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

Ξ论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

陈白颖

(浙江树人大学 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310015)

摘 要:本文对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它们的具体表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弱

势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分析了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文章最后提出了认识这一现象的一些视角。

关键词:英语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反思

中图分类号:G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6)04-0074-05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帝国主义”一词原指削弱一个国家主权的军事、政治或经济组织。随着本世纪40~60年代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该词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不仅仅指一整套经济、政治与军事殖民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习惯的代称,是欧美发达世界中的一种主导观念广泛表现在知识、文化与技术领域里的总括。

学术界对于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 perialism )概念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有的学者从经济先行、文化是目的意义上把握文化帝国主义;也有的学者从文化先行,文化服务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把握文化帝国主义;还有学者从文化渗透的方式出发界定文化帝国主义。有的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媒介帝国主义,有的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民族文化支配了另一种民族文化。汉斯?摩根索认为,它指不是用攻占他国领土,或控制其经济生活,而是主要采取征服和控制人的头脑,来征服对象国的一种政策。依他之见,如果一国通过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来征服另一国决策人物的头脑,进而征服另一国,那么,在此基础

上取得的胜利和所建立的霸权,比起军事征服和经济控制要更显赫、更牢固①。

二、语言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态之一

文化帝国主义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主要有

媒介、宗教、人权等表现形态,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传播科技的跨越时空特性(媒介帝国主义)使得中心国家

②能凭借雄厚的财力和科技成果,通过全球性通讯社来操控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从而达到新的殖民主义。

美国著名批评家赛义德(Edward Said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那本富有挑战意味的专著《东方主义》

(Orien 2talism )提出了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他把文化比喻成一个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的舞台,认为在我们的时代,直接的殖民主义已在很大程度上完结,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对此,社会语言学学者菲利普森的观点是:科技、媒体、教育、语言帝国主义均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分支,而因语

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6N o.4Aug.2006Ξ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简介:陈白颖(1973-),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

言是用来调解与表达其所有分支的媒介,它的霸权渗透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方方面面③(47)

从广义上来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依赖文化而存在,文化也离不开语言。因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菲利普森提出:现行的语言帝国主义(w orking definition of English im perialism )应指由于英语与其它语言在构建与文化等方面不平等现象的确立与不断重建而促成并主张的英语统领地位。语言帝国主义往往被看作是语言歧视主义(linguicism )的一个分类,其中的“构建”泛指那些物质的特性,如:研究机构,财政配比等,而“文化”则指那些非物质的或观念化的特性,如:态度,教学原

则等③(62)。这种构建与文化不平等现象和英语语言教学的普及、合法化与其构建功能息息相关,保证了英语较之于其它语种而言得到更多的物质资源,并使那些精通英语的人从中获益。而所谓霸权(hegem ony ),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④(96)。那么,语言霸权就是指

利用强势语言及其良好的配套设施(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控制世界语言文化资源与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语言渗透,力求建立有利于发展其政治、经济霸权的全球文化。

1.英语强势传播的现状

语言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的争霸与同化,对于民族国家的文化精神与社会内聚力影响重大。英语的强势传播必然给全球文化带来冲击,也使几乎所有的非英语国家无一例外共同面对着语言文化的开放与保持之间的平衡舍取的问题。

一般来说,人们之间交流越简单,参与者的活动开展就越顺利。眼下,简化交流或使用一种公共的语言交流已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公共的语言,在很大比例上就是英语,或是洋径滨英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在英美媒体强大的市场化倾向和技术强势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效应”和“硅谷现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产品,包括英语媒体,电影等娱乐产品;后者主要是指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产品。这些产品在世界的风靡必然把这些产品所包含的英语语言流行到全世界,。再之,鉴于英语在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国家经济体系形成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国家都将英语语言教学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市场上也相应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辅助

教学工具。大多数英语教学辅导(E LT ‘aid ’

)与培训与教育相关,并通过语言转换,把一些受人喜好的培训形式、技能与实际知识的传授巧妙的结合起来。对此,菲利普森则认为:英语语言教学的合法化使语言与教育帝国主义元素结合起来,贯穿了建构与文化。它的目的在于用英文散布职业理念,即:使在各个层面

上的职业具备在英语国家认为是正当合法的举止,技能与知识特征③(65)。可见,语言传授对人们意识形态

的构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英语与现代科技,经济的进步以及国际化的联姻已经促使几乎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让自己及其子女尽早地接触英语。所有这些举措越成功,就会有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精通英语而打开进入权势与成功的大门。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学习外语的投入是最大的社会代价之一,不少大学生用一半的时间学英语,以致专业课受到了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亿5000万

人在学习英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⑤。

2.英语强势传播的冲击

英语的这种全球通用趋势在使许多国家得益于英语普及的同时,也给所有的非英语国家带来影响。非英语国家对英语的通用语言地位多少抱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学习英语便利交流,有助于从先进国家吸收有益的文化养分,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民族主义犹存的时代,维护民族语言的尊严也是一个难以退让的原则。

首先,英语霸权倒至中国母语衰落,进而构成了现代文化乡愁的一个部分。我们知道,语言与一般的交际系统(如电子交际系统)不同: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达。人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往往会对其所使用的语言产生感情上的依附。语言是人类的一种偏爱也影响他们的思维与决定。如:在法国的街道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你用英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即使懂也有可能不理你,很值得推敲。对于许多人们而言,语言是他们归属于一个社团或国家的一种方式。无论他们的语言作为交际手段是否有效,说自己语言都是一种民族的骄傲。然而,随着英语的强势传播,非英语国家都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是要融入世界、要现代化,还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要现代化就必须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会给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带来变化。目前,令中国公民忧心的是:英语霸权愈演愈烈,我们的母语却显得日益落寞。如:57第4期 陈白颖:论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

67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6卷

2005年的复旦汉语言文字比赛出现了令人震惊与感叹的结果,留学生夺魁而中国学生战败。广东某年高考语文古文翻译逾万人得0分,好作文极少。由于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一些学生英语学好了,专业却落后了,母语水平也低得可怜。专家们因此倡议要深刻认识功利教育带来的这一社会苦果,为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打一场母语“保卫战”。毕竟,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是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其次,语言强势传播助长了文化帝国主义。语言不仅是国家和民族传承自身文化的载体,也是塑造全球文化意识的传媒。因特网自诞生那天起,似乎就深深地打上了以英语及欧美式文化氛围为主导的文化霸权主义的印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你必须(至少学会)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这样,随英语而来的意识形态就必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扩散,“征服和控制更多人的头脑”(根据汉斯?摩根索的理论),进一步巩固欧美国家的文化霸权。相反,对于那些想成为语言强国的非英语西方国家而言,其无可奈何的心理也显得更为突出。如:现在,法国每年花

为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密不可分。

1.英语文化与共享文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造就语言蔓延与变迁最突出的因素应该是权势,故而其对文化的影响也可见一斑。强势文化并不一定是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它是一种拥有者在政治上或经济上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文化。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本来文化大都属于中性的,但由于长期那种“政治挂帅”的影响,传统思维把许多文化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不恰当地强化了文化的政治性,使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浓。在英语文化成为毋庸置疑的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形势下,非英语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或威胁,进而成为政客们不得不关心的争端。对此,一些全球战略家们提出了强势文化即是共享文化的观点,旨在无形中对他国的文化进行改弦易帜。而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美国语言学家萨莫瓦等声言:“能被认可驾驭整个国家的共享的文化模式必然是被局限在每个国家的主导文化范围之内。”⑥(61)这种主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迎合了上述观点。萨莫瓦认为:在每种文化中都存在着上百种文化模式,而主导的(共享的)文化模式必定是强而有力的。例如:美国虽然有大约125个民族团体,将近1200种不同的宗教,但几乎所有的民族与宗教团体都尊重个人主义的理念,因此它支配了地位、领导权、非语言交流、竞争、立场等多个重要领域。现在,在世界五大洲均有讲英语的国家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英语的地位更是其他国家的语言望尘末及的。在各国的外语教学中,英语享有的优先地位也大大超过法、德、俄、西班牙语和汉语。一些语言学家指出,当英语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使用的语言时,英语不再单单属于英国或美国,而是属于世界的。话虽如此,英语在国际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毕竟也是其“共享”文化传播最有力的象征。许多非英语国家对这种英语霸权所带来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国主义)表示担忧,因其影响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而对那些少数语种和民族而言,英语的强势可能是毁灭性的,甚至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

2.全球化及英语文化霸权

数年来,人们一直在揣测的颇受争议的观点是:全球化是促使世界更稳定与让世界上的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的重要步骤。全球化亦有其经济根源与政治后果,其迅猛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的势力。

文化不是静止的系统。它的外延远远超过人们对于精选习俗或爱好等系统的崇敬。在重视文化平等意识和主权利益的现实主义的当代国际关系中,不少政客强调要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 )之间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 )本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它能够与其他文化相区别时才能被辨识,也才能有现实的存在。而在以英语霸权为特征之一的全球化时代,这个似乎自明的问题变得隐晦起来。事实证明,解决现代化与文化乡愁的矛盾并不十分艰难,而要抵御一种语言文化的独裁及其对其他语言文化的侵蚀却不容易。如: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为了得到有关机构的承认,一些科研人员往往投机地把最好的、可能是原创的科学的技术的最新成果用英语在英语杂志上得以发表,以至于造成国人用母语发表文章就是低水平本身的证明的假象。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它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人人都以能说英语为时尚,人人都以能去美国为荣耀为梦想,那么,你断然不能说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利益是安全的和有保障的。面对全世界持续不衰的英语热浪,美国的全球战略家们肯定会对此感到高兴。随着英语的这种全球化趋势,我们还关注到了世界上语言种类的递减趋势。这种现象表明全球化意味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意味着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全球化的发展助长了强势语言覆盖下的文化不平等现象,“文化帝国主义”的成功策略之一,就是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行为方式逐步沦丧的过程中,使全球文化实践逐步趋向于一个相同的消费主义模式。全球化下的“殖民化”,即表现为帝国主义对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进行资本垄断、在社会和文化上进行“西化”的渗透,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习俗,从而弱化和瓦解当地居民的民族意识。

三、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之反思

渗透着英语霸权的文化帝国主义以其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往往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并通过市场与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扩张。因此,在多数人看来,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是危险有害的。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试图通过颁布使用语言的相关政策来介入这个问题,然而就其收效而言,这些举措似乎并不成功。除法国之外,加拿大的语言政策也是个典型的案例:尽管政府有意要促进英法两种语言在使用上的均衡,加拿大从本质上而言,还是一个说英语,而把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再则:在直播卫星接收天线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欧洲一些国家达成协议,用不进行语言转译的方式对美国影视作品进行抵制,但这一系列的文化反击,也未奏效。形成一种主导语言与文化的趋势似乎不仅锐不可挡,也难以逆转。

然而,语言与文化的霸权是否也将成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或国家在某一阶段的社会特征。一方面,人、世界、社会总是充满活力,英语及其文化的霸权也相应地存在很大变数。纵向看来:一种语言的强势是靠其他强势来支撑的。在英语强势之前,其他语言(如拉丁语、世界语、法语和德语)也曾出现过强势,但是随着这种语言的国家影响力的下降,他们的强势已经不复存在,有的甚至已经死亡。而目前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提高汉语的地位,进而打破英汉对话中不平等的局面提供了好的契机。另一方面,我们距离每个人都说同样的语言或是享有同样的文化的状态还很远。横向来看:文化的独立性对抵御外语侵蚀还能起到屏蔽作用。因为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往往还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围内把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这些特质看似隐晦,但却真实存在。从这一层意义上而言,全球化虽势不可挡,但都不可能完全改变一个民族国家的生活方式。以中国文化为例,虽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中国人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本土文化取向,进而与霸权文化杂和并产生变异,如:中国的“网吧”“红酒”与西方的对等物在内涵意义上就有很大差异。再之,语言文化传播领域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价值悖论。根据西方学术界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界定较有影响英国学者约翰?汤林森博士(JohnT omlins on )的观点,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民族国家之间,在国家内部也同样存在。譬如普通话的推广,目的在于增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但这必然会压缩地方方言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命空间,这是一个国家内部文化霸权的结果;同样,我们对英语也是如此,在我们担心英语的大量涌入会侵蚀汉语言传统的同时,全球化的前景和美国化的影响又吸引着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几近疯狂的学习英语。

应该承认的是:其他(非英语)语种在未来的国际生活中仍可能有一席之地甚至有所发展,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语国家仍将保持其语言的优势并从这种优势中获得经济政治利益。目前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虽势不可挡,但学习英语方便国际交流,却不代表要丧失民族文化。普及和77第4期 陈白颖:论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

87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6卷

提高国民的英语素质,有利于世界融合与文明的推进,却不等于各国容许外来语言文化替代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鼓励学习和使用英语,同放任其文化意识泛滥是两个性质的问题。其关键是要有充分的警觉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文化帝国主义”,我们应该有全新的立场、全新的思维模式,既抵抗帝国主义或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也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一方面,对于来自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的语言渗透和文化“入侵”,发展中国家如不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将会越来越沦为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地,并进而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最终在国家竞争或全球化浪潮中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文化本土化,一味排斥外来文化,也容易滋长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而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滞与退化。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本土文化的发展道路是迫切的,又是漫长曲折的。而对于当前大量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从实际出发,明确现实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英语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同时审时度势地考虑我们应对其劣势的方式方法,以不卑不亢的精神缩短英语语言其及文化强势传播的过程才是更重要,更切实的应对态度。

注释:

①http:ΠΠ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3466921.html,ΠsxdgΠsxplΠ20050915Π231458.htm

②根据嘎尔滕(G altung)提出的著名的“中心-边缘结构”(Center-Periphery S tructure)概念,认为在“中心-边缘”结构中 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

③R obert Phillips on,Linguistic Imperialism,Shangha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6

⑤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0e13466921.html,ΠfocusΠ2005-04Π14Πcontent-2824113.htm.

⑥Larry A.Sam ovar et.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third edition),Beijing: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1

参考文献:

〔1〕R obert Phillips on,Linguistic Imperialism〔M〕.Shangha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Larry A.Sam ovar et.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third edition)〔M〕.Beijing: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0-65.

〔3〕Carol L.Schmid,The politics of L anguage:Conflict,Identity,and Cultural Plur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New Y ork:Ox2 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98-100,120-122.

〔4〕Edward W.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 ork:A Division of Random H ouse,Inc.1993:191-219.

〔5〕R obert Phillips on,Linguistic Imperialism〔M〕.Shangha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Bloom,David E.and G illes G renier.Econom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The Relative Value of Bilingualism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James Craw ford(ed)Language Loyalties〔M〕.Chicag o: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1992:445-452.

〔7〕Claire K 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M〕.shangha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9-81.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9-163.

〔10〕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6-120.

〔11〕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2):38-48.

〔1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45-46.

〔13〕董健.竞争与合作的另一个疆域〔N〕.中国教育报,2003—10—17(5).

On English Hegem ony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Chen Baiying

(Language School,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5)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concepts of“English hegem ony”and“cultural imperialism”in terms of their respective manifesta2 tions,reciprocal relationship and impact on dominated languages and cultures.The author als o analyses the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English hegem ony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K ey w ords:English hegem ony;cultural imperialism;refle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