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临摹第一集

汉印临摹第一集
汉印临摹第一集

3cm 印

2.5cm 印

行楷书法欣赏_适合临摹的作品推荐

行楷书法欣赏_适合临摹的作品推荐 行楷书,即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行楷书可上溯魏晋,汲营养于唐楷,兴于五代,受尚意书风影响而盛于宋。下面带给大家的是行楷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行楷书法欣赏 行楷的书法艺术 上奏文书中,除了两件魏楷书体之外,其他的上奏文书大都是行楷书体。行楷书体,是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但是行楷书体并不是指文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行楷字体,而是纵观全篇,具有楷书和行书两种笔意,姑且称之为行楷。行楷字体,是以楷书笔法为基础,如字形偏长,左高右低,但比楷书书写自由,又比行书规正。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中的“将军”是规正的楷书写法,结体紧密,笔法规范,笔顺和行笔也不可以随便改变;《高昌民部残奏》的“将军”二字是行楷书体,结体灵活多样,书写自由潇洒,还可以根据个人书写习惯和笔画顺序呈现不同的书写形态,笔画的连结、替代和减省也会使字形变化多样,

而且行楷书体的笔画字数也可以改变,如规正楷书的“将”有10画,“军”有9画;而行楷书体的“将”是9画,“军”是七画,笔画都有所减少。所以行楷书体是在楷书基础上简化笔画、增强连带以加快书写速度的一种书体。当然,在书写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如果只强调楷法,容易使字体僵化,不灵活,影响字体的结构和书写的节奏;但如果只强调速度,容易使字体杂乱无章,难以辨识。因此,行笔过程中,楷书笔法和行书笔意要保持适中,楷行兼顾,不可偏颇一方,遵循行楷书体的书写规则。 行楷书体此时在高昌地区非常流行,除了受内地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之外,西域独特的民族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西域一直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生,在西域地区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地域特色的书风。楷书形成于汉魏,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达到顶峰。此时高昌王国的楷书仅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当地少数民族追求自由的民族特性,因此受隋楷严谨法度的影响不大,所以不管是民间文书,还是官方文书,都以书写便捷、潇洒自由的行楷书风为主。西陲边境这种胸怀博大、潇洒自由的书风保持了楷书初兴阶段所具有的灵气和活力,自在奇肆的意态表现了边疆人民心灵的质朴和襟怀的坦荡。看过“行楷书法欣赏”的人还

2016美术考级考题

2016美术考级考题(软笔书法) 考试要求: 参考200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全国美术水平考级教材》 1—3级可带字贴,字典,词典; 4级以上(含4级)不得带字贴、字典、词典; 1—5级交作品一件,均为楷书; 6—8级交作品二件,楷书一件,其它书体任选一件;9—10级交作品三件,楷书,行书各一件,其它书体任选一件,所有作品均需以实名落款。考试时间: 90分钟 软笔书法考题: 1至3级考题内容不限 4级考题:(任选一首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5级考题:(任选一首诗)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级考题:(任选一首诗)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7级考题:(任选一首诗)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帆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8级考题:(任选二首诗) (1)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梦扰,不得到辽西。——益嘉运《伊州歌》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9级考题:(任选二首诗)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10级考题:(任选三首诗)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来,给自学篆刻列个课程表

来,给自学篆刻列个课程表 前面讲过,篆刻适合自学,并且很多篆刻大神都是自学成才的,今天把一般情况下的自学篆刻过程整理出来了个课程表,希望能对自学篆刻的朋友有点帮助。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人条件并不相同,因此,下面列出来的课程表并不适合所有的篆刻自学者,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不适合自己的部分,可以跳过去,或者扔掉这篇文章。1、第一件事,当然是准 备材料。(一星期采购或整理齐没问题)到网上或者有条件 地区的线下采购一些篆刻必要的器材。大致是:1-3把刻刀,练习石5-10块,正经的书法印泥一盒(一定不要买办公印泥),钤印的连史纸或者空白印谱一本,印床一个,磨石头 的钞纸几张(或者磨盘一个),宣纸若干。牙刷、镜子、拓 包这些东西就地取材,不用去买,家里找找,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找来或自制出来。2、准备相应的图书。(一星期之内采购齐没问题,并且可以与第一步同时进行)《说文解字》一本,正字或反字的篆刻字典一本(有条件的可以两本都备着),《篆刻学》一本(邓散木著,备选,不必须),《篆刻学》一套(李刚田与马士达合著,备选,不必须,如要钻研,建议必备),《篆刻五十讲》(吴颐人著,最好备一本),大致以上的书有了就可以了,其他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搜,不必要花钱再买,当然,如果资金宽松,好多书都可以买来看的,可以

私信问我。3、学习篆刻史的同时,临摹汉印(三个月到六个月) 篆刻史一定要学,别认为这不重要。学习篆刻史的同时,有可能会涉及到文字史、书法史,感兴趣的部分也可以穿插着涉猎,读篆刻史和书法史是个慢功夫,别急着说,今天我要看完整个唐代书法,今天我要看完整个元代篆刻史,别,别这样给自己压力,那样会磨掉兴趣,最好的办法是,一边刻,一边学篆刻史和书法史。学篆刻史秦汉算一段,这一段体验印中求印;到唐宋元又算一段,这一段多体验文人届入篆刻及演变;明清又算一段,多体验印从书出及印外求印,每个流派的的创派祖师风格如何,师从及受何人影响,都可以看一下,为啥会形成这样一个流派,也思考一下。关于篆刻史以及篆刻大师们的简单介绍,可以翻我以前的文章,我沿着历史顺序捋过一遍了,有心的只用一篇一篇地看下来就好。学这些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加入练习,但这时候不要临习篆刻史后期的流派印,就只临汉印,临写的规模在150-300方之间,视自己的勤奋程度,自己掌握进度,最好能一日一印,但,暂不要进行创作,(当然,这时候心里痒,想给自己或朋友或爱人刻一方姓名印是无伤大雅的。)就踏实地临汉印,一方方地临下去,先找工整的临,再临章法上有变化的印。这一段临汉印的过程中,要感觉刀与石的感觉,要学会写篆书,要学会水印上石(这个值得强调,别想着,我能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 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伍启中丁卯(1987年)作邓石如像 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

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 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 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 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

篆刻史:汉印

汉印简介: 汉印是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纂体 有别于秦纂,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与秦印并为后世纂刻家所取法。汉印的制度: 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 ,列侯、乡亭侯、 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 ,列将军称“章” 。以印质和印 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铸印,军中为应急需,用凿印。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汉印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学治印的人,特别要先学整齐朴茂的汉铸印。汉印的发展: 汉印是在继承秦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艺术和用章制度上比秦印更趋成熟、完备。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古代篆刻艺术的第一高峰,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常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晋唐书法、宋元绘画并列 在一起加以称颂,如今学习篆刻就是从临摹汉印着手。汉印制、文字排列及印绶的用色上由于等级关系,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较官 的分类:汉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在用材、纽

印来得随意、宽松许多,无论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铜质为 主。汉印的文字: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 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 ,其印章章法 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人。在印面文字布局 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体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汉印的特点: 汉印到了西汉,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 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 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必须用古体一篆书。而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一隶书的影响。因此,当时的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这在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和刻石篆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为这样, 汉代的篆书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 独自的字形与趣味。汉印的印文书体,有基本遵循小篆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白文印的特点 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而言,以方形为基,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笔画而言,平直是其篆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印文笔画与笔画间的空隙大致相等。当然,这是基本的规律,在此前提下,笔画少的字,笔画空隙略大.笔画多的字,笔画空隙略小。这样,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疏密关系。 4、印文中笔画的转折处以方为主,但不是生硬的直角,而是或大或小,略带圆意,自然顺和。 汉白文印临摹要点 一、选印 临草汉满白文要选其精品.尤其要选汉印中有古雅之气者。汉印本为工匠所制,水平相差较大,个别汉印,古则古矣,雅则未必,故要用心甄别。在选印的过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起首临摹应选字数较少的汉印为范本,以两字或四字的印为宜,随着对印章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选多字印进行临攀。 (2)应选择章法方正、线条质感强,笔画粗细均匀、字形端庄的白文印章.这类印典雅端庄、布局平正.不尚奇、不取巧。临习此类印章,既可帮助初学者识篆,很快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规律,又能在临习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刀法的运用上。

(3)避免选择线条板滞、笔画模糊、残损过多、结构狂怪和字形乖张的印。 (4)印面大小适宜。太大不易掌控全印,太小则不易运刀,以印面边长2.5CM左右的印章为宜。(5)先选临中粗笔画的印,其次粗笔画(满白文》、细笔画的印,最后临线条综合变化的印。 二、摹写 也称“渡稿”。以薄绵料纸覆于欲临幕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摹写,也称渡稿,以薄绵料纸或拷贝纸覆于欲临摹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正文),待略干后,剪下,反扣于石面上,用干净小毛笔浸少许清水,在稿上轻轻湿润,再覆上几层生宣,覆盖于墨稿之上,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指甲或圆头的笔杆,往返压磨匀揉,轻揭印稿纸.印文即渡于印石之上。若石面笔画不够清楚,再用小毛笔描摹完善。 上面所谈渡稿法,是传统水印法,这种渡稿法比较稳妥,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字型过渡准确,缺点是习印者容易有懒惰思想,仪靠淮确的“搬移”,不动脑子,难以领会印章章法的妙处。在进入创作阶段后,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此弊.特别是在写意类篆刻的临摹、创作中比较实用。其

篆刻刀法技法

篆刻刀法技法 ——群友枣庄~于适老师著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刀法则是从书至刻的最终表现效果优劣关键 所在。实质上,古今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现代人临摹汉印,铸印用双刀,凿印用单刀,而最初的印章并没有具体刀法指归。何震之后始有明确刀法 之说。自明末清初以来,经过若干名家传述,刀法大致分为十三种,分条叙述,虽有见地,但其中难免语词玄虚,甚至有时常使后学者莫名其妙,很多工具书 上讲摆刀、埋刀、舞刀和留刀,实际上只是运刀具体过程中的发挥应用,不应 该单独列为名目,因而有混淆视听之嫌。对于初学者而言,没有必要过多纠缠 于此。其实刻印用刀归纳起来不外冲刀与切刀两种,如果运用得宜,掌握轻重 缓急,在石质多样性的前提下即可创造出丰富的笔画形态,在任何情况下均能 得心应手。 冲切二法实源于一脉,发端于何震,自朱简之后分流。由此而言,切刀源于冲刀,成于朱简,最终在丁敬手中发扬光大,成就风行天下二百余年的“浙派”。切刀可以着意刀痕波折,表现金石味。“西泠八家”主切刀刻印,自丁敬始并 非一成不变,存在不断递进和演化的过程。切刀的高难度在于运刀过程中要不 断调整行刀方向,如果把握不好,不善于经营,很容易出现“锯齿燕尾”的弊 病习气。如今印人大多使用冲刀,切刀式微,也有冲切兼用者,纯用切刀极少,一般只是在修饰时用。 篆刻与书法相比,有一个修饰过程,但也不能多修,能不修尽量不要修,以免 削蚀成病。在行刀过程中,其实很多基本修饰技巧,实际上包含在古人所提出 的摆刀、舞刀、埋刀、覆刀、留刀和补刀等在内,本质上是在冲刻过程中强化 微调动作。比如说埋刀,是指刀口尖角入石深一些,刻粗线条白文尤其所用多。补刀顾名思义,即将印面中多余或不足的部分去掉,与复刀不尽相同。复刀是 指刀杆垂直于印面切削,在同一方向和痕迹中重复相同的动作。摆刀是指在运 刀过程中左右摆动刀杆。留刀是冲刻过程中控制好速度与节奏。篆刻行刀要善留,不足可以补全,冲过头则须重来,所以必须时时注意留刀,尤其是笔画起止、衔接和转折处。 篆法、刀法和章法,究竟哪一种最重要,历来说法不一。笔者在创作实践中始 终将篆法放在首位。当然,个性印风也必须立足具有个性的刀法。刀法、篆法 和章法三者不能孤立地看,实质上三者密不可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真 要对篆法、刀法和章法进行排列的话,笔者认为依照篆法、刀法和章法的顺序 可能更适合一些,刀法与章法存在不同习惯,但不是根本区别,章法变化相对 弹性更小。篆法是塑造自我印风关键唯一的突破口。但谈论刀法,不能只唯刀 法而论。这是个大前提,舍弃了这个前提,刀法就失去了支撑。齐白石篆刻中 篆书与刀法相得益彰,不能分开,许多后学者仅得皮毛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单纯 注重刀法,轻视篆法,一味直冲,就失去神采内质。 相比较而言,冲刀法更有利于表现篆法书写意趣,自然受到更多印人青睐。但 如果将冲刀理解为只是一冲而过的水平运动就大错特错,实际上在冲刻过程中,运刀仍然有细微变化,也存在着垂直运动,通过运刀深浅及轻重调整实现线条

(完整版)篆刻史:汉印

篆刻史:汉印 汉印简介:汉印是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纂体有别于秦纂,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与秦印并为后世纂刻家所取法。汉印的制度: 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列将军称“章”。以印质和印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铸印,军中为应急需,用凿印。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汉印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学治印的人,特别要先学整齐朴茂的汉铸印。汉印的发展: 汉印是在继承秦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艺术和用章制度上比秦印更趋成熟、完备。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古代篆刻艺术的第一高峰,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常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晋唐书法、宋元绘画并列在一起加以称颂,如今学习篆刻就是从临摹汉印着手。汉印的分类:汉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在用材、纽制、文字排列及印绶的用色上由于等级关系,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较官

印来得随意、宽松许多,无论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铜质为主。汉印的文字: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其印章章法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人。在印面文字布局上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体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汉印的特点: 汉印到了西汉,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一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必须用古体一篆书。而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一隶书的影响。因此,当时的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这在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和刻石篆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为这样,汉代的篆书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 独自的字形与趣味。汉印的印文书体,有基本遵循小篆

篆刻入门详解【图文】

篆刻入门详解 篆刻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经常会有初学篆刻的朋友询问需要配备哪些工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篆刻的工具实在不少,但并不是所有初学者都需要一次性全部配全,我们建议可以分阶段进行购买,如果是初学,您可以先买一些最基本的工具或材料,等学到了一定阶段再增加别的工具或者材料。 为了让篆刻初学者有不走冤枉路,我们特别整理了这篇文章,以供初学者们参考。我们认为篆刻初学至少需要配备以下几种工具或材料。

一、练习石 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 使用)等。

三、印泥 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印泥,延长印泥的使用寿命。对于自用书画印泥,可以分别购买袋装印泥和印缸,买回后自己搅拌调和。如果是送礼,则建 议购买整装的印泥,显得大方美观。

四、印床 初学篆刻一定要配个印床来固定印石。如果没有印床,篆刻练习的时候既要握紧印石,还要把握好用刀力度,对于初学者会有一定难度。所以还是建议配一个印床。印床有高低档之分,初学只需购买最普通的实杂木印床就行,虽然做工普通些,但价格低,使用也方便。如果条件允许或者对品相要求较严,也可以考虑购

买更高档的红木或金属印床; 五、砂纸或磨盘 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越大,表面越精细。如1000号的砂纸就比600号的砂纸更精细。砂

临秦官印篆文

少年时学刻印,一位虽名不出乡里却真懂篆刻的老师私下告诉我:不必相信有些篆刻教课书说的学篆刻必须先摹刻多少方古印才能言及篆刻创作。有些老师教学生说,欲学篆刻,先摹刻一千方汉印再来见我,这其实都是些陈词滥调,是对“印宗秦汉”的机械理解,甚至是故弄玄虚。其实他自己学印时也没有耐着性子去摹刻一千方汉印。真的摹刻一千方印,恐怕得两三年时间,且不说这毫无趣味的机械性劳动,如真是照老师说的完成了,两年来对汉印模式的就范与定型,确定了一生的印路子可工稳、可精致而难以言及突破性的独创。此论貌似正统而实则愚人。 当时,我对这话似懂非懂,觉得这位老师有点狂言。但临摹汉印的索然无味我是尝到过的,虽然我也临过一些古印,但始终未能确定一个目标去完成摹刻汉印多少方,并且没有一次是一丝不苟地复制范本。及年龄渐长,随着学习书法篆刻的不断深入,我开始意识到,临摹古印只不过是用心熟悉古印中的篆法,深入理解通过印面传达出来的金石古意,但古印或铸或凿,水浸土锈,本无刀法可言,如照猫画虎去摹刻古印,必然修削制作而成。如不囿于古烂铜印的斑驳面貌意欲寻求刀情石趣,又何必自困于机械摹刻古印之中呢? 既然临摹古印的目的是熟悉篆法而不在学习刀法,那么就没有必要摹刻,摹写古印文照样能达到目的,而且事半功倍。我年轻时生活及学习条件极差,要去打工以养家糊口。每天上工时,包里带上一个本子,一本《汉印文字征》之类的篆刻篆法的书,工间暇时,就用铅笔在本子上临摹古印中的文字,久而久之,对汉印篆法就很熟悉了。休息日在家,选印谱中的汉印印文用条幅形式写成书法作品,竟然古意盎然。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事,至今半个多世纪了,可称为“无内容书法”创作之先。后来与英年早逝的印友查仲林交流间,无意中说及此事,他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仲林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随身携带的只有一本《说文解字》,他能耐心地把《说文解字》通读数遍,要感谢那段精神极度空虚的时光,而且年轻时的记忆力很强,学的东西终身不忘。他用钢笔在笔记本上临摹《说文解字》书眉上清人写的小篆字头,几年来,使他对小篆非常熟悉,为他后来的篆刻创作打下了文字与书法的基础。 2003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我的书法篆刻集中,载入了一幅我取秦官印印文为内容写成的书法条幅。这是延续当年我集汉摹印篆写条幅的创作方式。之所以不写汉摹印篆而易作秦官印印文,因为汉摹印篆模式性太强,虽也有许多变化,有其方化、印化的基本模式不易突破,突破了也就不成为其摹印篆了。而秦印篆法中包容着战国古玺印篆文及汉摹印篆两种元素,是二者过渡期的篆书艺术形式。这种过渡时期的艺术样式包容的信息最多,可塑性最强,给后人的启示最多。罗福颐先生说:“秦印文字有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有类权量、诏版上的书法。”比起古玺印的篆文,秦印篆文增加了“印化”的规整,比起后来成熟完美的汉摹印篆,秦印篆文又多了许多错落变化,有着自然的天趣。而秦官印与私印相比较,官印多了一些方正堂皇之意,而私印多一些率真天放。二者相比,秦官印篆与汉摹印篆接近一些。这个条幅的秦官印印文选自罗福颐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未按印谱中的顺序,而是依书法的章法需要来裁取。作品尺幅207cm×50cm,较薄的红星棉料,用一得阁普通墨汁蘸水写成,故墨色没有用宿墨丰富,但写时注意强调了浓枯燥润的变化。书成后徒手画上竖线朱砂界格,印文之间又画上了朱砂句号,以作为装饰效果。完成后,自觉作品意味甚古而形式较新,用了装饰手段而无工艺痕迹,临摹古印印文而以全新形式出之。 2009年我在集中创作一批扇面时,其中有一张扇面就是拟集秦官印印文条幅的形式创作的,只不过是将我自己所刻的印文集于一个扇面之中,在形式上也别具一格。扇面中的篆法是秦官印篆法与汉摹印篆的杂糅,此路篆书有两忌:一忌刻板,要在整体形式的单纯不变中求结构及用笔的有度变化,不知变化则会写成工艺化的美术字;二忌变化失度,破坏了汉篆统一方化、隶化的大基调,也就不是汉隶了。变与不变重在“度”的把握,要在必然中求自由。其实古人此类书迹中处处都能发现妙处,处处都能给我们启示。2003年出版的我的作品

篆刻学习方法及临摹

篆刻学习方法及临摹 初学治印,同学习书法一样,应以临摹入手。临摹;是学习篆刻艺术的主要方法书法篆刻艺术,不同于其它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可以通过写生,辅以临摹而获得基本的表现技巧。书法篆刻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它自有其本身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临摹。 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篆刻艺术在字法、章法、刀法、款法上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并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其表现技巧。有的人也可在临摹的基础上,。旁收博采,融人他法,而别出新貌,自成一家。 学习篆刻艺术,若不从临摹入手,往往事倍功半,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还不得其要领。甚至容易误人歧途,或沾上市俗妩媚之气,或作板滞唐突之字,始终难以改正,至为可悲可惜。 习篆与临摹不可相互代替。习篆主要是练笔力,临摹主要是认识和掌握在方寸之间印文的规律。习篆是学印的基础,临摹是化篆文为印文,使之合于印文之特点。 临摹的主要对象是汉印,因为汉代是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极盛时代,不论是官印或私印,制作都很精美,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这些作品具有简练、大方、厚重等特点。同时在印面文字处理上,也较规范,多为横平竖直,平稳匀称,易于人门,又易于掌握。汉印的面目,也很多样,在学习汉印的基础上,选取某一特点加以充实发展,也可别开主面。 试观明清以来著名的篆刻家,多奉汉印为楷模,从他们的实践中看,都是从汉印人手,同时又开拓了新路,自成流派。如明代中叶的何雪渔,他广泛吸收

秦汉印,法古而不泥古,苍劲猛利,开皖派之先河。朱修能仿制汉铜印,几可乱真,于印学理论方面,独树一帜)汪尹子专攻汉印,极得其神)仿汉之印,专家也难辨真伪,但他在篆法与结伐方面略参斯篆之法,独开秀穆一路、程遭等人初学文、何,继追秦、汉,善以涩刀人石,作风为之一变,乃开歙派印凤。敬身力追汉印,又不墨守成法,善用切刀,于涩中寓坚挺之意,而汉家精神,跃然毕现。尔后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无一人不是从汉印人门)打下基础,旁收博采,而自开生面。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为篆刻艺术史增添了异彩。因此,我们今天学印,也应从临摹事汉印人手。 临摹,具体说可分为"摹"与叫临"两个过程,两者之间互为联系,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分述如后。 临摹汉印,一般应先摹后临。摹印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摹印,仔细观察,认识汉印的基本结体、字法和笔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逐步掌握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其次,也是为临印作准备,使所临印稿较为准确·再次,摹印也可作为收集印章资料的一种手段,平常见到较为喜爱的印拓,即随时摹描留存,以备日后创作时参考。 (一)选印临摹印的第一步是选印。汉印的种类很多,按其制作工艺分,有铸印、凿印、碾刻的玉印、土制的陶印等,按其使用对象分,有官印)私印、殉葬印、辟邪印等,按其内容分,有姓名印、臣妾印、吉语印、书简印等,按其文体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等,按其艺术性高低分,有好、差、劣等等。因此在临印之前,要加以选择,择眷而从·常见有初学者,以为汉印一切皆好,临摹时不如挑选,往往以劣代优,以差当好,这样学习容易自费力气,说不定还会走弯路。毛泽东说过,我们对待中国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汉印技法解析v1.2

汉印技法解析 第一章汉印概述 中国古代印章约起源于殷商时期,发展到汉代,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先秦时期的官私玺印,我们现在传统称之为古玺,而汉代官私印章则称之为汉印。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 汉印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地位,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具有典范意义的规矩与程式。 学习汉印的规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课。 一部中国文人篆刻史表明,汉代印章建立的规范和程式,并没有束缚后世印人的创造精神。相反,它能帮助后世印人,使他们的艺术创新得到形式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升华。 深入的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需要有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第二章汉印风格的形成及衍变 古代实用印章的风格特征,主要取决于官印。私印的风格体征,基本上是追从官印。因此,研究汉印风格特征,主要是从汉官印入手。 第一节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

先秦古玺和汉印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巨大的。古玺文字奇奥多变,而汉印的文字和布局都是以平正、庄重为基调,由古玺到汉印之间的风格转型,是在秦代统一中国的短暂的15年期间完成的。 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统一文字,并确定"摹印篆"为玺印专用文字。摹印篆为秦书八体之一,它基于小篆的形体结构而稍事方整,并且加入了秦代隶书趋于简约便易的一些笔意,以适应方形印面布局的需要。 西汉初年的官印制度基本上沿袭秦制,也基本上继承了秦代官印的风格特征。 文字笔画愈来愈平正,以致成为一种“方块字”,印面也愈来愈填满,从而使印面上的界格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且成了一种芜杂沉闷的累赘。抛弃界格,标志着笔画匀满、形体方正的汉印风格已真正形成。 大约到汉武帝中期,摆脱秦代官印特征的典型汉印风格便已经成熟了,《霸陵园丞》(图6)、-楚永巷丞- (图7)、-康陵园令- (图8)、-整宫司丞- (图9)等印例,便是汉印风格最初的代表作。 第二节汉代官印的三种历史形态 汉印风格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文字结体由紧而宽,笔画由细而肥,线条由圆而方,印面由不填满到填满。 西汉时期、新莽时期和东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来解读。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过临摹汉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怎样临摹汉印,也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近代印人学习篆刻,有人从汉印入手,也有人从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当,都能有所成就。但是,由于篆刻艺术最基本的一些审美习惯、创作原则和创作技法都包含于汉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汉印,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汉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发展的路子更宽,并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积习,不为门户所囿。所以,大多数篆刻家都认为,从临摹汉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 至于怎样临摹汉印,正如俗话所说的,“各师傅各传授”,方法灵 活,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的目的,从临摹中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得到应该得到的训练。

张九私印 一、临摹汉印的目的 汉印垂范后世,对明清两代直至当代印人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它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这也是我们从汉印中应该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 传世数以万计的官私汉印,是汉印风格的载体,每一方印都能传达当时印风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但也应该看到,在汉印风格流行的八百年间,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风格差异。毫无疑问,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其中 会有相当多的作品属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为了获得最佳效益,临摹汉印时必须根据学习目的选择汉印中的精品作为临摹范本。因此,明确学习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书法入门教程:篆刻艺术的临摹

书法入门教程:篆刻艺术的临摹 篆刻与我国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学习的第一步也是临摹,因为只 有通过临摹,才一能借鉴和继承篆刻艺术传统规则,才能领会篆刻艺 术独特的表现方法。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篆法、章法和刀法 等具体技法,从而使用到自己的篆刻创作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 理解的深入,就能形成自己的篆刻艺术语言。 古今玺印无数,名家林立,从何入手呢?清人吴先声在《敦好堂印论》中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印宗秦汉” 被历代印人奉为圭泉,当然要从秦汉印开始。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 一个书法学习基地。吴昌硕在“俊卿之印”一印的边款中说:“抚拟 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可见,篆刻的学习同书法、绘画类似,先学平正,平正既得,再求奇崛、苍朴,这也是先贤 的经验与告诫。具体来说,印章的临攀应先从汉印中的粗白文印入手,再到细白文。朱文印在汉印中很少,不易选择,能够秦汉封泥代之。 清代赵之谦的印作笔画线条生动流畅,起至转折分明,篆法妥帖,可 作为圆米文印临摹之范印。古玺印为印章之一大宗,一占朴自然、生 动有趣,在学习汉白文印之后,可临习之。 汉白文印的特点 1.就整体章法布局来说,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 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 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来说,以方形为基调,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 笔画来说,平直是其基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 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