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

陕西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
陕西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命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二)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善治秦者先治水”的理念,带领三秦儿女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看到,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防洪体系薄弱,“一江两河一库区”仍是我省防汛心腹大患;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严重,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水利基层服务机构不健全,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水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奋力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兴水治旱不动摇,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深化水利改革,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为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四)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使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民生。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统筹城乡和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努力破解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五)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构建“五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一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和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有效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二是

基本建成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要河流和重点城市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御干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和汉江、丹江重要河段及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三是基本建成农业高效灌溉体系,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完善末级渠系建设,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58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0万亩,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四是基本建成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河湖和湿地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状况得到扭转,重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五是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水利公共管理服务和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

三、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努力突破瓶颈制约

(六)抓紧“双十”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引汉济渭这一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建成三河口水库和秦岭隧洞主体工程,到2020年全面建成发挥效益。尽快建成引红济石调水、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加快建设东庄水库、西安李家河水库、榆林王圪堵水库、延安南沟门水库、咸阳亭口水库等10项重大水源工程,确保大中城市、重点工业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用水需求。开工建设铜川龙潭、子长红石峁、安康洞河、南郑云河、洛南张坪水库等10项中小水源工程,全面增强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供水保障能力和抗御特大干旱的能力。

(七)构建“双网”联合调度工程。以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大型水库为依托,实施联合调度运用,率先建成以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为主脉的关中供水网络,加快建设以延安延川引黄、榆林大泉引黄工程为架构的陕北供水网络,努力把陕西建成水利网络化大省。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供水联通工程,逐步实现区域水源相互联通、水量联合调度,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配置效率。

(八)立足长远抓好规划前期工作。全面加快东庄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抓紧开展榆林大泉黄河引水、府谷岩溶水开发等一批后备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做好黄河古贤水库供水区和南水北调西线受水区规划,争取最大用水配额。切实搞好水利普查工作。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各级财政都要建立和增加水利工程前期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分层次、分梯队建立水利项目储备库。

四、突出防汛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升江河防洪能力

(九)实施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根据渭河特性及沿岸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于大关中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以尽快提升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全面推进渭河防洪保安、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在适宜地区探索建设蓄滞洪区,力争五年内取得重大进展,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为渭河沿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十)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以洪涝灾害多发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为重点,结合偏远山区、易灾区移民搬迁,退田还河,加固堤岸,清淤疏浚,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防洪能力,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突出抓好汉江、丹江流域重点地段治理,对渭南南山支流和安康东坝进行集中治理,2013年汛期前完成国家规划内56条河流项目治理任务,2015年底前基本消除重点中小河流防洪隐患。

(十一)治理小型病险水库。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到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52座小(1)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到2015年前完成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发挥水库效益。

(十二)强化水文气象和防汛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防汛预警工程、气象水文站网改造、水文巡测基地和水文信息化建设,提高雨情、水情、汛情和水质监测预警水平,完善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增强全社会洪涝灾害的防范避险能力。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加强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措施,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专群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水文资料使用管理,确保水文监测资料的可靠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五、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十三)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任务,在泾东渭北等水土资源具备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及排水骨干工程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推广“小工程、大群体”经验,支持发展小水库、小塘堰、小水窖、小泵站、小涝池等蓄水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加强修田造地、中低产田改造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中央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县等项目,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十四)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建设。集中连片,板块推进,加大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度,2012年前全面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加快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完善水质净化和监测设施,依法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城乡供水应急机制。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继续实行供水用电与农业排灌用电同价。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工程保险,推行城乡供水联网,建立维修管护基金,鼓励用水户参与工程管理。

(十五)提高抗旱应急能力。健全抗旱应急调度系统,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旱情、墒情监测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各类抗旱应急预案。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抗旱服务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六)大力发展水电、渔业和移民开发。加强水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监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小水电发展。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模,

搞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大力实施“名优品牌、科技兴渔”战略,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切实抓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大鲵等特色渔业产业。加强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水产品质量监督,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移民扶持力度,加快库区和安置区移民增收致富步伐。

六、推进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

(十七)加快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步伐。认真贯彻新《水土保持法》,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大力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确保南水北调供水水质。实施渭河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以及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减少入黄泥沙,保障黄河安澜。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专项治理项目,控制能源开发区水土流失。鼓励支持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步伐,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十八)强化水保预防监督。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验收和补偿费征收使用制度,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依法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基本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加大对重点流失地区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十九)深入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好森林、湿地、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维护河流湖泊健康生命。高度重视城市水利建设,依托河道治理、土地开发,建设一批防洪达标、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水生态景观和水文化园区。强化污染企业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加大城市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初步扭转地下水严重超采状况。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重点地兴建一批亲水性强、效益显著的水利风景区,提高整体效益和综合功能。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力投入农业部分,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水电增值税政策。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要重点向水利设施建设倾斜。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部分,在现有1亿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市县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以县为单位,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各类水利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衔接,避免重复立项、重复投资,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积极争取国家水利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二十一)全面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加大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力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确保足额征收到位。加强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和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管理,确保全额专项用于水利建设。加大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域和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跨流域及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之间和对重要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占用、损毁水利设施和有效灌溉面积的,要依法予以赔偿补偿。

(二十二)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用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煤油气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费权为质押,贷款50亿元用于农业灌溉设施建设。

(二十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整合水利资产资源,加快组建省级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省政府在资本金、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八、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十四)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渭河、汉江等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经水资源论证而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用水。加快行政边界断面水量水质监测站点和预警系统建设。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优化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强化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封停城市自备水源井,积极采取雨洪水、地表水回灌等措施,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建设水资源调度平台,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积极开展水权转让试点,加快水权制度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五)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水资源浪费。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严格控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大户实行重点监控。切实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工业企业节水管理,推广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节水工业园区、节水厂矿企业、节水校园社区和家庭节水示范工程。

(二十六)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抓紧制定各功能区和市界断面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

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从严控制新建、改建和扩大入河排污口。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和河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加强汉江、丹江流域以及黑河、石头河等重要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加大水质监测力度,积极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工作。

(二十七)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加快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坚持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按行政区域增设水文水资源监测与管理机构,加快组建汉江流域管理局,逐步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并纳入全省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体系,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九、深化水利改革,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八)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巩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将其向小型水利工程和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延伸。积极落实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国有水利工程、设施设备维修养护费和管理经费,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制度改革,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逐步推行代建制。经营性水利工程要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九)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按照“政府规划、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民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专项补助资金。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由各级财政给予补助。深化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三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与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和高扬程抽水电价财政补贴机制。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三十一)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十、加强水利管理,强化水利社会管理职能

(三十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

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完善水利工程投资控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认真做好水利工程和设施确权划界工作,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建立完善河道及岸线利用、管理和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探索和建立河道采沙长效管理机制。

(三十三)加大依法治水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防汛抗旱督查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改革,健全完善水政监察执法体系,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行为。适应水利发展形势需要,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水政执法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落实执法编制、经费、装备,统一着装标识,切实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水政执法监察能力。加强水利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水利法治意识。

(三十四)推进水利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大力实施科技兴水和项目带科研战略,建立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水利科研实力,搭建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和横向互动的科技交流平台。加强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加快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设立水利科技创新奖,加强水利对外合作与技术交流。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流失监测等信息系统,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十一、切实加强对水利改革发展的领导,形成强大的兴水治水合力

(三十五)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河道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市、县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坚持把水利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目标考核,建立水利建设激励惩戒机制。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给予表彰奖励。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2011年作为全省水利建设年,迅速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

(三十六)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提高水利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类专业和陕西省水利技工学校建设。加快李仪祉纪念馆建设,大力推进水文化研究与建设。积极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支持水管单位引进高素质人才,力争给每个县区水利局增加3-5名水利本科专业技术人员,每个基层水管站有1-2名水利大专以上技术人员。加大水利职工培训投入,加强基层水利职工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水利干部职工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七)形成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落

实责任,着力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水利部门要搞好规划、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发改、财政部门要把水利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安排水利建设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国土部门要做好水利工程土地征用和补偿工作;农业、林业、建设、环保、人社、编制、扶贫、物价、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全力支持水利改革发展;教育、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体系,把水利列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加强基本省情水情宣传,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舆论氛围。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2004-2012)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 2004年-201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同时将推进水价改革,稳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力争未来10年水利年均投入较2010年高出一倍,并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农村需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措施。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新土改,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权。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一系列措施。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出财政支农投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1982—2011)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 (一) 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2、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3、意义:文件影响深远。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 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改进农村生产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合作经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搞活商品流通,广辟流通渠道,农业技术改造,广辟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快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文件指出,家庭经营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特点: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这就把农村从上层建筑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3、意义:联产承包制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1. 【总方针+总抓手】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2.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①巩固: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②增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③提升: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④畅通: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3. 【一个推开】在修改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4. 【三个坚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个坚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5. 【三大脱贫目标】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

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6.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重点】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7. 【四个优先】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 ①【干部配备优先】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 ②【要素配置优先】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③【资金投入优先】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④【公共服务优先】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完善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和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题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考点清单+预测试题+考点批注】 一、最重要考点 1、乡村振兴三步走 (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重点】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 3、【重点】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要求: (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2)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4)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5)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6)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 (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地) (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4.立法与其他 (1)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 (2)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3)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4)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 (5)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6)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5、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重要表述 1、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3、【重点】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4、【重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3、【重点】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4、【重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攻方向: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 7、农业经营者队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 8、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 9、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10、特别法人: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 12、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 1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 14、多元投入格局: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 15、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 16、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三、重要建设 1、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海南省南繁基地是我国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南繁育种科研基地 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3、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4、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5、华北地区: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 6、东北地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 四、通用型考点 1、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决胜全面小康攻坚冲刺阶段的一号文件,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推进时期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农村改革再出发的一号文件。 2019年“三农”工作的五项硬任务将助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守住底线,不搞私有化。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总的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具体来说,包括土地承包关系、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和创新经营方式3大重要方面。 1.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要扎实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妥善处理好、化解好遗留问题,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到农户手中,这叫颁铁证、吃定心丸。同时,研究出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的配套政策。 2.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 就是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试点已经实行了四年,要总结好试点经验,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农村有很多“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要探索一些盘活利用的路径。组织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的调查,摸清全国宅基地基本情况,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3.创新经营方式 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突出抓好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落实扶持小农户发展政策,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率和水平。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大事,必须稳慎推进。一号文件也强调,改革要守住底线,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搞私有化,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农村社会稳定,也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本资料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项试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项试题 1.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下列属于明后两年的硬任务的有: ①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③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④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2.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关于四个优先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 B.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 C.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 D.优先建立“三农”经费保障制度 【答案】D 3.下列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是 A.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工作 B.“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C.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 D.对村“两委”换届进行一次“回头看” 【答案】B 4.下列有利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措施的是: A.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B.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 C.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D.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答案】A 5.下列不属于2019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政策措施的是: A.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B.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C.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D.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答案】D

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6、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

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7、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情况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8、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9、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0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一览

辽宁中公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0a14546461.html, 更多公务员资料详情:https://www.360docs.net/doc/0a14546461.html,/?wt.mc_id=bk6403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直至2015年,中央在新世纪已出台了十二个关注 “三农” 工作的中央 “一号文件”,主题如下: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解读中央2017年一号文件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该怎么解读?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开了头、有进展,但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说,“只有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先锋、提供支撑,才能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 每年都有的“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的该怎么解读?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唐仁健说,“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他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唐仁健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

中国历年“一号文件”回顾:2004-2016年主题盘点

中国历年“一号文件”回顾:2004‐2016年主题盘点 来源:互联网 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1月27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一号文件”历年回顾: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2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4年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十大要点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十大要点 主要内容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要点内容如下: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创建优质农产品(13.94,0.10,0.72%)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历年来中央1号文件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近年来的一号文件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6、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7、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情况 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8、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

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文件的中心内容:一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把价格放开;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标志着我国农村从此进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2004—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2016河南银行春季校园招聘历年来看一般在3-5月份左右开始,中公金融人建议考银行的小伙伴们可以早点备考,河南银行招聘网为会为您提供更多春招资讯!供备考考生参考!微信号:hezgjrr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直至2016年,中央在新世纪已出台了十三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2004—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要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要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1. (单选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A. 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乡风和睦、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B.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C. 经济进步、产业发展、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D.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高校、生态良好 参考答案: B 2.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B.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 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的意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参考答案: A 3.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再次聚焦三农,这是连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A. 12 B. 13 C. 14 D. 15 参考答案: D 4. (多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A. 所有权 B. 资格权 C. 使用权 D. 经营权 参考答案: ABC 5.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是重点,()是关键,()是保障,()是基础,()是根本,()是前提。 A. 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 B.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 C. 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 D. 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摆脱贫困 参考答案: B 6.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A. 科教兴国战略 B. 人才强国战国 C. 乡村振兴战略 D. 创新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 C 7. (单选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让农业成为有奔

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总体解读.doc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总体解读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 能的若干意见》。这份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 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大的阵痛,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

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两大板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 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文件提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 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 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 激活要素。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亮点及主题内容精神-中央一号文件2017全文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亮点及主题内容精神:中央一号文件2017全文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这是新世纪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那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亮点重点内容是什么?下面小编整理的2017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内容精神解读,一起来看看吧。2017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内容精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亮点 今年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说了啥,有啥大礼?“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记者特别请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解读。 一问:主题咋定的?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不能再让农产品产出来卖不出去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样开篇,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 啥是“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判断。” 首先,这是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 去年两会期间,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唐仁健表示:“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工收入增长慢了,财力紧张,对农村投入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我们看到,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量、库存量也在增长。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达12324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2500亿斤。这是怎么回事? 究其原因,一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竞争力不够,产出来不见得卖得出去,只好进仓库。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二问:难题怎么解? 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坚守三条底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说。 总体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优不优、效率高不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要着眼农民、关注农民,得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

200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

200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 图解:数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图解:五大关键词读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真经”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4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图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剑指“三农”新挑战破解“三农”新困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 若干意见》 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

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都说了啥? 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提出,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的情况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唐仁健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

历年中央一文件

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从理论上说明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文件的中心内容:一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把价格放开;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村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