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五章《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五章《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五章《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

《图片的处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节课在内容选材上,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环保题材,努力从学生兴趣入手,培养能力。在环节设计上,用实物图片展示需要达到的效果,引导学生理解需要达成的图片处理效果,然后自主探究实现这样的效果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形成技术服务于内容,思想先行于操作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五章《图片的获取与处理》第二节的内容。图片的处理是对直接获取的图片进行加工、美化,达到预设的效果。教材中主要介绍了ACDsee、我形我速、Photoshop三种图片处理软件。根据实际情况,本人选择Photoshop软件作重点介绍,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片进行调整色彩、旋转与裁剪、抠取与合成等一些简单处理。本人拟以制作“公益海报”为主题,在整合多种图片处理技巧的基础上,个性化地表达学生的创作思想。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课程,教材中学生刚接触到图片的获取知识,而且对于Photoshop 软件也很陌生,图片处理方面学生没什么基础,不易长效集中注意力,因此需要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思维动向,调节学习情绪,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实际,重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基于以上理解,我简化了一些概念化的内容,主要以实现“公益海报”作品的创作作为学生达成目标。图片是学生比较喜爱和容易接受的信息之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且乐于探索,因此比较适合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载体。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对图片进行调整色彩、旋转与裁剪、抠取与合成等操作。

2.能描述制作宣传海报的一般流程。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对原始图片进行多元化的分析与加工。

2.能对图像分析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Photoshop软件在图片处理过程中的各种优势。

2.能描述处理后的图片所表达的意义。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图片的调整色彩、旋转与裁剪、抠取与合成等操作。

教学难点:图片的抠取与合成;图层的增加与删除。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选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悉心引导,准备好打印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以期实现高效课堂的学习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欣赏一组Flash公益海报图片,引入课题:图片的处理。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欣赏一组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海报图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任务探究

1.选择图片

图片处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图片,呈现素材图片,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小组成员尽量选择不同的图片。请各小组成员简单描述选择的图片所表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选取了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图片,激发兴趣,引导思考。

2.分析图片

分析图片是对原始图片的主题表达、颜色运用、尺寸大小、亮度、对比度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进行下一步图片处理提供依据,让学生理解分析图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选择软件

目前可以用来处理、加工图片的软件很多,不同的软件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图像处理软件。教师简单介绍ACDsee、我形我速、Photoshop三种图像处理软件,重点介绍Photoshop软件。学生认识工具箱时,可以与画图软件工具箱作比较,注

意软件之间的相通之处。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基本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画图软件比

较熟悉,通过Photoshop与画图软件的比较学习,培养学生使用新软

件的探索能力。

4.图片处理

图片处理是最主要的环节,对图片进行处理可以使图片变得更美

观,甚至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为表达主题服务。

任务一:调整色彩

呈现出打印好的背景图片,请学生分析图片。背景图片色彩太暗

而且画面倾斜,学生经过分析之后,很容易发现这两点问题,然后教

师针对图片太暗的问题,提示色彩要为主题服务。例如:为表现环境

污染造成的危害,色彩比较灰暗,有时造成一些“缺陷”,渲染一种氛

围,反而更能表达主题思想。而公益海报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需要色彩明亮,富有感染力。然后提出任务一:在Photoshop里如何实现调整色彩的效果?

设计意图:预设的背景图片存在多个问题,学生分析图片之后,需要解决多个问题,处理的是同一张图片,学习任务逐一完成,最终这张图片也趋于完善。这样学生的每一步探索都没有白

废,后一步的操作都建立在前面的操作基础之上,层层推进。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上调整图片色彩的步骤,学案上只是作了简单提示:“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具体调整的数值,需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总结与归纳,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实践操作,让学生对亮度与对比度有个理性的认识,得出结论:亮度反映图像的明亮程度;对比度反映图像中明暗区域间的层次差别。

任务二:图片的旋转

教师呈现打印好的图片,请学生继续分析图片。如何解决画面的倾斜问题?学生按组讨论,教师注意观察,然后邀请一名提出采用将图片旋转方法的学生上前演示,其余学生注意观察: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大约旋转了多少度?自然引出任务二:在Photoshop里如何实现图片的旋转?教师提示“图像——旋转画布——任意角度”。学生尝试操作对图像进行旋转。

设计意图:对于图像的旋转,采用让学生在实物图片上确定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对于操作的目标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旋转角度把握不太准确,可以多次操作,直到满意的效果。图片的旋转在学习任务中学生还是较易完成的,该环节需要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三:图片的裁剪

学生在完成图片的旋转任务的同时,就发现了画面平衡,图片却倾斜了的结果。请学生继续分析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图片倾斜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作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层层设问,引出任务三:图片的裁剪。

教师用剪刀裁剪图片,展示裁剪之后的图片效果,提出任务三:在Photoshop里如何实现图片的裁剪?Photoshop工具箱里有没有类似于剪刀这样的工具呢?学生找出工具箱里的“裁切工具”。尝试操作:图片的裁剪。注意操作过程中的两个问题:1、裁剪出满意的区域后怎么操作?(右击,选择“裁切”)2、裁剪出的区域不满意呢?(调整裁切区域或右击选择“取消”,直到裁剪出满意的区域)

学生演示操作:邀请一名较先完成图片裁剪任务的学生上台演示操作。

设计意图:让已完成的学生展示自我,传授经验;还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分享经验、激励进取。

任务四:图片的抠取与合成

经过调整图片的色彩、旋转、裁剪,背景图片已经处理完成。这时教师对学生已经完成的三项任务表示肯定和赞扬。但是只有背景画面是非常单调的,还需要添加一些对象,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更完整地表达主题。所以各小组成员需要将之前选择的图片与背景图片进行整合。学生对于打开的两张图片如何整合感觉毫无头绪之时,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地球”图片以及之前处理好的背景图片,提出问题:如何将地球放置到背景图片上呢?揭示出任务四:图片的抠取与合成。对于实物图片,学生很容易想到:将地球部分粘贴到背景图片上。邀请一名学生上前,协助将地球粘贴到背景图片上。让学生充分理解Photoshop中的图层。

设计意图:图层的增加与删除是初学者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用实物图片展示,更为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帮助学生理解。

,,

“地球”图片只需要“地球”部分,白色的背景区域不需要,那么就需要只将“地球”部分选取。教师演示操作分别用“磁性套索”工具和“魔棒”工具选取地球,进行图片合成。并且穿插进图层的删除操作。在抠图操作时,让学生先采用“磁性套索”选取,第二次再尝试用“魔棒”

工具选取,比较操作之后,请学生对这两种选取工具的适用场合与效率两方面作比较。

设计意图:抠图与合成操作,环节比较繁琐,有点难度,教师在演示操作过程中注意选取细节的提示,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用“魔棒”工具选取,虽然快速但是有的图片不能选取成功,让学生充分比较了“磁性套索”和“魔棒”两种选取工具不同的适应场合。

拓展延伸

教师在实物图片上粘贴文字,介绍公益海报上文字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图层的增加。学生根据各自图片表达的主题,设计一句宣传标语,让图片更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学生结合“画图”软件中工具箱里的“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尝试给图片添加文字。

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设置分层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展示。Photoshop软件与画图软件中的文字工具的操作方法基本相似,该环节略去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文字的内容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5、输出图片

学生保存文件,图片为jpg格式。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图片处理的方法,共同总结出制作公益海报的一般流程:选择图片、分析图片、选择软件、图片处理、图片输出。

教师采用广播监看的方式,找出针对性的作品广播,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讨论亮点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改进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学有所用,共同加入环保行列。

八、问题研讨

问题一:如何拿捏初中信息课中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和老师整体演示的“度”?

问题二:如何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定位并优化信息课的授课流程?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全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 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 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 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 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doc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元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及目标1.1教学内容的阐述接发车作业为《车站信号及维修》课程中实操项目之一。本设计内容重点为熟练地接发列车作业,难点在于严格规范的操作,同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操作性课程需要演练环境;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③学生间需要交流经验;④评价要客观;⑤课后需要巩固练习。传统教学中教师针对书上内容满堂灌,让学生凭空想象操作过程;学生间没有交流,只有无操作性的小组;评价采用理论课评价方式:考勤、表现、作业等,流于形式;课后练习更是空白。对此,本设计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作为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结合实训室设备、录播系统、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难题。 1.2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接发车作业操作标准;②掌握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标准完成接发车作业,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认真、负责、严格的学习作风;②学后自测,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③小组互评环节,培养客观公正的态度。 2教学过程的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模拟实践为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利用行车调度综合实训室、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将2课时的教学任务设计为8个过程环节。 2.1课题引入 在有山有水的实训室中,人操作,车能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动车如何跑起来,围绕这个主题,借助实训室软件及沙盘系统,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一台计算机操作一个车站,以“玩”的形式开展探究的学习,解决学生面对学习的心理负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

2.2知识构建 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次课的知识点,达到了优良的学习效果。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也有利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3视频观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操作规范吗?现场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操作的呢?为学生播放接发车标准规范视频,引导学生模拟操作。 2.4操作训练 规范的接发车作业是本次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解决演练环境的问题。同时利用实训室内录播系统对学生操作进行记录,便于教师了解整个实训室学生的操作情况。另外通过录播系统学生可随时观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2.5评价环节 评价在操作型的课堂中,往往流于形式,而借助实训室录播系统,学生观看各车站小组的操作视频,以此为依据结合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使过程性评价更合理,让学生“听得见,看得见”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观看录播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取长补短;通过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态度。 2.6知识测试 传统教学中采用纸质测试题,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自测,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有两方面内容:交流体会、布置作业

七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欧洲风情》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习《桑塔·露琪亚》 2.欣赏《伏尔加船夫曲》 二、教学目标 1.在欣赏歌曲《桑塔·露琪亚》和《伏尔加船夫曲》中,学生逐步喜爱欧洲丰富多彩的音乐,产生了解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与愿望。 2.欣赏、演唱《桑塔·露琪亚》和聆听《四季》——《六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在体验中掌握船歌体裁的基本特点。通过感受《伏尔加船夫曲》的力度变化,体验纤夫们沉重的脚步和抗争之声。 3.了解威尼斯船歌的音乐特点,知道力度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用声音和手势表现《伏尔加船夫曲》的力度变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桑塔·露琪亚》,在充分的体验中掌握船歌体裁的基本特点;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引导学生体验力度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掌握威尼斯船歌的音乐特点和音乐力度的表现。 四、教材分析 《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首著名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歌词将夏夜的美丽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陶醉,令人忘怀。歌曲为C大调,3/8拍,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构成。歌曲旋律优美而流畅,词曲有机结合,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歌曲力度变化层次丰富,采用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的处理方法,形象的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至消失在远方的情景。 以上两首歌曲是欧洲丰富多彩的民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并被广为传唱的作品。音乐情绪较好理解,音乐形象自然、真切。通过两首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把握音乐风格特点,加深对欧洲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五、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勐库中学信息技术 初一年级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知道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精讲: 1、信息:人们通常把数据图片、文字、影像等在载体中传递,叫着信息。 2、信息的获取: 人们主要用眼及其它感官来获取信息。 3、信息的处理: 人工处理 机器处理: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处理。 4、信息社会: 三、小结: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处理方法 四、学生练习: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字化信息基础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编码方式。 2、使学生能进行数制的转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教学过程 1、引言 信息时代几乎一切信息都要转换成数字,才能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传播和交流。用数字表示各种信息,叫做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也叫信息的编码,这是

信息技术的重要环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编码方式。 十进制和二进制 向学生分别介绍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的特点。 把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因为同学们第一次进行这种运算,所以老师必须一步一步讲清楚,让同学掌握数制转换的方法。 除2取余 把一个十进制整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只要将这个十进制整数一次又一次地被2除,得到的余数(从最后一次的余数写起)就是用二进制表示的数。 [例1] 把十进制数17转换为二进制数 解: ∴17(10)=10001(2) 让学生练习:11 =(2) (10) 92(10)=(2) 129(10)=(2) 136(10)=(2) 248(10)=(2) 注意:把一个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整数部分可以用除2取余法,对于小数部分就用基数2连续去乘它,直到乘积的小数部分等于“0”为止。如果十进制小数不能用有限位二进制小数表示时,那么可以根据对精度的要求,选取一定的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江苏初中信息技术上册(123单元)教案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第1单元第1节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创新与行为: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想到了什么。 ●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探究学习: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可爱的廊坊》――图文并茂 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十三中学谢桂英 一、教材分析 《图文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七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本课以“可爱的廊坊”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 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编排和输出图文,并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输入文字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插入图片并修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这一课共三课时,通过制作《可爱的廊坊》宣传板报,让学生认识图文处理重要性。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搜索到文档后,为文档插入图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 2.学会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和图片信息,制作、编辑和输出文档。 3.了解图片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优势; 4.能够插入与修饰图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及对图片的修饰。 难点:对自己设计板面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执教:陈国庆 时间:周二第四节课 班级:初一(4)班 课题:江苏民歌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具:电子琴、竖笛、录音机、录音带等 教学目的: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了解江苏的地理位置,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进一步了解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点,体会节奏、旋律在表达作品内容、 情感方面的作用。 3、通过听、看、唱、奏、说等多种形式的参与,通过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让学 生了解、感受江苏民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江苏民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亲切的音乐语言互致问候,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导入: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江苏的位置。并指出江苏可以分为苏南和苏北两个部分。教师讲述:我们江苏山水秀丽、风光明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江苏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组江苏民歌。 三、说说江苏民歌: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江苏民歌,现在就请大家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江苏民歌。(学生讲述) 四、听江苏民歌,说出歌名。 1、《紫竹调》(教师用竖笛演奏) 2、《拔根芦柴花》(听录音) 3、《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师演唱) 五、欣赏、分析一组江苏民歌。(老师语言导入) 1、《打麦号子》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作用、演唱形式等。 c、教师领,学生合,念说白部分,体会歌曲铿锵的节奏和炽热的感情。 2、《唱唱扬州三把刀》和《无锡景》 a、听两首歌的录音。 b、带领学生演唱或演奏这两首歌的旋律。 c、对比这两首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d、学习用江淮方言唱《唱唱扬州三把刀》;用吴方言唱《无锡景》。 3、《搭凉棚》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体裁特点、表现手法、歌词风格等。 六、表演江苏民歌选段。 1、分组准备(自选歌曲、自定形式) 2、各组汇报。 3、全体同学演唱《茉莉花》。 七、反馈练习(见课本) 八、小结课堂。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册带目录)

教学进度第一周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第二周第2课计算机的作用 第三周第3课学会使用鼠标 第四周第4课认识Windows XP 第五周第5课认识Windows XP窗口 第六周第6课认识键盘 第七周第7课中文输入法 第八周第8课特殊的标点符号 第九周第9课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 第十周期中巩固 第十一周第10课初识“画图”软件 第十二周第11课美丽的家园 第十三周第12课我的亭桥 第十四周第13课我设计的机器人 第十五周第14课美化自己的画 第十六周第15课我的五环旗 第十七周第16课图像的变化 第十八周第17课给画配上文字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巩固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巩固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授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一、电压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 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 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难点: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出各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演示电压表、学生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 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 是什么? 二、新课开始 水流形成的原因: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 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 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

信息技术单元教学设计修改版

课题: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争当小编辑》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九江镇南畔华光小学 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与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已有所掌握,学会了输入中英文字,会网上搜索等,为本单元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单元,也是对word的初步认识,对电子报刊的初步认识,幸好,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们已接触过windows的写字板,并会用写字板制作简单的旅游海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报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且由于有写字板知识为基础,学生对WORD的学习也不难接受,且在四年级上学期学生曾制作旅游海报,学生们曾试过在网上查找图片,所以,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是在具备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制作一些简单的电子作品的基础上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将会让学生认识到一位新朋友——“Word”,初步体验到这位新朋友给它们带来的新惊喜,学会利用它来修饰和排版文章,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等操作,充分感受这个文字处理软件的优越性。通过与“写字板”的对比,发现各种软件间相互的共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了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为展开下一单元的报刊制作活动作好铺垫。 2、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第15课:《应聘小编辑》40分钟完成。 第二课时:第16课:《“打扮”文章》40分钟完成。 第三课时:第17课:《给文章加插图》40分钟完成。 第四课时:第18课:《处理文章中的插图》40分钟完成。 3、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Word的窗口组成。 ⑵学会利用Word打开和保存文档。 ⑶学会文字的修饰和排版。 ⑷学会设置文章的分栏。 ⑸学会设置文章的段落格式。 ⑹学会插入图片及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⑺掌握利用图片工具栏简单处理图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Word各个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⑵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初中音乐课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课教学设计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八分音符,感受八分音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2、能学会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3、能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铃儿响叮当》伴奏。 教学重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难点:感受八分音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教学准备:CAI课件、歌单、脚印谱、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走进山间的准备 1、听一听,动一动 师:请大家听着音乐和我一起动一动! 2、比一比,说一说 师: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去搜集有关骆驼的资料,你们都准备好了吗?下面就请每一个大组派一位代表来给大家说一说。 师:大家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马儿生活的环境——山间。(课件展示山间) 二、山间中的脚印

1、听一听、走一走 师:让我们学着小马走路的摸样出发吧! (随《铃儿响叮当》旋律集体模仿小马行走。) 2、听一听,认一认 师: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沙漠。快听,这是什么声音? (课件:播放由远而近的铃声。)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是一只小马正在向前走。它每走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课件:一串马儿的脚印,每个脚印上都有音符) 师:看到这一串脚印,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自由提问)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脚印上的音符吧!(课件:根据脚印的顺序播放旋律,播到一个音符,这一个音符的脚印就变颜色,写有八分休止符的脚印变成红色。) 师:小马先迈出哪只脚?(左脚)那是不是每走一脚都有音乐声?(红色脚印没有声音) 师:你们知道这些红色脚印上的符号是谁吗?它可有话要对我们说。(课件:摸样圆又胖,坐着小横杠。歌中遇到我,小嘴快闭上。) 师:它的名字叫八分休止符,就像路上的红灯,遇到了歌声要停下来,不出声。 师:这一串有音符的脚印到底是不是通往沙漠的路呢?让我来为大家探探路吧! 3、走一走,唱一唱 (1)教师用手指代替马的左右脚在脚印谱上边走边唱。 (2)学生自由练习。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全集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沙后所小学 刘桂明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七年级 二、教学课时: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唱会”并且能够初步“唱好”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体验歌曲的音色美与声部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2、在歌唱训练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利用声音来塑造美,表现爱。 3、掌握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的演唱方法,了解以三度配置为主的同节奏二声部合唱歌曲的一般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1、用听觉调整自己的声音,保持声部的音准和音色统一,重点是b乐段合唱声部的和谐性。 2、前半拍休息节奏,切分节奏,后附点节奏,变化音,长音时值的保持。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钢琴,课件,歌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包含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节目的慈善文艺演出视频资料。 2、提问:如果你在慈善晚会中听到这首歌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用视频资料作为情境导入的教学手段,开门见山地导入到教学主题中,

让学生初听音乐,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运用提问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音乐情境,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新歌教学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乐段,提示学生对照歌谱找出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 2、学生观察歌谱后得出结论:第一、三乐句完全重复,二、四乐句变化重复,结音不同。 3、跟琴视唱旋律,控制气息,用假声位置发“nu”(努)母音轻声歌唱,提示学生注意用耳朵倾听和调整自己的声音,必须与身旁同学的声音相似,相互模仿,全班的声音要求高度统一。 4、重点练习前半拍休止节奏()、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个别检查掌握情况。要求每个乐句全音符要有气息支持,唱足四拍的时值,长音后统一气口。 5、用唱名视唱整个乐段,要求用手划拍,轻声高位置哼唱2-3遍。唱熟旋律后加入歌词,唱会第一乐段。 6、在课前就把班级人数一分为二,注意把音准感觉好的学生平均搭配,让他们分别站在老师的左边是高声部,右边为低声部。低声部先跟琴视唱b乐段的第一句旋律,唱熟后加入高声部。 教师提示:注意第二乐句()的音准,可以用(2—1)大二度的感觉套唱1—的音程关系。然后在高声部3音的保持中,低声部由1进行到,反复磨练后再进行后面的练习。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感性认识 ·认识多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情感目标: ·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严重性 ·萌发学习、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 ·信息 ·信息传递、获取、存储等信息技术及常用工具·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于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来说,上课环境很陌生也很新奇,“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概念也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从生活素材中进行导入,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引入了信息的含义,然后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总的来看,本课内容点很多,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传递、接收、存储、处理信息。 如果在机房上此课,一定要先讲解上机的基本守则。这些规定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强化或提醒。 “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与后面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统统系统的“信息技术介绍”模块。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时,教材建议了一个学生讨论活动,该活动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他们更为清撤地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健功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初步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规范上课要求 师:不用说,同学们来到新的机房来学习新的课程,心情一定很激烈、兴奋吧!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讲上课的一些要求,我们该怎么上信息技术课呢

最新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功》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公开课资料《功》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中学关雅君 一、课前准备 1.师生共用讲学稿(见附件)课前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实验器材准备:带刻度的杠杆、铁架台、滑轮组、斜面、长方体木块、细线、弹簧测力计(学生按4人一组分组,按组数平分成3份,各自完成一个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和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章:货币资金 1货币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是可以立即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商品或劳务,或用以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物。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一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2现金的管理与核算 现金的定义:是指存于企业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现钞。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活期

存款、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等内容;狭义的现金即库存现金。现金的使用范围:企业可以使用现金的范围主要包括: (1)职工工资、津贴;(2)个人劳动报酬; (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等; (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7)结算起点(现行规定为1 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库存现金限额P54 (1)企业的库存现金限额由其开户银行根据实际需要核定,一般为三至五天的零星开支需要量。 (2)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企业,库存现金限额可以多于五天,但不能超过十五天的日常零星开支量。 (3)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的限额控制现金结余量,超过限额的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库存现金低于限额时,可以签发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以补足限额。 现金日常收支管理P54 (1)现金收入应于当日送存银行,如当日送存银行确有困难,由银行确定送存时间;(余款当日送存) (2)企业可以在现金使用范围内支付现金或从银行提取现金,但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坐支),因特殊情况需要坐支现金的,应当事先报经开户银行审查批准,由开户银行核定坐支范围和限额。企业应定期向开户银行报送坐支金额和使用情况;(不许坐支)(3)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应当在取款凭证上写明具体用途,并由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交开户银行审核后方可支取;(支票填写规范) (4)贯彻“九不准”的规定 3银行存款开户管理与核算 银行存款开户管理 (1)基本存款户:是企业办理日常结算及现金支取的账户,按照规定,企业发放工资、奖金等需要支取的现金,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 (2)一般存款户:是企业为了业务方便在银行或金融机构开立的基本存款户以外的账户,该类账户主要用于银行借款的转存以及与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的单位开立的账户,按规定,企业可以通过一般存款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得支取现金。 (3)临时存款户:是因企业的临时业务活动需要而开立的暂时性账户,企业可以通过此类账户办理转账结算以及按照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 (4)专用存款户:是企业因特定用途需要开立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账户 银行存款结算管理 P61 四票(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和银行本票)、一卡(信用卡)、三方式(托收承付、委托收款和汇兑)、一证(信用证)、一款(存出投资款) 支票:含义——是出票人(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特点——①现金支票(只能从银行提现)、转账支票(只能从银行转账)、普通支票②有效期:不超过10天③应用范围:全国通用,但异地使用时:银行代码、金额不超过50万元④不能签发空头支票,或与银行预留印签不符⑤一律记名,可以背书转让 种类——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普通支票。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学科领域:(在相关的学科复选框内打勾) √ 思想品德 √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教育 语文 √ 美术 生物 劳动与技术教育 数学 外语 历史 其他: 体育 物理 地理 √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管理文件与文件夹 1、文件夹的新建与重命名 请自学这部分教材然后思考: (1)如何新建文件夹 (2)如何在D盘上建立以自己姓 名命名的文件夹 巡视观察,解决个别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 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生,突出 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 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 并上机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表扬,同时找学生 演示文件夹建立方法 操作时注意:重名名操作时两次单击 和双击的区别,重命名前先切换汉字 输入法,然后再输入文件夹名字。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 成果,使同学有一种成功感。 每组的代表演示操作并总结: (1)选定D盘打开它。 (2)单击“文件”菜单,新建文件夹 或者空白区点击右键选择新建文件 夹 (3)选择输入法,输入自己的姓名 注:当文件名输入错误时可选择右键 重命名即可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2、文件的复制和选定 问题引入: 1、如何把这些图片动画放到自己的 电脑上?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件, 并将他们复制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2、如何一次选择多个文件? 巡视,并解决个别问题。 对同学不断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同 时,加强与多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 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 并上机操作 积极在书中寻找答案,最后将文件复 制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夹中。这样同学 掌握了文件(夹)的选定和复制操作, 逐步理解计算机管理文件的方法。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表扬,同时找学生 演示文件复制和选定的方法 操作时注意:选择多个连续的文件和 不连续的文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 成果,使同学有一种成功感。 每组的代表演示操作并总结: (1)选定第一个文件。 (2)按住CTRL键或SHIFT键选择其他 文件 (3)在选定区域内点击右键选择复制 命令,到目的地选择粘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