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

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

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

(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

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

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

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

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

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应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三、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㈠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一种药和它的衍生药(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氯他定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2、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啶

—氯雷他定+特非那丁(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波丽玛朗+非那根

㈡以药效学指导合理用药

抗组胺:机制—竞争性抗H1受体

存在的问题:1、适应症不妥。用于非组胺介导的症状

2、H1受体抗剂的局限性和期望值过高的矛盾

注意H1受体选择性

除了抗H1受体外,可能存在其它机制

1、膜保护作用:酮替芬、氯雷他定、咪唑斯丁等

2、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3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丁等㈢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1、起效时间≠达峰时间

起效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结合率

维持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解离率

2、药物的代谢途径(肝脏、肾脏),代谢酶(CYP-4503A4、2D6、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代谢物的药理活性。

3、药物的排泄

4、药物消除半衰期:决定投药间隔,药物蓄积,药物的相互作用。

㈣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一些抗组胺药(多数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的阿司咪唑、特非那丁)通过药物代谢(CYP-4503A4)代谢;某些药物如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如辛伐他汀),可抑制上述的CYP-4503A4;联合应用后使特非那丁或阿司咪唑血药浓度上升;氯雷他定可通过CYP-4503A4、CYP-4502D6两条途径代谢;咪唑斯汀:65%通过葡萄糖醛酸代谢。

单纯抑制CYP-4503A4的药物不至以升高氯雷他定血药浓度,但如果同时服用抑制CYP-4502D6的西咪替叮,则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可升高。

1、与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如吡咯类抗真菌药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慎同时服用的抗组胺药有: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开瑞坦)、依巴斯汀(开思亭)、盐酸非素那定(莱多菲)、特非那定(敏敌)

2、与酮康唑、红霉素合用未见心血管方面副作用的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氯马斯汀

3、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不能与西咪替叮联合使用,因为与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相互作用,使药物浓度波动,而且也不能与肾上腺素等拟交感神经类药物联合使用。㈤抗组胺药的心脏不良反应

A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B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作用。如氯苯那敏、赛赓啶、依巴斯汀、异丙嗪、美吡拉敏

C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如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美喹他嗪(波丽玛朗)、氯马斯汀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 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 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 (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 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 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 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 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 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应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三、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㈠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一种药和它的衍生药(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氯他定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2、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啶 —氯雷他定+特非那丁(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波丽玛朗+非那根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掌握抗组胺药 组胺的来源 前体:组氨酸(鱼虾海鲜中组氨酸含量丰富) 以颗粒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胃壁细胞、神经末梢也可合成组胺; 组胺的代谢 最主要的代谢场所是皮肤,主要途径:组胺(组胺甲基转移酶)——甲基组胺(单胺氧化酶)——甲基咪唑已酸;第二条途径:组胺(二氨基氧化酶)——咪唑丙酸——核氧咪唑已酸(排出体外)组胺受体的分类和功能 1.H1受体 (1)(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收缩:支哮,腹痛; (2)皮肤血管扩张:红斑、风团、水肿; (3)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一种游离的神经末梢):瘙痒; (4)心房、房室节:收缩增强,传导减慢; 2.H2受体 (1)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休克(组胺大量入血); (2)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3)心室、窦房结: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

3.H3受体 (1)负反馈性调节中枢与外周神经元细胞组胺合成及释放; (2)减少肥大细胞组胺释放; (3)减少气道无髓C神经纤维速激肽的释放; (4)抑制气道胆碱能和非胆碱能神经纤维兴奋; 4.H4受体 不同于HI1、H2、H3受体,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系,功能不明。 5.未分类的组胺受体(H5) 存在于细胞内,未定类 关于组胺的中枢作用 脑内组胺受体主要包括H1、H2及反馈性抑制组胺合成和释放的自身受体H3。脑内组胺在许多中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神经内分泌调节、饮水摄食调节、体温调节、学习记忆、觉醒-睡眠、运动及攻击行为等。 1.组胺可以改善认知能力:H-R阻滞剂的中枢抑制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组胺增强了海马(与记忆有关)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认知功能的下降。我们的实验还发现,组胺、组氨酸及胆碱酯酶抑制剂tacrine可以改善基底核毁损引起的大鼠记忆障碍,所以组胺也可能通过增强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的活性,使海马内胆碱含量增加而改善认知能力。 2.脑内组胺具有抗癫痫作用:长期服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药名。 抗组织胺药物根据竞争受体的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存在。本类药物适用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 1.H1受体拮抗剂 (1)作用机理:乙基胺结构-CH2-CH2-N 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 根据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作用的不同,可将H1受体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第一代药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 (1)(副作用)乏力、嗜睡、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导致黏膜干燥。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 (2)(适应症)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3) (禁忌症) 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器操作者(精细工作者)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也慎用。 第二代(新一代)H1抗组胺药物特点:,药物不通过血脑屛障、服用简便,每日一次、作用持久 常用药物:扑尔敏、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第一代(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赛平、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 第二代(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特非那定、氯雷那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伐斯汀) 2.H2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的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2)(适应症) 与H1受体拮抗剂合并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等 (3)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引起阳痿和精子减少(西米替丁)、血压轻度升高、GPT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以恢复。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4)常用药物: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 2.带状疱疹临床表现1.典型的临床表现(1)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皮肤可有灼热、刺痛也可无前驱症状。(2) )皮损特征:潮红斑、丘疹很快出现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成簇而不融合,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围以红晕,各簇性水泡间皮肤正常。呈带状排列,水疱干涸、结痂、脱落、暗红斑或色素沉着。(3)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分布好发部位依次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较为剧烈。病程2-3周,老年认为3-4周 2.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明显,可累计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2)耳带状疱疹: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引起,影响面神经的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皮疹特点: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ey-Hunt 综合征(3)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4)其他播散性带状疱疹、出血性、坏阻性,泛发型、顿挫型、不全型带状疱疹 3.体股癣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夏秋季节多发。肥胖多汗、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为易感人群。体股癣临床表现相似。皮损基本特点:(1)原发损害为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约针头到绿豆大小,色鲜红或暗红。(2)呈环状倾向。(3)活跃的边缘。 2.股癣: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亦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病损与体癣相同。 3.自觉瘙痒。 体癣Tinea corporis 临床特点 –皮损部位:好发于面、颈、腰腹、四肢

最新抗组胺类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物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二、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三、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 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 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常用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 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 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酸性糖蛋白)。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结合率高达95%。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 P-450酶系统的CYP酶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120mg,一日一次,或60mg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180mg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清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120-180mg/次。混悬液为5ml,含非索非那丁30mg。含本品60 mg和盐酸伪麻黄碱120 mg的Allegra D已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12岁以上伴有鼻塞等鼻部症状的感冒患者。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试验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用。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很快消失。由于非索非那丁对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对H2受体影响很小,因此无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通常的影响胃酸分泌作用,也无抗胆碱作用和α1-受体阻滞作用。 【安全性】动物试验没有发现非索非那丁有心脏毒性,分别给狗和兔子高于成人常规口服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介绍

OTC 甲类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英文名称:Chlorphenamine Maleate Tablets 汉语拼音:Malaisuan Lübennamin Pian 【成份】本品每片含马来酸氯苯那敏4毫克。辅料为淀粉、蔗糖、硬酯酸镁。【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作用类别】本品为抗过敏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皮肤过敏症:荨麻疹、湿疹、皮炎、药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虫咬症、日光性皮炎。也可用于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药物及食物过敏。 【规格】每片4毫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1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口渴、多尿、咽喉痛、困倦、虚弱感、心悸、皮肤瘀斑、出血倾向。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3.儿童剂量请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4.新生儿、早产儿不宜使用。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6.膀胱颈梗阻、幽门十二指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 7.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不应与含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的复方抗感冒药同服。 2.本品不应与含抗胆碱药(如颠茄制剂、阿托品等)的药品同服。 3.与解热镇痛药物配伍,可增强其镇痛和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 4.与中枢镇静药、催眠药、安定药或乙醇并用,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抗组胺药物H1心得

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 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 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意见建议: 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 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 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 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 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 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 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

抗组胺类药

抗组胺类药物 1.H1受体拮抗剂 (1)第一代(镇静型)H1受体拮抗剂:具有镇静、受体选择性差、半衰期短、易通过血脑屏障等特点。 1)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抗组胺作用强,可用于各种湿疹(尤其婴儿湿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皮肤瘙痒症等的治疗。成人剂量为75~150mg/d,分3~4次口服,儿童一般用糖浆,剂量10~15ml,分2~3口服。它与氨茶碱所组成的盐称为晕海宁,有较强的抗晕动病作用,用于晕船、晕车。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及胃肠道刺激症状,偶可发生皮疹及粒细胞减少。 2)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适用于荨麻疹、湿疹、药疹、皮肤瘙痒症及普通感冒。成人口服剂量为12~24mg/d,分3次口服;儿童为0.35mg /(kg?d),分次口服。 3)安泰乐(hydroxiyzine):对寒冷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等均有较好疗效。成人剂量为75~150mg/d,分3次口服;6岁以下儿童为25~50mg/d,分3~4次口服。本品有嗜睡及致畸等不良反应,故孕妇忌用。 4)去氯羟嗪(decloxizine):除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外,尚有抗5-羟色胺(5-HT)及支气管扩张作用,且作用持久,镇静等不良反应较弱。可用于急、慢性荨麻疹、湿疹、皮肤划痕症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成人剂量75~150mg /d,分2~3次口服,儿童剂量不超过2 mg/(kg?d),3岁以下儿童慎用。不良反应可有嗜睡、口干及致畸等。 5)脑嗌嗪(cinnarizine):具有抗组胺和钙通道阻滞作用,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脑循环,故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除可用于各种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外,尚可用于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皮肤疾病如寒冷性多形红斑、雷诺氏征及冻疮等的治疗。成人剂量75~150mg/d,分2~3次口服。少数人有嗜睡,偶见胃肠道反应。 6)异丙嗪(promethazine):该药口服吸收较快,中枢安定作用较强,并有镇吐、抗晕动、抗胆碱及局麻作用。成人剂量12.5~75mg/d,分2~3次口服或25~50mg/d肌注;儿童剂量每次0.5~1mg/(kg?d)。本品不良反应较多,如口干、嗜睡、恶心、体位性低血压、光敏性皮炎等,偶见精神兴奋及肌注部位疼痛,因有刺激性,故不宜皮下注射。禁用于肝、肾、肺功能减退者。 7)赛庚啶(cyproheptadine):抗组胺作用较氯苯那敏强5倍,并有明显的抗5-HT和抗胆碱作用,中枢镇静作用微弱,可用于急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色素性荨麻疹、寒冷性多形红斑。成人剂量为4~12mg/d,分2~3次口服,6次以下儿童单次剂量不超过1mg。常见不良反应以嗜睡为主,其他可有头晕、口干、食欲减退等,少数人会出现食欲增加。 8)多虑平(doxepin):本品属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强大的抗组胺作用并兼有抗胆碱及抗α受体效应,对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及老年性瘙痒症等有独特疗效。成人剂量为50~75mg/d,分2~3次口服。 (2)第二代(非镇静型)H1受体拮抗剂:其共同特点是不易或很少透过血

抗组胺药简介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1、概述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 e s l o r a t a d i n e (C l a r i n e 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 D 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 f l e t i r i z i n e)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2、非索非那丁 非索非那丁(F e x o f e n a d i n e) 【商品名】太非;T e l f a s t120;T e l f a s t180,A l l e g r a,【异名】M D 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抗组胺药

理论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十章抗组胺药 导入新课: 1.组胺酸脱羧反应: 2.组胺的生理作用: 第一节H 1–受体拮抗剂 一、H 1–受体拮抗剂的发展 二、H 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1.结构通式: CH2 n ) ( X R1 R2 N CH3 CH3 式中:R 1、R 2一般为芳环、杂环或联成三环; ~3 2 n= ; CH , N , CHO X= 2.N与芳环之间距离为0.5~0.6nm好; 3.两个芳环不同平面时,具有最大的抗组胺活性,否则活性降低。 三、H 1–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 H COOH N N CH2CH H22 H CH2CH N N COOH 组胺 H 1受体 血管平滑肌扩张 H 2受体 内脏平滑肌收缩 胃酸分泌增多

X = CHO 氨基醚类: 盐酸苯海拉明 X = N 二胺类: 二胺类曲吡那敏 哌嗪类美克洛嗪、西替利嗪 三环类盐酸异丙嗪 X = CH 丙胺类: 马来酸氯苯那敏 其它类阿司咪唑、特非那啶 四、H 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用途 1.抗过敏作用:用于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药疹、接触性皮炎等。 2.中枢抑制作用:用于烦躁、失眠等。 3.抗晕止吐作用:用于乘车、船的晕动病等。 五、主要药物介绍 盐酸苯海拉明 (一)结构 CHOCH2CH2N CH3 CH3 .HCl (二)性质及应用 1.醚键: 易水解生成二苯甲醇和二甲氨基乙醇应用:鉴别,遇酸遇热生成二苯甲醇白色沉淀。 应用:忌与酸性药物配伍。

2H 3O + H 2O ++ .HSO 4- + H + H + OH HO CH CH 2CH 2N CH 3CH 3 H 2SO 4 + CH O CH 2CH 2N CH 3 CH 3(白色) 2.叔胺: ①显碱性,其盐与氢氧化钠试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 应用:其盐遇碱生成游离体沉淀,忌与碱性药物配伍。 ②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作用生成沉淀 应用:鉴别。 3.氯离子: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 马来酸氯苯那敏 (一)结构 COOH COOH HC HC . CH 3 CH 3Cl CH 2CH 2N CH N (二)性质及应用 1.马来酸的性质 ①使高锰酸钾试液褪色。 应用:鉴别,加稀硫酸后,滴加高锰酸钾试液,红色消失,系马来酸中不饱和键发生氧化反应所致。 ②使溴水褪色。 应用:鉴别,滴加溴水,黄色消失,系马来酸中不饱和键发生加成反应所致。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物 一、 非索非那丁 (Fexofenadine) 二、 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 三、 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 ne ) 四、 西替利嗪(Cetirizine) 五、 氮卓斯丁 (Azelastine)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 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 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 (如特非那丁、阿司 米唑 等)o 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 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 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 抗组胺药 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 我国目前常用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加 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 2002年上市左旋西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 10余种,主 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 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 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 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 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 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 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 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 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 前仍然没有获得 FDA 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 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 (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 而开始进入临床。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 Telfast 120; Telfast 180, Allegra , 【异名】 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 丙酮, 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 147-151 Co 【体内过程】非 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 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 o 半衰期为11-15小时, 是a 1酸性糖蛋白)。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 血浆蛋白广泛结合,结合率高达95%。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 P-450酶系统的CYP 酶 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 120mg , —日一次,或60mg 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 180mg 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 清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 120-180mg/次。混悬液为5ml ,含非索非那丁 30mg 。含本品60 mg 和盐酸伪麻黄碱120 mg 的Allegra D 已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12岁以上伴有鼻塞等鼻部 症状的感冒 患者。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试验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 因而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 用。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 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很快消失。 由于非索非那丁对 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对 H2受体影响很小,因此无抗组胺类抗过敏 药物通常的影响胃酸分泌作用,也无抗胆碱作用和a 1-受体阻滞作用。 【安全性】动物试验没有发现非索非那丁有心脏毒性,分别给狗和兔子高于成人常规口服 而部 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 平均为14.4 h ,蛋白结合率 60%?70%(主要 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

组胺

新型抗组胺药氮异丙嗪的合成研究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大气污染、环境恶化使这些常见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上述疾病的多发使得市场上对抗组胺药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同时对药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消费量每年持续递增。杂氮吩噻嗪类药物(如氮异丙嗪)因其作用广泛,药效突出,加之病患者基数较大,市场销售良好。下面就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作为新型抗组胺药的氮异丙嗪合成作一综述。 一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组胺在l9世纪早期首次被确定为一种生物学功能介质,靶向其受体的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已有60余年。组胺在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且其新作用仍在被研究。 自然界中多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体内都存在组胺,它是在组胺酸脱羧酶催化下,由组氨酸脱羧形成的。在动物体内,组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通常,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存在于肥大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一些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使组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体中。[1] 组胺 ( hi stamine)是存在于介质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生物活性介质。当这类细胞受损或在外界特异性抗原的激发下,细胞膜破裂而脱颗粒,粒释放组胺进人血管和体液中,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非血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细胞趋化、末梢神经受刺激等一系列组织反应而出现相应的过敏症 组胺与组胺受体作用而产生效应,目前已知的完全不同的组胺受体至少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组胺作用于H1受体,会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另外,还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组胺H3受体,虽已在中枢神经系统和一些周围组织中发现,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抗组胺药依其作用环节的不同,可分为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其中主要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 抗组胺药依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烃胺类、乙醇胺类、乙二胺类、吩噻嗪类、哌

常见四种抗过敏药的作用原理

常见四种抗过敏药的作用原理 导读: 抗过敏药控制过敏性症状确实效果很明显,至于能不能治根那就很难预测。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有四种类型。 过敏性疾病,很多病人理所当然就是用抗过敏药来治疗,抗过敏药控制过敏性症状确实效果很明显,至于能不能治根那就很难预测。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1)抗组织胺药。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最适用于1型过敏反应。常用的有苯海拉明、异丙臻、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特非拉丁等。这类药物均为H1受体阻滞剂,因其与组织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故能与之竞争拮抗组织胺受体,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对血清病的寻麻疹也有效,但对有关节痛和高热者无效;对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差。用药剂量应个体化,驾驶人员或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应避免使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强的品种。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咽泰)、色羟丙钠、酮替芬(甲哌噻庚酮)等。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 (3)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尊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主要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通常采用静脉注射,奏效迅速。钙剂注射时有热感,宜缓慢推注,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致心室纤颤或心脏停搏。 (4)免疫抑制剂。主要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应均有效,但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性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等。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以及环磷酰胺、硫脞嘌呤等。

常用抗过敏药的选用指南

常用抗过敏药的选用指南 抗过敏药选用原则 1、用药前咨询医生。由于抗过敏药种类繁多,其适应证也不尽相同,到药店购药前,最好能咨询专科医生。 2、查找过敏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很多,如植物、食物、化学物质、花粉、尘螨等,过敏患者的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因此患者在用药前最好能到医院做一次过敏原检查,由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抗过敏药。 3、注意服药时间。选用抗过敏药时,应以抗组胺类优先。但抗组织胺类服用后大多有嗜睡现象,为不影响工作,最好在晚上服用。 4、用药剂量要适中。因抗过敏药都有副作用,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否则不仅容易引起药物失效,严重者还会出现种种不良反应,甚至毒副作用。 5、不宜联合用药。在服用抗过敏药同时,如果需要服用其他西药,一定要咨询医生。 6、中西抗过敏药合用要慎重。抗过敏中草药和中成药种类很多,且治疗效果也不错,但绝不能一味依赖或认为中药无毒性或无副作用,而长期使用。中、西抗过敏药合用虽然可以增强疗效,但要慎重或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常用抗过敏药指南 目前常用的抗过敏药主要有抗组织胺类、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皮脂腺激素类和钙剂。 盐酸苯海拉明:能消除各种过敏症状,其中枢抑制作用显著,具有镇静、防晕动及止吐作用,也有抗胆碱作用,可缓解支气管平滑机痉挛。用于各种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虫咬症;亦用于晕动症,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为:用药后常出现头晕、头痛、口干、恶心、呕吐及腹部不适等。有报道在用药后可发生牙关紧闭并伴喉痉挛。老年人用药后容易发生长时间的呆滞或头晕等。用法及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2。5毫克,每日2~3次。 扑尔敏:为抗组织胺药,主要作用与盐酸苯海拉明相同,但一般镇静作用较弱,副作用较苯海拉明小。主要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虫咬、药物过敏等。还可以与其他中、西药结合,治疗感冒等。不良反应与苯海拉明相似,但较其弱。扑尔敏可诱发癫痫,故有癫痫病史的患者禁用。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片(4毫克),每天3次。

哮喘病

哮喘病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支气管疾病,如果忽视治疗,可以伴随终身。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引、眼痒、流泪等症状。 疾病简介

另外,哮喘还表现为慢性,即四季都能发作,不管发作与否,经常有胸闷气急,平时即有喘息及哮喘样呼吸,可伴咯痰粘稠,可有低烧,这样的病人多不能参加一般工作。 有时哮喘没有先兆症状即开始发作。有的哮喘发作持续数天不止,常常因为呼吸极困难而窒息,常常因心力衰竭、体力不支而死亡。还有的哮喘症状不典型,表现长期反复干咳、咽痒、胸闷不适,一般消炎止咳治疗无效,应想到有可能不是典型哮喘,往往给以平喘治疗而缓解。 哮喘不但本身不易治疗,它还会引起许多其他疾病,它可以引起自发性气胸、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等。 编辑本段并发症 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或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原性心脏病。 编辑本段危害 哮喘反复发作会造成肺气肿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支气管形成不完全阻塞,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大,气体尚能进入肺泡;呼气时,气管闭陷,气道阻力进一步升高,肺泡内气体不能充分排出而使整个肺逐渐膨胀。但肺泡弹力纤维及支气管平滑肌并无病理损害,此时如果支气管痉挛能缓解,则肺内气体可以排出,患者可以完全恢复,因此,支气管哮喘是可逆性的。 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致使: ①支气管及细支气管乎滑肌增殖性肥大,细支气管形成器质性狭窄; ②支气管腺体增生肥大,分泌大量粘稠物质,阻塞细支气管; ③细支气管壁软骨破坏,失去正常的支架作用,吸气时,支气管扩张,气体尚能进入肺泡;但呼气时,支气管闭陷,气体不能排出,使肺泡内气体聚积而膨胀; ④长期气体聚积,肺泡内压升高,肺泡过度膨胀,弹性减退,终于破裂,形成肺气肿。 编辑本段类型 1.外源性哮喘: 外源性哮喘是患者对致敏原产生过敏的反应,致敏原包括尘埃、花粉、动物毛发、衣物纤维等等,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哮喘患者对上述各类致敏原都会产生同样敏感的反应,所以患者应该认清对自己有影响的致敏原。

阿莫西林简介

阿莫西林简介 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安莫西林或安默西林,是一种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一种白色粉末,半衰期约为61.3分钟。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也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青霉素之一,其制剂有胶囊、片剂、颗粒剂、分散片等等。青霉素过敏及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基本信息 别名: 阿莫西林、阿莫锋、阿莫灵、阿莫仙、阿莫新、新达贝宁、阿摩西林、安福喜、奥纳欣、弗莱莫星、酚塔西林、广林、奈他美、羟氨苄青霉素、强必林、强力阿莫仙、特力士、益萨林、氧他西林、再林、再灵。 外文名 Amoxicillin、Amolin、Amolin Bristamox、Amoxa、Amoxicilline、Amoxicillinum、Amoxicllin、Amoxil、Amoxipen、Amoxycillin、BRL-2333、Bristamox、Clamoxil、Clamoxyl、Daxipen、Flemoxin、Larocin、Natamox、Oxetacillin 通用名阿莫西林 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

拼音名 AMOXILIN 英文名 AMOXICILLIN CAS No. 26787-78-0 分子式C16H19N3O5S·3H2O 分子量 419.46 规格 125mg*50; 25mg*20 25mg*50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本品耐酸,在胃肠道吸收好,且不受食物影响(纤维会影响吸收,降低药效。在服用此药期间不要吃高纤维食品,如燕麦,芹菜,胡萝卜等)。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依法测定,比旋度为+290度至+310度。 药理与作用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基本相同,但其耐酸性较氨苄西林强,其杀菌作用优于氨苄西林,但不能用于脑膜炎的治疗。半衰期约为61.3分钟。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较氨苄西林吸收更迅速完全,除对志贺菌效果较氨苄西林差以外,其余效果相似。

常用抗过敏药物

抗变态反应药物 一、糖皮质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由内向外分为网状带、束状带及球状带三层,束状带是合成糖皮质激素的场所。糖皮质激素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临床常用的有: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去炎松等。 氢化可的松 (Hydrocortisone ,皮质醇,可的索) 【药理】作用与泼尼松相似,但疗效不如其显著,留水留钠排钾作用较强。静滴主要用于抢救危重中毒性感染。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不用,尤其是大剂量更应注意。 【适应证】与泼尼松相同。 【用法】补充替代疗法,口服:每日20?30 mg,分2?3次给药。药理治疗,口服: 每日20?240 mg,分2?3次给药。 静滴:通常为每次100 mg,有时可用到每日200?500 mg ,疗程不超过 3?5日,病情好转停药或减量。氢化可的松注射剂需用生理盐水稀释(浓度为O.2 mg /m1)后静滴。 关节炎、腱鞘炎、急慢性损伤、肌腱劳损等,每次腔内注射1?2 m1 (25 rng/m1), 鞘内注射每次1 ml 。 【注意】同泼尼松。肝功能不全者尽量不用,尤其是大剂量更应注意。 【剂型】片剂:20 mg。注射剂:10 mg , 25 mg。醋酸氢化可的松无菌混悬液每支125 mg。 泼尼松龙 (Prednisolone,氢泼尼松,强的松龙,去氢氧化可的松) 【药理】本品作用同泼尼松。其抗炎作用较强,水盐代谢较弱。 【适应证】与泼尼松相同, 由于其盐皮质激素活性很弱, 故不适用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用法】口服:成人,开始每日10?40 mg,分2?3次服用,维持量每日5?10 mg。 肌注:每日10?30 mg。 静滴:每次10?25 mg,溶于5%?10%葡萄糖溶液500 ml中应用。 关节腔或软组织内注射(混悬液):每次5?50 mg。儿童每日1 mg/kg,分2?3次服用。 【注意】同泼尼松。 【剂型】片剂:5 mg。注射剂:10 mg。混悬剂:125 mg。 甲泼尼龙 (Methylprednisolone ,甲基强的松龙,甲基去氢氢化可的松)【药理】本品抗炎作用较强,对钠潴留作用微弱,作用同泼尼松。 【适应证】同泼尼松。 【用法】口服:成人,开始每日16?24 rag,分2次服用。维持量每日4?8 mg,分 次服用。 关节腔内及肌内注射:每日10?80 mg。 【注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同泼尼松。 【剂型】片剂:2 mg, 4 mg。混悬液:20 mg, 40 mg(局部注射)。

皮肤科常用抗过敏药物简介

皮肤科常用抗过敏药物简介 摘要:瘙痒是皮肤病的常见症状。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止痒药是抗组胺药, 以下给大家做下简介:抗组胺药现分为两代。20世纪80年代前问世的为第一代,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扑乐敏、赛庚啶等;20世纪80年代后问世的为第二代: 首先上市的是特非那丁,后有阿司咪唑、阿伐斯丁、氮卓斯丁、西替利嗪、依巴 斯丁、氯雷他定等。 关键词:皮肤科;抗过敏药物;瘙痒症;防治 1.抗过敏药物简介 1.1第一代抗组胺药,中枢神经活性强、特异性差,故有镇静和抗胆碱作用,用量逐年减少。服用此类抗组胺药需注意:(1)车船、飞机的驾驶人员、精密仪器操作者在工作前禁用;(2)患闭角型青光眼、尿潴留、前列腺增生、幽门十二指肠梗阻、癫痫患者慎用;(3)某些抗组胺药经肾排泄、肾功能损害患者,服用时可能需降低药量:肝功能损害患者服用吩 噻嗪类时应注意:(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新生儿和早产儿对本类药物抗胆碱作用的 敏感性较高,不宜使用;(5)老年人对抗组胺药较敏感,易发生低血压、精神错乱、痴呆 和头晕等不良反应,要适当减量。 1.2第二代H1抗组胺药,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不大,不易产生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和认知障碍等不良反应,又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且大多具有较第一代药物更强的H1受 体拮抗作用,药效维持时间一般较长。每日用药仅1~2次即可。因而受到了患者和临床医 生的欢迎,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是抗过敏最常用的第二代H1抗组胺药,占主导地位。近年来,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异丙嗪口服制剂和第二代特非那定、 阿司咪唑、阿伐斯丁等用量明显减少,已退出主要品种目录。有的正在被淘汰。 2.老年皮肤瘙痒症与防治 老年皮肤瘙痒症属于皮肤瘙痒症。一般说瘙痒与老年人的皮肤干燥和萎缩有关,冬季多见。如老年人出现了此症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排除是否有糖尿病或其它内科疾病的发生。临床上所见糖尿病或肿瘤病的患者 早期可以以皮肤瘙痒作为主要症状。老年人如出现瘙痒症状时,通过相关辅助检查先排除内 科相关疾病。不要单单认为就是皮肤干燥所引起。 (2)通过一些生活的小细节可减少或减轻此症状的发作次数或严重程度。如改正老年人 洗澡多的习惯和洗热水澡的习惯。洗的多了皮肤会更干燥,中医认为此病的产生多由老年人 阴血亏虚引起,平素要做好皮肤的润泽保护,可每日用百雀灵等滋润皮肤,洗澡时尽量不用 洗涤用品如沐浴露等。 (3)通过一些食疗可防治。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多由阴血亏虚所致。宜多食用游阴养血 之品外,又宜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服食不同的饮食。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食入腥发动 风及辛辣厚味之品。如瘙痒入夜则甚,伴心绪烦躁者,宜选用镇静安神的食品,如莲子、百合、枣仁、牡蛎、木瓜、橙等安神之剂。可根据病情选食以下饮食:①猪肤汤:猪肤500g、用白皮。从内刮去肥者,令如纸薄,白米粉15g,白蜜30g。先用水煎猪肤煮至一半去渣,加 白米粉及白蜜,熬香,和匀饮服,每天3~4次分服。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的老年性皮肤瘙痒 症的患者,每年秋末冬初常服,有预防或减轻病症作用。②绿豆藕片:绿豆20g、鲜藕300g、鲜薄荷叶3片。将鲜藕洗净去皮,绿豆泡好后,装入藕孔内,蒸熟切片,鲜薄荷切碎,撒于 其上,加调料后凉拌食用。本品有补血清热,祛风止痒作用,适用于老年皮肤瘙痒症之属于 血虚化燥者。③银花枇杷露:鲜银花10g、鲜枇杷4个。将枇杷洗净。切开去核并捣烂,入 银花后,开水冲泡,频饮。本品有清热祛风,宣透止痒作用,适用老年皮肤瘙痒之属风热外 邪所致者。④赤小豆鱼粥:鲫鱼1条(约250g)、赤小豆50g。先煮鱼取汁,另水煎赤小豆 做粥,临熟入鱼汁调匀(不入佐料),晨起作早餐食之,适用于老年人皮肤瘙痒之偏湿或湿 热型患者。本品有利小便除湿清热作用。⑤土茯苓煲龟:乌龟1只约250~500g,土茯苓200~250g。将乌龟放盆中,冲入热水,然后洗净。宰杀去内脏、头和爪,连龟甲同用。土 茯苓先煮熬一小时,然后放入龟再煎3小时以上。吃龟肉,饮汤。适用于皮肤瘙痒症之湿热 类型及燥热类型患者。本品有清热解毒除湿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