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2]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20130322]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20130322]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水务“十二五”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研究及编制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

(试行)

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指南编制课题组

2012.12

参加人员

刘晓涛阮仁良李巍朱雪诞魏梓兴王晖卢智灵孟智奇卓元午赵井根王丽卿蔡育左倬季高华杜心慧盛晖蒋欢朱斌张鑫

2000年以来,本市相继实施了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及“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加大了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力度,实现了“2005年底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2010年底郊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阶段性目标,全市河道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上海河道水环境治理方向将从“消除黑臭、改善水质”为主向“稳定水质、修复生态”为主转变。

为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上海市水务局于2011年4月15日印发了《关于开展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指导2011年率先进行的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在总结本市历年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及2011年试点工程的经验教训及技术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指导及规范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设计。

本指南在试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及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至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项目组,邮编200434,上海市逸仙路388号810室,以供修订时参考。

1、总则 (1)

2、规范性文件及规程规范 (3)

3、术语及定义 (5)

4、分类 (7)

5、河道生态治理的一般规定 (8)

6、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内容 (9)

6.1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程序 (9)

6.2不同类型河道设计重点 (12)

6.2.1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 (12)

6.2.2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 (12)

6.2.3农村地区河道 (13)

6.3现状调查及分析 (13)

6.3.1水质调查与分析 (14)

6.3.2底质调查与分析 (14)

6.3.3水生态调查与分析 (15)

6.3.4水文调查 (15)

6.3.5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5)

6.3.6陆域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 (16)

6.4河道设计 (16)

6.4.1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16)

6.4.2河道断面形式设计 (18)

6.4.3河底微地形的设计 (19)

6.4.4硬质护岸改造设计 (21)

6.4.5河道水质净化辅助技术 (22)

6.4.6亲水性设施设计要点 (24)

7、生态护岸材料 (26)

7.1一般规定 (26)

7.2石笼 (28)

7.3生态袋 (29)

7.4生态混凝土块 (31)

7.5开孔式混凝土砌块 (32)

7.6叠石挡墙 (32)

7.7干砌石护坡 (33)

7.8抛石护岸 (33)

7.9网垫植被类护坡 (34)

7.10植生土坡 (34)

7.11新型生态护岸材料的应用 (34)

8、陆域植物群落恢复设计 (36)

8.1发挥生态服务功能要求 (36)

8.2物种配置原则 (37)

8.3群落结构要求 (37)

8.4植物分类及编码 (38)

8.5推荐植物配置 (39)

9、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41)

9.1水生植物配置 (41)

9.1.1类群配置原则 (41)

9.1.2种类配置原则 (42)

9.1.3种类选择要求 (44)

9.1.4种植生境要求 (44)

9.1.5种植方式设计 (45)

9.1.6种植时间要求 (45)

9.1.7水生植物的维护管理要求 (46)

9.2水生动物配置 (46)

10、附则 (47)

附录一:上海河道生态绿化植物名录

附录二:水生植物种植种类选择及特性表

附录三:放养水生动物的种类和特性表

附录四:生态护岸材料指标选取说明

附录五: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目录

1、总则

1.1为科学地指导本市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充分发挥河道治理工程在河流生态保护与恢复、水质维持与改善、河道生态景观的恢复与建设中的应用,提高河道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制定本指南。

1.2河道生态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本指南提出了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的相关术语、治理原则和总体目标、治理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性技术等相关内容。

1.3本指南适用于本市区域内水质相对稳定、规模适宜的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具体选用范围如下:

河道截污工程基本完成或近期可完成,无明显点污染源直排入河(含大型市政雨水泵站),已消除黑臭,有一定的透明度,无通航要求的区级及以下河道。

1.4河道生态治理总体目标见表:

河道生态治理总体目标

2

1.5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宜建立在对河道生态环境历史资料和现状监测数据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和景观园林工程学等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开展设计,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5.1 综合性原则: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

1.5.2 协调性原则: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注重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1.5.3 自然性原则: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生境,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1.5.4针对性原则:根据工程河道的特点及建设目标,科学诊断河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的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生态治理。

1.5.5 经济性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统筹前期建设与后期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的养护费,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2、规范性文件及规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国务院令第120号)

《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5月20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通过)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5年11月28日经建设部8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1997年12月11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2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上海市景观水系规划》(2005年3月上海市市政府批准)

《上海市河道绿化建设导则》(2008年12月)

《防洪标准》GB50201-94;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JJ50-92;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农业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09;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DB 31/445—2009;

河道生态治理还应符合其他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的规定。

3、术语及定义

3.1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河道生态治理中主要包括影响河道生物生长的水文、流速、水深、底质、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断面材料等环境要素。

3.2生态型护岸材料:人工或天然的,生态亲和性较佳,较为适宜生物栖息和生长的护岸材料。

3.3硬质护岸:由坚硬的石块或混凝土材料组成的与土体完全隔绝的结构体。

3.4陆域植物群落恢复: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当地自然发育、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原有河流滨岸带植物群落为参照对象,对河道两侧常水位线至陆域控制线之间的陆域进行植物配置,使河道植物群落既具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河道植物群落兼具河道景观绿化、拦截净化与生态恢复的特征,其内涵在于:①反映水陆交错带的过渡外观特点;②体现近似自然的生态结构及功能特征;③发挥植物群落拦截净化特点;④营造人水和谐的滨水景观。

3.5水生植物:指整个或部分植物体如地下部分长期生活在水环境中的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

3.6挺水植物:是指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荷花、芦苇、香蒲等。

3.7浮叶植物:是指根附着在底泥或其他基质上,无明显的地上茎或

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睡莲、萍逢草、荇菜等。

3.8漂浮植物:是指根不着生在底泥中,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凤眼莲、大薸、浮萍等。

3.9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的营固着生活的水生植物。整个植株沉入水中,茎生于泥中,叶多为狭长或丝状,根通常不发达或退化。代表物种有:苦草、黑藻、金鱼藻等。

3.10湿生植物:是指根系常扎在潮湿的土壤中,耐短期或季节性水淹,但不能忍受较长时间水分不足的一种陆生植物。

3.11中生植物:形态结构和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只能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生活,有湿中生植物和旱中生植物之分。

3.12生态治理:包括任何对于生态系统的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再植过程,这些过程应该是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或者要求的。

3.13生态恢复: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减轻或消除人为干扰压力,辅以适当的人工引导措施,协助退化的、受损的、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操作及管理过程。

4、分类

根据《关于开展河道生态治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及周边区域发展情况,对适用于本指南进行生态治理的河道,可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及农村河道三类。

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河道,周边区域为建成区;此类河道护岸(坡)、截污、防汛通道等工程已基本建成,河道平面形态基本固定。建设目标为“美观、亲水”。

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主要包括新城新镇、大型居住区及新开发区内的河道,周边区域一般为规划建设区;此类河道的平面形态可在规划绿化带范围内进行局部调整。建设目标为“生态、美观”。

农村地区河道:主要包括农村区域的河道,周边区域一般为农业生产用地或农村建设用地;此类河道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进行拓宽或为新开河道,河道用地较为充裕,河道平面形态可在规划绿化带范围内进行较大调整。建设目标为“自然、生态”。

5、河道生态治理的一般规定

5.1河道生态治理一般是在区域生态、水质、底质等历史及现状资料收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诊断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治理措施。

5.2河道生态治理从适宜生物栖息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工程对水文、水深、流速、底质、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的影响,构建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境条件。在生境条件构建完成后,先恢复水生植物,待水生植物群落基本稳定后,再逐步恢复水生动物。

5.3河道生态治理宜尽量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态及断面,控制截弯取直,河道断面宽度及形式避免均一化、单一化。

5.4护岸宜根据河道功能需要刚柔结合,因地制宜,护岸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选取具有较好透水性、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亲和性较佳材料,优先选取当地天然材料。

5.5河道生态绿化在满足河道生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宜尽量保留、利用河道两侧现有植被,合理配置不同习性的植物,营造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景观多样的植物带;植物宜选择土著种。

5.6河道生态治理应充分考虑河道滨岸带廊道的连通性及可达性,使河道成为沟通区域纵向及横向的生态走廊。

5.7河道生态治理应考虑河道滨岸带及水生态系统对于面源污染的拦截及净化作用,尽量削减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

5.8河道生态治理需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6、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内容

6.1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程序

(1)资料收集、现状调查与分析,对河道构筑物、水文、水质、污染源、引排水、水生态、底质及陆域植物群落等现状进行调查,同时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在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河道相关问题的分析及诊断;收集相关规划,分析规划对工程河道建设的要求。

(2)根据本指南1.4规定的河道生态治理总体目标,综合工程河道的特点、现状调查分析成果及相关规划等,确定河道生态治理的具体目标,并明确河道生态治理的工程任务。

(3)宜根据工程河道不同河段的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段治理,确定不同河段的建设内容和重点。

(4)根据河道现状形态及相关规划,确定河道平面布置。

(5)根据水系规划和防洪规划等对河道断面的基本要求,结合河道生态治理的相关需要,在确保河道防洪、排涝及引调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优化河道断面形式,并合理选择适宜的护岸材料。

(6)根据确定的河道断面形式及平面布置,选择适宜的河道微地形改造形式。

(7)根据不同河段的建设内容及重点,划定河滨带或河道缓冲带,确定河道动植物恢复的重点,提出具体的陆生植物配置方案、水生植物配置方案及水生动物放养方案。

(8)根据河道生态治理方案,复核河道的断面、防洪排涝能力,结构稳定性等指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确保护岸(坡)的安全稳定。

(9)提出河道生态治理的施工方案,提出施工总布置、施工交通、施工进度及生态系统恢复施工方案等内容。

(10)提出河道生态治理的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等相关分析。

(11)根据工程河道特点提出后期管理维护的相关方案,提出管理维护的人员配置要求及相关费用的估算,并提出跟踪评估的相关要求,列出评估的方法和监测的频次、指标、周期等内容。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路线图

6.2不同类型河道设计重点

6.2.1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

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形态基本固定且周边区域用地限制较大,河道形态调整难度较大,宜遵循河道现有的形态布局,生态治理重点放在河道内部的微地形改造、护岸改造、水质净化及生态绿化。

(1)河道微地形改造可采用小型结构物、河床抛石、鱼巢等微地形改造手段进行实施。

(2)护岸改造可设置种植槽和种植平台等形式进行柔化或绿化。

(3)水质净化可采用浮床、增氧、生物膜等辅助技术。

(4)生态绿化需对河道两侧现有的绿化进行补充完善。

6.2.2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

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用地较为宽裕,景观要求较高,河道生态治理的重点宜放在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水质净化、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景观营造。

(1)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宜充分考虑河道形态地貌及河道内微地形改造两方面的因素,营造多样的河道生境系统;适当增加河道的蜿蜒性,断面形式宜多采用复式断面,并因地制宜创造湿地、人工岛;河道护岸材料宜采用生态亲和性较高的材料。

(2)水质净化可采用浮床、增氧、生物膜等辅助技术。

(3)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宜通过适度人工干预手段,加速恢复进

程。

(4)生态景观营造宜在现有绿化基础上,合理配置乔灌草,提高河道的生态景观效果。

6.2.3农村地区河道

农村河道用地较为宽裕,景观要求较低,河道生态治理重点宜放在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及营造、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绿化。

(1)河道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宜尽量维持河道的原有地貌和自然形态,尽量保留自然条件较好的河段及湿地;

(2)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宜充分考虑河道形态地貌及河道内微地形改造两方面的因素,适当增加河道的蜿蜒性,断面形式宜采用斜坡或复式,并因地制宜创造湿地、人工岛等;河道护岸材料优先采用天然材料,减少人工材料的使用。

(3)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宜通过适度人工干预手段,加速恢复进程。

(4)河道生态绿化宜在现有绿化基础上,合理配置乔灌草,发挥水土保持及面源拦截等功能。

6.3现状调查及分析

根据河道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水质、底质、生态、水文、相关规划、污染源、水利建筑物及引调水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6.3.1水质调查与分析

一般需收集工程河道或者邻近河道近3~5年的系列监测资料,否则需进行水质补充监测。收集或补充监测的指标包括水温、pH、SS、DO、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BOD5、叶绿素-a、透明度等指标。崇明地区的河道及受到咸潮影响的河道宜增加氯化物及盐度等指标;其他监测指标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宜增加反映河道水质特点的特征指标。

对水质资料进行梳理后,进行水质达标评价,筛选主要污染因子,结合污染源调查情况,分析水体的主要污染特征及水质超标原因。同时,分析水质年际及年内变化情况,简要说明水质的发展趋势。

6.3.2底质调查与分析

(1)底质污染情况调查

设置柱状样对底质进行分层监测,记录不同层底泥厚度、颜色、气味等物理性状,采样期间拍照留底。分层监测的指标包括:pH值、含水率、TN、TP、有机质等;在有可能受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宜增加铅、铬、镉、铜、汞、砷等重金属指标;若条件许可,可对表层底质及设计河底标高处的底质留样进行释放试验。

梳理底质监测资料,对比上海市底质污染严重、较严重河道的底质监测资料,并根据底质的用途及可能的去向,对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者《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分析工程河道底质的污染程度、污染因子、超标倍数等,并分析清淤后底质的可利用途径

及去向。

(2)底质厚度及蓄积量调查

若工程河道底质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需对底质厚度及蓄积量进行测量,分析工程河道不同区域的底质厚度,并统计总蓄积量。6.3.3水生态调查与分析

一般在丰水期及枯水期分别调查工程河道内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高等水生植物等相关内容,分析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特征等,从生态的角度判断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及富营养化情况。6.3.4水文调查

对于圩区内的河道,收集与圩区有关的水系或水利规划,弄清工程河道的流速、水位(高水位、常水位、枯水位及相应持续的时间)等水文资料。

对于作为引排水通道的河道,调查引排水周期、规律、引排水持续时间等,并补充监测引排水及非引排水期间河道的流速、水位、流向等水文参数。

对于受潮汐影响的河道,需收集或补充监测潮汐周期,大小潮持续时间、流速、流向及水位变化情况等。

6.3.5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资料收集及地形测量,调查工程河道周边的污染源入河情况,主要关注:(1)河道周边的点源的截流现状,尚未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名称.................................................................................................... - 1 - 1.2 项目背景.................................................................................................... - 1 - 1.3 编制依据.................................................................................................... - 2 - 1.4 项目建设单位............................................................................................ - 2 - 1.5 项目建设地点............................................................................................ - 2 -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 - 1.7 建设周期.................................................................................................... - 4 -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 - 1.9 工程管理.................................................................................................... - 4 - 1.10 综合评价.................................................................................................. - 4 -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 - 6 - 2.1项目区位置................................................................................................. - 6 - 2.2 项目区自然条件........................................................................................ - 7 - 2.3项目区背景............................................................................................... - 10 - 第三章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12 -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 12 -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 15 - 第四章规划设计布局 ........................................................................................ - 18 - 4.1指导思想................................................................................................... - 18 - 4.2工程等级................................................................................................... - 19 - 4.3规划设计原则........................................................................................... - 19 - 4.4总体布局................................................................................................... - 21 -

河道生态治理

长治县陶青河北和段至北呈段河道 生 态 治 理 二〇一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一、项目概况 (1) 二、项目任务 (1) 三、项目规模 (1) 四、设计依据 (2) 五、设计原则 (2) 第二章技术分析 (3) 一、物理法 (3) 二、化学法 (4)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5) 四、最终技术方案 (8) 第三章方案设计 (8) 一、治理目标 (8) 二、实施阶段 (8) 三、方案实施计划 (8)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项目概况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城市河流由于沿岸居民数量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出现垃圾漂浮、蚊虫滋生,不仅丧失了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反而成为城市负担: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声誉。 根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在恢复河道原有自然功能的同时满足居民活动需求队河道进行治理规划和设计。 二、项目任务 本项目涉及6km河道水体的治理和维护,主要任务对受污染水体进行富氧和生态自净功能恢复,提高水体含氧量和透明度。建立河道稳定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链,实现水体自净,维护水体水质。 三、项目规模 本项目设计规模陶清河(长治县北和段)至陶清河(长治县北呈段)长约6km,河槽宽2.5m,根据现有水体的污染现状,对水体进行水质治理和生态维护。 四、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 3、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三五”专项规划;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6、国家及地区颁发的其它有关设计规范 五、设计原则 为了尽量经济、高效的治理河道污染,符合技术和经济性可行性,同时达到一定的治理目标,体现如下设计原则: 1、工程设计中,将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范和标准。 2、采用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操作管理简单的工艺,使先进性与可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所选工艺的合理性,有效控制工艺造价。 4、利用高效节能的治理工艺,节能节耗,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费用。 5、系统设备简单,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维护方便,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三低”(低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技术管理要求)目标。 第二章技术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河流富营养化治理与维护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类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法等。 一、物理法 1、截污 截污是河流治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国内受污染河流,无不源于外来污染物远远超出湖泊自身的净化能力而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破坏,而截污则基本能

2019河道治理技术层面(整理篇)

1. 整治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 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 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4)地域性: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 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河道治理策略 护岸工程 植 物 护 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土木合成材料护岸 土壤生物工程护岸 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 方法 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蓄水减渗工程 硬 化 处 理 复合土生态减渗 复合土工膜减渗 膨润土防水毯减渗 黏土减渗 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平面恢复 河道断面恢复 生态河堤工程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 程

2.治理方法 (1)护岸工程 河道护岸工程是防止城市河道崩岸的有效措施,在抗洪和维护河势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河道水下护坡工程,诸如丁坝、抛石、沉排、沉笼等,水上护坡结构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岸坡、维持河道稳定的作用;然而,一些传统的护岸结构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 ①.植物护岸 植物护岸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的护岸工程,其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植物护岸的目的就是形成以植被为重要组成的保护河坡的生态系统,即生态河堤。国内多条河道的治理都使用了这一技术,如在吉林省西部嫩江流域治理工程中,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许晓鸿等人提出了以当地的牛毛草、草地早熟禾、翦股颖等多种草本植物为护坡植物,河柳等灌木为迎水坡脚防浪林的植物护岸技术。国外加拿大、德国、日本北海道都曾采用草芦苇护坡,通过在堤坡上钉一排排桩,桩间栓夹带草芦苇种子的棕榈绳,草芦苇在棕榈绳中发芽,土堤上生根,逐步繁殖,对岸坡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瑞士苏黎世州米勒河采用了编柴施工法进行植栽护岸,即将柳条扎成捆,制成编柴,将一捆或数捆编柴横放在岸边,并以木桩固定,最后将沙土覆盖其上,待柳条生根以加固河岸。 ②.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起源于日本,广泛使用于堤防的迎水面和背水面,高水位或低水位。绿化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是绿化混凝土的骨架,其原材料是一般的粗骨料、细骨料、粘结剂、减水剂和水,其 中,粗骨料通常是碎石子,石子粒径控制在13~20mm之间,细骨料通常为增强粗骨料之间的黏性而采用水泥胶浆和高炉矿渣微末,水泥为一般的硅酸盐水泥及矿渣水泥;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在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绿化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通水性;2)具有大孔隙,无论水上和水中均能生长植物,甚至有动物的生存空间;3)可以降低护坡造价,根据佐藤道路株式会社的介绍,可以节省10 %~30 %的工程造价;4)机械化作业可缩短工期,同时可保证工程质量。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在日本早已大量使用,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江苏省水利厅以生态理论为基础,研发了生态型混凝土护砌材料,在江苏吴江东开发区的庞山中心河、治太重点工程太浦河蚂蚁漾段堤防的护岸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近年在我国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阳河Ⅳ标段、上海市嘉定区虬江河道等河道生态治理中也得到了应用。

河道治理施工组织设计99460

六、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五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六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第七章工程进度与措施 第八章资源配置计划 第九章项目管理机构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 编制总说明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一期河道治理项目工程施工标段21的投标。我公司完全接受本工程招标文件提出的有关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及保修期的各项要求,并落实各项方案和措施,与本工程建设单位、设计院、监理公司共同协作建设本工程的施工,为本工程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做出我们应有的一份贡献。 收到招标文件后,我公司立即组织各方面的管理及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招标文件、有关设计图纸资料,并多次对现场进行踏勘。分析了各种影响施工的因素。在积极响应招标文件各项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我公司的施工经验,认真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力争做到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利于操作;施工方案组织严谨、管理科学。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保证以高质量、如期完成本工程招标文件规定的工程范围内的任务。 如果我公司有幸中标,一定全力以赴,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和施工现场总体规划布置。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公司在河道整治工程等方面的施工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实施项目管理,通过对劳动力、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方法和信息的优化处置,实现工期、质量、安全文明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 我们完全接受招标文件提出的质量和技术要求,并按国家、行业规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标准进行施工。本工程质量确保达到合格且满足设计及使用功能。 我们将本着质量控制标准高于验收标准的原则,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并服从监理工程师及建设单位代表的各项具体要求。在本工程的施工中实行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质量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我公司将严格按照有关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规定组织施工,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则,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设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 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4-2013.12)。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2013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2013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4.1-2015.12)。2015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 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计划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从2013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对不能按期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措施。2、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程。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铺设、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网覆盖范围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所有新(扩、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3、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投资4.8亿元,实施2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及处理场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小清河流域内镇全部建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基本解决城镇垃圾污染问题。4、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投资6900万元,实施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投资5.8亿元,实施11项清洁种植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到723公顷。投资1.2亿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等2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张僧河新建橡胶坝16座,提水泵站21座,利用巨淀湖调蓄下泄再生水。加大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再生水循环利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史灌河治理为例论述了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提出了生态水利理论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for the river eco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river ecosystem restoration, ecological water theory on this basis shiguan governance, for example in the river governance the application method.key words: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river training; application 0 前言 河道治理是传统实用的工程,是一个古老而活跃的领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在国际科技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生态水利理论与实践也应运而生。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施 工 方 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 二、管网施工 (2) 三、一体化雨水调蓄池提升泵站施工 (13) 四、箱涵工程施工 (31) 五、内源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43) 六、安装准备的技术文件 (63) 七、水利河道工程施工方案 (72) 八、河道土方开挖 (82) 九、生态护岸工程 (82) 十、景观提优工程施工方案 (85) 十一、电气与仪控工程施工方案 (105)

一、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编制依据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 《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公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汇编》 《泵站施工规范》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地基处理规范》 《城市桥梁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2、编制原则 2.1严格执行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部及市制定颁布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和法规文件等; 2.2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确保实现业主制定的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的目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实现工期目标; 2.3科学管理、文明施工、质量合格、保证工期,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 2.4严格按照业主提出的工期要求,科学安排施工进度、作业程序,认真组织劳动力,采取平行和交叉作业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控制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工期; 2.5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组织施工,强化施工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 3、工程概况 3.1本工程采用“管道截污与箱涵截污+输送”相结合的治理技术路线,新建箱涵2座。雨季初期雨水经调蓄池1座,采用压力管道排进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早季截流错接、误接污水,消减面源污染。

最新版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乡位于**县东北部,是**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资806万元,

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求,**乡成立了**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1.1工程概述 (3) 1.2项目目标 (3) 1.3设计原则 (3) 1.4设计依据 (4) 第二章项目背景 (5) 2.1地理区位 (5) 2.2项目定位 (5)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6)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7) 3.1 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7)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9)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10) 第四章生态技术简介 (12) 4.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2) 4.2技术简介 (12) 第五章设计方案 (26) 5.1设计思路 (26) 5.2技术路线 (26) 5.3总体设计 (27) 5.4工程措施 (29) 5.5水质检测 (38) 第六章主要设备材料工程量 (40) 第七章目标可达性分析 (41)

第八章应急预案 (43) 8.1应急响应机制 (43) 8.2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43) 8.3重大活动保障响应机制 (43) 8.4突发水污染事件响应机制 (43) 8.5 应急响应小组 (44)

第一章综述 1.1工程概述 1.2项目目标 本方案采用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本着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亲水景观,对横一港进行原位生态净化,逐步恢复各种有益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构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使被污染的水体恢复并保持长期的清澈、洁净。 具体目标如下: (1)2015年6月15日之前工程完工; (2)在现有实际条件,无暴雨排涝的情况下,通过生态示范河道验收,其标准参见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河道创建工作的通知》,其中建有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专人管理专人养护;河道沿线无污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无晴天出水现象;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氨氮和总磷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0.8m及以上,目测表观水清、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同时保证设计方案中的水生动、植物存活率达90%及以上。 表1-1 横一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水质目标值 1.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通过改善河道硬质河床、种植沉水植物、放养水生动物、高效曝气和人工生态浮床等措施构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确保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生态平衡状态,逐步使水体能进入良性生态循环; (2)系统开放性原则 水体的生态修复设计要将相关边界因素很好的相互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有序、有趣的线型空间系统,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河道。

河道治理工程--蓝山县舜水河综合治理防汛通道工程施工暗标综评1

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1、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项目名称:蓝山县舜水河综合治理防汛通道工程施工第二标段。 建设地点: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境内。 建设规模:蓝山县舜水河综合治理防汛通道工程施工第二标段为河道-市政综合治理项目,对舜水河两侧河道进行治理并实施防汛通道及附属设施工程(机械土石方工程、防汛通道及附属工程、安装工程、绿化工程),本工程建设为第二标段,投资预算4400万元。具体内容详见工程量清单和施工图纸。 招标范围:蓝山县舜水河综合治理防汛通道工程施工第二标段招标范围:七里河大桥上游右岸+下游左岸工程。在河道两侧原现状基础上进行改造,对河道进行整体提升。 计划工期:333日历天,计划开工日期:2020年8月1日,计划完工日期:2021年6月30日,其中主体工程必须在2021年1月31日前完工。(主体工程完工是指道路工程、绿化工程、水利工程均按设计要求完工)。 质量要求:分别达到水利和市政国家标准合格及以上。 保修要求:按国务院279号令执行。 2、质量目标 合同履约率为100%,顾客投诉为零。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98%以上,确保工程合格率100%;工程优良率:土建工程优良率90%

以上。施工期间杜绝质量事故,确保工程总体质量达到优良,创优质工程。 3、安全目标 施工中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杜绝施工中的人身伤亡事故和机械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使负伤频率低于行业标准。 4、编制的完整性分析 施工导流从导流范围、导流引用标准和规程规范、导流标准、施工导流及度汛要求、施工导流及度汛方案、导流建筑物设计、围堰施工、施工排水、施工期度汛措施、施工期防洪度汛预案、附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土方工程从概述、土方开挖、土方填筑、料场复查、资源配置计划、附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砌石工程从概述、水泥砂浆M7.5浆砌石施工、道路部分的人行道、侧平石、树池的砌石施工、资源配置计划、附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混凝土工程从概述、混凝土运输、模板制安、钢筋制安、止水、伸缩缝嵌缝材料、涵管混凝土工程、混凝土路面工程、沥青混凝土工程、排水沟及其他混凝土工程、夏季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混凝土施工安全保证措施、资源配置计划、附图等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项目建设必要性 1.1.1项目实施是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确保河道两侧居民和农田安全的需要 项目区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淤抬较高,部分河道因其他是施工已完全填筑,河道两侧河岸无护砌,部分河段边坡较高,存在滑坡危险,因河道穿行山沟和居民聚居区,若遇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可能因河道泄洪不畅而危害两岸居民和农田,因此实施本项目,疏浚河道、护砌河岸,将有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降低附近居民和农田受洪灾的风险,同时也能提升和美化沿河环境。 1.1.2项目实施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及绿化美化的需要 按照修编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县划分为“西部发展带”。即**县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夏季气候相对舒适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夏季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档次。 项目区生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由于灾毁和人为破坏,

河岸两侧河堤裸露,山沟坡谷中植被成片被毁,生态应急硬件设施缺失,在**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大战略下,现有生态状况已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要将**县打造成为北京生态屏障,需要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持续改良,优化美化当地山区环境。 1.1.3项目实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项目所在区域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滞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保证农产品高产稳产,更难以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对项目区部门农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使当地农民真正体会到观光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并努力将绿色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1.1.4项目实施是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助力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坚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资源发挥其长远商业价值所必需的,而生态观光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和农林产业紧密

河道综合治理及园林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与编制依据 1.1工程概况 XX河综合治理工程(东边江坝——田家湾桥)是XX市市政府安排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为提高中心城区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两城”建设,建设该河道治理工程。该工程起于东边江坝,止于田家湾桥,桩号H0+600~H5+600,堤线长度5.0km。分为河道整治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根据《XX市物流园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区内河段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785m3/s,控制河宽45m,坡降3:1000左右,由防洪墙和土堤组成。防洪标准整治河道(含两岸堤防)5.0公里,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的排涝标准建设涵闸4座,按20年一遇标准建设撇洪渠8座。环境治理工程:驳岸、沿河亮化、硬质铺装、人行道、景观绿化、给排水工程,以及栏杆、废物箱等设施建设。 1.1.1设计概况 1.1.1.1河道整治工程 1、根据规划,本河段堤线基本沿现有河道两岸布置,控制河宽45m,对部分较窄河段进行扩宽,对横江洞“V”字型河段截弯取直。 2、河道疏浚按设计标高控制,原河底高于设计河底高程采用清淤挖除,低于设计标高不回填。 3、河堤采用C15砼复式防洪墙,墙高4.0m-6.0m,防洪墙内、外侧坡比为1:0.25,墙厚1.6m。防洪墙地基为岩石时,基础嵌入岩石0.3m;地基为砂砾石,埋深大于1.0m,遇河弯当冲段大于1.5m。墙后填土为砂壤土,内磨擦角大于26度,夯实相对密度大于0.65。防洪墙每隔15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间嵌柏油杉板,间距

2.5m设?75排水管,呈梅花型布置。排水管进口设直径为0.5m碎石囊。 1.1.1.2环境治理工程 1、园林景观部分 1)江岸散步道:30厚花岗岩面板+30厚1:4干硬性水泥砂浆+100厚C15商品砼垫层+150厚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跌级花池:①跌落花池及挡墙h(墙顶与地面高差)<1000时,采用砖砌体结构做法,M7.5砂浆砌MU10砖墙,垫层采用100厚C15商品砼。②所有h(墙顶与地面高差)>1000的挡墙均做C25钢筋砼挡墙;选用国标《挡土墙》04J008第172页XJDA2~XJDA5。③花池面镶20厚芝麻灰烧面花岗岩和40厚芝麻灰自然面花岗岩,靠顶面一块刻槽;顶部采用50厚芝麻灰光面花岗岩压顶。 3)矮墙坐凳:M7.5砂浆砌MU10标准砖,墙体厚度42cm,1:2.5水泥砂浆抹面,6%防水剂,100厚C15商品砼垫层,面镶50厚芝麻灰粗面花岗岩,凳面采用150厚芝麻灰粗面花岗岩。 4)挡墙:M7.5砂浆砌MU10标准砖,墙体厚度42cm,1:2.5水泥砂浆抹面,6%防水剂,100厚C15商品砼垫层,面镶50厚芝麻灰蘑菇面花岗岩,顶面采用50厚芝麻灰光面花岗岩压顶。 5)排水沟:①排水沟一:沟内尺寸300*220mm,墙厚120mm,M7.5砂浆砌MU10砖排水沟墙身,沟内抹1:2水泥砂浆,380*680mm不锈钢雨水篦子,上铺Φ50-70黑色天然鹅卵石,100厚C15砼基础宽740。②排水沟二:沟内尺寸300*410mm,墙厚120mm,M7.5砂浆砌MU10砖排水沟墙身,沟内抹1:2水泥砂浆,400*500mm深灰色烧面花岗岩雨水篦子,100厚C15砼基础宽780。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修改套用)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名称.................................................................................................... - 1 - 1.2 项目背景.................................................................................................... - 1 - 1.3 编制依据.................................................................................................... - 2 - 1.4 项目建设单位............................................................................................ - 2 - 1.5 项目建设地点............................................................................................ - 2 -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 - 1.7 建设周期.................................................................................................... - 4 -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 - 1.9 工程管理.................................................................................................... - 4 - 1.10 综合评价.................................................................................................. - 4 - 第二章某某区概况 ................................................................................................ - 6 - 2.1某某区位置................................................................................................. - 6 - 2.2 某某区自然条件........................................................................................ - 7 - 2.3某某区背景............................................................................................... - 10 - 第三章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12 -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 13 -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 16 - 第四章规划设计布局 ........................................................................................ - 18 - 4.1指导思想................................................................................................... - 19 - 4.2工程等级................................................................................................... - 19 - 4.3规划设计原则........................................................................................... - 20 - 4.4总体布局................................................................................................... - 21 -

河道治理技术方案

正本(公开招标)杭州市江干区城市管理综合监管中心十号河和横一港河道生态治理项目 (招标编号:JGCG2015-GK-15) 技术文件(标项二) 横一港(绿城丽江公寓-和睦港)生态治理工程 投标人名称:某某和某某联合体(加盖公章) 投标人地址:杭州, 北京市朝阳区邮编:310018 ,100025 投标联系人: 电话: 启封时间: 在2015年4月24日9时30分前不得启封

总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设计方案(标项二)………………………………………….(1-44)第二部分施工方案(标项二)…………………………………………….(45-126)第三部分拟投入本项目实施期间的管理人员方案(标项二)…………...(127-152)第四部分水生态培育稳定期养护管理方案(标项二)…………………...(153-159)第五部分售后服务方案、机构等情况(标项二)………………………….(160-176)第六部分质量保证措施和检测、工期承诺及其它优惠和承诺情况(标项二)…............................................................................................................(177-192)第七部分加★条款(含技术和商务)响应表(标项二)…………………..(193-194)第八部分投标人需要说明的其他文件和说明(标项二)………………...(195-199)

第一部分 项目设计方案(标项二)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1.1工程概述 (1) 1.2项目目标 (2) 1.3设计原则 (3) 1.4设计依据 (3) 第二章项目背景 (4) 2.1地理区位 (4) 2.2项目定位 (4)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5)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6) 3.1 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6)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8)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9) 第四章生态技术简介 (11) 4.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1) 4.2技术简介 (11) 第五章设计方案 (25) 5.1设计思路 (25) 5.2技术路线 (25) 5.3总体设计 (26) 5.4工程措施 (28) 5.5水质检测 (37) 第六章主要设备材料工程量 (39) 第七章目标可达性分析 (40) 第八章应急预案 (42) 8.1应急响应机制 (42) 8.2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42) 8.3重大活动保障响应机制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