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体现

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体现
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体现

伍尔夫女性意识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

摘要:《达洛维夫人》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典型欧美意识流小说。小说围绕主人公达洛维夫人筹办一次上流社会派对展开,详尽记叙了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并“以一天时间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人物的思维跨越了三十年的时光,通过表现达洛维夫人的挣扎与妥协的痛苦,表达出作者渴望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女性意识弗吉尼亚·伍尔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浅谈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通过作品为女性主义吹响了号角。她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过无数篇关于女权问题的小说、论著。在作品中,伍尔夫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冷静审视了父权主义社会中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和军事状况,揭露了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批判了男性的霸权,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玛丽·伊格尔顿曾高度地评价伍尔夫道:“在很大程度上,女性主义批评很难有人超越伍尔夫,她的思想评论预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多元化,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均以她的思想为出发点。”

二《达洛维夫人》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 感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虽然这本书的翻译水平很一般,但作者有很多新的视角和观点,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这本书开头就说了阅读小说的的意义,文中指出,阅读小说可以让我们遇到另外的自己,也许是我们从未见过或不允许自己成为的那类人;可以让我们身处一些我们不可能去到或未曾关注的地方,又不必担心回不了家。与此同时,小说呈现出它自身的可能性:神奇的叙事、自圆其说的把戏、对无论是轻信还是机警的读者都会产生的诱惑。 作者认为,小说持续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协作性质,读者沉浸在人物的故事中,积极参与着意义的创造。与此同时,他们也享受愉悦,这快乐比从戏剧和电影里得到的间接体验更加私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从第一行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字,哪怕合上书页,小说也会长时间萦绕在脑海里。 除了介绍小说受欢迎的原因,作者也对小说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认为小说的兴起和现代世界的兴起是同步的,要想让小说出现,光靠活字印刷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新时代。简单来说就

是需要一个背景,新时代给小说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时候,总会提到一个时代背景。 作者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小说的第一页其实很重要,一本小说要从一开始就向读者施展魔力。小说的开头姿态万千,它是一场社交合约的谈判,是一次邀舞,是一张游戏规则的清单,也是一次相当难解的诱惑。比如,作者列举了以下小说的开头: 达洛维夫人说她会自己买花。 这是我听过的最悲伤的故事。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笔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 试问,你怎么能忍住好奇心不继续读下去呢?它们会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什么花?为什么是最悲伤的?上校怎么了?什么冰块?所以小说的开头其实是非常重要,作者坚信读者会需要学习如何阅读开篇的文段,从中提取一些信息以此来证明你是否想继续读下去。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是特别有趣的,那就是小说的虚拟性,既然读者知道都是虚拟的,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还对会为人物的胜利而欢庆,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作者认为那都是因为词语。因为词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1]丁玲在 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

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由于两 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 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 得心应手。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她不认可把女性抬上“神”的宝座。对于女性角色她认为既不是神化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化的神。她曾用尖刻的话语说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只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达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奶当众喂了一千年的奶。”[4]这表明了张爱玲推翻了传统女性神话。她清楚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神化”只是男人们征服女性的手段。男人们对“神化”女性的赞颂实质是在向女性实施男性标准的“妇德是“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面前愉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3 旅游与文化 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5 《喜福会》所表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兼容 6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7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8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 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0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12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 13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14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 1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6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1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8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19 专有名词普通化 20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2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2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 23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2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25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26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27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 28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29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30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 31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32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3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4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5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 36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 rick 37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38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39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40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 41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42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时时刻刻》电影观后感精选作文

《时时刻刻》电影观后感精选作文 作为向弗吉尼亚?伍尔夫致敬的电影《时时刻刻》,除了以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之外,在叙事方法上摒弃了传统电影语言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这位现代主义开山的女作家竭力倡导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意识流。它将叙述的时间集中在了一天之内,却大胆的逾越了时空,将三个时代的女人的一天通过巧妙的剪辑联络起来,纵向是对女性生存空间问习题的探讨,横向则是对人生存问习题的探究。终究女性应该怎么做,终究是生存还是死亡,这部浓缩时间但扩张时代的电影,或许在尝试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时时刻刻》 女性主义似乎是给《时时刻刻》打上的标签。这很容易理解,在时时刻刻里有核心女主角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本片三个女主角的角色中,只有伍尔夫是一个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女人,她可能在这三个女性中意为着更多。作为迈克尔?坎宁安的原着《时时刻刻》,是一部向伍尔夫致敬的小说,它以《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将故事情节放在《达洛卫夫人》的叙述中。那么以《达洛卫夫人》这本连接这三个时代的线索,伍尔夫是一个小说创作者。劳拉?布朗是一个阅读者——至少外表上来看是这样的,至于克拉丽莎?沃恩,她像达洛卫夫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将她当做达洛卫夫人的扮演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出于自觉的扮演,然而他的好友理查德也觉得她很像达洛卫夫人,并且她与达洛卫夫人同名,都叫克拉丽莎,那么,

可以视作是一个扮演者。在这层关系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所在的不同地位,一个创作者,一个故事的制造者。她是举足轻重的。虽然在她的年代,女性主义者还是一个贬义词,女性主义运动尚处在早期自由主义阶段,但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前驱式人物,似乎仅凭这一点就能把这部以她占主导,向她致敬的电影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了。 其次作为选材来说,电影选取的三个女主角,1923年的伍尔夫,1951年的劳拉?布朗,2001年的克拉丽莎?沃恩。从纵向的联络来看,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这是三个时代的女性缩影,并且它们是呈前进式与开展式的,当然,这一点是肯定的,电影中显然有意识让女性处境这一点呈现进步的开展,宣告女性的独立。伍尔夫的年代中,女性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社会认同角度,都从属于第二性的位置,遑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了。女性都认为女性是第二性,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抱有这样的想法我想是无可厚非的。在第一个故事里,伍尔夫的女仆奈丽对伍尔夫表示了非常的不满,其中一个在于她并未履行当时人们认为的一个女主人应该做的事情。写作当然不应该是妇女完成的正业,决定中饭要吃什么才是应该做的事情。而在战后的布朗家,布朗先生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因为他在外面工作,劳拉在家里把持家务。这是规范又幸福的状态,对于布朗先生而言。只是劳拉其实不这么觉得,作为一个女性,她觉得这样庸常的生活其实不合适她,每天烧烧水做做饭的,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而且她做不好这种事情。她的生活不是独立的,她离不开她的丈夫,甚至离不开她的儿子,没有她儿子理查德的帮助,她连一个蛋糕都做不好。她在爱的名义下被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林润琪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 较分析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林润琪 指导教师:令狐兆鹏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飘》与张爱玲创作的《倾城之恋》是女性文学创作的经典著作,对女性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各方面的异同点展开研究。首先从中西方文化比较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其次对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对比;最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上寻找存在异同的原因。旨在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试图审视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发展,强化现代女性在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意识。同时,传达女性的愿望和请求,肯定女性的经验和价值,让人们重新看到女性的艰苦与不易,给予现代女性一个全新的启发意识。 关键字:郝思嘉;白流苏;女性主义思想;比较

“Gone with the wind”and “Love in a Fallen City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bstract:Margaret Mitchell created the "Gone with the Wind" and Zhang Ailing's "Love in the City" is female literary classics, to produce a wide range of feminist profound impact immeasurabl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se two works image of women in all aspects of a stud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First and Western Culture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eroines; followed the work embodied i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feminist ideology; finally find the existence from the time of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reason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Intended by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 trying to examine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women, strengthen the modern female independence in the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At the same time, to convey the wishes and requests of women, certainly the experience and value of women, so that people see the new women's arduous and difficult, give modern women a new sense of inspiration. Keywords:Scarlett O'hara;Bai Liushu;Feminist thought;Compare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借鉴与比较摘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流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她在小说形式和技巧上不倦的探索和创新,形成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伍尔夫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使意识流小说达到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流派之一,意识流小说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是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由于意识流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在意识的把握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通过描述人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故事,所以其故事情节的安排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有时甚至故意打破正常的时空顺序。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流派。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世界上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与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齐名。她被广泛地赞誉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创者以及英国现代主义意识流小说的一个主要人物。因此,直至今天,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是英国20世纪文学中开创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她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形式与结构,以时间与意识为中心,将一段飘忽不定的意识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发掘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展示现代人纷乱复杂的心态及生存处境。在小说的创作技法上她能够娴熟地运用意识流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来刻画不同的人物的生动形象,从而来建构小说的独特意境,并赋予小说以深刻的内涵和突出的意义。 在伍尔夫的一生中,她共写了八部长篇小说以及无数的短篇小说,她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反,她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善于捕捉感觉、意识、一瞬间的心情变化,善于用意识流的手法、交响乐乐章式的结构、雅洁的文字、诗话趋势的写法,因此,她既是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释者,又是美学的倡导者。 伍尔夫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她对意识流这一叙述技巧的发展。她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之中,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风格书写了现代人生存中的种种困惑,并在创作中融入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写作技巧。伍尔夫通过新颖、独特、智巧的创作技法,成功地让读者看到了人物意识深处所散发的光芒。因为她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她被赞誉为意识流小说大师,并对其后各个新小 说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色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技巧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象征以及旁白等。本文将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三部意识流小说为主,对其艺术创作技巧加以分析,进而展示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领域的辉煌成就。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最主要的创作技巧之一,是表现人物意识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技巧。“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作品中的人物以独白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意识,无所顾忌地袒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时我们听不到作者的声音,读者不需要任何媒介便可直接进入人的思想深处,接触他的心理现实,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内心独白按其具体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的方法是由伍尔夫创造的。它是一个使用第三人称描述人物意识活动的方法。写作时小说家采取一种“半介入”的状态,所谓“半介入”,即小说家不完全沉入人物的意识之中,而是在人物意识和读者之间起着某种现场向导的作用。这时人物表现的意识活动较为连贯,读者阅读时,易于把握人物意识与现实的联系。在《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以及《海浪》里,间接内心独白的非传统表达手段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的出现又分几种不同的形式。 而伍尔夫更惯常使用的是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较为连贯,读者易于把握其意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这种间接的内心独白在《达洛卫夫人》中使用得非常频繁:“现在,她不愿再去谈论世界上的人谁长,谁短。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幼稚,同时又是难以形容的老迈。她像一把尖刀插到一切事物的里面,而同时又置身外面,冷眼旁观。她内心总是感到哪怕再活一天都是非常危险的。这并非因为她认为自己聪明,比一般人有什么了不起。” 在这里,伍尔夫这种叙述方式是相对的客观化,她本人偶尔也在书中插话,但她不是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身份来发言,而是以一个疑惑的不确定人的身份来插话。同时伍尔夫通过对这种第三人称代词的灵活使用,使人物之间的意识经常穿插转换,相互交织,以实现人物意识活动的灵活转换。 2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用以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常用手法,往往不作任何解释或说明,而是让各种念头随意结合,自由地闪现在人物的头脑中。自由联想是意识流作家描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车晓睿郝莲欣062

2019年达洛维夫人写作手法分析-优秀word范文 (2页)

2019年达洛维夫人写作手法分析-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达洛维夫人写作手法分析 导语: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是指 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达洛维夫人写作手法,以供参考。 意识流 伍尔芙通过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和意识流动的轨迹,向我们展示了英国 上流社会的生活状况,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有如上流社会各色人物的展示厅,他 们竞相展示自己所谓的华丽、学识,尽力遮掩自己的“虚弱“。伍尔芙认为:“小说应该超越作品中的具体的、个人的关系,去探讨有关人类命运和人生意 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她把这些不同的抽象程式放到生命历程的九个阶段去 加以考察,试图由此获得对人生的总体印象。 伍尔芙成功地采用意识流技巧,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用物理时间上的一天来表现人物心理时间上的一生,使达洛维夫人和塞普蒂莫斯两人迥然不同的生活 经历涌进了同一条意识长河之中。小说一开头,“达洛维太太说她要自己去买 鲜花”。作者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将读者带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写了达洛 维夫人刚出家门,独自漫步伦敦街头时的一段精彩的意识流动。6月的清晨, 伦敦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这不禁让达洛维夫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忆起了 三十年前一个宁静的早晨,自己推开伯尔顿村住宅的落地窗置身于户外的情景,空气也像今天一样清新,但比现在沉寂。此刻似乎她仍能听见窗户铰链磨擦发 出的吱扭一声,仍能感受那一刻的心境,甚至一字不漏地重复当时彼得的说话 内容。于是彼得·沃尔什这个人就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回忆的思绪暂时中断, 回到现在,又延伸到未来,“他过些天就要从印度回来,是六月还是七月,她 记不清了,”彼得的来信触发了克拉丽莎的另一种回忆,即对脑海中保留的彼 得印象的梳理,“她记得他的眼睛、他的折叠小刀、他的微笑、他的坏脾气。”这一段的精彩描写奠定了全文对伍尔夫的“存在的瞬间”的处理的风格,即在 某一普通而又非常特殊的时刻,非实体领域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交,激活 了沉睡在心灵底壁上的一连串的思想、情绪、观念和记忆,从而成为历史、现实、未来相融合的一个交点。使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不同的时刻相互渗透, 彼此交融,错综复杂地揭示了在同一时刻内人物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回忆、感受 和展望,充分展示了心理时间所蕴藏的强大动能和无穷魅力及意识流小说在结 构布局上无限的扩展性和巨大的凝聚力。

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知识例话 “意识流”又称“思想流”,是一种当今盛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中学生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借鉴一点“意识流”手法也未尝不可。所谓意识流,它着重于人们的感受、感觉、联想、潜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流程。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常以颠倒时序,变更叙述观点等方法,反映纷繁复杂、瞬息变换的现实,以立体、多层次、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 运用意识流的写法,经常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内心独白”可以是作者用第一人称,从头到尾以主人公自我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意识流作为一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它不同于常规的、理智的心理描写,其具体特征是:一、辐放纷呈,以心灵为交汇点;二、自由联想,无边无际,错杂闪接;三、随意跳跃,时空跨度大。因此它具有流动性、飘忽性和层次性。 运用意识流便于自由地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变换、交错、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文评析 “明天不上课” 陈文山 像雨果走进巴黎圣母院时所看见的“命运”一样,走进学校的大门,便看见了一根电线杆上写着“明天不上课”五个炭字。歪斜的这五个字显出幼稚的模样。是学校的学生,还是教师子女? 想象中,眼前竟走来了两个小孩,一个背着书包弯着腰的小男孩和一个也背着书包也弯着腰却多了副眼镜的小女孩。 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风中走着。秋风吹起落叶,轻轻地落在他们的身上,像蝴蝶落在花朵上那般轻盈。女孩的长发在风中飘扬,像一方秀丽的头巾。 他们弯着腰,脚步沉重地走着,沉重得像一只被驱赶的蜗牛。架在女孩鼻梁上的眼镜根本没有抬高的机会。他们从校门口走来,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忧伤,眼中透着无奈的光。 他们的脚步明显地加快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回家了!女孩幻想着父母亲在家门口,跑过来拥抱着她,她依在父母的臂弯里,对他们讲着悄悄话。女孩甚至还想到晚上,

【良心出品】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祝祎婷英语091 200910010119 达洛维夫人,淡淡的哀伤与美丽 全篇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喧嚣的六月,却如寒冬腊月般寂静。 伍尔芙的开头平淡得惊人: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是啊,她去买花,为了晚上的宴会。但与其说去买花,不如说她是去买那些回不去的曾经:花很漂亮,曾经很美,只是早已烟消云散。 我不住地在想,如果当初她遇到的第一个人便是理查德·达洛维,然后嫁给了他,可能也不失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又如果她认识彼得后没有再遇到理查德,也许她也就打定主意跟着彼得一世为心灵伴侣。可是没有如果,她在最好的时光里遇到了两个对的人,于是,终究有一个要成为错的人,不幸的是那个人是彼得,是她视为精神伴侣的彼得。不能说她选择理查德是个错误,只是或多或少都有点遗憾吧,所以在之后的人生中,她一直活在挣扎中。有多久没有人亲切地叫她一声“克拉丽莎”?有多久她只是活在达洛维夫人这个光环下?恐怕连她自己都不记得了。 要有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多年后再遇故知,她仍毫无顾忌地称他为“我亲爱的彼得”。奈何情过境迁,她已成人妇,也只能感慨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怜,她在爱情的矛盾中妥协。达洛维夫人一生都处于两种对立的情绪中:她爱彼得,因为他博学崇高,能给她自由与激情,他是一个很好的恋人;但她更需要理查德,因为他能给她安全感,他是一个

很好的丈夫;她舍不得爱情,更舍不得自由。在理想与现实中,她终究妥于现实,嫁给了理查德,成了议员夫人,冠以夫姓给了她身份和地位,使她得以终日穿梭于上流社交场合来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她与彼得的爱终究没抵得过世俗,正如所有输给了现实的爱情,那句“我爱你”最后终究变成了“对不起”。当然,也不能说她对理查德没有爱,只不过这份爱经过了现实的掂量,但事实证明它却也更能持久。 可惜,她亲自选择的这种结果。成为达洛维夫人的克拉丽莎,多少次终究觉得当初没嫁给彼得的决定是对的。夫妻之间必须有点自由空间,在这一点上,理查德满足了她,她也满足了理查德。若换成彼得则非如此。或许她该庆幸,庆幸当初并没有选择彼得以致毁了双方,相反,彼此还能停留在对方的美好回忆中。如今她偶尔会闪过一丝抛弃一切随彼得而去的想法,但这终究不过是由平凡生活激起的涟漪。即使时光倒退,再给她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深信她还是会选择理查德,那个她生活的依靠。人生就是如此,那个挣扎着做的决定到头来却成了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事。 可叹,她再也回不到曾经。生活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如今的达洛维夫人已全然没有了当初对生命的美好向往与激情。大本钟敲响前她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她沉浸于对过去的缅怀中,一旦钟响便会把她拉回现实,所以她愈发地害怕钟声的到来。这是一种经历过岁月的人特有的沧桑。然而,越是逃避,越是悲哀。萨利,她最好的朋友,曾经八面玲珑,特立独行,现在却俨然一个家庭主妇,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美妙,但却比以前开心。而达洛维夫人却正相反。岁月的洗礼使她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

《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女性的觉醒与反抗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纵观历史,在人类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呼唤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外文学史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优秀作家。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与中国作家张爱玲(1920-1995)是中外女性作家的代表,她们各自的代表 作《简·爱》和《倾城之恋》也都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文在分析夏洛蒂和张爱玲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以《简·爱》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为研究对象, 结合女性主义理论,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对两部著名小说 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力求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不同国度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从而发现二者在表现女性意识方面的异同,以期给现代 女性一些启迪。两位作家生活、成长在完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但由于女性共同的情感使然和社会共同的发展规律,使她们的作品都闪现着女性主义文学思想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大多源于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但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觉醒过程中又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简·爱和白流苏都敢于打破传统束缚,不甘心屈服于男性权威和命运的安排,在生活的困境中 做出种种艰辛的抗争,努力追求真爱和平等美好的生活。论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概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综述了两部作品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两部作品的可比性。正

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理论介绍,同时对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方法作简要概述;第二章介绍两部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以及两位作者的生平、气质秉性对创作的影响;第三章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两部作品主人公的性格进行剖析,分析简·爱和白流苏内在性格和外在表现的反差,从而发现她们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同表现形式;第四章对比简·爱和白流苏对爱情及其婚姻的不同态度,从而了解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以简·爱和白流苏为代表的新女性,如何勇于背叛传统、追求自我、追求爱情和幸福,进而分析中西方女性意识及其实现方式的差异。最后结合现代女性的生存方式和状态,指出这一对比分析给当代女性更好地追求独立、自主、本源的幸福生活以启迪。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简·爱》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客观真实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们的女性尊严和人格魅力。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蕴含的抗争精神为当代女性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树立了榜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时时刻刻》电影观后感作文

《时时刻刻》电影观后感作文 作为向弗吉尼亚?伍尔夫致敬的电影《时时刻刻》,除了以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之外,在叙事方法上摒弃了传统电影语言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这位现代主义开山的女作家极力提倡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意识流。它将叙述的时间集中在了一天之内,却大胆的跨越了时空,将三个时代的女人的一天通过巧妙的剪辑联系起来,纵向是对女性生存空间问题的探讨,横向则是对人生存问题的探究。究竟女性应该怎么做,究竟是生存还是死亡,这部浓缩时间但扩张时代的电影,或许在尝试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时时刻刻》 女性主义似乎是给《时时刻刻》打上的标签。这很容易理解,在时时刻刻里有核心女主角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本片三个女主角的角色中,只有伍尔夫是一个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女人,她可能在这三个女性中意为着更多。作为迈克尔?坎宁安的原着《时时刻刻》,是一部向伍尔夫致敬的小说,它以《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将故事情节放在《达洛卫夫人》的叙述中。那么以《达洛卫夫人》这本连接这三个时代的线索,伍尔夫是一个小说创作者。劳拉?布朗是一个阅读者——至少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至于克拉丽莎?沃恩,她像达洛卫夫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将她当做达洛卫夫人的扮演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出于

自觉的扮演,然而他的好友理查德也觉得她很像达洛卫夫人,并且她与达洛卫夫人同名,都叫克拉丽莎,那么,可以视作是一个扮演者。在这层关系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所在的不同地位,一个创作者,一个故事的制造者。她是举足轻重的。尽管在她的年代,女性主义者还是一个贬义词,女性主义运动尚处在早期自由主义阶段,但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前驱式人物,似乎仅凭这一点就能把这部以她占主导,向她致敬的电影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了。 其次作为选材来说,电影选取的三个女主角,1923年的伍尔夫,1951年的劳拉?布朗,2001年的克拉丽莎?沃恩。从纵向的联系来看,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这是三个时代的女性缩影,并且它们是呈前进式与发展式的,当然,这一点是肯定的,电影中显然有意识让女性处境这一点呈现进步的发展,宣告女性的独立。伍尔夫的年代中,女性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社会认同角度,都从属于第二性的位置,遑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了。女性都认为女性是第二性,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抱有这样的想法我想是无可厚非的。在第一个故事里,伍尔夫的女仆奈丽对伍尔夫表示了非常的不满,其中一个在于她并未履行当时人们认为的一个女主人应该做的事情。写作当然不应该是妇女完成的正业,决定中饭要吃什么才是应该做的事情。而在战后的布朗家,布朗先生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因为他在外面工作,劳拉在家里把持家务。这是标准又幸福的状态,对于布朗先生而言。只是劳拉并不

中西女权对比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试图对中国与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国高校性别教育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女性主义、促使女性早日觉醒上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是指产生于欧美国家、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思潮和运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阿伦普·德·古杰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一书,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正式形成。近三个世纪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世界的。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英文feminism时,也把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引了进来,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乘着改革开放和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强劲东风,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且硕果累累。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之间的异同,以及中国高校性别教育对丰富和发展女性主义的重要性。 一 始发于欧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之间有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首先,理论基石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者对社会性别理论的阐述蕴涵深厚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对西方价值观的广泛影响。二战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对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重要的思想源泉,正如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所宣称的那样:“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1〕如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合,解释妇女受压迫的原因;玛格瑞特·本斯顿的《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意涵》,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二重论,引导女性主义对家务劳动的研究;美国的海迪·哈特曼在《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一书中,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方法,揭示妇女地位的根源,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则一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奋斗目标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都以女性权益服从男性权益机构为政治前提,关注女性解放的可能和途径。社会主义提倡要消灭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想社会,也使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如各流派的西方女性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两性平等社会问题,自由女性主义从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论出发,希望通过法律的武器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父权制作为产生两性不平等的根源,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究消除阶级压迫的重要性;激进女性主义则把矛头指向男性,把妇女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生物革命;生态女性主义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审视女性学和生态学,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抵制霸权和歧视,倡导和尊重多元和差异,以达到两性和谐和各民族的和平相处。 最后,研究内容具有共同性。中西方女性主义都是以妇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对妇女屈从地位的批判性解释。”〔2〕如西方女性主义从阶级、种族、民族、国家、法律、习俗等多方面探究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力图改变以男子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体制,从而达到改变社会性别关系,使男女都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女性主义深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女性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是早期中国女性主义效仿和追赶的目标。1995年北京世妇会后,一些留学人员和国外学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一方面通过翻译西方女性主义原著,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范畴对中国妇女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力求发挥女性主义对于主流文化的断裂、颠覆与解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女性主义逐步成熟。 二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 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亨利·柏格森提出了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一、将时间作为小说真正的主角进行艺术创作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界可以说是阳春白雪,对于这部小说,永远是谈论的人多,而真真正正阅读到最后一个文字的人少。小说通过作者自身的回忆进行艺术创作,其内容包括做着自己的童年生活、父亲与母亲以及作者的家庭关系、自己成长之后的恋爱经历与失恋回忆、作者一生之中经历的历史事件和对社会的深刻洞悉观察,以及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哲学的深刻理解。这本小说是作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乐章,将亲情、爱情、仇恨、死亡、实践、历史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于一体,让读者们游离在他的文字之间深深地沉迷着,可以说真正读懂这部小说的人,其所获得的收获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之中,作者看似以自己为主人公进行回忆和抒情,但当我们统观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时间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作者借用自己的一种“追忆”的方式,将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进行人格化塑造,使时间成了游走于小说文字之中的真正主角。在读小说前三卷的时候(卷一《在斯万家的时候》、卷二《在少女花影下》、卷三《盖尔芒特家那边》),作者一边讲自己童年与少年时的回忆进行穿插,一边对回忆展现出自己的一种美好的怀念情感,时间在作者的笔尖上跳跃着,带领着读者的思绪进入到普鲁斯特的精神生活之中。在文字之间我们可以发现,普鲁斯特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回忆中沉淀出一种质地温暖的物质,通过时间传达给我们,这种物质像是爱,可又比爱要厚重和结实,让我们不禁感叹着普鲁斯特的优雅与高超的观察力。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时间进行人格化作为这部小说的主角,有着独到的好处。意识流的写作特点就是思维的跳跃性以及想象力在回忆和抒情之中穿梭的自由性。普鲁斯特将自己的回忆作为小说的基本背景,通过回忆中的一个点展开描写和抒情,有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在这条线上以时间作为推动性力量,让这条线逐渐的蔓延,变成一条河流,在这条河流之中作者可以进行的进行抒情、感慨、议论、分析。而读者随着作者思绪的蔓延最后也被带到这条河流之中,在作者的想象里尽情的遨游。 二、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着重对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描写是普鲁斯特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创作的另一大特点。作者通过已有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回忆将自己大片的内心情感展露无遗,而小说人物和作者本身在人物内心的描写过程中逐渐淡化,退出读者们的视线。在小说进入第四卷时,这种着重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开始变得尤为强烈,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态性。作者在第四卷《索多玛与蛾摩拉》中,将同性恋作为这卷小说的主题,通过描写男爵的同性恋怪癖来深刻的展现出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在这里普鲁斯特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将小说的风格从前三卷的光明与美好一下子带进无尽的黑暗和让人失落的情绪之中。作者将人物的内心进行充分的陈列,其描写的细致程度后人称之为“可以说是将一根头发分成四个叉的那种细致。”由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融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之中,随着作者的追忆将意识进行流动;第二,无逻辑性。无逻辑性这一特点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在读者们初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适应这种毫无章法的写作特征。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也是处于一种任由思绪游走的过程,在描写一杯牛奶的时候,作者在一句话中可以运用大量的定语从句和修饰词,致使书中的一行文字往往装不到半句话。同时,这种无逻辑性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给人一种跑题的错觉。往往作者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说着说着已经将叙事的主题聊到了远处,而随着作者所描写的一声汽笛响,或者是一声口哨,叙事的主题又被作者拉回来,以至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前面的时间还没有了解清楚,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