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个人整理)

2018上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个人整理)
2018上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个人整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8上)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2015上)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二他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三他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书练习))

2、环境——现实基础

3、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2017上)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因此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六、教育目的的影响作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2012下)

1、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七、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基本精神(2014上)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劳动者或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人的片面发展是有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分支型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的优缺点:优点: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缺点: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的优缺点:

优点: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缺点: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不可能得到解决。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人本主义课程论(罗杰斯)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经验主义流派认为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的优缺点:

优点: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缺点: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学生的只是水平,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它表面上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另外,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内容文本的一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

简历资源数据库。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学科特征和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pp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我国现有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性、创造性。

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

3)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4)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功能。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忽视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新课改的理念: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的成长,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改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型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新型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型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老师

行为的转变: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教学强调帮助引导,自我强调反思,与其他工作者强调合作。书练习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延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专家询问;非文字资料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2014下)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

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为:题目,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2013上)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

教育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参与与非参与;结构式与非结构式(是否有严格控制);系统与非系统(是否有规律))

教育调查法:抽样;问卷(问卷调查实施的基本步骤:一是提出问题,二是查找文献三是设计问卷并进行小范围测试,四是分析测验结果并修改问卷,五是选择样本并发放问卷。)

访谈法:访谈法的基本步骤(2017下):提出访谈问题,确定访谈对象;制定访谈计划;拟定访谈提纲;进行正式访谈;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访谈结果得出访谈结论。

测量调查法:教育测量的功能主要有:因材施教,选拔人才,诊断补救,评价教学,就业指导

教育实验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叙事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之父冯特

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态度和体验包括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意志过程: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活跃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稳定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成分。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进行几种不同的活动。

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知觉: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

分类: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三大特点。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策略:尝试策略和启发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和爬山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2017下)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迁移(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智力;个性;环境;知识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是由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提出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寻找答案,无论正确与否。

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小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培养(2016下):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用一些创造原型给学生启发,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情绪: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个性心理

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2016上):缺失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成长需要:认可和理解,审美,自我实现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017上):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早期经验的影响,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影响,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样

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有违规律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具体任务。不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劳伦兹发现了印刻现象,首次提出关键期概念

4)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有发展水平差异也有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群体差别(例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还包括由此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因材施教(2016上儿童身心差异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泛灵论,思维自我中心性,思维不可逆性,

刻板性。只能前推不能后推。没有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1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2014下)守恒观念,简单抽象思维,刻板遵守规则,思维具有可逆性,出现去我中心主义。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认识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艾克里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0-1.5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1.5-3自主感对羞耻感——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6/7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6/7-12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18-25亲密感对孤独感——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的实现,避免孤独感

25-50繁殖感对停滞感——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50-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指导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饿猫打开迷笼-联结-试误说。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操作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有: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普雷马克原则);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惩罚;消退(无强化过程即故意的不理会)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他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黑猩猩实验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又称结构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习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来看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二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在: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学习的情境性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教学启示: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学习策略:131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计划策略

元认知策略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2014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广泛性,实践性,阶段性,模仿性

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

4、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5、发挥家长的作用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标准

第四节小学德育

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

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4、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接受权威的规范,把准则看作固定不可变更的,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9岁以下

2、习俗水平: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20岁以后且少数人达到

小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小学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小学德育的途径(2012下):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小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第三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的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017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影响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马卡连柯平行影响)

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4、班级目标管理: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办法。

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全面管理原则,自主参与原则,教管结合原则,全员激励原则,平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材料题)

1、教育性原则。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一分为二

4、可接受性原则。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5、冷处理原则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保证教学进度。

第二节班主任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2013下)

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工作;组织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2017上)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方面。

对个体的了解包括对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的了解。对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的了解和对非正式群体的了解。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书面分析法

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先进生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和竞争意识。班主任要注意做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中等生工作。中等生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班主任应该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给他们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2014下)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家长委员会。

操行评定的步骤和要求:

评定内容的全面性。评定主体的多元性(动员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评)。评定过程的发展性。评定语言的规范性。

第四章学科知识233

第五章教学设计288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

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直观性原则(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大,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曲线关系。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通过外在的诱因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阿特金森。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倾向的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即难度适中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

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六个因素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

老师给与奖励要强调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认为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就是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即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

第六节学习方式

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并简述这三种学习方式2013上)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独立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得得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得人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得与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得发展,培养学生得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教育目得得实现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得得作用教育目得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得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得就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得重要依据。教育目得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得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得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得与培养目标就是衡量与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得根本依据.评价学校得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得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得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得与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得得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统一.我们要求培养得人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得与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得与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得统一。适应时代发展得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得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得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得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就是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素质教育得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得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教育,这也就是素质教育得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得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得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得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得发展就是具有积极作用得: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得知识、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把可能得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得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得科学知识,在较短得时间内被更多得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得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得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得生命载体-人得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得创新,促进生产技术得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74649

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够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 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 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 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 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 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 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 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 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 启发性原则。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 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 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 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 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 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 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 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 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 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 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 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 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 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 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 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 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 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 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 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 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 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1.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1)动机原则。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要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案要点】(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率。 3.简述抑郁症的表现。 【答案要点】(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案要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5.简述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 【答案要点】艾里斯曾提出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又称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1ief)。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6.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 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案耍点】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1) 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2).领会阶段。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剌激,形成选择性知觉。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3).习得阶段。学生将短吋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教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简述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2. 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的现代化。 6. 教育的信息化。 7. 教育的全球化。 8. 教育的个性化。*口诀:全民现身多个星球 二.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 教育世俗化。 4. 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口诀:法国仪式 三.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口诀:龟速够防守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口诀:两再一新促生产 四.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 口诀:人鱼公主促政治 五.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 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4.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 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六.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 七.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八.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幼。 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数果较好。 3. 学楼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口诀: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九.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口诀:严规范,塑个性 十.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 社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传统;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1.简述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5)教育叙事研究。 2.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答:(1)反思使经验(和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2)反思能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从无意注意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记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4)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小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 4.现代班级管理的理念是什么? 答:现代班级管理观要求以学生为本建立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1.简述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答:(1)教学交往策略; (2)课堂管理策略; (3)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2.简述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答:(1)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 (2)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技能(反思教学得失);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4)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教育理念); (7)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点整理【2018更新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题型分析 (一)考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考察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点。(二)考点比较常规,多属重点章节及重点知识点。 出题角度比较常规,没有偏题怪题,都属于重点章节中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紧抓重难点就能够轻松应对。 (三)题眼明析,答案明确 简答题问法比较直接,题眼明确,考生一看就可以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作答。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只要紧抓重难点知识,熟记,就可轻松应对简答题。 二、高频考点梳理 模块一教育基础 1.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家访。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 (2)班级家长会。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互信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3)家长学校。指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 (4)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 (5)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管理,协调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6.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完整版)2019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100题最新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100题 1、简述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速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的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简述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的作用 答:(1)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的政治制度制影响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5)社会的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3、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4、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学的要求 答:(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学要循序漸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学要抓关建期 (4)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信,促进儿重身心和谐发展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5、简述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決定性因素6、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激励功能;(4)调控功能;(5)评价功能。 8、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代表人物 答:(1)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斐斯泰洛奇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级全民现身多个星球)(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 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龟速够防守)(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二级人鱼公主促政治)(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一级两传选新促文化)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 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资简答题)

小学教资考试简答题(常用) 教育与教育学 1.(各种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通用答案 (1)查找文献资料(2)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研究,收集资料(4)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5)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选择原则 (1)教育性(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3.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 4.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3)教学与研究合一(4)研究的循环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手段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整理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传播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 1.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遗传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可能性。 (2)遗传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3.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目的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 1.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经济)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政治)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本国历史+外国经验)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