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等部门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地方规范性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等部门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省发改委、林业厅、森工总局《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4月20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人们对森林所能提供的良好生态环境、绿色无公害产品需求愈发强劲,总需求有巨大上升空间,林业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整体生态化优势突出,发展林业产业潜力巨大。全省有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省林业科学院等十多家林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资源雄厚而且具备林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能力。林业产业是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和黑龙江省有供给优势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林业产业是黑龙江省发挥林业生态优势,补短板、调结构,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把林业巨大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林业资源概况。

黑龙江省林地面积2623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8.3%,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有林地面积2125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0.8%,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8%;活立木总蓄积量19.28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2.5%;森林覆盖率达到46.7%,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省份之一。

专栏1 林地资源情况

黑龙江省地跨寒温带与中温带,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林区中共有185科约2500种植物、476

种陆生动物。可开发利用、市场前景良好的主要经济品种包括食用菌、山野菜、北药、坚果浆果以及林下

肉食、毛皮药用动物等。

专栏2 主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起步较早,目前,全省共有森林公园10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0处,居全

国之首,省级森林公园47处。北极村、雪乡、凤凰山、长寿山、大亮子河、龙江三峡、帽儿山、横头山、

五大连池、茅兰沟等森林公园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49处,数量

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国家级36处,省级85处,市县级128处。林区所拥有的五花山、界江、红色旅游、

冰雪景观均是今后黑龙江省旅游业重点开发的“金山银山”。

专栏3 黑龙江省国家级森林公园

专栏4 黑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尽管起步较早,但一直没有规模化发展,2011年列入全省十大重点产业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林下种养殖、森林绿色食品、北药、生态旅游、林木加工(对俄林业合作)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1600亿元、增加值648亿元,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达到15.3%。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同期十大重点产业增幅6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3%,高于2010年1.2个百分点。加工业、服务业比重上升,林业总产值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5.2:38.6:6.2,调整为2015年的40.8:44.3:14.9。

2.产业集聚效应初显。2015年,全省林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409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0,其中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311户,占全产业的76%,森林食品加工企业35户,造纸及纸制品企业53户,北药加工企业10户。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形成了以蓝莓为主的浆果种植加工产业带,沿绥满铁路牡丹江、海林、穆棱、绥芬河沿线形成了木材加工产业带。

3.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了恒友、双叶、光明、华鹤“四大”家具企业和越橘庄园、可新食品、林格贝、恒丰纸业、珍宝岛、黑宝药业等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形成了黑森、光明、华鹤、林都、雪山来客、森鹰、大兴安岭超越、长乐山、北五味、元宝耳、黄金耳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4.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十二五”时期,林业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22亿元,其中84个林业产业项目被列为省十大重点产业推进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7亿元。绥芬河国林木业城、伊春汇源产业谷、穆棱亮剑家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十三五”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与其需求空间和资源潜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和思想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1.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林业生产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不愿到市场上去拼、去闯,吃“大锅饭”的格局尚未打破。生产经营过程中,制度规则契约意识欠缺,消费者评价导向意识不强,对新的经济思想、新的商业模式、新技术革命不够敏感,对新兴业态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少企业家战略思维和市场化人才,管理和市场驾驭能力较低。

2.市场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产权结构单一,森林资源绝大多数为国家所有,全省林业资源国有比例高达95%以上,远高于39.7%的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经营权高度统一,社会资本难以进入森林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领域。全省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公益林范围的林地1906万公顷,占全省森林资源面积的89.7%,现有政策框架下,国有林权不能抵押、流转,利用资源融资和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弱。省森工总局、伊春、大兴安岭均为政企合一体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

经营活力缺乏、社会负担沉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大量资源进入了不直接创造财富、不形成现金流的非生产部门。

3.整体忽略合作与市场营销。多数林业企业思想观念陈旧,不注重在发展过程中迅速集成优质要素的合作机制,与其他企业合作不充分,企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忽略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对市场开拓注重程度不够,知名品牌少,单一品牌销售规模小、销售模式简单,不善于运用策略营销方式,不能多角度研究、开拓产品新市场。

4.不注重与资本市场融合。林业企业普遍对资本市场认识不够、把握不到位,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意识不强,仅有光明家具一家企业在主板上市。对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知之甚少,没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和整合功能,尤其是对新兴金融产品的驾驭能力不足,市场融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借助资本市场发展的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明确方向、保持定力,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在保护好森林资源、发挥生态功能和观赏作用的基础上,打破体制机制约束,推进产权关系转换,着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挖掘释放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培育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原动力,强化资本运营和科技支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构建现代营销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林产品市场占有率,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让林业资源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基本原则。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经营,提高森林系统生态功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林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政、事、企分开,破解制约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市场化配置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林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障碍,发挥资本运营对林业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把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培育特色种养殖产业基地,延长林业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打造协作配套发展的林业产业优势集群。

注重规模效益。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促进林业产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经营,提升发展的质量,形成规模效益,集聚发展。

发挥创新驱动。加快突破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培育壮大林区现代产业,推动产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拓展跨境资源开发市场,建设跨境采伐基地和产业园区,积极发展“两头在外”精深加工基地和对外贸易,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在林下种养殖、森林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和林木加工(对俄林业合作)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将黑龙江省林区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北方最大的林果生产加工基地,国内最具规模的道地北药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健康养老基地,国内重要的对俄林业合作产业聚集区,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翻一番,由2015年的1600亿元增长到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到16%以上,初步建立生态主导型林业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

三、重点任务

(一)食用菌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食用菌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愈发关注,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呈黑木耳、平菇等中低端产品向羊肚蘑、松茸等高端产品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食用菌消费量年均增速为7%,低于国外13%的年均增速,食用菌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空间。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的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消费量为345万吨,产值177亿元,其中鲜品、干品和盐渍等初加工产品占95%。近10年黑龙江省生产的食用菌需求增速在8.4%至21.9%,年均增长达到12.4%,未来5年需求年均增长预计可在12%以上,如重点开发高端产品,生产休闲即食食品、调味品等,精深加工率可由目前5%提升到15%,到2020年,对黑龙江省生产的食用菌需求量可达到600万吨,产值50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全省除西部平原地区外,有30多个市、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好、栽培品种多、技术成熟,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全省黑木耳、香菇等木腐型食用菌生产年均消耗木材约50多万立方米,林区全面停伐后原料来源紧张,但可通过每年进口俄罗斯木材初加工后的下脚料,作为生产原料的有力补充。全省玉米、水稻秸秆资源丰富,发展双孢菇、杏鲍菇等草腐型食用菌原料充裕、潜力大。

2.发展思路。

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按照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含量,培育高端品种,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努力打造一批食用菌栽培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

3.重点工作。

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加快香菇、灵芝、猴头菇、松茸、滑子蘑等木腐型食用菌和双孢菇、杏鲍菇、大球盖菇等草腐型食用菌的培育、扩繁,重点推进珍稀菇菌品种选育、引进、开发以及野生菌类的驯化,构建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选择适宜地块和树种,培育速生丰产原料林,建设食用菌发展原料林基地,解决木腐型食用菌原料不足问题。

推广食用菌产业工厂化制菌、立体化栽培、集约化生产,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大兴安岭林区及森工绥阳、东京城等林业局建立林农+合作社+加工销售企业联盟,打造一批食用菌产业基地,形成100亿袋生产规模。支持黑森、黑尊、北货郎、北奇神、富林、北味等山特产品龙头企业开展食用菌加工与深度开发,以高品质香菇、松杉灵芝、北虫草、羊肚蘑、猴头菇、毛尖蘑等中高端菌类为突破口,开发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使食用菌成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旗舰店、独立品牌连锁店的明星产品,进入国内主流超市和境外市场。

专栏5 食用菌产业

(二)山野菜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目前我国对日、韩出口以及国内消费对蕨菜、桔梗、刺嫩芽等主要山野菜总需求量在45万吨左右,其中鲜品需求在40万吨,占需求总量的89%左右;干制品及其他加工品需求5万吨,占需求总量的11%左右。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的山野菜消费量4.1万吨,产值22亿元。近10年全省山野菜需求增速在7.9%至33.3%,年均增长达到17.3%,未来5年需求年均增长预计可在20%以上。到2020年,对黑龙江省生产的山野菜需求量可达到10万吨,综合加工利用率如由目前5%提高到30%,产值可达到10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林区山野菜储量丰富,天然蕴藏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综合采摘率不足2%。目前已成功研究开发利用的有蕨菜、桔梗、猴腿菜、黄瓜香、薇菜、龙牙楤木(刺嫩芽)、黄花菜、刺五加、老山芹、柳蒿芽等10余种,人工栽培已突破20万亩,并呈现增长势头。目前全省拥有一批中小型山野菜加工企业,加工工艺简单,内销以盐渍品、外销以干制品为主,只要依托省内的林业科研机构,加大山野菜品种的研发力度,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2.发展思路。

提高野生山野菜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山野菜的人工栽培面积,研发山野菜的保鲜技术,延长山野菜产业链条,做好山野菜的精深加工。

3.重点工作。

推广大兴安岭老山芹等山野菜培育成功的经验,采取野生采集+人工栽培的方式,做好特色山野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野生蕨菜、猴腿菜、刺嫩芽、黄瓜香等实行保护性采集,加快建设刺嫩芽种苗和改培基地6个,扩大蒲公英、老山芹、黄花菜等人工种植面积,构建以绥阳、亚布力、大海林、苇河等林业局为主的山野菜产业集群。

积极引进和培育加工生产切割净菜、脱水菜、冻干菜、腌酱菜、各种菜汁、软硬包装罐头、野菜粉等产品的大型企业,做好山野菜的精深加工。以黑森、伊春汇源、伊春绿源、丰林山野菜加工项目为重点,开发即食、干燥、冻干、速冻等系列产品。依托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设森林野菜研发中心,在传统盐渍、清水保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丰富产品多样性。

专栏6 山野菜产业

(三)林果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各类林果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适合加工利用,可开发从原果、果干、果酱、坚果油、果酒、饮料等到花青素、蛋白粉等精深加工保健食品、药品。随着人们保健、健康意识的增强,林果及其加工制品市场需求空间广阔。黑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林果主要有蓝莓、蓝靛果等浆果和松籽、榛子等坚果。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的浆果消费量8.2万吨,坚果消费量2万吨,综合产值120亿元。浆果。近5年全省浆果需求增速在8.2%至22.4%,年均增长达到13.7%,未来5年需求增长预计可在15%以上,到2020年,对黑龙江省生产的浆果需求量可超过16万吨。坚果。全球对红松籽、大榛子等主要坚果年需求量在20万吨以上,我国的松籽、榛子在品质和适口性上都优于国外。从近10年情况看,对我省坚果年均消费量在3.3万吨左右,预计到2020年,需求量可增长到4万吨左右。目前,全省林果除蓝莓精深加工产业链条较长,其他品种以卖鲜果、初产品为主,深加工比率不足1%,如进一步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加工比率达到全国同类产品深加工比率1.5%水平,总需求有50%的增长潜力,到2020年,林果产业产值可达到35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现有红松林34万公顷,约占全国的60%,现有野生和人工种植榛子林1万公顷,随着平欧大榛子等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全省坚果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小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蕴藏量17万吨,年实际采摘量不足1万吨,全省人工种植产量可达10万吨,林果产业具备发展的潜在资源量。全省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林果加工企业,只要提高企业的精深加工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林果加工市场的供给率。

2.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坚果、浆果种植产业,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北方最大的林果生产加工基地。

3.重点工作。

浆果产业。大力发展以培育、采集、加工蓝莓、红豆、蓝靛果为代表的浆果产业,加大沙棘、树莓等其他浆果的培育力度。重点支持黑森集团、牡丹江威虎山饮品公司、东宁市禄源酒业、大兴安岭超越公司、北极冰、伊春越橘庄园、伊春忠芝集团等30余龙头企业通过上市或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坚果产业。大力发展以培育、生产、加工榛子和红松籽为代表的坚果产业,加大坚果林的培育力度,筛选品种,扩大种植范围。支持顺风、汇源、中盟等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坚果仁、坚果油、坚果粉、坚果酱等高附加值食品、保健品等。做大做强“汇源”“佰年松宝”“宏泰”等坚果品牌,采取绿色营销、整体营销、“互联网+”等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大产业规模。

专栏7 林果产业

(四)北药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随着全国制药工业发展,对东北地区道地药材的需求呈逐年增加态势,道地药材野生供应量无法满足需要,市场转而向人工种植供应寻求解决途径,近10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20.4%。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药材加工率为7%,产值突破100亿元。从制药工业发展消费需求趋势看,全省道地药材种植面积未来5年需求年均增长预计可在15%以上,种植面积可达到300万亩,加工率可提高一倍,药材及初加工产值可达到35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的山地、林地资源和特殊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药材生产,全国42个国家级一、二、三类重点保护中药材中,有近1/3的资源在黑龙江省。全省人工种植品种已达到55种,主要有人参、甘草、龙胆、水飞蓟、防风、黄柏、刺五加、五味子、黄芪、西洋参、满山红、关苍术、芡实等,已形成了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东部山区、牡丹江及东部地区、佳木斯地区、伊春地区、庆安铁力地区等7大产区。黑龙江省现有饮片生产企业50余家,有哈药总厂、葵花药业等知名成药生产企业20余家,具备对中药材加工提取能力。

2.发展思路。

大力实施北药开发战略,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全省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大幅提升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实现由原料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发挥中药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构建医药、饮片和保健食品新兴产业。

3.重点工作。

加强野生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以黄芪、刺五加、草苁蓉、关苍术、五味子、柴胡、金莲花为主的大宗野生药材保护基地,重点抓好国药集团、伊春北药等药材基地建设,做好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森工山河屯林业局、伊春红星林业局、伊春友好林业局、七台河市林业局、南岔林业局等野生中药材保护基地建设,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加强人工种植基地建设,重点打造大庆20万亩板蓝根、汤旺河10万亩关苍术、肇源5万亩芡实等大型人工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针对五味子、关苍术、平贝、防风、黄芪、金莲花、赤芍等品种进行繁育、生产和研究。鼓励各地大力发展中药材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肇源北药产业园等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北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按照“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开发,一条产业链一条产业链地延伸”原则,不断提高中药材加工附加值、延伸产品链条。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黑龙江省开展五味子、关苍术、防风、黄芪、黄柏、龙胆、金莲花、赤芍、兴安升麻、寒地山楂等品种的繁育生产和研究,为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支撑。组建大兴安岭北药研究院(北药检测中心)和大兴安岭北药、鄂药研发中心,开发研制新产品。抓住当前回归自然、崇尚利用植物药的市场机遇,与韩国、日本等国合作组建保健食品、天然植物药物提取、药品生产、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研发依托野生植物资源的适宜亚裔人使用的化妆品、保健品、中草药。

发挥宛西制药、康恩贝集团、北奇神药业、林格贝集团、格润药业、天地仁医药科技、葵花药业、三木制药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与中药材基地建立协作机制,加快新产品研发。支持哈尔滨三棵树、大庆大同区等中药材市场做大做强,增强辐射集散功能。成立黑龙江省中药材流通产业协会,搭建中药材

流通交易平台,服务中药材仓储、中药材下游产品研发加工、中药材电子商务等工作。

专栏8 北药产业

(五)花卉及苗木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2015年全国盆栽花卉和绿化苗木销售额634.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黑龙江省仅为24.1亿元,不足全国的4%,且主要依靠外进,2015年外进率为70%。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森林旅游、城市景观建设所需的花卉和绿化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丰富,为花卉及苗木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10年黑龙江省花卉及苗木需求年均增速达到6%,综合考虑全国增速和黑龙江省本地花卉苗木供应比例上升因素,未来5年需求预计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省花卉及苗木产业可实现产值35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花卉及苗木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种植规模,2015年,花卉种植面积约3万公顷,盆栽观赏植物998万盆。绿化苗木种植面积2.1万公顷,产量1.1亿株。受气候寒冷、光照时间短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发展热带花卉有较大局限性,但省内有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红旗农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盆栽花卉生产单位,在耐低温、耐弱光品种开发上具备一定技术优势,形成了一批花卉生产基地,有国有、集体、商业苗木繁育基地7330处,具备发展花卉及苗木产业基础。

2.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林区土地、野生苗木花卉种质资源、生产设施和劳动力等优势,大力驯化、选育发展加工花卉、鲜切花、中高档盆花以及绿化、用材、经济林用苗木、草花、草坪等品种,提升花卉苗木质量、生产规模,实现乡土、引进花卉苗木品种专业化生产,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花卉及苗木产业。

3.重点工作。

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等大中型城市周边创建观赏盆栽花卉设施生产基地和绿化苗木培育移植驯化基地,在距离口岸城市较近的林区创建出口鲜切花和优质盆花生产基地。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强花卉及苗木的育种、栽培、采后技术研究,引进耐低温、耐弱光花卉新品种。鼓励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等盆栽花卉生产单位,抓好蝴蝶兰、仙客来、丽格海棠、玫瑰等畅销花卉产业化发展,发挥全省冬季时间长,室内绿化水平高的优势,加强产品设计,通过盆栽形式将蓝莓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依托国家林木良种基地、省级种苗示范基地,以及商业苗圃,重点做好红松、水曲柳等用材林树种和榛子、沙棘等经济林苗木培育,全省形成年产苗3亿株的生产能力。鼓励建设集园林规划设计与资材销售、苗圃、施工“三位一体”的龙头企业,实现从苗木培育、销售到园林绿化工程的承揽、设计、施工及后期

的定期管护一体化经营。定期举办大型交易活动,建立苗木网络营销平台,培育营销大户、花农专业协会

等,以多种形式参与促进花卉苗木产品流通。

专栏9 花卉及苗木产业

(六)森林动物驯养及加工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全国每年有5400万张高端毛皮原料缺口,黑龙江省是毛皮制品消费大省,拥有庞大的

本地市场和良好的对俄贸易平台,有利于毛皮制品进入国际市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食药兼用

动物需求旺盛。全省以森林猪、森林鸡、森林鹅、鹿、林蛙为代表的肉食、食药兼用动物驯化养殖产业发

展较快,产品大多销往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等。2015年,黑龙江省森林动

物驯养及加工产业需求值已达90亿元。近10年全国森林动物驯养、繁殖需求增速在25.3%至42.6%,年

均增长达到34.1%。未来5年,预计全省森林动物驯养及加工产业需求量年均增速可达30%以上,到2020

年,产值可达到30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是产粮大省和畜牧大省,饲料资源丰富,气候寒冷,毛皮质量居全国之冠,

价格较其他省区平均高10%至25%,但缺少规模化的鞣制企业和裘皮服装加工企业,需要培育发展一批加工

企业。全省各地现有各类养殖合作社600多家,2015年驯养梅花鹿、马鹿10万头,驯养各类毛皮动物400

万只、年产毛皮350万张,出栏森林猪15万头、森林鸡600多万只以及林蛙、蜂等,具备良好发展基础。

2.发展思路。

利用林下良好生态环境资源,建设一批林下养殖标准化产业基地,通过技术改良、品牌经营,推进森

林动物驯养和林下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提高养殖数量、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提高精深

加工比重,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精品化。

3.重点工作。

以加快建设森林动物种源繁育基地为重点,积极开展森林动物的驯养繁殖,重点开展野猪、梅花鹿、

马鹿、林蛙、狍子等动物的人工养殖和系列化加工。依托林业局、林场建设一批林下猪、鸡、鹅、鹿、狐、

貉、貂特色养殖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林业职工积极参与林场周边林地的林下鸡、鸭、鹅养殖。

以“黑森”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企业建设和提档升级,增加森林动物养殖产品附加值、延长加工

产业链条,开发肉食动物精深加工产品,构建集养殖、毛皮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建设规模化的高

档裘皮服装加工企业,带动狐貉貂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中国北方高档特色肉食品、高质皮毛产品生产和加

工基地,扩大寒地森林猪等地理标识产品知名度,支持伊春宝宇森林猪全程可追溯生产加工体系建设,支

持迎春黑蜂公司打造中国高端蜂产品品牌,建设中国蜂都,争取创建2-3个全国知名品牌。

专栏10 森林动物驯养及养殖

(七)生态旅游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按照国际经验,旅游市场爆发性增长期为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到8000美元之间,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3000美元。国家林业局统计数字也表明,近10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的高增长率。未来5年以林业生态为依托的旅游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2015年,全省共接待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22.7%,实现旅游总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森林生态旅游接待约3000万人次,总收入280亿元。从近10年全省国内旅游收入统计数据看,(2014年因统计数据调整,增速下降,但调整前2006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23.3%,调整后2015年同比增长29.6%),年均增速较快,从目前发展态势判断,未来5年旅游业年均增长可在30%以上。预计到2020年,林业生态旅游业可接待游客1.1亿人次以上,实现收入100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禀赋储量大、品位高、分布广泛,四季旅游特色鲜明。有数量众多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等景观。整体性的生态优势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将愈发凸显。全省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为未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思路。

依托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加强营销与合作,深度开发林区生态旅游资源,大力推广森林旅游、冰雪旅游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形成林业生态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打造最具北国特色风光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3.重点工作。

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合作、公开选择经营主体等方式拿出林区景点的经营权与国内一流水平旅游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吸引知名旅游企业落户林区,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解决发展资金和专业化人才问题。高标准做好旅游总体规划,加强与景点公司、旅行社的合作,注重在大型旅游、域外门户网站的深度宣传推广,统一打包在优势媒体和重点客源地宣传,做好龙江林区旅游产品的整体营销,充分释放龙江林业发展旅游的整体性生态化优势。引导企业发展山庄经济、沟谷经济,鼓励林区职工建设家庭旅馆、创办“林家乐”,以投资、入股等形式积极参与林区旅游开发建设。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充分释放林区旅游潜力,以观光游、生态游、避暑游、养生游、休闲游、冰雪游、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为重点,把林区“天然氧吧”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路线。重点推进亚布力滑雪度假区、雪乡旅游、漠河北极村、伊春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全国性景区建设,做好威虎山、嘉荫恐龙、凤凰山等局部性旅游市场,加速推进旅游区集约化布局,分层级、季节、时间设计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实施精品战略,构建林区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专栏11 精品旅游线路布局

(八)健康养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近10年来,全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6年的11.3%上升到2015年的16.1%。未来5年,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加速期,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周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8%;黑龙江省将达到778.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2015年有65万老人到黑龙江省开展候鸟式休闲度假,为全省带来收入20亿元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和国内候鸟式养老趋势明显的需求支持,预计未来5年健康养老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30%,到2020年,将有120万老人到黑龙江省养老,其中一半到林区,可实现收入4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随着黑龙江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全省社会养老床位总量达到19.3万张,2014年黑龙江省启动整体推进候鸟式养老后,积累了发展健康养老的点上经验。到生态环境优良的林区养老,在“天然氧吧”中养老,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连续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4〕9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黑政办发〔2014〕50号)和省发改委、民政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养老机构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的通知》(黑发改社会〔2014〕369号)、省发改委、民政厅、卫生计生委、人社厅、公安厅《关于支持黑龙江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黑发改社会〔2015〕499号)等政策性文件,为林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2.发展思路。

利用林区夏季气候、生态、绿色食品等供给保障能力优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整合林区闲置医疗资源,完善养老设施和专项服务,积极发展候鸟式养老和“生态+休闲养老”等新业态,做大做强林区健康养老产业。

3.重点工作。

加强专业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大兴安岭北极村张仲景养生院、方正林业局生态养老中心、伊春市升辉健康养老综合服务基地、漠河县老年人医养康复中心等一批专业化养老服务场所,将林区改革中撤并、搬迁林场的卫生院所等闲置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市场化配备给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搭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协作平台。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在林区建成一批规模适宜、功能适用、配置合理、运行经济的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民办中小型养老服务机构,就近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

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养老服务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为候鸟式养老提供“住宿、旅行、休闲、维权”

等全方位一键式网上服务,推动候鸟(旅居)式养老产业发展。通过建立“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等现代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实现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专栏12 健康养老产业

(九)林木加工(对俄林业合作)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是木材及木制品消耗大国,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家具、装修等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木材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近10年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2015年消耗木材约5.7亿立方米(含板材换算部分),消耗量年均增长17.3%,但国内木材产量仅能满足50%需求量。全省已有众多知名木材加工企业,2015年加工能力960万立方米,年产值796亿元。近5年全省年进口原木和锯材在550万立方米至700万立方米,年均进口600万立方米。随着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大批林业企业转向俄罗斯开展木材加工,未来5年进口量有望保持年均5%以上的增速,预计到2020年,进口量将超过800万立方米。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全省木材加工业将去粗存精,同时,加大高档家具、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预计木材加工率可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林木加工(对俄林业合作)产业产值可达到100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2015年底,全省有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1家,有七台河双叶、伊春光明、齐齐哈尔华鹤、哈尔滨森鹰、远东木业、万通祥木业、伊春双丰家具、牡丹江好家木业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形成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共获得森林采伐权1200万公顷,累计木材蓄积量为31.1亿立方米,发展对俄林业合作,地缘优势明显、可采伐资源量大。

2.发展思路。

利用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积极扩大对俄木材资源进口,支持境内木材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省内林产品加工集群,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发利用境外木材资源,建设境外木材加工基地,形成“两头在外”的林木加工产业格局。

3.重点工作。

境内林木加工。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并购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培育形成一体化精深加工的大型木材企业。发挥漠河木结构建筑、伊春“北沉香”木制工艺品设计加工优势,推进木结构房屋、木制工艺品、家具等林木产品提档升级,提高林木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木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木材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尚志市伟业国际木材产业园、光明家具工业园、盛辉林板一体化、森鹰节能铝包木门窗、远东木业家具、森工凯达木业、中俄木材储备中心、绥芬河国林木业城三期、穆棱木家具产业园、双丰家具园区改扩建等一批项目。

对俄林业合作。研究推进嘉荫县与俄罗斯巴斯克沃、漠河县兴安镇与俄罗斯腾达市之间“浮箱固冰”

通道建设,开辟俄罗斯木材冬季进口新通道。在俄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远东地区,加快推进境外原料基地和境外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建设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犹太自治州阿穆尔木业综合园区三期,鼓励乌马河、海林、新林、松岭、阿木尔等林业局开展境外合作,扩大境外原木和锯材的进口数量。

四、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实施林下资源经营权市场化配置制度,转换林区产权和产权关系。推动林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国有重点林区林下资源经营权纳入市场化配置资源范围。省林业厅、森工总局(伊春)、大兴安岭地区要在所辖范围内,选择承载能力强、立地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将其经营权通过市场化配置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选择投资经营主体,开展林下经营活动。

2.开展林业局引进战略投资者委托经营试点。选择一批林地资源相对丰富、具备一定旅游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林业局,开展公开招标,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委托经营试点,解决试点林业局资金不足、经营机制不活的难题。

3.推进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实现政企政事分开。林区政企事分开改革,有利于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6号)要求,加快推进黑龙江省森工、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和地方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将林区经营性机构全部推向市场,实现林区政企、政事分开。对市场化经营的森工企业,通过改制、出售、兼并重组、股份合作、林区职工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营,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

4.加快推进林业事业单位改革。率先将涉林、有资源的林区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具备赢利手段、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并可以通过市场配置的事业单位,尽快全部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5.全力打造黑森企业集团。依托“黑森”品牌,改革重组龙江森工经营性资产,建立黑森企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包括绿色食品、森林旅游、园林绿化、森林经营、木业、矿产开发、仓储物流、小额贷款、资本运营、海外开发和建设开发等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黑森集团投资经营活动,实现股权多元化,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到2020年,黑森企业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力争实现千亿元目标。

(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1.投资政策。建立省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省政府一期出资5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20亿元,并逐步做大规模,重点投向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利用省级资金,支持一批发展潜力大、覆盖区域广的林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林业产业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产业资金、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专项建设资金申报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项目列入全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争取国家PPP政策支持、黑龙江省PPP融资支持基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林业产业项目倾斜。

2.财税政策。对总部和主营业务均在省内的林业产业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主板、创业板首发上市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对在“新三板”挂牌省内林业企业,省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对于饲养利用野猪等可食用动物的企业,比照生猪养殖补贴标准进行补贴。落实好国家现行对林下初级农产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3.产业政策。开展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认证,力争到2020年,省级龙头企业增加40户以上。支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对申报成功的优先争取国家林业局贷款贴息补助。

4.土地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开展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开发利用林区土地。统筹林地使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向林业产业项目倾斜,支持林业产业项目建设。

(三)加快现代营销体系建设。

1.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省内林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股权重组、自愿合约、品牌授权使用等方式,将小品牌整合形成大品牌,将“黑森”“林都”“北奇神”等品牌打造成全国知名名牌。支持黑龙江省地域性

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等品牌发展。通过主流媒体集中对全省林产品品牌进行宣传推介。

2.健全批发市场体系。在区域中心城市及重要节点城市,新建、扩建或升级改造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支持东宁绥阳、尚志苇河黑木耳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力争年交易规模达到4亿公斤以上。鼓励在林区建设交易市场和配送设施,扶持林区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专栏13 重点发展交易流通市场

3.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建立产品配送中心,在大中城市建立直营或加盟网点。推动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重组或并购省内林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品牌复制方式,利用域外市场销售网络。

4.实施“互联网+营销推广”。重点支持省森工总局筹建黑龙江省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2家至3家省内互联网电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开展微商培训,加强“创客”培养,鼓励林产品种养殖户、小微企业瞄准高品质、个性化消费需求,重点发展私人和集团订制模式,在国内大型商务网站上推广体验式模式营销。

(四)加强金融和资本支撑体系建设。

1.扩大林业企业融资渠道。争取金融资金。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长期、大额、低息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林业产业的贷款信贷规模。利用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强对林业产业项目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服务林业产业发展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支持债券融资。鼓励林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绿色债券等重点领域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规范和健全林权抵押登记、评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发展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专栏14 重点推进上市企业

2.完善融资担保机制。鼓励全省各级融资担保机构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等融资担保业

务,支持哈尔滨林权交易担保公司、黑龙江森工融资担保公司、大兴安岭兴财投资担保公司做大做强。

3.加快发展碳汇交易。加强森林碳汇计量和认证工作,将全省现有符合核证减排量要求的已造林地块纳入到国家碳汇项目库。积极推进大兴安岭十八站、图强等碳汇造林项目,进入碳汇市场交易,推进森林碳汇融资。

(五)建立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1.建立林业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体系。整合林业创新资源,建立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广订单式研发模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好东北林业大学林下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下的森林食品与林下副产物利用等平台作用,在森林食品、食用菌生产等领域开展创新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应用性成果。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重点打造黑森集团、森鹰集团、北奇神、宝宇集团等企业研发基地。

2.推动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林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鼓励森林食品龙头企业完善化验室功能,形成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自检和市场准入速检全覆盖的森林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做好省级中药材原料质量监测和技术服务中心及监测站建设工作,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信息化程度。建设林业科技产业推广示范基地。

(六)建立多元化人才支撑体系。

1.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产业专业技术培训。在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定向培养森林食品、北药、花卉及苗木等与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人才。组织林业产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企业和种养植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培训手段在种养殖、加工、营销管理等方面开展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开展同业交流培训,邀请发达地区林业产业企业家到省内林区讲课,介绍先进经验。

专栏15 林业人才培养计划工程表

2.引进林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层次林业产业领军人才、急需人才。鼓励各单位依托林业产业项目,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重点在碳汇交易、寒带生物、健康养老等新兴科研领域实施引进工程,连续5年,每年集中引进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200名到林区工作。

3.鼓励和吸引人才到林区创业。建立林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联合聘用机制,允许兼职兼薪,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林区、林场创办企业,科技成果完成人最高可以享受转化科技成果在企业股权中的70%。鼓励林业局有经营能力的“能人”领办创办产业,带动林区职工开展大众创业。对国家统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林区、林场自主创业并担任独立法人代表,凡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优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级财政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两年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五、组织实施

(一)成立省林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省林业厅、森工总局、伊春市政府、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和省发改委、科技厅、民政厅、财政厅、农委、商务厅、旅游发展委、统计局、省畜牧兽医局、贸促会、金融办、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证监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

(二)建立上下联动推进工作机制。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等有关市(地)政府(行署)和省林业厅、森工总局要把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放在突出位置,成立专门推进机构,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指导和协调,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省上下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级管理、社会广泛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工作机制。

(三)定期召开林业产业项目推介大会。2016年到2020年间,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及投融资体系与资本市场合作大会,邀请资本市场、有关批发市场及国内外有需求的客户参会,全面推介、充分洽谈对接全省林业产业生产合作、股权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合作的具体项目,积极推进全省林业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四)营造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舆论氛围。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开展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宣传,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培植挖掘林业产业发展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全省上下营造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进一步完善林业产业统计数据支撑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定期评估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开展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考核评价工作,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跟踪分析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813117794.html,/fg/detail2019124.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