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有哪些优秀的诗人和古诗


在三国鼎立之前,主要文学形式是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祷词和歌谣等。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之后,由于汉字传入,书面文学随即产生。三国新罗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的借用汉字记载朝语,称为国语文学;有的直接采用汉文形式,称为汉文文学。国语文学方面以新罗乡歌最为重要。这类作品据说当时数量很大,但是目前存留不多。其内容有的描写世俗生活,有的表现风土人情,有的颂神拜佛,有的议论政治,形式则分为四句体、八句体和十句体三种,以十句体居多。汉文文学方面有薛聪、金大问、慧超、崔承佑、朴仁范、崔匡裕和崔致远等作家诗人出世,较国语文学更加成熟,其中以崔致远成就最大。

崔致远(857—?)12岁即来我国(当时是唐朝)留学,以后应试中举,做官多年;28岁时回到朝鲜,不仅未被重用,而且屡遭排挤;最后只好辞去官职,隐居于伽■山。据说他写有今体赋5首,今体诗100首,《中山覆篑集》5卷,《桂苑笔耕》20卷等多种作品;但现存者只有《桂苑笔耕》以及其他30首诗。他的诗歌有抒发怀念故土之情的(如《秋夜雨中》、《东风》),有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 (如《古意》、《寓兴》),有描绘自然景色之美的 (如《石峰》、《题伽■山》),等等。他所写的汉诗在数量上超过他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也为前人和时人所不及。
在高丽时期,国语文学的形式呈多样化趋势,民间歌谣 (高丽歌谣)、文人诗歌(翰林别曲、时调)、传记文学(金富轼的《三国史记》等)、传说 (一然的《三国遗事》等)、小品文、杂录和诗话等都取得一定成果;汉文文学(尤其是汉诗)获得飞速发展,涌现出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李仁老、李奎报、李集贤和李穑等一大批诗人,将汉诗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李奎报。

李奎报 (1169——1241)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由于性情耿直,在官场上曾遭降职、流放等处分;后因能诗善文而受到重用,升任宰相;晚年辞去官职,返归故乡,直至去世。他的作品收入《东国李相国集》中。26岁时所作 《东明王篇》是朝鲜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该诗描述高句丽始祖东明王朱蒙的开国业绩,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充满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孀妪叹》和《路上弃儿》等诗表现了对老妇弱子的怜悯,《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东门外观稼》和《代农夫吟》等诗则抒发了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如《代农夫吟》有“新谷青育犹在亩,县胥官吏已征租。力耕富国关吾辈,何苦相侵剥及肤”等名句。

尹善道 (1587—-1671)则堪称时调名家。

他在官场不大得志,曾多次被流放,因而常常寄情于创作,以山水之优美反衬官场之污秽。他的名篇《山中新曲》、《续山中新曲》和《渔夫四时词》等都是出色的风景诗,感情饱满,笔法细腻,生动地再现了朝鲜四时山川景色之变化。歌辞也是由新罗乡歌和高丽歌谣演变而来,并且受到时调影响。它的形式较为自由,长短不拘,但一般比时调长。第一首歌辞是丁克仁的《赏春曲》,其后主要作者有郑澈和朴仁老等人。郑澈 (1536——1593)是歌辞初期的代表。由于当时党争激烈,他的官场生活也十分坎坷,屡遭降职、罢官和流放等处分。其代表作为 《关东别曲》、《思美人曲》和《续思美人曲》,以写景细腻、抒情大胆、语言生动、形式优美为特点,后两首有朝鲜《离骚》之称
在诗歌方面,李石亨 (1415——1477)、成侃(1427--1456)、李达(1561——1618)、权■ (1569——1612)、丁若镛(1762——1836)、赵秀三(1762——1849)和金笠 (1807——1863)等诗人辈出,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丁若镛的诗歌最引人注目。丁若镛、号荣山,出身两班(指封建儒生、官僚,由文武两班而来)贵族,为人刚正不阿,做官清廉正直,因而在官场上屡遭陷害、贬职和流放。他主张从事诗歌创作必须从关心国计民生的愿望出发,即所谓不忧君爱国非诗也,不伤时愤俗非诗也,非有美刺劝惩之义非诗也。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思想进步,有的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思 (如《述志》),有的描述百姓所受的苦难(如《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耽津农歌》、《耽津渔歌》),有的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如《波池吏》、《龙山吏》和 《海南吏》等《三吏》,《僧拔松行》、《猎虎行》和《狸奴行》等《三行》),有的提出改革社会的理想 (如《夏日对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