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狭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和科学社会主义(结论和归宿、核心地位)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基本、最核心内容)

1)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

利益。

2)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eg.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3)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哲学基础)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包括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历史分析和群众路线等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时代产物(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

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a)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

康德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昂

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b)批判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中国化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的源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强烈的渴望。

a)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

c)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

6.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a)必要性: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

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而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

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寝室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

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和共同的意志。

b)做法: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

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

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体能,自觉辨别和地址各种不良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1.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

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回答的不同划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和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唯物主义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气、水、火等实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形式理解物质世界,物质-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人的主观精神力量)、客观唯心主义(天命/天意等)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的问题

根据回答的不同划分:可知论(荀子,世界可被认知)和不可知论(康德,休谟、世界不可被认知或不能被完全认知)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历史观的统一。

5.物质: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哲学范畴),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

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

本特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唯物辩证法体系: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对立统一规律论:及时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0.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斗争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统一性:矛盾的统一属性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这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次要方面

11.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积累);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

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说明中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特的伟大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

变换的过程。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

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2.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途径。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

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第二章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eg.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溶剂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同时,认识,特别是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缺陷:缺乏实践和辩证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实践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一、经济学部分(客观题)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第一段看P145)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是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商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背)(P146)

3、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课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正式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4、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而只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P147)

5、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P147)

6、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综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P148)

7、货币具有五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P148)

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P148)

9、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P149)

10、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P149)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1)

12、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式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P154)

13、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P155)

1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P155)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5、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P155)

16、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P155)

17、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

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P159)

18、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P159)

19、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9)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 / 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20、资本家提高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P160)

21、资本积累(理解P163-166)

22、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看第二段P166、PPT )

23、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的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P167)

24、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169)

25、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相对过剩。(P171)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P172)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看P191最后一段)

28、区别:剩余价值和利润、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PPT)

(1)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②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叫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二者在量上相同,在在质上不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加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①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也称剥削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为:m' =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②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公式表示为:P’=m/(c+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在质上和量上完全不同。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①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②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思考题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阶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为鲜明的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科学性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革命性体现在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科学性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不代表着没有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思考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化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运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一观点,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宗教迷信和歪理邪说,树立真正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

只有坚持世界的物质本原性,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也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去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改造世界)

思考题--------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和意义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 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联系实际,谈谈不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力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必然趋势

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科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根本消除,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

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马克思曾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这样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谈理解)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联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二、(公)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配)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四、(政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人)以人为本,构建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普特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前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后者相反。(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密

马原复习重点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 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 唯物主义(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和唯心主义(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 运动是个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 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5.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 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即人特有 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第四, 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第一 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 机能,意识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二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复习资料

下面的各些页码标注有关于本题的了解大家自己复习的时候记得连书一起看: 谨记 有些在书上没能找到的记得下去百度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哪些?P95第一段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哪些?P160最后一段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时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功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在俄国、中国发生而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呢?(P111~113部分) 4资本家的收入为啥会高呢?P164 资本积累是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高 5.新自由主义含义是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当下的中国有哪些社会现象是类似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特点:(1)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 (2)倡导个人主义 (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4)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5)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6)主张私有化 大家结合他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发展的一些过程就能答二三两问 6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如何理解?P239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法杖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张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7.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缺陷是没有找到社会改革的力量P217最后一段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掲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P217) 8.苏联解体原因是啥?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3)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9.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0.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啥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1.强的国际竞争力不能反映国企的社会主义性质 12按需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24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吧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发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10.十月革命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P221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11.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是社会主义革命最容易爆发的地方P218 12.犯罪是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制度最原始的方式P218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13.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中并不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188 14.经济全球化是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P197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15.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濒死的时期不是资本主义在西欧国家兴起的原因 16.金融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P186 17.资本家利润率越来越高不是资本积累的长期趋势P163 18.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并不是为了计算资本周转的速度P159 23工资的本质是啥?P169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唯一标准。

马原期末复习整理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狭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和科学社会主义(结论和归宿、核心地位)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基本、最核心内容) 1)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 利益。 2)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eg.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3)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哲学基础)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包括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历史分析和群众路线等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时代产物(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 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a)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 康德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b)批判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中国化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的源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强烈的渴望。 a)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 c)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复习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辩证法: 2.形而上学: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联系的概念: 2.联系的特点: 3.运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4.发展的概念: 5.新事物: 6.旧事物: 7.新事物不可战胜原因: 8.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9.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分析法:两点论+重点论 2.唯物辩证法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的原因: 4.对立统一规律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又叫斗争性和同一性。 6.矛盾的同一性: 7.矛盾的斗争性: 8.矛盾的分类: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9.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0.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和谐。 11.矛盾的普遍性: 12.矛盾的特殊性: 13.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5.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6.质: 17.量: 18.度/关节点/临界点: 1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0.激变论(只质变): 21.庸俗进化论(只量变):谷堆论证、秃顶论证(欧姆己得)

22.肯定因素: 23.否定因素: 2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实质:扬弃): 25.事物辩证发展的周期: 26.前进性: 27.曲折性: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客观辩证法: 2.主观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 4.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5.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关系: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活动: 2.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4.实践的基本特征:直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6.虚拟实践: 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1.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唯物主义反映论:亚里士多德“蜡块说”;约翰洛克“白板说”;范美忠。 3.唯心主义先映论:主观唯心主义者:孟子;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