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整理版

荒漠化防治整理版
荒漠化防治整理版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决议及第47届联大决议,1994年6月在巴黎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第一节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类型的划分

(1)地理学的分类(成因分类)

①热带、亚热带荒漠类型②温带、暖温带荒漠类型③滨海荒漠类型④极地与高山荒漠类型(2)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分类

①岩漠②砾漠③沙漠④泥漠或盐碱漠

(3)热量条件分类分为热荒漠和冷荒漠两类。

(4)干燥度分类可分为极端荒漠、荒漠、和半荒漠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必要性(四点)

(1)全球尺度,荒漠化危害严重

(2)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3)我国大面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人口众多密切相关

(4)防治荒漠化工作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并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的意义

1.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中之重。

3.是实拖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21世纪中国沙产业的必然选择。

第3节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一、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草方格沙障固沙技术)

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三、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五、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二、按等级划分

1、评价荒漠化现状的指标:(1)沙丘占地面积(2)土壤表土损失率(3)现实生产力占潜在生产力的比率(4)土壤厚度(5)地表岩砾覆盖率

2、评价荒漠化速率的指标:(1)面积年扩大率(2)土壤年损失率(3)生物生产力下降率(4)2M高年输沙率

3、评价荒漠化潜在危险性的指标:(1)土壤结构(2)2M高平均风速(3)起沙风频率(4)沙粒运动的潜在能力

4、评价引起荒漠化的人畜压力指标:人畜超载率

荒漠化程度的判断:一般把沙漠扩展速度、流沙所占面积、植被覆盖度及土地滋生力情况,作为荒漠化的判断依据。

我国一般分为四级:1、尚未荒漠化即潜在荒漠化;2、轻度荒漠化;3、中度荒漠化;4、重度荒漠化

三、按发展趋势分:1)继续荒漠化的土地即发展中的荒漠化2)经治理逆转的荒漠化土地。

四、按荒漠化程度分为,轻度(95.1)、中度(64.1)、重度(103)。

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理范围──即湿润指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湿润指数=降水量/蒸发量干燥指数=蒸发量/降水量

一、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2)生物群落退化(3)气候变化(4)水文状况的恶化(5)污染环境(6)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7)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

1、人为活动

2、自然成因: (1)地理环境因素(2)气候因素

严重的风蚀必须具备2个基本条件,即:(1)要有强大的风;(2)是要有干燥、松散的土壤。

风蚀主要发生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有海岸、河流沙普遍存在的、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的亚湿润干旱区。

一、按主导成因分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冻融荒漠化36.3万km2、盐渍荒漠23.3万km2、其他原因形成的荒漠化:

(一)风力侵蚀作用

1、使沙粒沿地表开始运动所必需的最小风速称为起动风速(或临界风速)。

2、影响沙粒起动因素:沙粒的粒径大小、沙层表土湿度状况和地面粗糙度。

3、一般沙粒愈大,起动风速也增大。起沙风速与粒径平方根成正比。

4、粒径约为0.015-0.5mm时,0.lmm左右的沙粒最容易起动。随着大于或小于0.lmm的粒径增大或减小,其起动风速都将增大。沙层表土愈湿,起动风速也愈大,地面越粗糙,植被覆盖度越大,起动风速越大。

(二)风力作用过程

风力作用过程包括风对土壤物质的分离、搬运和沉积3个过程。

1. 风力侵蚀作用:吹蚀和磨蚀2种方式

能够被风移动的最大颗粒粒径,取决于颗粒垂直于风向的切面面积及本身的质量。

磨蚀强度是沙粒的运动速度、粒径及入射角的函数。沙质磨蚀物比土质磨蚀物的磨蚀强度大。入射角a为10-30度时,磨蚀度最大;当磨蚀物颗粒平均直径由0.125mm增加到0.715mm 时,磨蚀度只有轻微的增加。

摩阻流速:以壁面切应力与流体密度之比的平方根计算出的、具有速度量纲的参数。

2.风力输移作用

当风速大于启动风速时,土壤和沙粒物质随风运动,其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蠕移3种形式。以跃移为主

3、风的沉积作用

土壤颗粒被风搬运的距离取决于风速大小、士壤颗粒或团聚体的粒径和重量,以及地表状况。(1)沉降堆积(2)遇阻堆积

(三)影响风蚀的因素

1.土壤抗蚀性2.地表土垄当土垄边坡比为1:4、高5-10cm时,减缓风蚀的效果最好

3.降雨4.土丘坡度5.裸露地块长度风开始发生吹蚀至风沙流达到饱和需要经过的距离称饱和路径长度。6、植被覆盖

二、风沙运动规律

(一)沙粒运动的基本形式:

(1)蠕移:1-0.5mm的粗沙

(2)跃移:0.5-0.05mm的中沙和细沙

(3)悬移:小于0.05mm的粉沙和粘粒

1.沙丘移动的方向和方式

(1)沙丘移动的方向:移动的总方向是和起沙风的年合成风向大致相一致。

(2)沙丘移动的方式:取决于风向及其变率,分为3种情况: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2、沙丘移动的速度

沙丘移动的速度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

沙丘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而与输沙量成正比。

沙丘移动速度除了主要受风速和沙丘本身高度的影响外,还与风向频率、沙丘的形态、密度和水分状况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土地风蚀退化

强劲的风是沙漠化形成的主要营力,是塑造沙漠地表形态的动力。

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土地退化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1.土壤流失2.土壤质地变化3.养分流失4.生产力降低5.磨蚀

根据风蚀产生的条件和风沙流结构特征,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1、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层风速

2、阻止气流对地面直接作用

3、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增大抗蚀能力

4、改变风沙流蚀积规律

一、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

由于自然界已经产生了能够适应流沙环境的植物,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植物在流沙地区去恢复和建立植被,这便是植物治沙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

其中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 是影响植物最普遍、最深刻的2个限制因素,是制定各项植物治沙技术措施的主要依据。

(一)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萌芽快,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具有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植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二)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根据适应特征,有4种类型,即速生型、稳定型、选择型和多种繁殖型。

沙生植物对流沙环境活动性的适应途径主要是避免风蚀,适度沙埋。沙埋的适度范围可用沙埋厚度与灌木本身高度之比值(A)来衡量。A=0-0.7为适度沙埋,A>0.7为过度沙埋。

植被阻沙作用大小与覆盖度有关,当植被覆盖度达40%-50%时,风沙流中90%以上沙粒被阻截沉积。

不同植物固沙和阻沙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近地层枝叶分布状况。

(三)植物改善小气侯作用

在植被覆盖下,反射率、风速、水面蒸发量显著降低;相对湿度提高。

三、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

(一)降雨对土壤水蚀的影响1.雨型2.降雨强度3.降雨量

(二)地形对土壤水蚀的影响1.坡度2.坡长3.地形4.坡向

(三)土壤条件对水蚀的影响1. 土壤质地 2. 土壤结构 3. 水稳性 4. 孔隙度 5.坡面构造 6.土层厚度7.土壤湿度8.土地利用方式

(四)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1.拦截降雨2.调节径流3.团结土体4.改良土壤性状

第四节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土壤积盐过程:在非灌溉的干旱时期,土壤中盐类随水分蒸发沿着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被蒸发后盐分便留在地面,随水分的不断蒸发,地表盐分不断增加。

土壤脱盐:若有排水条件,则盐分可随水渗入排水沟排走

盐渍土形成条件主要有:

1.物质来源

岩石风化物;深层盐水外冒;含盐地层风化和再循环;风蚀风积盐类;火山活动的产物;生物累积的盐分等等

2.地形条件

土壤盐分的累积必须具有适宜的地形条件

从大中地形来看,低洼地区积盐形成渍土。

从小地形来看,高处积盐,形成盐斑

3.水文条件4.气候条件5.生物条件6.人为因素

1、风蚀荒漠化:以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为主要作用力形成的土地沙质荒漠化(一般指沙漠化)。

风蚀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过牧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土地退化过程。

2、水蚀荒漠化:以水力侵蚀(降雨、流水)为主要外营力形成的土壤水蚀荒漠化类型。

土地水蚀荒漠化是指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外营力的地区,由于人类强度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原有的植被条件,从而加剧了水流对地表的侵蚀和破坏作用,造成地表水土资源的丧失和破坏,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土地退化现象。

3、冻融荒漠化:以冻融为主要外营力形成的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由于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石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的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这些地区一般生物生产力较低,是一种特殊的荒漠化类型,除我国之外,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少见。

4、盐渍荒漠化:以土壤积盐形成的土地荒漠化类型。

盐渍荒漠化是指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由于自然作用形成的碱化、水渍化和盐渍化等一系列土地退化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土地盐渍化而引起的土地退化。

风蚀和水蚀荒漠化是主要的

(二)肥盐关系

肥料对土壤盐类的克制作用表现在:

1.有机质使碱性盐被吸附固定对作物起到缓冲作用

2.有机质利于脱盐,活化钙镁盐类,中和土壤,释放养分

3.施肥可以补充和平衡阳离子,提高作物的抗盐性

水肥盐的运动规律是盐渍化防治重要理论依据,治水是基础,培肥是根本。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不利措施,如大水灌溉,有灌无排,渠系严重渗漏,排水受阻,平原中高水位蓄水等引起含有可溶性盐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原来为非盐渍化的土壤或已经改良为非盐渍化的土壤,经过盐渍过程演变为盐渍化土壤。

可见含有可溶性盐类的地下水位上升是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

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

1.渠系渗漏水大量补给地下水2.缺少充分的出流条件是促使地下水位抬高的根本原因3.过量灌水促使地下水位上升

(三)盐斑的成因

可见土壤的不均匀性是盐斑形成的基础。

四、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

(一)控制盐源(二)消除过多的盐量(三)调控盐量(四)转化盐类(五)适应性种植

第一节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封山育林、封禁治理)原理

(1)生态演替理论:正向演替(2)恢复生态学理论:退化未超过阈值,生态系统能自我修复(3)干扰理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4、封育优点:有效,成本低

第二节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优点: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

1、飞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

(1)流沙地飞播植物种选择:(2)沙地飞播种子的发芽条件及种子处理:(3)飞播期选择(4)飞播量的确定(5)飞播区立地条件选择:立地条件是影响飞播成效的重要因素。水分条件较好。(6)兔鼠虫病害的防治(7)飞播区的封禁管护

播种方式:条播、穴播、撒播三种。

植苗可分为一般苗木、容器苗、大苗深栽三种方法。

绿洲防护体系包括3部分: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沙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

(1) 根据气候条件,我国分为五个森林植物条件类型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荒漠草原区、荒漠地区。

(2)植物种类和覆盖度是直接影响沙地流动性和水分养分的因子

覆盖度

流动沙地(丘): <15%

半固定沙地(丘): 15%~40%

固定沙地(丘): >40%

(3)流动沙丘(地)要特别注意其流动性,沙丘高度和沙丘部位是划分"类型"的重要依据,二者结合起来把沙丘风蚀沙埋程度划为4级。

1.强度风蚀:大沙丘迎风坡中下部及中小沙丘迎风坡; 2.中度风蚀:大沙丘迎风坡中上部;3.弱度风蚀:沙丘的沙质丘间地; 4.沙埋区:沙丘背风坡及其基部。

(4)按沙地肥力状况可分为3个等级:

1.贫瘠沙地:乔木生长很差。 2.较贫瘠沙地:大多数树种仍不能迅速生长。 3.较肥沃沙地(5)地下水矿化度可分为4级:

1.淡水及弱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小于3g/L,一般树种均能适应;2.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大于3-10 g/L,耐盐树种可生长; 3.强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10-20 g/L,耐盐性最强树种才能适应; 4.极强矿化水:地下水含干物质大于20 g/L,树木已经不能生长。(6)盐渍化程度(1m厚土层内的含盐量百分数)分成4级:

1.非盐渍化及弱盐渍化沙地:含盐量小于0.3%,一般树种都能生长; 2.中盐渍化沙地:含盐量0.3 % -0.7%,耐盐树种可以生长; 3.重盐渍化沙地:含盐量大于0.7%,必须改良土壤,否则不能造林; 4.盐土沙地:含盐量大于1%,树木不能生长(盐土地表盐结皮层含盐量可达15%)。

(7)两行一带造林法

采用株距2m,行距2m,两行一带,带距10-25m,用抗旱造林法营造速生树种(杨树为主)。(2)在半荒漠地带确定适宜密度的三个方法。

1)由植物根系来确定密度,也就是用一定年龄的植物密集根幅平均值确定密度;

2)由植物耗水特点确定密度,即由植物生长旺盛期,沙层有效蓄水量和单株植物平均耗水量得到单株营养面积来确定密度;

1、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1)渗透抑制与生理干旱(2)影响植物光合与代谢(3)离子毒害与养分吸收失调(4)恶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5)土壤可溶盐对植物危害因盐类而异

植物耐盐能力:树木忍受盐渍化程度并有一定产量的能力。一般将植物耐盐能力分为强、中、弱三级。弱度耐盐指标为0.1-0.3%,中度耐盐为0.4-0.5%,强度耐盐为0.5-0.7%。

第一节风蚀工程防治技术

机械沙障: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达到防风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统称机械沙障。

(2)机械沙障的类型

按防沙原理和设置方式方法:平铺式沙障、直立式沙障

平铺式沙障按设置方式可分为:带状铺设式、全面铺设式

直立式沙障按高矮不同可分为:高立式沙障、低立式沙障、隐蔽式沙障

直立式沙障按透风度分为:透风式、紧密式、不透风式

2、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6)

(1)沙障孔隙度(2)沙障高度(3)沙障的方向(4)沙障的配置形式

沙障的间距:沙障间距即相邻两条沙障之间的距离。

1、风力治沙:指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采用各种措施,降低粗糙度,使风力变强,减少沙量,使风沙流非饱和,造成沙粒走动或地表风蚀的一种治沙方法。

3、风力治沙原理

(A)辩证统一规律是风力治沙的理论基础:变害为利是风力治沙的指导思想。(B)非堆积搬运和饱和路径学说是风力治沙的理论依据(C)伯努力方程的应用

2、风力治沙的技术措施

(1)以固促输,断源输沙(2)集流输导:采用聚风板常用聚风下输法、水平输导法(即八字形输导)、垂直输导法(3)反折侧导

1、水力拉沙:以水为动力,按照需要使沙子进行输移,消除沙害,以改造利用沙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利用水力定向控制蚀积搬运,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

水力拉沙的原理:水力拉沙是运用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以水力为动力,通过人为的控制影响流速的各项因子,使水流集成股流,造成水的流速大于土体的抵抗力。同时,水量超出渗透速度,形成径流,水和泥沙顺坡流走。

一、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

1、必须根据不同条件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2、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的原则(1)利用与改良相结合(2)水利工程与农业生物措施相配套,排除土壤盐分和提高土壤肥力相结合3)灌溉和排水相结合(4)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二、盐渍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

(一)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1、排水防治土壤盐渍化

(1)排水在防治土壤盐渍化中的作用:排水排盐;调节土壤和地下水的水盐动态;控制地下水位;

(2)排水措施类型及其适用条件: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

(3)排水系统规划

2、冲洗改良盐碱地

冲洗盐碱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具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其次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通畅的出路。

土壤脱盐标准有两个指标:一是土壤允许含盐量,二是脱盐土层厚度。

一般作物苗期的耐盐能力低,故以苗期的耐盐度作为土壤允许含盐量标准。

(一)矿区荒漠化防治原则

(1)以预防为主;2)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应满足综合性和层次性要求(4)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5)利用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6)注重治理和管理相结合。

(二)封育措施(三)工程固沙措施

在急需固定的地段,采用死沙柳方格沙障,次要地段“二线”区采用死沙蒿方格或死沙蒿行列式沙障,较远的上风区采用活沙柳固沙的方法效果显著。

(四)生物固沙措施(五)土地整治及田间工程1、土地整治2、田间工程

(六)排蓄水工程1、排水工程2、蓄水工程

(七)防洪拦洪工程(八)边坡固定工程(九)泥石流防治工程

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它是以环境科学为基础理论,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中国生态农业特点(1)综合性。(2)多样性。(3)高效性。(4)持续性。

二、我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危机(三)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

2、农业生态系统的边界与层次

边界:以研究对象的边界为界限

层次:(大致分为六个层次)国家级农业生态系统、区域地理环境农业生态系统、村级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单位农业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整体农业生态系统、单项生产(农田、林地、畜牧、渔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特点:干扰性与控制性;高产性;脆弱性;开放性;复合性;区域性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调控与优化一、设计原理

(1)整体效应(2)生态位(3)多层利用的食物链(4)相互依赖、相互制约(5)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6)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7)生物多样性(8)系统论(9)商品与市场协调(10)三个效益协同(11)可持续性

2、系统优化设计

生物种群的选择;生物种群结构设计;节律匹配设计;人工环境设计;人工食物链设计;加工链的设计

节水技术

1.水资源合理调配(1)蓄水保水措施(2)调水排水措施

2.喷灌

3.滴灌。

4.渗灌

5.雨水收集利用

水资源利用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一、湖水及地表径流矿化度升高二、上中游不合理开发地表水,引发下游地区环境危机三、远距离调水对环境的影响

1、薪炭林:即为满足人们对燃料需求而专门营造的人工林。

经营方式,可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⑴短轮伐期平茬采薪经营型⑵材、薪经营型

⑶林草经营型⑷炭薪林经营型⑸头木育薪经营型⑹扶育、采薪型

选择原则:生长快,萌芽强,生物量大,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抗逆性强,多功能乔灌本树种。且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短期见效益。

三、发展沼气的作用

1、解决能源与照明

2、提高肥效

3、搞好环境卫生

4、发展畜牧业

5、促进工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要保证正常产气,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一)严格密闭条件(二)适当温度(三)适宜酸(四)充足的原料碱度(五)适量水分(六)加入优良菌种或接种物

一、荒漠化调查目的

1、查明荒漠化土地类型、面积、分布、成因、危害及现有荒漠化防治工程措施种类及其作用,为防治提供依据

2、为制定防治规划及治理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3、查清荒漠化地区资源及其分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荒漠化调查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及报告编写几个阶段。

2、仪器及用品准备

(1)测量仪器(2)绘图工具(3)交通工具(4)调查统计表(4)计算机

(三)调查报告的编写

1.前言2.自然地理概况3.社会经济状况4.土地利用现状5.荒漠化状况6.荒漠化治理情况7.附件:调查成果图件及统计表。

一、荒漠化规划设计程序

(一)规划准备工作阶段

(1)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

(3)业务准备:基础资料的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

(二)制定规划方案阶段

制定防治荒漠化工程规划方案必须从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荒漠化现状(包括荒漠化类型、面积、分布、成因及其危害)出发,明确规划的重点,逐步形成规划设想,产生规划方案。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

常用规划方案的择优方法有:对比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线性规划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微分法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

(二)水资源规划

(三)防治荒漠化工程总体规划

防治荒漠化工程总体规划是指一个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措施体系的有机集成体。它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造林)、牧业(合理放牧及种草)、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水面开发等诸多方面内容。

(四)防治荒漠化工程专项规划

1.防护林工程规划及典型设计

(1)防护林规划原则

首先要按类型区进行规划,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第三要确定合理的防护林占地比例。

2.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

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是在"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加强管理、注重效益"方针指导下,统筹安排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在工程措施中大中小相结合,生物措施中乔灌草相结合,立体配置、层层设防。(1)坡面生物工程措施防治体系(2)沟道生物工程措施防治体系(3)具体措施的典型设计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方案论证

(一)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主要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评价、基本建设投资效益评价、生态经济评价及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一、荒漠化监测的概念

荒漠化监测是人类对某一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采取某些技术手段对能反映土地荒漠化现象的某些指标进行定期、不定期观测,并以某种媒介形式进行公布的活动。

监测内容:土壤方面、植被方面、水文方面、社会经济、气候气象、地质地貌

荒漠化监测可以分为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三种方法。

荒漠化评价内容(一)荒漠化现状评价(二)荒漠化灾害评价(三)荒漠化发展速率评价(四)荒漠化发展趋势评价

不足之处:

(1)分级标准科学依据不足,指标的临界值或量化值大多是人为确定,带相当的主观性,难以客观反映和准确评价荒漠化状况;

( 2 )指标体系缺乏层次、等级结构,没有充分考虑尺度的差别,不能满足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认识上地荒漠化和服务于不同比例尺土地荒漠化评价的目的;

( 3 )指标间的交叉性大,内容重复,有的甚至互相冲突;

( 4 )指标空间尺度的限定比较模糊,应用中常常引起混乱。

一、生态效益的系统分析

(一)植物措施的生态效益

1.小气候效益

2.防风固沙阻沙效益

(1)植被降低风速的作用(2)植被减小输沙率作用(3)植被的固沙作用

固定流沙三大途径:排除风对沙的直接冲力;降低近地层风速;增加沙粒粒径或粘结力。

(4)植物的阻沙作用

单带式林带,紧密结构积沙量最大,依次为稀疏林带和通风林带;

多带式林带,以第一条林带的阻积沙量最多,三条林带阻截风沙流沙量的90%以上。

当植被覆盖度40-50%时,风沙流中99%以上的沙粒被阻截沉积。

(5)地表分支数、密度、盖度、冠服、树高

3、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作用

4、光能利用

5、水分利用

6、植物种的优势度对沙地植被影响

(二)工程措施的生态环境效益

1.机械沙障的生态作用

2.化学固沙的生态作用

(二)综合效益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2.相关性3.后效性4.连续性5.多样性6.波动性

(二)、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投资分析方法、模拟评价方法

30、我国南方地区可能发生荒漠化吗?

我国南方地区会发生荒漠化。原因如下:

1)秦岭淮河以南的中国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在14—220C。除横断山脉的干旱,干热河谷和海南岛西南为半干旱地带外,一般年降雨量在900—2100mm,降雨强度大;同时地表组成物质以花岗岩、砂岩、页岩、碳酸盐岩类及红色粘土为主。

2)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活动频繁,不合理土地利用,结果造成破坏植被,导致强烈的水蚀作用,严重地段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当地居民所谓的“红色荒漠”、“白色砂岗”及“土地砂化”便是指这种荒漠化景观。

3)在工矿开发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又引起了新的土地退化,成为30余年来荒漠化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31、五带一体及其各带的作用

五带一体为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和铁路防护林体系。

作用:1)固沙防火带:防止漏引起麦草方格起火

2)灌溉造林带:削平高低起伏的沙丘,修建灌溉设施,就近引黄河水浇灌,营造乔灌木混交林。

3)草障植物带:是铁路防护林体系的主体核心部分。作用与效果十分显著。

4)前沿阻沙带:保护草障植物带的外缘部分的安全,起阻沙积沙作用。

5)封沙育草带:减轻阻沙带压力

28、我国太阳能与风能的主要特点:

太阳能:广泛性、清洁性、无污染、不需运输。

太阳能是一种特别巨大的特殊的能源资源。具有广泛性、清洁性、无污染、不需要运输等优势,有着特别广阔的开发前景。全国太阳能分布趋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我国风能资源具有4个特点:北部地区风力较南部地区强;沿海一线较内陆强;平原地区较山地、丘陵强;冬春两季较夏秋两季强。

风能:极好的可再生性、清洁性、利用简单、能源密度低、地区差异大、不稳定等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第一节 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2分) 1.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A. 固定沙丘 B. 绿化环境 C. 吸收地下水 D. 增加降水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B. 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 C. 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 D. 大风天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A.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B. 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C. 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要设法扭转 D.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影响是资源缺乏 4.西藏是我国沙化土地扩展的三大省区之一,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等河流谷地、湖盆地与山前冲洪积平原。据2019年《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西藏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3.27万km2,比2019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减少了789km2,遏制住了荒漠化面积增长的势头。读“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地理要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19年前西藏荒漠化扩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干冷脆弱 B. 滥垦、滥伐、滥牧等过度利用土地 C. 开矿、筑路等工程建设 D. 气候趋向于干暖化 (2)2019年已遏制住了西藏荒漠化扩展的势头,主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可能有() ①保护天然植被 ②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规模 ③在荒漠化区域栽培速生阔叶林 ④将下游居民迁到河流上游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A.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B. 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要设法扭转 C. 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影响是资源缺乏 6.读我国新疆某荒漠化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⑤地草原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 蒸发量小 B. 水源充足 C. 地势低洼 D. 风速小(2)图①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为维护生态安全,该地区适宜()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分析西北地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 2.掌握荒漠化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3.结合区域特点了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知能点拨 1.荒漠化的成因 (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并最终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因素 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条件)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的荒漠类型多、面积广,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沙质沉积物有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 (3)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如下图表):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包括过

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迫于生计,人们无可选择地被迫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形式,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人为 因素 典型地区危害 过度 樵采缺乏能源的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 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2.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和内容: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荒漠化;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现象;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能力。 (2)防治的原则和经验: 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 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和措施。如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 典例鉴析 典例 1.读“内蒙古某县土地荒漠化状况图”,(图中阴影部 分表示荒漠化土地)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2016年青海单招地理模拟试题:荒漠化的防治

2016年青海单招地理模拟试题:荒漠化的防治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1:下列不属于防治荒漠化内容的是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退化 C、遵循以“治理为主,预防为辅”的方针 D、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 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 治沙造林,发展沙产业”是近几年西北地区在治理荒漠化中摸索的一种新型模式。该模立足发展沙产业,以治理区域的沙化土地为目标,采取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济林发展模式。关于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式可以在所有荒漠地区推广 B、该模式能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C、该模式将阻碍该地区的牧业发展 D、该模式能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荒漠化类型主要是() A、水蚀荒漠化 B、风蚀荒漠化

C、冰蚀荒漠化 D、盐渍荒漠化 5: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1分)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为防止沙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建设巨大的生态工程是。(3分)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治理措施是。(3分) (4)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治理措施是。(3分)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和所造成,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3分) 7: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现代绿洲和古代绿洲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测试题

3-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包头模拟)乌兰布和地区地势低平。经过近20年的土地开发,该地引黄灌溉率达60%以上,耕地面积增加近一倍。读下面乌兰布和地区简图,完成1~2题。 1.目前,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草场退化 B.干旱、水土流失 C.沙漠化、水土流失 D.沙漠化、盐碱化 答案:D 解析:乌兰布和地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存在土地荒漠化问题,过度引黄灌溉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该地区域综合治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A.固沙造林,发展林果产业 B.优化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C.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木 D.引进新兴工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答案:B 解析:乌兰布和地区气候干旱,在区域综合治理中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若发展林果业,水分不足。 (2018·韶关一中期末测试)读下面某区域图,回答3~5题。 3.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土地荒漠化 D.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C 解析: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古绿洲的边缘,由于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导致荒漠化加剧,古城遭受沙漠侵吞。 4.N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的主要

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A.地下水夏季B.冰雪融水春季 C.冰雪融水夏季D.地下水秋季 答案:C 解析:该地区属于内流区,且N湖的水位夏季最高,说明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M绿洲潜水位夏季最高,此时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严重。 5.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分布在山坡地区 B.农作物用水少,单产高 C.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 D.瓜果、蔬菜含糖量特别高 答案:D 解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蔬菜、瓜果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 (2018·威海模拟)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全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尾闾处的居延海,曾是西北最大的湖泊之一,孕育了古居延文明。近年来,居延海急剧萎缩干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读下图,回答6~7题。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考试

水土保持农牧措施的定义:在水土流失发生区,采用相应的农业和牧业措施,保护、改良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达到蓄水、保土、保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提高农牧业产量,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土壤吸湿水:土粒表面的吸附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在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吸湿系数:当空气相对湿度94~98%时,达最大值称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 土壤膜状水:在土壤中可极缓慢的移动,(0.2~0.4mm/时)。由于速度太慢,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所以只有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成为无效水。 萎蔫系数:当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水毛管上升水:地下水籍毛管力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当地下水位较深,不受地下水影响,靠毛管力将降雨或流水保持在土壤土层。 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交换的速度。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含义:就是通过外界的机械力量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调节土壤松紧度、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从而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技术措施。 初级耕作措施又叫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次级耕作:次级耕作或称表土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中耕: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或灌溉后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在湿润地区,或水分过多的地上,还有蒸散水分的作用。 等高耕作: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进行犁耕和作物种植,以保持水土,提高抗旱能力的农业耕作方法。 少耕法: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区田方法:就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犁成水平的沟和垄,将作物种在垄的半坡上,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作一土挡,以蓄水保土。 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于一定的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牧草的种植方式。 水土保持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不同性质的作物,利用它们成熟期的不同或植株高矮疏密的不同来增加地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产量的栽培种植技术。 限制因子律当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时,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在遇到另一个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个因子,也不能使作物增产,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满足,作物产量才能继续增长。 草地退化:是草地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种逆行演替。 我国土地资源特征:(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地少。(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我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耕地总量多,但人均耕地少;2、耕地资源严重失衡:(1)水田、旱地构成不合理(2)平耕地、坡地构成不合理(3)地力构成不合理;4、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渍化严重;5、肥力衰竭;6、耕地污染严重,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受灾成灾面积大;7、不合理占地严重。 农地水土保持的作用:1、改善土壤抗蚀性能;(1)减少雨滴击溅侵蚀;(2)减少径流量,降低径流速率;(3)改良土壤结构。2、局部改善小地形,消除坡面径流,增加入渗;3、改善光热分布。 农地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1、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原理与途径;2、农地退化类型分析;3、综合治理体系建立;4、土地利用规划。 农地水土保持的经验:1、加强耕地的保护与利用;2、重视轮作制,强调农牧结合;3、重视作物品种的选择; 4、综合开发利用山地。 土壤吸湿水特点:受土粒的吸力大,排列紧密,不能自由移动,无效水。土壤吸湿水影响因素:大气湿度愈大,吸湿量愈大; 也与质地有关,质地愈重,吸湿性愈强,吸湿量也愈 大。 土壤毛管水特点:(1)可以自由移动;(2)溶解养 分能力;(3)植物有效。 影响通气性的因素:<1>.土壤孔隙状况:当孔隙度 高,且通气孔隙多时,气体交换加快,通气性好。〈2〉 水分含量:旱地中,水分含量高时,可阻断通气孔隙, 降低通气能力,故水分含量低时,土壤通气性好。 土壤通气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影响植物根系的 生长: A、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5%, 此时根长色 浅,根毛丰富,吸收力强. B、当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 <10%时,根系发育受阻,根短色暗。C、当土壤空气 中氧气含量<5%时,根系停止生长,根系易腐烂。(2) 影响种子萌发严重缺氧时, 种子的呼吸作用受阻, 发芽率降低,种子腐烂.(3)影响有机养分释放。通气 性,好气性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养分释放.影响养 分的有效性.(4) 影响土壤环境通气不良时,易积累还 原有毒物质, 土壤环境不利于根系和微生物的生长 土壤水、气、热的关系1. 土壤水和空气土壤水和空 气共存于土壤孔隙,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消长的数量关 系。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大多数大孔 隙充满了水分,造成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当土壤含 水量进一步降低,有许多毛管孔隙为空气充满。这时 容易造成土壤水的供应不良,形成植物的旱害。2. 土 壤水和土壤温度湿土温度上升慢,下降也慢,不同土 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小;干土温度上升快,下降 也快,而且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大。3. 土 壤热量对土壤水、气的影响当土温较高时,土壤的蒸 发量也较大,土壤易于失水干燥,易于通气。土壤不 同层次中的温度梯度还可引起土壤水分的运动,即从 热处向冷处的运动;特别是土壤冻结时可导致上层滞 水,促使土壤过湿和通气不良。 土壤耕作的作用: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混 拌土壤:4、平整地面5、压紧土壤 翻耕作用: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 土翻到上层,利于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 菌;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碎土犁壁有 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 善结构。 翻耕方法A、全翻垡B、半翻垡C、分层翻垡法 次级耕作1、耙地2、耱地3、中耕4、镇压 5、起垄 6、作畦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覆盖 耕作法(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少耕、免耕法。 少耕覆盖法作用:(1)改良土壤水分状况;(2)改土 培肥;(3)防除杂草;(4)增产效果显著。 少免耕法松土原理:①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 留下大量孔道,时间愈长,通道愈多。但一经翻耕, 全部破坏。②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 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③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 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稳定疏松的耕层。不容易 压实。 ④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 疏松、孔隙度增加。 轮作技术措施:在轮作的农田上,把作物安排为前后栽 植顺序是轮作方式。轮作方式之中种植一遍所历经的 时间称为轮作周期。 养分归还学说(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 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 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 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 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严重时会寸草不生。(3)为了保 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律(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 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3)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土壤培肥的途径:一、广开肥源二、使用有机肥料 三、发展绿肥牧草四、秸秆直接还田五、合理施 用化肥 合理施肥应考虑的条件:(一)施肥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二)施肥与土壤条件的关系(三)施肥与作物的关 系(四)施肥与耕作栽培的关系(五)灌溉条件与施 肥的关系(六)肥料性质与施肥的关系 植物的抗旱性及其抗旱机制(一)植物的抗旱性:是 指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具有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能够 维持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代谢水平进而维持正常的生 长发育进程的能力。(二)植物的抗旱机制:(1)避旱 型:时间上的特点,使植物在严重的水分亏缺发生之前, 植物就已经完成其生活史。(2)御旱型:植物在干旱逆境 下保持植株组织内部高水势的能力,主要通过减少蒸 腾、增加吸水来实现。(3)耐旱型:是指植物受旱时, 在较低水势下,通过调整本身的代谢反应阻止、降低 或修复由干旱造成的损伤,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1、选择耐旱之品种1)、选 择耐旱品种及作物时,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使作物 生育期与当地水、肥、气候条件相适应。2)、选择耐 旱品种及作物时,要注意提纯复壮当地品种。3)、选 择耐旱品种作物同时,必须应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 安排好轮作制度。2、坚持抗旱栽培提高水分利用效 率,使供水和需水在季节上相协调。3、抗旱锻炼人 为创造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对 干旱的适应能力。4、合理施肥:多施P、K肥。 草业措施的作用:(一)、蓄水保土,减免侵蚀1、生 长迅速,枝叶繁茂,可避免雨滴直接击溅地表;2、株 丛加大了地表粗糙度,可滞缓径流,拦截泥沙;3、根 系固结土粒,增加土壤的抗蚀性;4、枯落物及根系的 分解,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抗蚀性。(二)、改良土壤, 提高地力;1、枯落物及根系的分解,增加了封中的有 机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2、豆科牧草的根 瘤固氮作用,使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3、根系使土壤 疏松,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 提高了地力;4、具有耐盐碱的特性,可用来改良盐碱 地。(三)、提供三料,促进多种经营;发展牧草业是 解决三料俱缺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工种草,合理经营 和改良天然草场可形成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农牧共 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种子的处理(一)种子清选(二)浸种(三)硬实 处理(四)去壳、去芒(五)根瘤菌接种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水保作用区别:1、发挥蓄水保土 效益的时间不同;2、固土深度不同;3、改土能力不 同;4、对土壤的庇护作用不同;5、抗逆性不同。 ----11水保考试办编 213出版社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考点再现: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 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 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 兰 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 地 理 位 置 深 居 内 陆 气 候 条 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 荒 漠 化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厚 物 质 基 础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 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荒漠化的防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二)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2.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参考答案】1.B 2.A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3—5题。

1.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2.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 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4.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2)。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3)和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结合图2,分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请你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答案】1.A 2.B 3.D 4.【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小且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 【解析】(1)根据图1分三段进行说明: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一: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 例如: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更新改换品种,已发展适合舍饲圈养的小尾寒羊28万只、奶牛8 700头;二是把11.7万hm2天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牧草4万hm2,建牛羊圈舍2万间,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错季蔬菜,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三: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 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持。 五: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整合高中地理人教必修 第章 第节 荒漠化的防治 测试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试题 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第2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但两地均为季风气候,且地表水缺乏,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 【答案】1.B 2.B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 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大,导致草场载畜量下降。在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提高草场载畜量、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大力发展种植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3.B 4.B 5.D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完成第6~8题。 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第6题,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7月份气温最高,融化冰雪量最多,但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还要延迟一段时间。第7题,塔里木河沿岸绿洲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加剧,植被因缺水而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第8题,可用排除法,A项忽略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将加剧下游荒漠化;B项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项没考虑到上游和冲积扇地区的用水,舍弃原本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刻意照顾下游地区;D项上、中、下游都能够均衡利用河水,共同发展。 【答案】6.C 7.A 8.D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