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物质转化的规律2017

九年级科学物质转化的规律2017
九年级科学物质转化的规律2017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物质转化的规律》

云岩学校 2017 1. 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C

CuO

?

?→

?

加热

CO2?

?

?→

?

O

H2

H2CO3?

?

?

?→

?2

)

(OH

Ca

CaCO3?

?→

?

高温

CO2+CaO

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 )

A.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D.化合置换复分解分解

请依次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8克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跟5.8克某种铁的氧化物恰好完全反应,该氧化物是( )

A.FeO B.Fe203 C.Fe3O4 D.无法确定

3.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四类反应中,可能生成水的反应共有( )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4. 等质量的CuO分别被H2、C、CO还原,则参加反应的H2、C、CO之质量比为( )

A. 1:12:28

B. 1:6:14

C. 1:6:28

D. 1:3:14

5.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分别与氧化铜粉末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都生成红色固体物质

B.反应都要加热

C.反应中,CuO发生还原反应

D.室温下都有气体生成

请依次写出上述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右图是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示意图。

(1)实验开始时,应该向试管中先通一会儿氢气,再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这是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完成时,应先______________,等试管冷却后再____________,这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个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还原剂是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

7. 氢气、一氧化碳、碳粉都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氢气、一氧化碳、碳粉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B.都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都要加热

D.反应最终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8. 将气体X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请回答:

(1)若观察到A中黑色物质变红,B中白色物质

变蓝,C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则X可

能是,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通入的气体X是CO,则B中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将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为Cu2O)和过量的炭混合后,加热至800℃左右,即得金

光闪闪的“假黄金”。有同学对“假黄金”的组成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高温时炭可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以后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ZnCO3高温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和CO2气体。

[提出问题]“假黄金”的化学组成可能是什么?

[猜想]甲同学对该“假黄金”的组成作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有:C、Zn、Cu

猜想2:可能是几种氧化物的混合物。有:ZnO、CuO、Cu2O

猜想3:可能是上述几种单质和几种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论证]乙同学依据反应现象和理论分析,经思考和推理后,首先排除了猜想_____(选填①、②或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再排除了猜想____(选填①②或③);对余下的一种猜想,乙同学又排除了其中的一种物质,排除了哪一种物质?

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余下的两种物质,甲和乙同学用实验鉴定该两种物质确实是“假黄金”的成分。

10. 由A和B两种黑色粉末混合加热后发生以下反应,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_

请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物质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后过滤,不能将混有的杂质除净

的是( )A. Na2S04中混有少量CaCO3 B.铜粉中混有少量铁粉

C.NaCl中混有少量Na2CO3 D.碳粉中混有少量镁粉

12.某同学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出现了下列异常现象:(1)事先已检验证明通入氧化铜的试管中的氢气是纯净的,但在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时发生爆鸣 (2)试管中的氧化铜全部变红后,又逐渐变黑。

分别简述产生上述两种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小兵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做起了这个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迅速

伸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

(1)根据实验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们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些新的发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知识的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现有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①H2CO3△

H2O+CO2↑②CaCO3高温CaO+CO2↑③Ca2(OH)2CO3

2CuO+H2O+CO2↑通过比较发现:

(1)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也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与另外两个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15.根据下列化合物与单质相互转化关系回答:(1)若乙的溶液呈

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在常温下,若甲是固体,乙为无色液体.则X是___________。

(3)若X为黑色固体,Y能被磁铁吸引,则乙是_______________。

16. 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鉴别出①稀硫酸②稀盐酸③氯化钡溶液④硫酸铜溶液。正确的鉴别顺序

应为( )A.④③①② B.④①②③ C. ④②③① D.③②①④

17. 要制得含Fe96%的生铁210吨,至少需要含Fe2O380%的铁矿石(杂质不含铁)多少吨?

18. 物质A可发生如图所表示的反应:

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和类别(填在表格内),并依次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工业上常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来冶炼生铁。若赤铁矿石中含Fe203 80%,则100吨赤铁矿石

可冶炼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20. 用一氧化碳还原混有铜粉的氧化铜23.4克,完全反应后得到纯净的铜粉20.2克,求原混合物中含氧

化铜多少克?

21. 右下图是“×××”钙片商品标签图。请根据标签信息完成下列两题。

(1)主要成分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每片中至少含钙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2)小蓉同

学为测定其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她取出4片片剂,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共用去稀盐酸40.0g,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量为47.8g(不含烧杯质量,假定钙片其它

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通过计算判断钙片

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

(完整版)初中化学物质的相互转化

第七讲 物质的相互转化 【知无巨细】 知识点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__化合物__,如: S +O 2=====点燃__SO 2__,C +O 2=====点燃__CO 2__,C +2S=====△__CS 2__ 3.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__酸__,如: CO 2+H 2O===__H 2CO 3__ SO 2+H 2O===__H 2SO 3__ SO 3+H 2O===__H 2SO 4__ 4.不稳定的酸受热分解成相应的氧化物:H 2CO 3=====△__H 2O +CO 2↑__ 例1:下列现象中,可以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是 ( ) A .燃烧更旺 B .发出白光 C .放出大量的热 D .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解析: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等不能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能够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 故选D . 例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 .棉线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解析:A 、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但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 、棉线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烧纸的气味,羊毛等蛋白质材质才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故选项说法错误.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

九年级科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同步训练 (新版)浙教版

1.1 物质的变化(1) A组 1.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2.普通食醋中含3%~5%的醋酸,下列属于醋酸化学性质的是() 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B.能溶于水 C.易挥发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A.火星四射 B.有发光现象 C.有大量热放出 D.有黑色固体生成 4.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C.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分子总数增加 5.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变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上精 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 ..涉及的是()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6.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下列辨别某瓶装油是否为地沟油的简易方法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看油是否透明B.闻油是否有异味 C.查油的生产厂家 D.取油燃烧,听是否发出噼啪响声7.下列用微观示意图表示物质的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第7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的空格中。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酒精易燃烧,可以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9.往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观察到,由此可知,物质间发生了变化。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的存在。 10.铁生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铁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环境中就会锈迹斑斑。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铁生锈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注:铁可以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1)提出假设:。 (2)实验设计:。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1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间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化学反应。图示是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有些HI分子碰撞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H2和I2,有些碰撞不会发生反应。请回答: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课后辅导练习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温室大棚里把种植和养殖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下列对这种生态模式的错误叙述是( ) A、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 B、种植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 C、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 D、养殖为种植提供氧气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依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稳定 D、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B、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C、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答案】: 【解析】:

物质转化的规律

物质转化的规律(四) 莲花初中黄紫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转化的普遍性,认识常见物质间的转化规律;能利用《物质转化规律》查找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寻找各类物质的制取途径。 2.过程与方法:练习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并运用归纳法加以综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与大自然的关系,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图》来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昨日:过了把当技术人员的瘾,成功从孔雀石中冶炼出了铜,测测你们的巩固情况: 1、应用原理: 2、采用原料: 3、技术配方: 二、引燃导火线 今日:又要挑战两项新的任务 活动一、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标出路线,帮助探险员成功出逃。(温馨提示:细读其中的原则,为了确保路线清晰,用笔加以记录。)

“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如图所示),不知该 如何走出。迷宫中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用图中物质的序号连接起来 表示所走的路线)。 入口→ →出口 任务:1、汇报路线 2、脱险的秘诀是什么? 3、一路上都遇见了哪几类物质呢? 板 书 : 活动二:加点要求,利用迷宫中各物质之间的化学方程式,描绘出物质转化的“八卦图”。

规则:相互之间可以反应的用直线,能从A转化成B的用箭头。但前提是在有实例的基础罗列你的依据。 方式:小组赛一赛,发现一条就接受全班师生的检阅,最后通过比较哪一组拉的线多少来取胜。 附加:纠错成功加以加分 师生共同完成共同任务。 板书: 图化学方程式 课堂练习:1、Ca→CaO→Ca(OH)2→CaCO3 2、C→CO2→H2CO3→Na2CO3 3、设计制取ZnSO4的4种方法。 课堂小结: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测试卷(有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熔点、金属的延展性、光泽)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知识点二:酸 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二、酸的性质 1).定义: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酸的个性 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浓硫酸:①具有强腐蚀性。②具有脱水性。③具有吸水性。 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例如Fe + 2HCl ==FeCl2 + H2↑)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例如CuO(黑色)+2HCl=C uCl2(蓝色)+H2O) ④酸+碱=盐+水(例如HCl + NaOH=NaCl + H2O) ⑤酸+盐=新盐+新酸(例如2HCl +Na2CO3=CO2↑+2NaCl+H2O) 知识点三:碱的性质 碱的涵义: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2、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浆、石灰乳 1)中和反应定义: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的OH-反应生成H2O H++ OH-==H2O 2)碱的通性 ①、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②、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这种反应也叫中和反应。 ③、非金属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CO2+2NaOH = Na2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除去二氧化碳。) SO2+2NaOH=Na2SO3+H2O(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 工业上常用碱溶液来吸收有毒的酸性气体如:H2S、SO2、HCl. ④、盐和碱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CuCl2 + 2NaOH =Cu(OH)2↓+2NaCl (试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

2.5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无机物间内在的、最基本的、典型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可行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2.通过建构物质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在本节的前几课时中也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质转化的一些知识,但还没有将知识串成一条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物质之间的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 难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

入新课这幅图中的人,他们正在做什 么? 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你们想不 想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来玩一 玩扑克牌? 我们今天这节课将通过玩扑克 牌的方式来学习化合物之间相 互转化的规律(展示课题) 生答:玩扑克牌 激发学生 激发学生 的兴趣,让 学生有参 与课堂的 欲望。 讲授新课 板书: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游戏一: 规则: 1、第一个人出牌后,第二个人 出的牌必须能由第一个人出的 牌中物质转化而来,第三个出的 牌必须能由第二个人出的牌中 物质转化而来,依次类推。(即: 后一张牌中物质由前一张牌中 物质转化而来) 2、每一个人出的牌中物质类别 要不一样,但必须都含有同一种 元素。 回忆、思考、归纳 举例:Na→Na2O →NaOH→ 通过游戏 让学生回 忆金属及 其化合物 的转化,加 强对物质 转化规律 的理解

物质的转化规律总结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规律 一. 物质的分类: 基本概念: 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由多种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称为混合物。 4.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元素在单质中存在时称为元素的游离态。 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如:石墨和金刚石)。 5.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数为化合物。 6.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盐、氢化物等,简称无机物。 7.有机化合物: 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碳酸等除外。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 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另一种元素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元素,则为非金属氧化物。 9.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 + )的化合物。 10.碱: 电离时所有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OH -)的化合物。 11.盐: 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 4+ )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二. 物质的转化规律: 物质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__________,例:Cl 2、N 2、O 2 、稀有气体 _____性氧化物,例:SO 2、 CO _____ 性氧化物,例:Na 2O 、氧化物 酸 例: HCl H 2SO 4 碱 例: NaOH 盐 例: NaCl __________,例:Na 、Mg 、Al 、Cu 、Au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混合物 例:盐酸、硫酸、生理盐水、空气

1.金属+氧==金属氧化物 ①钠放置在空气中。现象:银白色逐渐褪去,反应:4Na + O 2 === 2Na 2 O ②镁条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反应:2Mg+O 2 2MgO ③加热金属铝片。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铝表面生成了氧化铝薄膜,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金属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 铝不会落下来。反应:4Al+3O 22Al 2 O 3 ④铝在空气中生锈:4Al+3O2 == 2Al2O3Al2O3是一层极薄的致密物,可阻碍反应的进行。 ⑤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反应:3Fe+2O 2Fe 3 O 4 。 铁钉在空气中生锈:4Fe+3O 2==2Fe 2 O 3 (条件:有水),Fe可做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去除氧气)。 ⑥加热金属铜。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反应:2Cu+O 2 ==2CuO. 2.+还原剂=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①CuO+H 2==Cu+H 2 O (H 2 的还原能力介于C和CO之间,优点是反应生成物之一是水蒸气,且产物较纯净) ②CuO+CO==Cu+CO 2 ;(CO有剧毒,实验时一定要尾气处理) ③2CuO+C2Cu+CO 2 ↑;黑色逐渐变为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虽然C的还原能力强于H 2 ,但固体还原剂与氧化物的充分接触程度没有固体与气体还原剂充分,自 然反应温度就比H 2 要高。最好使用酒精喷灯或加罩的酒精灯。C要稍微过量。) ④2Fe 2O 3 +3C4Fe+3CO 2 ↑; ⑤Fe 2O 3 +3CO 2Fe+3CO 2 ;(加热时一定要持续高温。) ⑥Fe 2O 3 +3H 2 2Fe+3H 2 O 红色粉未逐渐变为黑色粉未、试管壁有液体。 总结: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转换 ①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层。在点燃镁条或铝片前,常用砂纸打磨镁条或铝片。 ②除Ag、Pt、Au外的金属, 一般都可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 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容易, 反应就越剧烈。生成氧化物的特点是绝大部分反应的结果多为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愈大,则生成的氧化物愈稳定。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热还原反应指的是金属氧化物(如Fe 2O 3 、CuO等)在加热或者更高的温度条件下,用一些 还原剂(如:H 2 、CO、C、Al)将氧化物中的金属元素以单质形式还原出来的反应。越活泼的金属,其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时所需温度越高。 ④用气体做还原剂时,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CO (或H 2),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CO(或H 2 )导管,目的是防止新 生成的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金属氧化物. ⑤CO有剧毒,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 3.金属氧化物+水==碱 ①生石灰溶于水:CaO+H 2O==Ca(OH) 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放出大量的热。 相关知识点: (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 (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 (3)生石灰可做食品干燥剂. ②氧化钠溶于水:Na 2O+H 2 O==2NaOH ③氧化钾溶于水:K 2O+H 2 O==2KOH 补充:④K、Ca、Na可以直接与水反应。如:Ca+2H 2O==Ca(OH) 2 +H 2↑ 4.碱==金属氧化物+水 ①Mg→Fe对应的氢氧化物加热可分解。如:2Fe(OH) 3==Fe 2 O 3 +3H 2 O。现象: ②Sn→Cu对应的氢氧化物微热即分解。如:Cu(OH) 2==CuO+H 2 O。现象: ③Hg→Ag对应的氢氧化物常温即易分解。如:2AgOH==Ag 2O+H 2 O。(常温下不存在) ④特例:NH 4 3 ↑+H2O 现象:。 总结:金属氧化物与碱之间的转换 ①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的碱一定要能溶于水,生成的碱都是强碱。反应时都放出大量的热。 ②弱碱(一般不溶于水的碱)加热可分解,活泼性越强的金属所生成的碱,加热分解需温度越高。 ③K→Na对应的氢氧化物不易分解。

九年级科学物质及其变化检测题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 相对原子量:S-32 O-16 H-1 Na-23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A.CO B.CaCO3 C.H2CO3D.NaOH 2.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逐渐增加的是-------------------------------------------()A.浓硫酸B.浓盐酸C.浓硝酸D.碳酸钠晶体 3下列各物质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氯化钠,稀盐酸,硫酸镁,硝酸铜 B、硝酸银,氯化钠,硝酸镁,氢氧化钠 C、氢氧化钙,硝酸钠,碳酸钠,氯化铵 D、稀盐酸,硫酸钾,氢氧化钠,硝酸钠4.一种医用含钾化合物的水溶液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化合物是--------------------------------------------------------------------------------------------()A.KNO3B.K2CO3C.KCl D.KOH 5.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有气体产生B.有蓝色沉淀生成 C.有红褐色沉淀生成D.有白色沉淀生成 6.除去硝酸溶液中少量的盐酸,应该在溶液中加适量的--------------------------------()A.AgNO3溶液B.BaCl2溶液C.Ba(NO3)2溶液D.CaCO3粉末 7.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一组是--------------------------------()A.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碳酸钠纯碱Na2CO3D.氧化钙生石灰CaO 8.只要一种试剂区别HCl、NaCl、KOH三种无色溶液时,可用试剂是------------()A.碳酸钠溶液B.石蕊溶液C.硫酸铜溶液D.酚酞溶液 9.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上部保持水平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10.下列物质用于保存食物,以免被微生物侵蚀而腐败的是----------------------------()A.酒精B.食盐C.醋酸D.硝酸钾 11.下列溶液既能与Ca(OH)2溶液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1.1物质的变化 教学设计

《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重难点: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教具: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锥形瓶、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蒸馏水 教学过程: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出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变化中有无生成新的物质。 联系:化学变化中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伴随化学变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 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证据:颜色变化、沉淀的产生); 绿叶的变化(证据:颜色变化); 钢铁的熔化(证据:温度变化、状态变化); 铁丝的形变(证据:形状的变化); 水的电解(证据:气体的产生)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规则形状、蓝色固体) 2、晶体的溶解(能溶解、蓝色溶液)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生成蓝色沉淀)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蓝色变白色)(注意分析固体物质加热时的操作注意事项)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白色变蓝色)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4、5,原因是硫酸铜晶体带结晶水为蓝色,不带结晶水为白色) 有沉淀产生?(3,原因是生成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 有状态的改变?(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检测题.doc

9 10 11 12 13 )。 B.牙膏是中性物质 D.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苹果 B 、将熟石灰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 D 、用土将泄漏出的浓硫酸掩埋 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 ) A 、 C 、 《探索物质的变化》检测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相对原子量:S-32 0-16 H-l Na-23 Cu-65 Zn — 56 一、选择题(共45分,每题1。5分) 1、小明在家庭实验中测定了一些物购的pH,结果如下:草 食苹番西牛蛋牙 肥木 I 醋「I 果|茄|瓜|奶| 清| 膏| 早7 乍 pH 2 3 4 5 6 7 请参照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草木灰可以改良碱性土壤 C.食醋?能使无色酚敝变红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1何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 肤红肿、瘙痒,其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 食盐水 B 牙膏或肥皂水 C 火碱液 D 食醋 3报载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路上因车祸翻倒,浓硫酸大景泄漏,为了不污染旁边的水 源,下列采取的措施适宜的是( ) A 、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 C 、将疑化彻撒在池漏出的浓硫酸上 4有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氯化刨溶液时, 该溶液中一定有大量的 ( A. Ag-和 C (V- B. Ag C. SO? D. Ag'或 SO/- 5某地是白蚂蚁的高发地区,白蚂蚁会蛀蚀木头,它分泌的蚁酸是一种酸,还能腐蚀很多 建筑材料。下列建筑材料最不容易被白蚂蚁腐蚀的是 ( ) A.钢筋 B.铜制品 C.大理石 D.铝合金 6目前生产自来水常用到氯气,氯气与水发生了如下反应:CL+H^gHCl+HClO, HC10能消 毒杀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消毒杀菌后的自来水是纯净物B 、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HC10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 D 、可用硝酸银溶液来鉴别自来水和纯净水 下列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物质转化的规律(教案)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教学重点】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引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 →P 2O 5→H 3PO 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 2――Cu+O 2 ――Mg+O 2 ――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水→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 2 第2课时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求法与规律总结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求法与规律总结 平衡转化率= 或:平衡转化率=%100-?质的量 该反应物的起始起始物量该反应物的平衡物质的量某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 平衡转化率=%100) ()(?或物质的量的浓度质的量该反应物的起始起始物或物质的量浓度量某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 【规律】反应物用量得改变对转化率得一般规律 (1)若反应物只有一种:a A(g) b B(g) + c C(g),在不改变其她条件时(恒温恒容),增加A 得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就是A 得转化率与气体物质得计量数有关:(可用等效平衡得方法分析)。 ①若a = b + c :A 得转化率不变;②若a > b + c : A 得转化率增大; ③若a < b + c A 得转化率减小。 (2)若反应物不只一种:a A(g) + b B(g) c C(g) + d D(g), ①在不改变其她条件时,只增加A 得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就是A 得转化率减小,而B 得转化率增大。 ②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A 与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就是反应物得转化率与气体物质得计量数有关:如a +b = c + d ,A 、B 得转化率都不变;如a + b >c + d ,A 、B 得转化率都增大;如a + b < c + d ,A 、B 得转化率都减小。 3、充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判断各反应物转化率变化 对于可逆反应aA(g)+bB(g) cC(g)+dD(g),(a +b ≠c +d,)在压强变化导致平衡移动时,学生感到困惑得就是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朝哪个方向移动?转化率如何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不移动。因平衡体系得各组分浓度均未发生变化,故各反应物转化率不变。 (2)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得方向移动。因为此时容器容积必然增大,相当于对反应体系减压,继而可判断指定物质得转化率变化。 4、NO 2、N 2O 4平衡问题2NO 2(g) N 2O 4(g) (1)恒温、恒容得条件下,若分别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得NO 2气体或N 2O 4气体,重新达到平衡后:可视为加压,平衡都向右移动,达到新平衡时NO 2得转化率都增大,N 2O 4 得转化率将减小。NO 2体积分数减小,N 2O 4体积分数增大,混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若要求某一时刻得转化率只要把平衡时得反应物浓度(或物质得量)改为某一时刻得反应物浓度(或物质得量)即可。 现将有关平衡转化率得问题小结如下: 1、 对有多种反应物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其一。这种情况不管状态如何均认为所加物本身转化率减小其它物质转化率增大 例1:,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得浓度,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得转化率增大,而得转化率降低。 逆向运用: 例2、反应: 3A(g)+B(g) 3C(g)+2D(g)达到平衡后加入C 求A 得转化率 分析:加入C 促使D 向A 、B 进一步转化故D 向A 、B 转化得转化率增大而A 、B 向C 、D 转化得转化率减小。 2、 对只有一种反应物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 由于反应只有一种所以无论往反应物加多少量都可视为等比例增加反应物得用量,故认为有两种情况: (1)恒温恒压:由于恒温恒压时等比例扩大或缩小反应物得用用量均与原平衡等效故转化率不变,各反应物与生成物得体积分数不变,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量会跟原平衡相比,等比例增加,但浓度不变 (2)恒温恒容:此时可以瞧成反应叠加后,增大压强使平衡向气体总系数小方向移动, 例3.,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向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达到平衡时NO 2、N 2O 4得物质得量(或物质得量浓度)均增大,颜色变深,NO 2转化率增大。

高中化学平衡中转化率求法和规律总结(含解析)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求法和规律总结 平衡转化率= %100-?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某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或:平衡转化率=%100-?质的量该反应物的起始起始物量该反应物的平衡物质的量某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 平衡转化率=%100) ()(?或物质的量的浓度质的量该反应物的起始起始物或物质的量浓度量某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 【规律】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转化率的一般规律 (1)若反应物只有一种:a A(g) b B(g) + c C(g),在不改变其他条件时(恒温恒容),增加A 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A 的转化率与气体物质的计量数有关:(可用等效平衡的方法分析)。 ①若a = b + c :A 的转化率不变;②若a > b + c : A 的转化率增大; ③若a < b + c A 的转化率减小。 (2)若反应物不只一种:a A(g) + b B(g) c C(g) + d D(g), ①在不改变其他条件时,只增加A 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A 的转化率减小,而B 的转化率增大。 ②若按原比例同倍数地增加A 和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反应物的转化率与气体物质的计量数有关:如a +b = c + d ,A 、B 的转化率都不变;如a + b >c + d ,A 、B 的转化率都增大;如a + b < c + d ,A 、B 的转化率都减小。 3、充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判断各反应物转化率变化 对于可逆反应aA(g)+bB(g) cC(g)+dD(g),(a +b ≠c +d ,)在压强变化导致平衡移动时,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朝哪个方向移动?转化率如何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不移动。因平衡体系的各组分浓度均未发生变化,故各反应物转化率不变。 (2)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因为此时容器容积必然增大,相当于对反应体系减压,继而可判断指定物质的转化率变化。 4、NO 2、N 2O 4平衡问题2NO 2(g ) N 2O 4(g ) (1)恒温、恒容的条件下,若分别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O 2气体或N 2O 4气体,重新达到平衡后:可视为加压,平衡都向右移动,达到新平衡时NO 2的转化率都增大,N 2O 4 的转化率将减小。NO 2体积分数减小,N 2O 4体积分数增大,混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若要求某一时刻的转化率只要把平衡时的反应物浓度(或物质的量)改为某一时刻的反应物浓度(或物质的量)即可。 现将有关平衡转化率的问题小结如下: 1. 对有多种反应物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其一。这种情况不管状态如何均认为所加物本身转化率减小其它物质转化率增大 例1: ,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的浓度,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转化率增大,而的转化率降低。

(2017)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3节)知识点归纳 【知识衔接】:八年级下册化学基础知识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2、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常见的一些气体、液体,还有碘和溴。 3、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4、离子构成的物质:酸、 碱、盐 5、1-18号元素: 6、常用元素: 钾K、钙Ca、锰Mn 铁Fe、铜Cu、锌Zn 银Ag、钡Ba、汞Hg 7、常见的原子团: 8、常见化合价:(背诵)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为+2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2价,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单质元素为零价。 9、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1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结为五步:

①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②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通常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或下方。“加热”常用“△”表示。 ④标: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那么在气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的,那么在固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 ⑤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 1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设未知量x(此时x不带单位,如“设某物质的质量为x克”是错误的); (2)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别忘了配平); (3)计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上配平的系数),写在相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包括x);(4)在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面写出已知质量(纯净物质量)和未知量x; (5)将有关的四个量列成比例式,求出未知量x(此时x要带单位,如x=1克);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本身没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分子。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常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 4、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凝固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5、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6、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沉淀、气体、温度、发光、发热、PH、状态、形状 7、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①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②寻找发现未知物质③建立物质变化模型。 8、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变化是正在发生的。(变化特殊字眼:正在、了、已经、出现等) 性质是本身具有的,不一定在发生。(性质特殊字眼:能、会、可以、易、难、具有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酸=H++酸根阴离子) 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醋酸(CH3COOH)、柠檬酸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碱=金属阳离子(或NH4+)+OH-)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钡Ba(OH)2、氢氧化钾KOH

九年级化学物质转化关系图

一、初中化学物质的转化关系 1、氧气、氧化物、酸、氢气、水 H2O KMnO4↘↓↑↗CO、CO2 ↗SO2H2SO4 H2O2→→P2O5+ Mg Al Zn Fe→H2→H2O ↘MgO HCl KClO3↗↓↘Al2O3 Fe3O4 2、碳与碳的化合物 3、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 + CO2↗Na2SO4 →BaSO4↓(白) NaOH →Na2CO3 →CaCO3↓(白) (变质)↘NaCl →AgCl↓(白) 4、含钙化合物的关系: ↙↗―――――――↘↖ CaCO3→CaO→Ca(OH)2→CaCl2 ↖CO2↙ 5、氧化钡、氢氧化钡与硫酸钡

↗BaCl 2 → BaSO 4↓(白) BaO → Ba(OH)2 ↗ ↘ + CuS O 4 ↘Cu(OH)2↓(蓝) 6、硫酸铜、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碳酸氢铵 CuO ↗ CO 2 ↙ ↘ Ca(HCO 3)2 → CaCO 3→CaO →CuSO 4→ Cu ↘ H 2O ↗Na 2CO 3 ↗ NH 3 → NaHCO 3 →CO 2 NH 4HCO 3 → H 2O ↘H 2O → H 2CO 3 ↘ CO 2 → H 2CO 3 7、铝、镁、锌、铁、铜及其化合物 ↗ZnSO 4↖ ↗ AlCl 3↖ Zn → ZnO Al → Al 2O 3 ↘ZnCl 2↙ ↘Al 2(SO 4)3↙ Fe Al ↗MgCl 2↖ ↙﹉﹉﹉﹉↗ CuCl 2↘↖ Mg → MgO Cu ←→CuO Cu(OH)2 ↘MgSO 4↙ ↖____↘ CuSO 4↗↙ Fe Al ↙ FeCl 3 ↖ C CO H 2 Mg Al ↗FeSO 4 Fe(OH)3 Fe 2O 3 ←――――→ Fe ↖Fe 2(SO 4)3↙ O 2 H 2O ↘ FeCl 2 8、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即注明必要的反应物、反应条件) CO 2 CO C 或O 2 O 2 H 2O H 2O 2 Al 2O 3 AlCl 3 Al CuO CuSO 4 Cu ⑴ ⑵ ⑶ ⑷ MgO MgSO 4 Mg Cu H 2 Fe CaO Ca(OH)2 CaCO 3 CaCl 2 Ca(OH)2 CaCO 3 ⑸ ⑹ ⑺ 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