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国标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能深切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以诚待人、诚心诚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3、理解文中一些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4、仿照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相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小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大家上一课的学习情况。

1、请写出故事的名字。(《三顾茅庐》)

2、请写出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

3、听写词语:诚心诚意恭恭敬敬茅塞顿开

4、你能试着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茅庐)从课题我们知道刘备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是前两次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那他有没有见到诸葛亮呢?(见到了)那刘备的心愿有没有实现呢?诸葛亮有没有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被称之大贤,想请他出山的人很多,那么刘备是以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也感动了我们呢?(是他的诚心诚意,板书:诚)

【设计意图:听写词语并选择其中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精读课文,理解“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1、学生自学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找出有几个要点,按“去请之前……去请时……到了诸葛亮家……诸葛亮悠然醒来”的顺序,标上序号,划出关键词语,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课堂交流

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在对谁说话?(张飞)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

(2)读一读张飞的话(注意是“嚷”),你从他的话听出了什么?(无礼,粗鲁)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麻绳”、“捆”)这个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理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相机评价:你真是刘备的知音啊!你真跟刘皇叔心有灵犀呢!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设计意图:通过抓张飞话中的关键词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并由此来揣测刘备的心理,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通过对文本的补白,丰富了文本内容。】

(3)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他表现出了无礼,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作者写得如此传神,我们也要把人物的形象,人物的神韵通过读表现出来。下面我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刘备和张飞的话。(可相机评价: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张飞和怎样的的刘备?)

【设计意图: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个性化的性格。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我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再把二者的语言进行比较,人物的性格一下子变得鲜明起来。】

交流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抓住“半里多路”、“下马步行”)

(1)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赶马到草堂前,而那么早就下马步行呢?(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2)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当时的刘备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刘备却对诸葛亮行如此大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意)

(3)谁能读出刘备的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交流三:“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1)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都要“轻轻地敲门”呢?(生怕惊醒诸葛亮)

(2)“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①“恭恭敬敬”地站是怎样的站?(弯着腰,拱手作揖)他完全可以怎样站?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诸葛亮在舒适温暖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候,等了多久?(半晌再加一个时辰,大概两三个小时)这个时候,在外面等候的张飞耐不住性子了,他一看,大哥竟然还在那儿等。想一想,张飞会怎么做?(把诸葛亮拉起来;放火烧诸葛亮的屋子)张飞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一般的人有这般耐心吗?(没有)那刘备为什么就能做到呢?老师迫切地想来采访一下刘备,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

师:刘皇叔,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不感到冷吗?

师:刘皇叔,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还要摆臭架子,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

师:刘皇叔,依我看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有意躲避您啊?

师:刘皇叔,我看这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他是有意戏弄您,您可千万别上他的当啊!

【设计意图:这段话是刘备诚意的集中体现,教师带领学生“登山”,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更深了,而且文本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不少。】

(3)就这样,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三个小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只见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刚刚刘备不还是很有耐心吗?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急切呢?你能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刘备,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

交流四:“诸葛亮出山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这样的关系可谓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2)刘备还高兴地对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和水是什么关系?在这里,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是鱼,诸葛亮是水,再好的鱼没有水也是不能生存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刘备为拥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你能通过读把刘备内心的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才26岁,而刘备已经46岁,也就是说,刘备整整长诸葛亮20岁,按年龄和辈分,他完全可以做诸葛亮的父亲,然而刘备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他的谦恭)

2、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这是一个比喻句,它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茅塞顿开”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

△当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老师或同学的指导会让你_______。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母或老师的一番话会使你_________。

而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帮助他打了很多很多胜仗,你知道哪些胜仗?(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草船借箭……)最后还建立了蜀汉王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后,刘备离开了人世,诸葛亮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段古文虽然比较深奥,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有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词语到了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刘备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样,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且也使他们从中悟到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

4、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2)填空:

只见那里的山冈(),好像一条()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流(),茂密的竹林(),景色()。

(3)齐读这段话,并试着背诵。

(4)这段话和我们这个故事好像没有多大的联系,是否可以把它去掉呢?(不能去掉)

理由一:“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隐射的就是诸葛亮,他也是在隆中等待时机腾飞,等候贤明的君主来发现他。

理由二:秀丽宜人的景色恰恰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很好,他应该是个儒雅之士,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修养品性。

理由三:美丽的景色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说明那天刘备去拜访的心情特别好,也寓含着这次拜访会成功,刘备的心愿能够得以实现。

(5)你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这段话的出示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1)品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并进行背诵积累。(2)用“来到……只见……”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为学生提供一次课内练笔的机会。(3)探究这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不再停留于对言语内容的感悟,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推敲,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理解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课外拓展,迁移阅读

1、同学们,刘备用“诚”唤醒了沉睡着的诸葛亮,用“诚”让诸葛亮拥有了无穷的力量,用“诚”让诸葛亮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同样是求贤,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雄才大略的曹操是如何做的?出示《曹操求贤的故事》。

出示阅读要求:

用“_______”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这部历史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去感受那一幕幕恢宏的历史画卷吧!

【设计意图:两次拓展,一是《曹操求贤的故事》,这是与文本主题—“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相关联的补充阅读;二是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走进《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去享受丰盛的营养大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的拓展适人、适时、适文、适量,可以说是很有效的。】

部编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公开课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礼河实验学校卜建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三顾茅庐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阅读训练题:《三顾茅庐》】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 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 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 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 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 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 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兴复汉室。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一、依据本文的内容,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目)的下句。 司马徽再荐名士,() 二、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 (用文中的四个字回答)。 三、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________________ 。 关羽:________________ 。 张飞:________________ 。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23.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 yè纶.巾 guān 鹤氅. chǎng 愧赧. nǎn 沔. miǎn 存恤. xù箪.食 dān鄙.贱 bǐ 2.作者与作品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感受到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学习课文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三顾茅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依据学生的回顾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1、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这一次,他竟然成功地把盖世奇才诸葛亮给请出山,刘备究竟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呢?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可以边默读边画出相关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的句子。 4、集体交流。 A、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们知道张飞是何许人也?谁愿意做一次“猛张飞”,读好张飞说的话。 (2)可是,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却捆不来他的心啊!“得人心者得天下。”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刘备怎么说的?指名读好刘备说的话。 (3)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师介绍“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提纲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提纲 第一单元 1《草原》: A 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草原美景、迎客、待客、话别)(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B 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友谊交流之路、商贸交流之路。 3《白杨》 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 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 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 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三顾茅庐名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三顾茅庐名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地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2、通过文章的环境描写,对诸葛亮的侧面描写等体会,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观看《三顾茅庐》电视剧。了解《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备、诸葛亮的经典故事等。 2、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三顾茅庐。用上课文中的词句回答三顾茅庐什么意思? 2、刘备第三次去隆中,凭什么打动诸葛亮?(板书刘备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板块一品刘备诚心诚意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画出相关语句,细细体会。(默读时间2分钟) 2、反馈 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温馨提示:按点回答,能说出三点以上) A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第三次”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结合原著提示前两次拜访都没遇上诸葛亮)(板书第三次) B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板书生气地说) 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结合“桃园三结义”故事。(汉末年,朝政府的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上表情动作朗读。 C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古人最讲究礼节,拜见重要人物,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娇,以表示尊重。半里多路相当于两百多米,怕惊扰了诸葛亮)(板书下马步行)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备课时间:2018.11.20 授课时间:2018.11.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过程与方法: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教法学法:比较阅读法、视频直观赏读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四、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初步感受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和名著进行扣动心弦的心灵对话,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领略隆中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品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二、品读课文 1、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简要评价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属于自己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生甲:我欣赏诚心诚意拜访人才的刘备。 生乙:我佩服韬光养晦、见识非凡的诸葛亮。 生丙: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喜欢鲁莽粗鲁的张飞,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但他莽撞中不失可爱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出对刘备的忠心。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我喜欢。 师:你们片言只语,评说三国人物,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老师尤其欣赏的是生丙,他很有悟性,用心品读人物,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2)师:老师想接着你们的讨论再说几句,既然有人认为张飞粗鲁中不失可爱之处,那么把他和刘备两相比较,一个粗鲁莽撞,一个诚心诚意、彬彬有礼。课文将他们放在一起三顾茅庐,

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继续发扬积极思考的传统,挑战自我、创新思维,一定会有让老师耳目一新的发现。 生甲: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高手中的高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将张飞和刘备安排在一起,似乎是将他和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我们的同学就是不一般。说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时有惊人之语,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文中将刘备和张飞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既形成鲜明对比,在写作上把它称做反衬,又给“三顾茅庐”增添不少情趣,也生了不少波折。 2、领略奇美的环境 (1)师: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能把握三要素,理清三者关系,就算基本读懂了。刚才同学们妙语连珠的人物评价,让三国人物变得鲜活丰富、跃然纸上。同学们,你们非常成功地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这可是了不起的成绩呢! 我们常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诸葛亮这个集上晓天文,下通地理的智慧于一身的奇人,生活的地方想必也是集日月之精华,充满灵气与神奇吧。同学们的眼神告诉老师,你们对这个问题已经跃跃欲试了。不过请不要急于求成,只有深入钻研课文,才会有真知灼见。(生自由诵读、思考片刻,陆续举起迫不及待、急于交流的手。) 生1:我发现第3段1、2两句是写隆中的环境。看,“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景色秀丽宜人。”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啊!(师:

三顾茅庐-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三顾茅庐》阅读练习及答案

______ ___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可是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照样子,写词语 诚心诚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恭恭敬敬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以换成个成语:_________ (4)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

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二)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三)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由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课前预习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自学,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略知一二,没有通读过原著,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朗读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方法上给予指导,朗读过后的评价也很重要,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2、先扶后放,合作学习 在教学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重点指导学习人物对话部分,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人物动作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评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三顾茅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中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二、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 三顾茅庐秀色宜人蜿蜒起伏草堂恭恭敬敬半晌讨论 辅助用不着策略茅塞顿开 2.谈话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你对文中某个人物的看法。 3.这节课继续品读课文《三顾茅庐》,透过字词句段,你定会对这几位人物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二、品读第三次拜访 (一)把握叙述顺序 1.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刘备的第三次拜访的?浏览课文的2—4自然段。 2.小结:上路前,到隆中,见面后 (二)分析描写手法 1.思考:文中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2.指名读课文,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三)感悟人物形象 1.自读:默读课文,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把握语句的意思,体会字词背后的内涵。 2.交流:(顺序不定) A.人物语言描写 1.分析: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认识张飞的鲁莽冲动)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 2.相机引导:对同一件事,写出了不同人的看法,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3.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B.人物动作描写 1.分析: “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快步走进草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顾茅庐 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三顾茅庐一、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理解“仰慕、傲慢、光临、辅佐”等词语的意思。2、能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分辨课文的详略,并认识这样的详略处理能突出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三、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整体了解课文,找出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起迄,并学习这一段落。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刘备求贤若渴、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群雄纷争,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二)、揭题《三顾茅庐》并齐读课题。(三)、大家自由地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2、读通课文。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四)、读后检查:1、指名读生字。2、指名分节读课文。3、提问:A、课文记叙了刘备(),()请()出山,()的故事。B、解释“顾”C、课文提到了哪些人物。古人很有趣,除了他的姓和名,你还知道他的字吗?4、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A、指名回答。B、齐读课文第一句话。(五)、再次读课文,课文的哪能几自然段写三顾茅庐。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六)学习第三——六自然段。1、师:时间过得很快,寒冬刚过,早春来

临,刘备打算第三次拜访孔明,说明什么?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划出表示刘备有诚意的句子。3、学习汇报:出示(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3)刘备大声自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我一起去。”(4)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4、齐读上述几句话。5、师:刘备此时就直愣愣地站着呢?当时刘备会想一些什么?生:(1)刘备会想,待会儿见面该怎么说呢?(2)我怎么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3)他在想,我以第三次来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4)为了诸葛亮,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地感动了。小结: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过渡:刘备站在门外,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醒,他怎么样做?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问: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1)大将军(2)汉朝的皇叔师:对,刘备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回答:(1)读书人(2)普通百姓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足可以感动——天地。过渡:刘备冒着春寒,三顾茅庐,还有半夜里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学生回答:(1)刘备对我可是一片诚意!(2)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和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见着。那么,刘备会放弃吗?关羽和张飞又是什么表现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课文 任务一 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三、任务二: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人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 1、交流人物特点。 2、精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有关句子,找出关键词语,读一读,写批注。 闪光点: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1)张飞嚷道:“......捆来了!” 什么叫“嚷”?读张飞的话,为什么写张飞?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女生齐读。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不要去了!” (指名读) (3)从二人对诸葛亮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比、反衬,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 (4)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 过渡:到了隆中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 3、分析人物动作,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1)离...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250米 为什么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诸又看不见? (2)“轻轻敲门”(动作模仿)(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怕打扰诸葛亮的休息)(4)“恭恭敬敬地站”又说明了什么?(亲自恭候表现诚心,打动诸葛亮)(5)等了多久?(半晌+一个时辰)(诚心诚意) (6)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太久,同时也体现了自己求贤的迫切心情)——求贤若渴。(7)所有这些动词都说明了刘备诚心诚意地尊重人才。 (8)齐读——诚心→比赛读。 师小结:古人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刘备的诚心诚意一定会打动诸葛亮,一定会把诸葛亮请出山的。 过渡:刘备对诸葛亮又“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隆重对策、三分天下)(事实就是: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

三顾茅庐 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终兴镇中心小学赵红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

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4.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