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

摘要:采用“MBI量表”和“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测查405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状况,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情感耗竭;教师工作压力感受较大,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工作负荷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学生因素压力;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相关程度较小,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不高,从工作压力到职业倦怠之间可能有一些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关系

1前言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低等一系列负性症状。[1]工作压力是指关联到凡因工作、环境所造成的情绪上和生理上的负面反应。[2]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工作压力大是一种普遍的职业现象,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由于职业倦怠而引起的高流失率和消极行为的增多,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也较多见于我国教师队伍中。[3-5]

国内外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进行了大量研究。Maslach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包含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降低在内的一种压力反应。其中情感耗竭属于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在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失去了工作热情。去个性化属于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成效感降低属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6-7]Maslach于1981编制了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8],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使教师职业倦怠进入到一个系统化研究阶段。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根源、类型、过程模式、后果与影响、干预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状况、测量以及国外理论与研究的分析上[9-19],但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

鉴此,本文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状况进行现实分析,进一步探讨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以期为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了解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寻求恰当的干预策略,缓解广大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师405名,其中男教师276名,女教师129名。

2.2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采用Maslach MBI量表(修订版),该量表共有三个维度,25个题目,其中情感耗竭维度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8个题目,成效感维度8个题目。问题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从“从未如此”到“经常如此”分别计1-5分,测试结果如果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而成效感维度得分越低,则表明被试的职业倦怠状况越严重。总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82,三个

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86、0.80和0.79,量表的信度水平较高。量表的结构效度:情感耗竭与去个性化的相关为0.37,情感耗竭与成效感的相关为-0.14,去个性化与成效感的相关为-0.31。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实际研究。

教师工作压力的测量采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量表”,该量表根据许延礼“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修订而成,量表共有7个维度45个题目,其中领导与管理压力维度10个题目,工作负荷压力维度9个题目,学生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人际关系压力维度5个题目,自我身心压力维度7个题目,社会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维度4个题目。问题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感受越大。总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83,分量表的a系数在0.55-0.82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效度:(1)内容效度:每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2-0.68之间,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结构效度:7个因子的贡献量均在5.1%以上,共解释了58.65%的方差,7个因子在结构上反映了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具有可解释性。量表效度较好,可用于实际研究。

2.3研究步骤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当场收回,测试完成后,由主试在他人的帮助下,将被试的姓名填写在量表基本资料的空白处,以备下一步研究之用。共发放调查量表690份,回收546份,其中有效量表405份。

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3 研究结果

3.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3.1.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情感耗竭(2.74±0.38)得分均值接近于中等强度值3;去个性化(2.49±0.55)得分较低;成效感(3.22±0.50)得分均值超过中等强度值3。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态状况并不严重。

3.1.2 人口统计变量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情况

如表1所示,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具有性别差异。

表1 男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比较分析结果T检验

男教师(n=276)女教师(n=129)t p

情感耗竭 2.75±0.38 2.71±0.39 1.021 0.308

去个性化 2.49±0.53 2.49±0.58 0.110 0.913

成效感 3.20±0.50 3.26±0.49 -1.199 0.231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学历越高,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越严重,成效感越低,其中学历在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有十分显著的主效应。

表2 不同学历教师职业倦怠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专科(n=3)本科(n=243)硕士(n=153)博士(n=6)F值情感耗竭 2.66±0.23 2.68±0.37 2.82±0.39 3.16±0.18 6.770***

去个性化 2.50±0.38 2.41±0.54 2.60±0.55 2.62±0.14 3.916**

成效感 3.37±0.35 3.26±0.37 3.16±0.49 3.00±0.15 1.700

注:** 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 表示显著性水平p﹤0.001,下同。

从表3可以看出,各教龄阶段的教师普遍存在较高的情感耗竭和较高的成效感;

教龄较长的教师则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去个性化。总的来看,教龄16-20年的教师表现为较高的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其成效感低于其他教师。教龄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和成效感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

表3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1-5年(n=117)

6-10年

(n=114)

11-15年

(n=66)

16-20年

(n=63)

20年以上

(n=45)

F值

情感耗竭 2.75±0.38 2.72±0.44 2.73±0.31 2.78±0.31 2.74±0.42 0.328 去个性化 2.45±0.55 2.43±0.60 2.44±0.46 2.67±0.47 2.57±0.57 2.524*

成效感 3.22±0.46 3.20±0.56 3.26±0.46 3.10±0.38 3.40±0.59 2.556*

注:* 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下同。

从表4可以看出,各个层次年收入的教师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耗竭,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和5-6万元者较高;教师去个性化维度的得分较低,其中年收入4-5万元和5-6万元的教师高于其他教师。总的来看,年收入5-6万元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而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除年收入5-6万元者的成效感较低外,其他教师的成效感较高。年收入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都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表4 不同年收入教师职业倦怠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F1(n=33)F2(n=87)F3(n=120)F4(n=114)F5(n=51)F值

情感耗竭 2.84±0.46 2.61±0.46 2.76±0.32 2.83±0.36 2.68±0.30 5.329*** 去个性化 2.43±0.56 2.27±0.51 2.59±0.51 2.59±0.57 2.44±0.51 6.035*** 成效感 3.38±0.49 3.29±0.46 3.21±0.45 3.08±0.55 3.39±0.45 5.322*** 注:F1表示年收入3万元以下,F2表示年收入3-4万元,F3表示年收入4-5万元,F4表示年收入5-6万元,F5表示年收入6万元以上。下同。

3.2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现状

3.2.1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整体状况

除自我身心压力外,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各维度得分均值超过5级评分的中值3,表明高校体育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大。详见表5。

表5 教师工作压力各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工作压力平均数标准差

领导与管理压力 3.18 0.54

工作负荷压力 3.19 0.54

学生因素压力 3.18 0.61

人际关系压力 3.02 0.62

自我身心压力 2.97 0.58

社会因素压力 3.05 0.56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21 0.61

3.2.2人口统计变量在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差异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男教师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不存在性别异性。

表6 男女教师工作压力T检验分析结果

男教师(n=276)女教师(n=129)t p 领导与管理压力 3.14±0.50 3.25±0.63 -1.865 0.063

工作负荷压力 3.20±0.54 3.18±0.54 0.356 0.722

学生因素压力 3.20±0.64 3.14±0.54 1.001 0.318

人际关系压力 3.02±0.62 3.00±0.63 0.414 0.679

自我身心压力 2.95±0.59 3.00±0.57 -0.710 0.478

社会因素压力 3.04±0.57 3.07±0.55 -0.535 0.593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19±0.64 3.25±0.56 -0.981 0.327

从表7可以看出,专科学历和博士学历者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自我身心压力和社会因素压力;学历越低感受到的学生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越高;不同学历者的工作负荷压力感受十分接近。学历在领导与管理压力维度主效应十分显著。

表7 不同学历教师工作压力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专科(n=3)本科(n=243)硕士(n=153)博士(n=6)F值领导与管理压力 3.90±0.54 3.16±0.54 3.16±0.49 3.90±1.20 5.616*** 工作负荷压力 3.20±0.17 3.19±0.54 3.20±0.55 3.22±0.36 0.021

学生因素压力 3.56±0.48 3.18±0.63 3.18±0.60 3.15±0.41 0.379

人际关系压力 3.27±0.31 3.00±0.63 3.03±0.61 3.40±0.58 0.997

自我身心压力 3.33±0.42 2.96±0.61 2.95±0.54 3.40±0.46 1.544

社会因素压力 3.33±0.36 3.08±0.58 2.99±0.53 3.17±0.43 1.209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34±0.64 3.24±0.62 3.16±0.59 3.00±0.38 0.836

从表8可以看出,教龄短者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学生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晋升压力,教龄20年以上的教师感受到了较高的人际关系压力、自我身心压力和社会因素压力,各教龄阶段的教师均感受到了较高的工作负荷压力。总的来看,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相对较低,教龄在工作压力各维度的主效应均无显著性。

表8 不同教龄教师工作压力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1-5年(n=117)

6-10年

(n=114)

11-15年

(n=66)

16-20年

(n=63)

20年以

上(n=45)

F值

领导与管理压力 3.21±0.50 3.17±0.57 3.19±0.63 3.12±0.34 3.18±0.68 0.277 工作负荷压力 3.21±0.52 3.21±0.50 3.23±0.57 3.07±0.55 3.22±0.60 0.980 学生因素压力 3.21±0.72 2.22±0.61 3.25±0.57 3.07±0.44 3.09±0.53 1.181 人际关系压力 2.97±0.59 3.02±0.58 3.10±0.69 2.93±0.69 3.14±0.62 1.269 自我身心压力 2.96±0.57 2.98±0.52 3.01±0.62 2.88±0.61 3.03±0.67 0.605 社会因素压力 3.03±0.57 3.10±0.52 3.07±0.49 2.91±0.56 3.12±0.70 1.504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24±0.55 3.21±0.58 3.27±0.65 3.13±0.60 3.03±0.80 0.638

从表9可以看出,低收入者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工作负荷压力、学生因素压力、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高收入者感受到的人际关系压力相对较高。年收入在领导与管理压力、工作负荷压力和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维

度上主效应显著。

表9 不同年收入教师工作压力测查结果的方差分析

F1(n=33)F2(n=87)F3(n=120)F4(n=114)F5(n=51)F值

领导与管理压力 3.61±0.63 3.19±0.50 3.15±0.48 3.09±0.50 3.14±0.68 6.496*** 工作负荷压力 3.35±0.54 3.28±0.57 3.09±0.48 3.24±0.55 3.08±0.52 3.391** 学生因素压力 3.32±0.78 3.21±0.74 3.14±0.47 3.20±0.64 3.10±0.48 0.858 人际关系压力 2.90±0.53 3.02±0.68 3.01±0.59 3.04±0.64 3.06±0.65 0.392 自我身心压力 2.91±0.65 3.05±0.63 2.91±0.59 2.98±0.54 2.99±0.53 0.810 社会因素压力 3.08±0.68 3.14±0.62 2.99±0.53 3.06±0.53 2.99±0.53 1.098 职业发展晋升压力 3.46±0.52 3.27±0.65 3.13±0.58 3.23±0.59 3.07±0.69 2.774*

3.3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分析与回归预测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了职业倦怠3个维度和工作压力的7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总体上来看,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工作压力各维度相关度较低。详见表10。

表10 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相关分析结果

领导与管理压力工作负

荷压力

学生因素

压力

人际关

系压力

自我身

心压力

社会因

素压力

职业发展

晋升压力

情感耗竭0.157** 0.060 0.026 0.052 -0.025 -0.038 0.037 去个性化0.009 0.066 0.039 0.087 0.016 -0.003 0.071

成效感

为进一步考察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工作压力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预测职业倦怠,对它们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进入情感耗竭回归方程,对情感耗竭是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社会因素压力则是负向的预测作用,解释量为2.5%。人际关系压力因子进入去个性化维度回归方程,对去个性化是正向的预测作用,解释量为2.2%。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因子进入成效感回归方程,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对成效感是正向的预测作用,工作负荷压力因子对成效感是负向的预测作用。两个因子联合解释量为5.8%,其中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的解释量为4.5%。

表11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因变量进入的自变量原始系数标准化系数t值R2改变值F改变值

情感耗竭领导与管理压力0.111 0.157 3.190*** 0.025 10.177**

R﹦0.157 R2﹦0.025 Adj R2﹦0.022

去个性化人际关系压力0.132 0.152 2.067* 0.022 1.260

R﹦0.147 R2﹦0.022 Adj R2﹦0.004 成效感领导与管理压力0.206 0.224 4.599*** 0.045 18.783*** 工作负荷压力-0.107 -0.115 -2.356* 0.013 5.548**

R﹦0.240 R2﹦0.058 Adj R2﹦0.053

4 讨论

4.1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但较高的成

效感、低去个性化和相对高的情感耗竭也可能是一种压力不平衡状态的先兆,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工作,不进行必要的调节,倦怠就会因此而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存在性别差异,与国内一些研究不太一致。高学历者的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相对较高,成效感相对较低,与高学历者对社会认同和职业期望较高有较大的关系。费斯勒认为当教师处于引导阶段与生涯挫折阶段时,较易陷入职业倦怠。[20]教师的生涯挫折阶段则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教龄1-5年的教师就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教龄16-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理论。教师的年收入与教龄有直接的关系,年收入5-6万元者多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其职业倦怠程度较高是与教龄因素相吻合的。

4.2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与教师工作压力大是一种普遍的职业现象相一致。男女教师工作压力无差异性,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高,与他们在学校中多为骨干教师,所承担的工作较多、负担较重有关。低教龄和低收入的教师一般处于事业的发展阶段,因而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学生因素压力、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晋升压力,高教龄和高收入者多为骨干教师,因而他们的工作压力感受多来自于人际关系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而不同教龄和年收入段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工作负荷压力较高的现象,与近年来高校扩招,教师教学和其他工作任务繁重有直接的关系。

4.3 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程度较小,初步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直接;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因子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不高,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地解释职业倦怠的产生,表明从工作压力到职业倦怠之间可能有一些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

5结论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存在性别差异;教师学历越高,情感耗竭和去个性化越严重,成效感越低;职业倦怠出现在不同的教龄阶段,教龄1-5年的教师就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教龄16-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年收入5-6万元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而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者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

高校体育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存在性别差异;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均感受到了较高的工作压力;低教龄和低收入的教师感受到了较高的领导与管理压力、学生因素压力、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晋升压力,高教龄和高收入者感受到较高的人际关系压力和自我身心压力;不同教龄和年收入段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工作负荷压力较高的现象。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程度较小,工作压力因子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不高,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地解释职业倦怠的产生,表明从工作压力到职业倦怠之间可能有一些中介因素影响着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2]黄梅珍.澳门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5年5月,第5页

[3]Catherine So-Kum Tang, Wine-Tung Au, Ralf Schwarzer,Gerdamarie Schmitz. Mental health outcomes of job stress among Chinese teachers: role of stress resource factors and burnou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1,(22):887-901

[4]Barrv A. Farber. Crisis in Education: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 San Francisco: Josses. Bass.1991,101

[5]James R Cheek, Loretta J Bradley, Gerald Parr, William Lan .Using music therapy techniques to treat teacher burnout[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3, 25(3):204

[6]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397-422.

[7]Cordes CL, Dougherty TW, Blum M. Patterns of burnout among managers and professionals:A comparison of model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7, (18):685-701

[8]Maslach C,Jackson 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99-115

[9]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2003,11(3):195-197

[10]刘晓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10):53-55

[11]张灵.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月

[12]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1):80-83

[13]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7(1):81-84

[14]曾玲娟.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J].教育导刊,2004,

(2):79-81

[15]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 :

317-320

[16]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3年4月

[17]向光富.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18]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9]毕恩明.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4月

[20]王芳,许燕,蒋奖.职业枯竭的测量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14-82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或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地位的提高,教师倦怠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的研究从定义、模式、成因、后果几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一步进行教师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to a great extent,determined by the teachers. teachers’ job burnou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ncer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ade on the teachers’ job burnou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finition, mode, causes, and so on, which 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教学质量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quality of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39-02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 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Chemiss (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以Maslach等(1982)为代表的静态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调节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调节策略探析 在分析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的基础上,从多视角解析引起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调节的思路和策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 标签: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调解 一、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人对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体育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几个方面构成。在我国传统思想影响下,公众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偏低,长期得不到公众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体育教师在这种传统观念下产生压抑感,无归属感,不能愉快轻松地面对工作。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经济地位在学校中往往处于弱势,与专业课和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其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不相称。调查发现轻视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在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职业院校中津贴计算重点倾斜于专业课,其次是文化课,最后是音、体,见表1。体育教师职业劳动价值报酬低,造成职业地位偏低现象撞击着本来就不平衡的心理。随着内部改革措施的实施,不合理和随意降低体育工作劳动价值、待遇的混乱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冲突。这些都成为体育教师超负荷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而形成倦怠源的直接原因。 社会变化导致的教育改革不断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导致体育教师在这种急剧变迁的形势下无所适从。我国学校体育走了一条曲折但又是向前发展的路。前50年学苏联,而今,我们又引进欧美体育思想,过于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忽视了生物体育观对学生身体变化的影响。卢元镇指出,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已经5年过去了,新理念层出不穷,但三级教材建设未能跟上,很多体育老师无可适从,不少地方的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在以上课改背景下,给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中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无不要求体育教师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教育思想的全新体系付出一定的努力,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体育教师观,给体育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在社会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的影响和体育教师个体不良适应下,引发诸多心理负面反应也是在所难免的。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 在现在的教师圈中,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教师扮演着的多重角色。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老师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教师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一、何为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首先,职业倦怠是长期工作压力作用的结果。倦怠是与压力、紧张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紧张则是压力导致的消极后果之一,即对努力无效应付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如自我评价降低、挫折、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不在焉、工作绩效降低等;而如果紧张状况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就是倦怠。 其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这三个方面。情绪耗竭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此外,情绪耗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因而教师会在心理层面上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倦怠的第二个维度,去人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学生)为“物”,而不是“人”,倾向于采用冷漠的心态对待同事或学生。成就感低落的特征是教师倾向于对自身产生负面的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消失。教师因此而工作能力下降,丧失工作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挫折感。教师的工作期望无法达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无法突破,则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工作过程中无能、无助等消极感强度增加,进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厌倦和不满。 2.退缩甚至产生敌视行为。教师对于教学及学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特点,把学生视同为僵硬的“物”,漠视其“人”的生动鲜活的特征,采取退缩甚至敌视的态度。有时想逃避教学工作或与学生的交往,却又觉得不应该,因此产生负罪感。 3.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 4.生理症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5.忧虑感。教师由于职业倦怠而对自己和工作感到不满.感到无聊、空虚,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倾向。 6.工作效率低落。由于工作压力大,以致经常迟到、请假,中断工作,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也往往心不在焉,教学质量下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变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社会发展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作者:韩奎英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6期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 )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强的教学任务,对教师文体、科研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久而久之,这些都会损耗教师的工作士气与热情,导致教师自身的倦怠。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师也面临着职业倦怠的问题,本文拟以体育教师为主体,探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与缓解对策等问题,以期为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提供些许参考。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弗鲁顿伯格于1974 年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他用“burnout” 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 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马斯拉池(Maslach) 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应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备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斯特(Peters) 在1981 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备的状态。近年来,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目前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上,大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 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体育教师常常表现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无工作热情和兴趣。 2.态度冷淡和缺乏爱心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整策略

《教师专题讲座》 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学生成绩不好,是老师没教好;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是老师没有照看好。这些当然是老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许多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老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这个职业可以说也是一种服务行业,常常老师们在扮演者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感觉自己身心俱疲。再加上近几年社会新闻中个别教师的一些负面消息,让老百姓对整个教师队伍有了一些误解,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教师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归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一)职业因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1.外在的期望。从古到今,教师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跨世纪人才,无不体现教师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也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角色冲突。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形势的严峻,教师职业成为当前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整体倦怠现象较为明显,职业成就感低。如果该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倦怠问题的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因此而受到威胁。就此,根据职业教师倦怠的现状做了倦怠问题的相关分析,结合调查实情、资料查阅、文献研究等方式着重对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做出重点研究,并提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心理压力、不良情绪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无法正确对待教学工作的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状态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现象。笔者通过相应资料的查询与实际状况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倦怠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生理疾病多发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是工作上的压力,但产生效果则对工作、生活、身体均有较大影响。职业倦怠能够导致教师发生一定的生理疾病,例如失眠、头痛、内分泌失调等,甚至造成周期性的焦虑、沮丧、恐惧、绝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生理上的病态,容易造成身体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特别是针对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低的教师,导致其产生厌倦教学工作、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工作热情低下 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倦怠现象都会影响其工作热情,教师工作在此问题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一旦在工作上产生倦怠,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就会随自己的情绪发生波动,不利于学生听课学习,教师的情绪更加焦躁,以此恶性循环,教师将彻底失去工作热情,再加之成就感的下降,枯燥无味的繁琐感将充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工作效率将大打折扣。 3.消极情绪明显 在入职前,教师的目标及志向在一开始都是比较远大、积极的,然而一旦发生倦怠得不到合理控制的现象,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再加上工作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使教师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对最初的目标完全失去前进动力,形成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对未来工作失去信心,放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甚至产生茫然、抑郁的倾向。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工作上出现倦怠,教师的生活也会受到工作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倦怠感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攻击性言辞较多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从而导致同事的关系疏远,家庭的关系紧张,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甚至有可能产生自闭的现象,使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怯懦、自卑、消极的态度,以至于影响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圈。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的分析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将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学生教育难度大,家长要求高 当今社会更加开放,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且独生子女数量偏多,学生存在依赖性强、娇生惯养的现象,在简单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过多的思考而导致教学的复杂性,例如在选派班干部、安排座位等简单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就会遭到学生的反对和家长的指责。再加之存在心理问题严重、性格独特等学生的存在,老师的教育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增加到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甚至调节学生在学校的违规、暴力等不良现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2.工作性质单一、枯燥、重复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2009年12月第28卷第1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Dec .2009Vol .28No .12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天阳(1974-),女,河南南阳人,2007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王天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目的: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04名高校教师用MB I 进行测试。结果: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显著,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MB I 量表;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2-0083-02 职业倦怠(burnout )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 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 化(或称玩世不恭)[1]。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职业倦怠的一个重点,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寻求减轻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某高校随机抽取 25个院系,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回收率 为96.1%。其中男性182名,女性222名,教师平均年龄为 38岁。 1.2 工具 本研究采用玛勒诗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 I ),台湾学者依据中国的语言习惯作了修订[2],已有研究表明, MB I 的信度与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问卷共22个题 目,分为3个维度:情感衰竭9个项目、成就感8个项目,和去个性化5个项目。问卷为4级计分,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分数越高,低成就感分数越低,表示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1.3 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s p ss16.0作为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工具。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2.00±0.49、1.78±0.54和2.98±0.53,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高校教师总体上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 2.2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表1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比较( x ±s )性别情感衰竭t 去个性化 t 成就感t 男 2.06±0.50 2.043 1.84±0.51 1.94 2.91±0.55 2.233女 1.96±0.48 2.033 1.73±0.56 1.96 3.03±0.52 2.223 注:3P <0.05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比较:男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2.3 不同文化程度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比较( x )±s 本科以下 本科 硕士 博士 F 情绪衰竭2.20±0.35 1.98±0.49 2.01±0.48 1.84±0.572.783去个性化1.94±0.65 1.71±0.50 1.84±0.55 1.75±0.503.743成就感 2.91±0.50 3.05±0.57 2.97±0.45 2.90±0.56 2.13 注:3P <0.05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纬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本科以下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比其他学历的教师得分高,而在成就感上得分没有其他学历教师得分高,说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博士学历的 — 38—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2009年9月 第11卷第3期 云南电大学报 Journal of Y unnan RT V University Sept.2009 V ol.11,N o.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Ξ 孙 萍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摘 要: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分别从职业倦怠的定义、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对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干预措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14(2009)03-0031-03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比如职称晋升的压力、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因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量化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使很多高校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有研究表明,过高的应激水平容易产生疲倦,压力导致倦怠,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并应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笔者对收集到的文献通过整理和分析后进行了分类。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 1.临床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由于工作强度过高并且忽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侧重对职业倦怠症状、起因等的描述和解释。 2.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者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注重探究职业倦怠的具体特征,强调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3.组织观点研究者认为,许多人对工作持有很多不现实的期望,因此就容易体验到幻想破灭和倦怠,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失衡,侧重探讨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 4.社会历史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不仅受到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社会历史观点的研究者注重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二)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张丽华、王丹等对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新进展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表现得更差的同事中辨别出来或把比自己更优秀的同事作为竞争对手来比较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反之,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境况更好的同事中辨别出来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集体自尊关注个体所在的社会群体特征和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教师集体自尊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创造性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有效因素。 二、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脑力工作者,他们面临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扩招带来的强大压力,需要高度的投入和奉献。这种职业特点极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能量在长期的奉献中消耗过多,出现情绪耗竭,继而出现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在生理、心理、行为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的消极职业倦怠现象,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 1 3 — Ξ收稿时间:2009-05-25 作者简介:孙 萍,(1968-),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实验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学及管理研究。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22T13:45:19.0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作者:颜智魏荣张永胜 [导读] 旨在从体育教师的职业性质出发,分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以期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滕州市第一中学山东滕州 277500 摘要: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分析总结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旨在从体育教师的职业性质出发,分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以期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1 引言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人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许多研究表明,体育教师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个人生活质量、工作环境等方面都让人不太满意。由于不满情绪的存在和其他压力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倦怠现象的出现。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性质出发,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对策,帮助体育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2.1工作持续时间长 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同时,学校体育受到更加重视。目前受扩大招生的影响,中小学学生数量也在增长。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体育新课标”的出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其它学科在减负压缩课时,而体育课在适当提高其教学时数,赋予体育课更全面的重任。这样的改革对学生的健康是十分有利的。但无形当中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时间。在大多数地方,一般中学体育教师任课均在14课时左右,他们还有课外体育指导、带校队训练、和体育场地管理等多项工作,校队训练是长年的,承担责任大,连续的紧张工作,无疑会影响睡眠、造成生理、心理上的疲劳。 2.2体力消耗大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教师是以体力为主的职业。因为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的技术、技能,要完成好这项任务,在上课中,体育教师不但对每个动作要做示范,而且还要争取做得更完整更好,在分组教学时做示范次数就更多,少则几遍,多则十几遍。有的体育教师平均每天上3到4节体育课,下午还要带训练队,上课和训练中,他们必须扯着嗓子喊口号、喊数字、喊动作要领,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觉得累,每天回到家坐下就不想起来,所以体育教师的高体力消耗是其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压力源。 2.3常年风吹日晒 体育课又称“室外课”。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师必然要经风雨、顶热日,或在操场上战风沙流大汗,或在冰天雪地里抗严寒。长期在这样一种抵抗大自然严寒酷热考验的环境中,他们身心俱疲,尤其是女教师对这样的环境,更是感到“不堪重负”,常有泄气念头产生。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压力源中,前两个方面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而后一种在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女教师中比例大。另外,也会随着体育教师成就感的降低,所教年级越高,上述压力也会加大,并使部分体育教师退出这一行业。这种现象在80年代未、90年代初最为突出。 2.4高危工作心里压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与有害物质打交道的工作和危险性较高的工作环境会使人产生压力。众所周知,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主要是上室外课,在教学中,学生少不了有身体接触,少不了要与尖锐金属器械接触(如刀、枪、剑、单杠、双杠等)。还有沙坑旁的跳跃,游泳场、滑冰场等。毫无疑问,学生的安全问题对体育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心里压力,需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否则,面对的后果十分严重。由于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工作,体育教师长期在这样的高危工作环境下教学,经常承受较大的心里压力,由此可知高危工作心里压力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来源之一。 3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与方法 职业倦怠的感觉正不断消蚀和消磨着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士气,催生着厌教情绪的产生。因此,要想企盼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取得圆满的效果,解决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必须的。职业倦怠的解决是关系到社会、教育、教师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3.1 从社会角度来看 首先,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其经济待遇,这有利于公众关注体育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同时也可促进体育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供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倦怠产生的概率。这样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教师也才会更安心、热爱、投入自己的工作,职业倦怠也就只能避而远之。其次,解决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个社会,特别是作为社会代言人或社会代表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教育、教师,建立一个由社会、家庭为主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3.2 从学校层面来看 其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组织氛围、教师的工作量大以及学生问题都是促使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根源,而要解决这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而建立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除了继续充实和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营造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 其二,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者们应以教师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标准来尊重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特别是尊重他们的专业自主权,要允许他们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教学方式,教学用书,组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有赋予体育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才能激发蕴藏在体育教师身上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繁重而艰苦的工作才会变得轻松而愉快。 3.3 从体育教师个体角度来看 解决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首先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对待问题的积极态度以及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同时,体育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采用有效的积极方法去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积极争取多种学习机会,来提高自身素质,充实完备自身的知识结

(完整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 1、研究者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职业是现代人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社会背景,是表现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谋求自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心理平衡的主要源泉。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给教师个人带来了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的牺牲者”。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而教师又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属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助人行业。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基础教育的根基,但在制度认定上目前又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加之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大众对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普便存在职业倦怠感。研究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找到更好的缓解策略或解决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从定义方面 关于“职业倦怠”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作者:梁慧娟来源:《学前教育》2005年01期 综合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定义,将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方面: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又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非人性化的教师表现为:不愿意与幼儿接触,对幼儿表现出冷漠、厌烦,也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幼儿进行挖苦、漫骂,甚至滥施惩罚。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教师们开始感觉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他们无法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作者:王欢 (二)在成因方面 1. 主观因素 (1)个体的个性 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幼儿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能很好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相反,性格孤僻内向的幼儿教师面对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被动、无所适从,从而加重了压力,诱发职业倦怠的发生。 (2)个体期望值

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校长提高班学习心得这次很有幸参加合肥市教育局组织的校长提高班赴南京师范大学学习,为期一周。教授们的精彩讲座,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我带着《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惑》问题和教授们进行了探讨,并将所学运用于我校的管理工作之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教师的时间长了,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翼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思想,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一、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的出现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而且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门周期性长、复杂的、见效慢的辛苦职业。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上。教师整天面对的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天真、贪玩的本性决定了对错误的纠正是不厌其烦的反复提醒。对知识的传授也是三番五次的不断重复。如我校的张浩同学,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拒不写作业,虽是留守儿童,但我们给予了极大的关爱,一堂课看着他,也只能写到百把个字,任由你恩威并施,他就不写,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你怎么办?回家,对他的奶奶拳打脚踢,他父母却一心挣钱,在家里几乎无人管束,孔子说:“诲人不倦”,如果真那么容易,他老人家就不会提出来了。也许正因为学校这个特定的工作场所,孩子这

个特殊的工作对象,才造就了教师队伍的相对单纯和人们常说的啰嗦吧。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大,在工作和生活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甚至产生严重的消极、逆反心理。一旦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工作年限稍长的教师就容易出现“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工作就那么回事,怎么干都一样“等感受和行为表现,而且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工作量大、管理学生的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考试压力、课题研究、职称评定等压力,使教师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给教师带来严重的影响。当教师一旦感到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了,一旦陷入绝望的境地,他们便会停滞于现状而不思进取,之所谓听之由命的地步。 2、学校内部管理者的问题 人都是有情感的。情感本就有轻重之分,管理者面对的是一群几十个上百个教师。倾向性可以表现在心里,一旦表现在行为上,对某些教师便会变成不满或打击,自然会消怠。一次、两次……,热情变为冷静、淡漠…….。 就拿现在的学习机会来说吧,培训的总是那么几个教师,别的教师心里便会思量:难道我们就没有潜力和前途吗?还是不被重视呢?久而久之,等到不思量的时候可能就接近倦怠了。 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关心教师工作,几乎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有些领导者是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一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面斗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的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甚至辱骂,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资料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龙头中心小学李艳林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据某教科院公布的“教师的教学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该市500多名一线教师中,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了‘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国内其它媒体诸如此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教师的压力因执教学校、班级、课程的不同而不同。专家调查显示,班主任老师比科任老师压力大,中小学教师比大学教师压力大。不少教师形容自己执业的主导心态,用了“麻木”、“焦虑”、“郁闷”、“无可奈何”等消极词语。在面临工作重压和遭遇较大打击后,表现出“烦躁”、“焦虑”、“消极”、“退缩”、“绝望”等情绪。 作为教师,心里都描绘了一幅迷人的教育蓝图:社会是我们生存的土壤,为我们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校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领导、同事、学生,为我们营造和睦的工作环境;学生是我们精神的“粉丝”,时刻追随我们的思想之光……在这迷人的画卷中,我们积极进取,大胆探索,辛苦但不疲惫,忙碌却也快乐!然而,事与愿违,在社会现实的洪流中,部分教师正走进一种情绪衰竭、热情减退和成就感低落的职业倦怠的怪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