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元素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元素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元素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1 金元素概述

1.1 金在自然界的分布

周期表第六周期IB族元素金在自然界仅有一种稳定的同位素197Au,太阳光球金的丰度(以Si的丰度为106计)为0.13,陨石为0.202(trimble,1975)。但不同类型陨石金含量出入较大。玻陨石中金含量最低,平均仅4.1×10-9;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中金含量最高(1.15×10-6— 1.63×10-6);其他类型陨石中金的含量在(0.012—0.34)×10-6之间,贫钙和富钙无球粒陨石金含量很低,并且很接近。铁陨石含金量最高,说明金是亲铁性。月壤中金含量最高,其次是月壳岩石,而月球玄武岩中金含量最低。地球及其各圈层中金的含量(×10-9);地球为800,地核为2600,下地幔为5,上地慢为5,地壳为4(黎彤,1976)。地壳金丰度仅4×10-9,是同族元素银的1/12、铜的1/18000,是邻近元素铂的I/13、汞的l/25。所以,金是丰度最低的贵金属元素。

1.2 金的地球化学性质

金原子的价电子组态为5d106s l。Au与Ag、Cu同属IB族,它们的外层电子与I A碱金属相似,只有1个电子;但次外层电子构型不相同,I A族为8,I B族为18。因此,二者性质相差很大,前者亲氧,后者亲硫。因金的电离势、电负性、氧化还原电位都较高,所以化学性质表现出惰性,常呈自然金属存在于地质体中,但也可以以Au+及Au3+氧化态出现,并具较强的极化能力。金常可以与cl-、Hs-、s2-、Co

3

2-、Br-、CN-和CNS-等闲离子形成易溶络H合物。因而,金虽然化学性质表现为惰性.但固易形成络合物而在热液中有较强的迁移能力。金有亲琉性,常与亲硫元素共生。

自然界金常以自然金和金属互化物出现。自然金类包括自然金、银金矿、钯金矿、铑金矿、金铜矿、金铱饿矿和自然银[(Ag,Au),含金0

—50%],金的金属互化物有金汞齐(Au

2Hg

3

)、黑铋金矿(Au

2

Bi)、方金锑

矿(Ausb

2),金的蹄化物有蹄金矿(AuTe

2

)、针蹄金矿[(Au,Ag)Te

2

]蹄金

银矿(Ag

3AuTe

2

),复杂的金矿物有叶金矿[(AuTb

2

〃6Pb(S,Te)]、方硫铋

金矿(Bi,Au,Ag)

5S

6

等。

Au+的硫化物Au

2

S是金的硫化物中最稳定的,不溶于水,但可形成

胶体。它在大多数酸里也不溶解,但溶于王水。Au

2

S能溶于金属氰化物溶液中,还能溶于碱金属聚硫化物溶液中,生成Na[AuS]络合物。此外,

还发现有[AuSb]2-、[Au(AsS

3)]2-和[Au(SbS

3

)]2-型硫代亚砷酸盐络合物和

硫代亚锑酸盐络合物。Au+还形成许多有机化合物(烷基、芳基、烯基等)

和螯合物。Au+的有机化合物一般都不如Au3+相应的化合物稳定。Au3+-离子半径0.85?,离子电位高,成络阴离子倾向大,显弱酸性。Au3+的氯化物能溶于水,在水中部分水解生成[AuCl

3

OH]-。当Cl离子过量时

生成氯金酸盐离子(AuCl

4

]-。Au3+的含氧阴离子不是特别稳定,Au3+的硫

化物在水中很容易还原生成Au

2S和硫。Au

2

S

3

在碱金属的硫化物和聚硫

化物溶液中,能溶解生成硫金酸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不稳定,并降解成比较稳定的亚金酸盐形式。Au3+能形成许多有机络合物,大多数是阳离子络合物。

2 岩浆作用中金的地球化学

2.1 岩浆作用中金的演化规律

各类岩浆岩中,金的含量大约从1.5到6.6×10-9,金的含量一般从超铁镁质岩石、铁镁质岩石到酸性岩有规律地降低。某些超基性岩,特别是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平均含量最高21~3×10-9(英依申柯,1971)。花岗岩的含量最低1.7×10-9。金在不同类型岩石中的分布也反映了金的亲铁性。

岩浆演化初期,铁镁质、超铁镁质岩浆分异过程中,Au进入不混溶的硫化物熔体中,表现出亲硫性。当岩浆熔离Cu-Ni硫化物矿床时,作为矿床的付产品, Au主要进入镍黄铁矿、砷黄铁矿中。

2.2 热液作用中金的地球化学

(1)热液中金迁移的形式

据博伊尔(Boyle,1968)资料,热液中Au的迁移形式,主要是与K

和Na形成各种氯的络合物:如Na[AuCl

2]-,K[AuCl

4

]-;硫、多硫或硫

氢络离子,如[Au,S]-、[AuS

2

]-等。H.H.瓦拉诺娃(Bapaнoвa,1981)

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了Au-C1-S-Na-H

2

O体系中Au在不同的Eh、pH条件下的存在形式及其稳定域。

水溶液在酸性较强的氧化条件下,金呈氯络合物AuCl

2-、AuCl

4

-形

式迁移。当温度、压力升高时,Au的氯络合物稳定域扩大。当HS浓度较高时,溶液呈酸性,弱氧化条件Au以Au(HS)o,Au(HS)

2

-形式存在。

关于热液中金的迁移形式,除上述外,还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计算工作,认为主要迁移形式是氯络合物及硫络合物。酸性条

件:[AuC1

2]-、[AuCl

4

]-;中性条件:[AuS]-、[AuS

2

]-。金在广泛变化

的热液条件下,不论是氯络合物或硫络合物均有相当高的溶解度。

金从热液中沉淀与它们的络合物分解有关。除一般温度、压力等影

响因素外,Eh和pH的改变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亚铁离子、低价锰、HS -、碳及有机质都可以使金络离子很快还原成自然金沉淀。这是金与磁铁矿共生或磁铁矿中含金量较高的原因。并且磁铁矿因此也可作为找金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pH条件的改变,也是金络合物分解的原因。某些金属络合物的迁移形式与金相似,沉淀条件相近,因而共沉淀,例如:Au常与Fe、Cu、Pb、Zn、Sb、Bi、Hg伴生。

(2)热液矿物中Au的存在形式

热液作用中金、主要赋存于硫化物、硫砷化物以及硫盐类矿物中。主要的容金矿物有:黄铁矿、毒砂、黄铜矿,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车轮矿、黝铜矿、白钨矿辉锑矿。含量可为×10-6级。黄铁矿、毒砂是金的富集矿物。黄铁矿含金量最高可达1000×10-6以上。微粒金在硫化物、硫盐中的赋存形式,一直未能彻底解决。金按粒度大小可分为明金:肉眼可见,粒径大于0.2mm;显微金:显微镜下可见,约0.5μm;次显微金(胶体金):显微镜下见不到粒径小于1μm。关于次显微金的赋存形式争论较大,一种观点认为金呈中性原子状态,不参加到晶格中;另一种看法认为金呈离子类质同象方式进入晶格。

在一些硫化物中,自然金呈包裹体金,晶隙金及裂隙金出现。据我国著名的胶东金矿区统计,金大部分与黄铁矿有关,多呈包体金及晶隙金产出。表明金沉淀主要与黄铁矿等硫化物晶出时间大致相当或略早。Fe、Cu、Pb、Zn硫化物富金的原因,可能由于它们迁移形式(S2-、HS-等络合物)相似,沉淀条件相近。由于Au难与S结合呈金的硫化物,金的离子半径又大,难以进入硫化物晶格臵换其它离子,因而呈细分散胶体质点析出,为硫化物捕获。条件有利时胶体金可进一步聚合成大粒自然金。间隙金则可能与黄铁矿外延取向生长有关,即随溶液中黄铁矿的晶出,晶体表面同时结晶自然金,形成硫化物晶体生长面上的某一部分原子层。实验还证明,黄铁矿晶体表面具有吸附金并使其沉淀的特性。

3 表生作用中金的地球化学

表生作用中金较稳定。由于金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易风化,比重又大,易于形成各种类型砂矿。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砂金矿是最主要的工业矿床类型。近年来由于“狗头金”及砂金的再生现象,引起了人们对金的表生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的兴趣。表明了金在表生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可在表生条件下迁移富集。

3.1 表生作用中Au的活动性

金化学价的可变性及形成络合物的能力是决定表生条件下金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内因。金的表生迁移及沉淀还取决于一系列外因。内生作用金多呈自然金,以细分散状态富集在硫化物中或造岩矿物(黑云母、角闪石、长石)及副矿物中。细分散的金能否转入溶液决定于这些含金的载体矿物(如硫化物)和脉石矿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金粒的大小。在氧化带,金可以被膏盐层、含有机酸和特殊细菌的孔隙水溶解。金在硫化矿床氧化带中可形成某种程度富集。含金黄铁矿型矿床氧化带矿石中含金量可以高出硫化物矿石氧化带中金含量的7倍。表生作用中金在氧化水中的迁移有多种形式:

、铁、锰氢氧化物及有机质凝胶 (1)呈Au o胶体形式迁移,并受SiO

2

保护。

]-、[Au(OH)4]-和 (2)呈羟基络离子(Au(OH)]-、(Au(OH)

2

[Au(HS)(OH)]-。

(3)呈各种可溶的金硫化物离子团迁移。其中包括硫化物离子、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连多硫酸盐和硫酸盐。

(4)呈各种氯络合物形式迁移。

(5)以各种有机络合物形式。

(6)金被各种有机或无机胶体吸附进行迁移。腐殖质胶体和含水铁锰氧化物、二氧化硅胶体吸附金,也是金迁移的主要形式。

表生带中迁移的金其沉淀机制是多样的。矿床氧化带的深部以及内生矿床富黄铁矿、铁黄铁矿、砷黄铁矿、菱铁矿是金沉淀的重要环境。

3.2 沉积岩中Au的分布规律

沉积岩中金含量的平均值比火成岩略高,富集在碎屑岩(砾岩、砂岩)中,但含金量变化较大。

金主要富集在火山沉积,富有机质和硫化物的沉积岩中。生物是金在表生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植物能十分活跃地吸收土壤中的可溶金,金的生物吸收系数>1。金在土壤中分布,以腐殖层最高。一部分金(约20%~45%)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被雨水淋失,并被水中的提取物吸收。河流沉积物中植物碎片含金量最高,而且金主要是和富里酸和腐殖酸有关。因此金除了富集在铁、锰沉积物中外,还参与生物循环。金富集与有机质有关,富集于陆相、海相黑色页岩中。

近年来,由于发现石灰岩、白云岩、碎屑岩中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引起人们兴趣。它是由天然水渗入地下,受热源加热,淋滤流经岩石中的盐类及成矿金属元素,形成渗流热卤水,通过陡倾斜断层上升,在碳酸岩层中沉淀了微细颗粒的金而形成的矿床。成矿热液含盐度很高,阴离子以氯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成矿

温度为中-低温(约200℃左右)。成矿深度较浅(100m左右),压力仅n〃106Pa。成矿时硫逸度较高,氧逸度lg f o

变化较大。在这样的条件下

2

形成了自然金-黄铁矿-辰砂-辉锑矿-砷矿物(雄黄、雌黄、辰砂、砷黝铜矿等)-自然银组合。脉石矿物为石英、重晶石、粘土矿物。这是卡林型金矿形成的地化特征。

4变质作用中金的地球化学

近年来国内外发现了许多金矿床,除变质的含金、铀砾岩类型外,曾被划为岩浆热液、低温热液的一些金矿床,逐渐被证明是与区域变质和超变质作用有关的。如美国霍姆斯塔克型含金的铁硅建造,我国湘西的钨-锑-金建造,胶东的金矿等。

变质岩中金的分布,既与变质前原岩中金的丰度有关,又与变质作用的类型和程度有关。一些重要的金矿常与变基性火山岩、绿片岩带及其衍生的杂砂岩、砾岩有关,这些岩石中Au含量较高,成为“矿源层”或“含金建造”,对矿化起着“层控作用”。如我国东北的鞍山群、辽河群山东的胶东群;河南的太华群;湘西的板溪群。

变质作用中金往往随变质作用程度增加而迁出,一般由高级变质相带向低级变质相带迁移。高级变质和花岗岩化作用中,金从原岩中释放出来,但不富集在伟晶岩中,而强烈地富集在与变质作用和花岗岩化有关的热液中成矿。我国著名的胶东金矿区,基底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中平均含Au 0.124×10-6,而强烈混合岩化的变质岩为0.075×10-6,混合花岗岩则为0.005×10-6。Au在超变质作用中活化转移,为晚期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大型金矿提供了物质学生来源。

学生:李勃阳

地球化学读书报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题目:地球化学理论及其实际指导意义学号: 20091004067 班级: 021091 姓名: 王国平 时间: 2011.11.27

一.地球系统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实际指导意义 1.地球系统元素丰度特征 (1)地壳内各种元素分布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元素丰度的差异基本上决定于原 子核的相对稳性。 (2)地壳化学组成与元素克拉克值: 大陆地壳是原始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将大 陆的元素丰度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比值课定量衡量微量元素的相容性。 (3)陨石:Ⅰ型碳质球粒陨石未经受热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于远离太阳的较低 温度区域,是最原始的太阳星云凝聚物质,保留着太阳星云中非挥发性的物质的初始丰度。 (4)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 (5)元素的原子丰度随元素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 2.地球系统元素丰度实际指导意义 (1)陨石的研究意义 它是认识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烟花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可以用陨石类比法,地球模型和陨石的类比来研究地球元素的丰度;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命物质”,对于探索生命的前期的化学演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元素,它消除了元素丰度偶奇规律造成的REE丰度随原子序数增长的锯齿变化,球粒陨石中轻重稀土元素不存在分馏,这样图示能使REE任何分离都能清楚的显示出来。(2)元素丰度不均一性指导迁移机理与成矿专属性 了解各个圈层,特别是岩石圈的平均含量,就可以把它作为标准,与地壳各个阶段进行比较,已确定元素的含量是增高了还是降低了,从而阐明元素迁移和及集中、分散的机理;亦可确定某一成矿区的特征元素和某一地质体的成矿专属性,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一定的佐证。 (3)地壳化学成分和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对壳幔分异的指示,大陆地壳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通过地幔部分熔融的岩浆向上侵入或喷出逐步形成的,部分熔融形成地壳残余的地幔部分就成了现今的贫化后亏损地幔;元素克拉克值影响着参加地壳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支配着地球化学行为,例如,化学性质相似的碱金属(Na、K、Rb、Cs)在地壳中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丰度很低的阳离子和丰度很低的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Rb2SeO4、BeSeO4、SrSeO4)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 二.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及其实际指导意义 1.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理论知识 (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分类 1)亲硫元素(亲铜元素):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层,电负性较高,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亲硫元素和硫结合生成的硫化物、硫盐等常常和铜的硫化物共生,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硫化物-氧化物过渡带,代表型的有Cu、Pb、Zn、Au、Ag。 2)亲氧元素(亲石元素):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即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8电子惰

普通地质报告

新疆工程学院 实习(实训)报告 实习实训科目普通地质认识实习 系部采矿工程系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资源勘查13-2 姓名方嘉迪 实习实训地点祁家沟、硫磺沟等 指导教师帕尔哈提 完成日期2014.7.4 新疆工程学院教务处印制

一序言 1.1.1 实习时间 2014年6月23至2014年7月4号 1.1.2 实习地点 乌鲁木齐附近实习基地 1.1.3 实习目的 在于让学生了解地质学以及初步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质科学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地质学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地质填图实习打好基础。同时对学生提高对地质学的学习兴趣也有较大的帮助。 1.1.4 实习任务 1.1.4.1认识、观察、描述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和岩石各种地质构造。 1.1.4.2学习在野外如何进行岩性描述,确定岩石名称,认识断层、节理和褶皱等构造现象,学会判断褶皱、断层基本类型的方法。 1.1.4.3背斜、向斜在野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各主要组成部分,断层存在的依据,沉积岩的层面和层理构造,岩层接触关系等。 1.1.4.4分析湖泊的成因、来源,观察湖泊的沉积特点,描述湖泊沉积物的特征,认识洪积扇,分析其成因。 1.1.4.5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质作用及其产物。 1.1.4.6 研究油气苗形成原因,观察侏罗系齐古组含油砂岩。 1.1.4.7练习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看地形图在野外定点方法。 1.1.4.8野外地质素描的练习。 1.1.5带队老师 帕尔哈提、曹远远

1.2 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1.3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乌鲁木齐( Ur u mq i ) 简称“乌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乌鲁木齐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5°00'00"。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是欧亚大陆中部重要城市。有乌鲁木齐河、头屯、、白杨河、柴窝堡湖等水系,乌鲁木齐河自西南向北斜贯市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 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 5 .7℃最冷的月平均气温为15.2℃。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 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 米。两地水平距离7 5 公里,高差4954.4 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 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0%,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 天格尔山) 、土格达坂塔格等。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 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与丘陵,海拔1000-2000 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 米以下,市区平均海拔800 米。 乌鲁木齐历史悠久,“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是 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 0 亿吨以上,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境内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被称为“天然固体水库”。山区有繁茂的天然森林和天然草场,可利用的野生植物3 00 余种。光、热和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亚洲最大风力发电厂。这些自然资源,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化学读书报告

环境化学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塑料降解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引言........................................................................................................ - 1 - 二、塑料简介................................................................................................... - 1 - 三、发展历程................................................................................................... - 2 - 3.1国外发展............................................................................................. - 2 - 3.2 国内发展............................................................................................ - 2 - 四、近期进展................................................................................................... - 2 - 4.1 光降解................................................................................................ - 3 - 4.1.1 光降解技术的原理................................................................. - 3 - 4.1.2 光降解技术的发展................................................................. - 3 - 4.2生物降解............................................................................................. - 3 - 4.2.1 生物降解技术的原理............................................................. - 3 - 4.2.2 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 - 3 - 4.3 光/生物双降解 .................................................................................. - 4 - 4.3.1光/生物双降解技术的原理 .................................................... - 4 - 4.3.2 光/生物双降解技术的发展 ................................................... - 4 - 4.4 其他可降解技术................................................................................ - 4 - 4.4.1 超临界降解技术..................................................................... - 4 - 4.4.2 CO2合成可降解塑料技术...................................................... - 5 - 五、发展展望................................................................................................... - 5 - 六、参考文献:............................................................................................... - 6 - I

地质勘查设计书与报告编写基本要求内容

设计书编写基本要求 设计书编写应严格按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主管单位(部门)下发的管理制度或文件要求格式进行编写。没有相关要求的参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要求执行。 设计的工作方案应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技术方法的有效性试验,实现勘查手段的优化组合,力争用最经济的工作量实现最佳的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设计书要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要求容完整、文字简炼、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附录1:立项申请书编写格式 封面 “项目类别”立项申请书 (或续作项目论证报告) (小一号、黑体、居中) 项目名称:(三号、仿宋、加粗) 项目负责人:(三号、仿宋、加粗) 单位名称:(三号、仿宋、加粗) 提交日期:(三号、仿宋、加粗)

新开项目立项申请书编写提纲 一、概况 1、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起止时间 2、项目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工作围(地理坐标)及面积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及立项地质依据 三、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综合分析 四、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五、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工作标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六、预期成果与效益分析 七、主要实物工作量 八、质量保证 九、组织管理 十、经费预算 十一、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十二、附图、附件

续作项目论证报告编写提纲 一、项目执行情况 1、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2、工作进展与取得的主要成果 3、质量评述 二、年度安排方案 1、项目续作的必要性 2、技术路线或方案的可行性 3、实物工作量安排及合理性 4、年度经费预算 5、预期成果 三、结论

附录2:设计书格式 封面格式 设计书(工作方案)名称 (宋体、二号、粗体、居中) 承担单位名称(仿宋、三号、粗体、居中)年月日(仿宋、小三号、居中)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 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 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生物与光质:不同单色光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例如,红外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 生物与光照强度:不同的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不同。 生物与日照长度:日照长度即光照时间,不同的生物每天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 4.生物与温度因子: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服从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5.生物与水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地介质,是很好的溶剂。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其中水生动物对水的依赖性更大。 6.生物与土壤因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土壤形成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地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密度和孔隙度等,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引起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土壤动物生活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7.生物与大气因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很小一部分,但它们三者对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不同地区的气候,小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天气的变化;风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动物的取食、迁徙等都跟风有莫大的关系。

乐山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报告

乐山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目标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主要工作方法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要工作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数据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图件编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文字报告编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工作区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矿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利用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区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壤酸碱度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地表水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浅层地下水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近地表大气尘各指标分布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壤养分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水-大气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稀土的读书报告(化学)

关于稀土的读书报告 ——读《稀土》有感 【引言】稀土被人们称为新材料的“宝库”,是国内外科学家最关注的一组元素,被美国、日本等国家列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元素。近些年来,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已经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稀土的出口,视稀土为战略储备物资。基于以上国情,我将从稀土的发展历程、稀土的具体分布及存在形式、稀土元素的无机化合物、稀土元素的具体用途以及我对中国稀土开发和贸易的思考这五方面具体阐述我的读后感。 一:稀土的发展历程 1.1稀土是什么? 稀土的英文名是Rare Earth,即“稀少的土”。其实这是18世纪遗留给人们的误会。局限于当时的探测水平和提炼技术,人们之发现了若干种稀土元素并只制得了不纯净、像土一样的氧化物,故取名Rare Earth。 1.2稀土元素的定义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对稀土元素的定义,稀土类元素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第三副族中原子序数从57至71的15个镧系元素,镧(57)、铈(58)、镨(59)、钕(60)、钷(61)、钐(62)、铕(63)、钆(64)、铽(65)、镝(66)、钬(67)、铒(68)、铥(69)、镱(70)、镥(71),再加上与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相近的钪(21)和钇(39),共计17个元素。 根据稀土元素间物理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的某些差异和分离工艺的要求,通常将稀土元素分为轻、重两组。钆以前的镧、铈、镨、镝、钕、钷、钐、铕7个元素为轻稀土元素,亦称铈组稀土元素;钆、铽、钬、铒、铥、镱、镥,钪和钇等9个元素称为重稀土元,亦称钇组稀土元素。 1.3稀土元素发现及发展史 1787年,瑞士军官C.A.Arrhennius发现了一种新矿物。1794年,芬兰化学家J.Gadolin 分析这种矿物时,发现了新未知元素,因其氧化物形似泥土,因此成为“新土”。1797年,瑞典化学家A.G.Ekeberg确认了该“新土”,并将“新土”命名为“钇土”(Yttria)。 1843年,K.G.Mosander在研究“钇土”的时候发现了两种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铽(Terbium)和铒(Erbium)。 1878年,Jean Charles G.de Marignac又在“铒”中发现了新稀土元素,命名为镱(Ytterbium)。 1879年,Per Theodore Cleve在Marignac分离出镱中的“铒”后又发现了两个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钬(Holmium)和铥(Thulium)。 1886年,Lecog de Boisbaudran又将Cleve发现的“钬”分离为两个元素,一个仍称钬,另一个叫镝(Dysprosium)。 1907年,Auer von Welsbach和G.Urbain各自进行研究,用不同分离方法从1878年发现的“镱”中分离出一个新元素,并将这个新的稀土元素命名为镥。 从1794年发现钇土到1907年发现镥这8个稀土元素,共经历了113年。 轻稀土的发现晚于重稀土。 1803年,J.J.Berzelius、W.Hisinger和M.H.Klaproth一起发现了一种新“土”取名为“铈土”。 1839年,Mosander 发现“铈土”中还含有其它新元素,他取名为镧。 1841年,Mosander又在他发现的“镧”中发现了新元素。性质与镧相似,因此借希腊语中“双胞胎”之意将其命名为Didymium(吉基姆)。

流体地球化学 报告

《流体地球化学》 题目: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读书报告 教师:张成江教授 指导老师:何明有教授 姓名: 张建军 学号: 2011050169 学院:核自学院 专业: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2011年12月15日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1 地幔流体组成和特点 地幔流体是指赋存于地球内部由原始气体元素(He3、A r36等)、挥发分(幔 源CO 2、S、H2O等) 所组成的气体、稀溶液及具挥发分的富碱的硅酸盐熔体。 现代火山喷气、玄武岩圈闭气体、地幔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包体成分分析及金刚石 包裹体分析表明, 地幔流体是以C2H2O 为主的体系, 并且含有一定的金属氧化 物〔6〕, 其流体种类受地幔氧逸度f O 2 及深度的制约〔7〕, 当f O 2 在Q FW —MW (氧缓冲反应限定的范围) 时, 流体种类以CO 22H2O 为主; 接近IW 时以CH42H2O为主。W yllie〔8〕用微量CO 2、H2O 和橄榄岩(假定地幔中CO 2?(CO 2+ H2O ) = 018) 进行的成岩试验表明, H2O、CO 2 含量在深度上是分层的, 以地 盾区地热曲线、固相线位置、矿物稳定组合区间三者之间关系, 推测120 km 深 度以下时金云母、白云石、橄榄石与富H2O 气相共存; 较浅处(约90 km ) 时, 随 着角闪石等含水矿物形成, 大量的H2O 被消耗, 气相中CO 2 与H2O 含量比值 随之增大, 形成上地幔中相对富CO 2 的区域; 在260~120 km 之间则为碳酸盐、金云母、C2H2O 挥发分溶解于熔体中, 无独立的H2O 和CO 2 相存在。Sh iano 等〔9〕在研究Kerguelen 地区超镁铁质捕虏体时发现了富硅质熔体、富碳酸盐 的熔体和富CO 2 流体包裹体共生, 显示是地幔深部均一的熔融相在到达上地幔 温压条件时形成不混溶的三相, 并充填于橄榄岩形成的裂隙中。这同样证明了 C2H2O 随深度变化的推断。包裹体一直被作为了解深部流体的重要窗口, 然而 已有的资料表明地幔流体包裹体在随寄主岩上升过程中已发生了次生变化, 并 且显示出几乎所有的捕虏体中多为纯CO 2 包裹体,缺少甚至没有H2O 的成分。 对此认为主要由4 种原因引起: ①在硅酸盐熔体中H2O 的溶解度比CO 2 更大, 熔融时H2O 比CO 2 优先进入熔体中, 形成相对富集的CO 2 相; ②氢的扩散作 用引起在低f O 2 时流体主要成分是CH4, 在达到一定温度和压力时H 发生迁移, 留下相对较富的CO 2; ③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再平衡的结果,H2O 比CO 2 更易 与含氧的硅酸盐发生反应, 剩下相对较富的CO 2; ④变形过程中H2O 比CO 2 更 易进入位错而被泄漏掉。因此, 多数地幔包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在被寄主岩从深 部带到地表过程中已发生了次生变化, 其成分已有所改变。由于我们对地幔流 体还缺乏详细研究和了解, 大多数地幔流体性质仍是有待研究的前沿课题。 2 地幔流体的来源及成矿作用 按照目前的了解, 地幔流体主要以两种方式形成: 一种由地核及下地幔脱 气作用; 另一种为洋壳俯冲作用带入大量富含挥发分物质的再循环〔1, 3, 4〕。 稀有气体的He2A r 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幔流体主要有3 种源区〔10〕: ①地 幔柱型源区; ②洋中脊玄武岩型源区; ③岛弧型源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地 幔柱源区, 推测地幔柱构造起源于地幔深部热边界层, 具有800~ 1 200km 直 径的头部和100~200 km 的尾部〔11, 12〕, 由地幔深部穿越不同的上覆圈层 直抵地表, 且因直接来自富集地幔, 含有大量挥发分和不相容元素, 其成矿意 义值得重视。流体在上地幔的富集是地幔流体成矿的基础, 前已述及流体是由 深部地幔或地核脱气作用和再循环物质脱水作用形成, 形成的流体可能在上地 幔顶部附近富集, 特别是在软流圈上隆引起减压变薄时, 溶解于地幔橄榄岩高 压围岩矿物相中的挥发分出溶, 形成细小的早期流体包裹体, 并在地幔蠕变过 程中往有利的部位运移〔13〕, 从而促进流体的更进一步富集。聚集的挥发分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课程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包含经典统计学与空间统计学,按其基本原理可定义为:地质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其为数学地质领域中一门发展迅速且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表明,地质统计学除了在异常评价、找矿勘探、矿体圈定、储量计算、采矿设计、矿山生产及地学科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外,它在石油地质、第四纪地质、地层学、生物学、生态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地震地质、海洋地质、农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古气候、古地理、环境、林业、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成功应用的实例。地质统计学在不到5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一、理论研究及进展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2-3]。包括:①从初期二维平面分析到三维立体空间的静态估计,发展到今天在时空域内对研究对象进行四维乃至更高维空间的动态估计和模拟。Journel[4]将克立格法的估值问题,从一般矢量空间扩展到个原始数据的全部可测度函数所形成

的矢量空间(希尔伯特空间)进行考察;②在单变量区域化变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多变量的协同区域化理论[4];③发展了许多计算变异函数(或协方差函数)的方法;④线性地质统计学与非线性地质统计学共同发展;⑤参数地质统计学与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相互补充。Matheron[5]为首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以正态假设为前提,在协同区域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Journel发展了无须对数据分布作任何假设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提出了一些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克立格方法;⑥由于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研究得到重视,早期空间域静态建模技术的研究逐渐过渡到研究时空域多元动态条件模拟,各种模拟方法得到了发展;⑦早期的等因子模型的因子是埃尔米特多项式,它要求原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为了拓宽等因子模型的应用,Matheron提出了离散的等因子模型和连续的等因子模型,Rivoirard利用析取克立格技术建立了正交指标剩余模型,Lajauine和La ntuejoul等也提出了建立等因子模型的一些方法;⑧已有的地质统计学方法相互融合。如指示克立格法与协同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指示协同克立格法;指示克立格法与因子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主分量指示克立格法;协同克立格法与其它不同的线性地质统计技术相结合形成各种协同克立格技术等[6]。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多点地质统计学[7]。多点地质统计学是相对于基于变差函数的两点地质统计学而言的。在两点统计里,储集层相关性通过空间两点协方差( 变差函数) 进行描述。在多点统计里,则是利用空间多个点组合模式进行描述。空间多点组合样式称为数据样板,如果在空间点赋予了值,则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多点组合模式,称为数据事件。在建模时,对每一个未知点,估计在其处满足给定条件的数据事件出现的概率,随后抽样获得未知点处值或者数

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篇一:现代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分析化学读书报告课程名称现代 分析化学教师姓名李向军学生姓名吴远东学生学号 20XX28005314010专业地球化学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培养 单位兰州地质所日期:20XX年3月"非稀释剂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磷灰石中铀钍钐同位素的含量”的读书报告作者的方法:准确测定235u,、232Th、147sm同位素含量是磷灰石(u-Th)/he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关键。文章中作者用非稀 释剂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磷灰石中235u,、232Th 的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流程。该方法假定样品中的235u,、 232Th、147sm同位素丰度与其自然丰度是一致的,根据235u,、232Th、147sm同位素的自然丰度和测得的样品中总的u、Th、和sm的含量得到样品中235u,、232Th、147sm同位素的含量。本文只截取其中样品处理的方法加以说明和讨论,其样品处理方法如下:磷灰石样品的样品处理方法。美国加州理工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浓hno3在90℃的温度下加热

1h,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20%的浓hno3在90℃的温度下加热2h,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u-Th)/he实验室采用5%的浓hno3在超声波中分解2h。 篇二:高等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高等分析化学读书报告 一、紫外/可见光谱多元校正来进行水杨酸电化学氧化的动态研究 nelsonmatyasovszky;minTian;Aichengchen.J.phys.chem. A.20XX,113,9348–9353传统水净化工艺的低效率问题,水杨酸和水杨醛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两种很常见的物质。因此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检测废水中水杨酸和水杨醛的含量以及处理方法。这篇文章,报道了一种在Ti/Iro2-sno2-sb2o5电极上以水杨酸和水杨醛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并探究了一些因素对电化学氧化过程的影响。紫外光谱法和多元校正被用来评估sA和sh氧化混合物在整个过程中的电化学竞争效果。 水杨酸和水杨醛是从sigma-Aldrich采购的且未经过任何纯化,所用的水经过了纳米水处理系统的纯化,电极是用热分解法制备的。 结果与讨论: (A)30ppms水杨酸在置于0.5摩尔40摄氏度硫酸中,电

地质调查报告

巢湖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 习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名称:资源勘查工程班级:2008级一班姓 名:** 学号:******** 指导教师:贾志海李振生日期:11月18日—12月10 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地层第三章构造第四章岩浆岩第五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第六 章矿产第七章结语 3-5 6-16 17-20 21 22-2425-28 29-30 巢湖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巩固并加深对已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注意培养自己吃苦 耐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 自己对地质事业的兴趣,热爱地质事业,勇于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逐步掌握由点到面、点 面结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古论今等地质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习期间主要是通过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方法的系统训练,从而学会掌握地质踏勘、剖面 测量、地质填图和地质报告编写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培养自己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 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野外地质调查实习,根据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可分为室内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 内整理阶段三个阶段。 1、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 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2、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岩)、侵入 岩,并能掌握岩石(尤其是碎屑岩及侵入岩)手标本的描述。 3、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虫迹等),并能应用这 些原生构造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 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 5、 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特征。 6、 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 质素描图。 7、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 材料图和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 8、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 格式和要求。 9、实习结束以后,每人须提交: ⑴、野外记录本⑵、地形图(全部) ⑶、实测剖面图(手绘,1:1000)⑷、实习报告(电子版及打印件)⑸、工作区 地质图(一级填图区域)小组提交材料: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题目: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目录 引言 (3) 地质背景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机制........... .6超高压变质作用力学模型. (7)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 8... 大陆地壳的快速折返过程 (12)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15) 参考文献............................... .1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世界上22条变质带中的柯石英、金刚石和其他超高压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相继被发现,证明密度相对较小的大陆地壳曾俯冲到至少80 km深的地幔内部,然后折返回地表。这些发现在全球引发了超高压变质和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热潮。 在我国东部的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矿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国内外科学家针对大别一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证明 大别-苏鲁造山带由华南陆块俯冲进入华北陆块之下所形成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图1),出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30000 km2)、保存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

深度 /km (据郑永飞等[1]) 地质背景 大别造山带(图2)位于扬子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之间,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其中,大别地块主要由大别杂岩、红安(宿松)群、随县群及耀岭河群等不同的构造岩石单位组成,它们分别经历过区域麻粒岩相 -高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根据已有同位素年龄资料,原岩时代分别属于新太古-古元古、中-新元古及新元古代。大别地块南缘被扬子克拉通型上震旦系 -古生界沉积盖层覆盖, 北缘以晓天-磨子潭断裂与北淮阳构造带为界.超高压(UHP)变质岩石主要分布在大另U杂岩内,高压(HP)变质岩石分布于红安(宿松)群内,含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红帘石等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