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

本科学生毕业论

2012年 4 月 29 日

论文题目: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 学 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 年 级:

2010级六学期制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姓 名:

曲鸿渤 学 号:

20080146 指导教师: 郝春东

摘要

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非常复杂,其中充满了“混乱”与“矛盾”。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的形成的过程中,除了生理遗传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等影响外,历史文化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外来文化的东正教,在俄罗斯主流文化的发展与改变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等方面的著述日益丰富,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对东正教影响俄罗斯文化构成及其国家命运发展进行研究的书目,也存在几部关于俄罗斯民族性格解读的相关著作,但其中对于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与民族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欠缺。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将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与心理笼统地与文化模式相联系。因此,此问题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细致地了解俄罗斯民族的具体民族特征与心理。笔者将从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从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入手,总结东正教对其每一点的影响。相信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整体宏观的把握俄罗斯民族,更可以对俄罗斯人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更能把握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脉络与神髓。

关键词

俄罗斯;民族心理;东正教;大俄罗斯主义;弥赛亚意识;双重性

Abstract

The national characters of Russian were very complex. There are full of "chaos"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Russian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psychology, history cultural factor plays a fatal role besides the influences of physiological genetic factor,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so on. While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as the foreign culture has a hug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Russian dominant culture.

For now, the writings on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and Russia in academia are abundant increasingly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includes many books researching on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s influence on the constitution of Russian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re are also several works about analyz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s of Russian as a nation. However, the researches are relative lack which are about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s influence on the forming of Russian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evious studies associated the features of Russian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psychology with cultural pattern in general.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his problem will let us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functions of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in Russian as a nation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y of Russian deeply. The author will adopt the material analysis method, start with the national characters of Russian and conclude every piece of influence of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study will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macroscop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ussian integrally for us, but also help us get a deep knowing of Russian. And we could grasp the context and the marrow of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culture of Russian better.

Key words

Russia; national psychology; Orthodox Church; Large Russianism; Messianic Consciousness; dualism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前言 (1)

1. 俄罗斯民族心理的表现 (1)

1.1 大俄罗斯主义 (1)

1.1.1 弥赛亚意识 (2)

1.1.2 权力崇拜的民族心理 (2)

1.2 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4)

1.2.1 双重性的具体表现 (4)

1.2.2 矛盾性与极端性 (5)

2.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心理的影响 (5)

2.1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心理的融合 (5)

2.1.1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同 (6)

2.1.2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道德观念的影响 (7)

2.2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的塑造 (7)

2.2.1 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极性的塑造 (8)

2.2.2 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塑造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前言

民族是由特定的人群所形成的群体,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有自己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民族的形成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及对其成员进行筛选、改造、同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所以说民族的发展具有历史性、渐进性和阶段性。而民族性格是属于同一民族的成员个体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共同性的心理特性、性格特点、价值取向、举止行为以及对问题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等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的总和。民族心理的研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民族各领域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心理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自然环境、生理遗传因素外,历史文化因素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十分巨大。而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一民族的文化的多元结构正是该民族性格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异族统治、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俄罗斯民族如陶泥般不断被塑形与雕刻。而其中东正教的传入与传播对其定型式的“烘烤”,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最主要的因素。

正是由于东正教的传入与传播,使得俄罗斯民族逐步从野蛮走向了文明,也正是随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逐步融合,俄罗斯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因此东正教也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民族的民族身份的标志。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发展的近千年的时间里,以其自身的宗教特征,培养出了俄罗斯民族特殊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

1. 俄罗斯民族心理表现

在针对各民族的民族心理研究中,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虽然国内外有关研究很多,见解和评价差别也很大,但无论是俄罗斯本国学者还是外国专家都有一个一致的意见,即俄罗斯民族性格充满矛盾性。而俄罗斯的民族心理特征在于极端主义、非理性主义和情绪化,主要表现于大俄罗斯主义和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1.1 大俄罗斯主义

大俄罗斯主义是随着帝国的建立而兴起的,随着俄罗斯不断扩张而逐渐发展,是俄

罗斯民族实现强国梦想的精神动力。大俄罗斯主义是由俄罗斯民族主义逐步演化而来的。无论是在近现代俄罗斯对外征服与扩张的历史中,还是在当今俄罗斯对外政策制定和变化中,大俄罗斯主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1.1 弥赛亚意识

在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中,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弥赛亚意识,即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救世”的使命感。这种弥赛亚意识使俄罗斯人民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信念,即民族兴盛的实现是神法事先注定的,必须按照上帝的旨意去战斗、去实现。此外,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民族是“神选的民族”,上帝赋予俄罗斯民族拯救世界的使命。而“第三罗马”①的帝国转移理论的提出,更是加深了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

18世纪彼得大帝建立新都,建筑和选址都仿照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这不应仅看作是对政治权力的一种模仿,其内在的意义更是对弥赛亚意识的一种继承。而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粉碎了拿破仑的入侵,拯救了整个中世纪欧洲,也使得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再次高涨。同样,俄罗斯的共产主义本质也是以弥赛亚意识为核心构建的理想社会。在苏联时期,响彻东西方的“苏维埃是世界的灯塔”、“苏联是全人类的解放者”等一系列口号,深刻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深入其性格中的救世的使命感。俄罗斯民族的这份使命感是随着俄罗斯的壮大而逐渐在整个民族的内心深化的,而在俄罗斯知识分子身上长期所持有的责任感便是弥赛亚意识最明显的表现。

从拉吉舍夫②对自由充满激情的呐喊,到普希金热爱自由的呼声;从十二月党人③的起义到西欧派与斯拉夫派激烈的辩论,无不体现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强烈的责任感与救世的使命感。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是一种精神性的,而非职业性和经济性的群体。这个阶级的人们迷恋理想,并准备为了理想去坐牢、服役甚至被处死。他们的弥赛亚意识,更加反映出了俄罗斯民族强烈的“救世”心理。而这种“救世使命感”并不只会在俄罗斯的知识分子身上,也必将会在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心理上延续下去。

1.1.2 权力崇拜的民族心理

古今中外,对权力的崇拜是各民族都十分普遍的一种心理,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却都

①1510年,传教士菲洛修斯提出俄罗斯将继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后成为第三帝国的理论。

②拉吉舍夫(1749~1802),俄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与启蒙主义学者。主张摧毁专制制度与农奴制,实行农民土地

所有制,普遍发展工场手工业。

③十二月党人,是1825年发动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家。

没有达到俄罗斯民族对权力追捧的高度。从弗拉基米尔大公统一基辅罗斯时起,权力开始逐渐地集中与强化。随着“第三罗马”的帝国转移理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沙皇的专制制度。对沙皇的崇拜、对皇权的敬畏和依赖成为俄罗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权力崇拜的民族心理也在俄罗斯思想中萌发。1883年,“东正教、君主专制、人民性”

①的三位一体说的提出,更是将神权政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神权政治的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专制制度。它可以快速的集中俄罗斯的有效力量去抵御侵袭,更可以维护统治者的政治权威和战略构想。在这种专制体制下,是不允许任何可以威胁它力量存在的。在面对俄国强大的专制面前,教权也不得不臣服皇权。而当东正教也成为维护政权的工具时,民众对皇权的崇拜便深化进精神之中。

在俄罗斯百姓的心目中,沙皇永远是英明、神圣的决策者。无论是早期的博洛特尼科夫起义②,还是中晚期的拉辛起义③,他们提出的口号都是“打倒领主”、“打倒客商”、“打倒杜马成员”,而从未提出要“打倒沙皇”。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往往打着沙皇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统治。

而在苏联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更是达到了俄罗斯个人崇拜历史的至高点。当时,“个人崇拜”已不简单是对某一领袖的过分颂扬,而是形成一种弥漫全社会的政治思潮。其实,也不难理解这种极端的个人崇拜。那一时期的俄国处在四面楚歌的状态。敌对国家的孤立与国内的动乱,使得焦虑与恐慌笼罩着俄罗斯人民的心理。此时,一个能带领他们走出危机与困境的伟人是被人民所需要的。而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不但挡住了各种外国势力的入侵,还取得了工业的飞速发展。

即使今日,俄罗斯民族对领导者仍持有这种痴迷与追捧。在苏联裂变之后,俄罗斯再次遇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问题,国势动荡,人们急需一个能够为他们带来苏联时期辉煌地位的伟人出现。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的普京,在总统任期届满之后能够连任总理,并且于2012年3月又成功再次当选总统。普京能够得到俄罗斯人民的广泛支持,除了他带给百姓实惠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使民众看到了国家富强的希望。

将整个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凝结在个人身上,这便是俄罗斯民族权力崇拜的实质。他们始终崇尚民族伟人,在民族势微的时候,便对其寄予振兴民族、走向富强的深切厚望,而在国家强盛之时,对伟人的崇拜则是希望其引领俄罗斯成为世界的救主。

①1883年,俄罗斯国防教育大臣乌瓦洛夫为加强皇权提出的理论。

②博洛特尼科夫起义:1606年秋,第涅伯河盆地和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③拉辛起义:1607年,顿河、伏尔加河流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2 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双重性是指两面性的;矛盾的。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中的“中庸”不是同一个意思,两者差之甚远。极端主义、非理性主义和情绪化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最根本的特征。极端主义使俄罗斯人不善于中庸之道和妥协,他们总是追求绝对真理;非理性主义使得俄罗斯人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情绪化又把俄罗斯人引向宿命论和神秘主义,说话办事易受情绪控制而从不权衡利弊,但也正因为情绪化,是俄罗斯人表现为善良、多愁善感、酷爱艺术和一切美的事物,而这一切又成为了产生文学艺术的温床。

1.2.1 双重性的具体表现

俄罗斯是这样的一个民族——比起物质它更看重精神,随心所欲,不受传统约束。但长久以来现实的生活又使俄罗斯人民很难真正“随心所欲”,而这种矛盾的双重性便扎根于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这种性格中的“二元对立”,即双重人格,一方面使他们在面临文化选择时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彷徨,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为不同倾向的激烈交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主体和话题。在其他国家看来,俄罗斯是神秘和不可预测的。全世界都被俄罗斯的文学、音乐和绘画叹为观止,但同时也因为它的残酷、狂躁和暴力而不安。

我们能从举世闻名的俄罗斯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看到典型双重性的特征。著名的俄罗斯思想家尼?亚?别尔嘉耶夫①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中的俄罗斯人。俄罗斯历史的一切悖论和二律悖反都在他那儿留下了烙印。他的面孔,如同俄罗斯的面孔一样,具有双重性,激发着相互对立的情感。”②而别尔嘉耶夫本人身上也很好地体现双重性。在他身上能看到幻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或许两者并不矛盾,幻想性指向一端,现实主义指向另一端。

俄罗斯人的性格有如他们的国徽——双头鹰,一只头望着西方,另一只望着东方。国徽作为国家标志,体现着全民思想和全民族的历史使命。双头鹰不仅表示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而且象征了俄罗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兼容与对峙。双头鹰成为俄罗斯的象征和标志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但它所影射的“二元对立”,即双重性,在俄罗斯社

①尼?亚?别尔嘉耶夫(1874—1948),俄罗斯著名思想家、俄罗斯学理论家。

②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М].雷永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12-13

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体现,则成为历史的必然。

1.2.2 矛盾性和极端性

俄罗斯的确是一个谜,这个不解之谜的谜底,就是俄罗斯的民族心理的矛盾性。俄罗斯人的心里,要么有对神灵充满无比的敬畏与恐惧,要么便是纯粹的虚无主义。因为前者使得他们表现出足以令世界震惊的仁慈和伟大,而后者却使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怀疑一切。不相信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相信精神原本的作用,这便是俄罗斯人虚无主义的表现。深刻、纯真的宗教信仰和虚无主义在一起,同时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的本性。

二律悖反现象在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处可见,可以建立无数有关俄罗斯民族心理的特征的命题与反命题。尽管在其他国家也可以找到一切对立的东西,但惟有在俄罗斯,命题也会转为反命题。就如同他们性格中,所有正面品质都有自己的反面,所有的缺点好像都是正面品质的延续与发展。

这正是俄罗斯民族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追求一种理想时,极容易走向极端,而一旦对某个理想的追求遭到挫败,会马上又转向另一个极端。俄罗斯民族似乎天生就缺乏中庸之道,不善于相互妥协、让步,在追求真理与利益上更是如此。俄罗斯人有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做钟摆式运动的趋势,极端性与他们的矛盾性紧密相关。

2.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心理的影响

谈到了民族性格就一定会涉及到民族的文化基础,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塑造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种种行为方式与风俗习惯等,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俄罗斯民族在民族形成的初始阶段并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思想哲学基础,因此缺少了消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胃液。而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是由东正教思想替代了民族思维哲学,所以东正教也被认为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基础。

2.1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心理的融合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正式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并率领全体军民集体跳入第聂伯河受洗归向上帝。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事件。“罗斯受洗”对俄

罗斯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由此开始,俄罗斯民族从一个“多神信仰”和“宗教虚无”的民族迅速向一神教进行转变。民族心理最重要部分就是民族意识,民族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性。当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时,便会表现出与该民族相属的特性,而这一特性指导着各个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与认知活动。而当共同的语言或宗教信仰等特征越是鲜明,则该民族意识的外显性也就会越发明显。俄罗斯民族信仰的统一促进了东斯拉夫各部落的团结,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而在国民心中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也开始萌发。

2.1.1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同

宗教信仰是一种庞杂的社会意识。共同的宗教信仰对一个民族共同体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维护与巩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这方面,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所起到的影响显而易见。在罗斯①受洗之前,多神教的诸多部落间常常无法深入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且还常常产生误解、隔阂甚至是冲突。当然,这种矛盾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的不同。由于部落之间所供奉的神灵差异甚大而无法得到统一,所以各部落群体间便会因此而导致种种矛盾,使得罗斯无法实现根本的统一。

俄罗斯民族的自尊也是由于东正教的发展而逐渐塑造起来。自尊包括受人尊重和自我尊重的双重情感。一个民族在世界社会事物中的威望与地位,在其他民族心目中形象的好坏以及在与他民族交往时所受到的接纳程度,还有民族成员个体自身的信心、能力及独立和自由的愿望,这些都是民族自尊的表现。最初,在西方人的眼中信仰多神教的罗斯是极其愚昧与落后的。俄罗斯民族遭受极大的排斥,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而当罗斯的统治者与外界交往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本民族与西方的差距。这种差距感是导致罗斯受洗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直到今天,在部分西方人的深层意识中,依然认为俄罗斯是愚蛮的民族。但是从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可的角度看,“洗礼”后的俄罗斯经东正教的整合,不仅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意识得以统一,同时民族内在的动力也被激发了出来。这些都充分地促进了俄罗斯民族协调发展。而东正教成也因此为俄罗斯民族自我身份识别的标志。

东正教也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在一个庞大的宗教文化环境中,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宗教信仰都会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向心力的磁场。东正教也是如此。对于那些非信徒来说,东正教浓厚的情绪环境的感染和传统文化心理的惯性,同样会使他们情不

①罗斯:为俄国民族原名,十一至十七世纪俄国史书中通指俄罗斯国家。

自禁地被牵引进以东正教为核心的文化中。面对教堂那令人谦卑的肃穆与庄严的氛围,听到唱诗班悠扬的净化心灵的天籁之音,人便会有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便会产生一种对东正教的倾向之感。

东正教教堂本身就是俄罗斯民族的一种标志,是一种民族识别与认同的标志。战乱时,只要是能看到东正教教堂的地方,俄罗斯人就会感到安全,就不会绝望。尽管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政权在半个多世纪后便灭亡了,但他们为俄罗斯民族树立的信仰,却一直坚如磐石,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王朝的更迭,都无人能够撼动。这便是东正教作用下,俄罗斯民族形成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1.2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道德观念的影响

东正教以自身所蕴含的道德资源为世俗道德做出了有力支撑。首先,东正教规定了信徒对神的信仰、敬畏和崇拜,同时也规定宗教生活中相关的戒律与禁忌,这便建立了人与神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其次,东正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将原属于世俗的道德也纳入了宗教的道德范畴之内,同时它又确立了世俗的劳动、谋生、交往等基本的实践活动准则。而在接受东正教之前的俄罗斯民族在道德观念和习俗上远远落后于西方。直至10世纪的时候,罗斯依然恪守用活人祭祀的野蛮习俗。据罗斯最早的编年史《往年记事》记载,一次,弗拉基米尔大公在战胜雅特维雅格人后,为感谢神灵的庇护,决定按照习俗用活人来祭祀。在当时其他的西方国家看来,诸如此类的文化习俗都是无法接受的。

这些陋习也因东正教的到来而终止了。从祭祀习俗的演进,到对人际关系的教诲;从对抢婚风俗的禁止到对丧葬习俗的规范,俄罗斯民族的习俗与道德被东正教进行全面的洗礼。例如,偷盗、抢劫与凶杀原来被认为是个人行为,而东正教将其归为罪行,并要以上帝的名义给予惩罚。此外,东正教禁止活人祭祀,同贩卖奴隶作斗争、限制奴役与血亲复仇。社会第一次了解了在多神教世界观中所没有的“罪孽”的概念。13世纪上半叶,在罗斯编年史中再也找不到有关多神教巫师活动的记载,而在人们的生活中,福音书也逐步取代了象征多神教的各种饰物。东正教也使人们认识到,平等互爱才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状态,人们也意识到仅仅有对弱者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提供帮助的义务。从道德发展史的角度讲看,可以说东正教使俄罗斯步入了文明社会。

2.2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的塑造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表现也是最为明显的。东正教主张博爱、宽恕和忍耐,造就了俄罗斯人温顺善良的品质;东正教主张苦行主义的自我牺牲和集体互助的群体意识,造就了俄罗斯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东正教以基督精神为信仰,培养了俄罗斯民族坚强忍耐与包容的民族性格;东正教主张普济众生的“救世”精神,使俄罗斯人产生一种民族主义的优越感和使命感;东正教也给予俄罗斯民族追求目标而勇于付出的超然的精神境界。

2.2.1 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极性的塑造

矛盾与极端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俄罗斯人的性格中,几乎时刻都能感受到这种两极性的特征。俄罗斯人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没有中间点。他们经常处于从自信到灰心,再从灰心到自信的转化之中,这就产生了他们性格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这种外化的矛盾与极端的行为,更突出的反应出了俄罗斯灵魂中精神的冲撞。

二律悖反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于俄罗斯民族来说是有着深刻宗教原因的。在罗斯皈依东正教文化的过程中,多神教复杂的成分也被东正教加以吸收。“罗斯受洗”只是在表面上改变了斯拉夫民族的信仰,而东正教取代多神教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双方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也有相互利用、相互渗透。在人民的思想和心态中,多神教与基督教长期共存,形成“双重信仰”的文化形态。罗斯百姓中存留着一些旧的对潘神、狄奥尼索斯神以及其他神诋的崇拜,而且使用原先的神殿,并且保留着原来的节日。在13—15世纪,罗斯的基督教化进展顺利,但仍有人同时保留对多神教的信奉,成为“双重信徒”。两种宗教的相互接近、相互渗透成为主要趋势。而东正教顺应广大信徒的心理和宗教习惯,采用以多神教的传统模式来传播东正教,形成东正教的俄罗斯特色。例如,神职人员被请去用巫术仪式和咒符从屋里驱逐妖怪。教士们亦默认了这种做法。甚至在今天当旱灾或疾病侵袭他们的村庄上,也可以看到他们举行这样的仪式。

而正是俄罗斯东正教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样双重信仰,导致了矛盾性扎根于俄罗斯民族的心理。而美国学者艾娃·汤普逊提出的由五组二律悖,即智慧与愚蠢、纯洁与亏秽、传统与无根、温顺与强横、崇敬与嘲讽①,反构成的圣愚法规,便是这种内心博弈①艾娃·汤普逊.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М].杨德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56-57

的最有力的证明。圣愚这个俄罗斯宗教文化史上的典型形象,体现出了俄罗斯民族思想中的矛盾。而在别尔嘉耶夫的眼中,这种博弈在俄罗斯民族中早已深入其灵魂,“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普济主义、全人类性;世界末日一弥赛亚说的宗教信仰和表面的虔诚;追随上帝和战斗的无神论;谦逊恭顺和放肆无理;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①这种双重信仰所导致的民族二元性格,使得俄罗斯民族在谨慎与保守的同时,也更加期待将俄罗斯民族中存在的恶劣的、非理性的、阴郁的、不透光的自然力得以释放。

2.2.2 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塑造

东正教文化凝聚起了整个俄罗斯民,同时也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但往往因为一些现实因素,文化民族主义经常被人们淡化甚至忽略。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同时文化民族主义对政治民族主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离开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便无从谈起。

东正教的传入,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加速了俄罗斯民族的统一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得俄罗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东正教的传入同时伴随着俄罗斯民族语言的统一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文化上的认同,使得俄罗斯民族得以迅速凝聚。而随着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深入,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兴起,并迅速占据了俄罗斯民族的深层意识,成为俄罗斯民族的心理基调。

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以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形成为前提的,而东正教正是为俄罗斯民族的统一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也被东正教的救赎思想激发出来。俄罗斯民族始终认为,本民族是上帝选定的优秀民族,上帝的神谕也是要让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这无疑给俄罗斯民族注入了特殊的使命意识。这一切都为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苏联时期,斯大林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权控制也便不难理解。19世纪后,俄罗斯民族优秀论随着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而开始盛行,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从种族主义与沙文主义立场出发,宣扬俄罗斯民族是“上帝选拔的民族”,力图把俄罗斯民族和所有其他的民族对立起来,以便论证俄国沙皇制

①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М].雷永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3

度的大国侵略计划,煽动沙文主义,进行对外族的侵略与扩张。

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虽然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它却成为俄罗斯民族的社会心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必将在俄罗斯民族中世代传承下去,继续影响着俄罗斯民族的社会心态、价值标准与政治倾向。

俄罗斯民族轻视个性注重集体主义的心理特征也与东正教密切相关。东正教的弥赛亚精神塑造了东正教徒极强的群体性意识,“聚合性”充分地体现。“聚和性”是俄罗斯宗教哲学对其神学思想的基本理解和主流解释,是俄罗斯集体主义的概括体现。在此基础之上,东正教“个人与集体互助”的优良精神传统得以发扬,使人们融入集体之中。同时,集体式的礼拜活动和洗礼活动也强化了宗教的皈依感和集体主义倾向,并以此减轻了个人心中的压力与负担。俄罗斯民族在皈依东正教的同时,也将自身全部甚至是个人的自由一同奉献给了上帝,而同时他们也被上帝赐予了归属感与安全感。人们远离上帝时,尽管获得了没有束缚的自由,但精神上却也感到未曾有过的孤独。上帝的威权也使大众摆脱了个人怀疑、孤独以及焦虑等心理的现实选择。于俄罗斯民族来说,顺从集体要比个体的挣扎更轻松,而集体生活的温暖与舒适,在俄罗斯人的眼中也是对自己归顺于上帝的嘉奖。

东正教文化的特征是集体主义的聚合性,在强调集体的同时,把个人视作集体的附属物,从而对个人独立的人格进行了否定。“聚合性”最佳现实的映射便是俄罗斯的村舍制度。村舍制度形成于俄罗斯的13世纪。为了实现共同耕地的劳动组合,就要求其成员必须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这就是村舍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而个人离开村社也必定难以生存,人们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才能存活下去。

俄罗斯民族的集体主义心理是俄罗斯自然、历史条件与东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于俄罗斯民族来说,集体主义的心理特性也不失为每一个俄罗斯人内在民族能量集聚的证明。

结语

东正教由公元988年被弗拉基米尔大公定为国教,历经一千多年的演变,发展至今,已成为俄罗斯民族重要的精神寄托。东正教所赋予俄罗斯民族忍耐与包容的性格,使得俄罗斯民族无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历史上屡次的民族入侵都能坚韧地克服战胜。

从最初以外来者的身份对俄罗斯民族进行统率,到最终发展成为俄罗斯民族真正的精神支持,东正教名副其实的成为俄罗斯民族的灵魂。而在这一的过程中,它为俄罗斯民族的独立、统一与复兴而实际发挥的能力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经过金帐汗国对罗斯持续200余年的统治之后,俄罗斯民族依然能够走向自由与独立的道路,东正教的这种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培养与精神自由的追求,使得俄罗斯民族能够始终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而且在屡次对外战争中,东正教始终赋予俄罗斯民族坚定的意志与强大的自信心。

东正教在与本土多神教的结合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圣灵崇拜特征,而且高度强化了其自身的宗教虚无与宗教神秘主义的特性。东正教本土化的特征同样也赋予了俄罗斯民族相应的性格与心理。同样是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其他民族,如英国人、法国人与德国人,之所以与俄国人的性格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除了是因为地域环境差别外,更重要的方面,便是吸纳了多神教后形成了独特的气质,造就出了与众不同的基督教民族。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不仅不同于西方,与东方也有所异。中国的儒家提倡的是中庸之道,这种中庸思想形成了中国人内敛、含蓄、折衷的心理。这与俄罗斯民族外向、偏激甚至极端的性格特点截然不同。性格极端的俄罗斯民族,虽然没有中庸的选择,但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却更加容易达到突破与升华。东正教使俄罗斯民族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凝聚力的民族。它使得俄罗斯民族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上数次外族入侵的磨砺和挑战时,都能顽强克服,奋勇抵抗。正是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化的特征与结构,使得俄罗斯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如此为学术界所着迷。

认识俄罗斯民族心理,不仅是因为它是中国的近邻,更是因为它在精神文化上与近代的中国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联系。了解俄罗斯的文明,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让我们反视自身,而弄清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也能培养出我们包容其它文明的心理。只有包容对方才能进行文明的对话,方能认识对方,进而理解对方。

参考文献

[1]Касьянова К. О.Русском национальном характер[М].1994:23-56

[2]Гулыга А.В.Русскаяидея и её творцы[М].Москва:Иэдательство Соратник,1995:01-31

[3]Н.А.Бердяев.РусскаяидеяСудья[М].Москва:ЗАО《СварогиК》,1997:31-75

[4]ВасилийЗеньковский.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М].Москва:Иэдательство

《Рарнтет》,2001:42-53

[5]Tриандис Г.Культура и социальное поведение[М].Изд-во Форум,2007:46-83

[6]Шаповаленко.И.В.Психология ценностных ориентаций этнофоров Северного

Кавказа[D].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соци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2008

[7]别尔嘉耶夫.俄罗斯命运[М].江剑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5-56

[8]艾娃·汤普逊.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М].杨德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56-57

[9]布尔嘉科夫.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М].徐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43

[10]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8-15

[11]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上下卷)[М].张广翔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06:05-63

[12]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М].雷永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12-13

[13]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6

[14]刘新利.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23

[15]姚海.俄罗斯文化[М].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6-72

[16]宋瑞之.俄罗斯精神[М].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25-31

[17]李静.民族心理教程[М].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5-24

[18]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32

[19]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М].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13-19

[20]张宗华.东正教伦理在18-20世纪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双重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2003,(3)

[21]李立永,徐茵.俄罗斯国民性格的二律背反及成因简析[J].俄罗斯研究,2004,(1)

[22]杨雷.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元结构对民族性格的影响[J].东疆学刊,2008,25(1)

[23]宋瑞芝,宋佳红.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2001,28(1)

[24]赵兴明.大俄罗斯主义述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6)

[25]靳会新.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1)

[26]田晶.俄罗斯“双重性”民族性格研究——以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为例[D].兰州大学硕士

毕业论文,2010

[27]王忠威.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塑造[D].黑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致谢

大学时光甚是短暂,转眼间在黑龙江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想这四年,我过得无比快乐与充实。尤其是二学位的学习,更加丰富了我的生活与头脑。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首先我想对我要感谢我的母校黑龙江大学给了我在大学四年学习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今后当我回首过往岁月时还能时常想起母校的风华;其次我要感谢大学期间所有的任课老师和同学们在四年来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恩师郝春东教授,他能在我学位课题的拟定、研究课题的落实与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了悉心指导,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并且成功的完成这篇毕业论文。

眼看即将毕业,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更多的是对学习生活的眷恋。我想我要将对学习与知识的热爱化作工作的动力,激励我在新的生活中,奋勇前进。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多年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的爱护,我很难幸福地成长。

俄罗斯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摘要:俄罗斯饮食文化是在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以及在同周边国家展开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的,俄罗斯人在饮食习惯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数代人的集体智慧结晶。本文通过对俄罗斯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俄罗斯的特色菜肴、俄罗斯饮料等方面的论述,给大家展示了俄罗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俄罗斯饮食; 文化; 历史; 特色菜肴; 饮料 一、俄罗斯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古罗斯烹饪法形成于9世纪,直到15世纪达到兴盛。丰富的河流、湖泊和森林为俄罗斯饮食提供了众多海鲜、野味、和浆果之类的美味菜肴。而粥一直是俄罗斯的民族食品,它伴随了俄罗斯人的一生。俄罗斯人把粥视为面包的“始祖”。有句俄罗斯民间谚语这样讲:“粥——我们的母亲,黑麦面包——我们的父亲”。 在10世纪初的罗斯时期就有了萝卜、洋白菜、豌豆、黄瓜。它们的吃法各异,生吃、煮着吃、蒸着吃、烧制、腌制和泡制。土豆在俄罗斯普及已经是18世纪,西红柿是在19世纪才有。直到19世纪初,在俄罗斯的菜肴中还没有沙拉。最早的沙拉是用某种蔬菜做成的,因此得名洋白菜沙拉、黄瓜沙拉或者土豆沙拉。后来,制作沙拉的配方也复杂起来,用各种蔬菜制作,加上肉类,因而得出一些新名字:“春天”、“健康”、“海珍珠”。 18世纪是俄罗斯社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彼得大帝不仅将首都迁往靠近西欧,更换历法,还强制性改变许多生活习俗。从那时起便从西方引进厨炉,也引进锅、烧盘和漏勺。俄罗斯人的餐桌上也摆满了各种三明治、沙拉、酥皮馅饼和清汤,炸煎菜肴也逐渐增多,出现了美味的调味汁、肉冻、乳脂、木斯等。外国菜肴传到俄罗斯,自然与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烹饪相结合,渐渐俄化,便具有俄式风味了。 从基督教在罗斯传播起,俄罗斯餐饮严格形成荤食和素食。由于严格遵守每年的斋戒期,出现了品种繁多的面类、蔬菜类、菌类等美味佳肴。在此期间不许有过多的娱乐,禁止食用肉类、乳制品、鸡蛋和糖。斋戒期之前是节日或食肉节。这个节日时间也不短,每年大约174天到190天不等。 二、俄罗斯菜肴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菜油脂较大。 由于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严寒,人们需要较多的热能,所以传统的俄式菜油脂较大,许多菜做完后要浇上少量黄油,部分汤菜上面也有浮油。这种烧菜的方式一直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逐渐改变,俄式菜也逐渐趋于清淡,但是有一些非常传统的菜式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 2.口味浓厚。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乐峰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关键词:俄罗斯 东正教 多神教 传教术  作者乐峰,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一、俄罗斯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出于政治的需要,将拜占廷的东方正教引入基辅罗斯,他首先受洗入教,而后命令所有基辅罗斯人入教。由于“罗斯受洗”不是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多数基辅居民对“受洗”存有疑虑或恐惧。因此,接受东正教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原来居民信仰的多神教经过改头换面后保存了下来,由此,便出现了“双重信仰”,说明罗斯人在其基督教化以后几百年间宗教意识的状况①。  东正教传入罗斯后,罗斯人民对它慢慢适应习惯了,新的圣像、十字架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后在民族的传统中确立了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东正教信仰。但是,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不仅在老百姓,就连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没有放弃对多神教神祇的崇拜。在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新旧两种宗教密切的互相交织在一起,旧的多神教成为新的东正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教会历史家伽利可夫斯基认为:罗斯人虽然已经受洗,但仍然崇拜和祭祀风神、太阳神、雷神、火神、畜神以及山妖、夜叉和吸血鬼……②东正教认为神圣的善恶神(天使、圣徒、魔鬼等)就是多神教的神灵们(山神、太阳神、山妖、林妖等);在东正教徒看来,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于三个神住在一起;东正教把多神教的神的名字换成东正教的神的名字,如:泊伦(雷神)变为伊里亚(传教士),维列斯(畜神)变为弗拉西(圣徒)。  东正教与多神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既相信善恶两种本原,又认为恶神具有巨大的力量。一些恶神在多神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同魔鬼在东正教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 ① 参见И.А.克雷维列夫:《宗教史》,第1卷,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57年俄文版,第344页。  ② 参见伽利可夫斯基:《古代罗斯基督教同异教残余的斗争》,第1卷,哈尔科夫1916年俄文版,第126页。  103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2001年1月第28卷 第1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Jan.,2001 V ol.28.N o.1 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宋瑞芝,宋佳红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其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虽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却是一个极 为重要的特殊因素。它铸就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二律背反:美德与缺点;奴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极端与包容;肃穆与感伤。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K 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1)01-0082-04 [收稿日期]1999-12-17 [作者简介]宋瑞芝(1942—  ),女,北京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由其地理环境与 其长期社会历史的原因铸就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格。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既不同于东方民族,也不同于西方民族,可以说它包容着东、西方民族性格的某些特征,即有着民族性格上的二重性:既是世界上最无国家组织的民族,也是最崇尚专制国家的民族;既是最富有自由、漫游本性的民族,也是最富集体主义的民族;既是勤奋坚强的民族,也是最有依赖性和惰性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上的矛盾性、二律背反,除了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外,地理环境也对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空间的广延性:利弊双刃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公元6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征服西伯利亚,到17世纪中叶,不到一个世纪,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的东部。19世纪时,俄罗斯的疆域已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亚,东临太平洋西岸,形成一个东西跨度达15000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公里的 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大国。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无际涯的空间。这种土地的无界性,给了俄罗斯民族一切美德,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俄罗斯民族胸怀的宽广性,就来自于这巨大的空间。凡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给人以高大粗壮的感觉,他们的建筑和日用品也像人一样,给人以厚重、宏大的印象。俄罗斯人的温顺与牺牲精神,也是无边的空间造就的。辽阔的大地给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俄罗斯的中心,周围都是自己的国土,相信俄罗斯大地母亲会帮助他、保护他,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他们在俄罗斯妈妈面前,是那么地依赖、那么地温顺,他们像对待圣母那样地对待大地母亲,为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空间,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心不强。俄罗斯人生活在这块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辽阔的田地,却需要有序机构的管理,需要建立起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国家,这无疑对具有天然自由习性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压抑,从而又造成了俄罗斯人性格上的极其浮躁,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首创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俄罗斯大地母亲有无限宽广的胸怀,有流淌不尽的乳汁,可以养育和拯救所有的俄罗斯人,因 ? 28?

俄罗斯历史文化小论文

俄语言文化论文 学生: 班级: 学号:

写在正文之前:首先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闪耀千年的东欧巨人 坚强的意志,巨大的荣耀 是你亘古不变的财宝! 无限的理想境界,广阔的生活空间 时代为俄罗斯开辟了未来。 ——序 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瑰丽的奇葩。宛若闪耀千年的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绚烂着,绽放着,盛开着,永远带给世界美丽与新奇的力量,激发着世界人民的无限神往! 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物产丰富,遍地沃土,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在俄国境内生活着大大小小170多个名族,各名族文化相互吸引融合,使得整个俄罗斯更显生机和活力。1991年,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开始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朝气和希望的国家。 俄罗斯已有的历史记载约有一千多年,第一个统一的古俄罗斯王朝相传为留里克王朝,起始于9世纪末,那时的俄罗斯就已占地广阔,从高加索山脉浩浩荡荡延伸至多瑙河下游,横亘芬兰湾和拉多加湖,古代编年史这样写道:“那些瓦良格人自称罗斯…”。13世纪俄罗斯遭到中国元朝成吉思汗汗国的侵略,这蒙古鞑靼人的压迫长达两个半世纪,而最终鞑靼蒙古压迫的推翻是在1480年。 15世纪下半叶,围绕莫斯科又开始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成员包括当时罗斯所有的大城市,后来伏尔加沿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民族也加入进来。那时伊凡雷帝获得沙皇称号,并在国内发动严酷的恐怖政策,奠定了俄罗斯专制政权的基础,同时他也在国家管理、司法制度、军队和教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推选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为沙皇,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罗曼诺夫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俄罗斯整整三百年。 1682-1725年间,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统治时期是俄国历史上的剧变时代。这位沙皇改革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在国内进行学校及工厂的建设,对外扩张领土,就在彼得大帝期间,俄罗斯的领土大大扩充,完全成为了雄踞欧亚的陆上之狮。 俄罗斯的社会民主党(后来更名为共产党)出现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其战略核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建立了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首的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简述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与天主教、基督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教派。“正教”在希腊语中是正统的意思,因此东正教也称为正教会或正统教会。十世纪以前俄罗斯的主要宗教是本土的多神教,直到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俄罗斯的基督教化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也就是在长期的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俄罗斯,培育了俄罗斯人的宗教性。1997年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更是强调了“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精神和文化形成于发张中的特殊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东正教对俄罗斯的文化、艺术、生活甚至是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是俄罗斯人精神文化之源。俄罗斯文字的形成是由东正教会的传入为前提产生的。东正教的传播要求很多神职人员,因此他们支持开办大量的学校,虽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完成圣礼的神甫,但客观上这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理等,都把很深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写到他们的作品中。 俄罗斯绘画的起源与基础来自于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俄罗斯古典绘画艺术,随着东正教的传入,俄罗斯掌握了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和画技。在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中,绘画成为人类与神沟通的媒介,这就给宗教绘画赋予了崇高的境界。东正教不但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石建筑艺术的发展。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10-11世纪达

到了很高的水平,宗教成为俄罗斯建筑艺术发展的动力因素。还有音乐剧《圣母俄罗斯》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示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生活的影响。 在接受东正教后,俄罗斯人了解了“罪孽”的概念,禁止了祭祀、贩卖奴隶、限制奴役,使得他们成为最具品格的民族,在现实生活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俄罗斯独立以来东正教不断拓展势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中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普金就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他执政后很重视宗教的作用,因为在历史上东正教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有效工具和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俄罗斯权威机构社会结果显示俄罗斯人55%信奉宗教,其中就有91%信奉东正教。由此可以看出东正教已经融入到俄罗斯人的精神里,东正教不仅创造了俄罗斯,而且也在精神上哺育了俄罗斯人。

俄罗斯民族性格浅析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浅析 段树伟 20050824033 (海洋学院 05食品) 我的家在黑龙江,可谓是全中国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地域决定文化,文化决定性格,我想我们这里的性格应该有一部分与俄罗斯民族相似。虽然我没去过这个过度,但我父亲在俄罗斯,从和父亲的谈话中,以及和从那里回来的人中,以及再选修课上老师的讲述,应该能看出一些他们民族的特点。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两面性,有时非常懒惰,有时又非常勤奋;有时非常霸道,有时又非常恭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有时非常暴躁,有时又耐性十足。有时正义十足,又有时很迂腐不堪。这就是我总结的他们民族性格特点。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固定的性格,比如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人委婉含蓄、法国人浪漫多情、英国人绅士、美国人无羁,就是指这个民族的民族个性。而俄罗斯无疑是个例外。是什么原因使得俄民族的性格那么摇摆不定呢?这就要从他们的历史、地理说起了。 在地理方面俄罗斯由于地处欧亚两个大陆之间,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俄罗斯人在面对东方的时候,强调它的西方特性,而当它面对欧洲时强调自己的东方特性。它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始终摇摆不定于东西文化之问。这种东西兼存的文化色彩深深影响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个性。所以他们的性格里就有懒惰的一面,这和西方民族的性格是样的,而同时,他们的国土大部分在亚洲,又深受东方民族的影响所以有些方面他们又很勤劳,尤其女性,似乎更受东方的影响。俄的上层社会由于集中在欧洲部分,相对比较发达,西方性格更明显,所以就比较懒,或者说好听一些,更依赖高科技、现代话。而在远东的劳苦大众,他们是很勤劳的。 在历史方面,俄罗斯有悠久的复杂的经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摇摆性,矛盾性,仍然加深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

《俄罗斯历史与文化》安娜卡列尼娜读书报告

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俄国航母发展简述

俄国航母发展简述 摘要 自二战以来,历史上“大舰巨炮”的时代已然过去,战列舰霸主的地位由航空母舰编队取代。经历了百年发展的航空母舰有着“海上活动机场”之称,以其强大的远洋进攻力量、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成为显示国力、炫耀武力、扼制危机和可能的冲突的最好兵器。我们熟知的航空母舰有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还有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当然,我们自己如今也有了辽宁舰,邻国日本也建造了准航母“出云”。前苏联作为可与美国匹敌的世界霸主,自然也拥有“莫斯科”级、“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级等航空母舰。如今的俄罗斯也在筹划新建自己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然而,苏联与俄罗斯的航母发展史与我们所熟知的英美不同,其航母特性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我们将探讨同时代的美苏航母发展历程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苏联发展航母对本国命运的影响。一、俄国航母出现前的世界航母发展 航空母舰起源于1918年4月,英国海军改装了一艘巡洋舰使其 1 / 4

能够承载轻型飞机起落任务。而后的1917年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第一次设置了集中式的岛型上层建筑,全通式甲板,初步具备了现代航母的特性。美国海军于1922年将一艘货船改装成“兰利”号航空母舰,日本也于1922年建成下水了“凤翔”号航空母舰。1930年英国下水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第一次集成了全封闭式机库、一体化岛型上层建筑、强力飞行甲板、‘液压弹射器,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 此时的俄国正在经历国内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海军力量薄弱,海军航空兵几乎没有,航母发展计划尚未成型。 二、苏联航母计划的起源 1917年11月7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巨大转折。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经历了艰苦的建设发展工作,到1925年,工农红军与红海舰队逐步建成了正规化的无产阶级军队。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将海军航空兵建设列入舰队整备计划【1】,1941年海军已拥有1500余架飞机。同时,苏联开始酝酿将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当时,海军一度提出一项“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混 2 / 4

东正教与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东正教与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苏联解体后,东正教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其丰富的伦理观对处于转型时期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历史演进 东斯拉夫人是俄罗斯人的祖先。在统一的国家建立之前,东斯拉夫人有着自己的宗教多神教。随着基辅罗斯的建立,统治者们为了建立统一政权,以一神教取代多神教。后来,在基辅罗斯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过程中,基督教传入俄罗斯。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及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新兴的奥斯曼帝国灭亡。日益强大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国成为东正教新的中心。东正教的引进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统治者通过东正教结束了多神教带来的混乱局面,为确立稳固的君主政体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在俄罗斯,东正教依附于世俗权力,是统治者手中掌握的精神工具,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东正教教会也借助世俗权力获得了在宗教界的领导地位,具有凌驾于其他宗教派别之上的绝对优越性。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促进了文字的形成及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也深受东正敎宗教伦理的影响。一直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建立之前,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的政治、精神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拥有国教的重要地位。苏联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改变,东正教的发展受到重创,很多教堂被关闭,宗教人士受到迫害。苏联解体后,在社会转型期间,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基于历史和现实,以宗教取代了无神论,东正教的地位和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对俄罗斯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东正教的伦理观对当代俄罗斯价值观的重塑 宗教往往蕴含着鲜明的伦理观。东正教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弥赛亚救世观。“弥赛亚”由圣经《旧约》中的“膏油”、“涂油”、“涂膏者”等词语演变而来的。根据基督教教义,被涂膏者是上帝的使徒,担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在俄罗斯帝国的发展扩张时期,弥赛亚意识是其坚定的精神基础。苏联解体之后,弥赛亚意识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在民族迷茫徘徊之际,传统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重拾民族自信,自我拯救、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来源。尤其是在照搬英美模式受挫的困顿中,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重新升腾起来,成为在困境中激发爱国主义的重要动力,是当代俄罗斯价值观重塑的重要资源之一。 东正教中蕴含的第二个重要的伦理观是以聚合性为基础的集体主义。俄罗斯宗教学者认为,聚合性是指人所共在的世界并不是按照人的世俗法规来实现统一,世界的统一唯有神赐,即在灵魂同一的前提下实现全世界精神的统一。聚合性被认为是东正教相对于西方基督教的独特优势。西方基督教崇尚个性自由与独立,从而导致在精神道德层面普遍的利己主义和个人至上的倾向。而东正教崇尚聚合性,强调自由与统一相融合。因此,俄罗斯宗教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因其

俄罗斯人的性格

简要说明俄罗斯人的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 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既慷慨又苛刻。慷慨的是无边无际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极为富饶的资源。这有助于在俄罗斯人中培养出一种豪放开朗的性格。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并非只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写就,在政治、饮食和卧具上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喝酒的习惯与他的性格有关,性格温和的人喝酒时不紧不慢,喜欢精酌细饮;直率、开朗的人喜欢痛饮,一醉方休。俄罗斯人喝伏特加酒总是大口杯或者直接拿着酒瓶喝,一口饮尽,颇有梁山好汉的那份豪爽。俄罗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复活节那天,能歌善舞的青年人拉起手风琴,弹起七弦吉他,妇女们唱起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小伙子姑娘们跳起节奏强烈的踢踏舞,大家相互邀请,男女老幼同时登场,展现俄罗斯人豪放的性格。 苛刻的是严寒的气候。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90%以上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80%地区无霜期不到180天。俄罗斯人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劳动是艰难辛苦的,但却培养了俄罗斯人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敢的性格。 这一个特点是世界出名的,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战争,打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并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以后跨台。拿破仑说: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无论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还是在列宁格勒被围的900个日日夜夜里,俄罗斯人的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都让世界为之惊叹。俄罗斯人小事马虎,大事不糊涂。平时大大咧咧,粗心大意,但是到了关键时刻,特别是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军事色彩非常强的国家,他们出过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统帅。俄罗斯人有很强的男子汉气概,他们对孩子不娇生惯养,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常可以看到很小的孩子跟大人一起步行,而不像我国背着或抱着。 此外,俄罗斯人还有极强的文明礼貌。 俄罗斯人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民族,尤其是圣彼得堡人,在各种场合均可以看到,如上剧院看节目,不论男女都穿的整整齐齐。与俄罗斯姑娘结婚的中国人都会在出门时被嘱咐: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如在九八年金融危机时,俄罗斯卢布面临每天贬值近一半的时候,在银行门口排队的人群,仍然是安静整齐,没有任何人插队。当我们的留学生回到国内时,能很自然的在上电梯、地铁时让女士优先,能注意自己的风度举止。不少家长曾很高兴的说他们孩子在这方面的巨大变化。在圣彼得堡人的家中,那怕是一般家庭,都布置的极有文化修养。 俄罗斯的这方水土,铸造了俄罗斯人豪放、顽强、勇敢、文明礼貌的性格。 参考文献: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4286311.html,/share/248344300/3012982841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4286311.html,/s/blog_4b93de2f010006nw.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4286311.html,/07/0319/17/39VC1PUD00011T1M.html

俄罗斯民族性格分析

俄罗斯民族是世界上伟大而优秀地名族之一,极富爆发力和创造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俄罗斯民族涌现出了无数地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 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地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地爱戴和尊敬. 为什么俄罗斯民族能够取得如此荣耀和光辉地成就呢?我认为,这与其民族性格密切相关.那么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是具有大无畏地气概.俄罗斯民族历来傲视全球,蔑视强敌,曾经战胜了许多称霸一时、不可一世地强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人民以巨大地民族牺牲,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地敌人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解放了个国家,同时派出百万大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用十余天地时间消灭了盘据在中国东北地百万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苏联解体以后,面对以超级大国美国为首地西方国家地弱俄削俄与围堵政策,俄罗斯人民无所畏惧,针锋相对,强势崛起,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是具有称雄世界地雄心壮志.享有盛誉地普京总统曾指出:“争强好胜是俄罗斯人民地民族性格.”俄罗斯人民曾经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人民地赞誉,相信俄罗斯人民还会创造出无数更加骄人地业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是具有坚韧不拔地意志.俄罗斯人民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但事实证明,任何困难都吓不倒他们,任何凶恶地敌人也无所畏惧,他们总是愈战愈勇,愈挫愈强,显示出俄罗斯民族无比强大地爆发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上几点在俄罗斯地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当年,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地出海口,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地战争,击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后来地垮台.拿破仑说:他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地军队;在伟大地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围困个日日夜夜、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人民地不屈不挠,顽强战斗地精神让全世界折服.历史上,俄罗斯曾是军事强国,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军事统帅至今在俄罗斯脍炙人口.俄罗斯人崇敬英雄,现在年轻人举行婚礼地内容之一,就是到当地一个英雄地纪念碑前献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总之,俄罗斯人在国家存亡和发展地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地精神.俄罗斯民族具有很强地凝聚力,不易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认为俄罗斯整体民族性格地形成与他地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 俄罗斯幅员辽阔,气候寒冷.这种自然条件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既奔放又忧郁,既懒散又吃苦耐劳性格特征地形成.俄罗斯有着广阔而肥沃地土地,广大地空间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地性格.他们嗜酒无度,缺乏纪律;舞蹈奔放粗犷,合唱震天动地.但是俄罗斯漫长而寒冷地冬季却给人们留下了生活地重负与精神地压抑.因此,俄罗斯人总是表情庄严,肃穆,凝重多于微笑;心情忧郁,伤感,沉重多于轻松.此外,肥沃地土地也养成了俄罗斯人懒散地习性.他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资源,无须勤劳节俭去创造财富.然而恶劣地气候又使俄罗斯人饱尝了生活地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地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地品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其独特地地理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俄罗斯文化地民族性,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俄罗斯精神地双重性.恰达耶夫在《俄罗斯思想文集?箴言集》中说到:“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地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地历史…… 它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地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地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地事实.” 地跨欧亚大陆不仅仅是俄罗斯在地理位置上地特点,更是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特点.俄罗斯民族地历史是一部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东方国家,却深深地受着东西方文化影响地历史.恰达耶夫说:“我们处在世界地两大部分——东方和西方之间.”“东方与西方两股历史

俄罗斯历史文化课程论文

从《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看俄罗斯精神 用理性无法理解俄国, 用普通的尺子无法丈量她: 她具有特殊的气质—— 您只能相信她。 ——Ф.И.丘特切夫(1803-1873) 经过半个多学期“俄罗斯历史和文化”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俄罗斯这个广袤国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热烈又厚重,骄傲又严谨,理想又纯粹。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课堂播放的影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了。本文就从这部电影谈起,说说我对俄罗斯精神的一点理解。 影片讲述了1885年,美国女子珍带着一个任务去俄罗斯,企图迷惑拉德洛夫将军而获取一笔贷款,帮助美国工程师罗伯特筹款,来继续他的发明——名为“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巨型伐木机器。在开往俄罗斯的火车上珍巧遇一位俄罗斯士兵安德烈.托尔斯泰,暗生情愫。正当两人迂旋于情感中,欲说还羞时,却没想到拉德洛夫将军竟动情向珍求婚,而安德烈还无意中成为将军宣读求婚誓言的代言人……冲突最高潮发生在剧院里,上演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一部讴歌自由的歌剧,妒火中烧的安德烈,失去理智,夺过琴弦,朝拉德洛夫抽打过去,他的疯狂举动立刻被其他人制止,剧场内一片大乱。爱情洪流和由之而生的妒火几乎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托尔斯泰和简就那样聚散匆匆,甚至来不及安排他们来一场挥泪洒别,托尔斯泰带着对简的误解或者说对感情付诸流水的灰心懈气,去了西伯利亚。 爱情 一个是具备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国女子珍,一个是极具东方气质的俄罗斯青年安德烈.托尔斯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浸染下,不同的时空背景的成长下,却还是因为有缘而在一个狭小的车厢遇见。安德烈会爱上一个萍水相逢的外国女人,为了这个风尘女人鞭打长官,被流放,一个年轻英俊的士官生变成了一个沧桑的守林人,为了一段露水姻缘毁了一生。最后的安德烈显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青春洋溢,也不再会为爱情奉献一切。所以,他选择了驻足、点烟,迷茫地望向绝尘而去的身影。他得到象征性安慰的自由,在西伯利亚,了却残生。 俄罗斯精神的壮丽和博大就在于他的基督教所赋予的人道主义和他们特有的那种奔放热烈几近疯狂的对于爱情的追求。爱情,是一种本质上属于眼睛和心灵的东西,而不是头脑,它需要彼此完全的敞开心灵接受和感悟,要在这激情当中体验一种原始的迷醉。他们的爱情是炽热的、圣洁的,所以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会选择离开孩子亲人,离开富足优越的生活,跟随丈夫前往西伯利亚,在那片广袤苍凉的土地上浇灌出青春和爱情之花。 然而珍和安德烈的这份异国恋情注定是要劳燕分飞的。俄罗斯,就像她的地理位置一样,处于东西方的交流和碰撞中。珍,来自西方世界的女人,她可以征服一个俄罗斯男人,可是却不理解他,最后也得不到他。她在电影的初使就被深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最初的多神教还是后来持续久远的东正教,都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找到了繁殖的土壤。它们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的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本文正是基于宗教因素介入和指引的思想上,将俄罗斯建筑的辉煌与伟大作一个关联的呈现。重点论述在20世纪之前的俄罗斯建筑发展史及其所受的宗教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建筑宗教东正教 引言 关于俄罗斯东正教和俄罗斯建筑的书目不胜枚举。其中乐峰先生的《东正教史》是前者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教授的译作《俄罗斯建筑史》,应当是关于后者的文献中比较权威的著作之一。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所著的《俄罗斯艺术史》对俄罗斯的建筑也有专门的论述。而将宗教文化与建筑相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进行研究的著作尚未发现。本文的初衷在于: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传统都是非常优秀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而这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是如此显著和强烈,每一个欣赏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人都不应忽视,而是应当更加真切地用身心去体验它。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强调联系,同样的理论可应用于俄罗斯的宗教与建筑。本文的重点是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而宗教的动力因素被看作建

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宗教服务的祭祀建筑——教堂,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同时在不断的宗教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浓厚性质。本文在简要讲述俄罗斯的建筑历史发展的同时,着重论述建筑中的主流建筑——宗教建筑,即“教堂”的主要艺术取向,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力图体现建筑艺术所受宗教的影响之深刻。其中从东正教作为中世纪俄罗斯国教的地位来看,它的影响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应当着重讲述。当然,在例举的同时,不免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术语。本文举其大概特色,尽量避免枯燥罗列,做到有主有次。对建筑主体的描写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却会不遗余力地突出中心。 建筑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将世界文化划分为21个文明单位,其中俄罗斯文化被称为“俄罗斯东正教”,这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宗教特别是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烈影响。 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文化对建筑起过重大的作用。建筑通常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和自然土壤之中的,但是宗教文化的力量将相距数千公里,政治体制并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一个建筑文化圈中。而这时的主要文明国家和地区被几个宗教势力所囊括:一个是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一个是北非、中亚、西亚、印度和西班牙的伊斯兰教世界,一个是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印度教-婆罗门教世界。其中,基督教世界又可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后来又有新教的世界。宏观的说,

中俄民族的性格差异及影响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家、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也在不断地缩小。尽管如此,但有些民族所固有的性格是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随意改变的,本文主要从中俄两国的民族性格出发,研究中俄民族的性格差异,并深入探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寻找两民族性格间的契合点,希望本文的内容和观点能够对中俄文化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差异 一、中俄两民族的性格特点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文化传统的稳定的成员共同体。相对的,民族精神就应该是各民族文化中内在的、稳定发展的一种历史传统。本部分主要分别论述中俄两民族的性格特点。以两国自身的性格作为出发点,做为基础探讨中俄两国性格上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民族性格中的主要特点 1.中国的民族性格中“中庸”的特点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主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庸”思想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着儒家的“中庸之道”,凡事没有绝对,不强求也不将就,是很多中国人喜欢的处世态度。所以在中国,人们的思想绝不是极端的,人们更喜欢介于黑和白之间的灰色区域,做事讲求分寸、做人宽厚圆润。可以说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宽厚、圆融的性格。其实,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既能不伤及他人与自己的颜面,又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这种“中庸之道”的性格特点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无论是在个人修养上,或是在与他人的交往。

俄罗斯文化与民族性

俄罗斯文化与民族性 芦笛 在不列颠空战期间,丘吉尔在国会发表演说,留下了世代传颂的名言:“在人类冲突的战场上,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人欠了这么少的人这么多的情。”这话是什么意思?不列颠空战是在英国上空争夺制空权的战争。如果德国空军摧毁英国空军,则千军万马就要跨过海洋,去解放宝岛,而英国根本抵挡不住。因此,全民的一线生机,就系在一小撮空军儿郎身上。这种先例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我看俄罗斯文化也就是这么回事,从未见过哪个别的文盲国家靠一小撮贵族创造出一种如此精致绝伦的文化来,以致它掩盖了无边的茫茫大荒,造成了普遍错觉,使得人们普遍认为俄国是个文明国家,却不知道真实俄国其实有两个:橱窗俄国与农村俄国,而一般人只看见了橱窗里的那个。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穷兵黩武、扩张成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同时也是典型的一穷二白的泥足巨人,无论是政治、经济、工业、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极度落后。它是一个为肤浅西化包装起来的原始农业国,资本主义从未有过充分发展的机会。绝大部分俄国人民是文盲农民,实行的是一种无比原始古老落后的生活方式。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俄罗斯文化完全是从西方断断续续引进的,基本属于占人

口比例极小的贵族。俄罗斯的文化巨人诸如格林卡、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都是从小接受欧化教育的贵族,他们的作品与俄国平民实在没什么相干,并不为文盲大众理解和欣赏,这是连列宁都承认的。这和中国都还是两回事,中国的文化基本还是平民而非贵族创造的。 这种本质上是舶来的俄罗斯文化,虽然达到了令人炫目的高度,但在时间、空间和人口上的分布都极度不均,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种移植文化,虽然受到原始野蛮的草根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详见下),但并不曾深入宿主庞大的躯体深处。在时间维度上,俄国文化精品都是19世纪创作出来的,此前是一片蛮荒,俄国人的“古典作品”其实是近代作品。在空间维度上,革命前的俄国也就只有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几个文化中心,除此之外则是一片荒野。即使是在那几个文化中心,文化也只集中在一小撮人身上,与广大百姓毫不相干。真实的俄罗斯人的生活,还是《静静的顿河》、《顿河故事》上描写的那些野兽风情,其中公公强奸儿媳成了生活常规。 这种奇特的文化风景,很像我国后来搞的“橱窗文化”,亦即只开放北京、上海等地供好奇的外宾窥视,让他们看到与内地大众毫不相干的幸福生活。虽然沙皇并未有意这么做,然而为大众熟悉的俄罗斯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橱窗文化。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作了浅表西化镀金的实行亚细亚生产方式原始农业国。人们常常只看到表面上那熠熠生辉的欧洲文化金层,却没看见那薄薄的金层遮盖的原始落后野蛮的

国别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参考

俄罗斯与东正教文化复习要点 1.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国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陆地所接壤的国家有十余个。俄罗斯的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南斯拉夫和西斯拉夫三支,其中东斯拉夫人人数最多。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罗斯”。 公元9世纪时,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国家建立,统治者自称“大公”。基辅罗斯国受到南面的文明大国拜占庭的影响。东正教是基辅罗斯接受拜占庭文化的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为迎娶拜占庭公主,决定改宗教信仰,把东正教定为国教。而在“罗斯受洗”之前,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教,东正教定为国教以后,迅速扩展为全民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文字到建筑,从宗教信仰到社会生活,无一不在东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俄文字母直接采用拜占庭僧侣创制的基立尔字母,起先有43个字母,后来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由32个基立尔字母构成的俄文。建筑艺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样式,俗称“洋葱头”建筑。还有音乐和绘画,等等,都体现着东正教的教义和思想。 到13世纪,基辅被蒙古大军攻克,基辅罗斯国灭亡。基辅罗斯的东斯拉夫民族也就逐渐分化,最终演化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13世纪时,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开始急剧扩展。伊凡三世在位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时,被主持仪式的总主教宣布为“沙皇”,“沙”源于拉丁语词,意为“大皇帝”。此后的历代俄罗斯皇帝都被称为“沙皇”。 1613年,俄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削弱大贵族;收回军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简化斯拉夫字母,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推行学校教育;还有就是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1725年根据彼得一世的赦令,俄罗斯科学院成立。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罗斯迅速强大起来,因此他也被人们尊称为“彼得大帝”。 1755年根据皇帝的旨意,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立了莫斯科大学,女皇的宠臣亲任学监。莫斯科大学不仅招收贵族子弟,同时也招收贫民子弟,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大学。创办人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他提出物质与运动守恒的理论,并进行实验。 1825年12月,参加过卫国战争和巴黎远征的部分青年军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并在1825年12月乘新沙皇即位之际,分别在乌克兰和圣彼得堡举行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成了俄罗斯人民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标志。 1917年3月,圣彼得堡爆发了工人武装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了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终结。史称这次起义为“二月革命”。俄历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圣彼得堡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并于次日深夜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同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此建立。 经过将近70年的风风雨雨,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跟其他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各自成为了独立国家。

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doc

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 东正教在沙俄时代是国教,十月革命后教会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苏联解体后,东正教重新活跃起来。东正教的节日繁多,其中复活节最为重要。和看看俄罗斯留学必知的东正教节假日介绍。 一、复活节 东正教最大的节日是复活节。复活节是东正教最古老、最突出的节日,是“节日中的节日”。它为纪念耶稣复活而设,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这个节日来源于《圣经》中关于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记载。 复活节前夕(星期六晚上),在耶稣像前点起油灯,供上圆柱形的鸡蛋面包及染成各种颜色的鸡蛋。晚上教徒手持蜡烛和彩蛋到教堂门口排队。夜间12点正,圣门敞开,内有教士喊:“耶稣复活了!”人们都跟着喊:“耶稣复活了!”并且互相拥抱、接吻、交换彩蛋。然后教士把少量的面饼和葡萄酒分给教徒吃,把面饼称为耶稣的“圣体”,葡萄酒称为“圣血”,谓之领“圣餐”。据说,吃了“圣餐”的人会得到幸福。 二、十二大节日 1.主降生节 主降生节又称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东正教的圣诞节日期与天主教的不同。天主教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东正教因历法不同,节期也不同,东正教把圣诞节定在公历1月7日。长期以来,不论是否是教徒,俄罗斯人都隆重庆祝这一节日并把12月24日至1月19日之间的这段日子定为圣诞节期。俄罗斯人认为圣诞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圣诞节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占卜,吃圣诞鹅,装饰圣诞树。由于这一节期正好在元旦前后,所以往往和迎新年的各项庆祝、娱乐活动交织在一起。 2.主领洗节

主领洗节又称显现节或主显节,是纪念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先知约翰洗礼的节日。东正教把主领洗节定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俄罗斯人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江河里破冰取“圣水”,健康的人还要跳进冰窟窿里洗一洗。按风俗习惯,18日晚上,人们要进行占卜。特别是女孩子可在此时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3.主进堂节 主进堂节又称圣母行洁净礼日。东正教把主进堂节定在公历2月14日或15日。此节是纪念圣母玛丽亚在生育耶稣满了洁净期后,带婴儿耶稣进圣殿,为自己行洁净礼,将婴儿耶稣献给上帝。 4.圣母领报节 东正教把圣母领报节定在公历4月6日。此节是为纪念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报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 5.主进圣城节 主进圣城节又称棕枝主日,东正教把主进圣城节定在复活节的星期日。此节是为纪念耶稣“受难”前不久,骑驴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城。当时群众手执棕枝踊跃欢迎耶稣。为表示纪念,此日教堂多以棕枝为装饰,有时教徒也持棕枝绕堂一周。 6.主升天节 主升天节又称耶稣升天节。东正教把主升天节定在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后第四十日,即公历5月14日和6月17日之间。此节为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于“复活”后第四十日升天。 7.圣三主日(复活节后第五十日后的星期日) 8.主显圣容节(公历8月18日) 9.圣母安息节(公历8月27日) 10.皇母圣诞节(公历9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