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构建

跨国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构建
跨国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构建

跨国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构建

谢卫红1,蒋 峦2,张招兴3,曾庆洪4

(1.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90;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广东广州 510640;

2.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广东广州 510640;

3.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56;

4.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跨国战略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学习对方的知识与技能,影响组织在战略联盟中学习的因素大致为:联

盟知识的可转移性;吸收联盟知识的能力及组织一系列连结系统的支持等。本文认为报酬体系、组织结构及常

规制度安排等可促进企业的学习与知识的构建。

关键词:跨国战略联盟;组织学习;知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F4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6)08-0119-08

O rgan i za ti ona l L earn i n g and Knowledge Crea ti on i n I n terna ti ona l Stra teg i c A lli a nces

X I E W ei-hong1,J I A NG Luan2,Z HANG Zhao-xing3,ZENG Q ing-hong4

(1.School of Econo m ics&M anage m ent,Guangzhou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510090,China;

PostdoctorM obile S tation,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

2.School of Econo m ics&M anage m ent,N or m al U niversity of South China,Guangzhou510631,China;

PostdoctorM obile S tation,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

3.Guangzhou Radio Group L td.,Guangzhou510656,China;

4.B usiness School,South China Technology U niversity,Guangzhou510640,China)

Abstract:The main goal of internati onal strategic alliance is t o learn partner’s knowledge and technol ogy.The influence fact ors in organizati on learning i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the transferability of alliance knowledge,capacity of abs orbing alli2 ance knowledge,a series of knowledge connecti ons and s o on.The article thinks the reward syste m,organizati onal struc2 ture,management of general syste m can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constructing knowledge in enter p rise.

Key words:internati onal strategic alliance;organizati on learning;constructing knowledge

一、引言

组织学习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认为知识经常是隐性的,难以定价,因此很难通过市场而获得,它需要通过组织的学习而获取。知识一般可分为编码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编码性知识是显性的,可用正式系统的语言进行传播,这种知识通过书本、技术规范、设计等途径获得。而经验性知识是隐性的,深植于企业文化或人的大脑和身体等载体中,很难系统地编辑和交流,只能通过观察、模仿、参与等实践获取,“干中学”及经验学习是获得隐性知识的较好途径。

战略联盟是组织学习,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

收稿日期:2006-02-11 修回日期:2006-08-11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 D0018;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403649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300171;广东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B70102011。

作者简介:谢卫红(1969-),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911

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学习联盟伙伴的经验性知识。通过缔结战略联盟,创造一个便于知识分享、转移的宽松环境,可以使经验性知识有效地移植到联盟各方,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真正达到企业间合作的目的。以组织学习为本质的企业合作动机并不是以资源互补为中心,而是以获取企业核心能力为重要内容。围绕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基础建立的战略联盟,能够适时地调整企业间的关系,促进不同价值观知识和异质文化在企业中的融合,使之成为企业革新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通过学习过程来积累企业知识资产是企业选择联盟合作而不是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跨国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指来自于2个或2个以上不同国家的独立企业为各自的经济利益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的长期合作安排。跨国战略联盟一般分为三种主要形式,即发达国家之间的战略联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略联盟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略联盟。对于战略联盟动因的解释,西方学者们曾从竞争战略(Porter, 1980)、政治经济学(Sterne,1980)、交易成本(An2 ders on,1986)、企业资源(Farj oun,1994&Robins, 1995)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重点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研究跨国战略联盟。Eric W.K.Tsang(1999)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认为战略联盟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学习对方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学习一般体现为通过技术转让获得新的技术;学习联盟管理经验及熟悉新的经营环境等三个主要方面。他还认为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盟中的组织学习,属于一种非对称性学习,联盟伙伴间存在巨大的技能差异,发达国家的联盟企业一般是想获得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联盟企业则主要想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技能[1],这种联合投资存在极高的不稳定性(Bea m ish,1985)。发展中国家的联盟企业将面临发达国家伙伴企业夸大其所拥有的知识价值,同时存在自我知识吸收能力差,导致联盟中的学习受到限制的风险[2]。在学习能力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一方快速吸收合作方的技巧和知识,导致联盟的解散或失败。众多研究表明,大约60%的联盟往往以失败告终(B leeke2 and Ernst,1993;Harrigan,1988),中国许多联盟企业的失败,也验证了此观点。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建立了众多的战略联盟,并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但由于经验不足,相互之间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差距甚大,目标不一致,致使合作流产现象严重。如国内当时著名品牌,北京的“熊猫”,上海的“美家净”,广州的“菊花”,安徽的“芳草”,四川的“双猫”,在八十年代都是响当当的品牌。在九十年代初,他们都纷纷与国外企业“汉高”、“联合利华”、“宝洁”等合资建立跨国战略联盟,最终却是由于学习的非对称性,被“飘柔”、“海飞丝”、“潘婷”、“奥妙”、“碧浪”、“汰渍”等替代,本国企业和品牌都销声匿迹了。

在中外合资企业间的跨国战略联盟中,外方联盟企业基本上采用三步曲,即“合资-控股-独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顺利地实现三步曲,除利益主体与利益目标多元化;双方对公司发展的态度不同等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合资双方谈判实力的变化,即外方在联盟中的谈判能力不断增加。谈判实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双方对知识获取的内容、方式、难度及态度的不同。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经营环境的了解,属于“本地知识”;而外方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由于市场知识的易得性及外方对自有知识强烈的保护意识,致使外方较容易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断加强其讨价还价的权力,一旦合资利益低于独资利益时,则外方马上会采用独资方式。

因此,在跨国战略联盟中,中国企业掌握如何在联盟阶段学习对方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增强自身讨价还价的权力十分重要。

二、跨国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

(一)跨国战略联盟学习的影响因素

I nkpen(1998a)从联盟知识的可得性及知识获得的有效性角度认为,影响联盟成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三大类[3]。一类为联盟知识的可得性,即联盟知识的可转移性;第二类为知识获得的有

021

效性,主要指组织吸收转移知识的能力;第三类为学习连接,主要指联盟企业把在联盟中吸收、获得的知识有效地转移到母公司,变成母公司的能力。他认为,联盟知识的可获得性越强,即联盟知识的可转移性越强,学习连接系统越好,越有利于成功的联盟学习。同时,联盟知识的获得或转移会受到伙伴的防卫、伙伴间的信任、知识的隐喻性及伙伴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可能出于知识外泄的风险而不情愿与伙伴分享知识。如果合作伙伴是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那么,企业就更没动力与伙伴分享知识。因此,伙伴防卫能力越强,联盟知识的可得性越难;反之,可得性越易

间的防卫意图,伙伴间的信任度越高,联盟企业的决策者越感到没有防范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必要,因此,联盟知识的可得性越强;反之,可得性越差。

Peter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4622348.html,nei(2001)就国际战略联盟中,本国企业如何向国外联盟企业母公司获取、吸收知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4]。他认为影响本地联盟企业向外国母公司学习知识的因素有两大类,即理解和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如果这两种能力强,则从外国母公司吸收的知识就越多,这两种能力弱,则从外国母公司学习吸收的知识就越少。外部知识理解和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国际合资企业母公司间信任、与外国母公司文化的一致性、来自外国母公司先前知识、国际合资企业与外国母公司业务联系等因素。他认为,组织间的信任是吸收能力的一个关键部分,信任发挥着社会控制机制和降低风险的作用[5-6]。信任在两个方面与国际合资企业学习密切相关:一个是承担风险的意愿,这是开放和共享有价值机密信息和知识的先决条件[7-8];另一个是信心和“自制力”即相信伙伴不会在你控制之外做出有损自己企业的事情[9]。因此,国际合资企业合作关系的信任度越大,所有合作方共享和交换信息的意愿就越强烈[10-11]。

John Child(2001)则认为,影响国际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的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合作者的学习意图,另一种是联盟企业学习的能力[12]。合作者学习意图越强,在联盟中学习的知识越多,反之,越少。他认为企业如把合作视为一种学习机会,这样,合作者变化会相当大,这些变化对他们实际上能学到的东西有重大的影响。有的联盟企业只把联盟看成一种过渡性工具,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这一工具去得到对方的技术,提高其竞争地位,而不是长期合作。Ha mel(1991)指出,为了实现联盟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合作者必须重视学习,并有意识地思考怎样学习[13]。在学习过程中,组织的学习能力受组织转移能力、接受能力、核心能力以及过去经验的影响。转移能力是指知识从一方转向另一方的能力。一般,显性知识容易转移,而隐性知识难以转移。同时,组织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越强,学习到的东西就越多。当合作企业内成员对相应的一方抱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时,他们对对方的观点、见解的接受能力就更强;核心能力指与联盟合作时,必须在技术、系统和战略三种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能力。如果合作双方不能从战略上认识到联盟的意义,则会降低合作双方相互交往的层次。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利用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就需要系统层面的能力,如从整体上重新配置企业的能力、资源及结构。技术能力指合作者需要拥有吸收应用新技术知识的能力,考虑到现代知识的复杂性质,特别是多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往经验指原先联盟形成的经验及与同一伙伴合作的经验。以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进入联盟内的成员所具有的相关经验,并认为情感障碍因素也会对联盟内合作者学习意图及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如不信任等因素。

(二)跨国战略联盟学习类型

对于国际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的类型,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认为,联盟可分为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两种形式[14]。因而联盟学习目标也可分为合作双方相互补充和相互竞争的目标(Mody, 1993)。“竞争性学习”称为一种学习竞赛(Ha mel et al.1998,Choi&Lee1997,Khanna et al.1998, Larss on,Bengtss on,Henrikss on,&Sparks,1998),是

121

指合作双方试图扩大对集体学习的共同成果占有率,当一方学习能力强,达到学习目标后,联盟也就很难维持下去,这种不对称学习取决于联盟双方的谈判权力,最有谈判权力的一方会创造有利于自身获得不对称学习的条件(Ha mel,1991)

[13,15-17]

。合作性学习(Dowling,Roering,

Carlin,&W isnieski .,1996)指联盟建立于双方合

作的基础之上,当联盟双方并不认为彼此存在本质上的竞争或不具有长期的不相容利益时,就会产生合作性学习

[18]

。合作性学习是与伙伴共同学

习,共同处理组织间合作本身的知识。

Eric W.K .Tsang (1999)从战略联盟伙伴的学

习目的出发,从组织学习干中学和经验学习的视角,将国际战略联盟的学习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即对称性学习和非对称性学习。对称性学习又可分为相互学习和非相互性学习;相互学习中又可细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学习

[1]

(见图1)。从伙伴

是否具有相同的学习目标这一视角,将联盟学习分为对称学习和非对称学习。如果联盟伙伴都有相同的学习目标,则称为对称学习,而联盟双方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则称为非对称学习。非对称学习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战略联盟中。因为两个伙伴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能力差异,一般发达国家看好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及广阔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技能。如前所述把对称性学习分为相互学习和非相互性学习。相互学习是指伙伴双方都想从对方处学习技术的情形;而非相互学习是指联盟伙伴都只是为了获得联盟经历,而非

学习对方的技术技能;在相互学习中,从伙伴双方利益的角度,再将其分为竞争性学习及非竞争性学习。竞争性学习涉及到联盟双方在产品线和顾客组合中属于强烈的竞争对手。非竞争性学习主要指伙伴间不是直接的竞争者;或他们不是在预期的市场上直接竞争;或尽管他们是直接的竞争者,但他们没有带任何竞争意图进入战略联盟,在这种情况下,联盟被看作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相互学习(竞争或非竞争性学习)比非相互或不对称学习的意图更强、学习效果更好;与其他类型的学习相比,从事竞争性学习企业间的信任水平低、学习障碍多。在这四种模式中,竞争性学习与非对称性学习的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较低。

三、跨国战略联盟中知识构建的制度安排我国企业大多数的跨国战略联盟学习都属于非对称性的联盟学习,发达国家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与技术,而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与廉价的原材料及劳动力。由于我国企业所拥有联盟知识的易得性及较弱的知识保护意识,导致外方企业很容易学习到我国联盟企业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导致结束联盟,外方企业成立自己的独资企业,我国企业在联盟学习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为增强我国企业的知识学习能力及与外方联盟企业讨价还价的权力,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尽早学习到外方联盟企业的知识与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在跨国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中的知识构建

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L indhol m ,1997)[12]

。第一

个阶段为转移阶段,

指合作者向联盟企业将现存

图1 战略联盟中的学习类型

2

21

技术、知识或管理经验输入到联盟企业组织内,这是联盟企业知识构建的前提。第二阶段为新知识产生阶段,即通过对合作者及其成员所提供的不同知识信息加以整合而产生的新知识。第三阶段为构建新知识阶段,即将联盟中获得的知识在母公司内化,并运用到公司的其他领域。因此可以看出,跨国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与知识构建是联盟企业母公司所进行的一系列系统化、目的性较强的活动。母公司在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活动中的知识学习与构建,可通过制定政策、设计结构和流程等手段,使联盟企业和母公司之间产生知识传递,从而促进公司构建新的知识与技术。跨国战略联盟中的知识构建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绩效报酬和层级报酬体系的制度安排提高联盟企业知识构建能力

母公司如想在跨国战略联盟中得到学习,并构建新的知识,首先必须在体制上鼓励在联盟中学习。对于被派到联盟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母公司应以层级为基础的报酬体系进行管理与考核,鼓励在联盟企业工作的员工相互学习,从而为联盟知识的构建提供基础。报酬系统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层级为基础的系统,另一种是以绩效为基础的系统(Kerr&Sl ocum,1987)[22]。报酬系统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设计工具,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组织的学习,对学习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报酬体系对组织中的员工会产生一种行为导向,鼓励组织员工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企业怎样使用报酬体系培养内部学习的实践将对后一阶段从联盟伙伴中进行外部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系统和以层级为基础的报酬系统,它们在目标、适用范围、评价指标上各不相同,因此,利弊各异。如企业在激烈的细分市场上进行竞争或企业离总部较远,无法与其他公司或母公司分享信息、资源等,则采用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系统较为有利。因为它关注短期的目标,或探索新市场以获得一定的经验,在评价标准上以定量考评为主,主要考察投资回报、市场份额等财务指标。它鼓励管理者能够快速解决较尖锐的问题,并快速获得高绩效回报。因此,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十分重要。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系统中,管理者更多地关注短期的业绩,而非长期的业绩;更多地关注财务绩效,而非学习、创新等能力绩效。它不鼓励员工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鼓励以团队为基础和跨部门的活动,因此不利于组织间对“干中学”等隐性知识的获取。而联盟中最重要、最具有价值的知识通常都是隐性知识。

以层级为基础的报酬系统关注长期绩效和组织能力的获得。在评价标准上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如团队绩效、与他人或单位合作;与顾客、供应商长期关系的培养等。同时,辅之以利润、市场份额、成本节约等财务指标。以层级为基础的报酬系统鼓励跨正式组织边界,促进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转移和流动;鼓励发生在组织之外的组织学习,因此,在国际战略联盟中采用此报酬系统有利于从联盟伙伴中学习,但它最大的弊端是决策缓慢,团队间的许多决策都必须经过协商后才能作出。在国际联盟中企业长期使用以层级为基础的回报系统,有利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二)通过设立母公司战略联盟管理部的制度安排传递与构建联盟知识

与大多数财产不同,组织知识通过分享是可以增长的(Quinnetal,1996)[23]。在知识创造的“螺旋”里,知识在组织中是向上流动的,即从个体层流向群体层,然后上升到组织层。当知识“螺旋”上升时,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Nonaka (1994)[24]。企业的重大挑战就是发展联盟的学习潜能,营造一种企业分享知识、交流和扩展知识的氛围。使原有知识与联盟知识发生碰撞,从而产生与构建新的知识。

无论是把联盟内的知识融入母公司,还是将母公司有用的知识融入到联盟内,都必须通过知识连接把联盟和母公司的知识连接起来。在联盟里,分配到联盟内的管理者将接触各种知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管理者将构建出一些以学习为基础的新工作方法贯穿于联盟之中。知识在联盟内螺旋式地向上流向母公司组织层,所以各组织

321

层之间必须有知识连接。使联盟管理者个人的观点和经验传递到组织中,或传递到母公司中。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决策、信息、知识流动的渠道,因此,公司建立一种把国际战略联盟中获得的知识转移到自己内部的联盟结构特别重要。(An 2dre w C I nkpen,1998)联盟企业与母公司间的互动

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机会,同时为新知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3]

。因此,在母公司

中设立一个比其他职能部门略高的战略联盟管理部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有利于整个公司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对联盟企业新知识吸收的管理与构建;联盟企业应该相应地设立一个联盟管理部,或联盟管理人员,以便于联盟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与发现,并及时与公司总部汇报、沟通;这将有利于合作企业更有效地学习联盟知识,构建新知识;战略联盟管理部将发挥联盟知识向上传递、连接的作用(见图2)。

(三)通过常规制度安排提高联盟企业知识学

习与构建的能力

虽然联盟知识是可取的,而发掘联盟学习的潜能需要的不只是在联盟中参与,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组织学习是关系到各组织层次和活动的复杂过程。联盟知识的管理与构建围绕联盟企业与总部之间展开,可通过人员安排,活动记录及互访制

等实现。

1.人员安排。从总部的角度来看,为了便于

联盟企业向外国伙伴企业学习,在安排人员进入联盟企业时,就必须考虑到技术人员在技术上是否与外国联盟伙伴的技术有无关联性,或考察技术人员在接受联盟伙伴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存在多大差距,可提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便缩短在联盟中向伙伴学习技术的能力差距。这样,派往联盟中的技术人员可以很顺畅地接受或感知伙伴的技术信息。派往联盟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是具有以前联盟经验,或具有较强沟通、观察能力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对联盟的知识进行管理、总结及创新,并及时输入到总部,总部又及时对联盟中的信息、知识进行识别、整理、汇编,产生新的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它的下属公司(见图3),有意安排的知识连接能缩短存在于母公司组织和他们联盟之间的距离。

2.活动记录。对联盟知识的管理,也可从活

动记录着手。联盟管理者可将联盟中的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传递给相关联盟管理部门。“每一个事件都可作为学习的内容”(Handy,1994),将“有用

的经历(经验)及知识”呈报给联盟管理部,再传递到总部是很有必要的

[25]

。它们在组织记忆中是持

久的记录,具有客观性和永久性。这样,

有利于联

图2 母公司与联盟企业的组织结构图

4

21

图3联盟知识的管理与构建综合图

盟知识的传递与管理,并在实践中产生与构建新的知识。

3.制定总部管理人员与联盟管理人员的互访制及轮岗制。总部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参观、访问联盟企业的厂房、设备、管理方式等,组织学习与讨论,以便及时学习、吸收联盟伙伴的先进技术、经验与经营理念,它是总部的管理者获得联盟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因为个体知识本质上是脆弱的,新的知识由于没有与原有知识的相关性而被忽略,或者看成是不相关的。有了知识关联性,新知识得以生存和整合,从而成为组织知识基础的可能性才会高。因此制定联盟管理人员与总部管理人员的轮岗制,使已经在联盟企业干过一段时间的管理人员回到总部,便于对在联盟中学习到的零碎知识或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构建新的知识。而将总部管理人员安排到联盟企业中,使联盟管理者的学习目标、意愿更强,更利于向外国伙伴企业学习。当然,这种方式有赖于联盟合作伙伴的认可。

此外,对于国际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总部战略与联盟企业战略的一致性或关联性会对联盟中的组织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总部领导对联盟学习的重视,培育企业创新的文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小结

在跨国战略联盟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联盟企业,一定要特别注重学习能力及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注重报酬体系、组织结构及常规制度安排等一系列制度、机制的设立与采用;注重总部战略与联盟战略的一致性或关联性及创新文化的培养。

参考文献:

[1]Eric W.K.Tsang.A Preli m inary Typol ogy of Learning in

I nternati onal Strategic A lliances[J].Journal of World Busi2 ness,1999,34(3):211-229.

[2]Bea m ish,P.W.The Characteristic of Joint Ventures in Devel oped and Devel op ing Countries[J].Colu 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5,20(3):13-19.

[3]Andre w C.I nkpen.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 on Thr ough I nternati onal Strategic A lliances[J].The Acade my of Manage ment Executive;Nov1998;12,4;AB I/I N F OR M Gl obal pg.6

[4]Peter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4622348.html,ne,Janee.Salk and M arj orie A.Lyles.Ab2

521

s or p tive Capacity.Learning,and Perfor mance in I nternati onal Joint Ventures[J].Strategic M anage ment Journal,22:1139 -1161(2001)

[5]Gulati R.Does Fa m iliarity B reed Trust?The I m p licati ons of Repeated Ties f or Contractual Choices in A lliances.Acade2 my of Manage ment Journal1995.38(1):85-112.

[6]Fl orin J.The Case for Nonequity I nterfir m Cooperative A r2 range ments.I n Cooperative Strategies:North American Per2 s pective,Bea m ish P W,Killing JP(eds).New Lexingt on Press:San Francisco,CA;1997.3-24.

[7]Makino S,Deli os A.Local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er2 for mance:I m p licati ons f or A lliance For mati on in A sia[J]. Journal of I nternati onalBusiness Studies,1996.27(5):905-927.

[8]I nkpen AC,Beam ish P W.Knowledge,Bargaining Power and I nternati onal Joint Venture I ns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 ment Revie w,1997.22(1):177-202.

[9]Barney JB,Hansen MH.Trust w 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1994.15:175-190.

[10]M ayer RC,Davis JH,Schoor man F D.An I ntegrative Model of O rganizati onal Trust[J].Acade my of Manage ment Review,1995.20:709-734.

[11]Chiles TH,M c Mackin JF.I ntegrating Variable R isk Preferences,Trust,and Transacti on Cost Econom ics[J]. Acade my of M anage ment Review,1996.16:73-99.

[12]John Child,通过战略联盟方式学习.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13]Hamel,https://www.360docs.net/doc/0f14622348.html,petiyi on for Competence and I nter-part2 ner Learning within I nternati onal Strategic A lliances[J].Stra2 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1991,12:83-103.

[14]Mody,A..Learning thr ough A lliances[J].Journal of Econom ic Behavi or and O rganizati on,1993,20:151-70. [15]Choi,C.J.&Lee,S.H.A knowledge-based V ie w of Cooperative I nter organizati onal Relati onshi p s[M].San Fran2 cisco,C A:The new Lexingt on Press.1997:33-58.[16]Khanna,T.,Gulati,R.,&Nohira,N.The Dyna m ics of Learning A lliances:Competiti on,Cooperati on,and Relative scope[J].Strategic M anage ment Journal,1998.19:193-210.

[17]Larss on,R.,Bengtss on,L.,Henrikss on,K.,and Sparks -Graha m,J.The I nter organizati onal Learning D ile mma:Col2 lective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Net w ork Devel opment [C].Working paper22,I nstitute of Econom ic Research,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ment,Lund Univers.(1994.

[18]Dowling,M.J.Rocring,W. D.,Carlin, B. A., &W isnieski,j..Multifaceted Relati onshi p under Coopetiti on: Descri p ti on and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 ment I nquiry, 1996.5(2):155-167.

[19]I nkpen,A.C.and D inur, A.Knowledge M anage ment Pr ocesses and I nternati onal Joint Ventures[J].O rganizati on Science.1998.

[20]LylesMA,Salk JE.Knowledge acquisiti on Fr om Foreign Parents in I nternati onal Joint Ventures[J].Journal of I nterna2 ti onal Business Studies.1996.27(5):877-904.

[21]I nkpen,A.C.,Bea m ish,P.W.Knowlegde,Bargaining Power,and the I nstability of I nternati onal Joint Ventures[J]. Acade my of Manage ment Revie w,1997.22(1):177-202. [22]Kerr,J.&Sl ocu m,J.W.J r.M anaging Cor porate Cul2 tures thr ough Re ward Syste m s[J].Acade my of M anage ment Executive,1987.1:99-108.

[23]Quinn,J.B.,Anders on,P.and Finkelstein,S.Leveraging intellect[J].Academy of Manage ment Executive.1996.10,7 -27.

[24]Nonaka,I.A Dynam ic Theory of O rganizati onal Kno2 eledge[J].O rganizati on Science,1994.5,14-37.

[25]Handy,C.Managing the D rea m.I n S.Cha wla&J.Re2 nesh(Eds.),Learning O rganizati ons:Devel op ing Cultures for Tomorr ow’s Workp lace Portland[M],OR:Pr oductivity Press. 1994.44-55

(本文责编:海 洋)

621

企业战略联盟案例的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 一、战略联盟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这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走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其中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组织关系中的制度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自从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e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eI)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以来,战略联盟就成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如美国的IBM、摩托罗拉及苹果公司之间的联盟,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竞争和需求的不确定性来开发和普及P0。er Pc芯片。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电器公司通过各种产品不同定位的协议与合作,各自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我国,1998年8月,新科、上广电、熊猫、广东万燕4家在上海宣布成寺DVD联合体。2000年5月,中国最大的洗衣机生产企业小天鹅集团和中国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科龙集团宣布结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战略联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战略联盟不仅包括股权合资企业,还包括生产、营销、分销、RInD的非股权协议。战略联盟与合并或兼并是有区别的。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说: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并购意味着投人大量资金,全盘接受对方企业的全部各类资产,操作复杂、风险很大;而战略联盟却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它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些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对相容的要求是部分的、有选择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选择,组建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具有快速、灵活、经济等优势,因而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 二、成功案例分析 1.案例讲述 英国罗弗汽车公司与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战略联盟。 罗弗公司最初是英国政府拥有的一家汽车厂,因多年亏损,英国政府不愿意再向其提供资助。此时世界汽车市场经过几年的增长之后达到稳定状态,如果要想增加市场份额,就要有能力生产新车型。罗弗公司曾寄望于Metr0车型,但由于质量不稳定没有达到目标销售量。此后罗弗公司想在它的生产线中增加新品种以填补中低档细分市场中的空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时间,也无法实施这一计划。世界汽车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后,被全球汽车生产巨头所控制。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销售网的强大销售能力,再加上对新型车的准确判断,都成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条件。但罗弗公司恰恰缺少这些成功的因素,被美国政府视为英国工业的

1-我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我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 我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作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加快自身企业实力的壮大,有条件构建企业战略联盟的企业必须着手实施这一企业成长战略。分析中国企业实施企业战略联盟的必然性,也即可以了解中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动机,这大致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 1.1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内部动因和利益 只有了解企业构建联盟的动因,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形成联盟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研究开发新产品、市场营销、分销或管理,或者是加强协作,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等等。了解双方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原因,可以提高企业战略联盟成功的可能性,从而鼓励人们继续支持此类关系。企业采取合作对策构建企业联盟对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以下益处: 1.1.1 资源方面 1)优化资源配置。企业战略联盟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各企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交换所需的特定资源。联盟各方利用协调、合作效应,在资源的交叉、融合中创造出高附加值的结合效应,从而使企业赢得强大的竞争力,增加新的市场机会与赢利机会。 2)获取外部资源。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持续的源泉是企业所拥有的稀缺性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是企业发展现有资源,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联盟,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先进级别水平,变得更具竞争优势。 3)实现规模经济。当合作各方可以共享便利条件、设备等资源的时候,在联盟关系中实现规模经济就成为可能。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产品的成本便会下降并维持在最低点,从而实现企业以低成本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经济现象。企业联盟是企业争取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而在之后的几年中,除了2005年,克莱斯勒曾短暂地再度辉煌过外,整体业绩都乏善可陈,这也难怪,戴姆勒-奔驰公司于2000年就开始酝酿出售克莱斯勒的企图。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 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起初对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 1、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2、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战略类型是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企业战略-战略联盟驱动机制及构建策略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战略联盟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日益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所关注。本文在阐述战略联盟的含义和分析战略联盟动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时应着重注意的几个方面,以期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战略联盟动因国内企业启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新的形势,我国企业既要参与国内竞争,同时更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造和观念更新,走联合、协作的发展道路。因此,构筑战略联盟就成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选择。 战略联盟的概念 战略联盟概念最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J.Hop land和管理学家R. Nigel提出的,合资公司是早期战略联盟问题研究的焦点。研究者们从分析合资公司战略需要入手,根据企业和产业的规模大小,研究分析了联盟的影响范围。经研究发现一些制造企业和大型公司都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断定寻求市场能力可能是建立联盟的一个重要动机。后来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补充,认为联盟不仅是一种战术行为,还包括战略意义上的资产和技术合作。联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的相互学习。还有学者提出,战略联盟常常是出于希望获得技术和资源、控制不确定性和风险、处理环境动荡等方面的考虑而做出的选择。随着对战略联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Michael.E. Porter认为“联盟是和其它企业长期结盟,但不是完全的合并,比如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和供给协定等等。联盟是指同结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战略联盟。Stuart,TobyE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资源的异质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资源的互补性,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这是一种企业资源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把战略联盟界定为一种资源整合的组织行为。在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的高技术领域,这种资源观主导的战略联盟比较普及。BeamishKilling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系统。John Child也认为,战略联盟指企业之间为了提高合作双方的能力以达到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这是一种企业能力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经济学界定。Sierra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由很强的,平时本是竞争对手的公司组成的企业或伙伴关系,是竞争性联盟。这种观点强调战略联盟的竞争性,从战略联盟的合作表象下揭示其竞争的根本属性,视战略联盟为一种合作竞争组织。 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由美国西北大学Gulati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间交换、共享或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自发性活动。它们可以是一系列动机或目标推动的结果,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可以建立在企业纵向或横向的界限上。这一定义彻底摆脱了早期战略联盟定义中对组织形态的制约,把战略联盟的界定范围进行了延伸和扩展,提出了战略联盟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两个或更多独立的企业、为了实现双方企业的既定战略目标并共享联盟所带来的利益、可以以多种不同的组织形态存在(横向和纵向)。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动因

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 择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格局由原来“****化”(美、日、韩)转变为“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1999-2000年又下降到%,2001年又回升到%,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2001年达%。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推行“绿色管理”战略。随着人类对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跨国公司积极推行“绿色管理”,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如采用新技术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变普通商品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结构模式浅析

企业战略联盟组织结构模式浅析 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在建立战略联盟之初需要选择战略联盟组织结构。合适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战略联盟的运行和管理。不同的联盟组织结构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不同类型的资源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本文从企业投入的资源类型和联盟所面对的风险两方面,分析了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联盟组织结构,为企业管理者选择联盟组织结构提供了理论指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竞争中合作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法宝。战略联盟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工具。然而,战略联盟存在很多问题。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在50%以上。尽管影响战略联盟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选择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战略联盟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风险和资源,围绕不同类型资源及风险的特性深入分析,为企业选择合适的联盟组织结构提供依据。 一、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 企业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等战略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组织。战略联盟组织形态的演变体现了战略联盟的发展历程。战略联盟经历了从长期契约到中间组织再到战略联盟的连续发展过程,目前出现了多种战略联盟分类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股权式联盟和非股权式联盟。 股权式联盟按照企业持股的比例可分为合资企业联盟和持股型战略联盟。股权式联盟通过联合各企业股份资金投入,将联盟各企业的利益紧密联合在一起,壮大联盟的实力,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合作,扩大企业的合作范围。同时以股份为纽带约束盟员,能增强盟员间的信任度。企业自身的业绩与联盟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本企业的经营效率,也要支持盟友的业绩成长,从而使联盟各方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非股权式联盟是以协议为基础的合作方式,按照协议对盟员的控制程度可分为单边契约和双边契约。由于不涉及股权参与,而协议又具有不完全性,因此对盟员的控制程度较差,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度也比较低。同时以协议为纽带的合作方式,使盟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信任,当联盟关系出现问题时需要修正协议,带来较高的谈判成本。 二、战略联盟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 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模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资源和风险是影响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对联盟投入的资源不同,大体分为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和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不同的资源类型决定了企业对联盟结构模式的选择偏好。在联盟运营管理阶段,企业总会遇到不同种类和程度的风险。由于联盟组织结构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不同,所以企业对每种联盟结构的选择偏好也不同。 (一)资源因素 资源在战略联盟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联盟结构模式。企业通过联盟形式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战略联盟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战略联盟 内容摘要: 国家经济的发展得力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联盟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形式,在经济发展中承担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战略联盟理论的影响。成功的企业联盟依赖于对联盟正确的管理。目前,中小企业无论是在发展环境方面还是在内部经营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政策目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约束,使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是客服中小企业资源不足、气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意向明显没有大企业强烈,这说明中小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战略联盟去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中小企业对联盟与合作不热衷不仅是因为情感上与文化上的障碍,更是因为对建立联盟的有关问题了解不够。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 政府管理部到位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上,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的机构。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系统和长期的战略,也缺乏对中 小企业独立的政策体系。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尤其在税收方面,作为我国主体税的增值税,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税制设计上存在不尽合理之处,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高于大企业,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资金来源渠道部畅通能获得政府扶持和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少,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偏弱。银行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更为严格,

一般都要求贷款中小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又由于抵押财产变现难等风险因素,银行一般不愿意接受财产抵押。 技术支持不足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一方面来自政府有关机构的技术指导服务;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展开协作的形式进行。而中小企业来自这两个途径的技术支持均显不足。 市场竞争秩序混乱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市场混乱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制定竞争规则是当前各级政府急需要做的工作之一,也是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体制改革缓慢尽管近来政府加大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力度,但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内部管理松散、缺乏竞争力,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在产权、人事、利益分配等方面处于不明确和不稳定状态,中小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动力,中小企业 经营者对企业发展缺乏关心,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研发能力弱除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以外,多数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偏低,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竞争能力不强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除了一般采用价格手段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营销、不断开发新产品等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采取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来参与市场竞争。仅通过这种手段,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很难提高。 管理水平低由于受中小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的限制,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如有中小企业对未来战略联盟化考虑较少,有的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有的缺少科学决策,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步骤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2010年4月7日,雷诺-日产联盟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官方对外宣布两家正式建立大战略联盟,两大汽车巨头将在一系列实质性的项目上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将以经验共享的形式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快速实现,而双方在资本运作上也以交叉持股的形式进行合作。全球汽车业界两大巨头的战略结盟无疑是在尚处于经融危机阵痛中的车市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强势挤入全球汽车行业前三位的汽车联盟,仅次于不久之前组合的大众铃木联盟和丰田集团,随着雷诺-日产和戴姆勒联盟的形成,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将很可能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 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让两家企业明显感觉到21世纪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强强联合的道路。 2、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两大企业联合的另一重要原因。面对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通过借助彼此的现有市场,利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互补优势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市场。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通过两公司的合并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创造规模效应。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并促进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而关于这次战略合作的内容,则主要在于5个方面,包括有在动力总

成领域,商用车领域,零件采购领域以及奔驰S级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的平台合作。双方的合作范围相当全面,形式上也采取了多种合作方式,包括股权互换,技术共享,共同研发等等,形式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了合作的风险,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战略联盟实力坚强,可谓看点多多,且让我们初步简析其前景到底如何。 受经融危机波及,无论是戴姆勒集团还是雷诺-日产联盟,近一两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2008年戴姆勒集团收入959亿欧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4亿欧元,下降65,而到了2009年戴姆勒集团更是净亏损26.64亿欧元,同时营业收入也下降20为789亿欧元;反观雷诺-日产联盟,其业绩更是惨不忍睹,2008年净利润直接下降79,仅为5.71亿欧元,去年则更是爆亏30亿欧元,营业收入也随着同比下降10.8,看来即使是曾经一手将徘徊在“死亡线”边缘的日产拉回正轨的“业界神人”卡洛斯戈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车市也再难延续“神奇”,效仿当年拯救日产时的合作策略,在这个时候寻求一个坚强的臂膀共度难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次戈恩的“最佳拍档”换成了来自德国的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集团,而戴姆勒集团在并购克莱斯勒战略完败后,一直心有不甘,加之大形势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全面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 这次雷诺-日产和戴姆勒的战略联盟合作项目范围广泛并且全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互补性诉求十分明显,双方这次合作项目中雷诺和奔驰将在小型车领域上进行广泛全面性的合作,而奔驰S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将作为计划的先头兵率先试水,在小型车领域,奔驰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无论是A级,B级还是更小的Smart都不算成功,2009年戴姆勒

苹果供应链分析

运营管理作业 班级:工商36班 学号: 0936080 姓名:彭卉

从苹果供应链问题浅析如何进行供应链掌控 兔年春节之际,iPhone和iPad几乎成为了各公司年会的必备奖品,苹果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可谓如日中天。但春节刚过,苹果的一份供应商报告,反映中国代工厂使用违禁化学品,并导致137名工人中毒,使金灿灿的苹果蒙上了一层黑气。 主流舆论认为,苹果为追求高额暴利、压榨代工厂,致使代工厂被迫压榨工人,不顾一切地降低成本,才导致了这一悲剧。此外,苹果对社会的质疑反映冷淡和迟缓,对代工厂监管不力,有放任自流的嫌疑。我们认为,这一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暴露出了苹果的供应链管理存在不足。 一、苹果的供应链管理 从满足终端客户需求角度来看,苹果的供应链管理已经相当优秀。Gartner旗下的市场研究公司AMR Research 的2010年“全球企业供应链25强”报告显示,苹果连续三年位居榜首。事实上,作为一家带有浓厚技术偏执型基因的高科技公司,苹果从濒临破产到起死回生,大放光彩,与供应链的重新设计密不可分。 在产品设计阶段,苹果从mac时代过于超前的产品构想,转向iPod时代基于需求导向的务实设计创新;在销售

渠道方面,苹果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采用各具特色的销售渠道;iPod+iTunes模式把庞大的消费类电子厂商、芯片制造商、软件公司、音乐公司、电脑厂商和零售商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为客户打造了播放、下载和视频等客户供应链系统,同样的故事也在iPhone上演;外包非核心业务,不仅生产外包,设计也进行了外包。 苹果的成功,强大的供应链控制和管理能力功不可没。但是,苹果的供应链管理也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 二、评估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综合苹果公司的2011年供应商责任调查报告中的内容,可以看到苹果公司在持续改善供应商员工及工人状况方面做出的努力。然而,出一个漏洞补一个漏洞,即便处理方法妥善,是否就一定能杜绝问题的再发生?因为按照报告中苹果所提供的数字对比,供应商违例行为在增多,情况在恶化。如果苹果真如自己所言,一切是为了防微杜渐,那么为什么5年来问题依然不断出现并继续增长? 首先是过度压榨供应商。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中,苹果占据绝对主动,在电子行业内是出了名的要求苛刻的客户。由于苹果和乔布斯对于产品品质和保密性的追求,因此为其提供代工服务的各厂商往往为满足这些标准而疲于奔命。2006年,在各大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鸿海精密公司的虐待劳工事件,也反映了这一点。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形式,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已成为现代企业加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被誉为 20世纪 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所谓战略联盟,也称为合作性安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各自总体经营目标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联合的经营方式。在这种行为过程中,联合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联合,各方仍旧保持着本公司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经营权,彼此之间通过达成各种协议,结合成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大型跨国公司联盟,一般都是多边、网络化的,众多公司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正在迈向“无国籍公司” 。自上世纪 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对于汽车业、钢铁业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传统行业的跨国公司来说,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广泛的建立战略联盟,互相依存,互利互惠,已经显得十分重要。最早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出现于汽车工业, 197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据福特公司估计,通过产品开发、采购、供应和其他活动全球化,它每年至少可以节省 30亿美元。 80年代后期,原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开展的 USCAR 合作计划、欧洲的汽车计划、日本的清洁车计划,都属于战略联盟重组。这种重组形势发展很快,世界汽车评论家所说的“ 20世纪可能仅存在 6-7家汽车企业” ,指的就是这种战略联盟,而不是兼并、合并、控股形式的重组。 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汽车领域,拥有奔驰等著名品牌车的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宣布与日本三菱自动车工业公司结成联盟,以组建一个年产量高达 650万辆汽车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集团。两大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 双方决定在客车和敞篷小型载货卡车的设计、生产及销售等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盟。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建立战略联盟的外在动因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 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它的效应是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促使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广泛地进行分工与合作,进而使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市场的全球化虽然扩大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容量 , 但也增加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全球化市场的经营条件下 , 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

附件: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 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现就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第二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 —1—

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第四条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根据六部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意见的精神,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五条推动联盟构建要有序开展。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二、联盟的构建 第六条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2—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 (1)共同研发 福特汽车公司与马自达公司从1979年以来共同研制10种新车型,福特负责大部分汽车式样设计,马自达奉献关键部件。福特擅长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马自达善于开发制造,彼此吸引,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2)合作销售 IBM与理光合作,销售个人电脑,与日本制铁合作销售操作系统,与富士银行合作销售金融软件等。 (3)举办合资企业 美国PPC公司和日本ASAHI公司在美国合资开办两家生产汽车玻璃的工厂,把日本营销方法和美国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4)相互持股或兼并 IBM以63亿美元兼并莲花公司,世界最大计算机硬件公司与重要软件公司结合起来。 (5)组成虚拟公司 通过信息网络把许多公司联接在一起,各公司发挥各自设计、制造或销售等环节的优势,为共同目标协调工作。虚拟公司内各独立公司分享技术、分担费用,进入相互市场,缩短研制时间,减低研制费用,提高产品质量。 三年三步棋构筑渠道战略联盟 242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将会有多少故事发生242年,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也许就相当于一个朝代。致中和,始创于1763年,却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迁,从清朝到现在。 致中和,从乾隆年间一个小小的酒坊,通过联锁经营、各地加盟专卖,渗透到了全东南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营销联合,致中和深知稳定渠道伙伴的至关重要。 1998年,一个现代的致中和酒业公司成立,从此致中和开始了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和策划,市场份额一路飙升。然而致中和真正意义上的渠道革命,还是源自于2001年之后。 致中和从98年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通过农村乡镇的精耕细作,然后逐步包围城镇,最后在一级城市实现生根发芽。而渠道伙伴也从开始的“多而小”逐步整合到现在的“少而精”。2001年可算作是一个分水岭。 2001年前的致中和,还是一个五加皮酒的代名词,虽然五加皮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现就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第二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第四条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根据六部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意见的精神,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五条推动联盟构建要有序开展。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二、联盟的构建 第六条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第七条推动联盟构建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在一定时期内,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二)体现国家战略目标。要符合《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符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 第八条联盟成立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要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科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联盟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介绍和评论,并进一步分析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动因。然后论述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第二章主要从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论分析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该章为第五章的理论总结作了铺垫。 第三章以R&D联盟为例对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对战略联盟的发展状况作详细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战略联盟的效应。本文认为,战略联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协同效应以及学习和创新效应。本文还对跨国并购与跨国战略联盟进行比较,从市场进入、控制权和组织学习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区别。 第四章也是关于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证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在汽车制造业的表现及其发展态势。首先从日本分包制入手,对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长期性稳定交易关系的形成及其对竞争优势的构建作深 入的分析,并与美国的模式进行比较,进而剖析日本汽车制造业跨国公司如何在海外再造系列结构。最后,从全球的视角,阐述国际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五章进行理论总结。本文认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已 经发生从内部一体化向内部一体化的分解的倾向。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公司网络,使生产国际分工不仅成为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关系,而且也成为子公司与所在的东道国企业如供应商、经销商等等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 本文还对邓宁的OLI理论进行评论,本文认为,OLI必须引入动态分析,要更注意OLI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学派的发展,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跨国公司的研究重点由存在机制逐步转向发展机制。本文指出,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跨国公司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网络型公司。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将成为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趋势。 第六章是关于战略联盟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产业集群与再造区位优势;企业战略调整与组织结构创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雷诺----尼桑战略联盟

案例分析:雷诺——尼桑战略联盟 一、案例描述 (一)雷诺与尼桑 1、雷诺 雷诺汽车公司创立于1898年,二战后由法国政府接管,之后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并发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80年代初雷诺公司迅速发展,年产量高达200万辆以上。然而高速发展导致债台高筑,亏损严重。从1985年起,雷诺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企业改革,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并适时推出了多款汽车产品。企业改革及适销对路的产品,使雷诺公司再次起死回生。 20世纪90年代与其他主要经济区域的厂商结成联盟赢得世界汽车市场约10%的份额;扩大产品了范围。 1990年2月-1993年12月,雷诺兼并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行动失败。背景:以共享两公司的协同优势为基础,双方具有较为相近的民族文化。失败原因:沃尔沃股东:“我们的合作伙伴并不欣赏法国政府强有力的参与。就我们自身而言,存在着外交经验的缺乏以及可控的巨额保险。” 失败后,雷诺考虑引进潜在的伙伴公司:富士、三菱、铃木、尼桑。 2、尼桑 尼桑于1933年创立。二战初期尼桑损失了大量的销售力量,战后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起,“蓝鸟”和“阳光”热销。1961年,公司建立了第一家海外企业。20世纪80年代,国内销量下滑,尼桑开始迅速海外扩张。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尼桑的利润迅速下滑。1996年,尼桑第14任总裁花轮上任。 与许多日本大型企业的通病一样,尼桑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的控制力不佳,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到1998年底,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二)联盟的形成与结果 1、联盟的形成 ●1985年~1995年,雷诺保持与日本:本田、三菱,韩国:三星、大宇公司交往。 ●1998年4月,雷诺的一个代表团对日本的汽车公司进行全面的考察。 ●1998年6月,雷诺总裁路易·施伟泽分别写信给三菱和尼桑,提议进行广泛的战略合 作。 ●1998年7月底,施伟泽与尼桑总裁花轮见面,并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两个公司发现约20个潜在的合作机会后,双方总裁于1998年9月10日签署了一份 关于技术和金融合作评估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让雷诺确立与尼桑合作,建立了21个联合研究小组,研究结盟的可行性。

战略联盟驱动机制及构建策略

战略联盟驱动机制及构建策略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战略联盟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日益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所关注。本文在阐述战略联盟的含义和分析战略联盟动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时应着重注意的几个方面,以期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战略联盟动因国内企业启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新的形势,我国企业既要参与国内竞争,同时更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造和观念更新,走联合、协作的发展道路。因此,构筑战略联盟就成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选择。 战略联盟的概念

战略联盟概念最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J. Hop land和管理学家R. Nigel提出的,合资公司是早期战略联盟问题研究的焦点。研究者们从分析合资公司战略需要入手,根据企业和产业的规模大小,研究分析了联盟的影响范围。经研究发现一些制造企业和大型公司都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断定寻求市场能力可能是建立联盟的一个重要动机。后来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补充,认为联盟不仅是一种战术行为,还包括战略意义上的资产和技术合作。联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的相互学习。还有学者提出,战略联盟常常是出于希望获得技术和资源、控制不确定性和风险、处理环境动荡等方面的考虑而做出的选择。 随着对战略联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Michael. E. Porter认为“联盟是和其它企业长期结盟,但不是完全的合并,比如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和供给协定等等。联盟是指同结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战略联盟。Stuart,Toby E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资源的异质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资源的互补性,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这是一种企业资源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把战略联盟界定为一种资源整合的组织行为。在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的高技术领域,这种资源观主导的战略联盟比较普及。Beamish Killing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系统。John Child也认为,战略联盟指企业之间为了提高合作双方的

如何打造战略联盟管理体系

-- 如何打造战略联盟管理体系 华彩咨询白万纲 ---------------------------------------------------------精品文档

--

-- 图1导航图 第一节战略联盟范式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的合作形式。通过战略联盟方式,能使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源相互依赖性和经济活动互补性在联盟中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的潜在利润,并且在联盟中相互学习,以实现共赢。战略联盟存在三种范式。分别是:供应链型联盟战略,轻资产型联盟战略,综合运营型联盟战略。 一、供应链型联盟战略: 供应链型联盟战略主要是指供应链外包,即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是战略合作关系,具体讲它们的关系是稳定的、共享利润、共担风险,业务间互相协调、渗透的关系。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是联盟企业降低和维持非核心业务的成本和突出核心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 战略联盟是未来供应链组织发展模式的主流。为了成功实施供应链的战略联盟,企业实现下述四个转变。 从交易到关系管理。传统的上下游企业关系是交易导向的,企业间缺少应有的信任,存在大量的短期行为。要变短期的、对立的、有限参与的交易管理形式的供需关系到长期的、双赢的、高度融合的关系管理形式的供需关系。从利润管理到盈利管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缺乏系统的思想,眼光局限于企业内部,注重利润指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利用的效率。而盈余管理的思想更注重资产的使用效率,将资产集中在企业的核心能力,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