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郭希连写书

给郭希连写书
给郭希连写书

思想篇

探索开放性问题

【专题概述】探索性问题是指那些题目条件不完备、结论不明确、或者答案不唯一,

给学生留有较大探索余地的试题.这一类问题立意于对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具有开放性,解法活、形式新,无法套用统一的解题模式,不仅有利于考查和区分考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检测和区分考生的学习潜能,因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已成为高考试题的一个新亮点.探索性问题一般有三类:(1)探索结论的开放性问题;(2)探索条件的开放性问题;(3)探索规律(或策略)的问题.

就近几年的高考此类问题考察的内容代数方面主要有三角与向量探索性问题,函数不等式与方程探索性问题,数列探索性问题;几何方面主要有解析几何探索性问题,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出现的题型选择填空解答都有。

【应用举例】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21题)

已知数列{a n }和{b n }满足:a 1=λ,a n+1=24,(1)(321),3

n

n n n a n b a n +-=--+其中λ为实

数,n 为正整数.

(Ⅰ)对任意实数λ,证明数列{a n }不是等比数列;

(Ⅱ)试判断数列{b n }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Ⅲ)设0<a <b ,S n 为数列{b n }的前n 项和.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

a <S n <

b ?若存在,求λ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研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定义、数列求和、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和分类讨论

的思想,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认证能力;条件开放的探索性问题,往往结论给出,要求寻求使其成立的相应条件。解答者通过分析倒推,逆向思维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解决这一类问题,要注意类比归纳、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等思维方法. 解:(Ⅰ)证明:假设存在一个实数λ,使{a n }是等比数列,则有a 22=a 1a 3,即

,0949

4

9494)494()332(222=?-=+-?-=-λλλλλλλ矛盾. 所以{a n }不是等比数列.

(Ⅱ)解:因为b n +1=(-1)n +1[a n +1-3(n -1)+21]=(-1)n +1(

3

2

a n -2n +14) =

32(-1)n ·(a n -3n +21)=-3

2b n 又b 1x -(λ+18),所以

当λ=-18,b n =0(n ∈N +),此时{b n }不是等比数列: 当λ≠-18时,b 1=(λ+18) ≠0,由上可知b n ≠0,∴

3

2

1-=+n a b b (n ∈N +). 故当λ≠-18时,数列{b n }是以-(λ+18)为首项,-3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Ⅲ)由(Ⅱ)知,当λ=-18,b n =0,S n =0,不满足题目要求.

∴λ≠-18,故知b n = -(λ+18)·(-3

2)n -1

,于是可得 S n =-.321·)18(53

??

????+n )-(- λ 要使a

53(λ+18)·[1-(-32)n ]〈b(n ∈N +) ,则

n n

n

n f b a

)3

2

(1)()3

2(1)18(5

3

)3

2(1--=--<

+-<--λ ①

当n 为正奇数时,1

;35<≤≤

n f n 为正偶数时,当 ∴f (n )的最大值为f (1)=35,f (n )的最小值为f (2)= 95

,

于是,由①式得95a <-53(λ+18),<.183185

3

--<<--?a b b λ

当a

当b >3a 存在实数λ,使得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a

【易错总结】

【例题】在?ABC 中,A ,B ,C 为三个内角,f(B)=2sin(2B+3π

),当m 取何值

时,f(B)-m>2对B ∈(0,π)成立?

【错解】f(B)-m>2成立,即2sin(2B+3π

)> m+2成立, 因为B ∈(0,π),所以2sin(2B+3π

)∈][2,2-,所以-2> m+2

得出m<-4

跳出陷井:某结论关于某量在给定范围内成立与恒成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解】f(B)-m>2成立,即2sin(2B+3π

)> m+2成立, 因为B ∈(0,π),所以2sin(2B+3π

)∈][2,2-,所以2> m+2

得出m<0

【回归课本】

例2(人教版第一册上第132页题10)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 n s 是其前n 项的和,求证12186126,,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设*

N k ∈,K K K K K S S S S S 232,,--成等差数列吗?

解: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s s a a a s s a a a s 3221223221221..................++=-++=-++=++++

)

(2)(2,......2,22232322221121k k k k k k k k k k k k s s s s s a a a a a a a a a -=-+∴=+=+=+++++

∴K K K K K S S S S S 232,,--成等差数列 【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 已知数列{}n a 对任意的*

p q ∈N ,满足p q p q a a a +=+,且26a =-,那么10a 等

于( ) A .165-

B .33-

C .30-

D .21-

2. 设P 为曲线C :2

23y x x =++上的点,且曲线C 在点P 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4π??????,,则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

A .112

??

--???

?

B .[]10-,

C .[]01,

D .112??

????

3. 函数f (x )=cos x (x )(x ∈R )的图象按向量(m,0) 平移后,得到函数y = -f ′(x )的图象,则m 的值可以为( )

A.

2

π

B.π

C.-π

D.-

2

π 4. 双曲线12

22

2=-b y a x (a >0,b >0)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若P 为其上一点,且

|PF 1|=2|PF 2|,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

A.(1,3)

B.(]1,3

C.(3,+∞)

D.[)3,+∞

5. 如图,动点P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对角线1BD 上.过点P 作垂直于平面11BB D D 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M N ,.设B P x =,MN y =,则函数()y f x =的图象大致是( )

二 填空题:

6.已知a ∈R ,若关于x 的方程2

1

04

x x a a ++-

+=有实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7. 设P 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a 、b ∈P ,都有a +b 、a -b , ab 、

a

b

∈P (除数b ≠0),则称P 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

是数域;数集{}

,F a b Q =+∈也是数域.有下列命题:

①整数集是数域;

②若有理数集Q M ?,则数集M 必为数域;

③数域必为无限集; ④存在无穷多个数域.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8 .已知()sin (0)363f x x f f ωωπππ??

????=+

>= ? ? ???????,,且()f x 在区间63ππ??

???

,有

最小值,无最大值,则ω=__________.

9. 观察下列等式:

212221

3

2221

11,22

111,326111,424

n

i n

i n i i n n i n n n i n n n ====

+=++=++∑∑∑ 4

4431

1111,52330n

i i n n n n ==++-∑ 2

4,(1)(321),3

n n n n a n b a n +-=--+ ……………………………………

212112101

,n

k

k k k k k k k k i i

a n a n a n a n a n a +--+--==++++???++∑

A

B

C D M N

P A 1

B 1

C 1

D 1

可以推测,当x ≥2(k ∈N*)时,1111

,,12

k k k a a a k +-=

==+ a k -2= .

三 解答题:

10.(2008年高考全国卷1第19题)已知函数3

2

()1f x x ax x =+++,a ∈R . (Ⅰ)讨论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Ⅱ)设函数()f x 在区间2

133??-- ???

,内是减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 11.(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

设0b >,椭圆方程为22

2

212x y b b +=,抛物线方程为28()x y b =-.如图4所示,过点(02)F b +,作x 轴的平行线,

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G ,已知抛物线在点G 的切线经过椭圆的右焦点1F .

(1)求满足条件的椭圆方程和抛物线方程;

(2)设A B ,分别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点,试探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ABP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指出共有几个这样的点?并说明理由(不必具体求出这些点的坐标). 12.(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18题) 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则面PAD ⊥底面ABCD

,侧棱P A =PD ,

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其中BC ∥AD , AB ⊥AD ,

AD =2AB =2BC =2, O 为AD

中点.

(Ⅰ)求证:PO ⊥平面ABCD ;

(Ⅱ)求异面直线P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Ⅲ)线段

AD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它到平面PCD ?若存在,求

AQ

QD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CAABB

6.10,4?????? 7. ③④ 8.143 9. 12k

,0

10.解:

(Ⅰ)f ′(x)=3x 2+2ax+1,判别式Δ=4(a 2-3)

(i )若a>3或a<3-,则在???

? ??---∞-33a a ,2上f ′(x)>0,f(x)是增函数;

在????

??-+----33a a ,

33a a 22 内f ′(x)<0,f(x)是减函数; 在???

?

??+∞-+-,33a a 2上f ′(x)>0,f(x)是增函数。

(ii )若3-0,故此时f(x)在R 上是增函数。

(iii )若a=3±,则f ′(3a -

)=0,且对所有的x ≠3

a

-都有f ′(x)>0,故当a=3±时,f(x)在R 上是增函数。

(Ⅱ)由(Ⅰ)知,只有当a>

3或a<3-时,f(x)在

???

?

??-+----33a a ,33a a 22内是减函数。 因此

33a a 2---≤32

- ①

33a a 2-+-≥3

1

-

当|a|>3时,由①、②解得a ≥2 因此a 的取值范围是[2,+∞)。

11 .解:(1)由2

8()x y b =-得2

18

y x b =

+, 当2y b =+得4x =±,∴G 点的坐标为(4,2)b +,

1

'4

y x =, 4'|1x y ==,

过点G 的切线方程为(2)4y b x -+=-即2y x b =+-, 令0y =得2x b =-,1F ∴点的坐标为(2,0)b -, 由椭圆方程得1F 点的坐标为(,0)b ,2b b ∴-=即1b =,

即椭圆和抛物线的方程分别为2

212

x y +=和28(1)x y =-;

(2) 过A 作x 轴的垂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P ,

∴以PAB ∠为直角的Rt ABP ?只有一个,同理∴以PBA ∠为直角的Rt ABP ?只有一个。

若以APB ∠为直角,设P 点坐标为2

1(,1)8

x x +,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和,

222421152(1)108644

PA PB x x x x =-++=+-= 。

关于2

x 的二次方程有一大于零的解,x ∴有两解,即以APB ∠为直角的Rt ABP ?有两个,

因此抛物线上存在四个点使得ABP ?为直角三角形。

12.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角、点到平面的距离等

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法一:

(Ⅰ)证明:在△P AD 中P A =PD , O 为AD 中点,所以PO ⊥AD ,

又侧面P AD ⊥底面ABCD ,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 PO ?平面P AD , 所以PO ⊥平面ABCD .

(Ⅱ)连结BO ,在直角梯形ABCD 中、BC ∥AD ,AD =2AB =2BC ,

有OD ∥BC 且OD =BC , 所以四边形OBCD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OB ∥DC .

由(Ⅰ)知,PO ⊥OB ,∠PBO 为锐角, 所以∠PBO 是异面直线PB 与CD 所成的角.

因为AD =2AB =2BC =2, 在Rt △AOB 中,AB =1,AO =1,

所以OB ,

在Rt △POA 中,因为AP AO =1,所以OP =1,

在Rt △PBO 中,tan ∠PBO =

arctan

22PO PBO BO ==∠=

所以异面直线PB 与CD 所成的角是arctan

2.

(Ⅲ)假设存在点Q ,使得它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2

.

设QD =x ,则1

2

DQC S x ?=

,由(Ⅱ)得CD =OB ,

在Rt △POC 中, PC ==

所以PC =CD =DP , S △PCD =2

3)2(4

32=?,

由V p-DQC =V Q-PCD ,得23233

112

13

1?

?=??x ,解得x=22

3

<,所以存在点Q 满足题意,此时

1

3

AQ QD =. 解法二:

(Ⅰ)同解法一.

(Ⅱ)以O 为坐标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依题意,易得A (0,-1,0),B (1,-1,0),C (1,0,0),D (0,1,0), P (0,0,1),

所以=(-1,1,0),=(1,-1,-1) cos<3

62

311,-

=?--=>=

CD PB

所以异面直线PB 与CD 所成的角是,

(Ⅲ)假设存在点Q ,使得它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

2

, 由(Ⅱ)知)1,0,1(-=,)0,1,1(-= 设平面PCD 的法向量为n =(x 0,y 0,z 0).

=

?

=

?

n

n

所以00

00

0,

0,

x z

x y

-+=

?

?

-+=

?

000

x y z

==,

取x0=1,得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

设)0,

,1

(

),

1

1

(

),

0,

,0(y

y

y

Q-

=

-,由

2

3

|

|

|

|

=

?

n

n

CQ

,,

2

=

解y=-

1

2

或y=

5

2

(舍去),

此时

13

,

22

AQ QD

==,所以存在点Q满足题意,此时

1

3

AQ

QD

=.

行书基础笔画运笔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 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 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 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 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 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 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 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 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 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 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 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 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 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 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 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 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 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词与分词连写

?词与分词连写 ?词与分词连写 汉字文本的词与分词连写问题中文具有不实行分词连写的传统。这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文具有不分词连写也不会妨碍书面交流的能力。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中文中词的界线有时确实因为没有分词连写而显得有些模糊,甚至会造成误解。中文为什么可以不分词 连写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汉字的字符集很大,就算常用的国标一级汉字也有3008个。而日常常用的词也就是那么五、六千个,因此字 与字之间可能形成词的组合的可能性很小,因而词在汉字文本中比较容易被人筛选出来,从而一般不会影响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例如下面这个句子:为实现中国的语文现代化而奋斗!人们会毫不费力地把它理解为:为实现中国的语文现代化而奋斗!而不会把它理解为:为实现中国的语文现代化而奋斗!但是,让我们再来看一看PhilipZhang[1]常常举的一个例子:韩廷顿首先到台湾国中学作报告。你会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如果没 有词连写和间隔的功能存在,这个句子可以有多种读法:韩廷 顿\首先到台湾国中学作报告。韩廷顿首先到台湾\国中学作报告。韩廷顿首先到台湾国中学\作报告。韩廷顿首先到\ 台湾国中学作报告。从语法上来说,这些句子都是正确的!为 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所发生的就是因中文不实行分词连写而造成的 词界线模糊和歧义现象。当然,这种现象在日常文字生活中并不十分常见。如果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中文是不是分词连写都关系不 大的话,然而对于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来说这种区别就非常大了。 我们的计算机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绞尽脑汁,都还是不能让计算机令人满意地为汉字文本做自动分词。他们动用了巨型的词库,想出了种种人工智能方法,结果还是令他们难堪。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冷酷”地对待计算机,如此“滥用”我们的计算机专家,竟然拿我们人类之所长来“虐待”计算机。因为毕竟,分词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顺手加一个空格的事,而对于一般的计算机来说却会耗尽它的内存(巨型词库),让它左右为难(歧义现象)。如果计算机有灵,它会让我们算算这道题:23223432534534345。“还没有

读师道有感

读《师道》有感 ——勤学为“经师”,修身做“人师” 信息艺术系徐松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虽然当了十多的老师,却从未真正去思考过。潜意识里认为教好自己的书,管好自己的学生,尽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个好老师了。南怀瑾老师说: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直以为只有饱读诗书或者丰富的阅历才能形成一个人特有的气质,读了此书,原来教育也可以改变人气质,要达成这目的,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经师”就是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的老师。“人师”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来我校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文化课基础差,读书不用心,作为一名文化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上有时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也会延伸出在技校当老师不用太认真,只要过得去就行。仔细品阅此书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者除了授业解惑更要勤学修身善做人师。 古代教育家们把教育视为天下大任,坚持诲人不倦的责任感。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也应把要严于律己作为前提。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包括德和才两方面。古代“师道”强调“尊德行”为主,“道问学”为辅,可见古代“师道”中“德”的重要地位。《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具备了《中庸》中所说的“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时候,才算真正具备了为师的条件。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学习,把教师自身修养的首位。那么如何在现实中,真正地做到严以修身呢?我想,学习是最佳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就是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常态,不间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生活

分词的相关语法

分词的相关语法(Participle) 大家都知道英文的动词(verb)可不像中文那般单纯。比如说“帮助”一词,虽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用;可是就没有时间性。而英文动词的变化可就多了,它可变成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而且还有所谓“Tenses”(时态)。比如“help”,就有下列各种时态: Simple Present 现在时态-- help, helps Simple Past过去时态-- helped Simple Future将来时态-- shall help, will help ... Present Continuous 现在进行时态-- be helping Present Perfect现在完成时态-- have helped, has helped...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现在完成进行时态-- have been helped... Past Continuous 过去进行时态-- was helping... Past Perfect过去完成时态-- had helped... Past Perfect Continuous 过去完成进行时态-- had been helping... Future Continuous 将来进行时态-- shall be helping... Future Perfect将来完成时态-- shall have helped... Future Perfect Continuous 将来完成进行时态-- shall have been helping... Present Participle 现在式分词-- helping Past Participle过去式分词-- helped Perfect Participle 完成式分词-- having helped... 呵呵,单单一个动词就就上面那么多的时态变化,英文真伟大!且慢,上面所举的那个help,看来只有下列几种“变形”而已(你知道吗,英文是一种“变形语”哟!汉语则是“分析语”):help,helping,helped 别高兴得太早啦,其实有好多动词它的Past和Perfect时态的拼写法就不太相同,如: write: wrote(Past),written(Perfect) sing: sang(Past),sung(Perfect) 而有些动词则“始终如一”,各种时态(除了各类进行式)都是一样的拼写,如:cut,hit,hurt,let,put,read,shut ... 上面所谈都是一些动词的基础知识(要是详细谈起来又是一大篇呢!)。现在言归正传,我们所要谈的是“分词”。基本上分词分为下列两种(第三种的Perfect Participle拼入Past Participle): 1.现在式分词(Present Participle) 2.过去式分词(Past Participle)

硬笔行书基本笔画

硬笔行书基本笔画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三节硬笔行书基本笔画的特点及其变化 ? 一硬笔行书基本笔画 ? 我们了解了行书的基本特点,汉字可以书写得流畅、灵动、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要写好行书,也必须从最基本的笔画开始练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硬笔行书的基本笔画。 “积点画而成字。”笔画是构成字的基本要素,练习基本笔画是书写汉字的基本功训练。行书笔画是在楷书笔画的基础上增加速度和流动感,有时可直接使用楷法,有时增加牵丝,钩挑或弧形笔画,学习中要注意体会。 “永”字八法与八种基本笔画 比较硬笔行书笔画与硬笔楷书的不同: ? 1.横画 基本形: 形变: ? 2.竖画 ? 基本形:

形变: 3.撇画? 基本形: 形变: ? 4.捺画? 基本形:形变: ? 5.点画? 基本形: 形变: ? 6.折画? 基本形:形变:

? 7.挑画 ? 基本形: 形变: ? 8.钩画 ? 基本形: 形变: ? 二点的写法与组合 ? “点者,字之眉目也。”点虽小巧,一般不做主笔,,但在字中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行书点画较之楷书更为灵活多变,姿态各异,呼应关系明显,收笔多为露锋与其他笔画呼应或相连。写点的技巧在于凌空取势,即笔在入纸前先上提后落笔。 1.俯点(启下点):凌空取势,起笔轻落,右下重按即收,回锋出钩挑启带下笔,呈下俯之势。 2.仰点(启上点):凌空取势,侧锋轻落,右下顿笔,翻笔上挑启带下笔,呈上仰之势。

3.左点:凌空取势,向左下落笔即顿,回锋向右带出钩挑,呈启右之势。 4.右点:凌空取势,向右下落笔即顿,此点多用于右或全字最后一笔收笔处,钩挑宜小或省去,呈回带之势。 5.撇点:落笔重顿,随后向左下撇出,要短促有力,撇点多用于右侧上部。 6.相向点:由右点和撇点组成,呈上开下合之势,多用于字顶部或中部。

_中庸_尊德性而道问学_章疏解_韩星 (1)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 韩星*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正式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延续至今。“尊德性”与“道问学”原本是统一的,可是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到南宋鹅湖之会达到了高峰,后来一分为二。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是“道问学”为主流,百余年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断裂,时至今日,中国学界总体上仍是偏于“道问学”。笔者认为,应该以中和之道来化解“尊德性”与“道问学”间的张力,寻求二者的整合,为解决今天一些歧异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智慧。 一、道与学、道德与学问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就谈到过对“死而不朽”的看法。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①这里,叔孙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不朽”。据注家解释,立德的典范为黄帝、尧、舜,立功的典范为禹和稷,立言的典范则是鲁国臧文仲这样的史官。在这三种“不朽”中,跟本文所讨论的德性与学问有关的是立德与立言。 孔子对道与学、道德与学问的认识是比较走中道的,是基本兼顾的。儒家自孔子就非常重视“道”与“学”相辅相成,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论语·子张》载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肆”,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官府制造器物的地方;另一解释说,肆是市场中陈列器物之所。不论哪种解释,我们都认为“肆”是百工学习制作器物的地方,百工在这里面观察、学 *①作者简介: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 化史、儒学与儒教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习、揣摩,最后制作器物,而君子与百工不同,君子之学不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艺以谋生,而是下学上达,进而至于道的境界。钱穆《论语新解》:“百工居肆中以成其器物,君子之于道亦然。非学无以明道,亦无以尽道之蕴而通其变化。学者侈言道而疏于学,则道不自至,又何从明而尽之?致者,使之来而尽之之义。君子终身于学,犹百工之长日居肆中。”儒家“学”的范围很广,但这些为学无不以“致道”为指向,所走的无非是一条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的道路。 和道与学相联系的是道德与学问的关系,孔子认为道德是做人的关键与核心,学问为道德修养服务。《论语·述而》篇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门大纲,不仅强调修道、立德、依仁的形而上的追求,更重视游艺的形而下的实践。道、德、仁、艺是不同的层次,其中道、德、仁是形而上的层面,道是做人为学的根本,德者得也,得道也,是通过内在一己修持而获得对道的体悟进而落实为德性。《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缺德无从体道,无德必定无道,道不远人,就在德中。“仁”是道和德落实在人伦日常中带有血缘情感和经验理性的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儒家的理想道德境界。“艺”是形而下的技能层面,虽然是一个字,然在孔子就是以六艺为主,包含其他百工技能在内的实践性技能、技术。道、德、仁固然重要,但若无艺也是空悬的,故儒门又非常重视游艺,君子也要游于艺,但不能停留于此,还要由艺的形而下的层面上升到道、德、仁的形而上的层面。《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清楚地表明了道德实践与文化知识的轻重次序。《学而》篇紧接着又载子夏云:“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本章讲了一个人应该怎么处理四种基本人伦关系:即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就是四伦。朱熹《集注》:“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如果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修行好这四伦,虽然没有学什么,也是真的有学问了。应该注意到,与前章比较,子夏此论甚至有以德行代替学问的意思,有走向极端的倾向。《论语·阳货》载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智、信、直、勇、刚这六个方面的道德如果不通过学习来培养就可能产生弊端,这就肯定了学问在人的道德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概括起来,道德修养是人生的根本,学问知识是实现道德的基本途径。从逻辑上说,道德重于学问;从事实上说,学问先于道德。这就为后来儒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二元张力埋下了伏笔。

行楷基本笔画的写法

行楷基本笔画的写法—点 行楷字点画头尖腹平、背圆、尾满,前后顾盼。点画都与字的中心呼应,具有“向心性”。 行楷字点画的写法有以下几种: 1.斜点:尖落笔,右下按,回收左出锋。斜点向右下方斜出 □方□主□语□成 2.竖点:由轻至重书写,且向下垂直。常用于宝盖头等。 □空□字□室□窗 3.长点:把点向右下拉长顿后收笔,常用来写反捺。 □美□反□大□更 □花4.双点相向左点出锋对右点头,上开下收。□苏

相背左点向左下,右点向右下,出锋都向内。□黄 □典 合三左右相顿,中点略上,势态向字心。□学□应 5 三点 横三中点连左右,或右点连右下。 □恭□添 6.四点(聚四)上下两点相连,四点汇向中心。 □雪□函□泰□康 行楷基本笔画的写法—横 行楷字横画多数带钩,与前后笔画呼应或连接、有长短、粗细、俯仰等变化。如果数横并列,要有长短参差,笔势也要有区别。横画在字中往往起平衡作用,因此书写时要注意长短、角度和曲弧。 1.长横先向右下方按下,然后向右上方斜出,最后向右下方顿笔。(左高右

低)□百□十□央□万 2.短横短横写得速度较快,一般由轻至重,或由重至轻书写。□平□林□夫□其□春□封□真□兵□崖□淮□上□寺 行楷基本笔画的写法—竖 行楷字写竖画不宜太直硬,要适当取斜势或弯曲,收笔有悬针,有垂露(顿收),有带钩,有弯弧,但必须把力用到笔端,切忌软散。字中的长竖作适当的夸张,要写出姿态来。 1、长竖(垂露竖):竖画收笔时要顿笔回锋,要挺劲,但不能上下僵直。 □席□中□甲□革

□斜□作□钟□车 2、短竖露锋起笔不宜重,把直竖写出弧度力在曲势中,先竖后顿再 左出,多用在字中,收笔向右挑出,略有抱右势。 □南□古□光□地 □阳□代□待□谁 行楷基本笔画的写法—撇 行楷字的撇有多种姿态,要注意长短、曲直的变化,书写时常常回锋,做到伸缩有度,与捺相配时要有变化,不能呆板。 1.平撇:露锋侧落笔,顿后撇出,要短平有力常在字的上部。 □千□重□俘□敌 2、短撇:行笔略弯曲,显得含蓄有弹性。

当汉语语料库文本分词规范草案

973当代汉语文本语料库分词、词性标注加工规范 (草案) 山西大学从1988年开始进行汉语语料库的深加工研究,首先是对原始语料进行切分和词性标注,1992年制定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文本分词规范》。经过多年研究和修改,2000年又制定出《现代汉语语料库文本分词规范》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文本词性体系》。这次承担973任务后制定出本规范。本规范主要吸收了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并兼顾各家的词性分类体系,是一套从信息处理的实际要求出发的当代汉语文本加工规范。本加工规范适用于汉语信息处理领域,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以便适用于不同的中文信息处理系统。 《973当代汉语文本语料库分词、词性标注加工规范》是根据以下资料提出的。 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中国国家标准GB13715,1992年 2.《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3年发布 3.《现代汉语语料库文本分词规范》(Ver 3.0),1998年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4.《现代汉语语料库加工规范——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1999年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5.《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规范》,2002年,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 6.《现代汉语语料库文本分词规范说明》,2000年 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山西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7.《資讯处理用中文分词标准》,1996年,台湾计算语言学学会 一、分词总则 1.词语的切分规范尽可能同中国国家标准GB13715《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以下简称为“分词规范”)保持一致。本规范规定了对现代汉语真实文本(语料库)进行分词的原则及规则。追求分词后语料的一致性(consistency)是本规范的目标之一。 2.本规范中的“分词单位”主要是词,也包括了一部分结合紧密、使用稳定的词组以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在切分序列中的孤立的语素或非语素字。本文中仍用“词”来称谓“分词单位”。 3.分词中充分考虑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形式上要看一个结构体的组成成分能否单用,结构体能否扩展,组成成分的结构关系,以及结构体的音节结构;意义上要看结构体的整体意义是否具有组合性。 4. 本规范规定的分词原则及规则,既要适应语言信息处理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需要,又力求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保持一致;既要适合计算机自动处理,又要便于人工校对。 5.分词时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逐层顺序切分。一时难以判定是否切分的结构体,暂不切分。 二、词性标注总则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性标注主要原则有三个: (1)语法功能原则。语法功能是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词的意义不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

由“尊德性”而“道问学”

由“尊德性”而“道问学”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化历程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内在自生因素,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际遇都无法与中国传统社会和学术思想撇清干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存在的“近代”因子是探讨中国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说清代社会承载着传统中国向近代转变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因,那么深入探讨清代学术无疑是研究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重要路径。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承袭着明末悄然兴起的理学清算运动,其学风出现了深刻变化。如果说学风转变是社会转型在学术思想上的集中体现。那么,探讨清初学风转轨就成为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自发”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清代学风大异于宋明,宋明理学侧重“尊德性”,清学则趋向于“道问学”。由宋明而清的学风转轨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极为重大,而两种学风之间的转变当以清初为“时代枢纽”。“道问学”学风的确立反映了传统学术由理学到清学转轨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宋明而清的学风转轨的再梳理,洞晓其间由“尊德性”而“道问学”演化之因缘,从而窥及近三百年来学风整体走向的内在原因便具有了些许现实意义。清代学术的一大特色是诸子学的兴起,其中又以孟、荀思想研究所蕴含的时代内涵最为丰富。但是,关于清初诸子学尤其是孟、荀思想研究与学风转轨之间丰富而复杂的联系却尚未得到充分论述。孟子主“尊德性”,荀子则重“道问学”,清初学界隐然存在着荀子的“升格”与孟子的“降格”运动,清

代孟学与荀学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模式正暗合着清初学风转轨的内在逻辑。同时,由于孟子在经子之间的地位变化,以及清儒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致使清初孟学中的诸多问题和表现正可解释学风由“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变过程。思想史研究一般注重对思想家及其著作本身的考察和分析。随之就产生一个问题:无论是对思想家还是其著作的研究常以孤立的个案出现,缺乏对同一时代环境下思想家.群体的共性以及这些共性所反映的深层次因素的研究。因此,本项研究拟将学风与时代思潮相联系,致力于将思想史研究与学风研究相结合,以补充传统学术思想史个案研究之不足;着重分析同一时代、同一问题上不同学人在思想主张和学风倾向上的共性特征,揭示这些特征与时代环境和学术发展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凸显时代和社会因素对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本论文以学风转轨为研究视角,将清初孟学——并兼及荀学——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清初孟学研究与学风由“尊德性”到“道问学”转变的内在联系。旨在深化学界对清代学术思想和清初学风转型的认识,揭示宋明到清代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本论文将考察重点放在清初“道问学”学风的形成过程。这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风起于青萍之末”,“前考证时期”的思想倾向更能透露时代环境的制约性影响怎样“悄而无声”地推动着学术思想的变化,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把握学风发展的脉络。二、“过程研究”能够凸显学风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克服学风研究中的主观臆断。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理学清算运动与清初孟学研究的内在联系。理学清算是

为什么汉语拼音提倡分词连写

为什么汉语拼音提倡分词连写? 街上贴着一张宣传画,下面有一行汉字和一行汉语拼音。汉字写着: 人人都来维护环境卫生 你说拼音该怎样写?一种写法是: REN REN DOU LAI WEI HU HUAN JING WEI SHENG 另一种写法是: RENRENDOULAIWEIHUHUANJINGWEISHEN 显然,前者过于分散,“天女散花”;后者过于冗长,“一条龙连到底”。二者都不便于认读。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RENREN DOU LAI WEIHU HUANJING WEISHENG 这样拼写叫做“分词连写”。 也许有人问:“汉语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字’组成句子的,怎样分‘词’呢?” 其实,汉语同其他许多语言一样,是以“词”为语言的基本单位的。只是,已经掌握了汉字的人,由于长期地应用以“字”为单位的书面文字,有些人甚至不感到“词”的存在了。可是,我们平常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事实上都是以“词”为单位的,词与词之间都有着非常短暂的间隙,只是不予留意、没有察觉而已。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小测验:一位年轻的妈妈,一天故意把“妈妈非常喜欢宝宝”这句简单的话里的

词打乱,成为“妈/妈非/常喜/欢宝/宝!”对她5岁的孩子说。孩子听了,睁大了双眼,呆了一会儿,笑着说:“妈妈说外国话呢!”可见,连学龄前的儿童也是有“词感”的。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上述标语那句话里的词应该这样划开:“人人/都/来/维护/环境/卫生”。分出词之后,再按词连写。 “分词连写”是汉语拼音正词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汉语拼音正词法,就是用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的规则。《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已于1988年7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施行。它的内容包括:(1)分词连写法;(2)人名地名拼写法;(3)外来词拼写法;(4)文言成分(成语等)拼写法;(5)缩略语拼写法;(6)移行规则;(7)标点符号使用法等。 我们提倡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原因如下: (1)这样做有利于学习、理解和掌握汉语。汉语拼音在目前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给汉字注音和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无论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还是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学习汉语,都应该以词为单位。 (2)有利于现代汉语词汇学、词典学、语法学的研究和应用。

楷书和行书书写规则

楷书和行书书写规则 一、楷书书写规则 汉字整字形态(1)----间距均匀。如:三、理、真、置、形、易、参、象、山、画、而、面、点、罪、得、家、基、型、雷、需、最、事、群等汉字整字形态(2)----左紧右松。字的左部件的笔画特别少,要靠上写;右部件的笔画特别少,则要靠中间写。如:双、竹、比、羽、林、朋、册、弱、亿、行、很、礼、神、诗、谓、性、村、灯、队、针、执、提、程、稳等汉字整字形态(3)----上紧下松。上面的部写得和下面的一样大,会给人一种头重脚的感觉。如:赤、炎、家、昌、可、来、是、装、菜、茶、背、景、答、笑、穿、希、策、寺、季、华、著、算、掌、需、露等 汉字整字形态(4)----主笔突出。主笔突出的规律是:首先是撇捺笔画不论出现在字的什么位置,不论与什么笔画搭配,都是主笔,其次是弯钩(包括戈钩)、盖头;最后是横和竖。如:全、企、余、食、各、茶、举、容、史、文、突、笑、艺、花、完、觉、我、成、战、找、官、穿、军、堂、方、要、世、直、中、牛等 汉字整字形态(5)----偏旁避让。方法:(1)左旁的右边要收缩,右旁的左边要收缩;上旁的下边要收缩,下旁的上边要收缩;(2)为了让合体字的结构更加紧凑,许多偏旁的写法与它作为独体字时的写法发生很大变化。如:和、社、物、样、场、种、就、到、如、政、跳、航、错、孩、钱、数、要、资、裂、突、季、势、委、愿。 汉字整字形态(6)----自然成型。汉字的基本形态:方形(同、固)、瘦长形(目、月)、扁梯形(白、四)、斜形(多、乃)。如:国、用、团、们、月、自、耳、中、行打、间、朝、目、了、手、二、四、而、土、少夕、多、为、六、皿、回、勿、方、母。 笔画形态(1)----横斜。1横画的角度不是水平的,而是左低右高的斜线(约10度~15度)2字中有多个横画时,要保持基本平行、间距均匀。3凡是字里上下有横的,都要上短下长。如:三、主、平、五、车、正、黄、章、上、可、行、世、看、真、直、再、王、首、责、奏、皇、表、星。

英语语法 -ing分词的用法

英语语法-ing分词的用法 ing分词的用法 1、-ing分词的构成 -ing分词是由动词原形加词尾-ing构成。-ing分词同样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通常有下表几种形式(以do为例): 一般式完成式 主动形式doing 主动形式having done 被动形式being done 被动形式having been done -ing分词的否定形式是由not 加-ing分词构成。如: Not knowing his address, I could do nothing but stay at home and wait. 不知道他的地址,我只好在家里等着。 His not coming made all of us angry. 他没来使我们大家都很生气。 2. -ing分词的一般式和完成式: -ing分词的一般式表示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进行的动作;完成式表示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的动作。如: Being a student, he was interested in books. 作为一个学生,他对书本很感兴趣。 Not having studied his lessons very hard, he failed the examinations. 因为没有努力学习功课,他考试不及格。 3. -ing分词的被动式: -ing分词的被动式表示它的逻辑主语是-ing分词动作的承受者。根据-ing分词动作发生的时间,-ing分词的被动式有一般被动式(being done)和完成被动式(having been done)。如:The question being discussed is very important. 正在被讨论的问题很重要。 Having been criticized by the teacher, he gave up smoking. 被老师批评以后,他把烟戒了。 注意:在need, want, require, be worth等动词(短语)后,作宾语的-ing分词常用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含义。如: Your shoes need cleaning. = Your shoes need to be cleaned. 你的鞋需要清洗一下了。 This book is well worth reading.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4. -ing分词的语法作用 -ing分词一方面具有动词的性质,另一方面也相当于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副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 1)–ing分词(短语)作主语: Laying eggs is the ant queen's full-time job. 产卵是蚁后的专职工作。 Saying is easier than doing. 说比做容易。 在下面两种结构中,-ing分词也作主语。 ①为了保持句子平衡,通常用作形式主语,而把真实主语放在句末。如: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作无益的后悔是没有用的。 It's a waste of time arguing about it. 辩论这事是浪费时间。 ②在There is no结构中,通常用-ing分词。如: There is no joking about such matters. 这种事开不得玩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问说》_教案教学设计

《问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

当多的排偶句。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被删除的是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此段删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被删除的第5

行书 基本笔画

行书基本笔画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长点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 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 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 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带锋横:发笔处承上一笔的出锋搭势后转笔写成横画,所以又称“搭锋”,变化在发笔处。 下凹横:未字两横都有下凹之势,尖锋入纸后笔向下拉后再向上斜行,使线条呈下凹状。 轻重横:尖锋入纸后,笔右行时用力由轻至重,收笔回锋 行书第一章第三单元:竖 曲头竖:最后一笔竖画在笔尖入纸后,利用腕力向左稍弯后再向右迂回行笔,故此竖头有曲折。 悬针竖:竖画之悬针,笔锋逆入后,调整至中锋则顺势直下,出锋处提笔空收,使锋尖能尖锐,饱满,不能飘浮。

考研英语语法分词解析(三)考研

三、分词的否定式 分词或分词短语表示否定意义时,将not置于分词之前,不能放在分词之后。 例句: Equipment not conforming to official safety standards has all been removed from the workshop. (2001年第24题) 分析:该句是简单句。not conforming to official safety standards是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equipment。 译文:凡是不符合官方安全标准的设备都已经搬出了车间。 例句: Not having been destroyed by the heavy snow, our houses at last were kept perfect during last winter. 分析:该句是简单句。 Not having been destroyed by...在句中作状语表示原因,相当于because our houses had not been destroyed by...。 译文:由于没有遭到大雪的破坏,去年冬天我们的房子最终完好无损。 四、独立主格结构(Absolute Construction) 分词作状语时,分词的逻辑主语要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即句子的主语便是它的逻辑主语,否则就会出现悬垂或荡空结构(前面已讲过),但有时分词有其独立的逻辑主语,即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不一致,这就是独立主格结构。 (一)独立主格结构公式 逻辑主语A+分词(短语)+主B谓 在上述公式中,其中(逻辑主语+分词短语)属于独立主格结构,主谓是一完整句子,两者位置可以相互调换,A、B两主语不一致(A、B由名词或代词充当,有时也可在逻辑主语A 前加上介词with或without),如前面所述例句。 例句: All flights having been canceled because of the snowstorm, we decided to take the train. 分析: All flights...the snowstorm是独立主格结构部分, we decided...为一完整句子, all flights和we所指不一样,即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不一致。另外,公式中分词短语也可用不定式、形容词等来代替。 (二)独立主格结构具体构成 1. 逻辑主语+分词(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 问说全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至圣之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至圣之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注释 (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辅:辅助。 (3)好:喜好。 (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 (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6)或:有时。 (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 (8)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

英语语法分词用法详解[英语语法详解:分词]

英语语法分词用法详解[英语语法详解:分词] 第八章分词 一.概念: 分词分为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两种,是一种非谓语动词形式 二.相关知识点精讲: 1.现在分词的用法: 1)做表语: Hewasveryamusing. Thatbookwasratherboring. 很多动词的现在分词都可以作表语: exciting,interesting,encouraging,disappointing,confusing ,touching,puzzling. 2)作定语: 上面所出现的现在分词都可以用作定语,修饰一个名词: Thatmusthavebeenaterrifyingexperience. Ifoundhimacharmingperson. 现在分词短语还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 Thereareafewboysswimmingintheriver. Thereisacarwaitingoutside. 3)作状语: 现在分词短语可以表示一个同时发生的次要的或伴随的动作:

FollowingTom,westartedtoclimbthemountain. Openingthedrawer,hetookoutabox. Takingakeyoutofhispocket,heopenedthedoor. 现在分词短语还可以表示原因,相当于一个原因状语从句:Notknowingheraddress,wecouldn’tgetintouchwithher. Beingunemployed,hehasn’tgotmuchmoney. 现在分词短语还可以表示时间,相当于一个时间状语从句:Hearingthenews,theyalljumpedwithjoy. Returninghome,hebegantodohishomework. Jimhurthisarmwhileplayingten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