后服务对象的行为变化。 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制定非常个人化的测量尺度来评估他们的改变情况。方法: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几个目标,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例如5级制,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做法是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到介入的看法。这是一种评估介入影响的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叠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资源。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测量比较粗糙,有进服务对象会倾向于对介入给予积极的评价,因此评估有可能不准确。

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探修订稿

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 探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探 张善智,张凤 张善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30051安徽合肥张凤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30051安徽合肥 E-mail:, 摘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怎么才能把人口资源真正变成人力资本真正使得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怎样培育人使得人成为一个资本另外怎样改善改进我们的管理体制使得人力资本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把其他的一些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这样一个生产要素更好的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才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够真正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键词 资源争夺人才流失现状原因 前言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全世界人才奇缺的严重形势 为缓解 人才供求矛盾世界各国一方面加快对本国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已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争夺优秀人才 人才争夺已经成为各 国经济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我国权威部门统计表明20多年来我国共有近60万专业人才出国学习 只有15万多人回到内地工作 2001年美国移民局发放了20万个用于招聘科技 人员的签证其中我国占10%德国政府实施“绿卡计划”揽入15万个专业人才我国是其首要目标之一另据经济日报载文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有2300万国内精英涌向外企日前央视的报道称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8万留学生选择在海外创业立业人才流失问题已经让国内诸多企业经营者挠头叹息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 我国作为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高度重视人才流失的问题全方位加强人才安全政策 1.我国目前人才流失现象分析

湖里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方自评估报告模板修改版

湖里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方自评估报告模板修改版

厦门市湖里区社会工作服务 项目中期自评估报告 提交机构: 提交日期:

目录 项目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实施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活动开展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项目活动完成情况对照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项目活动开展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活动计划变动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工作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项目当前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目标达成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项目效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相关方反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社会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申请机构或执行团队成长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下一步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2006-12-14 21:27:22) 经过充分准备,我组就“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具体分析了中国人才流失的现象、原因、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首先,在流失人才的界定方面,经过讨论,我们将其定为科学人才、非科学领域的各行业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而人才流失通常有两种途径:留学国外、移民。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了留学生人才的流失现象,也提到了科学人才、高技术人才的流失等。下面我将从现状、影响、原因以及建议这四个方面阐述我组成员的观点。 我国人才流失的现状介绍:据了解,全世界科技移民的百分之四十被吸引到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百分之七十二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仅在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超过了十万人。我国人才流失最主要的渠道是以学生和科研人员为主的出国留学、进修。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度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指出: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以留学生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生人员有52.74万人。回国人员只占24.7%,超过75%的留学生尚未回国。教学科研领域人才流失也相当严重。2000——2002年,人才外流率为18.6%,回国率为14.4%,人才净流失率为4.5%。1993——2001年间,我国软件人才流失率为10%左右。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率保持在2:3是比较合理和有利的。若以此为标准,中国仍处于严重的“智力流失”状态。 鉴于中国严重的人才流失现状,我们讨论了其影响。部分同学认为人才流失并非坏事,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流失的人才可以在国外优越的环境下更好的发展自己,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流失的人才在国外得到发展后有更多的资金来投资国内,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人员留在国外,他们同样可以同回国人员一样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信息时代,科技人员并非一定要本人回国才能为国效力。他们可以利用其优越的条件,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回国后所起不到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考虑到了其坏的影响。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人才流失的后果十分严重,国家前期人才培养投入将得不到回报。从企业的角度讲,人才流失后的置换成本相当高。据美国一项研究,一个人的离职可能会使公司损失5万到10万美元。人才流失成本包括:(1)人才交替成本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2)“专用资产”的流失:员工在某个企业通过学习获得的技术和人文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配合默契构成的生产力,就是蓄积在员工身上的该企业的专用资产;(3)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职工过程中要冒一定的风险;(4)企业为自身信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雇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雇的员工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5)文化蜕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体,结果是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去同方向蜕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其次,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入世后人才的流失将比市场份额的丢失更为危险。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地实施包括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在内的人才战略,对人才回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人力资源文献综述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企业人才流失文献综述 关于人才流失的问题,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而我国直到近十年才重视对人才流失的研究。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无关系,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现在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逐步变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流失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国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合理的人才流动有益于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发展,但过于频繁的流动已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人才的高流失率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当前,企业人才流失的管理与控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

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50年代中期。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人才流失是人才流动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一概念起源于50年代中期的英国,但是,直到1962年英国毕业的大学生纷纷流失到海外以后,这一概念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Mackay 1969)。 国外学者对人才流失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微观以及个人的角度进行分类。 1、宏观角度对人才流失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国家、区域、行业角度着手,对市场机制下,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研究。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行业结构的变化均会产生人才的普遍流动,如从穷国流向富国、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夕阳行业”流向“朝阳行业”。宏观角度对人才流动的研究富有成效,在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中均有较多论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ewin从环境推动的角度阐述了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会促使人才选择流出企业。他认为:个人能力、个人条件与其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Friedlander(1963)认为,社会及技术环境因素(包括上司、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自我实现因素(个人能力得到发挥)、被人承认的因素(工作挑战性、责任、工资、晋升等)构成了工作满意度;Vroom(1964)提出,工作满意度主要构成因素包括管理、提升、工作内容、上司、待遇、工作条件、工作伙伴等七个方面。这些因素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关键。如何平衡这些问题时企业解决人才流失与企业利益矛盾的主要方面。 2、微观角度,即从企业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大重要领域,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和实践研究。 Bevan认为,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比外部的吸引来说更能影响人才流失,而且人才做出离开企业的决定是基于离开的愿望和流动的容易程度。 马奇和西蒙(1958)最早尝试将劳动力市场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来考察和研究人才的流失行为。他们认为人才选择流出企业的意愿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对组织氛围、自身工作胜任力、人际关系、晋升机会等工作满意度方面做

浅论当今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论当今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当今企业人才流动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已引起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才流失是指人才离开企业,亦即离职。企业再也无法像水库般将人才储存起来了。人才流失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商业机密的泄露,而且还会给留下来的员工造成心理上的消极影响。本文主要对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人才流失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聚焦为人才的激烈竞争。本文提到的人才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一般是指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或重点培养的对象。企业人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使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企业持久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才流失是指人才离开企业,亦即离职。如何吸引、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及潜力,将人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我国企业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公司制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现行企业类型具体有: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股份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含港澳台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含港澳台资)、外商独资企业(含港澳台资)。根据调查显示:按企业划分,国有或集体企业人才的总流失率和主动辞职率最低,而民营企业人才的总流失率和主动辞职率最高。按行业划分,电子信息类企业人才的总流失率和主动辞职率最高,新材料、新能源类企业人才的总流失率和主动辞职率最低。在主动辞职人员中,主动辞职率最高的是科研部

社会工作评估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评估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评估涵盖了社会工作评估的诸多方面,对规范社会工作实务,提升教学工作者、实务工作者和政府部门工作者的社会工作素养,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面xx收集有关社会工作评估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政府逐步意识到社会服务项目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政府的不断重视,在诸多政策的指导下社会服务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然而在社会工作次发展地区社会服务项目发展的仍然不够成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方面。本文以东北地区社会服务评估为例,分析当前社会服务项目评估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促进社会服务项目评估的改进和发展。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专业社会工作有了令人鼓舞的大发展。但从全局来看,社会工作发展仍很不平衡。当前国内一些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广州、深圳等社会工作较为发达,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也多,我们称其为“社会工作发达地区”。还有一些地区和城市社会工作已有发展,但总体上社会工作机构数量

少,专业人才发展缓慢,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也较少,例如长春、西安等,我们称其为“社会工作次发展地区”。 以长春、沈阳、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为例,当前社会工作机构少,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也较少,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发展较不成熟,对于社会服务的运行状况、效果等评估缺少较为有效的制度。相较于国内社会工作发达地区而言,在社会服务项目评估方面东北地区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东北地区社会服务项目评估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吸取社会工作发达地区的评估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讨论东北地区的社会服务项目评估应如何改进。 项目评估的含义:评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查,需要运用“研究”的手法,就是运用社会研究程序,系统地调查社会干预的绩效。项目评估是指通过资料数据收集和分析,帮助项目经理或资助者就项目的目标、成果、效率等作出判断,以决定项目的存在价值。① 项目评估的类型:项目评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 根据资料收集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将项目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张。根据评估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项目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种。学者欧文和罗杰斯根据项目评估的主要性质和项目的发展阶段将项目评估分为五类:前摄性评估、澄清性评估、互动性评估、监测性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探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探 善智,凤 善智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30051凤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30051 E-mail:ah_25271126.,dept_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284160.html, 摘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怎么才能把人口资源真正变成人力资本真正使得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怎样培育人使得人成为一个资本另外怎样改善改进我们的管理体制使得人力资本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把其他的一些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这样一个生产要素更好的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才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够真正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键词 资源争夺人才流失现状原因 前言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全世界人才奇缺的严重形势 为缓解 人才供求矛盾世界各国一方面加快对本国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已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争夺优秀人才 人才争夺已经成为各 国经济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我国权威部门统计表明20多年来我国共有近60万专业人才出国学习 只有15万多人回到地工作 2001年美国移民局发放了20万个用于招聘科技 人员的签证其中我国占10%德国政府实施“绿卡计划”揽入15万个专业人才我国是其首要目标之一另据经济日报载文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有2300万国精英涌向外企日前央视的报道称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8万留学生选择在海外创业立业人才流失问题已经让国诸多企业经营者挠头叹息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 我国作为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高度重视人才流失的问题全方位加强人才安全政策 1.我国目前人才流失现象分析 1.1高级人才资源紧缺与大量流失现象并存 全国政协委员抗甫调查的数据说明了我国高级人才资源的紧缺2000年我国29个专 第一作者善智男1971年10月出生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

行政社工评估表

行政社工评估表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工作服务社行政社工评估方法 一、评估目的 1、通过评估来促进社工及时对工作和服务进行总结、反思,促进他们不断成长。 2、通过评估,不断提升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1、通过评估促进行政社工对工作和服务及时反思,促进同工不断成长; 2、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提高行政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奖优罚劣; 3、通过评估,不断提升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二、评估原则 公平、公正、参与 三、评估对象 上岗的机构行政社工 四、评估主体 机构和督导人员(含初级督导、见习督导和督导助理) 五、评估频率和时间 1、评估频率:2次/年 2、评估时间:每年 7月、次年 1月 (每年 7月评估社工本年度 1月—6月 表现,次年 1月评估社工本年度 7月-12月表现) 六、评估结果的运用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行政社工的绩效奖金,评选优秀社工(85分以上方有资格参与年度优秀社工评选),以及淘汰不合格社工(针对不合格社工,机构将视不合格程度,给予辞退、劝退、待岗或其它处理)。

六、评估内容: 第一部分为一线社工基本评估项(100分) (包括“服务表现”、“核心和专业胜任能力”、“制度遵守”和“机构活动投入”四项;各小项分数可精确到分。评估分数时,若需要特别说明打分原因,请在“备注”栏写明。其中,见习督导评估“服务表现”、“核心和专业胜任能力”和“制度遵守”中的“用人单位制度遵守情况”。) 包括“专业能力”(35分)、“工作表现”(50分)、“机构投入”(15分)三项,以及加分、扣分项。各小项分数可四舍五入精确到分。评估时,若需要特别说明评分原因,请在评分表“备注”栏写明。其中,督导人员评估“专业能力”和“工作表现”,机构管理人员评估“机构投入”。加分、扣分项,机构结合督导人员提供的有关材料,给予评分。 第二部分为评选优秀社工加分项(20分) 七、评估方法: 社工自评后交由督导助理及见习督导共同评估给出统一分数,以督导助理及见习督导的评估分数为准,再加上机构应评分项得分,则为一线社工的最终得分。(第一部分总分100分,60分以上合格,85分以上方有资格评选优秀社工。) 社工自评后交由相关督导人员共同评估给出统一分数,以督导人员的评估分数为准,再加上机构评分项得分以及加分、扣分,则为行政社工的最终得分。 第一部分 一、服务表现1 20 分 1、周工作报表、岗位要求所交的各种服务文字材料提交和质量情况:分 (单位:年) 1[1]“服务表现”由见习督导(及督导助理)评估。

人才流失问题剖析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才流失问题剖析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才流失问题的剖析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工商管理 2007级工商管理2班张宝 指导老师:饶扬德 一、关于人才流失的界定 1、人才的定义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人才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首都经贸大学黄津孚教授指出:人才是指在对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关于人才的定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句话虽然没有从理论学术角度对人才的涵义进行定义,但对人才理解更全面、具体、更具有现实意义。 结合香之源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香之源公司把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能为公司的管理、营销、市场开发等带来推进和变革,能为公司创造效益的员工都被认定为公司的人才,他们也是公司的核心员工。香之源公司对人才认定的标准和大体流程见图2(1 香之源公司人才认定标准和流程图。 第 1 页 (共 10 页) 判定岗确定具 位重要备的关 程度键技能公司人对认定 才的认人才的 定考核

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度 和对公司的贡献度 图1,香之源公司人才认定标准和流程图 香之源公司认定的人才大都经过了公司两年以上的培养,市场人员都做到了区域经理以上的级别,营销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能力,在各自岗位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独自负责某一部门、带领某一团队的主要负责人。 2、人才流失的概念 人才流失,可以理解为企业需要的核心员工的流失,对企业而言,并非所有的员工流失都是人才流失。同样的人才流失也不同于人才流动,从市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只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才能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想,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将人才流失按照终止劳动合同的决定者来进行划分,人才流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人才主动流失是指人才是终止劳动合同的决策者,主要是人才主动辞职的形式;人才被动流失是指企业是终止劳动合同的决策者,包括被组织解雇、退休。在学术界,对人才流失的研究一般都是围绕人才主动流失开展的,同时我们对人才流失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以主动流失为研究对象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中,研究香之源公司的人才流失,指的就是香之源公司认定人才的主动流失。 3、员工流失率的计算方法 总流失率TTR(Total Turnover Rate)计算公式为: 第 2 页 (共 10 页) TTR,S,N × 100 式中:TTR--总流失率 S一某一时期内雇员流失总数 N 一被研究的企业某一时期内的雇员平均数

5-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试行)

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全面检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成果,客观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同时不断规范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运作,努力提升社工服务水平,保障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顺利开展,推动全市社会工作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要求,结合当前东莞社会工作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考核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合同的履行情况、服务项目目标达成度、社会效益、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价的过程。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部或部分运用财政资金(含政府管理的社会资金)向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考核评估。其它由单位自筹经费或通过社会筹资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可参照本办法进行考核评估。 第四条考核评估由市、镇(街道)社会工作主管部门牵头并负责统筹组织,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具体实施,所需经费由市、镇(街道)财政负担。参与评估的主体包括市、镇(街道)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市社会工作协会等行业管理机构,具体使用社会工作服务的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督导,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一线社工以及服务对象。受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开展考核评估,任何其他组

织和个人未经市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干预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开展考核评估工作。 第五条考核评估应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坚持专业性与科学性、效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确保考核评估过程方法统一、结果客观真实。 第六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考核评估既包括过程指标,也包括结果指标;既包括客观指标,也包括主观指标。具体从专业服务标准、服务量标准、服务成效标准、服务项目和机构管理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一)专业性方面。专业性主要指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应配备能够完成服务项目需要的专业社工;要求在实施服务项目过程中主要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二)服务量方面。服务量包括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整体工作量和社工个体工作量。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整体工作量包括组织培训活动次数、培训人次、服务项目次数、项目服务人次等。社工个体工作量包括个案会谈时数、个案开案人数、个案结案人数和小组开设组数、小组活动节数、小组服务人次等。社工个体工作量以政府购买服务合同指标作为考核依据。 (三)服务成效方面。服务成效主要指围绕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约定目标所开展服务的实质效果,包括服务对象的受益情况,服务工作的社会效益,相关部门、服务对象及社会公众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