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第一分册]

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第一分册]
高中历史整理(上海高考)[第一分册]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古代东方文明兴起于肥沃的大河流域,农业是经济基础。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几乎都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在统一之后实行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BC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B)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及评价: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就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的旁边。

3.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早在BC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最初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以后,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古代印度

1.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特征(B):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障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2.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时间:BC6世纪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

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有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玛雅文化

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城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BC5—BC4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3.雅典民主政治(C)

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形成和发展:

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确立: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里程碑:BC594年的“梭伦改革”和BC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

全盛时期:希波战争以后,BC443年至BC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希罗多德及《历史》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BC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帝国:BC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3.罗马帝国的疆域:到DC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4.DC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第9课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建立以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

高。BC451年至BC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

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

“十二铜表法”。

2.内容:“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

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

向。

3.评价:“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

法治精神。它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

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世界

伊斯兰教的产生

时间:DC7初

地点: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1.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及其影响(B):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

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

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

第12课封建制度

1.“采邑改革”及其影响:

DC8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实力坐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DC6下半叶,后逐渐扩展,DC11前后基本确立。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3.等级君主制(B)

背景:DC12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自DC13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

定义: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级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权力分配: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初步形成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4课庄园和城市

1.中世纪庄园: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合,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2.城市特征(B):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人口不多、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宗教: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1世纪上半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

2.中世纪教会和西欧教会(B):

(1).互相利用,互为依存,各得其所(6——11世纪):

基督教:在日耳曼人中广为传播,影响大增;

教会成为最大封建主,掌控西欧耕地总面积三分之一;

聚敛财物,什一税遗憾为最。

(2).教皇权力极盛(13世纪):

表现:对西欧教会集权统治,干涉各国内政,鼓吹教权至上,力图建立天主教会主宰一切的世界。

影响:干扰了西欧各国政治统一的进程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阻碍了西欧社会经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济的发展,是导致日后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权逐步衰落(14世纪以后)

原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中央集权加强,教会权力逐渐被削弱。

过程:阿维尼翁之囚是由盛转衰的标志——法、意等争夺教廷控制权,天主教会一度出现两个、甚至三个教皇,天主教会大分裂。教权更趋衰落,干预世俗事务的能力下降。

文化:圣经和西方文学艺术

(1).《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内容丰富。

《旧约全书》中的《诗篇》、《箴言》、《雅歌》最具文学色彩,是西方文学组成部分之一,在西方流传甚广。

(2).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供素材,被反复使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作家和艺术家在圣经中注入新的内涵,宣扬新的思想和理念,有的成为西方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最后的晚餐》和《创世纪》(米开朗基罗),展现了人文主义理念。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2分)“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从空间看,孔子所集的文化,主要集中于() A.西北B.中原C.江南D.东北 2.(2分)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B.商汤C.周武王D.秦始皇 3.(2分)图是东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帝国发行的金币。以此作为史料,它可以佐证东魏时() A.东西方有官方交往B.东西方有商旅往来 D .佛教与基督教并立C.东正教已传入中国4.(2分)作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机关,见证了宋元明初海上贸易繁荣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巡检司D.江海关 5.(2分)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A.13世纪下半期B.14世纪上半期 D.16世纪下半期.C15世纪上半期 6.(2分)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绍兴和议 7.(2分)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此船应驶靠()A.大都B.广州C.上海D.泉州 8.(2分)张学良在台参观某祠堂时曾赋诗“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他赞的是() .林则徐D .郑成功C .岳飞B .张骞A. 9.(2分)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亚洲B.非洲C.美洲D.大洋洲 10.(2分)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文中的“花旗邦”是指()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 11.(2分)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其中,“盲目批孔”的时代是()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12.(2分)在经济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原始积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英国圈地运动典型途径之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及影响 (1)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英国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明晰;法国在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这一切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基本要素 (1)时间:15世纪末英法形成民族国家 (2)基本要素: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前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动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15世纪下半叶英法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由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2)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百年战争及玫瑰战争后,英法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1)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贸易逆差;《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引发的寻金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开辟新的航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多桅帆船、地圆说、航海仪等)(客观条件)。(2)概况: 时间国家人物航线 15—16 葡萄牙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1、原始农耕: (1)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3)中国早期农业特征: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 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4)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 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特征:共同耕作、平均 分配,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2、炎黄传说: 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 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的起源: 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主要在今河南)。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中的夏文化(公元前21世纪)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 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纸上之材 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 特征:1)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类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 很明显。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只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家畜。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 器。 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 印证成为信史。(历史多重证据法) 信史:多元互证,孤证不立 2、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3、方国联盟: 特点: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 或依附于商。 商王朝国家的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 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甲骨卜辞中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 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17~18 ..) .....世纪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 ..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 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word完整版)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关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据《金布律》处罚。这说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 人群的抗议。②因此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 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能够禁止不管从爱琴海依旧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 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5每小题2分,16---25每小题3分,共,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011年6月3日,各地纷纷举办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172周年,这件大事是指()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金田起义 D.收复新疆 2.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D.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 3.近代以来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4.我们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D.创办福州船政局 5.十九世纪末年,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注: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其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场战争中失败()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赔款数最多的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7.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诗出自() A. 康广仁 B.谭嗣同 C.刘光第 D.杨深秀 9.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B.“民权”与“平等” C.“科学”与“平等” D.“民权”与“科学” 10.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新文化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求荣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1. 以下选项中最符合中国革命影片《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12.“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这是哪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作战方针()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3.小明为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推介会”撰写宣传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沪教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选择题)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一战以来国际格局出现了三次演变。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D.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2.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制最大的进步是() A.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B.消除了国际间矛盾导致战争的隐患 C.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D.中止了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3.“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与正义。”这是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 A.协约国B.联合国C.北约组织D.华约组织 4.决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B.雅尔塔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华盛顿会议 5.“根据已商定同意的计划,三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这计划规定,成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执行互相协调管理控制的工作,此委员会由三国的最高司令官组成,总部设在柏林。”文中的“计划”出自()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开 罗会议 6.右面这幅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英法百年战争之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美苏的冷战结束后 7.有人认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疆域”覆盖全球。这里的 “疆域”是指() A.军事霸权B.政治盟友C.货币体 系D.价值观念 8.有学者评价二战后某制度“不过是美元交响曲的新篇章”。而“保证美元强大信用的,与其说是黄金,不如说是美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威望。”该学者评价的是() A.门户开放政策B.雅尔塔体系C.布雷顿森林体系D.马歇尔计划 9.右列示意图中“?”处应填上()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制D.布雷顿森林体系 10.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年同盟国击败轴心 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 界不得不重建。这里□□□□和“另一场战争”分别是() A.1918、“一战”B.1919、“一战” C.1945、“二战”D.1945、“冷战”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