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减隔震产品样 本输出(包括LNR)2013.12.16

力量 创造美好世界品质 托起幸福生活

柳州东方工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

公司。位于广西柳州市鸡喇路5号,占地约100亩,厂房面积20000多平方米。员工400余人,其中

技术和管理人员120多人。

公司主要从事桥梁支座,桥梁伸缩装置、减隔震支座、阻尼器、灌浆设备等系列产品的研

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广泛应用于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

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强,生产检测设备齐全,先后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

企业”称号。公司质量体系完善,1994年在同行中率先取得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营销和服

务网络遍布各地,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及香港特区、越南、中东、北非等地设有办事处,体系高效

迅捷。

我公司将以快速的反应能力,可靠的产品质量,通过创新更好地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减少工程结构在地震中

遭受的损害,是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问题。对于传统的结构抗震方法,往往是通过结构自身的强度、刚

度、变形能力、耗能能力来达到抵御地震的目的,但是这种通过结构自身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的

方式也会给工程结构带来损伤。

目前,可以通过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加入特定减隔震系统,由其与结构共同抵御外界动荷载作

用,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力反应,使工程结构在地震和风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

位移)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这是积极主动的结构抗震对策。当前工程结构中主

要使用的减隔震系统有使用隔震装置的隔震系统、使用阻尼器消能减震系统以及由隔震装置、阻尼器

混合使用的减隔震系统。同时,为便于日常的监控维护及保证在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获得结构受力等信

息的需要,我们还可以采用智能型粘滞流体阻尼器。

隔震系统主要是在工程结构中安装专用隔震装置,利用隔震装置的低水平刚度延长结构的周期,

降低结构加速度,从而减小桥梁上部结构对下部结构剪力和弯矩;并且可以通过隔震装置的集中变形

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弱地震输入上部结构的能量,减小了上部结构的振动,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可以

用于桥梁结构的隔震装置有水平力分散型橡胶支座、铅芯隔震橡胶支座以及超高阻尼橡胶支座等隔震

橡胶支座。水平力分散型橡胶支座主要用于7度及以下地震区,铅芯隔震橡胶支座以及超高阻尼橡胶支

座主要用于8度及以上地震区。

采用阻尼器消能减震系统主要是在工程结构的特殊部位安装阻尼器系统,消耗掉在地震及风振中

由于工程结构的振动对结构构件施加的部分能量来达到减少结构反应的目的,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而对工程结构同时采用以隔震橡胶支座隔震和阻尼器消能减震为主体的混合减隔震系统,能够通

过隔震系统的集中变形有效地减弱地震对工程上部结构的振动,同时又能通过消能减震系统减少隔震

系统中产生的集中变形,从而更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结构的安全,并且方便了结构设计。

以上减隔震系统中,隔震橡胶支座和阻尼器的产品力学性能及其稳定性是工程结构安全的保证。

封板

橡胶加劲钢板

普通板式橡胶支座等效阻尼比在5%以下,铅芯隔震橡胶支座等效阻尼比一般可在1 5%以上。铅芯隔震橡胶支座在地震时可以延缓桥梁结构周期,大幅减小桥梁上部结构加速度,使桥梁受力情况大为改善,因而具有很好的隔震效果。因为使结构物在地震时的受力状况明显改善,因而在8度以上地区设置铅芯支座,可以降低桥梁的总体造价。桥梁上使用的铅芯隔震橡胶支座与建筑上所用铅芯隔震橡胶支座在竖向及水平性能上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其结构设计及橡胶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

水平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

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规格系列参数

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规格系列参数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规格系列参数

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规格系列参数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规格系列参数

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规格系列参数

1、以上表中所列位移量为环境温度引起的铅芯隔震橡胶支座剪切变形允许值。

2、以上表中所列水平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均为对应铅芯隔震橡胶支座175%的剪应变情况下的数值。

3、以上表中所列规格的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产品使用的螺栓、螺钉、剪切键按国标GB 20688.3中附录G的要求进行设计。

4、以上表中没有涵盖到的支座规格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1、以上表中所列位移量为环境温度引起的铅芯隔震橡胶支座剪切变形允许值。

2、以上表中所列水平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均为对应铅芯隔震橡胶支座175%的剪应变情况下的数值。

3、以上表中所列规格的矩形铅芯隔震橡胶支座产品使用的螺栓、螺钉、剪切键按国标GB 20688.3中附录G的要求进行设计。

4、以上表中没有涵盖到的支座规格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矩形水平力分散型橡胶支座

水平力分散型橡胶支座由封板、橡胶层、加劲钢板等迭层硫化粘结而成。钢板能提高支座竖向刚度,使之有效地支承桥梁上部结构;橡胶层赋予支座高弹性变形及复位和承载的功能。

例一:J1320×1320×339G1.2其中J表示矩形,其长度A=1320(mm),宽度B=1320(mm),高度h=339(mm),橡胶剪切模量G=1.2MPa的水平力分散型橡胶支座。

例二:J1320×1320×339其中J表示矩形,其长度A=1320(mm),宽度B=1320(mm),支座高度h=339(mm),橡胶剪切模量G=I MPa 的水平力分散型橡胶支座。

平面尺寸承载力位移量支座高度组装后高度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及水平分散型橡胶支座的安装随桥梁施工工艺不同而不同。对于现浇主梁的桥梁,一般先将上下连接板与支座上下钢板固定相对位置,上好套筒螺栓,整体吊装,安装在设计位置上,进行主梁浇灌。对于主梁预制吊装的桥梁,则必须是上连接板与预制梁的调平钢板焊接,焊接时一定要注意采取遮挡及降温措施,以免烧坏支座。不管是采用现浇梁法还是预制梁法施工,不管安装何种类型的橡胶支座,为了保证安装橡胶支座的施工质量,以及调整、观察和更换支座的方便,在墩台顶必须设置支承垫石,桥墩支承垫石内必须布置钢筋网。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总教学课时:60 一、教学目的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的工作要求,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设计标准与研究现状、减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点 与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相关的减隔震技术概念与工作原理,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参考依据与设计关键要点、减隔震技术工程应用方法等。 三、重点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减隔震技术概述(4学时): 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原理(1学时)、减隔震技术发展历程(1学时)、减隔震技术设计标准(1学时)、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1学时)。 第二章减震结构设计指南(12学时): 减震结构概念设计(2学时)、减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2学时)、减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2学时)、

减震装置的基本要求(2学时)、减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2学时)、减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2学时)。 第三章隔震结构设计指南(12学时) 隔震结构概念设计(2学时)、隔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装置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2学时)、隔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2学时)。 第四章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6学时): 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案例(2学时)、黏滞阻尼支撑应用案例(3学时)、黏滞阻尼伸臂应用案例(3学时)、黏滞阻尼墙应用案例(4学时)、日本典型减震案例(4学时)。 第五章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6学时): 基础隔震案例(6学时)、层间隔震案例(4学时)、组合减隔震案例(2学时)、日本典型隔震案例(4学时)。 四、教学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1.周福霖.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 2.李爱群,瞿伟廉. 工程结构减振控制[M]. 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7. 3.丁洁民,吴宏磊. 黏滞阻尼技术工程设计与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日本隔震构造协会. 隔震结构入门[M]. 东京:OHM出

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西藏地区是地处地震多发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防御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及产品、西藏地区地震区划及所发生主要地震、减震技术 在西藏地区的应用情况阐述,展示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状况。介绍减隔 震技术的概念、产品种类、相关政策法规,现已采用的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桥梁、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将来减隔震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表明了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减小地震作用所带来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西藏地区;应用;发展; 引言 减隔震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在国内最早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在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中应用较多,之后在四川、 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区逐年增多。在国外如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地区也 有着较多的应用。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1] 以来,各省(市、区)相继转发了相关文件,部分省(市、区)如云南、新疆、 甘肃等出台了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地方法规和标准,进一步推动了减隔震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减隔震技术相关技术、产品标准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利于减隔震技术 的推广应用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保障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改善建筑功能,降低综合造价 成本,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益。通过4.20芦山地震等多次强的检验,效果非常明显。 西藏地区属于我国地震高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老旧建筑较多,工程建设 抗震防御灾害的能力较弱。 1 减隔震技术简介 1.1减隔震技术 即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简称。 建筑隔震:即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叠层橡胶 隔震支座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 小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 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 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 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1.2减隔震产品 隔震产品包括: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弹性滑板 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滑轨支座等。 减震产品包括:屈曲约束支撑、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粘 弹性阻尼器等。 1.3减隔震技术国内应用情况 截止目前有超万橦建筑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居全世界首位。 国内减隔震技术应用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四川、新疆、甘肃等,较典型的减

隔震设计指导

目录 隔震结构设计要点及流程---西昌彩云府隔震项目总结 (2) 一、隔震目标: (2) 二、隔震建筑要求: (2) 三、嵌固端: (2) 四、隔震层设计: (2) 1、隔震层层高: (2) 2、隔震层位置: (2) 3、隔震层结构体系: (3) 3、隔震层结构抗震等级: (3) 4、隔震支座类型: (4) 5、隔震支座设计: (4) 6、竖向隔震缝设计: (4) 6、上支蹲和下支蹲设计: (5) 7、隔震层的抗风验算: (6) 8、其他隔震措施: (6) 五、隔震层以上结构设计: (6) 1、隔震后地震作用的确定: (6) 2、隔震后抗震等级的确定: (6) 3、竖向地震作用: (7) 4、剪重比: (8) 5、计算模型: (8) 六、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 (9) 1、计算模型: (9) 2、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9) 七、基础设计: (9) 1、计算模型: (10) 八、抗风设计: (10) 九、采取的加强和改进措施: (10)

十、隔震后楼梯和电梯设计: (11) 十一、隔震层建筑、机电专业做法 (13) 隔震结构设计要点及流程---西昌彩云府隔 震项目总结 一、隔震目标: 仅隔离水平地震,不隔离竖向地震。 通常采用隔震设计后,水平地震作用可以降低半度、1度、1度半。 根据以往大量隔震工程项目经验,场地条件较好,属于ⅠⅡ类场地,上部结构比较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层数6层及以下时,多采用框架结构,可以初步确定隔震目标为降低一度半;6~12层,位于高烈度区,一般会采用框剪结构或者剪力墙结构,可以初步确定隔震目标降低一度或者一度半以上;对于12~22层的隔震建筑,可以确定隔震目标降低一度。 具体隔震目标需计算确定。详下述。 二、隔震建筑要求: 建筑高宽比<4;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 对于剪力墙结构,结构周边要尽量少布置剪力墙,尽量降剪力墙布置在结构内部。 三、嵌固端: 通常取隔震层下面一层顶板为嵌固端 四、隔震层设计: 1、隔震层层高: 一般隔震层梁底到地面的净高不应小于600,建议不小于800,因此层高至少为“梁高+800”。 2、隔震层位置: A:有地下室结构,通常设置在地下室顶部设置一个隔震层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建东 上传时间:2006-06-26 nantong 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 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 ①地震荷载法; ②振型分解法; ③动力时程分析法。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

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 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 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 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

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减隔震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比

减隔震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比 支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有支架的出现,下面南通正道就详细为你介绍一下减隔震技术和传统技术对比。 普通新建项目对比: 采用采用减隔震技术: (1)工作原理:增加结构耗能能力,吸收/隔离地震能量 (2)结构特点:基础抗震要求较低;梁,柱,墙尺寸较小;配筋量较小;增设阻尼器或隔振器 (3)使用特点:设计难度大,计算复杂;有效使用空间大; (4)工期与造价:可适当缩短工期,高烈度区可降低造价 采用传统抗震技术: (1)工作原理:提高自身刚度,抵抗地震量 (2)结构特点:基础抗震要求较高;梁,柱,墙尺寸较小;配筋量较大 (3)使用特点:设计方法普及;有效使用空间小; (4)工期与造价:常规工期,高烈度区造价较高 普通加固项目对比表: 采用采用减隔震技术: (1)加固原理:增加结构耗能,吸收/隔离地震能量 (2)主要工作量:基础无需加固;受损节点修复加固;增设阻尼器或隔振器(3)方案特点:设计难度大,计算复杂;等效解决抗震构造问题对使用空间影响小;拆除/恢复工作量小;施工技术要求高,需专业单位完成;业主使用不受大的影响

(4)施工工期:工期短,可展开立体施工,适合紧工期项目 (5)工程造价:提高节后设防烈度时,造价低于常规加固 采用传统抗震技术: (1)加固原理:提高自身刚度,抵抗地震能量 (2)主要工作量:基础开挖/加固;受损节点修复加固;每层大多数梁,柱加固;截面/配筋不够增设剪力墙 (3)方案特点:设计方法普及;无法解决抗震构造问题;对使用空间影响大;拆除/恢复工作量大;普通加固单位可完成;业主需搬离; (4)施工工期:工期较长,通常有基础开始,逐层向上施工 (5)提高结构设防烈度时抗震加固造价通常超过新建造价的70% 这些年来支架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支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对支架现阶段发现的各种由于各方面导致的不足,想办法来进行改进和优化,并且还要在本行业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本文章来自于南通正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动力分析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介绍了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实用范围和设计与分析方法,并通过一隔震结构的设计实例说明隔着结构的优越性。 关键词:基础隔震;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法; 引言 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方法是将建筑物设计为“延性结构”,通过适当控制调整结构物的自身刚度和强度,使结构构件(如梁、柱、墙、节点等)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通过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使整个结构“裂而不倒”,这就是“延性结构体系”[1~3]。它的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减轻地震灾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的结构抗震方法有其明显的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建筑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结构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很多重要的建筑(电力、通讯中心、核电站、纪念性的建筑、海洋平台等)结构及内部设备的破化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这类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构不允许进入塑性工作阶段,因此采用传统抗震方法很难满足此类建筑抗震要求。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各国地震工程专家一直寻求新的结构抗震设计途径,以隔震为代表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便是这种努力的结果[4~6]。 1、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底部与基础面之间设置某种隔震装置,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地面分离开来的一种结构体系[6]。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可以用图1进一步阐明。图中三条曲线表示不同的阻尼大小,为普通中低层建筑的自振周期,为隔震层建筑的自振周期。 (a)加速度反应谱(b)位移反应谱 图1隔震原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结构自振周期延长,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减小,地震位移反应增大;结构阻尼增大,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均减小。隔震系统的水平刚度远远低于上部结构的抗侧刚度,因此,结构的自振周期大大延长,

隔震结构设计实例

隔震结构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办公楼,地上6层,首层5.1m,其余层高度皆为3.6m,总高24.6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上部结构为钢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独立基础。丙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 表1.1 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 侧移刚度KN/m815796796796796796 2 初步设计 2.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 (1)不隔震时,该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为0.45s,小于1.0s。 (2)该建筑物总高度为24.6m,层数6层,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无液化。 (4)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未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以上几条均满足规范中关于建筑物采用隔震方案的规定。 2.2确定隔震层的位置 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2.3隔震层上部重力设计 上部总重力为如表1.1所示。 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 确定目标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50,进行上部结构的设计,并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根据抗震规范相应要求,丙类建筑隔震支座平均应力限制不应大于15MPa,由此确定每个支座的直径(隔震装置平面布置图如图1.1所示,即各柱底部分别安置橡胶支座)。

隔震支座布置图1.1 图确定轴向力3.1. ?GF?=19261kN 竖向地震作用vevk kNN84679?竖向地震作用??活载) ?1.31?.2?(恒载?0.5柱底轴力设计kNN2057.92?中柱柱底轴力 中kNN1884.86?边柱柱底轴力边.2确定隔震支座类型及数目3,共20个。中柱支座:LRB600型,竖向承载力2673KN ,共20个。边柱支座:LRB600型,竖向 承载力2673KN 其支座型号及参数如表3.1。 表3.1 隔震支座参数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4 的水平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多遇地震时,采用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为50% 由式 ?kNmmKK/?83.68092??40?2.jh由式 ?K?292092?0..40?2jj?2920?.??。eg K83.68h由式G??1.27S?5T?5?0.T?24?2.0s。g1Kg h??.050eg??1??0.57 2?7.06?10.eg??050.eg??0.9??0.78?5?.50eg由式 ?0.9???0.37?)0(T/T).5?2T(/T gg210即水平向减震系数满足预期效果。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及设计应用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及设计应用 摘要:在众多自然灾害当中,地震对我国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为了有效降低地震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筑行业开始着手深入研究建筑结构的减隔震技术。本文以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意义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中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探寻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而为相关从业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为提升我国建筑结构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减隔震技术具体应用 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板块运动和碰撞的过程中迅速释放能量所带来的振动,我们生存的地球每年会产生约500万次地震,这些地震中的个别地震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建筑结构设计进行防震处理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广泛关注的课题。减隔震技术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较为显著的抗震技术,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原理的不断分析以及进行深入推广应用是建筑结构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建筑结构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当中,特别是内陆城市,地震对城市居民能够造成了巨大安全威胁,地震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

是惊人的,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破坏,为了提升城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建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全面的探索。 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城市建筑,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远大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建筑在应用减隔震技术后,遇到非大型破坏地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结构损坏程度。减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应用的原理在于它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带来的地表剧烈振动波,将削减近乎60%的地震反应速度,极大的保护了城市建筑结够的主体,对室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巨大的保障。因此,应用减隔震技术对保护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高质量民生工作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2.1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 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产生的能量对建筑结构的伤害,以此保护建筑的主体结构。在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往往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的方式来抵御地震反应力,但是这种方式无法降低或者规避损失。减隔震技术就是通过一种装置将地震发生所产生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与建筑物中的结构件隔离开来,避免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的能量传递至结构件当中。减隔震技术具有极高的抗震能力,同时还能够大幅降低建筑结

减隔震技术对各专业的影响以及优缺点含钢量对比

减隔震技术的相关资料 结构专业: 张欢

目录 目录 (1) 1.减隔震原理的介绍 (2) 1.1.隔震设计 (2) 1.2减震设计 (2) 2.减隔震的优缺点 (3) 2.1隔震设计的优缺点 (3) 2.2减震设计的优缺点 (4) 3.施工的难易与周期长短 (4) 3.1隔震技术 (4) 3.2减震技术 (4) 4.减隔震对各个专业的影响 (5) 4.1隔震的影响 (5) 4.2减震的影响 (5)

1.减隔震原理的介绍 1.1.隔震设计 1.1.1 原理: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隔震技术又称阻尼隔震技术。国内外所有使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房屋,经过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隔震效果良好,抗震性能显著。 1.1.2 实例:1994年洛杉矶6.7级地震,31座医院严重破坏,9座医院局部破坏而疏散,USC University医院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隔震结构,地震中丝毫未损,没有一个花瓶摔下,医院周围建筑物普遍严重破坏,医院屋内人员竟然未意识到发生了强烈地震,各种设备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持,成为救灾中心,对震后紧急救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距离1公里外的洛杉矶中心医院造成损失达3.89亿美元。 1.2减震设计 1.2.1 原理: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减震的要求。 减震附加的消能器即阻尼器,以增加结构的阻尼来降低结构承担的地震作用,进而保障结构的安全。

基础隔震综述

基础隔震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结构控制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其有造价低廉,施工便捷、控制效果佳,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基础隔震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础,隔震,支座,阻尼,进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结构的隔震研究十分活跃,工程应用日益增多,已开始从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在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增加了隔震专门章节。工程结构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在国际方面,自第一届国际结构控制会议于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以来,大约每9 年召开一次,有关领域的文章也常见于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 二、概念 建筑结构隔震的本质思想是通过增加能够提供柔性和适当耗能装置(阻尼)的隔震层(系统),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隔震层,延长结构的振动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像刚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从而使建筑物不发生破坏或倒塌。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变形能力的增加,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不倒;而阻尼的增大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大减小地震作用、基底位移和结构变形。同时,结构变形能力的增大导致了结构产生的第一振型周期变长。这与增大的阻尼相结合,就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影响系数,并且结构底部有足够的横向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使得结构底部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避免了常见的结构底部首先破坏的可能性。 三、基础隔震体系的主要类型 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可划分为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

日本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减 震 技 术 32 日本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发展现状及思考 崔鸿超 (上海中巍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 200135) [摘要]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相应的抗震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结构抗震理论及相关国家标准的制订也逐步完善,保证了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但在抗震理论及技术方面仍有有待提高的地方。由于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频发的大地震在给日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得到迅速提高。介绍了日本抗震技术的发展及其最新抗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希望能对我国高层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地震;抗震技术;减震;隔震;阻尼器 Reflections on newest seismic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current super-tall buildings in Japan Cui Hongchao (China Majesty Structure Design Office Co., Ltd., Shanghai 200135,China) Abstract: Since half a century before ,seismic technolog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ccompanied by the frequent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In recent decades ,seismic theories and national standards in China have improved gradually .And it ensures the seismic safety of the buildings ,yet to be improved . Due to it is more earthquakes country ,frequent earthquakes brought disasters to Japan ,which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Japan’s rapid progress in seismic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of seismic technologies in Japan and the latest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in super-tall buildings are introduced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of seismic technologies in China . Keywords: earthquake; seismic technology; energy dissipated technology; seismic isolated technology; damper 1 日本抗震设计发展的过程及现状 在1923年关东7.9级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年,城市建造法增加了水平震度为0.1的规定,同时对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增加了相应的构造要求,强化了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刚度及强度的保证。1950年,日本提出与短期容许应力强度相适应的水平震度(当时日本抗震设计采用水平震度法,其中“水平震度”相当于后来标准的地震力系数)在16m 以下为0.2,16m 以上建筑高度每增加4m 震度增加0.01,建筑限高为31m 。1964年突破了31m 之后又集中建造了50层左右的新宿高层建筑群,这是在经济大发展而抗震设计理论不完备情况下的实践。1978年宫城県冲大地震之后,于1981年公布了新抗震设计法[1],提出抗震设计二阶段目标,新抗震设计法主要有:1)加强了结构构造规定;2)承载力计算时,在水准一地震作用下,构件强度不得超过短期容许应力强度;3)强化了层间位移角的限值规定;4)提出结构平面偏心率及楼层的抗侧刚度比限值规定;5)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准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设计要求。提出在水准二,大震作用下结构极限状态的承载力计算, 即保有水平耐力计算,以保证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采用分阶段进行设计:第一次设计是承载力计算;第二次设计是层间位移、刚度、偏心率及保有耐力的计算,并在确定地震作用中考虑了结构的延性。 1981年的新抗震设计法是20世纪日本结构抗震技术发展的重新起草,此后建造的建筑,在1995年兵库県南部7.3级地震中损害较少。兵库県南部地震之后,正逢日本经济危机,大规模建设停滞,震后的需要使抗震诊断补强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日本对抗震结构的理论及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理论上提出了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损伤控制设计法,研制并完善了隔震及减震技术。2000年日本政府公布了隔震设计的告示,在仍然执行以抗震设计为主导的建筑基准法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开始按新的抗震结构理论及技术大量建造高层建筑(需由包含私人公司在内的审查机构审查,并取得国土交通省大臣认证)。 近十年来,组合构件及高强度钢材、混凝土在工程中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高层建筑的建造水平。有日本资深专家认为,由20世纪初到现今,日本

建筑结构减隔震研究与应用

建筑结构减隔震研究与应用 摘要: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一般采用的是抗震技术,但是随着近些年来,高 层建筑的出现,人们对安全住房要求的提高,所以慢慢出减震和隔震技术,减隔 震相对于传统的抗震,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隔震;减震;高层建筑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抗震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高 层建筑的要求,因此科研工作者采取了更为安全合理的减隔震技术。地震是由于 地面的运动从而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 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从而对建筑物进行损伤甚至进行破坏,危害人 们的安全。 一.国内外建筑减隔震研究现状 建筑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地 震国家对隔震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70年代,新西兰学者W.H.Robinson 率先开发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大大推动了建筑隔 震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南斯拉夫的贝斯特洛奇小学是最早采用天然橡胶隔震的建筑,隔震垫被设计成方形,且中间无钢板;1984 年,新西兰建成4 层威廉一惠灵 顿政府办公大楼,它是世界上首座以铅芯叠层橡胶垫做隔震元件的建筑物;同年,美国利用新西兰技术第一个用建筑隔震方法对盐湖城市政大厦进行抗震加固到20 世纪90年代,全世界至少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意等20 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隔震建筑物。其中,日本的技 术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也是应用最广泛,特别是在1995年神大地震和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中,采用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经受住地震的考验,隔震性能良好。我国目前应用最的就是橡胶隔震以及TMD阻尼器之类的,并取得了很好的 减隔震效果。建筑隔震技术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广,不仅应用于政府办公大楼 和医院,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住宅建筑。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原理 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 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装置(阻尼器),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 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打个比方,减震产品(阻尼器)就类似于汽车或者摩托车的避震器,能够消耗或 者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按阻尼器耗能机理不同, 阻尼器可分为速度相关型阻尼器、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和复合型阻尼器三大类。速 度相关型阻尼器的耗能和速度相关,类似注射用的针筒推的越快,阻力越大。位 移相关型阻尼器的耗能和位移相关,通常金属类阻尼器都是位移型,金属的形变 越大,耗能越显著。复合型阻尼器阻尼器是综合了上述两者的特性。 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 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 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采 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 避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工程试验经验和近

减隔震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减隔震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二○一五年六月

目次 一.总则 (1) 二.技术审查要点 (2) 1.隔震结构设计文件审查 (2) 1.1隔震结构设计说明及图纸内容审查 (2) 1.2隔震结构计算书内容审查 (6) 2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文件审查 (11) 2.1消能减震结构设计说明及图纸内容审查 (11) 2.2消能减震结构计算书内容审查 (15)

一.总则 1.0.1本要点仅用于把减隔震技术措施作为主要结构技术措施之一的房屋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技术审查。 1.0.2本要点规定的内容依据现行相关法规(法规指: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和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要点既包含上述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内容,也包含对结构主体、地基基础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内容。设计减隔震技术的行业性标准(指CESC系列标准)未列入要点,只作为参考性文件。 1.0.3按照隔震结构和减震消能结构两类主要结构技术措施在设计中的使用对审查要点进行了分类编写。要点中“审查内容要点及说明”内容是按常规设计做法,根据规范、标准条文内容,给出的施工图审查工作应关注的细节。这是一个审查工作提示性内容表述,是参考性的、提示性的,不是对规范条文的解释。 1.0.4减隔震技术对房屋建筑结构,仅属于结构设计内容的一部分,结构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应包含结构的全部内容,本要点仅规定了涉及减隔震技术的内容,结构设计和审查的其他部分应按照住建部已颁布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执行。1.0.5设计和审查均应按规范要求执行。对审查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如设计未严格执行本要点的规定,应有充分依据。审查时应根据相关标准的“用词说明”,按其用词的严格程度予以区别对待。 1.0.6对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不论是否采用了减隔震技术措施,均应依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111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0]109号)要求执行。

隔震结构设计指导手册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指导 宋廷苏、管庆松 编写 王广宇 审核 云南震安减震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一二年四月

目录 一、前期咨询..........................................................- 1 - 二、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2 - 1 隔震设计流程...................................................- 2 - 2 确定隔震层位置.................................................- 3 - 2.1 隔震层层高...............................................- 3 - 2.2 隔震层一般设置位置.......................................- 3 - 2.3 人防建筑隔震层设置位置...................................- 3 - 2.4 大底盘多塔结构隔震层设置位置.............................- 3 - 2.5 其他.....................................................- 4 - 3 初定隔震目标...................................................- 4 - 4 上部结构设计...................................................- 5 - 4.1 隔震设计一般原则.........................................- 5 - 4.2 结构模型底层柱下端改为铰接约束...........................- 6 - 4.3 竖向地震作用考虑.........................................- 7 - 4.4 最小层间剪力............................................- 12 - 4.5 底层柱弯矩放大系数......................................- 12 - 4.6 抗震措施................................................- 12 - 4.7 抗震构造措施............................................- 13 - 5 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 14 - 6 基础设计......................................................- 14 - 三、隔震构造措施.....................................................- 14 - 四、鸣谢.............................................................- 30 - 五、参考资料和图集...................................................- 30 -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摘要:公路作为生命线工程,在震后救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桥梁在公路震后保持畅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高烈度地震区域的桥梁结构进行有效地抗震保护显得非常迫切。从国外的桥梁减隔震技术应用情况来看,桥梁减隔震设计中最常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高烈度地震区域的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隔震支座,粘滞流体阻尼器 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 1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应用,可显著提高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的安全性,减轻结构破坏。在桥梁中采用隔震支座和粘滞流体阻尼器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和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下部结构的作用。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是依靠增加结构自身的强度、变形能力来抗震的,尽管通过适当选择塑性铰位置和细部构造设计可以防止结构的倒塌,但结构构件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与延性抗震设计相比,减隔震设计可以减小桥墩所受内力,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避免桥墩破坏后修复困难。 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从而减小结构所受到的地震荷载。但是,随着结构自振周期的延长,结构位移也同时增加,为了减小由于结构自振周期延长而增加的结构位移,可以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增加结构阻尼的方法,加大结构的阻尼,结构的位移能得到明显的抑制,因此,减隔震的机理是:(a)增加结构的柔性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达到减小由于地震所产生的地震荷载;(b)增加结构的阻尼或能量耗散以减小由于结构自振周期延长而增加的结构位移。(c)减隔震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支承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水平力(如风荷载、制动力等)。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研究 焦涛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土木工程系 摘要近年来高层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理论和应用进展,主要包括隔震技术措施与减震技术措施,并分析了在隔震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耗能装置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多发自然灾害。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发生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约18次,每年平均有10000人死于地震中。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0%以上,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引起地面剧烈的颠簸和摇晃对房屋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会产生毁灭性的破坏。目前,城市建筑都朝着中高层建筑发展。因此,如何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是目前房建设计与施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防止地震对建筑的危害,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抗震结构体系,依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免于倒塌。但由于它是一种“被动防震”法,不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实际地震力有时超出设计地震力较多,从而使地震设计失效; 2.地震力不是常值,它是随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增大而加大,在高烈度区,单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来抵御地震是不经济的; 3.结构破坏后,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修复工作十分困难; 4.随着生产、办公、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楼内的仪器设备的价值有时远远大于建筑物本身的造价,良好的抗震设计即使保住了建筑物本身,但剧烈的震动使仪器设备中断工作,甚至遭到破坏[1]。 建筑隔震减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震防灾技术能大大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在1994年美国圣费南尔多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得到验证,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