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3.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0193.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0193.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0193.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锋军李玉东张君卿

摘要:我国当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在我国具体的国情下会呈现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中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统筹等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研究这些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同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我国的城市化的健康、平衡、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逆城市化;城乡统筹

1、引言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Ray. M)在1975年提出了被公认为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诺瑟姆曲线”,按照这一规律,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初期、中期、稳定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增长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可以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率趋于稳定。

2、我国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和特征

2011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中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超过50 %,这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化已处于中期阶段,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规律及特点,我国的城市化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数量将也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3、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1、城市化滞后问题

198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处于成熟阶段,城市化率平均为70.9%,其中美国为77%,日本为78.3%,联邦德国为84.7%,英国为90.8%,加拿大为75.5%[1]。而我国2011年底城市化率刚刚突破50%,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2、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问题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除了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表现出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外,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西空间分异上表现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

平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南北空间分异上表现出南方城市化水平高于北方城市化水平;全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式降低。

3.3、城市化质量不高的问题

3.3.1、农村的被城市化问题

“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这样的宣传口号在中国的城市新区随处可见,这种城市化现象是城市政府以政策为主导推动的农村被城市化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城市发展中都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后来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城市新区更是屡见不鲜。

3.3.2、准市民的大量存在问题

所谓的准市民是指虽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并不能和拥有户籍的市民一样公平同等的享受居住、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以亿计的候鸟式迁移的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在城市的未取得城市户籍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准市民的主体人口。

3.3.3、大量小城镇未达到城市标准的问题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我国许多小城镇并不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购物、工作、休闲、娱乐等功能,集聚和规模效应不明显,居民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根据1996年我国第一次进行的小城镇抽样调查显示,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衡量,我国小城镇的废水和垃圾处理率几乎为零,除城关镇外,近40%的建制镇没有自来水设施,其它基础设施也远远落后于城市[2]。

3.3.4、城区内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但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多城市用地面积都在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新的城市建成区包围成为了城中村。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城中村普遍存在,如2005年北京市为了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统计了北京市八区的城中村数量多达231个。

3.4、城市化过程中的圈占土地问题严重

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上世纪后二十年,我国城市违规圈占土地设立的各类城市开发区多以千记,本世纪以来,许多省份和城市政府借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之名,圈占土地的现象再一次上演,如河北邢台规划建设的“一城五星”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河北沧州渤海新区规划建设面积1700平方公里;河南郑汴新区规划建设面积2100平方公里,其面积是郑州和开封两市2020年中心城区总规划面积的3.5倍;仅2011年国家土地资源部公布全国在2011年内发现违法圈占用地面积就超过了5万公顷[3]。

3.5、逆城市化假象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一些城市出现了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逆城市化现象,这种现象不能理解为完全意义上的逆城市化。如浙江省曾在2010年报道过本省同时拥有乡村和城市户籍的“两栖”公务员现象。因此对我们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要深刻认识、区别对待、切不可盲目的和一般的逆城市化现象相提并论。

4、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出现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影响

4.1、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及影响

我国城市化滞后主要是历史原因,同时也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有关。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战争、政府更迭、国际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工业化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建国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特别是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滞后严重的制约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

4.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及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发展历史等都存在差异,这些诸多差异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在吸引世界资本、承接世界产业的转移、借鉴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吸纳国内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远远的高出中西部地区,这会进一步导致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地区差异上进一步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进一步拉大,从而会引起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许多重大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提升、不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4.3、城市化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影响

4.3.1、农村被城市化的原因及影响

农村的被城市化主要是由于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的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在城市用地扩张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居住地点和方式的改变、城市用地性质的改变实现城市化。许多农民在被城市化的过程没有得到及时的就业安置和其它劳动技能的培训,无法在新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紧紧依靠土地及房屋的经济补偿生活,短时间内不会存在生活上的太大压力和引起社会问题,但从长远看,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4.3.2、准市民大量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户籍二元结构管理制度是形成准市民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由于城市收入高、就业岗位多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等原因使得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但这些劳动者大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原因无法取得城市户口。我国虽在20世纪80年代后对城市户籍放松,但事实上许多大城市紧紧把户口政策倾向于吸引投资、人才等方面。“农民工”、“北漂”、“蚁族”等这些准市民的大量存在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平与公正,影响

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4.3.3、大量小城镇未达到城市标准的原因及影响

我国大量小城镇未达到城市标准主要是由于我国建制镇的设置标准指标较为单一、重点放在了行政管理职能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指标上,同时也有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市政公用设施不配套等原因。如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建制镇设置标准紧紧从小城镇非农人口比例、政府机关所在地和矿区、港口、风景名胜、边境口岸等的管理角度考虑,很少涉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标准要求。许多小城镇仅仅从身份上转变成为了城市,但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上并未根本改变,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更是不能和大中城市相提并论,这些小城镇的大量存在使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虚高,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4.3.4、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过程中,对原有的自然村落进行城市社区化改造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投入和对新组成社区的管理问题,为了回避这一城市发展过程发展中的阻力性问题,城市在扩展时绕过原有的自然村落,在村落周围的空地上新建城区,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城中村的大量存在。城中村内部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游离于城市之外、违章建筑较多、环境脏乱差、流动人口多、人口结构复杂、社会治安较为混乱等问题常见,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痼疾”。

4.4、城市化过程中的圈占土地问题及影响

近些年,拉大城市发展的骨架成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在这股潮流之下普遍的存在圈占土地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的人事任用制度和财税体制造成的。在人事任用制度上,政府官员的升迁重点考虑政绩,最快最有效的体现政绩的方式就是扩大城市的建设规模、大兴土木、大拆大建、搞城市形象工程;在财税体制上我国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一些地方在缺少其它税收来源的情况下,圈地卖地,就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大量的圈占土地,不仅导致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紧张加剧,而且带来了环境恶化、水资源危机等城市生态难题,导致城市不和谐发展愈演愈烈。

4.5、逆城市化假象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导致我国逆城市化假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一些大中城市的居住生活成本远远的高出了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城市中低收入者只能选择在城市的边缘和郊区居住;二是近几年来政府对农村政策的倾斜,特别是在财政补贴方面。虚假的逆城市化现象一是导致在缺少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郊区形成中低收入人群聚集区、造成社会的明显分化;二是一些权利拥有者借机滥用权利谋取个人利益,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城市的建设、社会的公平公正,不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

5、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5.1、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城市化健康平衡发展

2002年我国发布了第一部城市发展报告,即《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报告提出我国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各级各类城市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提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是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4];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陆续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008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指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要具有中国特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城市机制为指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些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需要城市政府深刻学习理解,充分挖掘区域城乡发展的优势和潜能,做到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健康高速发展,缩小各区域之间城市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5.2、科学定位政府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职能

我国政府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中心作用,因此城市要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职能科学、合理、清晰的定位。城市政府主要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与修订的组织、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与管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管理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首先政府要立足于区域乃至全国,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的编制和完善不同层次的规划;其次要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法律性,切不可因人因事随意变化;最后,城市政府要更加关注城市经济发展之外的城市社会、生态问题,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总之,城市政府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5.3、加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经济交易服务,大力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和学者接受了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的思想,认为工业化发展了城市化自然会加速发展,城市化率会自然提升,但世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事实并非如此。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比值为1.09,世界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95,美国为4.1,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5]。从该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率的贡献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关于交易部门的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交易部门的发达程度比工业化发达程度高时,工业才能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工业化才能够持续发展,经济和人口才能在城市不断的集聚,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大力推动交易部门的发展,要推动我国交易部门的发展,我国就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服务,培养一批世界性的商务、物流、技术、融资功能为主的交易服务性城市,使我国的工业化持续发展,提高工业化率对城市化率的贡献,从而大力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缩小我国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

5.4、进一步加大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从建国到现在几经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放松了严格的城乡户籍二元管理制度,但因户籍不同所涉及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等的均等性依然存在差异,并且影响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逐步取消这些附加在户籍之上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的特权性,按照是否在城市中生活来给予每一个城市人应有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市民生活权益和保障,从而更大限度的释放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能量。

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新区、新城的建设现象非常普遍,原有的农村被政策性的转化为城市社区,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原有村民在转变为市民过程中的劳动技能培训,使其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能够在城市中找到新的工作机会;在新建的安置原有村民的社区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其享受到市民应有的生活质量;对转变身份成为市民的原有村民提供应有的公共管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保障其基本的市民权利。

5.5、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强调“质”与“量”并重

城市化发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和人口规模的增加,非农业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更应该强调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居民的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城市性转变。

我国有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城市要求和标准的建制镇,这与我国的建制镇的设置标准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化质量的疏忽。因此,我国应该不仅对这些建制镇仅给予身份上的简单转变,同时应该重点强调和加大投入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真正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组成部分。

我国许多城市在用地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对于投入较大、改造阻力较大的原有自然村采取回避的方法,长此以往形成了新的城市建设区包围原有的自然村的既成事实,导致出现大量的城中村。对于已有的城中村,城市政府应该组织研究、加大投入、有计划分步骤的予以改造,做到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改善城中村原有居民的生活状况;对于城市新的发展区域,应该强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避免新的城中村出现。

5.6、走以优先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的多种模式的城市化道路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优先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特大城市、大城市的集聚效益是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提高一个国家或是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远大于中小城市,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等原因,我国应走优先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主的多种城市化模式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城市化道路总体上应该优先发展为数较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使其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带动作用,提升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优先发展区域性的大、

中型中心城市,以带动其它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大力发展城市群和大都市区,从整体上提高区域城市化质量,同时也能作为带动整个国家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强大引擎;介于上述两个区域间的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小,应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城市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7、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应强调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对原有城市的再开发

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城市非常的繁华,一度处于区域甚至是国家的中心地位,但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城市发展所依赖的环境恶化,城市最终消亡;近代发达国家为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化道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环境发展的规律性,充分保护、利用环境,而不是强力改造环境,这里所说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各种矿产和能源资源相对于我们国家的人口规模来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如土地资源等还具有不可移动性。我国资源的这些现状和资源固有的某些特点,客观的要求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节约利用,可能的情况下再次开发利用,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对原有的城市建成区进行再次开发,增加城市的容纳性,在不增加城市用地的情况下促进城市发展,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精明增长实施经验。

6、结语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我国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对这些主要问题的研究需要放眼世界,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找出原因,客观的评价其影响,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予以解决,这就是写作本文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4624542.html,/contents/496/8759.html

[2] 鲜祖德.小城镇建设与劳动力转移[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部分城市被指变相圈地[N].法制晚报.2012年3月27日

[4] 王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J].西北人口.2004年第3期

[5]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4624542.html,/column/28/2012/0504/247375.shtml

赵锋军(1978- ),男,工学硕士,现就职于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局

李玉东(1968- ),男,注册规划师,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局长,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具体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

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截止本世纪末,地球上的居民将超过百亿,其中85亿将在城市中生活。这或许会成为一场噩梦。但如果拥有足够的政治意愿、远见和创造力——再加上某些简单实用的政策改革——我们或许可以创造梦想中的城市。 城市是经济和社会权力的中心,通过将技能、思想和资源集中到一点推动各国和全球发展。但城市 的快速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城市扩张的同时大肆兼并土地,而这些土地本可以被用于粮食生产。城市榨干供水能力,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70%,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占70%以上。 要想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增长,我们需要改变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资源无情消耗造成的不平衡局面。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要目标,会议已经就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将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住房、废物处理(尤其是有害物质)和能源供应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做出了警告。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消耗有限资源的创新方法,在保护资源的同时避免破坏资源赖以生存的微妙生态 系统,来赢得保持世界城市及全球经济可持续蓬勃发展这场战役。世界必须解决六大难题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必须改变城市的设计方式。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所有城市规划项目的核心,尤其是在即将面 临气候变化破坏性影响的沿海城市。城市密集化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降低对私家车的需求,为公园和大自然留出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同样,衔接紧密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计运营楼宇建筑的方法来减少能源应用——甚至反而借此创造能量。因为建筑材料、制冷制热和诸如供水、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项辅助需求,楼宇建筑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我们需要在建筑规范中推广节能工程和建筑技术,并对此给予更严格的法律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各项保障。考虑到亚太地区城市居民近30%生活在贫民窟,我们最严峻的考验之一是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个难题是改变民众的出行习惯。这意味着从私家车转向公交车,从公路交通转向铁路运输。事 实上,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降低旅行的必要。依赖汽车和卡车的公交系统造成事故、污染和长时间拥堵。此外,交通部门占2004年所有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作为排放源是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的。反之,我们需要整合交通、住房和土地利用,鼓励运用公共交通,让人们(尤其是妇女和残疾人)能愉快安全地走在街道上。 第四个难题是改变我们生产、运输和消费能源的方式,包括建设更高效的能源系统和增加我们对可 再生能源的投资(并有望在此过程中创造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鼓励家庭降低能源消耗,敦促企业减少能源浪费。 第五,我们必须改革管理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方式,目的是实现这一珍贵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 多次重复利用。我们需要整合方方面面对水资源的管理,如家庭供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和防洪举措。 最后,我们必须改变管理固体废物的方法,使它们成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代价。很多发展中国家60-80%的垃圾都是有机固体废物,露天倾倒导致大量甲烷被排放到空气当中。本就囊中羞涩的地方政府投入预算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内容: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仁起源:(1)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产物。(2)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3.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有 (四大文明古国) ______________ 试分析其优势自然条件:气候:_____________ 水源:_________ 地形:_______ 土壤:_________ 二、城市化内涵 1 .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________ 转化为___________ , _______ 转化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转化为 ___________ 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 要标志。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_____________ 的变化, 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变化。 典例:世纪金榜P33-6题、11题(1-3)以及P35-例2 (1)。 三、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三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正确答案是:(D) 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 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 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 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 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 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 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 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正确答案是:(A) 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正确答案是:(A) 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 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正确答案是:(B) 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正确答案是:(A) 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 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word版本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 施

精品文档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具体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敢于克服“大城市不大”的现状。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化战略设计中必须要克服“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的现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问题

31.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问题 (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27.(12分)图6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6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8分) 试题立意:本大题以两省区不同年份城市化水平柱状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条件等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从图中提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析:两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应从城市发展的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江苏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应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1~4题。 (2012重庆文综,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城市南多北少 C .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解析:根据试题中的文字信息和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宁夏,是西北内陆地区。经济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也低,排除A 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的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排除B 项;逆城市化现象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该地是发展中国家且经济水平低,所 城市化水平(%) 江苏省 贵州省

以目前不是逆城市化现象,排除C 项;是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城市主要沿有水源的河谷地带分布。D 项正确。 答案:D 图2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3~4题。 (2012福建文综,3)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 线是 A .甲 B .乙 C . 丙D .丁 解析: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看,可以突破本题;(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 进程,因此甲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而中间的必然是全 世界的城市化 水平,而)中国建国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因而丁是中国; 答案:D (2012福建文综,4)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因而甲是代表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水平已经很高,而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围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中心人口的减少,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答案:A (2012年高考浙江卷)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年份 城市人口比重(%) 图2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今天的城市,已成为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0多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晚、发育慢、水平低,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引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在20世纪中叶,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率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仅为37.7%,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而且城市化模式既保留有计划型城市化的成份,也有市场型城市化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0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24亿猛增至50亿。中国城市人口也将从1999年的3.89亿增加到2025年的8.3- 8.7亿。加速城市化是突破中国面临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对城市的安全管理;三是对资源性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题】城市化 【关键词】城市化/贫困问题/安全问题/资源问题 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和城市的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2001年为37.7%,2003年已达到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年至1995年这17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3年这8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徙限制的状况下实现的。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2003年改革户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更快。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1]。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考察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贫困不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果”,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推动城市化的“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发展,自然会形成贫困的问题。 一是城市化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积极渗透和正面影响。在农村人口增长、农业比较效益递减、土地资源约束以及技术替代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为城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加上农村每个劳动力负担1.5人(2002年)计算,估计短期内至少有2.25亿人不得不流动到城市。 贫困压迫下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表现出的是一种为求生计而萌发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农村的贫困。农村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文化素质本来就低的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极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甚至下降。这样,使农村更落后,城市更现代。

2011届高三地理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50讲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考纲要求] 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