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十七届“天原杯”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上海赛区)初赛试卷

2007年第十七届“天原杯”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上海赛区)初赛试卷
2007年第十七届“天原杯”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上海赛区)初赛试卷

2007年第十七届“天原杯”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

赛(上海赛区)初赛试卷

一、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70分)

1.(2分)下列物质中,既含有游离态氧,又含有化合态氧的是()

A.黑火药B.碳酸氢铵分解的产物

C.蒸馏水D.高锰酸钾分解的产物

2.(2分)下列各组分子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A.CO和NO B.H2O和HCl C.SO2和H2S D.NH3和CH4

3.(2分)用氢气还原某金属氧化物,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约减少50%,则氧化物的化学式相当于()

A.Fe3O4B.MgO C.NaCl D.SO3

4.(2分)要除去密闭容器里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为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的方法.当使用这种方法时,应该燃烧下列物质中的()

A.硫B.一氧化碳 C.磷D.木炭

5.(2分)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的一组气态物质是()

A.C和H2B.H2和02C.H2和CO D.C和CO

6.(2分)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通过化合反应制取的是()

A.Fe304B.MgO C.NaCl D.SO3

7.(2分)在四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分数相同的10g稀盐酸,然后分别向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经充分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锌B.氧化锌C.氢氧化锌 D.碳酸锌

8.(2分)在下列物质中,能分别跟AgNO3溶液、CuSO4溶液、Na2CO3溶液反应,并都能生成白色沉淀的物质是()

A.盐酸 B.澄清石灰水C.苛性钠溶液D.氯化钡溶液

9.(2分)曾先后用加热某些物质的不同方法分别发现并制得氧气的科学家是()A.道尔顿和汤姆逊B.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C.拉瓦锡和阿佛加得罗D.雷利和拉姆塞

10.(2分)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碳粉时,提纯的方法是()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D.加入足量盐酸,待反应终止后过滤

11.(2分)下列物质在常温下氧气中燃烧,都可以生成无色、无味气体的一组是()A.硫粉、红磷B.铁丝、硫粉

C.木炭、一氧化碳D.氢气、木炭

12.(2分)要把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和到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最好加入的试剂是…()

A.石灰石粉末B.氨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碳酸钠溶液

13.(2分)某学生用含有杂质碳酸钠的烧碱样品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那么,与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恰好中和时,所用烧碱样品质量比用纯氢氧化钠的质量()A.偏高 B.偏低 C.不变 D.无法比较

14.(2分)下列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纯净的氧气

B.空气中氮气的质量约占78%,氧气质量约占21%

C.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

D.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少量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及杂质15.(2分)1个成年人每分钟约需吸入氧气8L,则每分钟约需吸入空气的体积约是()A.8L B.10L C.20L D.40L

16.(2分)为了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并逐步停止冰箱制冷剂氟里昂的生产和使用

B.防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C.防止二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D.减少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发展氢能源

17.(2分)已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用于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若一个该碳原子的质

量为mkg,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nkg.则后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m/12 B.n/12 C.12m/n D.12n/m

18.(2分)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19.(2分)有、、、四种元素,按指定化合价最多可以组成化合物的种类有()

A.5种B.6种C.7种D.8种

20.(2分)工业盐酸中因含有Fe3+而带黄色,若某工业品盐酸中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A.1:1 B.1:3 C.91:94 D.1:94

21.(2分)在化学方程式2X+3O22CO2+4H2O中,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则X可能是()

A.CH4B.CH4O C.H2S D.C2H6O

22.(2分)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是()

A.碳酸钙、稀硫酸、浓硫酸B.大理石、稀盐酸、浓硫酸

C.石灰石、稀盐酸、苛性钠D.碳酸钠、稀盐酸、生石灰

23.(2分)由两种盐组成的混合物4.1g,加入足量盐酸,微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共收集到二氧化碳2.2g,则混合物的可能的组合是()

A.NaHCO3和MgCO3B.CaCO3和Ca(HCO3)2

C.Na2CO3和NaHCO3D.Ca(HCO3)2和NaHCO3

24.(2分)既可除去CO2中所含的杂质气体HCl和水蒸气,又可除去H2中所含的杂质气体HCl和水蒸气,则可选用最合适的试剂组是()

A.碳酸钠溶液和浓硫酸

B.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5.(2分)某混合物经高温灼烧后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若在灼烧的残渣中滴入稀盐酸,发现残渣完全消失且放出一种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单质气体,则该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A.含有Fe2O3、CuO、C B.含有Fe2O3、CaCO3

C.含有CaCO3、CuO、C D.含有CaCO3、Fe2O3、C

26.(2分)在室温下,将Mg、Fe、Al三种金属分别投入足量且质量相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硫酸中,反应结束后溶液的质量仍相等,则投入的Mg、Fe、Al三种金属质量关系是()

A.Mg>Al>Fe B.Fe>Mg>Al C.Al>Mg>Fe D.Mg=Al=Fe

27.(2分)已知铋元素(Bi)的化合价可表现为+3或+5.锗酸铋(简称BGO)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闪烁晶体材料,其中锗(Ge)元素为+4价.BGO可看成由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所形成的化合物.已知在BGO中,两种氧化物所含氧的质量相同,则BGO的化学式可能是()

A.Bi3Ge3O15B.Bi3Ge3O12C.Bi4Ge3O16D.Bi4Ge3O12

28.(2分)在常温下,向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里加入5g氯化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9.(2分)血红蛋白的式量为68000,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3%,则平均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30.(2分)将铁片投入下列溶液中,溶液质量会减小的是()

A.稀盐酸B.氯化钠溶液C.硫酸铜溶液D.硫酸锌溶液

31.(2分)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B.重氢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2

C.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 D.重氢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

32.(2分)t℃时将NaOH溶液蒸去8.2g水后,恢复至t℃时,析出5.8gNaOH?H2O晶体,再蒸去1.2g水,恢复至t℃时,又析出5.8gNaOH?H2O晶体,则t℃时无水NaOH的溶解度约为()

A.483.3g/100g水B.61.5g/100g水

C.133.3g/100g水D.333.3g/100g水

33.(2分)测得某溶液中仅含有Na+、Mg2+、SO42﹣、Cl﹣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Na+:Mg2+:Cl﹣=4:5:8,若设Na+为4n个,则SO42﹣的离子数为()

A.2n B.3n C.6n D.8n

二、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正确答案;多选或选错不给分,有二个答案的选对一个给一分(每小题3分,共30分)

34.(3分)一块质量为7g的锌中,可能含有下列某种杂质,当它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生成氢气0.2g,则锌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Cu B.Fe C.Mg D.Pb

35.(3分)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WO3→W B.CaCO3→Ca(OH)2C.FeO→Fe(OH)2D.SO3→H2SO4

36.(3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B.质子数相等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D.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37.(3分)油库爆炸、木炭燃烧,食物腐烂、白磷自燃几种变化的共同点是()

A.剧烈的化学变化B.氧化反应

C.发光 D.放热

38.(3分)若将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都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则可以肯定它们()A.质量都增大B.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

C.溶液的酸性都增强 D.溶液的pH都增大

39.(3分)某电镀厂排出的酸性污水中,含有有毒的Cu2+,欲除去Cu2+并降低污水的酸性,加入下列适量的物质时,不能达到目的是()

A.纯碱 B.生石灰C.食盐 D.氧化铁

40.(3分)下列溶液中通入(或加入)括号中的物质,能使溶液的pH值明显增大的是()A.饱和石灰水(二氧化碳)

B.稀硫酸(氯化钡)

C.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碳酸钠和消石灰)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41.(3分)固体物质A与盐酸反应生成物质C,C的溶液中加入火碱,生成物质D,D受

热后得到固体A,则A可能是()

A.Fe2O3B.CO2C.CuO D.Na2O

42.(3分)分别燃烧下列各组中的有机化合物,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相同的是()A.CH4和CH3OH B.C2H5OH和CH3COOH

C.CH4和C2H5OH D.C2H4和CH3COOH

43.(3分)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目(n)成正比

关系(p=kn).若ag碳和bg氧气放入一密闭容中,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为p,然后提供

一定条件使容器内的物质发生充分反应,待温度复原时,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仍然为p.则a与b的关系可能为()

A.a=B.a>C.a<D.a>

2007年第十七届“天原杯”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上海赛区)初赛试卷

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70分)

1.D;2.D;3.B;4.C;5.C;6.D;7.C;8.D;9.B;10.C;11.C;12.A;13.A;14.D;15.D;16.A;17.D;18.D;19.C;20.D;21.B;22.B;23.BD;24.C;25.D;26.C;27.D;28.B;29.D;30.C;31.C;32.C;33.B;

二、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正确答案;多选或选错不给分,有二个答案的选对一个给一分(每小题3分,共30分)

34.AD;35.BC;36.AC;37.BD;38.BD;39.CD;40.CD;41.AC;42.A;43.AC;

上海初化学竞赛(天原杯)初赛试题()

物理性质 2008 年上海市初三化学竞赛(天原杯) 预赛试卷 1.249 g/L __ __ __ __ __ __ __ Cl -35.5、K -39、Ca -40、Fe -56、Cu -64、Zn -65、Ag -108、Ba -137、Pb -207。 __ 吴蕴初(1891—1953)是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先驱者。20 世纪 20 年代后,他陆续 D.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__ __ _ B. 天厨厂──橡胶制品 __ 12. 铝碳酸镁是一种天然矿物,它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新型抗酸药,用于治疗胃溃疡、 __ 级 __ __ __ __ … A. 玉米汁可用作汽车燃料 __ 15. 下列各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各组分分离的是 __ __ __ 熔点 沸点 密度(20℃) 溶解度(20℃) -163.64℃ -151.76℃ 2NO + O 2→2NO 2 水 则实验室收集 NO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总分 100 分 时间一小时) 得分_____________ C. 排水集气法 D. 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集 10.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_ … 姓 …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 1. __ … 创办了一系列“天字号”化工企业,为开拓和振兴民族化工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下由他 … 创办的各“天字号”企业与其生产的产品不对应的是 A. 用食盐水洗涤 B. 用洗洁精洗涤 __ … A. 天原厂──氯碱等化工原料 … C. 天盛厂──耐酸陶器 __ … 2. 班 … A. TI A. 15 B. 16 C. 17 D. 18 __ … __ 封 A. H 2S B. S C. SO 2 D. SO 3 A. 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产品 B. 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4. 下列金属中,人类开发利用最晚的是……………………………………………( ) 5. 下列食物中富含淀粉的是…………………………………………………………( ) 14. 下图是一幅贴在汽车加油站上的宣传广告。围绕这幅广告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_校 … 6. _ … 7.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__ … __ … A. 水银 B. 含氮量为 33.5%的硝酸铵样品 C. 盐酸 D. 混有金刚石颗粒的石墨样品 示物质处于液态;③表示水溶液。下列物质名称中的“水”不属于以上三种含义的是 ( ) A. 氧化铜和木炭粉 B. 硝酸钠和硝酸钾 _ … C. 二氧化锰和氯化钾 D. 氧化钙和氯化钠 _) … 16.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 … 1 / 6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有误的是………………………………………………………( ) 胃酸过多症等,其化学式为 Al Mg (OH) CO ·4H O 。其中 x 为………………………… ( ) … … 化学性质 … … 4.6 mL/100 mL … … … … A. 向上排空气法 B. 向下排空气法 … … … 气法 … 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N -14、O -16、Na -23、Mg -24、Al -27、S -32、 … A.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名 线 … 一、单项选择题(共 70 分;每小题只有 1 个正确答案) C. 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_ … 11. 欲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可采用的方法是………………………………………( ) … ( ) C. 用白酒洗涤 D. 用醋洗涤 … D. 天利厂──氨和硝酸 2 6 x 3 2 B. V C. Re D. In 3. 硫酸的酸酐是………………………………………………………………………( ) 13. 下列有关食品加工的做法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是………………………………( ) … … C. 用淀粉、蔗糖、奶香精配成奶粉 D. 用工业石蜡涂抹在瓜子表面增加光 _ … A. Al B. Fe C. Cu D. Au 泽 … … _ … A. 蔬菜 B. 鸡蛋 C. 大米 D. 猪肉 …………………………………………………………………… ( ) 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含磷洗衣粉的“磷”是指………( ) 学 … A. 白磷 B. 红磷 C. 甲胺磷 D. 三聚磷酸钠 B. 由玉米生产的酒精汽油可作汽车燃料 C. 推广玉米生产的燃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 D. 以农作物为原料来生产化学品是可行的 … … _ 密 8. 许多物质的名称中含有“水”。“水”通常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 ………………………………………………………………………………………( ) … … A. 重水 B. 氨水 C. 水银 D. 水晶 9. 下表列出了 NO 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县 … 区 … … … … … … …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2、、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最新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问卷调查报告

最新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问卷调查报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操作过程在实验探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对九年级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机,态度,兴趣的导向,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学习实验兴趣、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初中化学探究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要求,探究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新的活动方法,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实验操作新路子,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思考、动手、合作、交流和完成所有实验;达到积极参与、勇于动手,圆满完成实验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制定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包括20个小题,最后一题是建议或意见,凡是被调查的同学均可根据我校或自己的实际,填写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学习或对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方法、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调查范围为十三中学九年级(9)(10)(11)班各随机抽查20名学生,一共60名学生,学习程度包含好中差。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0月18日。 五、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1.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 2. 对实验操作主要还是依赖于老师,不喜欢自己去探究操作过程。 3. 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重视,觉得只要做完就算是完事了。 4.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态度:喜欢想尝试点的90%喜欢但是有点害怕的6%

(完整word)2017上海市初中学生化学竞赛(天原杯)复赛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16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化学竞赛(第二十八届天原杯)复赛试题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共4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的错1个不得分,漏选1个扣一半分数) 1、2015年10月,因发现抗疟疾药青蒿素而首获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是 A. B. C. D. 2、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金钢石 B、汞蒸汽 C、氯化氨 D、瓷坩埚 3、已知HClO与H2SO3都是弱酸,两者可以发生反应:HClO + H2SO3→ HCl + H2SO4,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H2SO3作还原剂 C、该反应说明某些酸具有一定的碱性 D、反应后溶液pH>7 4、垃圾应分类收集,以下物质应放置于贴有“”标志垃圾筒内的是 A、废电池 B、旧报纸 C、空易拉罐 D、过期药品 5、在命名化学物质时,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不止一种,一般我们把其中比较稳定而且常见的化合价作为标准,化合价比它高的加上前缀“高”,化合价比它低的加上前缀“亚”,以此进行区分。据此,下列物质命名正确的是 A、BaMnO4:锰酸钡 B、Na2FeO4:铁酸钠 C、Hg2Cl2:氯化汞 D、CaHPO4:亚磷酸氢钙 6、波尔多液是一种含铜杀菌剂,制作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除了水和硫酸铜外,还需 A、纯碱 B、烧碱 C、硫磺 D、生石灰 7、下列能制备氢气并能灌充小氢气球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8、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往往保持所有条件均相同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A、增加数据数量,便于总结数据变化规律 B、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对比 C、消除试剂中所含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D、消除偶然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误差 9、已知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与消耗的酸、碱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将30mL某稀硫酸与30mL某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温度升高△T1,保持两种溶液浓度不变,体积均改为90mL进行中和,溶液温度升高△T2,若不计热量损失,△T1与△T2的关系是 A、△T1=△T2 B、△T1=3△T2 C、3△T1=△T2 D、6△T1 =△T2 10、某溶液的溶质可能是K2SO4、KCl、Na2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取4份此溶液样品,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进行焰色测试,火焰呈黄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可以看到火焰呈紫色 ②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体 ③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 ④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同学最终确定该溶液中仅存在K2SO4、KCl、Na2CO3三种溶质。请分析.该同学只需完成上述哪两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在化学上的重大贡献是建立分子学说,他提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现有两个密闭容器,分别装有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

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完整word版)上海初中化学考试大纲

上海初中化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2、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态。 3、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知道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的概念,识记碳元素的一些常见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化学用语 1、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识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3、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的元素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只要求掌握碳和铁的可变价)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4、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知道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能根据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各类反应,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作出判断。 3、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中和反应放热,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常见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能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四、溶液 1、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某种分散系的形态存在。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步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3、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4、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不同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6、知道影响晶体和结晶的概念,并能记住几种典型的结晶水合物(胆矾、碳酸钠晶体)的俗名和化学式。能正确描述加热硫酸铜晶体时的现象,正确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知道过滤和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8、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 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 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 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 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 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 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 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质量比 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Selected】2018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化学竞赛(天原杯)复赛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2016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化学竞赛(第二十X届天原杯)复赛试题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1Li-7C-12N-14O-16Fe-5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共4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的错1个不得分,漏选1个扣一半分数) 1、2015年10月,因发现抗疟疾药青蒿素而首获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是 A. B. C. D. 2、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金钢石 B、汞蒸汽 C、氯化氨 D、瓷坩埚 3、已知HClO与H2SO3都是弱酸,两者可以发生反应:HClO+H2SO3→HCl+H2SO4,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H2SO3作还原剂 C、该反应说明某些酸具有一定的碱性 D、反应后溶液pH>7 4、垃圾应分类收集,以下物质应放置于贴有“”标志垃圾筒内的是 A、废电池 B、旧报纸 C、空易拉罐 D、过期药品 5、在命名化学物质时,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不止一种,一般我们把其中比较稳定而且常见的化合价作为标准,化合价比它高的加上前缀“高”,化合价比它低的加上前缀“亚”,以此进行区分。据此,下列物质命名正确的是 A、BaMnO4:锰酸钡 B、Na2FeO4:铁酸钠 C、Hg2Cl2:氯化汞 D、CaHPO4:亚磷酸氢钙 6、波尔多液是一种含铜杀菌剂,制作波尔多液的主要原料除了水和硫酸铜外,

还需 A、纯碱 B、烧碱 C、硫磺 D、生石灰 7、下列能制备氢气并能灌充小氢气球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8、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往往保持所有条件均相同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A、增加数据数量,便于总结数据变化规律 B、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对比 C、消除试剂中所含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D、消除偶然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误差 9、已知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与消耗的酸、碱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将30mL 某稀硫酸与30mL某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温度升高△T1,保持两种溶液浓度不变,体积均改为90mL进行中和,溶液温度升高△T2,若不计热量损失,△T1与△T2的关系是 A、△T1=△T2 B、△T1=3△T2 C、3△T1=△T2 D、6△T1=△T2 10、某溶液的溶质可能是A2SO4、ACl、Na2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取4份此溶液样品,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进行焰色测试,火焰呈黄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可以看到火焰呈紫色 ②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体 ③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 ④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该同学最终确定该溶液中仅存在A2SO4、ACl、Na2CO3三种溶质。请分析.该同学只需完成上述哪两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7A版】2018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化学竞赛(天原杯)预赛试卷与答案

2017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化学竞赛(天原杯)预赛试卷与答案 (总分100分时间1小时)得分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K-39Fe-56Cu-64Ag-108Ba-137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的让-皮埃尔-索瓦、美国的詹坶斯-弗雷泽-司徒塔特以及荷兰的伯纳德-费灵格,以表彰他们 A.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贡献B.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C.对契约理论的贡献D.发明高亮度蓝色二极管 2.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呈强酸性的是 A.厕所清洁剂B.洗发水C.厨房洗涤剂D.牛奶 3.刘禹锡的诗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里来”描述了某种金属的性质,该金属是A.AuB.AgC.PtD.Cu 4.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盐酸:制药B.氢氧化钠:改良土壤C.食盐:制烧碱D.C硫酸铵:作化肥 5.食品包装袋中的“双吸剂”用于防潮和抗氧化,双吸剂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可能是A.铜B.碳C.铁D.硫 6.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时用到的反应物是 A.红磷B.白磷C.铜D.汞 7.常用的溶液中通常存放于棕色试剂瓶的是 A.稀盐酸B.稀硫酸C.硝酸银溶液D.石灰水 8.(2017上海天原杯预赛题)将密封良好的饼干从平原带到高原,包装袋会鼓起,这是因为A.饼干的质量变大B.袋内气体分子个数增多 C.高原地区大气压强较大 D.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9.中药麻黄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其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有麻黄的用法“……,取茎、去根节、煮十余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麻黄碱的摩尔质量为165g/mol B.麻黄碱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C.麻黄碱能溶解在水中 D.1mol麻黄碱约含有6.02×1023个NO分子 10.有关化合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中元素化合价可能发生变化 B.同种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能有不同的化合价 C.化合价可以是任何整数 D.同种元素在同一物质中可能有多种化合价 11.物质之间的转化,经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CuCl2→KCl B.Cu→Cu(OH)2C.Fe(OH)3→FeCl3D.BaCl2→Ba CO3 12.(2017上海天原杯预赛题)加热试管中的物质时,与防止试管炸裂无关的是 A.保持试管外壁干燥B.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C.先均匀加热 D.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13.(2017上海天原杯预赛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含量越高铅笔芯的导电性越好 B.只有电解水的实验才能确定水的组成 C.加热含氧化合物都能得到氧气 D.用放大镜观察蔗糖,可看到蔗糖分子 14.(2017上海天原杯预赛题)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而设计的实验中,不恰当的是 A.食盐与水混合B.蜡烛燃烧 C.胆矾分解 D.稀盐酸与石灰水混合 15.(2017上海天原杯预赛题)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在水中不发生反应且溶解性互不影响。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甲、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甲先析出晶体 B.t1℃时,70g甲的饱和溶液加入40g乙物质,溶液质量仍为70g C.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 甲>乙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上海市宝山区中考化学实验题大全100题

一、实验题 1.已知某固体混合物A中可能含有CaCO3、NaNO3、BaCl2、FeCl3、CuSO4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推理(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混合沉淀B和无色滤液C。 Ⅱ.另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混合物A放入另一洁净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适量HCl溶液,搅拌,待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D、滤液E和气体F。 Ⅲ.将所得滤液C和滤液E充分混合,再向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F和滤液G。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相应推理,填写以下空白: (1)在固体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选一种物质陈述肯定存在的理 由:。 (2)写出步骤III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1个化学方程式。 (3)在滤液G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共有_____种,该滤液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的符号是。 (4)混合沉淀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中不能确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2.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组成,进行实验,按要求进行回答:

3.(7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和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近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无惊喜地发现,学生无论是在对实验的认识上,还是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上,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学生整体的实验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这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及正确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老师也发现了学生们在化学实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实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我认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化学实验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一切化学试验及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化学学科后续学习的一种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对基本仪器、药品的使用上,不能达到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熟练性等几方面的的要求。例如,在对于胶头滴管的使用上,就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不竖直、不悬空;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但是操作不熟练,动作生硬;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但是用完后随手就把滴管平放于桌面上,或是夹于两手指间,继续下一步的操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深思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对各种仪器、药品都是初次认识,对一切都感到惊奇。在这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的操作方法,良好的实验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对未来的发展真正有用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方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规范演示。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在对每一件仪器的第一次介绍时,详细地讲解正确的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规范的演示自不可少,但是,如果只是单调地介绍、机械地表演,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如果配以情景教学,讲与仪器有关的小故事,展示精美的图像、视频,或者介绍一些由于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等,让每一件仪器都有不同寻常的闪亮登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仪器的正确使用记忆深刻,而且能引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2.学生亲自动手。由于实验条件不完善,器材、药品短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许多老师只是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或者只是播放录像、视频、课件、多媒体等让学生看,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多加练习,自然熟能生巧,达到操作的规范、准确、熟练。 3.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形成习惯。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养成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实验习惯。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是常常忙于观察实验现象或急于实验记录,而忽视对仪器的操作,在不经意之间犯下一些错误。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反复强调,多次提醒,让学生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不马虎、不随意,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往往是只看重结果、数据,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忽视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欣赏。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学生们往往只重视结论:碱加酚酞指示剂变红色,滴加酸中和后溶液变无色,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观察。比如:滴加指示剂时,碱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是慢慢变红,还是突然变化?滴加指示剂的量不同,或者碱的浓度不同,它们所呈现的颜色相同吗?加酸中和时,碱和指示剂溶液的红色是怎样消失的?是慢慢变浅还是突然消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在化学实验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质量。其次要观察反应物的的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再观察反应中的现象,这是化学实验观察的重点,包括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燃烧、气泡、气味、沉淀等。最后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及质量的变化等。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美好、奇妙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记录、整理的能力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而且要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分析、判断,从而抓住其发生反应的实质,可以排除谬论,发现真理。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中,可得出锌、铁、铜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的结论。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写报告时,一定要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即使结果跟预期的不一样,也要如实写。学生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既是一个完整科学训练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自己的语文水平与化学知识高度结合的环节。而且,记录不能随便写在一张纸上,应该写在一个准备好的专用记录实验的本子上,这样可以对自己的实验结果随时查阅、整理。 总之,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赋于我们的重任,是敲开化学之门的钥匙。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逐步改变初中学生被动学习化学的倾向,初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操作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