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统计方法

常住人口统计方法
常住人口统计方法

常住人口统计方法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了让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发展进程加以界定和监测,使公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知道当前的发展水平及同其他地区、国家的差距,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作为经济主体和社会细胞的“人”理所当然的成为该指标体系的核心,人口统计成为各种统计的基础。在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时代,户籍人口基本就是本地生产、生活的总人口,因而可以直接作为发展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人口流动性增强,户籍人口与本地生产、生活的人口出入越来越大,要客观地反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使用常住人口指标已成必然。

一、常住人口的概念

常住人口是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

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具体调查时,符合以下几种情况的人口登记为常住人口:

(一)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

(二)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三)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四)调查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五)原住本乡、镇、街道,调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户口所在地只登记人数,不计入户口所在地的常住人口数内。

二、常住人口统计的重要性

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并制定发展规划,常住人口是计算人均水平和人均增长水平的必要指标。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常住人口是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依据。

(二)为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很多指标如城镇基础设施状况、社会发展投入、社会安全状况等都离不开常住人口的统计。

(三)要了解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常住人口是计算城镇及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收入、消费和积累水平的依据。

三、常住人口统计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人口普查按照常住人口概念及其具体的五种情况来登记调查,普查得出的人口即为本地的常住人口。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大,所需经费多,但数据最准确。

(二)人口测算利用相关部门的人口变动资料进行测算。先以当年末公安局的户籍人口为基础,结合计生委的人口资料,确定人口基数,再根据公安的流入人口资料与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当年的流入人口,利用公安、计生、劳务办、就业局的流出人口资料确定当年的流出人口,最后用人口基数加上流入人口减去流出人口推算当年常住人口。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和所需经费都较少,但数据误差大。

(三)人口抽样调查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即以人口普查时的常住人口数为基础,每年进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取得常住人口发展速度或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进而计算报告期的常住人口数。较前两种方法而言,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及所需经费

都适中,且数据比较准确。

四、常住人口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落实困难。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都是一项系统工作,前期的组织准备、人员选调培训、各种资料印刷、后期数据处理及开发、最后的总结表彰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撑。由于地方财力、领导重视程度、宣传力度等多方面的原因,经费成为开展调查工作的制约瓶颈。

(二)人口调查误差。一直以来,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都以常住人口登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调查员的业务素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文化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常住人口的界定,进而影响调查的结果。

(三)测算趋势把握不准。就人口基数来看,公安人口与计生人口本应一致,但由于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和户籍管理漏洞,一部份超生人口有计生户口,无公安户口,另一部份超生人口有公安户口而无计生户口,从而造成两部门的数据不一致,基数难以确定;就流入流出人口来看,无一个部门的资料为完全统计数,且准确性较差。因此,人口测算的人为因素太强,数据的准确度受统计人员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大。

(四)抽样难以达到各方面的要求。样本代表性、样本容量、调查内容都会直接关系到抽样调查的结果。抽样方

法不科学,不能代表整个人口发展现状,抽样就毫无意义;样本量太少,不能满足县区市的需要,就会降低抽样的利用价值;如果调查内容太繁杂,由于基层调查员多由村、居委会干部担任,他们本身工作就较多,抽样的数据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五、关于常住人口统计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重要性宣传,引起领导重视。常住人口概念正在逐渐渗透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指标也逐渐被各个部门采用,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宣传,寻求部门配合,积极主动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为经费争取创造有利条件。

(二)根据调查需要,科学组织抽样。三种常住人口统计方法中,人口抽样调查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但科学组织抽样至关重要。

1、要注意纯农村、纯街道和城乡结合部的样本分布和样本个数,尽量使样本不但对省级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对市县两级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抽样的利用价值,而且调动了基层调查员的工作积极性,抽样的质量更有保障。

2、抽样小区要相对稳定,以便于抽样的组织和数据的可比性

3、按照抽样的主要目的设计调查表,年度性抽样除了出生、死亡、流入、流出等主要指标外,如果不是特别重要,

尽量不增加其他指标,减轻基层工作量,提高主要指标数据质量。

(三)改变现有“常住人口”登记方法,探索其他登记法。现有“常住人口”调查法虽然结果比较直观,但具体调查登记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建议尝试其他客观性较强的登记法,如在2005年11月1日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采用的“现有人口”和“外出人口”登记法。

(四)协调和指导部门统计、提高部门数据质量。就人口测算来说,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搞准人口基数,这就要求户籍人口和计生人口的统一,因此,要建议公安局和计生委两个部门在每年年末进行人口总数核对。

其次要摸清流入流出人口数,搞好劳务流动统计是问题的关键,虽然目前公安局、计生办、劳务办有流入流出人口资料,但数据参考性差,建议劳务流动由公安部门实行全国联网管理,硬性要求用工单位凭两证即“身份证”和“务工证”用工,这样就能很方便地查出来本地务工者和外出务工者,便于流动人口登记和管理。

人口统计学题库讲解

8、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女人口数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当女性人口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9、年龄别性别比指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人口数之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某一年龄组女性人口数为10 0时所对应的相同年龄组的男性人口数。 10、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婴和女婴的对比比例关系。 11、虚岁年龄一般是出生后当年就算一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一岁。 12、确切年龄是从出生之日起至计算之日为止所经历的真实日数。 13、周岁年龄(实足年龄)是从出生时起至计算时为止共计经历的整年数。 14、少年人口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15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15、年龄中位数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 16、年龄众数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17、平均年龄是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一般特征的指标,能说明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 18、高等教育普及率通常以每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表示。 19、文盲半文盲率是指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20、就学率是指某一时刻各级学校在学人数与相应年龄人数之百分比。 21、在业人口也称为就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一部分人口。 22、非在业人口指我国城镇中达到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不能取得劳动报酬的那部分人口。 23、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处在适合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 24、非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 25、少年儿童人口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26、老年人口负担系数(老年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27、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最全统计学原理习题与答案

最全的统计学原理习 题 经济统计学教学团队

二0一0年十一月 第一章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部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是( )的有力工具。 A.解决问题 B.克服困难 C.进行交流 D.认识社会 2.在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过程中,首先使用“统计学”这一术语的是( )。 A.政治算术学派 B.国势学派 C.数理统计学派 D.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3.在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首先将古典概率论引入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学者是( )。 A.阿道夫·凯特勒 B.威廉·配第 C.约翰·格朗特 D.海尔曼·康令 4.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 )。 A.自然科学 B.新兴科学 C.方法论科学 D.实质性科学 5.在确定统计总体时必须注意( )。 A. 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 B.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同的 C.构成总体的单位,不能有差异 D.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相干的单位 6.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7.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 8.标志是指( )。 A.总体单位的特征和属性的名称 B.总体单位数量特征 C.标志名称之后所表现的属性或数值 D.总体单位所具有的特征 9.一个统计总体(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1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现象内容的特征不同可分为( )。 A.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B.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C.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D.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11.对某市高等学校科研所进行调查,统计总体是( )。 A.某市所有的高等学校 B.某一高等学校科研所 C.某一高等学校 D. 某市所有高等学校科研所 12.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全部国有工业企业 B.该市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C.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 D.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每一台设备 13.有200个公司全部职工每个人的工资资料,如要调查这200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情况, 则统计总体为()。 A.200个公司的全部职工 B.200个公司 C.200个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 D.200个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14.指出下列哪个是数量标志() A.月工资 B.学历 C.健康状况 D.性别 15.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A.标志 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 16.某班四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5分,这四个数字是()。 A.标志 B.标志值 C.指标 D.变量

常见人口统计图判断技巧

常见人口统计图判断技巧 河北省枣强中学——王丽娟【类型呈现】 一、与人口增长率有关的点状、折线或柱状统计图 图1为点状图,图2为柱状统计图,这两类图在判读时都要紧紧抓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这条主线,从坐标图中正确读出数据进行计算即可,但读图时要认真仔细,弄明白坐标轴代表的含义及图例。 如图1可分别读出四个点对应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值,进而求出自然增长率,然后再去判断各点可能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以及推断四个地方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图2中横坐标代表了三个区域,从纵坐标中读出各自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值,再去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进而探究影响人口增长率的因素。 【同步练习】 右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2.影响c区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C.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D.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以及影响人口 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第1题,a区域:高出生率、高死亡 率、低自然增长率,故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b区域:较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故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第2题,c区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发达国家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种类型。 答案:1.D 2.A 二、反映人口结构及增减趋势的金字塔图 阅读金字塔图的基本步骤如下: (1)要看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别的人口数量,在人口增长不同阶段所占比重的变化特点; (2)要分析人口增长不同阶段,各年龄段男女性别人口比重的大小与未来人口增长趋势之间的关系。 如在甲图和乙图所示的金字塔图中,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别的人口数量,在人口增长不同阶段所占比重的变化图像呈现出下宽上窄的特征,15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所占比重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小,像一个真正的金字塔。人口的年龄越小,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大;而人口的年龄越大,所占比重越小。从未来这种人口结构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预测分析,这种类型的人口模式必定是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很高,未来人口增长的趋势是迅速增长。丙图所示的金字塔底部收缩,说明人口结构中15岁以下的儿童、少年的比重小,反映出生育和生育潜力较小;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大,死亡和死亡率的潜力较大,未来这种人口模式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会呈现相等,甚至出现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其人口增长的趋势是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必将会缩减。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第二章:人口状态统计指标

一、基本概念 1、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又称少年儿童比重,是指14周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其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轻或者年老化程度。 2、老年人口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其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特征。 3、年龄中位数: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由于年龄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重点位置来确定的,不受极大或极小年龄数值的影响,具有位置平均数的性质,所以可以用来反映整个人口总体的年龄水平。 4、平均年龄:是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一般特征指标,具有说明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的性质。因此,它可以用来作某一人口总体在不同时点上或同一时点上不同人口总体间进行比较。 5、年龄众数: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也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一样不是根据人口总体的全部年龄值,而是根据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的一部分年龄值计算的。 6、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女人数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当女性人口数位100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7、出生婴儿性别比:它是反映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女两性间的对比比例关系,它是影响总人口性别比的重要因素之一。 8、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又称少儿抚养比,指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少年儿童。 9、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老年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老年人。 10、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适龄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非劳动适龄人口。 11、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处于适合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年龄界限是15—64岁。 二、思考题 1、什么是时点人口数?统计时点人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时点人口数是一个静态指标,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状态下的人口。统计时点人数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定时间点;二是确定统计的范围;三是确定人口统计的范畴。 2、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可以分为几种?划分这些类型的指标有哪些? 答: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是根据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决定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类型的方法。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指标主要有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四个指标。具体如下: 3、人口老化和老年型人口是同一概念吗? 答:人口老化和老年型人口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老年型人口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 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2.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3.统计标志用以说明()。 A.总体的属性和特征 B.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 C.总体中各个单位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D.总体单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运作的结果 4.某市进行一次零售食品质量与价格调查,其调查单位是()。 A.该市所有食品商店 B.每一个食品商店 C.每一种零售食品 D.全部零售食品 5.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 A.工业企业中的职工 B.每一个企业的厂长 C.每一个工业企业 D.企业中的每一个车间 6、调查某市全部工业企业设备的状况,则调查单位是()。 A.全部工业企业 B.每一个工业企业 C.每一台设备 D.设备台数 7.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 A.两者均为离散变量 B.两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8.某市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9.已知某地区有300家工业企业,要调查研究这些企业生产那设备的完好状况,调查单位是()。 A.300家工业企业 B.每个工业企业 C.全部生产设备 D.每一件生产设备 10.统计调查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 A.基础环节 B.中间环节 C.最终环节 D.必要补充 11.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一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12.对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物种类等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国铁路货运概况,这种调查属于()。 A.不连续性典型调查 B.连续性全面调查

常住人口统计方法

常住人口统计方法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了让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发展进程加以界定和监测,使公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知道当前的发展水平及同其他地区、国家的差距,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作为经济主体和社会细胞的“人”理所当然的成为该指标体系的核心,人口统计成为各种统计的基础。在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时代,户籍人口基本就是本地生产、生活的总人口,因而可以直接作为发展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人口流动性增强,户籍人口与本地生产、生活的人口出入越来越大,要客观地反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使用常住人口指标已成必然。 一、常住人口的概念 常住人口是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

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具体调查时,符合以下几种情况的人口登记为常住人口: (一)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 (二)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三)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四)调查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五)原住本乡、镇、街道,调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户口所在地只登记人数,不计入户口所在地的常住人口数内。 二、常住人口统计的重要性 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并制定发展规划,常住人口是计算人均水平和人均增长水平的必要指标。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常住人口是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依据。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11905

第一章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 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有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目标。 答: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方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现代企业做到这几点才能在企业中得人心,每个人都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工作效率才会提高。“明法、一法”明法是法律公布于世。一法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游泳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认为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答:因为当时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剧烈争夺的局面了。泰罗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实质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内容: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征 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三节人本原理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关于常住人口统计方法的思考

中国信息报/2004年/04月/27日/ 关于常住人口统计方法的思考 王购高 关于常住人口统计的原则 1.基本反映客观实际。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取得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统计资料,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准确,即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常住人口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间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特别是外来人口情况更加复杂,居住分散、流动性大,搞准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更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我们在进行常住人口统计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工作,使常住人口统计数据基本反映客观实际。 2.统计方法设计要考虑县市(地)两级需要。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在设计常住人口统计制度方法时,要考虑县市两级的需要。特别是在制订与之有关的抽样调查方案,组织进行抽样调查时更要注意。在以往的统计工作中,有时如五年一次的1%、1‰的人口抽样调查,样本量过少,对县市两级根本无代表性。县、市两级统计部门所做的工作,纯粹成了交“公粮”。 3.方法要简单易行,操作性要强。进行常住人口统计调查工作,要从人的居住地开始,需要动员村(居)委会最基层的同志参与。而村(居)委会的同志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同时县市两级政府统计部门人员力量与工作任务的矛盾大。进行常住人口统计,方法一定要简单易行,操作性强。 4.要整合统计资源,搞好条块结合。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来源有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经常性登记。目前,与人口统计有关的有公安、计育、统计等部门。国家和省一级人口数据基本是由统计部门以人口普查为基础,按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市县一级基本是采用公安部门的人口统计年报。进行常住人口统计,政府统计部门要发挥龙头作用,全局一盘棋,统筹规划。要分析研究公安、计育人口统计的现状,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加强对部门人口统计的指导和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 5.从三种人口概念入手,规范常住人口统计。人口数据可分为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三种。户籍人口是某一个时间户口在某地的全部人口。户籍人口以户口为统计依据,不管人在何处,都由户口所在地统计。目前公安部门的人口统计就是按户籍统计的。现有人口是指在一定时点上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它包括外来暂住人口,不包括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大加之统计上的时间差,现有人口数没有进行统计。常住人口是经常或久居本地的人口,包括居住本地暂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外地人在本地暂时居住的人口。常住人口统计必须明确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对于时间标准,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以半年为界。这次国家统计局[2004]4号文件以一年为界。对于空间标准,普查时以乡、镇街道为界,计算人均G DP,应以计算人均G DP的区域范围为界。我们进行常住人口统计,就可在理清三种人口概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上入手,采取不同的办法。 关于常住人口统计的方法 进行常住人口统计可从不同角度出发。根据上述的统计原则,本人认为下列两种方法可供参考。 方法1: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即以人口普查时的常住人口数为基础,每年进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取得常住人口发展速度,进而计算报告期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公元前21世纪(夏朝)我国有了最早的统计资料。 2、在国外,古希腊、罗马时代有了人口数和居民财产的统计工作。 3、公元前3050年,埃及为建“金字塔”,在全国进行人口的财产调查。 4、统计学派: ①政治算术学派。17世纪资本主义的英国,代表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创始人)。约翰·格朗特编制 了世界上第一张“死亡率”统计表。 ②国势学派(记述学派)。18世纪封建制度的德国,代表康令。1749年首次使用统计学来代替国势学。 ③数理统计学派。19世纪比利时,代表凯特勒,著有《社会物理学》。 5、列宁被称为社会主义统计的奠基者。 6、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将统计工作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半完善统计体制作为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7、在我国统计学又分为: ①社会经济统计学。②自然技术统计学。③数理统计学 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1、统计: ①统计工作: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②统计资料(统计信息):各种统计数据资料,信息主体。 ③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学科。 2、统计学的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具体性④社会性。 第三节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工作的各项任务就是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2、统计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 3.总体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4.确定总体和总体单位注意: ①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 ②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5.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6.标志分: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和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 7.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8.指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质的规定,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和指标数值(指标量的规定,是根据指标的内 容所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 9.统计指标的特点:①都能用数字表示②说明总体综合特征③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数量。 1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总体内容分: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和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11.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分: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第一~第三章) 一、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5分)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 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 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共4.5分)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 日,则调查期限为(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0.7分,共4.2分)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A、D)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各种设计活动,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被合理化和组织化。另外,设计管理还要负责处理设计与其它管理功能的关系,并负责有效地使用设计师。 在设计管理的过程中,设计管理者扮演了组织者、协作者、整合者、同中求异者、传达沟通者及媒介者等诸多角色。本章在管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1节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设计管理原理是对设计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除具有管理原理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系统原理是指将产品创新设计的整个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式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设计要素、设计组织、设计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设计管理系统的最优功能,以实现企业产品的整体优化和产品创新的总体目的。 在一项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在这一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之间也存在着这种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设计管理系统的正常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设计管理者必须坚持系统理论和方法论,通盘考虑,全面权衡,综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问题。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内诸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性质必然满足系统存在的一切条件。一方面,系统的整体目标规定着要素的根本性质及其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素又随着管理系统是开放而同外部环境以及其它系统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输入和输出”,表现为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相关图景。设计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管理对象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充分的系统管理和综合,以实现设计管理的最优化目标。 为了正确贯彻设计管理系统的原理,必须掌握它的三个主要观点: 1、目的性观点 设计管理意义上的“目的”一词,是指设计管理系统存在的依据和最终目标。没有目的的设计管理系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系统;目的不明确或混淆了不同的目的,都必然会造成设计管理系统的紊乱。一般讲,设计管理对象在未经管理之前呈无序状态。设计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统计技术标准和方法

: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统计技术标准和方法 (试行) 全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统计是国家科学合理编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广播电视覆盖网有关技术政策和标准,并参考国外有关人口覆盖率统计方法,现对广发技字【1987】764号文“关于按广播电视统计覆盖标准统计覆盖的暂行规定”作修改和补充,请各厅局按照修改后的广播电视覆盖率统计技术标准进行人口覆盖率统计。 一、技术标准 1、人口覆盖率的统计,采用实测场强(或电平)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主观评价为主。下面给出基准值供实测时参考。 (1)中波广播 、 基准场强采用夜间标称可用场强71分贝; (2)短波广播 场强取预测场强中值(理论计算值)白天为50分贝,早晚为55分贝(场强中值理论计算及统计方法见附件一); (3)调频广播 基准场强为48分贝,接收天线高度为4米(规划的边界场强为56分贝,接收天线高度为10米,所以基准场强作8分贝的校正); (4)电视广播

基准场强为57分贝(VHF)和67分贝(UHF),接收天线高度为4米; (5)有线电视 @ 以有线电视入网终端用户数为统计标准,每户可按4人计算;用户电视机输入电平为60-80分贝,其图像质量应符合规定的标准。 2、主观评价采用5分制。中波、短波、调频和电视广播收听收看的评价标准均为3分(声音和图像损伤稍觉讨厌或尚好)。评价方法,声音质量参阅部标GY/T106-92之表9和GY/T107-92之附录A2,电视图像质量参阅GB7401-87。 主观评价时,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采用符合国标GB9374-88中的B级收音机,电视采用符合国标GB10239-94规定的接收机(其技术参数测量采用国标GB9372-88)。 二、采用技术标准统计人口覆盖率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1、按不同节目统计人口覆盖。以地(市)为基础单位统计,由各省汇总各个节目覆盖情况上报广电总局。 2、地(市)在进行不同节目人口覆盖率的统计时,以各乡镇作为同积覆盖的小区,在各小区覆盖人口总和(服务不到或不好的小区不能统计在内)的基础上,得到该地(市)不同节目的人口覆盖率,省在其基础上进行统计。 3、中央节目的人口覆盖率只能统计中央节目(广播和电视)专用发射机或转播发射机以及有线电视专用频道覆盖到的人口。其他各级电台、电视台等在自办节目中转播或插播中央节目的,不能计入中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xx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

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

人口统计复习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全院素质教育选修课 《人口统计》复习题(2011.6) 一、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人口再生产? 3、什么是静止人口?它有哪些性质? 4、计算人口密度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什么不同? 6、普查工作分为哪几个阶段? 7、什么是性别构成?影响性别构成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8、什么是人口年龄构成?在国际上按人口年龄构成把人口划分为哪三种类型?区分年龄构成类型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9、什么是封闭人口和开放人口? 10、年龄中位数和平均年龄有什么不同? 11、对人口社会构成通常采用哪些标志进行研究? 二、现有某市2009年各年龄组妇女人数和生育人数资料: 要求计算:(1)各年龄组生育率;(2)育龄妇女总生育率;(3)总和生育率;(4)终身生育率。 注:计算结果保留数位同于所给资料。

三、已知某地区育龄妇女生育率及生存率资料如下: 附:已知出生婴儿中女婴占48%。 要求据上述资料计算:(1)该地区育龄妇女的总生生育率;(2)该地区的粗人口再生产率;(3)该地区的净人口再生产率;(4)该地区的平均世代间隔年数;(5)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注:计算结果中,平均世代间隔年数保留二位小数,其余保留数位同于所给资料。 四、试推导人口增长加倍时间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平均每年人口增长速度为0.5%,1.5%和3.0%时的人口增长加倍时间。 五、某市1997年底有人口367万人,1998年全年出生56,826人,死亡23,063人,迁入10,958人。迁出4,721人。试计算该市1998年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 六、某地1996年各年龄组人口数资料如下表:

统计学原理

1. 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和随机关系 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标准答案: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2. 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2000名学生 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每一名学生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每一名学生 标准答案:每一名学生 3. 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相比( ) 都具有平均意义 都可用复名数表示 都是两上有联系的总体对比 都具有正逆指标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都具有平均意义 标准答案:都具有平均意义

4. 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标准答案: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5.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男性是品质标志 人的年龄是变量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人的年龄是变量 标准答案:人的年龄是变量 6. 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平均寿命,人口净增数,这四个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1个 2个 3个 4个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 3个 标准答案: 3个 7.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 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标准答案: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8.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 小于100% 大于100% 等于100% 小于或大于100%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等于100% 标准答案:等于100% 9. 保定市工商银行要了解2000年第一季度全市储蓄金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金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这种调查属于( )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抽样调查 普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