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

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
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

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

柳肃[日]土田充义

提要:柳士英是中国近代建筑吏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创始人。

他设计的建筑是当时中国少有的现代主义风榕的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当时中国建筑界的状

况,以厦柳士英留日时目本建筑学界的状况和他在日本所受教育和影响,论证了他的现代主

叉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部分情况厦

其和日本近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柳士荚、建筑思想、现代主义思潮、日本近代建筑、)擎毒

,、

柳士英,字“飞雄”,】89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2年跟随其兄去日本,】920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建筑科,同年回国。1921年人日本人冈野重久在上海开设的冈野建筑事务所工作。1922年与留日同学王克生等人一道在上海开设华海建筑事务所。1923年创造苏州E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担任科主任。此为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建筑科。1927年任职于苏州市工部局,主持苏州市的城市规划。1934年应留日同学刘敦桢之邀去长沙,任湖南大学土木系教授.主持建筑学科。此后历任土木系主任、中南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副校长等职。j973年逝世于长沙。

柳士英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事务完全被外国人所垄断的年代里,他和王克生等人创立的华海建筑事务所是最早的中国人自己开设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他于1923年创立的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即后来的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高等院校建筑学科,标志着中国正规的建筑教育的开端。而且此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此外,在那个中国建筑人才极端匮乏的年代里,他在从事建筑教育培养人才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建筑设计工作。在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的30余年时间内共设计建筑40多座。他的设计风格以现代主义为主,在那个以西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和中国传统式样为主流的年代里,像他这样坚持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人也是为数不多的。

一柳士英的设计风格和建筑思想

柳士英一生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

①参见拙稿:柳士英设计风格的发艟演变南方建筑.1994,3

?70?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这是他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进行探索的阶段,其风格是西洋古典主义。

第二阶段是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20余年间.这是他的设计风格的成熟阶段,也是他一生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主义。从1930年的上海中华学艺社(这是他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第一个作品)到40年后期在长沙湖南大学的一系列校舍建筑设计,体现了他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他一生中的建筑设计也大部分都是这一阶段的作品(表1)。

裹I柳士英设计作品目录

编号建筑名称所在地年代备注】上海局兴纺织厂上海192】

2小学校(名称不明)上海192l

3电影院(名称不明)上海1921

4职工宿舍(名称不明)上海192l

5杭州武林造纸厂(车问、办公楼、仓库等>抗州市拱墅区1922

6南京大高俱乐部南京1922一1930

7南京高等工业学校教学楼南京】922一】930

8苏州高等工业学校教学楼苏州市三元坊1922一1930

9范补臣住宅苏州19221930

10芜湖中国银行安徽省芜湖市19221930

11苏州市城市规划苏州19261926

12上海中华学艺社上海绍兴路7号1930今上海文艺出版社13上海大厦大学校舍和教员宿舍上海1930一一1934今华东师范大学14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中华堂上海1932一1934

15王伯群住宅上海19321934

16长沙电灯公司(车间、办公楼等)长沙市书院路1934

17四省博览会长沙市中山路1934已毁

18长沙商务印书馆长沙市黄兴路1934一】937今新华书店19长沙上海银行长沙市黄兴路19341937已毁

20李文玉金号长沙市黄兴路1934今商店21湖南大学战时l瞄时校舍湖南省辰溪县1937…1945

22秀山交通银行四川省秀山县1938

23中中交农四银行金库和职员宿舍湖南省洪江县I939

24长沙医院长沙市书院路j947已毁

?71?

续表

编号建筑名称所在地年代备注

25蔡复生住宅长沙1947

26湖南大学科学馆改建长沙市岳麓山1946

27湖南大学第一学生宿舍长沙市岳麓山1946

28湖南大学第二学生宿舍长沙市岳麓山1946

29湖南大学第三学生宿舍长沙市岳麓山1946

30湖南大学第四学生宿舍(女生宿舍)长沙市岳麓山1947今幼儿园

31湖南大学第七学生宿舍长沙市岳麓山1947

32湖南大学静一斋教员宿舍长沙市岳麓山1947

33湖南大学集贤村教员住宅区长沙市岳麓山1947

34湖南大学胜利斋教员宿舍长沙市岳麓山1948

35湖南大学至善村教员住宅区长沙市岳麓山1948

36湖南大学工程馆长沙市岳麓山1947—195l今教学北楼37湖南大学图书馆长沙市岳麓山1950老图书馆38湖南大学大札堂长沙市岳麓山1951

39爱晚亭改建长沙市岳麓山195l

40华中理工大学总体规划武汉市1952

41武汉市政府大礼堂武汉市19531954

42中南民族学院大礼堂武汉市1953—1954

第三阶段时间不长,即50年代初的几年间。这几年问主要设计了几座中国传统式样的大型建筑。此后便一直承担教学和行政工作,未再从事建筑设计。

柳士英的建筑思想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就是反对繁缛的装饰,提倡清新简洁的风格。这是他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思想基础,即使在他的早期搞西洋古典主义和晚期搞中国传统式样的时候,也都具有这种简洁的特征。

从几篇文献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脉络。1924年2月17日上海《申报》的一篇题为“沪华海公司工程师宴客并论建筑”的报告明确引述了柳士英关于建筑的思想:“……盖一国之建筑物,实表现一目之国民性,希腊主优秀,罗马好雄壮,个性之不可消灭,在示人以特长。回顾吾,暮气沉沉,一种颓靡不振之精神,时映现于建筑,画阁雕楼,失诸软弱,金碧辉煌,反形嘈杂,欲求其工,反失其神,只图其表,已忘其实①”。此为柳士英在上海华海公司建筑部的一次宴会上的演讲,文中可看出他当时年轻气盛,思想激进,对中国传统建筑持激烈的否定态度。

①引自赖德霖;从一篇报导看柳士荚的早期建筑思想.南方建筑.1994,3.23页

?72?

在他晚年所写的“我与建筑”和“回忆录提纲”中也回顾了他自己当年的思想,说他“憧憬于西方的近代建筑,……只觉得传统式样的束缚力与自己革新愿望不辐适应,特别受着世界大战以后对建筑的净化企图的影响。有些厌恶繁琐的装饰与呆板陈规①,’。看来在他早年或许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或许是由于自己刚刚从事建筑设计只能运用自己学过的书本知识的原因,不得不搞一些西洋古典式样的建筑,但思想上却早已有了简化建筑,净化建筑的现代主义倾向。

当他从事了一段设计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便放手设计起现代风格的建筑来。而且直到晚年仍然坚持着这一思想,这一点从他的“我与建筑”和“回忆录提纲”中也可看出。

柳士英从事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时期,也就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期。众所周知,由于政治的原因,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销声匿迹,直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我们在隔绝30年以后又重新发现现代主义。三四十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候,柳士英是当时为数极少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研究他的思想的来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情况。

二关于柳士英建筑思想来源的推论

柳士英的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来自于他在日本留学时所受的教育和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证明。

第~,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一批从海外回国的建筑学留学生和少量外国建筑师带来的。而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又分为两大派系,一为欧美留学系,一为日本留学系。这两大派系之间可能有一点矛盾。1927年在上海产生了第一个中国建筑师的组织“上海建筑师学会”,翌年扩大并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但这个学会中集中的却全部是欧美留学的建筑师,日本留学的只有荆敦桢一入②。而在这些之前活跃于中国建筑界的留日建筑师已经大有人在。例如和柳士英一同创办华海公司的王克生、和柳士英~同创办苏州工专建筑科的朱士奎、还有被誉为中国公营住宅的先驱的余伯杰o,他们都是前后毕业的东高工同学。为何这些人都和中国建筑师学会无关系,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中国的建筑癖学会成立于i927年,而由学会创办的第一本建筑杂志《中国建筑》则创刊于1932年回。在没有参加学会交流,又没有杂志互通信息的情况下,而且在时间上也早在这些之前柳士英就已经产生了现代主义的意识。

第三,柳士英的建筑观和他在日留学时的老师的思想相同,他的现代主义倾向也和他留日期间在日本传播的西方新思潮、新观念相同。从以上几方面推论,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来源只能追索到他在El本留学时所受的教育和影响。

柳士英.回忆录提纲.甫方建筑,】994,356页

参见:藤森照信,汪坦等.垒调查:东亚近代的都市和建筑.太戚建设株式会社,1996.19l~192页

藤囊照信.汪坦等.全弭查:东亚近代的都市靼建筑.大成建设株式会社。1996.349页

奠彝腻信,汪坦等.全调壹:东亚近代的都市和建筑.大成建设株式会社t1996.19Z页

?73?

三柳士英留学的时代背景和所受教育

考察柳士英在日本留学时所受的教育,首先必须追索到他留学的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和日本当时的建筑教育。

日本最早的建筑教育开始于明治lo年(1877年)设立的工部大学校造家学科.明治12年(1879年)辰野金吾等4名学生毕业,是为日本最早的建筑学毕业生。明治18年工科大学校撤,19年帝国大学工科大学造家学科成立,明治31年改为建筑学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的建筑学教育只此一家。直到明治后期,由于对建筑学人才的需要,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等相继成立。因此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可以说是日本较早开办建筑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此外,东高工又是早年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据日本文部省编纂的《学制五十年史》统计:“据大正十一年五月末的凋查,在七十所大学及直辖学校中有五十所接受了中国留学生。其中东京帝国大学一百二卜|七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一百五十八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一百七十四人,接受的最多“。’。此外从建筑学的留学情况来看,也是东高工特别突出。日本大正年间(1912一】926年)有建筑学科的学校共有十几所,其中6所接受过中国留学生,这15年间(其中两年无记录)从日本各学校毕业的建筑学中国留学生共40人,其中东高工毕业的占了34人,其他各学校仅一两名o。由此可见东高工在中国留学生中的影响是很大的,东高工建筑科在中国留日建筑学学生中的影响则尤其突出。

东高工建筑科创办于明治35年(1903年),明治40年(1908年)开始招收学生,第一期学生毕业于明治43年。东高工建筑科设立之初的主旨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的建筑人才。因为在此之前只有一个帝国大学,每年培养出数量很少的风毛麟角式的人物,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东高工的课程虽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要旨,但仍有相当比重的艺术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中除“制图及意匠(设计)”课以外,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三年级的“工场实习”和一年级的“图画(美术)”课。工场实习占的比重大,显然是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而设的;而美术课占的比重大,说明仍然还是很注重建筑的艺术性。此外,所谓“意匠”在日本建筑学中是一个意义广泛的词。如果它没有和“建筑计划”分开的话,就是指所有的设计,包括平面、造型、式样、细部和装饰图案等。如果另设有“建筑计划”课(即设计课)的话,“意匠”就专指建筑式样、造型、细部和装饰等纯艺术性的东西。这种注重艺术性,注重“意匠”的倾向应该说对后来柳士英注重建筑的艺术风格,而非只注意实用性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到50年代末中国的建筑界已经只讲经济实用,而否定建筑的艺术性的时候,他还发表了《建筑美》的论文,可见其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另一方面,对柳士英有过较大影响的则是他留学日本时的老师滋贺重列。滋贺重列是东高工建筑科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在伊利诺斯大学获建筑学硕士。

D小川博.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笔者泽.不二出版社.1993.248页

。笔者据大正元年到十五年日本建筑学会《建筑杂志'统计.

西引自日本建筑学会.建筑杂志,第19卷(1907年).725~726页(笔翥译)

?74?

他于明治33年一36年(1901--1904年)间设计了东高工校舍。东高工建筑科开创之初他担任科主任①。此外,他还是当时日本建筑学界的活跃人物,经常在《建筑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新艺术运动的真相”②、“我国建筑教育的过去及现在”o、“关于工业学校建筑”④等。他是反对守旧,提倡创新的。而柳士英“觉得传统式样的束缚力与自己革新愿望不相适应⑤”的想法不能不说和他老师的思想有一定关系。

四柳士英的建筑思想与日本的近代建筑思潮

柳士英在日本留学期间(1917—1920年)正是日本的建筑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建筑学界的变化发生在两个方面,或者说是在两条战线上展开。一是西方新思潮的传人与古典主义学院派之间发生矛盾;二是在建筑理论界“重艺术”和“重技术”两种倾向的争论激化。柳士英正是在这一变革时期中留学日本的。

正处在论争的高潮中,他的思想究竟偏向于哪一方我们今天找不到明确论据。从他的设计作品来看,他也设计过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建筑。如杭州武林造纸厂(1922年)和长沙电灯公司(1934年)的厂房等,都是钢桁架结构,这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还是比较少有的(长沙电灯公司厂房还是湖南第一幢钢结构厂房建筑)。这说明他对建筑的技术性问题还是认真钻研过的。但从他的作品总体来看,在技术保证的基础上他是很注重建筑的艺术风格的,只不过他所注重的是一种革新的、现代的艺术风格。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传人日本是在20世纪初,当时只是由少数留学欧洲回国的建筑家带回日本在小范围内传播。最早传人日本并在日本形成流派的是维也纳分离派,其次是德国的表现派。这些思想对那些思想比较活跃的年轻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正在大学学习的建筑学学生。@这些跨越时代而预示着新时代到来的先进思想,对当时求学上进的青年柳士英不可能不产生影响。在他后来的建筑设计中,在当时已经产生的众多西方流派中独独选择了分离派和表现派,他的这种思想的来源就更是不难理解了。柳士英的作品中的分离派和表现派的特征在他3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大量体现。从1930年的上海中华学艺社、到1947年的长沙湖南大学工程馆(今教学北楼),甚至于到50年代初的中国传统式样的湖南大学图书馆(今湖南大学商学院)等都采用了分离派的手法,即多层上下通贯的竖向条窗。

他在“回忆录提纲”里读到上海中华学艺社时说:“在这个建筑上……我仅仅设计十一点清新明快的感性启示,我就把这个建筑套上了Secession式样的框框,全体富于直线条的轮廓,……有三层上下贯穿的条窗和正面四层统一的柱子都富有直线感o。”Secession”

参见馀苏斌.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和柳士类南疗建筑,1994,3

参见日本建筑学会.建筑杂志.第18卷(1905年).328~331页

参见日车建筑学会.建筑杂志,第20卷(1908年),283~286页

参见村松贞次郎等.建筑学大系37?建筑学史.彰国社,昭和43年.94页

梆士英.回忆录提纲.南方建筑,l994,3.56页

参见大川三雄等.近代建筑幕谐,彰国社,1997

柳士羹回忆录提纲.南方建筑,1994,3.56页

?75?

即直线派,也即分离派。在这里柳士英明确说出了自己的分离派倾向。而且这种分离派的手法在他后来的许多作品都有体现。

而在另一些建筑中柳士英叉采用表现派的手法,其主要特点是弧形的、曲面的造型和流畅的线脚处理,具有一种流动感的特征。如长沙李文玉金号的波形墙面、长沙电灯公司办公楼和湖南大学一、二、三学生宿舍的弧形人口,湖南大学工程馆的弧形楼梯间以及上述一些建筑上富有流动感的窗檐线等等。

有的一个作品上同时具有分离派和表现派两种特征,这似乎也和当年日本早期的分离派和表现派是同一批人,其作品也是同时具有分离派和表现派的特征相似。

(作者单位:柳肃湖南大学建筑系

土田充义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参考文献

1.柳士英.回忆录提纲.南方建筑,1994,3

2.藤森熙信,汪坦等.全调查t东亚近代的都市和建筑.大成建设株式会社,1996

3.小川博.中县人B本留学史藕.不二出版杜,1993

4.村松贞欢郎等.建筑学大系37?建筑学史.彰国杜,昭和43年

5.日本建筑学会.建筑杂志,大正元年十五年

?76?

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

作者:柳肃, 土田充义

作者单位:柳肃(湖南大学建筑系), 土田充义(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114562519.html,/Conference_591740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2日

日式风格设计理念.doc

日本房屋设计理念:让住宅与环境共生,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木结构房屋是日本的传统,因为日本是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国家,经济实用便捷。再者日本是多震国家,木结构安全系数高。不过现今的日本保护本国森林资源,木材大多是从国外进口。 日式房屋的特点: 日本式房屋的特点之一——灵活无碍的自由空间。日本式房屋的结构很简单,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3部分组成,讲究一点的,在延伸的屋檐下有条走廊,供纳凉或小憩。房间内部被拉门隔开,方便拉上和开启,这让看起来很狭小的日本式房屋显得很宽敞。 特点之二——陈设简单。日本式房屋均铺有高出地面数十厘米的地板,以便使屋内东暖夏凉,也避免事内潮湿。日本式房间的地板上都铺有俗称塌塌米的草垫。塌塌米是用稻草制作的厚草垫子,上面缝有细席子,长约180厘米,宽为90厘米,做工极为精细。寝室白天表面上几乎空无一物,只是在一边设有壁橱,放置衣服和被褥等物。

特点之三——适合日本人低坐的生活习惯。尽管衣柜,椅子,高脚餐桌等西洋家具已经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但日本人仍然拖鞋走进日本式房间,坐在坐垫上休息,或是围着矮桌用膳 最符合日本人的体型很生活方式。 不同经济层次的日本人居住在不同类别的房屋里。虽说当今日本建造了大量有十几层之高的设备齐全的高级公寓,但每个日本人梦寐以求的仍是购买一块地皮,建造一座日本式房屋。日本人爱用“猫之额”来形容自己住宅的狭小,但言谈之中仍掩饰不了他们为自己能拥有一幢

独立的日本式房屋而感到骄傲的喜悦之情。 日本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这个在中国不适用。因为中国的料理油烟大,厨房必须是封闭式 的,否则整个房间都是油烟味。 日本和式建筑,又称“和样建筑”或“日本式建筑”。13~14世纪日本佛教建筑继承7~10世纪的佛教寺庙、传统神社和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采用歇山顶、深挑檐、架空地板、室外平台、横向木板壁外墙,桧树皮葺屋顶等,外观轻快洒脱。 日式设计风格直接受日本和式建筑影响,讲究空间的流动与分隔,流动则为一室,分隔则分几个功能空间,空间中总能让人静静地思考,禅意无穷。 日式风格特别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借用外在自然景色,为室内带来无限生机,选用材料上也特别注重自然质感,以便与大自然亲切交流,其乐融融 传统的日式榻榻米,朴素、整齐、典雅、宽敞,没有任何装饰,多层压缩工艺使其具有软硬相宜的舒适感,低矮的室内配套,狭窄的使用面积,加上日本人固有的洁癖,使置身于和室中的人们只能赤足活动,无论是品茶、饮酒、进餐、阅读,都必须盘膝坐在室内。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主要参考书目: 1、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成有著:《新编日本近代史》, 2、(日)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 4、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二十世纪日本:从德川时代到 现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04年9月版(此书获美国普利策大奖) 6、(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97年12月版 7、(日)福武直著:《日本社会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82年10月 8、(日)中村政则著,张英莉译:《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吴学义等编:《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时事出版社。 10、张声振等著:《中日关系史(主要是卷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7年版。 12、(清)黄遵宪著,吴振清等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上、下),商务印书馆 14、俞辛焞(tun)著:《日本近代外交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5、殷燕军著:《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周颂伦著:《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1905—1936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日本建筑行业的几点看法

日本建筑行业的几点看法 一、日本建筑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如下一些特点: 1.所有项目都是公司直营; 2.项目部管理人员由公司派遣; 3.公司对项目部实施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 4.材料统一采购和配送; 5.项目经理的作用主要是生产管理,包括协调合作单位、组织生产、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项目风险由公司承担,项目经理的积极性除来自薪水外,主要是事业心和“爱社心”,即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 6.公司总部拥有非常强的管理和支持能力,队伍强大,分公司和项目施工人员精简。 如东京丸之内:Marunouchi Trust Tower项目,地下4层、地上37层,塔屋2层,总建筑面积115371.18m2,最高178.0m,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十几名,施工人员只有80左右。 7.项目主要采用总分包模式,管理层与劳务层分开,专业化程度高。 大型建筑企业完全是管理公司,在各地承接工程,接到工程后组织管理班子,而具体施工大部分分包给专业公司完成。 二、日本建筑工地项目管理的特点 1、日本建筑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施工工艺新、机械化程度高、工程品质好。 1)、为减少现场施工量,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预制件是日本建筑施工工艺的主要特点。 预制件采取流水线生产,构件品质好,观感质量和内在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 如梁、柱、外墙、承重墙体和阳台等均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楼面采用预制和现浇相结合,楼梯为钢结构等。 墙面砖也直接在工厂内粘贴完成,质量好。如墙面砖色泽均一;表面平整、洁净;接缝连续、平直、光滑;阴阳角处搭接正确;特别是阳角采用整块“L”型面砖,无须拼缝等。 2)、预制件在工厂预制成型后,直接运至现场,进行吊装,对工程机械的要求高,但是由于减少了现场的工作量,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 3)、管线不预埋,全部现场安装。 4)、预埋件由于采用了合理、有效的固定方法,位置精确、固定,不会移位; 5)、现场基本不用粉刷,大量使用轻质隔材、墙纸; 6)、柱子预制件之间的钢筋采用特殊胶水连接等等。 7)工序流水搭接施工,如森之台5期工程18层住宅,结构未封顶,10层以下已进入室内精装修,底层、二层室内精装修已完成。这些施工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建筑物外型个性化更容易实现、质量高、工期快、相同建筑面积室内使用面积更大等等。

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发表时间:2019-12-12T10:56:50.3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作者:叶铭清夏晨[导读] 对于传统的延续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对外部和内部的精神内核的探索才是重点,这也是为什么安藤忠雄能成为一代建筑师的原因。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日本建筑世界有名,本文就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日本建筑与创新技术等方面就行了浅析,方便开展今后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日本;建筑;和谐;创新 1日本建筑的意境-禅意空间 自从佛教禅宗思想在日本的传入,便深刻影响了日本后续文化的发展。其中,建筑理念就深受“禅”的影响,慢慢地就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空间设计表达方式,即禅意空间。传统的日本建筑门窗构件中多用纸门和纸窗,而这种纸门、纸窗创造出的空间效果是在追求禅学的一种境界,纸本身就是一种透明而又不透明的材质,而就是因为它这种特性,使光影转落在纸窗或纸门上时,可以撇开自然的具象形状,通过斑驳的光影展开一幅超越自然的禅意画面,而透过纸射入室内的光显得如此的温柔,就犹如一种“禅悟”的朦胧之境。在日本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依旧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让人无处不在感受着禅意空间的空灵之美,就像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其内部的展览空间多用玻璃幕墙来划分,SANAA试图通过玻璃来达到传统纸张材料的效果,光的变化可以减弱玻璃原有的性质,光在透过一层层的玻璃时受到的反射效果是朦胧的,并且更加空幻,整个空间就有了“禅”的味道。SANAA的作品注重人对空间的认知,他们善于运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来塑造出轻盈、流动的禅意冥想空间。与此同时,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同样有“禅”的味道,安藤的作品言简意赅,他所塑造的空间是内敛的,在喧嚣的外围环境中创造一个静谧的自省空间[1]。安藤倾向于提炼有秩序的美学理念,透过自然因素来设计一个个完美的小空间,让人能在其中聆听到自然永恒的脚步声,就像安藤的“水之教堂”一般,整个建筑就是正方形的体块在平面上的重叠。环绕它们的是一堵“L”形的独立清水混凝土墙,墙壁显露着自然的质感,空间略显昏暗,尽头的十字架却是熠熠生辉,整个具象的自然抽象出神性的自然,随着十字架周围的景致随着四季的变化,留下生命时间的无常逝去,而有常就在于空间自然冥想的禅意,是一种经由建筑表达的自然意义。日本建筑设计师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诠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考,即对于禅意空间的表达。 2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图1 住吉的长屋 从日本的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不变的依然是它的建筑理念,即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日本现代的都市化生活,很多建筑师都在思考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安藤忠雄就试着打破原来僵硬的模式,重新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住吉的长屋就是他对于自然的呼喊之作,住吉的长屋最有特色的就是那个天井,这个天井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庭院,这个天井空间的存在是妨碍到在其中生活的人的活动的,一般的庭院天井是个独立的,丝毫不会干扰到人的行为活动,而住吉的长屋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困难,明知如此,安藤为何这样呢?在他的理念里,他希望把自然融入到建筑中,小的空间里也需要一个存放自然认识的地方,有了自然整个空间才不会显得无力,有了自然的空间才是一个“大”空间。日本建筑多倡导这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运用自然中的因素来抽象构成建筑的一部分,使得整个建筑融入自然,形成和谐共生的状态。 3 日本建筑与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设计施工快、解决方案多、建造成本省、完成质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面对都市化加强的情况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同时,日本是个多灾国家,地震和海啸台风灾害频发,这就促使建筑企业去研究加强建筑的抵灾能力,以减少灾害带给人类和建筑本身的伤害。建筑相关技术的创新,也可以有效缓解日本趋向老龄化而缺少年轻劳动力的现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强度,可继续留用年龄大的工人,以降低社会的失业率。通过技术研究创新,机器工人的出现和模式化的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大流,对于善于创新的建筑企业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获得高额的利润。所以,在整个日本建筑行业中,技术创新是每一家建筑企业的首要战略,而一些大型公司相较于小的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占整个公司运营资本的大部分,对于他们而言,唯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他们所谓的创新更多的是对于一项新技术的迅速试验,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需要由时间来检验,还需谨慎。 4日本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其对建筑安全的影响日本建筑在施工进程推进中,由于受到地形,地质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一些具体施工上无法做到规范和标准,这对于建筑本身就会有一个不小的隐患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工程实行分包制,不同门类的工匠混合一起作业,这种移动的作业方式,无法对工人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保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大提升了作业的机械化程度,通过一些机械设备的迅速化工作,降低了工作强度,但同时机械操作的失误,也会对建筑整体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浅析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浅析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发表时间:2012-05-10T11:19:44.58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赵红[导读]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的发展概况 赵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050228 摘要本文介绍了 CASBEE的概况;阐述了CASBEE-住宅(独户独栋)评价工具的评价内容和表示方法;分析了环境效率指标 BEE 的计算和 BEE 分级图、雷达图、柱状图在评价结果表达中的应用;总结了CASBEE-住宅评价工具的特点,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环境 CASBEE 环境效率指标 日本是由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典型的岛屿国家,能源、资源十分匮乏,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头等大事。特别是近年地球温暖化日益严峻、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本政府很早就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引导全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推广。在这方面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相当繁多,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软环境。 1.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的发展概况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是在国土交通省支持下.2001年开始进行研究,主要由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JSBC开发,开发成员来自产(企业) 政(政府)、学(学术界)。自2002 年完成了最早的评价工具CASBEE- 事务所版,2003年7月CASBEE- 新建、2004年7月CASBEE- 既有、2005年7月CASBEE- 改造、2006年7 月出版 CASBEE- 街区建设, 2007年9月公布 CASBEE- 住宅(独户独栋)。2009年4月1日对其名称做了相应的变更,从“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更名为“建筑环境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截止目前先后颁布了针对既有建筑、改建建筑、新建独立式住宅、城市规划、学校、以及热导效应、房产评估的评价标准并即将颁布针对都市的评价标准。 2. CASBEE评价体系 以“CASBEE住宅”为例来介绍一下CASBEE评价体系: 2.1评价内容和表示方法 “CASBEE住宅”评价工具 综合环境性能分项 自身的环境品质 Q(Quality) Q1:使室内环境舒适、健康、放心; Q2:长期持续使用; Q3:使街区房屋布局、生态系统丰富多彩给外部的环境负荷 L(Load) LR1:珍惜使用能源和水; LR2:珍惜使用资源、减少垃圾; LR3:考虑地球、地域和周边环境备注对于L,用 LR(LoadReduction,称为环境负荷降低程度) 来评价对减少环境负荷L所作努力的效果,LR 值越高越好,在计算BEE 值时将LR换算成L。Q得分高、L得分低为好。 由于是从上述各方面进行评价的,所以,用“CASBEE 住宅”评价工具评出的好住宅可以描述为:具备舒适、健康、放心(Q1)且能够长期持续使用(Q2)的性能,珍惜使用能源和水(LR1),努力使建设和拆除时都尽量不产生垃圾(LR2)来减轻环境负荷,在形成良好的地域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住宅(Q3, LR3)。6大项目下又分设中项目和小项目,其权重系数分别由各方面的专家讨论确定。多数小项目内又设有具体的评分点,6大项合计共有54个评分项目。 2.1.1评分和权重系数的设定 各评价项目均以5分为满分,分成 1、2、3、4、5 级进行评分,一般水平为3居中,最高为 5,最低为1。然后,再各自分别按其权重系数加总求和。。各大项间用统计方法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 法设定权重系数,为:QH1:QH2:QH3=0.45:0.30:0.25;LRH1:LRH2:LRH3=0.35:0.35:0.30。 2.1.2评价指标 将评分结果按Q和L分类汇总,换算成 100 分满分,Q的分值高、L的分值低的建筑物就可获好评。在这里,Q与 L具有关联性,比如通过削减采暖制冷用能量来降低环境负荷,L值会降低,但这可能与忍受暑热寒冷相关联,同时也降低了环境品质Q 。因此,为了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CASBEE 将Q和 L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定义为环境(性能)效率:: BEE =Q /L BEE值的高低能够更好地反映对建筑环境的综合评价,只有当Q的分值提高 L的分值降低时, BEE值才会增大。 2.1.2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 “CASBEE 住宅”评价工具将评价结果用BEE分级图、雷达图、6大项的柱状图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表示在一张纸上,直观明了。(1)用柱状图表示各中项和大项的得分:在柱状图中标出各中项的得分,并将该大项的计算结果标注在右上方,各大项和各中项的情况一目了然。6大项共6张柱状图,每一大项一张柱状图。 用雷达图表示各大项的得分情况:将各大项的得分标在雷达图的相应坐 标轴上,然后连成多边形,通过多边形的形状很容易看出各大项的优劣和均衡与否。 (3)BEE值的图形表示: BEEH 值的计算式为: BEEH=QH /LH=[25 (SQH-1)]/[25 (5-SLRH)] 式中: SQH 为 QH 的总得分;SLRH 为 LRH 的总得分 QH 值的换算公式为: QH=25 (SQH-1) LH 值的换算公式为: LH=25 (5-SLRH) 以 QH 为纵轴,以 LH 为横轴作图,将所求的 BEE 值标在图上进行分级和星级评定。若BEEH=2.7 落在 A 区域内,则评为 A 级(四星级),具有很好的建筑环境综合性能。 3. CASBEE住宅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ASBEE 住宅是个很有特点的评价工具,简单、综合性强、可信度高等等。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解读】日本建筑的空间 作者简介 井上充夫いのうえみつお(1918―2002)建筑史家。1942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1945年曾任哈尔冰工业大学建筑系讲师。1949年回国,任横滨国立大学教师,直至1984年退任。 井上充夫采用德国及奥地利美术史学中的“样式论”作为研究方法论,并受到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之影响,以“空间”为关键词考察日本建筑,最终于1962年向东京工业大学提交题为《日本上代建築における空間の研究》(日本上代建筑的空间研究)的博士论文,同年凭此论文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此后,井上充夫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大时代范围,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日本建筑的空间》一书。此书作为日本鹿岛出版社以建筑论及建筑史研究的系列书籍SD 选书的一本,1969年出版后经多次再版印刷。作者以“样式论”的角度解析了日本建筑空间的历史全体发展过程,使得此书不仅作为一部学习日本建筑史的入门书籍,也成为了面向大众的日本古建筑的普及读物。本次推送为此书篇末结论部分的转译,主页菌翻译水平相当有限,请有条件的童鞋阅读原文。注:本推送配图均为主页菌添加,非原书配图,图片除特别说明均为主页菌本人拍摄。1第一阶段实体性

空间上古时期的日本人,与其说缺乏对于建筑空间造型的关注,不如说是对于实体物体存在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大陆文化传入以前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对此的一处证据是,对于柱存在着异常的关注,立独立柱作为信仰和巫术的对象(图2)、对“心柱”“栋持柱”赋予象征意义等现象(图3),均是这种观念的反映。与此相反,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意识则非常薄弱,比如在神道仪式中,人与神的空间并未见有哪怕是最为初步的区分。此现象可以从大尝祭这类古代祭祀仪式和建筑的考察得知。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被认为是日本建筑空间发展史的雏形阶段。图1 日本弥生时代房屋复原静冈县登吕遗迹 图2 长野诹访神社御柱;长野县御柱祭(出处:网络)注:长野诹访神社于境内四角安置“御柱“四根,每七年因更换新柱而举行“御柱祭”,此仪式已被指定为日本无形文化遗产。图3 岛根出云大社(依《日本建筑史图集》P8加笔) 注:出云大社继承了先史时代高床建筑的形式,内部中心柱较其他径宽,被认为作为供奉对象而存在。2第二阶段雕塑性空间大陆文化输入日本之后,建筑从实体性构成向雕塑性构成发展。此阶段所见中心建筑的内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作为主体专有空间的性格。在周围具有回廊或围墙的情况下,围出的院落空间也具有很强的主体专有的性格。在这

浅谈日本集合住宅

内容提示:文章归纳总结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剖析了日本集合住宅的特点,介绍了日本结合住宅的一些理论探索和尝试,以启发对集合住宅诸多课题的思考。 延伸阅读:尝试特性理论探索节能集合住宅 1集合住宅的历史回顾 1.1集合住宅的起源 集合住宅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晰,然而聚居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从迄今的考古成果中得知,公元前1580~1085年在埃及首都锡韦的壁画上描绘着的4层建筑,应该是现有历史资料中最早的多层集合住宅。引自《建筑中文网》 1.2集合住宅的早期发展 欧洲的集合布局入门指南结构化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0114562519.html,/zyzs/198.html 冷热循环模具注塑技术工作原理与技术优点https://www.360docs.net/doc/0114562519.html,/zyzs/198.html 拆电极的原则UG电极设计模块各基本功能https://www.360docs.net/doc/0114562519.html,/zyzs/188.html 住宅有着悠久的历史,集合住宅的普及开始于古罗马时代。在发掘出的古代城市的遗迹中,奥斯蒂亚是保存完好的遗迹,有密集的城市住宅地,其中有许多集合住宅,高5层,规模从小到大,呈街坊型形态,即沿四周道路、围绕中庭建造,但居住性不会很高。1952年马赛公寓作为集合住宅典范问世后,以美国纽约为首,欧美、亚洲各国相继开始大量建造集合住宅。 2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 2.1第一阶段大量建设时期(1950年~1970年) 2.1.1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日本,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最早开发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配置了铁道线和新干线,可以和大阪互通有无。其中设有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例,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1.2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 20世纪60年代后,集合住宅在开发区位上,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逐渐取代了郊外住宅开发;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形态转变为多样化居住形式,人们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大小。对于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就会增加。配合都市中心的再开发,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日渐增加,出现了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 2.1.3丰富多彩的集合住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战后大量化、经济化、快速化的集合住宅造成的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进行了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住宅自身出现了巨大转变,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集合住宅也丰富多彩起来。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的解读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的解读 安藤忠雄(Tadao Ando)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之一,虽不是正统建筑教育背景出身,但凭借刻苦自学,成长为一代大师。安藤忠雄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的注入到现代建筑空间之中,透露出浓厚的“日本味儿”,他通过对自然的尊重、现代建筑材料和几何形体的运用,重视人们对建筑的体验和空间感的营造,创作出富有灵性和禅意的空间,建筑中那种隐约可感知的东方文化,呈现出朴素内敛的文化观念。本文把观察点放在禅意与文化内涵方面进行分析安藤忠雄的相关建筑作品,探索现代建筑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标签:安藤忠雄;现代建筑;传统文化 1、承袭传统文化的当代建筑设计 二战之后,日本为了迅速崛起,广泛学习西方文化与技术,日本建筑师们也不断的寻找、探索日本战后现代建筑的出路。安藤忠雄在找寻现代建筑的出路上,不断的探索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日本的现代建筑该怎样去继承传统文化?安藤忠雄的思索是:“并非继承传统的具体形态,而是继承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并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 安藤忠雄是如何探索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呢?本文通过对他的两件作品“光之教堂”与“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进行分析。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非常成功的作品之一。光之教堂坐落在日本大阪府茨木市的郊区。光之教堂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面与之成15度斜向置嵌入的墙体组成,这一面倾斜的墙面教堂的入口,转变了进入的方式,并与礼拜堂分割开来。教堂内部的地面呈阶梯状下降,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堂建筑,圣坛与牧师不再高高在上,体现众生平等的人性关怀。圣坛后的墙壁仅保留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开口,光线从十字型的缝隙中渗透进来,在黑暗的衬托之下,光的十字熠熠生辉,昭示着光明与希望,自然的光升华为精神的光。强烈的明暗对比,让整个空间更加静穆,圣徒则在这寂静中冥思、顿悟。而透过这宗教色彩的十字型光线,大自然的存在感体现得更加真切。不断变化的光影,记录着时间的流逝,也体现出日本禅文化中时光易逝的人生体悟。 “光之教堂”与传统宗教建筑的空间形式截然不同,通过对场地的悉心观察,巧妙利用建筑朝向,单纯的几何形体、自然化的十字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运用明与暗、光与影、虚与实、自然与人工的对比,创造出丰富的视觉体验,细节之中蕴含着日本禅宗文化的内涵。光影的变换更加渲染出神圣的宗教氛围,将喧嚣的现实世界隔离在外,保留一处人与上帝对话的净土。既自然又抽象化的混凝土盒子教堂,素色的混泥土,没有多余的装饰,尽可能减少开窗,简洁又朴素,美并非从华丽的装饰上体现,而是鲜活灵动的建筑灵魂。这些处理恰恰反映了密斯“少即是多”的设计精髓。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是安藤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坐落在兵库县淡路岛上的真言宗本福寺,属于日本北岭佛教寺院,而“水御堂”则是本福寺的扩建工程。它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 杂谈(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42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本书最吸引人

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80年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 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大阪四天王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飞鸟时代的装束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平城京东西宽 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平城京复原图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 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法隆寺 金堂和塔位于中心位置,绕以回廊,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都体现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撑着檐口,并用变形的万字各自的勾栏和人字拱等。法隆寺五重塔高30多米,为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各层平面向上剧烈递减。塔刹的部分约占总高的1/3,塔中心有一根自下而上的中心柱支撑着塔顶的重量。顶层房檐的一边只有底层房檐的一半左右,相传塔中存有佛骨舍利。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 奈良时代的装束 东大寺(平假名とうだいじ) 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是日本华严宗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摘要: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关键词:耐震,减振,免震,强震观测,振动台 0引言 据我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月3日4时20分,在智利中部发生7.1级地震。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地震一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地震重灾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1]如图1、2所示。然而,频繁的地震灾害,却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自1998年至2007年,日本共发生震级为6.0以上的地震199次,约占全球同等规模地震总数961的20.7%左右,但由其导致的灾害死亡人数仅占世界的9%(中国却占约30%)。由此可见,日本抗震技术体系的先进与完善。 图1 全球地震分布图2 日本周边发生过的地震 1.日本的地理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 2.日本建筑抗震发展历史 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很早日本就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早在一百多年前,1891年浓尾大地震砖结构建筑被毁严重时,就开始探讨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地震破坏。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日本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后,不久,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于1914年发表了《家屋抗震结构论》。首先提出了“抗震结构”的概念,并创造性提出了用“静态”的水平力,代替“动态”的地震力的“度震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为现代结构抗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当代日本学校建筑设计新理念及其启示

当代日本学校建筑设计新理念及其启示 发表于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第二期。 【摘要】学校建筑作为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越来越体现出它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借鉴他国的学校建筑设计,对提高我国的学校建筑设计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就日本学校建筑近年来所展现的新设计理念,从教学空间的灵活设计、交流场所的人本设计、生活场所的温馨设计、生态学校与可持续设计等四个方面,探讨日本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的新理念,及其对当前我国学校建筑设计与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学校;学校建筑;设计理念 【作者简介】邵兴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上海200062)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在关注如何创办优质或一流学校的同时,重建学校文化作为改变学校现状的有效途径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学校建筑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1]越来越体现出它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杜威曾(J. Dewey,1859-1952)说:"想要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环境包括学校建筑对一个人发展的意义重大。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经历二战的惨败,国内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在内全面瘫痪,但不久便迅速崛起。探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便是他们不沉湎于触摸战争的伤痛而将热情投入于教育下一代,大力普及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把培养具有"生存能力"的下一代作为教育目标,包括: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有正义感、伦理观及健康的身体。与此相呼应,日本的学校建筑在"质"和"量"两方面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日本学校建筑的发展与建筑工艺技术的进步,教育理念的发展,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内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不无关系。特别是日本"学校建筑研究会"学者长期有计划、持续不断地总结、研究与预测,使日本学校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走在日本国内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面,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潮流,更好的发挥其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文化功能。 一、日本学校建筑的新型设计理念 1、教学空间的灵活设计 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成为今日摆在日本学校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若从内容、方法、形式、时间等多种学习活动为本位角度考虑,不仅需要配备以多功能为目标、自由度很高的空间,同时,还要从各种活动与场地的利用方法方面,提供可供亲自动手的学习空间,这要求学校教学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必须能够生动而又具体地反映出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认为实施开放教育必须以开放空间为首要条件,必须使学校教学空间多元、充满活力。传统教室限制了教、学的形式,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思辨的学习体验活动。这种单调的空间只利于单一传达,不利于双向、多向的互动,因而不利于团队合作性格的养成。 基于上述考虑,日本从1972年起,从欧美引进开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跳脱传统"盒子群"、"装蛋箱式"的空间格局,开始偏重以教学群的概念来贯穿:如以三个班、四个班或五个班为一个班群;或在一个教室里设置多目的的空间;或拆除班级隔墙,替以隔板、低柜、屏风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空间设计,期望达到以往教学无法满足的要求。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中,教室空间打破过去九乘以七米的传统划一设计,满足了新式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 2、交流场所的人本设计

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

日本之建筑史研究概观 张十庆原载《建筑师》第64期 一、日本东洋建筑史的研究 众所周知,战后的近几十年来,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巨人,与此同时,日本亦十分注重塑造和表现自己的文化形象。在学术文化上,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亦在其中。不懈的努力,深入的研究,广泛的宣扬,使得日本的传统建筑文化及造园艺术,在世界上广为人们所了解和欣赏。要让世界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首先自己要深入研究自己的文化。日本正是这样做的,且卓有成效,日本的建筑史研究就是典型之例。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日本学者精勤努力,学术研究蒸蒸日上,成果斐然,这对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当是一促进和激励。更重要的是,由于日本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其建筑史的研究,对与之关系密切的中国,无疑颇具价值,其中不乏启迪和先进之处,其成果亦值得借鉴和吸收。而中日建筑文化的比较,则更是中日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实,若从大处着眼,从东亚建筑文化体系的角度观之,中日建筑史的研究,必然具有作为整体的内在关联性及已知相通处。 日本的建筑史研究,在对象上有所谓西洋、东洋和日本之分,三者构成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主体。所谓西洋建筑史,指对以欧美为中心的建筑史的研究,与我国的西方建筑史类似;东洋建筑史则主要指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及东南亚建筑史的研究,且日本的东洋建筑史研究,历来是以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日本建筑史研究,则如同我们的中国建筑史一样,是其建筑史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日本这种建筑史研究对象的划分方式,是与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色相关联的。这正如同其整个学术研究亦相应地分为洋学、汉学和国学一样,二者十分类似和相通。本篇所谈论的即主要着重于其东洋建筑史与日本建筑史的研究。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一部日本建筑史也是相当地丰富和复杂,绝非本文这般浮光掠影的浏览所能概括的。且笔者所知亦有限,故仅就其若干方面,略谈几点而已。 所谓东洋建筑史与日本建筑史的研究,日本学者虽有分工,但二者的关系仍十分密切。历史上中日两国建筑文化间特定的源流关系,注定了这两方面的研究必然相互关联,甚至融为一体。在日本,研究东洋建筑史的大家,往往也是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中坚。如日本建筑史学界泰斗伊东忠太及关野贞等诸氏,皆是汉和兼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东洋建筑史的研究是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一领域上,汉和兼治,不失为日本建筑史研究的一个好角度和好方法,同时也是取得更大成就的一个条件。其实,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亦面临着这样一个类似的课题。近年来国内所开展的东方建筑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研究以及建筑文化圈的探讨等,都可视为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任何文化皆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历史上大量吸收外来(中国)建筑文化的日本而言,其建筑史的研究,必然更将溯源、影响及民族化的研究视为重要一环。事实上,日本学者也确实在东洋建筑史研究上,不遗余力,作了大量的工作。 日本的东洋建筑史的研究,开始甚早,本世纪20年代初,其先驱者伊东忠太及关野贞等即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过去,现在和将来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间的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其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回顾2000年历史 传说,秦始皇一统九州,在物质和精神极端满足、沉迷于“万万岁”的契机下,便生出“永恒”的梦想。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奉命寻找不老药的徐福出海东去,一去不复返。疲惫的徐福在茫茫东海发现了块避难所,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文明火种,这就是以后的日本。日本是个岛国,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从此,朝贡和大规模的留学开始,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从唐开始,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认为已经学完了该学的知识,开始和中国商船通商,显得自己与中国同等地位。紧随起来的是倭寇入侵,在东海沿岸一带闹腾,从以前老师学生的关系,一下降到卫士和海盗的关系,其落差之大,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自19世纪初,来自欧洲的帝国黑舰炮席卷了大半个亚洲。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等,一次次被炮火蹂躏。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欧美的先进文化,技术和制度。这就使得日本人,甚至是中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开始质疑。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到1874年,短短的几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再过20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作为这时期的中国人,当真是汗颜啊!190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仅仅几千人,以席卷之势,横扫了中国。当时中国的象征,紫禁城的龙椅都被踩到脚下,传说中的圆明园化成飞灰,一阵风刮得无影无踪。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表明了中国被拖入了世界大战的泥潭,而且这个泥潭很深很大也很臭。30万同胞被屠干净,这还是人干的吗?小小日本,竟构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蓝图,想以海啸般席卷太平洋,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这就是典型的与世界为敌,与人类为敌,试问这可能成功吗?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原子弹就是对日本人最好的赏赐。哼哼,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9年的10月,是一个令每一个国人难忘的日子,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2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紧随美国的脚步,日本首相前来调和关系,修复了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浅谈日本建筑师

淺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丹下健三曾經這樣說過:建築應該蘊含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當2010年建築屆的諾貝爾獎——普利策獎頒給了來自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 和凱撒立衛之時,意味著日本已是第四次獲得這一重大的殊榮,這絕不是偶然。日本建築師地位已經受到全世界的人肯定,日本建築也開始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而安藤中雄作為日本建築走向世界舞臺的第一人,一位自學成功的建築師,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學位,也無得自任何大師的傳授,安藤的成功歸因於他廣泛多方面的閱讀與旅行,親身體驗這些歷史建築而獲得啟發,直到今天他仍持續而不間斷。 還記得最初看到安藤的作品是光的教堂,當時只覺得他是個“用光的好手”,之後,在ABBS上看到了他的那個“幾塊扳組成的博物館”,當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博物館有種頹廢感。大概同學們剛剛接觸安藤的時候都會對安藤混凝土的冰冷產生排斥,至少我是這樣。 雖然有時不經意會接觸一些安藤的東西,但第一印象讓我對他的建築很少細細研究(不過想想那時對哪一位建築師我都是不很瞭解,也沒有很好的去瞭解 哪一位建築師) 直到在建築書店我看到了〈〈安藤忠雄論建築〉〉這本書,是少有的大師的書,這本書讓我對安藤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變化。看完後我從這本書裡並沒有瞭解到的安藤的建築,但卻讓我瞭解到安藤作為一位大師的優秀品質,他謙虛、平和、堅毅,認定了一件事就要努力實現。從此我開始關注他的建築。 安藤忠雄作為有一位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他的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水混凝土運用。安藤的建築一直是對現代主義的批判。他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並對整個現代主義進行批判改造。安藤運用現代主義的材料、語彙以及在建築中具社會影響力的教條,向機能主義偏執的思潮進攻。安藤反機能主義,是對於具有空調和戶戶相對建築的立面,他認為這種舒適建築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聯繫。安藤認為不管空間本身多麼富有戲劇性,其不應該脫離使用者的生活。京都風格的城市住在中的弄巷和傳統日本農舍中泥地的入口是典型的情感空間和象徵性 空間的結合物。那些光線昏暗的弄巷在空間上是美妙的,在使用上,它們在住宅的前面把居住空間和店鋪連接起來。農舍中的泥地空間同時具有象徵性和功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