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解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心电图解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心电图解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讲座?

心 电 图 解 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张 海 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R540.4;R54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5)02-0024-02 心室扑动(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脏病导致的死亡50%以上死于院外,其中至少有80%的院外猝死是由室颤引起的,男性多于女性,超过45岁者猝死率明显增加,多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部分室颤患者经全面检查后未发现心脏器质性病变,称为特发性室颤。1 心室扑动1.1 概述 心室扑动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室颤之间的心律紊乱,为极快而规则的心室收缩,心电图表现为连续而匀齐的、形态规则、振幅相等的心室波动,在心电图上无法分辨QRS 波群及ST 段和T 波(图1)。每个扑动波由圆钝的上升段和下降段组成,形态似正弦波,形态和幅度基本相似,频率约为180250次/分(bpm )。心室扑动常常是一个短时间的过渡阶段,极少数可发作终止而恢复原来的自身心律,大部

分迅速蜕变为室颤。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主要为:①QRS 波与ST —

T 波不能区分,代之以规则的、振幅相等的连续正弦

波;②频率约为150250bpm 。1.3 鉴别诊断

1.3.1 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预激的鉴别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室上速)伴预激与室速的鉴别有时很困难,因为两者心室激动的初始向量与正常不同。室上速伴预激时,P 波/QRS 波的比例是1∶1,如果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房室分离(特别是心房率低于心室率)、室上性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则是室速的有力证据。必要时需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室上速伴预激时,其窦性心律心电图往往也表现出预激综合征的特征。1.3.2 与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也表现为宽QRS 波心动过速,其发作常呈阵发性,发作时其QRS 波群与非心动过速时的QRS 波群相似。心动过速发作时,QRS 波群匀齐,P 波/QRS 波群呈1∶1的关系,且RP ′>P ′R 。室速发作时,QRS 波群可有轻度不齐,且房室激动常呈分离状态,即心室率快于心房率。如果出现室上性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则更支持室速的诊断。2 心室颤动2.1 概述 心室颤动是更快速的、连续的、不规则但振幅较小的、不同步的心室收缩,其频率约为250~500bpm ,在心电图表现为QRS 波与T 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颤动波。与心室扑动相比,颤动波振幅和形态变化较大。在心室颤动刚开始时,颤动波振幅较大,大于0.5mV ,称之为

“粗大型心室颤动”

(图2);随着心室肌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尤其是颤动波的幅度降低,颤动波振幅小于

0.5mV ,称为“细小型心室颤动”

(图3)。鉴别粗颤和细颤很有意义,

粗颤的患者很容易除颤成功。

2.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主要为:①QRS 波与T 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f 波;②f 波的频率约为250500bpm 。2.3 警惕室颤发作的先兆心电图表现2.

3.1 心率变化 一般指由慢变快,特别是在猝死发生前1个小时出现静息情况下心率由慢变快。2.3.2 复杂性室性早搏 在猝死前1小时复杂室性早搏的频率和数目增加,尤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每分钟≥5个,或出现多形性、成对或成串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的R 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 波上(R -on -T )。

2.3.3 室性心动过速 部分室速患者可以最终演变为室颤,如室速的频率超过180bpm ,R -on -T 诱发的室速,多形性室速,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2.3.4 ST 段抬高和Q T 间期延长 ST 段抬高和(或)Q T 间期延长患者是室颤的高危人群。如Brugada 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V 1呈右束支阻滞图形,V 13导联ST 段呈马鞍形或弓背形持续抬高;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阻断,ST 段明显抬高、出现ST 段或T 波电交替后易诱发室颤;先天性Q T 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最终死于室颤。3 结语

室颤发作时心室失去有效收缩,患者很快出现脑缺氧、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死亡,室颤持续4~6分钟,

引起不可逆的大脑损害,8分钟内若缺乏生命支持治疗措施,复苏和长时间存活几乎不可能。因此,认清室扑和室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时做出诊断和电复律治疗,是所有医护人员必备的常识。收稿日期:2004-02-06睡眠呼吸障碍与内科疾病

第4讲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神经系统疾病

刘彩燕,徐雁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56;R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5)02-0025-0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 ,SAS )是一种在每晚7小时睡眠中,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大于30次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 ,即平均每小时的睡眠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次数)超过5次的睡眠障碍[1],发病率约为2%5%[2]。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睡眠呼吸暂停的表现主要是呼吸系统反复发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的紊乱,但是它与神经系统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 发病机制与神经系统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最常见,约占该病的80%,发作时胸腹壁呼吸运动仍然存在,但是口鼻无气流通过,多由于咽喉部的局部阻塞造成,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中枢性因素的参与,中枢支配咽喉部肌肉的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1.2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发作时胸腹壁呼吸运动同时停止,口鼻无气流通过,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呼吸中枢本身的驱动性低下;②呼吸中枢对各种呼吸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对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③上呼吸道阻塞的机械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呼

吸中枢抑制[3,4]。

2 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神经科疾病2.1 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既可引起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也可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前者是由于影响到呼吸中枢及咽喉部肌肉的调节中枢所致,比较常见,如脊髓脊膜膨出、脑积水、脊髓延髓空洞症、Arnold -Chiari 畸形等,严重者可导致猝死[5];后者则与颅面部局部畸形有关,有学者报道3例先天畸形智障患者,由于分别存在小下颌、软腭低张肥大和舌骨后置等颅面部畸形,而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6]。2.2 脑血管病 双侧大脑半球卒中造成假性球麻痹的患者,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脑干的血管病变,由于呼吸与咽喉部肌肉的调节中心受损,易造成中枢性的睡眠呼吸暂停。Mohsenin [7]等研究10例先前无睡眠和呼吸障碍的大脑半球卒中患者,在脑卒中后1年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发现有非常高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主要为阻塞性,推测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障碍引起咽喉部肌肉功能失调、张力低下或肌肉僵硬所致。脑卒中患者慢波睡眠的减少,可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来源:三九健康网时间:2003.09.19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 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 0.1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⑦如同时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医生这样的建议,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及患房颤危险因素的增加,建议常规体检时查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房颤。 随着家用心电图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就能自查心电图,对房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值得信服的,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差异。 我们所说的心电图检查指的是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患者仅需在心电图室平卧或者静坐约1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检查,可以多次反复的描记。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房颤发作的情况下描记心电图才能确诊房颤。 一.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1.一般房颤的心电图心律不整齐,P-P间期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2.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3.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4.心室率极不规则,房室传导正常者、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心室率一般是在100~160次/分之间的,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5.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出现变形增宽。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可以买一台家用心电图机,随时随地在家自测心电图,对房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016年护理资格考点:发生心室颤动时最主要的处理措施汇总

1.发生心室颤动时最主要的处理措施是: ( C ) A.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B.电复律 C.电除颤 D.安装起搏器 2.下列哪项不是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 D ) A.直接扩散 B.淋巴转移 C.血行转移 D.种植 3.为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常用的术前用药是 ( C ) A.吗啡 B.哌替啶 C.巴比妥类药物 D.阿托品 E.氯霉素 4.牙本质过敏的疼痛特点为 ( C ) A.自发性疼痛 B.烧灼样疼痛 C.激惹性疼痛 D.刺激除去后疼痛仍不消失 E.持续性疼痛 5.黄疸是由于血液中哪种物质升高引起的: ( A ) A.胆红素 B.胆绿素 C.血清转氨酶 D.碱性磷酸酶 6.关于心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A.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B.是一种持久和强烈的情绪状态 C.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 D.由一种出人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 7.药物产生副作用的剂量是 ( E ) A.中毒量 B.L D50 C.无效剂量 D.极量 E.治疗量 8.大量不保留灌肠时灌肠筒的液面应高于肛门 ( D ) A.10~20cm B.20~30cm C.30~40cm D.40~60cm

E.65~80cm 9.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区别是 ( C ) A.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B.紫癜呈对称分布 C.血小板正常 D.下肢皮肤有紫癜 E.有过敏史 10.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D ) A.持续性 B.阵发性加剧 C.低头时加重 D.清晨较轻 E.咳嗽或喷嚏时加重 11.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是: ( C ) A.进食污染的食物 B.呼吸道传播 C.体液、血液传播 D.饮用污染的水 12.要素膳的特点不包括 ( E ) A.营养全面 B.易于消化 C.无残渣 D.使用方便 E.由肉类、蔬菜加工而成 13.灭菌速度快、灭菌效果好、经济、环境污染小的是 ( E ) A.环氧乙烷灭菌法 B.戊二醛浸泡灭菌法 C.辐射灭菌法 D.过氧乙酸浸泡灭菌法 E.压力蒸气灭菌法 14.立即执行的医嘱,在处方开出后多少时间内执行 ( A ) A.15分钟内 B.5分钟内 C.30分钟内 D.60分钟内 E.12小时内 15.下列哪种情况不需预防应用抗生素 ( D ) A.结肠手术 B.胃癌根治术 C.髂内动脉瘤手术 D.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 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6.急性胃扩张病人的呕吐物一般为: ( B ) A.宿食,不含胆汁

心电图解读第8讲心房颤动心电图

?讲座? 心 电 图 解 读 第8讲 心房颤动心电图 贾 忠 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R541.7;R540.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4)11-0019-021 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内产生每分钟达350~600次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从而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2 心房颤动的分类2.1 按发作时间分 ①阵发性房颤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小于48小时,也有持续7天或以上者;②持续性房颤不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但可经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③永久性房颤无法恢复窦性心律,即使偶尔恢复窦性心律,也会很快转回房颤。 2.2 按房颤时的心室率分 ①缓慢型心房颤动,指房颤时心室率小于100次 /分(bpm );②快速型心房颤动,指房颤时心室率大于100bpm ,其中心室率大于180bpm 者有时被称为极快型心房颤动,后者常见于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2.3 按发作原因分 ①病理性房颤,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心房肌代谢增加等;②孤立性房颤,排除性诊断,指无明确病因者,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肺静脉起源等有关。3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3.1 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图1) 3.1.1 f 波  房颤时p 波消失,代之以频率、振幅、形态 均不一致的f 波,等电位线消失,f 波频率在450~600bpm 之间,f 波振幅不等,一般称V 1导联f 波振幅大于1m V 者为粗颤,小于1m V 者为细颤。一般是粗颤的频率低,而细颤频率高。房颤时f 波在心电图各导联的振幅不等,部分导联可能无法分辨。3.1.2 RR 间期绝对不等 房颤时快速的心房激动并不能全部下传心室,大部分在房室结发生隐匿性传导,结果心室率明显慢于心房率而且心室律绝对不齐。3.1.3 QR S 波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房颤时QRS 波的形态、振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f 波与QRS 波叠加导致QRS 波振幅改变; 心室充盈程度不同导致。3.2 但在下述的情况,上述条件可能不显著。3.2.1 粗大的f 波(或U 波),可能形似P 波或F 波。3.2.2 f 波极为纤细,在一般导联中不易查明(图2)。3.2.3 如兼有完全性房室阻滞,则心室率可能完全匀齐。 3.3 房颤时常见的心电现象 3.3.1 隐匿性传导  是心律失常的基本现象之一。当任 何一个激动部分地透过了心脏传导组织,虽然未达到心房或心室,但却可以产生新的不应期。由于这些激动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足以在体表心电图上直接表现,只能根据对下一次激动所引起的传导障碍或激动起源上的变化,而获得间接的诊断依据,故称为隐匿性传导。

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一)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顶峰上,这一现象称为RonT现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A型RonT现象基本心律的Q—T间期不延长,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较短形成RonT现象。 2、B型RonT现象基本心律的Q—TU间期延长,舒张早期或舒张中期的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顶峰上形成RonT现象。又可分为:①间歇依赖性Q—TU间期延长伴RonT现象,心室率较快时Q—TU间期正常或延长不明显,心室率减慢时,或心动周期突然变长时,Q—TU 间期明显延长,室性期前收缩出现于T波上。②肾上腺素依赖性Q—T间期延长伴RonT现象;静息心电图上有Q—T间期延长,活动诱发心率增快以后Q—T间期延长更明显,室性期前收缩发生于T波顶峰上。 (二)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早在1949年Smirk就指出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可以突然发生死亡。Dolana等又发现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可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Lown等将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列为最高级别的室性期前收缩,表示预后不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RonT现象的严重性提出异议。Chou(1979)对44例室性心动过速进行研究,发现由RonT现象诱发者仅有6例(占13.7%)。我们自5368余份动态心电图中检出室性心动过速110例,发生由RonT现象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仅占2.28%。我们在室性期前收缩中观察到,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比较少见。而由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高达80%以上。特别是伴有Q—T间期延长的复极延缓、严重器质性心肌损害、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中,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最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但也有一部分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不能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在心室兴奋性周期的某一短暂的间歇给予电刺激或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有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此期称为心室易颤期,它位于心室收缩中期末尾,相当于心电图上T波顶峰前30ms及T波顶峰后40ms内,历时70ms。心室肌处于相对不应期。心室各部分心肌细胞处于不同的复极化阶段,即某部分心肌细胞已复极结束,而另一部分心肌细胞仍在复极过程中,从而有利于激动在心室内发生折返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标志着心室肌不应期缩短。不应期缩短有利于在折返激动前方形成一个“可激的空隙”,激动便可持续折返。 患者室颤阈值降低,也是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得要因素(图68—24)。 图68-24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心室颤动 男性,71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M F导联出现QS波,B.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了心室颤动。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特点 一、胸导联:??V1~V6导联的具体位置: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 肋间。 V3: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 ? P波: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1、V2)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正常P波的时间≤0.11s;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R段:是电激动过程在房室交界区以及希氏束、室内传导系统所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一般呈零电位,显示为等电位线(基线)。? P-R间期:自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正常成年P-R间期为0.12~0.20s。?

QRS波群:为左、右心室除极的波,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S-T段: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平线,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情况下,S-T段表现为一等电位线。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V1-V3导联不超过0.3mV,其他导联均不应超过0.1 mV。 ?T波:为心室复极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表现:?1、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1)左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以在V1导联上最为显著。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二尖瓣型P波”。 (2)右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幅度>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2、心室肥大心电图表现:?(1)左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 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 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其中QRS波群高电压最为重要,是诊断左室肥大的主要依据。 (2)右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V1 R/S>1,V5R/S<1,V1或V3 R的QRS波群呈RS、RSR’、R或QR型。②心电轴右偏,重症可>+110°。③RV1+SV5>1.2mV,aVR导联的R/Q或R/S>1,RaVR>0.5mV。④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T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3、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1)进展期:心肌梗死数分钟后出现T波高耸,S-T段斜行上移或弓背向上抬高,时间在6小时以内。?(2)急性期:心肌梗死后6小时至7天。S-T段逐渐升高呈弓背型,并可与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此时可出现异常Q波,继而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线,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3)愈合期:心肌梗死后7~28天,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4)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后29天及以后。S-T段和T波不再变化,常遗留下坏死的Q波,常持续存在终生,亦可能逐渐缩小。 ?4、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1)典型心绞痛: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2)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3)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1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5、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P-R间期0.12~0.20s。?(3)心率100~16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心律。 (2)心率在60次/分钟以下,通常不低于40次/分钟。

引起心室颤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心室颤动的原因是什么 心室颤动一旦发生即有效循环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术。心室颤动不能小看,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心室颤动的原因,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血压骤降在心脏跳动时,成人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60 mm Hg,小儿低于50 mm Hg,会引起冠脉灌注压下降,心肌缺血,心缩无力,心率下降,甚至室颤。动脉压下降的原因有多种,如ECC 开始后血液稀释,血粘度下降,儿茶酚胺减少,搏动血流变为平流等。 2、心功能低下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决定着心脏对内环境改变的耐受能力。本组病例2,风心病史27年,左房左室扩大肥厚,心功能不全,ECC后不能适应生理到非生理、搏动血流到非搏动血流转变的过程,发生低血压,由于肥厚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引起室颤。 3、酸中毒预充液pH偏低,输入体内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可增加心肌应激性,降低室颤阈,诱发室颤。 4、高钾血症库血在保存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浆中K+ 由于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破坏而逐渐增加,如果预充大量时间较久的库血,可使预充液中钾浓度过高;预充血液时发生血型误输,产生溶血反应,亦使血钾增高。高钾血症时易形成兴奋折返并进而引起包括室颤在内的心律失常。 5、低温降温时,如水温过低,血液迅速冷却,可并发各种心律

失常。体温<30℃室颤阈降低,成人≤28℃或小儿≤26℃易发生室颤。 心室颤动的治疗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一旦发生即有效循环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术。其抢救基本步骤如下: 1.立即实施基础生命支持采用ABC方法。A:开放气道,清除呼吸道异物,维持呼吸道通畅;B:进行人工呼吸,16~20次/min,建立有效呼吸;C:进行心前区拳击,按压心脏100次/min,建立有效循环。ABC应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发生后1~4min内开始,如5min后才实施,则脑复苏的可能性很小。 2.尽早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在8min内开始,其复苏成功率可达40%左右。方法如下: (1)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复律:每延迟1min除颤,复苏的生存率即下降7%~10%。初次复律采用200J,争取一次成功。如未能复律,重复电击可增至300~360J,两次间隔一般为30~60s。但也有主张连续3次电击200J,300J,360J。 (2)尽早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3)开通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 (4)药物复律:对电击复律疗效不佳者,或心室颤动为细颤波型,应用以肾上腺素为主的复苏药物。肾上腺素以1mg静脉推注开始(必须要以弹丸式推注),必要时每3~5分钟重复1次,剂量可逐渐加大。其他常用复苏药物有利多卡因、胺碘酮、托西溴苄铵(溴苄胺)、硫酸镁、普鲁卡因胺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心室肥大

心电图怎么看详解心电图上的各种波形

心电图怎么看详解心电图上的各种波形 心电图怎么看大多数人只知道心电图是一张有着密密麻麻格子的纸,纸上面有着一些不规则的曲线。除了少数医生专家,很少有人能看懂心电图的,这怎么办呢下面就教教大家怎么看心电图。要想知道心电图怎么看,首先要了解心电图的组成部分和每部分的意义。 心电图怎么看: 1、心电图记录纸。心电图是被记录在布满大小方格的纸上,所以想要知道心电图怎么看,首要的是知道这些格子代表的意义。这些方格中每一条细竖线相隔1mm,每一条细横线也是相隔1mm,它们围成了1mm见方的小格。粗线是每五个小格一条,每条粗线之间相隔就是5mm,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 心电图记录纸是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速度移动的,移动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横向的每个小细格代表;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代表。 国际上对记录心电图时的外加电压也是有规定的,即外加1mV电压时,基线就应该准确地抬高10个小格,也就是说,每个小横格表示,而每个大格就表示,每两个大格就代表了这1mV。 2、心电图上的各种波形。一次心动周期就会在新电图上记录出一系列地高低宽窄不同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T波和(无)u波。了解这些波形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是教你怎么看心电图的第二步。 P波,最先出现的一个振幅不高的圆钝波形,它记录的是窦房结激动的右、左心房的激动。因为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房的激动先由它开始,所以P波的前半部分记录的是右心房的激动,中间部分记录的是左、右心房的共同激动而后部则代表左心房的激动。除了aVR导联外,P波基本都是直立的,肢体导联中P波的高度多不超过,胸前导联中直立的P 波高度不应超过。正常的P波的宽度也不应超过。

房颤

房颤 一、病历资料 1.现病史 患者,方xx,男,42岁,因“心悸2小时”于2015-8-5日收入院。患者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黑朦晕厥,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无腹痛腹泻,无气促,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率147次/分,T波改变(低平V4-V6)。 2.既往史 有持续性房颤病史两月余,曾使用可达龙成功复律2次。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最高血压160/100mmHg,平时服用倍他乐克等药物,血压控制可。既往活动后否认有气急胸闷表现,平时生活自理。否认脑卒中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高脂血症。否认药物过敏史。有吸烟史,每日约10支。 3.体格检查 T 36.5℃,P 86 次/分,R 19 次/分,BP 146/93 mmHg。神志清醒,营养良好,体型适中,步入病房,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颈无抵抗,气管居中,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触觉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音,叩诊呈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低,肺底未及干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无抬举性搏动,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大致正常,心音有力。心率147次/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水冲脉,无奇脉,无股动脉枪击音,无毛细血管搏动征。腹壁柔软,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4.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4.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6.3 *10^9/L ,红细胞 4.95 X10^12/L ,血红蛋白 147 g/L ,中性细胞百分比 51.4 %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 30 U/L ,谷草转氨酶 26 U/L ,尿素 8.5 mmol/L ↑,肌酐 85 μmol/L ,总胆固醇 3.53 mmol/L ,甘油三脂 1.65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0.75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2.03 mmol/L ↓,载脂蛋白A-1 0.99 g/L ↓,脂蛋白(a) 43.50 mg/dL ↑,APOA/APOB 1.24 ↓,钙 2.27 mmol/L ,镁 0.90 mmol/L 。血糖 6.58 mmol/L ↑。肌钙蛋白-I 0.000 ,CKMB 0.7 ug/L 。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 341.10 ng/L ↑。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11.4 秒,国际标准化比率 1.04 ,部分

经典-处理常见心电图心得

经典-处理常见心电图... | 分类:执业医师 一、概述(一)本文 看懂本文后临床医生可达到的水平:能迅速诊断心内科绝大部分心电图的主要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能看一眼心电监护机上的图形就大概判断ECG危重程度。 (二)阅读前须懂的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 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一无所获。临床医生只要能看懂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

心室颤动

第一章心脏电生理与心室纤颤 1.1 心脏电生理相关知识 心脏主要功能是泵血,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动力装置,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至身体的各个部位,维持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机械运动实际上是在心脏有规律的电活动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心脏的电活动是其进行机械活动并完成相应生理功能的基础,对心脏各种功能及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研究,往往要从对其电生理活动的认识开始: (1)心脏激动的产生及传导 自从1908年Einthoven用弦线电流计记录到第一份心电图及1939年Graint氏首先发明玻璃微电极技术以来,人们对心脏激动的产生及其传导、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以及各种电活动的了解日益深入。 图1 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及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Fig.1 Conduction system of the heart and the different waveforms for each of the specialized cardiac muscle cells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心脏激动的产生及传导是靠一组特异细胞构成的传导系统来进行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与这一传导系统的解剖、病

理或功能的异常有关。据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它们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一般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即不具有自律性。另一类是组成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律性),这类细胞又称为自律性细胞。自律细胞含肌原纤维很少或完全缺乏,基本丧失收缩功能,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如图1所示,不同类型的自律性细胞组成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sinoatrial node,SAN)、房室(atrioventricular node,AVN)、房室束(bundle of His,BH)和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s,PF)。正常情况下,起搏频率最快的细胞控制着心脏的起搏,所以心脏激动总是发自自律性最高的SAN,大约有70拍/分钟(beats perminute-bpm,BPM),而AVN只有大约45BPM,浦氏纤维更低,大约25bpm。因此SAN能够控制其他两个,主导整个心脏的节律性兴奋,即SAN为心脏的主起搏点或正常起搏点,它所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左右两个心房的普通心肌纤维,引起整个心房的兴奋及收缩,同时沿“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播到AVN。AVN对电兴奋活动的传播,有一个大约lOOms的延迟,因为AVN的传导速度非常缓慢,只有大约0.02枷.05m /s。然后继续向下经附着在心室内壁的房导到心脏最下端的心尖部位,在这里动作电位分岔成左右两支,经过蔓延在心室内膜的浦氏纤维自内而外同时传遍左右两个心室组织。浦氏纤维对动作电位的传导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1%~3%,其中,15%~30%合并心房颤动[1]。此类心房颤动的心室率较一般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为快,易演变为心室颤动,甚至猝死。据统计,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高达14%。因此,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应视为有致命的心律失常,能否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实施有效地紧急处理,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而正确的诊断是关键。据报道,在基层卫生院的误诊率高达77.8%。由于误诊而导致误治引起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也常有发生,掌握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是正确诊断的基础。本文就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问题,根据我们的体会,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 众所周知,预激综合征是窦性激动由于旁道加速房室传导,使一部分心室肌预先激动,当心室的激动通过旁道逆传到心房时,恰逢心房肌在前次激动的易损期,既可引起心房颤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但更多见于正常健康人。不论前者还是后者,一旦合并心房颤动,就有致命的危险。及时、正确的诊断是实施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理的关键。因此,本文所讨论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实属必要。 1 发生机制 有研究表明[2],窦性激动在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和传导的非均质性,是心房易于发生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特征。而P波离散度是反映心房传导不均一的体表心电图标志。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不均质的传导在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尽管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房颤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室性早搏经房室旁道逆向传导激动心房,恰好落入心房易损期诱发房颤。没有房室旁道时,室性早搏经房室结 希浦系(A VN HRS)逆向传导,因房室结的生理性传导延迟作用而避免激动过早传入心房,故不能或难于诱发房颤。这一机制早在20世纪60 年代末期就得到了证实。Wellens等经室性早搏刺激发现当配对间期较短时,激动经房室旁道逆向传导至心房并诱发房颤;部分患者存在多条房室旁道,室性早搏经多条房室旁道逆向传导至心房,使之同时多部位非均一除极而诱发房颤。但临床上多房室旁道房颤的发生率远不如单房室旁道者高,而且绝大多数并发房颤的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单房室旁道;临床上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多发现房颤的发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 VRT)有关,由A VRT蜕变为房颤是最常见的表现。推测这可能与A VRT时心率过快引起心房压力升高,心肌相对缺血以及心房激动顺序异常(经房室旁道逆向传导激动心房)而致心房易损性增加而发生房颤[3]。 2 心电图表现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房颤的基本特点外,其复杂性表现在QRS波群形态方面。并伴有主要特征是心室率快,房颤波不典型、甚至缺如,致使心电图表现复杂。 2.1 心室率由于旁道的传导速度较房室正常传导速度快,所以,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较一般心房颤动的心室率快的多,一般在180次/min以上,个别可达到300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 征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波的振幅多在~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各种常见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电图特点 1、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2、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 次/分之间。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 点象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5、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波。 6、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 波。 7、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 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 始出现。 8、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 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 复始出现。 9、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 波的节律没有联系, 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此图P 波130次/分;QRS 波只有42次/分。 10、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感性较差。通常以QRS波群电压 增高为标准。 11、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mv或抬高0.3mv。 12、急性心肌梗死---特点: 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13.室扑:匀齐而连续的粗大波动,其频率约150-250,其中的QRS及ST-T也无从分辨,临床上一旦发生室扑,往往迅速转为室颤,应按室颤的方法处理。 室颤:只有杂乱的电活动,没有协调匀齐的收缩,心电图呈混乱的波动,形状振幅都不规则,频率约250-500,血液循环停止 14.高钾:早期T波高而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 低钾: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宽、双向、倒置、U波出现。

心房颤动的心电现象

心房颤动的心电现象 心房颤动病因各异,但形成颤动的电生理基础,多系心房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存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三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 有利于房颤发生的条件: 1、心房内纵行传导。 2、心房肌动作电位时间显著较心室肌短,使心房肌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这是心房肌接受快频率激动的必要条件。 3、病理情况下易发生心房传导延缓或心房腔增大,二者均为形成心房折返并使之持续的重要因素。 房颤中的若干心电现象: 一、房颤与病窦 持续长期的房颤,可能使窦房结功能受损,最终可致病窦。临床上表现为多年房颤一旦中止,可出现持续窦缓、窦性静止或窦性心律难于维持。因此原则上房颤持续1年以上,原则上不宜再予复律。 二、房颤与房室结内隐匿传导 隐匿传导:窦性或异位冲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传导时,激动部分透过了心脏传导系统,产生新的不应期,并对接连而来的一次激动的传导或形成产生影响,但激动未能在心房或心室除极,在常规心电图上不能直接显示出波形。 三、房颤合并室内差异传导 室内差异传导:室上性激动由于心动周期长度的变化或提前出现,出现生理性室内传导速度变化,心室除极顺序改变,QRS波群发生畸形改变。 阿什曼现象 四、房颤中的蝉联现象 激动前传的途径上存在两条径路,两条径路的不应期、传异速度不同,相差常在40—60ms 以上。当激动前传时,一条径路正处于不应期而发生功能性传导阻滞,激动沿另一条径路下传,激动下伟的同时并向阻滞的径路产生逆向隐匿性传导,又产生不应期,当下一次激动传来时,阻滞的径路因受前资助激动逆向隐匿性传导又处于功能性阻滞而受阻因而激动再次沿上次能传导的径路下传。 房颤时持续的束支间蝉联,心电图表现貌视室速,其鉴别可参照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 征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来源:三九健康网时间: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

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波的振幅多在~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⑦如同时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锦州121001) 刘仁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的临床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心悸、加重心功能不全)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更严重的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心电图是临床房颤诊断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心电图表现典型诊断无困难,困难的是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或是合并有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等复合性心律失常时的心电图分析,这些困惑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房颤心电图分析中关注的热点。 一、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 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RR间期不等,QRS波群呈室上型。但临床常可见到一些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如看不到f波的、P波不消失的、RR间期匀齐的、QRS宽大畸形的房颤等。 (一)看不到f波的房颤常由于f波纤细以致体表心电图看不清;亦可由于高钾血症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使f波的振幅减小至一过性消失。 1.f波纤细体表心电图看不清此时诊断依据为:①临床有多年慢性房颤病史(由于大量心房肌纤维化,使产生除极向量的心房肌逐渐减少)。②RR间期绝对不等成为主要表现。③做食管或心内导联可见f波,可进步证实诊断。 2.高钾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是指血钾增高、抑制心房肌传导,使心房除极波减小→消失(房颤一过性终止)。临床常见于慢性房颤伴心力衰竭在强心、利尿、补钾治疗中,或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心电图特点:①原有f波振幅减小→消失(亦无P波);②RR间期变为缓慢匀齐;③QRS时间延长(R波降低,S波加深加宽)。④T波对称尖耸。结合血钾明显增高诊断多无困难。 (二)f波和P波共存的房颤是指局限性完全性房内阻滞(心房分离)时,阻滞圈内为房颤时形成的“孤立性房颤”。心电图表现:①心电图中可见明确的f波(阻滞圈内房颤的表现);②同时见到一系列规整的与f波并存的P-QRS-T 波群,PR间期固定(≥0.12S)。在诊断时必须排除伪差干扰致“伪f波”。临床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及其它重危心脏病患者,多有短

30分钟教你学会看心电图

心电图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 不管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室率(即QRS波的频率)明显减慢或RR间期延长,且有泵血不足的症状(晕厥、心绞痛等),均属危重,有条件要紧急安装临时起搏器。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教材写得不详又不好,但临床上较常见。 文献示:病窦实际就是窦房结缺血、损伤、坏死致起搏细胞(P细胞)减少,心率减慢, 严重的因供血不足出现晕厥等症状。 个人意见:只要窦缓<50次特别是有症状的均须考虑病窦的可能。阿托品试验阳性(后面讲) 有助诊断。 病因大多因冠心病-右冠供血不足,或心肌炎心肌病损伤窦房结。因此病窦常发于冠心病病人。 (二)窦性停搏 “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作为国内内科学最权威著作(《内科学第7版》),如此含糊的“显著”令莘莘学子很愤怒!显著?就是几秒!?其他文献均未查及。已咨询我院心电图科。答:“P-P>2S,心率快时P-P>1.7s时算窦停。”(科内标准,不代表全国)

上图极佳,因为R-R间期最长也就2S左右,此患者未必有晕厥;但假若这个人窦停后交界区亦无逸搏心律(窦房结、房室结双结病变可致无交界逸搏),只能由心室代偿,出现室性心率,但若心室都无冲动,那便是一条9S的直线,必死无疑。 (三)三度及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II型: PP一直恒定,但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就这么简单。

2、三度(下图): 要用双规量,P波一直规律出现,QRS波也一直规律出现,二者无任何关系,即心房不能下传到心室。注:有时P波刚好落在QRS上而不能看清楚。

三度和二II治疗方面无争辩,安装永久起搏器才能救命。当已有阿-斯综合征时也可先装 临时起搏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装永久。 (四)长R-R间期 不管任何心律失常,只要ECG、心电监护、Holter之一看到有长R-R间期(R-R>2S)均有临床意义,窦停而无逸搏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是房颤伴长RR间期。这里只讲它。 RR间期的计算为:一小格0.04S,则一大格(5小格)0.2S,那么RR间期=0.2SX大格数。 长RR者若无安装心脏起搏器保护切记不要用可达龙、洋地黄等减慢心率的药物! 有文献认为长RR是指白天>1.5S,晚上>2S。 明显长RR,一般我们的处理是:(1)查Holter明确最长RR到底有多长,发生在晚上还是白天。(2)明显的长RR(一般指3S)若发生在白天易发生晕厥。(3)积极治疗原发病(常见为瓣膜病、冠心病,或其他几乎所有心脏病);(4)发生时间不长的房颤转窦尚有一定机会,同步电复律可能不够安全,少用;一般予安装临时起搏器后用可达龙静滴试图转窦(注:要治疗原发病,若致房颤的原发病不解除,就算转窦了也易复发)。(5)转窦成功并维持自然好,若转窦失败则要说服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明显长RR(>3S)或不够3S但有泵血不足、晕厥等症状时,均要考虑安抚永久起搏器,否则后患无穷,严重的可能心脏停搏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