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1]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1]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及其对

策探讨

摘要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古今中外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主题。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又反作用于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时期下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可以忽视,必须加大教育建设,让我国的教育公平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1、前言

从古至今,教育公平的理念经常被人提起,而今这一理念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基础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教育自由等问题一道,向来都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是古今中外教育发展中的一大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更是时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阶段,教育公平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我党在新形势下高瞻远瞩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而社会公平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要求。因此,了解教育公平,了解我国现阶段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针对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该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对其开展应更加重视。

2、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

教育公平的理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更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追溯历史,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而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平等地对待平等者,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公平分配原则,两千多年前孔子也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的方法,18世纪末,教育公平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转化为立法措施,确保人人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的发展经历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三个不同的阶段。促进教育公平也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如何做到教育公平是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

2.1关于教育公平的基本概念

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社会公平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公平作于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原则。对教育公平的认识而随着对公平的认识逐渐深化。2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保障人人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对教育公平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确保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相等的教育之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其中,“确保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才是基础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这三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层次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然而,教育公平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所显出来的社会难题。受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和教育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地域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供给能力不足。生均教育资源拥有量、师资配备水平、师资配备水平、教育观念等相对落后;从层次看,幼儿教育和初中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从对象看,家庭贫困学生、民工子女、心理行为存有偏差和身体残疾等学生需给予更多的关爱。3

因此,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必须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和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公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不受限制和绝对公平的教育,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依存而不可能独立存在,则必定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局限于一部分的人一种特权,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很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又开始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

公平到、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是人类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追求教育公平和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效率的公平观认为,有效率才是公平,效率是衡量公平的标准,但这种效率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效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似乎总是水火不容的。但是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其独特的追求,而不论是在教育发展的那个阶段,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统一这两者永远是统一的。

2.2教育公平及相近概念

2.2.1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甚至可以互相通用的概念,一般都是不做任何区别的交换使用。当然,也有学者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教育公正是理念化、理想化的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则是现实化、具体化了的教育公正。其一,教育公平是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对于某些失当的“教育公正”的“纠偏”。其二,教育公平是基于教育公正的本性对于某些人的“变通”处理。

2.2.2 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

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而平等则是泛指人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享有的待遇等。公平是一种手段,平等是一种结果,坚持平等社会就会趋于公平。

教育平等强调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相同性、一致性。通常意义上,教育平等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等的限制,在法律上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则可以理解为社会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原则,是对教育平等状况所作的主观判断。4

此外与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教育机会均等”,胡森对教育机会均等含义的解释是: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标志是社会保证每个社群的子女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所占比率,与其家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大致相等。5

2.2.3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教育平等的关系

公正主要是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精神,平等用于判断事物在量上的相同性,是客观的事实判断;而倘若我们想要做到公平,那就必然是公正的平等。从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的辩证统一、内在契合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公平问题就会让我们更加清晰,也就更加合理。教育公平正是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的良好契合。

3、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差异的分析

我国教育就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分离飞向遥远的未来。在旅途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遇到障碍,会偏离目标,会有新的目标……当遇到障碍时,需要用勇气去克服;当偏离目标时,需要用智慧去校正;当完成了一个目标后,又要设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征程……

3.1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质的飞跃。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最明显的表现要数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我们不可以否认的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各种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等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基础教育,但是比例却极不均衡,城乡分配严重失衡;地区教育公平也无法达到绝对的公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存在,地区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

3.2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表现出的差异)

3.2.1 地域性差异

我国是世界上地域性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地域性差异是造成我国教育严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域性差异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这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

3.2.1.1 东西部差异

造成基础教育公平东西部失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两个是最主要的。首先是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相应的对教育投入的拨款也会较多,西部落后地区则因为其落后的经济很难再拨出大额的教育投入款,甚至有些地方都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教育经费。还有是公民的经济收入以及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的比例。欠发达地区无法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的家庭其所占的比例肯定要比发达地区要高得多。

地区间教育失衡的首先表现就是实际享有的就学机会失衡。虽然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西部教育经费的投入,普及基础教育,西部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9%的水平,与全国平均学龄儿童入学水平仅差0.1%,但是东部发达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还是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上海市的学龄儿童净

入学率接近100%,东西部差异还是明显存在的。

其次是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从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 2004年西部地区为1509. 04元,仅占东部地区普通小学生均支出的49% ,比全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还低52. 38元。普通中学而言,西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2004 年度为2289. 17,仅占东部地区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一半,与全国生均支出差值为193. 05元。差距最大的是职业中学,职业中学西部地区2004 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234. 91元,只有东部地区的55. 41% ,与全国差额达567.55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和东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用于普通中学和职业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悬殊。在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东西部差异也显得尤为突出。1992年全国共有5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理科教学设备达标率高达45%,其中4个是东部发达地区,最高的达标率已达91%(上海)。在师资方面,1993年北京、天津两市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均在92%以上,而内蒙、云南、贵州3省分别为76.81%、75.06%、70.15%。这些指标近些年来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2.1.2 城乡差异

基础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仅表现在东西部差异上,各省、市、自治区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1993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达3.27倍,而最近这个差距又在进一步的拉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以9.7%的速度增长,差距越来越大。除去最直观的经济因素之外,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因素还有地理、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等各种非经济因素。据统计,1991年,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城镇为99%,农村为80%左右,而边远山区只有50%左右;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农村学生辍学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农村欠发达地区适龄儿童辍学率极高,让“读书无用论”重新抬起了头。

在教育资源的占有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比例较高,全国中小学校危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危房比例明显低于西部地区。

3.2.2 重点学校优先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重点学校”的存在,必定有其优势和不足的地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必定会带来负面的影响。针对“重点学校”现象,国家教委早在97年《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然而在现实中,重点学校已有增无减的趋势大肆发展,并且依靠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独享着优质教育资源。

“重点学校”的经久不衰是对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一项严峻的考验。“重点学校”享受了特殊的不公平的教育优先政策,这样一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之间的失衡:一、学校间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凭借其优质的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分配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源;二、教师间的不公平,“重点学校”的各种优势吸引优秀教师流向重点学校,从而加剧了学校之间的“教师差距”;三、学生间的不公平,“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只能提供给一部分有限的学生,对剩余的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在现今呼吁“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重点学校的政策是与之相悖的,是不符合教育公平发展需求的。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重点学校将会逐渐

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师范学校。从现阶段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政府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建设,缩小基础教育差距。

3.2.3 女童的受教育情况仍需更多的关注

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以来都存在于很多人的观念之中,女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化的教育问题,多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我国同样存在着相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边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少数民族聚集的西部农村、山区等地。

近年来,我国女童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女童教育问题在总体上有所缓解。经济落后是造成女童受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首要原因。此外,我国传统文化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消极意识也是造成女童教育受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女性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受教育的权利等不到尊重,直到2001年男女童入学比例才基本持平,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女童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

4、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成因分析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我们经常说现在的教育是不公平的,那么真正引起这些不公的因素是什么呢?其实真正引起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因素有很多。

4.1 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地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和制度政策等原因的束缚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地区间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而教育发展主要是靠经济来支撑,尤其是地方财政支撑。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自然受限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区域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造成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其实可以这么说,教育不公平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最真实的写照。

4.2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经济发展水平尚未成熟,“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现今教育事业最好的写照。虽然政府一直在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试图对基础教育经费加大拨款。但是我们也发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是极低的,2008年才是3.48%,而到2012年的目标是达到4%。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根“软肋”。

4.3 资源配置不合理

重点学校的存在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重点学校优先享有教育资源占有权,而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本来教育发展水平就比较落后,又无法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配置,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4.4 教育政策制度不完善

按区域上学是现在大家似乎无法改变的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其教育水平与较发达地区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只能在教育水平相对较差的本地区就学,而倘若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水平,那么也就会相应的产生一定数额的一笔择校费。那么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或许是无法承担的一个负担,那么孩子还是只能接受不如他人的教育,于是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优秀师资的流失。一些教育水平相对不那么好的学校,对教师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束缚,那么教师必定会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去教学,而本身教学质量等就不如他校的一些学校又会失去一批优秀的教师,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也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同一地区大量存在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学校里普遍还有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差别,新的《义务教育法》当中,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各个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相差较大,要实质上明显消除重点与非重点差别,路还很远。

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平等教育造成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区域差距。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保送生”“专升本”等,也是制造教育不公平的源头。

各种各样的政策制度的不完善,都将直接导致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4.5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需求和软硬件水平的落差)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现在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上好学”,这就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

随着大家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的硬件设施、结构布局都要达到现代化水准,使教育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使教育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校长的办学思想和人格魅力对教育的发展关系重大,选择合适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科教兴国的神圣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各项政策制度和现实差距的存在,导致了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当前所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发展观,有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教育是做到这几点统筹的重要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他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在我看来,也就是只有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改变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命运,从而真正实现其“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的目标;不公的教育制度只会引起更多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因为教育的不公造成了个人在技能和劳动素质等方面的低下,不公平现象只会日益严重。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但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给每一个公民提供均等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5.1 教育公平不能光靠加大投入和慈善援助来实现

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希望工程”、教育扶贫等活动的发起和开展确实对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点,只要精英化和城市中心取向的价值观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那么实现基础教育公平是一个遥遥无期的目标。

5.2 正确认识教育产品的公共性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教育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教育产品其本身具有公共性,而不是属于私人产品。然而现在的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教育产品的分配极其不均衡,有明显的倾向性。

5.3 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建议对策(基础教育公平实现的可行性方案)

科学发展观是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只有根据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全面实现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

5.3.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长期以来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城乡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各地政府需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也只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能够合理化。各地政府应制定稳定的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基础教育国家办。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教薄弱的地方,更应该加强政府财政拨款。

5.3.2 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为了有效促进教育公平,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就我国目前来说,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为基本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五部相关法律,各项条例和制度比较完备的一个教育法律体系。然而,法律也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教育法规政策也同样如此,有些地方还不尽完美,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力气去完善。

5.3.3 扎实推进教育改革深入,为教育公平实现寻求路径

针对目前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制

定相关公共政策时政府应该将目光放在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着眼全局,努力做到各方利益的协调发展,寻求各方利益差异,找到问题的折中点。针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从改革教育制度和提拔人才制度入手,进一步改革应试教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就要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成果。

5.3.4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加强薄弱学校教育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使薄弱学校首先在“硬件”条件上得到保障,再在“软件”上能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发展,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提高基础教育建设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6、结论

当下,“教育公平”已成为人们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性理念。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理想教育,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教育公平永远是一个无限逼近公平的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的约定俗成的奋斗目标。教育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教育公平了,社会才可能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够有所保障。谢维和的研究甚至指出:“没有教育的公平,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

教育公平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只有坚持完善基础教育各项保障制度,才能让基础教育公平越来越趋向公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作出相应的贡献。

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以原平市闫庄镇大白水村为例 学校: 系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前言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方式 正文 一、学校概况 二、大白水村概况 三、教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校问题及需求 1.1寄宿制学校食堂条件亟需改善 1.2寄宿制学校亟需专门的寄宿管理人员 1.3关于财政补贴的问题 2.农村学生问题及需求 2.1农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厌学、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 2.2农村学生缺乏成长需要的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3.农村教师问题及需求 3.1 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娱乐生活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3.3农村教师培训需增强适切性 四、对于上述问题解决和改进的建议 1.改善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条件 2.制定合理政策,让财政补贴的使用更加合理 3.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4.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其生存状况

[内容摘要]: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热门话题,而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让广大农村学生有学上、上好学,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出现了哪些新情况?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产生了哪些新问题?本报告试图发现、分析这些关注点,并为其提出解决和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乡村基础教育现状 一、前言 (一)调查目的: 坐落于大白水村的**学校,是一座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学校,**学校依托忻州师范学院,在强有力的资金及硬件支持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其成为一所较好的乡村学校。但由于其所处环境、师资力量以及村民理念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师队伍素质与待遇、当地教育理念以及财政补贴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 本报告就以**学校为中心,对原平市闫庄镇大白水村及其周围基础教育现状做出调查走访,了解学校现状及寻求解决方法。 (二)调查时间: 2013年8月30日——2014年1月16日

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

学校:忻州师院 系别:政史系 专业:历史学 姓名:张悦 学号:201103510111 指导老师: 张晋苗时间:2012 .08. 20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然而 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我认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从而提高它的关注度。以下就是我对此次调查的全部内容。 关键词:基础教育现状重要性改善措施流向 前文: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使人的全面 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启发人去求知、玩、爱护他人时也要自爱和爱美等本能活动,应从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 教育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问题,如何看待教育问题就是关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定位着重于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导学生学会求知与做人。 正文: (一)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个体学校为单位,分别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 南张小学薛店中心小学西街小学 (三)调查步骤 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2.统计.分析调查 3.深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四)调查内容 针对南张小学的调查 1.问:杨校长,你好。我要做一个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实践报告,能麻烦你 一下,帮我完成以下吗? 答:当然可以,先坐吧。 2.问: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咱们整个小学总共有多少学生?根据人数对比, 各年级的人数分布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答:现如今,学校总共有125人。其中一至五年级分别是22人、16人、33人、22人、16人、18人。 3.问: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真正的升学率是多少?他们分别升到那些学校? 答:百分之百学生们均升入了凹底中学、东镇五四一中学、县城的城镇中学、城关中学。 4.问:咱们学校总共有多少个教师?教师中的男女比例是多少?教师与学生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现状基础教育少数民族 近几年来,**县义务教育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分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经费投进逐年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往年年末两基工作已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顺利实现普九。但是财困民贫、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投进不足、人口素质偏低,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整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全州均匀水平,制约着**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认真研究**民族基础教育工作,找准**基础教育落后的成因,研究和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交界处,介于北纬23 29 24 28 ,东经104 31 105 36 之间,东连富宁县,南接麻栗坡县、西畴县,西与砚山县、丘北县毗邻,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交界,在建的衡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和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县城所在地莲城镇,距州府文山城167千米,距省会昆明市485千米。**历史悠久,5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国故地,1913年设置**县,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辖18个乡、174个村委会、2958个自然村,国土面积7810平方千米,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

4.7%,境内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均匀气温1 6.7℃。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个世居民族。201X年末总人口7 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 12万人,占总人口的9 4.64%,少数民族人口4 7.28万人,占总人口的6 04%,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98人。全县耕地面积6 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201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3914万元,财政总收进13632万元,财政总支出54643万元,教育总支出19979万元,教育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 6.56%。农民人均纯收进1300元,农民人均有粮300千克。目前,全县尚有尽对贫困人口14万人。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二、201X年-201X年**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201X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42所,其中: 普高5所,职高1所,中心学校21个,幼儿园17所。全县教职工总数6314人,其中: 代课教师66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0.4%。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高中50.7%,初中7 3%,小学8 4.36%,幼儿园100%。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135220人,其中: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很有必要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境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化展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些流行的观点,譬如主张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一种绝对化倾向。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明显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对化,即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典型,必须彻底否定,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这种绝对化的倾向尤为突出,并造成了课堂的混乱,降低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警惕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以一种互补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思维中把这些对立互斥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整的认识事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认为过去倡导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个基本的维度,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这无疑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却面临尴尬的境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的、人为的、生硬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基本知识的掌握,降低了教学质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孤立、生硬的讲授显然不行,它只有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过程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融合要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非此即彼”思维的另一典型就是要“生成”不要“预设”,似乎一谈预设就会压抑学生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生成”是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代表词汇,揭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极端的强调“生成”,否认教学中“预设”的价值,势必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其实“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的视域中两者应和谐互补。没有预设的教学必定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同样,仅有预设没有生成也是不行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师无法完全预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的调整,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能够捕捉教学中偶然的教育因素,在教学的动态中生成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要用系统的、互补的思维方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警惕动辄绝对化的“非此即彼”思维倾向。同时,外求于改革的理论依据时,要全面理解其要义,避免片面的误读误判,以免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范畴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和即将普及的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并普及提高,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失衡现象,其问题日趋严重。各种失衡的现状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改善。 [关键词]基础教育;失衡现象;对策 绪论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基础教育的失衡将势必引起受教育者成长中的失衡,这种失衡既有区域整体性,又有个人的方面性。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失衡的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1],教育发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 (二)基础教育不均衡现状及突出问题: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

2、同一地区重点校与薄弱校发展不均衡 3、各门课程发展不均衡 4、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发展不均衡 "招生方式"与"择校生"问题。在高质量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小学升初中究竟采取何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比较有分歧的问题。当优质初中无法满足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如果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做法,等于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移至小学阶段。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初衷十分明确,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初中学校质量差距大的地区执行就近入学比较困难,并不能使社会满意,于是许多地区实行了"电脑派位"的做法[3]。但是,越是薄弱初中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做法就越不一定公平,实际上有些类似于"电脑抽奖"。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在各地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择校生"现象反而大量出现,而且在大中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 "薄弱学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4]。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过分强调学校硬件设施层面,注重学校外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而对学校"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因而成效不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历史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制度性原因,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关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按照教育法律,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必须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行为,确保公办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努力推进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政府有责任在确定教育现代化目标时,承诺减少(至少是不再人为扩大)公立学校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差距,

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人:靳晓旭 系别:历史系1103班 学号:201103510056 调查时间:2013年冬天 摘要 调查目的: 调查范围:支教所在地马圈的基础教育现状。主要调查马圈的学前教育,小学教 育,初中教 育等。 调查对象:调查支教所在地马圈小学的领导,师生,村民和相关的基层单位组织。采用的主要形式:访谈,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 一教学规模 我支教所在地位于忻州市原平县轩岗镇马圈小学,这所小学是一所公办的农村学校, 这所学校有将近百名学生,一年级十六名学生,二年级二十三个,三年级十八个,四年级十三个,五年级九个,六年级十六个。学生都来自马圈村,全部走读。二办学硬件 学校共有十间校舍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可以说十分破旧。学校共有六间教室,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场所,应有的音乐教室,实验教室,操场等一概没有。上科学课的实验器材不全,学生上课用的课本也不全。

三师资条件 学校有三名年轻老师,教学年龄在三年左右,分别是王刚、贾艳刚、王钢老师。老师王刚大学专科毕业,专业音乐教育,年龄27岁,教龄3年,没有兼职。王刚老师讲课专业,能够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渗透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校家长心中的好老师。王刚老师的教学态度是用爱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教育每一位学生。为孩子献出自己的一切。接受继续教育状况,王刚老师每年暑期进行继续教育,接收了很多知识,能够把教学搞得更好。王刚老师对学校或当地教育的建议,多关心农村学校教育,多关心农村一线教师的生活状况,多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生活问题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希望能够得到改善或解决。老师贾艳刚大学本科毕业,专业音乐表演,年龄28岁,教龄3年,没有兼职。贾艳刚老师讲课专业,能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到课堂中去,曾被联校口头表扬为优秀教师。贾艳刚老师的教学态度是用爱去行动,竭尽全力,做到更好。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未来献出自己的一切。接受继续教育情况,贾艳刚老师每年暑假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了很多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其它老师教龄在20年以上,有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担当小学各年级的课程,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特别是李涛老师的教学能力在学校各教师中尤为出色。李涛老师说:“如果说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那么教学就是施肥、拔草、灌溉、捉虫等一系列管理行为。李涛老师每年都参加国培,进行深刻的反思,而后不断的改进教学、教育的方式。李涛老师认为,教育应该根据本地的实地情况给学生提供不同于城市、都市的考核试题。另外,应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鲜血液,如带学生外出,参观一流的教学等。学校其它老师都认为学校的校舍条件太差,办学硬件设施不全,当地教育应应在农村学校教育上多做投资,改善当地条件并输入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 .4.16—— .5.4 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调研目的:了解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调研方式:电话访问、网络、QQ访问 四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 对四位老师的采访过程如下: 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能够问你几个问题吗? 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 石老师答:中国当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我认为有以下

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可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2)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 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的。就比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她的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小学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小学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能使她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品质等得到发展,更能让她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培养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环境意识等。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

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分管工作,和有关人员深入到乡镇联校、初中、县直学校、民办学校,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形式对莘县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对全县的基础教育现状有了更全面的的认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下步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莘县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莘”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责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人力资源强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坚持政府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内部配套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共有3处省级规范化学校,27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7处市级示范

乡镇幼儿园,87处县级规范化学校。一是幼儿园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近两年来,全县幼儿园建设共投入XX多万元,新建幼儿园27处,改建29处,扩建7处。2010年5月,县实验幼儿园接受了省十佳幼儿园验收,明天幼儿园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验收。两处幼儿园均达到了全市领先地位。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两年多来,县财政把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列入预算,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奖励与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筹措县配套资金,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XX年年落实资金1210万元,建设了14个项目学校教学楼。2010年落实资金1331万元,建设了15个项目学校教学楼。今年,项目学校立项20个,已通过公开招标,即将开工兴建。近五年来,农村中小学累计投入一亿多元,用于改扩建及新建校舍,长期保留的农村中小学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全部楼房化。三是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焕然一新。一中新校、实验高中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办学条件达到了全市一流,都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二中新建了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楼,成为全市第二处省级农村规范化高中。实验高中东扩工程正在有序进行,制约实验高中发展的操场问题即将解决。 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1培训讲学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 状1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1、我国基础教育的构成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三个部分。 (1)幼儿教育:我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中小学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3周;初中全年教学时间为39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2周;高中全年教学时间40周,机动时间1-2周,节假日10-11周。中小学实行一周5天授课制。 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和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这个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这一方案将课

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地方安排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1999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设计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就近入小学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已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 中学习。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生的终结性考试、考查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它为考查科目。初中毕业考核,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毕业年级文化学科范围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考试学科,其它科目则实行结业考试或考查。 2、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 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 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3、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稳,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为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三十年素质教育的探索与追求,十余年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复杂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长远的。 这些问题不仅应当成为研究生学习阶段思考和研究的主题,而且应当成为教师教育实践中探索与实践的创新点。

一、政府作用充分发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文件和举措,主体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12)等。 1. 确定了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 价值追求、优先发展、素质教育、三个面向、 2. 规划和推动了教育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解决。 普九、课改、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安全等。 3、积极承担教育投入和管理的主体责任 教育经费不断增长。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2万亿,基本实现了占国民总收入4%的目标。 需要研究的问题: 1.在集权体制下,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如何使政府的管理、学校的实施和独立评价能够更为有效。 2. 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的机制如何建立,目标如何实现。

二、教育理念逐步清晰(十大理念)观念、理念、信念 1.目标应是多元的 2.课程应是整合的 3.知识应是建构的 4.学生应是发展的 5.教师应是反思的 6.教学应是互动的 7.学习应是主动的 8.手段应是多媒的 9.评价应是连续的 10.教育应是终身的 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如何理解 2.如何实践 3.如何坚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30年,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前所没有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继承、教育普及和提高、教育的均衡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规律均衡发展批判和继承 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较快发展,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教育的全面普及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样的基础上,基础教育应该如何持续、稳定和高效地向前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有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一点看法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基础教育是关系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在 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必须首先走上优质、科学、高效的发展轨道。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这30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教育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30年成绩斐然,基础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在整体效益、培养质量方面,还是在“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下几个方面可提供佐证。第一,全国青壮年文盲已下降到4%以下,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已全面普及,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第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第三,教育发展的理念已从加快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和以人为本的新阶段。第四,各种办学类型,如公办、民办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和谐共存,互为补充。第五,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实现重大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第六,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统筹协调,态势良好。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并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基础教育理想的内涵。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原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原平市地处晋北中部,是忻州较大县市之一。总面积2560平方公里,总人口49.2万,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520个行政村。全市现有中小学360所,其中,小学316所,初中34所,普通高中4所,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70243名,教职工总数5103名。 近年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确立了“以再铸范亭中学辉煌为抓手,全面振兴原平教育”的战略目标,并把振兴原平教育列入“四大会战”之一来抓,努力创新工作思路,投巨资新建校舍,宏观调整学校布局,不断加强设施配备,高薪引进校长名师,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深入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为教育办了许多的大事、实事、好事。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的办学目标,在“促进均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三大板块上,重点实施了教育发展改革“六大工程、六大建设和六大改革”,有力促使基础教育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1.各类教育齐头并进 学前满三教育率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达标;范亭中学、原平一中先后命名为省级示范高中,全省一个县域内有两所省级示范高中的仅有5个县;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市直职业中学成为忻州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本着统筹兼顾、薄弱优先的原则,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总投资1亿4千万元,改造总面积26万平方米,涉及项目学校280余所。二是基本解决了全市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明火取暖和学生室内就餐问题;三是加强设施设备配臵,努力打造四化校园。四是农村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城区实施班班通工程,全市实施信息化工程。五是开展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六是是全面实施“一颗鸡蛋营养工程”和高三学生“一袋奶工程”。这样,通过多方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都有了明显改善。 3.学校布局趋于合理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学龄儿童的减少,我们在布局调整上不断完善思路,科学布局,重点解决“城区满,农村散”的现状。对农村,主要是高段集中,进一步完善扩大寄宿制学校。先后新建、改扩建高段寄宿制学校45所。城区主要是进行了“新建、扩建、扩轨和减容”,完成了实达、六小、四中的新建搬迁,新建了第八小学,为范中、原中、实验、职中、一小新建了教学综合大楼,启动了第七小学、第三高中、范亭文体广场以及范中标准化体育场建设。农村教育资源有效集中,城区优质教育逐步壮大。 4.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完整word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最新教育资料.doc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十分可观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不管是教育设施,还是教师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还是比较不均 衡,从宏观上来看就是东部与西部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除此之外,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上学 品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从“上学”到“上好学”中就可以看 出来,人们在教育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我 国的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短缺。因为不管在薪资待遇方 面,还是生活环境方面,农村都远远不如城市,所以现在大多数 老师都不愿意到农村教学,而这就加剧了城市和农村之间基础教 育发展的差距。 与此同时,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学校都会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排出名次,而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会根据每个学校分数情况对其进行三六九等的衡量,比如高分数的学校会被列为重点学校,其余的则依次分为普通学校或者劣等学校。这样虽然能够激发学校的竞争精神,但是同时也会对学校招生规模和校风产生直接的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很多教育行政部门会对那些

教得好的学校、教师进行大力表扬,进一步促使各大学校教师提高对学生成绩的重视。不过,这种狠抓成绩的方式真的会成功吗 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评价体系不健全,人才选拔标准单一化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仅仅重视学生的综合成绩,忽视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势。甚至有的时候,老师还会根据综合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或者将那些在主科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看作是优等生,将那些体育好、音乐好而主科不好的学生视为差生。这种方式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即挖掘学生的天赋,而这将会对孩子的思想及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节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是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录用标准,所以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学校不得不紧抓主科成绩,而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教育就无法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比如中考、高考,这些都 给了学生极大的压力,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使得学生只好将重心放在学习上,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而老师也是如 此,不考虑给学生教的知识是否能和他们的生活相挂钩,只是一味地传授他们书本知识,想法设法地提高他们的综合成绩。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刚学习地理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得他们认识地图。从实际上来讲,现在绝大多数的老师给学生讲得的地图都是地形图,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贴近自己的生活,出门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1、我国基础教育的构成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三个部分。 (1)幼儿教育:我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中小学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3周;初中全年教学时间为39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2周;高中全年教学时间40周,机动时间1-2周,节假日10-11周。中小学实行一周5天授课制。 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和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这个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这一方案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地方安排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1999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设计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就近入小学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已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生的终结性考试、考查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它为考查科目。初中毕业考核,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毕业年级文化学科范围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考试学科,其它科目则实行结业考试或考查。 2、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3、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稳,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为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

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和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在国家对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定位于可持续发展之时,在对各种绿色、健康、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讨论中,都谈到了教育工作的核心作用。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这教育事业之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我国现行的小学教育在目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膨胀的社会中,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暴露出了种种矛盾。 一.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模式机械僵化,观念更新停滞不前。 我国目前的小学生在校教育都差不多是一种教学模式:即填鸭式教育,偏重于对教材的学习,考试成绩决定考生的一切,当然,我们不否认这种教育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计划经济时代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对当时社会发展的贡献,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强调竞争,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是强调结论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而对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置若渺茫,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二是该模式过分强调共性和纪律性,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爱好的培养;三是由于偏重知识型教学,而轻视了对学生其它各方面,比如心理、美学、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不利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因为它即使成绩优异,用客观的眼光来看,也是一个畸形的次品。 (二)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隐患。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成员结构跟上世纪占七十年代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的独生子女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娇生惯养,不知劳动的艰辛,致使其生活的自理能力欠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但爱的表达方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就不得不考虑。同时,还有些问题也不可轻视,如父母双亲高节奏的工作习惯,与孩子缺少交流引起的自闭症,还有少数父母许诺的“可怕的礼物”:以物质、金钱利益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和学习欲。这些都为日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极大的生存安全陷患。 (三)国家体制转轨冲击着教育的发展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体制改革逐步发展到各行各业,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无所不包,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冲击着小学教育这一领域,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是认学生还是认学费,曾经一时让基层的小学教育领导者们一筹莫展,诚然,理性看的话,这些问题都是体制的必然产物,但在发展的同时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让人们费尽心血,毕竟这些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解决这些问题时为了不引发矛盾的聚结和秩序的稳定,必然需要瞻前顾后,否则的话,事与愿违的后果是令人不能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