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6-51课)

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现在基本上讲完了。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如《翰林密论》说:“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走歴】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这里提出了十二种笔法,但没有具体说明。有些跟“九用”相同,有些就猜不出来,如“涡笔”。至于什么叫“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老实说我不大懂。你懂不懂?你搞懂了你教我。张旭是真懂书法的人,有理论有实践。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有口皆碑。更况他还有一个完整的技法系统,一个教学体系。王羲之虽然水平极高,但他没有教授过外姓弟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张旭相比。张旭的缺点就是技术保密,这在哪个行业都有。所以他的体系没有普遍传开来,只限于几个弟子。据崔邈说,外人只知道五执笔和“永”字八法,至于关键的“九用”,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人家来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只说:“多练练永字,永字写好就可以了”。其实他心中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不懂“九用”,这个“永”字永远也写不好的。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人家回去把“永”字写来写去,就是不见效,当然就怀疑起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批评“永”字八法,有人说他不完善,有人说要改造,要补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得“九用”的。1.林蕴的故事唐代有一篇《拨灯序》,作者是林蕴。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那些没有得到张旭真传的人,他们怎样学习书法呢?他们自己摸索一条路,找到一个拨灯法。拨灯法是不同于张旭的一个流派。林蕴是唐朝元和间人,他说曾拜一个叫安期的人为老师,因为安期的学问来之于卢肇,这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当时颇有文名。而卢肇说他书法曾经得到过“韩吏部”的指点,“韩史部”通常所指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因为韩愈做过吏部侍郎。

我来排一张时间表,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张旭卒于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张旭死后九年,即768年韩愈出生,所以韩愈没有机会向张旭学书法。韩愈卒于824年,这一年卢肇才七岁,所以说他向韩愈学书法也有点疑问。可能只是听闻,或者有另一个“韩吏部”。林蕴拜安期为师,是公元874年的事情,所以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韩愈、卢肇、安期和林蕴,都和张旭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和张旭的弟子也没有关系。林蕴说:“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

林蕴当时做州刑掾,一个小官,因为卢肇是江西第一个状元,文名很盛,林蕴拜卢肇的子弟安期为老师,恰巧在外面做官的卢肇也回来了。那么,卢肇有什么好办法教林蕴呢?卢肇讲了几个要点:“岁余,卢公忽相谓曰:”就是过了一年左右,卢肇忽然对我说:“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他说学书法不要用死力,用死力,笔都死了。这一点我很赞成。卢肇的第二点是:“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这一条听起来是执笔法,“阂”是阻碍,东西上下,就是左右前后,只要掌心虚,运笔就没有阻碍。接下来卢肇告诫林蕴:“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这句话可见,一是当时“永”字八法已经很流通,常人都在写“永”字八法。二是卢肇已经发现“永”字八法没有用。这是聪明人,如果不知道“九用”,乱写“永”字,确实没有用。那怎么学书法呢?卢肇告诉林蕴一个秘诀: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灯”,今将授子,子勿妄传。”他说我从韩愈那儿得到一个秘诀,就是叫“拨灯”,我今天传授给你,你不要讲出去呀。这个秘诀就是:“推、拖、撚、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这就是拨灯法的最早记录。在卢肇看来,拨灯法是好过“永”字八法的。子其旨而味乎!就是你好好体味它的意思。没有任何解释,结果搞到林蕴一头雾水。简言之:卢肇不知道张旭的“九用”,卢肇反对“永”字八法,卢肇从韩愈处得到的秘诀是拨灯法。只有四个字,究竟说什么,要你自己去体味。2.拨灯的内容拨灯法卢肇没有解释,所以后代大家都猜,有人说是执笔法,有人说是运笔法,莫衷一是。我也来猜一猜,这秘诀究竟是什么意思。

既然称之为“拨灯”,那就应该先理解什么是“拨灯”。你看这张画,作者是月冈芳年,他是日本明治前期的浮世绘画家。画中这位女性在做什么?她正在拨灯。中国的油灯通常有一个高脚,上面油盏放油和灯心草,点燃就可以燃烧取明。但当灯心草燃烧到油盏边沿的时候,就会熄灭。所以要不断地把灯草拨长一点,这就是拨灯。拨灯的工具是一根签子,有铜的,有铁的,这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人人都很熟悉的事情。古人席地而坐,一手执笔,一手执纸,看起来是斜执笔,其实毛笔还是垂直于纸面的,这个动作,远看过去跟拨灯非常相似。拨灯的动作先是搅动灯心草,让它吸足灯油以后,然后拉出灯盏边缘一点。就算你没有亲自拨过灯心草,你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动作无非一是直线运动,二是曲线运

动。曲线运动是转圈,那就必定有内旋和外拓。回过头来看卢肇的原话,所谓拨灯就是:推、拖、捻、拽是也。推拖很容易理解,这是直线来回运动,推拖是相对的动作,一推一拖就是一来一回,手腕一左一右。要注意,一拖写完以后,如果一推向后,这就等于写了挫笔,如果一推向前,这就等于写了揭笔。撚,或写作捻,音niǎn,意思是用手指揉搓,如捻须、捻线。又有弯曲的意义。我们讲过韩方明《授笔要说》五执笔第四:“第四握管,谓捻拳握管于掌中”。“捻拳”就是弯曲手掌,握成拳头。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有“轻拢慢捻抺复挑”,描写弹琵琶的动作,“拢”和“捻”相对,“拢”是收拢,拉过来,如“拢一拢头发”,“捻”与之相对,是转拨出去的动作。所以“捻”虽有多种意义,总是一种曲线运动。“拽”yè,口语发音zhuài,本来意义为牵引,拉过来,但这种拉是有扭过来的意思。如“一把拽住那人”,就有一把扭住他的意思。《宋史·列传第十六》“拽之下马”,也是扭下马来。一捻一拽是曲线来回,形成一上一下。捻是写外拓,拽是写内旋。其实卢肇已经透露消息,他说:“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古代地图方位和现在相反,东西就是左右,“东西上下”就是“左右上下”。拨灯法四个动作就是配合四个方位的。

如果把四个动作加起来,正好形成一个十字势。这是以横笔起,方向顺时针转,因为一推也可以向前,所以有两种情况。而第三节白色这一段外拓,其实就是踆锋。

如果以竖笔起,方向逆时针转,那就是一个反十字势,也有两种情况,第二笔可以向前推。第三笔踆锋,最后向右转出。简言之:拨灯法包括四个用笔动作,两两相对;推拖是直线来回,捻拽是弧线来回;其中有挫笔、揭笔、踆锋、衄锋等动作。3.拨灯的用法拨灯照我的理解,就是顺逆两个十字走法。这在书法中用得非常普遍,至少有三个用处。3.1用作折线的明节点

第一个是用作折线的明节点。你看王羲之《二谢贴》草书“拜”字,左边是一折,这个折的节点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就是用了逆时针的反十字势。

又如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宇”字,箭头所指的地方,可用顺时针十字写出来。

3.2用作收锋小圈第二,可以用作收锋小圈。大家注意到没有,毛笔用过之后,笔锋成为扁平状,笔心也会弯曲。所谓收笔,就是要把笔锋还原到正锋状态。这就有两个工作:一是把笔心收直,那只要一右一左就可以。二是把扁平的尖锋聚拢,只要转上再转下就达到目的了。

如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不”字,中间一竖的收笔,就是用了画十字的方法,与普通的钩大不相同。

再举个例子,王羲之《丧乱贴》这个“顿首”怎样收尾的?其实也是上下左右画十字收锋。拨灯法的创始者,对于这种细节,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我在43课中讲到两圈双节点,如智永这个“文”字一横。收笔用了两个圆节点,都是画十字就可以写出来。3.3用作大圈十字势

第三,用作大圈十字势。十字势在书法大圈中用途极广,王羲之《丧乱贴》这个“毒”字,一开始十字势的走法,就是右左上下。简言之:拨灯法相传出之韩愈,和张旭系统不同;拨灯法只有四个动作,不成体系。所有用拨灯的地方,“九用”都可以解决。很讽刺的是,跟“永”字八法一样,后人也去补充拨灯法。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云:古之善书者鲜有得笔法者,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灯法。到这里变成五个字了。而且这五个字和卢肇所传还不一样。到了五代南唐李煜,又加了两个字,他在《书述》中说:书有七字法,谓之“拨灯”。……所谓法者,擫、压、钩、揭、抵、导、送是也。这个拨灯法,连几个字都确定不下来,内容也是含含糊糊,和张旭系统相比,实在相差很远。但画十字在书法中还是有它的价值。这一点还是要肯定。为什么收锋用两个动作比较好呢?你看,当我写一笔的时候,往往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笔心这个时候是弯曲的,第二个尖锋是扁平的。

那怎么办?当你向右写一笔的时候,你第一次做向左的动作,把笔心扭直,然后向上再向下,转过来就可以把尖锋聚拢。两个动作,解决两个问题。这就是画十字的好处。本节要点:卢肇向林蕴传授韩愈的拨灯法。拨灯法=推拖撚拽,推测是划十字。拨灯法远不如张旭的“九用”。要点解读:思考题:卢肇说“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从这句话看,拨灯法应该是几个字?取一小碟油,加一根线,模仿古人拨灯,看看会有哪些动作?黄简书法讲座第47课笔记:什么是使转1.孙过庭系统书法在唐代非常重要,关系到一个人的仁途,不但科举中有《明书》一科,铨选“楷法遒美”也是标准之一。所以唐代书法教学也非常普遍,有官方的,有私人的。但究竟怎样教学,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记录。有一个人写下了他的教学法,这就是孙过庭。孙过庭对他的教学法很自信,他说:“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有爱好书法的人来我这里学习,孙过庭给他们讲授书法纲要,效果很好。他们马上就了然于胸,心手相应。那这个纲要是什么呢?孙过庭说他不保密: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袪未悟。原来就是四个字:执、使、转、用。“袪”即去除,知道这四个字就可以去除你不懂的疑问。2.四个字的解释这四个字孙过庭是有解释的。第一个字“执”,他这样解释: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执”就是执笔,“深浅长短”我在14课中已经解释过。这里就不重复了。第二个字是“使”: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掣”以前音chì,“牵掣”就是牵连、牵拉。“纵横”就是竖笔和横笔。“纵横牵掣”就是竖笔和横笔牵连。举例来说,如果两次重复,从横笔开始,就是“横竖横竖”,如果竖笔开始,就是“竖横竖横”。重复几次没有关系,都称之为“使”。至于“使”的意思,《说文解字》说:“使,令也。”段玉裁注:“令者,发号也。”《释诂》“使,从也”,其引申之义也。发命令是主动使人,接受命令为被动跟从出使。如《诗经·小雅·雨无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我说“不跟从”,就会得罪于天子。所以孙过庭说“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这意思很明白。就是一笔跟从一笔,后面跟着前面。

使转在草书中最为明显,拿王羲之《都下贴》为例,你看这个“三”字,就是“横竖横竖横”,从头到尾,我们称之为一个使。

如果是真书的“三”字,它也是一个“使”。两笔之间有筋脉相连,那是大圈中的虚笔。行草书经常把两笔之间的牵连写出来,那就是带笔或者牵丝。所以行草的表达包括实笔和虚笔。而真书通常只写实笔,隐藏虚笔。所以真书看起来点画好像是分散独立的。其实不是,真书只是把使转的关系隐藏了。再来看《都下贴》中这个草书“侯”字。这个草字是从篆字

“矦”演变而来的。一个字怎样变成草字,将来草书课程会解释。这“矦”字就是两个“使”,先写“竖横竖”,再写“横竖横竖横”,就可以了。

又如这个“吾”字,组织结构也非常简单。两个使就写出来了。学草书必须懂得使转。不懂使转去描字,是学不好的。

孙过庭第三个字是“转”,这比较容易理解:“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钩,就是半个圈,一个弧形。环就是整个圆,如手

环。“使”是讲直线,“转”是讲曲线。“盘纡”就是打圈,萦绕、连续的转。孙过庭说“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指的就是弧线和弧线的连续。这种转,还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情况。

你看孙过庭这个草书“家”字,就是不断地顺时针转。我把它拆开,你可以看到它的组成:有些是两圈,有些是一圈。最后还有半圈的,那就是钩。

前几堂讲到《古诗四贴》草书“老”字,这就是连续用逆时针转,最后钩是半个圈。

第四个字是“用”,孙过庭说: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点画向背,就是点画的姿态。我以前跟大家讲过这个例子。《阴符经》中“沉”字,三点水起笔两个点,它们的形状,是相反的。一个向下,一个向上,这就是笔势不同。孙过庭所谓“点画向背”,就是指点画的笔势。简言之:使是直线,转是弧线,都可以连续使用。使转概念来之于草书,后成为组字的规则。真行草三体,都用使转来组字。通常人写字,是照偏旁部首,一点一画加上去的,而书法真行草三体,是照使转来组字的。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是真书作品,我举个简单例子,“于”字,上面两横是一个使,下面一个弧形的钩是一个转。所以这个字就是一使一转,这就是书法家的思维。至于“于”字属于什么部首,那是文字学的思维。书法只看它是一使一转。历史上孙过庭第一次提示了真书和草书的联系和区别,他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书的形由使转组成,要写得好看,自然要讲究用笔,这就是点画。所以,草书的情性,恰恰是在点画功夫上表达出来的。而真书的形,大家都知道由点画组成,但如果没有使转就很死板,一有使转这个字就活了。草书本来是动的,有点画则动中有静。真书原本是静的,有使转则静中有动。和张旭的系统相比,孙过庭的教学系统相对比较简单,他只讲了执笔,没有讲用笔,这是一个缺陷。但孙过庭提出了使转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他把真草看成是互为表里的两种书体,草书要讲究点画用笔,真书要有使转联系。孙过庭从理论上阐明了这一道理,贡献巨大。3.使的注意点这样一来,我们写组合线条也就有了重点,关键是把使转这两种线条写好。那么,写“使”的线条,要注意什么呢?“使”,横竖牵连是复合线条,一望而知,它有很多角位,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右上角和左下角。右上角我讲过多次,今天提醒一下左下角写法问题。

3.1顿笔+踆锋

左下角可以用两种圈转向,这在43课中讲过。王羲之这个《兰亭序》“至”字左下角,就是这样写的。所谓两圈转向,其实就是顿笔和踆锋的结合。3.2逆时针两圈=顺时针一圈

第二,运用规则“逆时针两圈,等于顺时针一圈”。褚遂良《阴符经》“之”字很多。这一个“之”字左下角,就是用顺时针一圈写的。

但是要注意,顺时针一圈的左下角,会向左方突出,形状和逆时针两圈不同。转的时候,来回要用前后两个侧面。否则笔毛会绞起来。3.3顺时针分层两圈

顺时针分层两圈,也就是顺时针加多一圈。这也是《阴符经》中的“之”字,这个左下角是顺时针两圈,这两圈往往不是重迭的,而是分为上下两层,其实本质上就是扭动笔心,就是笔心换方向。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两次扭笔心的效果当然比较好。

这种方法,更早见于王羲之的作品中,你看《远宦贴》这个“多”字,中间的大节点就有上下两层,用了两个顺时针小圈。第一圈上面一笔“断”,收了笔,下面又另起一笔。

仔细看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引”字,这里有两个左下角,上面这一个是顺时针一圈,下面这一个是顺时针两圈,临贴的时候,要小心体会这种用笔的变化。

3.4左下角用折

以上讲的都用转,左下角用折也可以。一横起笔两面换,不就是一个左下角吗?不过这是一个点画的起笔,不是两个笔画的组合。而且这是一个钝角,如果是锐角就换不过来。除非你用尖锋写,那就没问题。用侧锋大幅度折是有困难的,通常要改用三面换。

竖横两笔在左下角结合,有时可以用牵丝连接,这是比较轻巧的方法。你来比较一下,左边“在”字是米芾写的,这个左下角是一个三面换。而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写法,用了牵丝来表示这个折,看起来轻灵飘逸。3.5衄锋揉搓

写左下角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揉搓。以前我讲到起笔的四面换,笔锋一左一右,重复再做,这种动作很小,本质上是调整笔心,这就是揉搓。各位还记得“九用”之六衄锋吗?我在20课中讲解过。《玉堂禁经》说,衄锋就是“住锋暗挼ruó是也”。“挼”就是揉搓。或者说,揉搓这个动作,是衄锋的一种表现。衄锋就是换笔心,你可以做一次,也可以做多次。

《兰亭序》这个“怀”字这一笔,王羲之怎样来组合这一竖和一趯的呢?就是用了揉搓。

又如王羲之《丧乱贴》,箭头所指这个左下角,也是用揉搓写成的。

顺便说说,揉搓是换笔心的常用动作,任何转弯处都可以用,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事字,这个右上角也是用揉搓的。

甚至收笔处都可以用揉搓。这个“暂”字,竖笔收尾以及最后横捺收笔,收了两次,都是揉搓的结果。4.转的注意点至于转有什么要注意的技巧呢?“转”主要就是内旋和外拓的替换。“盘纡”打圈的时候,要注意半圈规则。具体怎样过绞锋点,可以看44课。简言之:孙过庭指出真草都用点画和使转来表现。真书点画为表现形式,使转为情性的表达。使转越活跃,情性越波动。使转到一定程度就是行书了。草书使转为表现形式,点画为情性的表达。点画越精致,书风越平和。二级课程我要讲笔势,笔势是点画的姿态和组合。而使转是根本原则。本节要点:孙过庭系统:四字教学法。执、使、转、用四个字的解释。左下角的种种写法。要点解读:思考题:草圣张芝说“匆匆不及草书”,为什么匆忙之中反而不写草书?使转是否等于大圈?还是等于裹束(大圈加小圈)?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一级课程讲用笔,今天作一个回顾和总结。所谓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怎样用毛笔。要过“用笔”这一关,我想有三样东西你心中要有数:这就是认识笔墨、认识人手和认识线条。1.认识笔墨先讲讲认识笔墨。任何事情,凡是要用到工具的,当然首先就是研究工具怎样用。用笔技法,毛笔最重要,但用笔是由墨来表现的,所以称之为笔墨功夫。1.1结构:一技毛笔两个锋毛笔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如果要尖锐一点,就要把笔形做得瘦瘦的,自然就尖利了,而且选用有弹性的硬毫做,就容易回复挺拔。如果毛笔要写粗线条,笔形当然是肥厚为佳。

毫毛要选用软一点的,容易卧倒铺开。但是软毛铺开以后,要回复原状就不大容易了。假如这两种好处我都要,怎么办?那也很简单,把这两枝笔结合起来,瘦硬的为笔心,肥软的为被,竖立时用尖锋,侧过来用副毫,这就两种好处都有了。简言之,书法用笔,由笔心和被内外两层所组成;笔心要小而硬,这样保证有尖锋;被用软毫,厚实而整齐,侧锋用于粗线条。1.2制作:韦诞笔和散卓笔历史上制笔有两大系统,晋唐多用韦诞笔,韦诞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笔心小,接近于中轴,而外面加了三层,这就是护心、笔柱和被。笔心通常是兔毫,其他几层以青羊毛为主。所以韦诞笔又称为“三副二毫笔”。很显然,这种笔做工精细,设计合理,但笔形不大,从晋朝到初唐,只是写尺牍、寸楷。晚唐开始有散卓笔,到宋代就很流行。散卓笔把所有内核的层次合并为一个大笔心。制作工艺上可说是韦诞笔的简化,写大字也没有问题,洗笔干了以后它是散开的,你看不到一个固定的笔心。笔头是一个圆锥形,我们运笔就是挥运中轴。韦诞笔的笔心可以看作近似中轴。而散卓笔的中轴,要靠你自己心中想象了。所以说散卓笔的中轴是虚的。正因为毛笔这种结构,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讲用笔方法。简言之,当你买来一枝毛笔,你了解它的结构吗?它的出锋长度、硬度和厚薄是你需要的吗?毛笔有病,你知道病源在哪里吗?这种经验是要慢慢摸索和积累的。我们都有买错笔的惨痛教训,这是花钱又花精力的事情。但是,也是无奈的,要化时间去研究。1.3墨的成份和制法接下来,是讲墨,先介绍墨的成份和制作,这是第11课,墨有松烟、有油烟、烧制炭黑后加入胶,这两样是墨的主要成分。1.4控制墨汁的浓淡然后12课讲怎样调节墨汁的浓淡。我讲了两个方法:一是买来的墨汁太薄怎样办,那关键是把墨汁中的水分拿掉一部分,譬如在碗里晾几天,或者磨一下。如果墨汁太浓粘笔头,那可以加点新墨汁,而不要加水。二是下笔之前,先要在调墨纸上试过。在影片中我示范毛笔先湿水,然后点墨。然后再要试墨,这三个步骤不可少。有些人一点墨立即上纸写,你怎么知道你点的墨刚刚正好呢?我看有些同学的作业,一望而知没有调墨。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子太大。希望各位重新看看12课。1.3墨法最后13课,讲书法中的墨法。墨法不是准备墨汁,而是在纸上使用墨,要注意墨法是表现笔法的,为笔法服务的。这个关系不能颠倒。在书法中,笔法是第一位的,墨色恰好表现出你的用笔,这就是好墨法。反之,就是坏墨法。一般说来,书法用润墨、干墨。见到沙笔就要重新点墨。这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尖锋开叉。燥锋和枯笔都是尖锋开叉情况下的墨色。这是你要做收笔动作就很困难,往往只好重新点墨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对笔墨了解越深,使用起来越得心应手。经常使用、比较,慢慢就会培养出手感。一下纸就知道对不对。毛笔讲了三课,第8课至第10课。墨也讲了三课,第11课到第13课。各位可以复习一下。2.认识人手毛笔只是一个工具,是要人手来操作的,想要学好书法,了解人手的功能至为重要,而怎样操作,手怎样动,这也要心中很明确:这就是手指主执、手腕主运。2.1执笔:手指执笔是手指的工作,方法很多。我所推荐的是张旭所言、韩方明记录的方法。当时称之为“执管”法。它实际上分为两组,食指和拇指为内外一组。中指和无名指为第二组,小指贴在无名指后。所以是“五指共执法”。执管法依照韩方明所记: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双指苞管”就是双钩,笔管外面有两个手指包住笔管。下面这一句当时我没有解释,其要“实指虚掌,鉤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这句话14课中我说将来解释,现在略为讲解一下:“讦”这里等于“揭”,“鉤擫讦送”这些字在后来的拨灯法中都有出现。张旭笔法来之于舅父陆彥远,陆家后代陆希声传拨灯法。所以我猜想这句话和拨灯法有某种联

系。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实指虚掌,便于做拨灯那样的动作”。2.2运笔:三手腕刚才前面讲过,笔管竖直用尖锋,笔管倾斜用侧锋,这是从毛笔本身的设计思想发展出来的。那怎么可以使笔管一会儿倾斜,一会儿又垂直呢?很简单,只要手腕摇动就可以了。所以,摇腕是用笔基本动作。很明显的一点是:你用转手指是不可能让笔管起倒的。所以手指和手腕产生了分工:手指只要抓住笔管,手腕负责起倒。这不是很合理吗?手腕动作它就是左中右三个位置,中就是垂直,左右就是倾斜。同时,要强调指出:手腕的中是正锋,也就是我常说的五号位,正锋位置是八面锋的中心,任何时候只要回到五号位,就取得向八面出锋的好处。而笔管一倾斜,手腕或左或右,就只有一面锋了。这样一来,书法线条也就分出了尖锋线和侧锋线。尖锋线手腕在中,侧锋线手腕或在左、或在右,尖锋线是圆点所组成,比较细;侧锋线是烫斗形点所组成。根据侧的角度和粗细不同,从一分笔到三分笔。那么,后来的“九用”,九种用锋动作,就是根据这一基本认识发展出来的。如趯锋就是用尖锋,挫笔就是用侧锋。明白了这两条基本线,我们就可以讲“九用”了。简言之:用锋动作,是根据毛笔的设计,和人手的生理结构发展起来的技法。这就是用锋的科学根据,所以,违反这两点的方法都是错的。用锋动作,是在手腕左右摇动中实现的,而正锋是中心位置。你说书法技巧难不难?讲到底,只有一个动作,摇腕。但要摇得好,摇得恰到好处,也真不大容易。2.3用锋我讲用锋,就是张旭的“九用”。我在31课“九用”小结中,论述了“九用”的全面性,简单点说,如果你掌握了“九用”,就可以了。

《玉堂禁经》讲“九用”,有一个固定格式,先是提出名称,然后定义,然后举例。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不是随口说说的,而是再三推敲、精心组织的一个系统。在中国书法史上,讲笔法的不乏其人,但没有一个有这样精简而深入的。张旭教学系统有四个内容,这就是五执笔、九用、“永”字八法和五势。他不仅讲用笔,还配备了练习。这就是“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名气很大,但它是配合“九用”的,如果你不懂“九用”,这“永”字是写不好的。譬如中间的竖笔,那下脚就是顿笔。然后写下一笔趯,那就必须踆锋。而左右一撇一捺,收尾要用按锋和揭笔。这都是和“九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第二部分,我从手指执管开始,讲到三手腕用法,分出尖锋线和侧锋线。然后讲九用,最后写出完整的“永”字。实际上这就是摇腕的结果。3.认识线条运笔的结果是得到一根线条,线条用于文字就是点画,艺术线条变化很多,文字点画本来没有几种,但用艺术线条来表现文字点画,点画马上就丰富多彩了,或者说,书法中文字点画是靠艺术线条来表现的。3.1四根线条:四大点画书法使用多少种线条呢?看起来千变万化,多到无法计数。但将它们归类,其实只有两类:一是直线,就点画而言,就是横笔和竖笔。二是弧线,都是内旋的,分为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就点画的角度看,顺时针内旋其实就是撇,逆时针内旋就是捺。这就是书法的四根主要线条,也是汉字的四大点画。

在篆书中,本来撇是逆时针内旋,捺是顺时针内旋,到隶书才换过来,后来真行草书都相同。即撇是顺时针内旋,捺是逆时针内旋。很显然,这是为了使转方便。将来我们在专题课中再详细讨论。

这四根线条,可以组成这个图案,看起来好像驾驶盘。请你记住这个图,后面我们要讲点画的笔势,这张图就非常有用。3.2筋节线条不管肥瘦、长短、曲直,都有筋节。

筋就是笔锋的路线,节就是调锋的地方。譬如一个烈火势,笔锋走过的路线是这样的,这就是筋,其中有些地方要调锋,那就是一个节。要注意,有时候笔锋走过的路,包括虚笔。如“三”字,其中就包括两次飞。我们是按照笔势为一个单位来分段的。

有了筋,就知道笔锋应该走哪条路,但具体写的时候,你用尖锋写就是骨线,用侧锋写就是肉线。你看禇遂良和颜真卿各自写的“三”字,一个骨多点,一个肉多点。这是用锋不同引起的。简言之:笔锋的运动轨迹就是筋;笔锋的调节产生节;筋用尖锋表现就是骨,用侧锋表现就是肉。筋节骨肉我安排了四堂课,其中三堂课是专讲节点的。因为历史上讲到节点都是几句话带过,没有专门的论述。有些人用毛笔写字好像用钢笔,钢笔是无需调锋的,所以没有节点问题,长期用钢笔甚至没有调锋的概念,但毛笔不调锋就没法继续。所以我非常重视节点,特意安

排了三堂课来讲解。希望大家也重视。3.4复合点画上面讲的是单一点画,接下来讲复合点画。复合点画我从简单的讲起,那就是转折。然后讲复杂一点的拨灯,最后讲连续的使转。其中“转”是一个难点,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虞世南讲的内旋和外拓,我称之为半圈规则。不知道这个规则转圈时就必然会遇到绞锋,通常内旋是实写,外拓是虚写。但行草书中外拓也会写出来,所以怎样过绞锋点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具体怎么写,用什么方法,可以看44课。

你懂得转折,就能写十字势,十字势在书法中有广泛的用处,无论大圈小圈都会用到它。我从林蕴《拨灯序》一文,推论这就是拨灯法。具体请看46课。复合点画最高层次就是使转,“使转”将成为大圈的基础,是书法大圈常见的表现形式。在二级课程笔势,七级课程草书和八级课程行书中,你会看到使转惊人的效果。第三个认识,是认识线条,从单一点画开始,讲到复合点画,一共化了八堂课,两个月,还是相当紧张的。4.口诀最后,我把用笔的要点,编了一个口诀,希望帮助你记忆,一共只有四句话:一笔心,两笔锋,三个手腕左右中;筋节骨肉组点画,学会使转书法通。谢谢各位!本节要点:认识笔墨:制笔、制墨、调墨……认识人手:手执笔,手腕运。认识线条:筋节骨肉,拨灯使转。要点解读:思考题: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怎样用笔才可以瘦硬?这句话对不对呢?米芾说“作圆笔,头如蒸饼(馒头),大可鄙笑”,这用笔错在哪里?黄简书法讲座第49课笔记:选贴了解了用笔之后,就可以临贴了。现在你走进书店,字贴铺天盖地,买哪一本贴好呢?哪一本贴是你需要的呢?1.墨迹本先说说墨迹本。所谓墨迹,就是普通所说的“白纸黑字”,只要字迹是用墨来表现的,统称就是墨迹本。1.1真迹墨迹本中,最可贵的当然是真迹。真迹指书法家本人写的可靠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墨色浓淡,笔锋来回,种种用笔特征都一览无遗。米芾《海岳名言》这样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已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米芾的意见就是石刻虽然是你自己写的字,但是是由别人加工的,这就多了一个因素,那刻出来的字,就不算是你本来的字了。讲到原汁原味,那当然是看真迹最真实。1.2摹本(搨本,脱本)比真迹次一等的是摹本。所谓摹,就是影写,先把纸涂上一层薄薄的黄蜡,然后用熨斗烫过,再砑光。加工后的纸张就会变成半透明、非常光滑,叫硬黄纸。把真迹放在桌上,放上一张硬黄纸,就可以照着真迹影写。因为硬黄纸含有蜡,所以不会渗墨弄脏真迹。也有对着窗子影写的,取其光线好,看得清楚。这种方法叫“响搨”。宋代黄伯思说:“摹谓以薄纸覆古贴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贴上,就明牗影而摹之,又谓之响拓焉。”“明牗”就是明亮的窗。为什么叫“响搨”呢?《说文解字》说:响,声也。徐锴注:实而精者曰声,朴而浮者曰响,响之附声,如影之着形。所以,响就是附和主体,如口语常说的“响应”。“响搨”就是跟着原迹摹写一个影的意思。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描红那样一笔过照着原贴写,第二种是用细线钩出点画的轮廓,称为双钩法。然后在点画的轮廓中间填上墨色,称为“廊填”。

填色要照顾到原来笔迹的深浅浓淡,日本专家研究,唐代填色原来是一丝一丝加上去的。功夫非常细致。这种摹本就是“双钩廊填硬黄本”。摹写好以后,就多了一个副本,这就是摹本。因为摹本好像从真迹上脱下来似的,犹如秋蝉遗蜕,所以又称为“脱本”,唐代称为搨本。很多著名的传世墨迹本,其实是钩摹本。以王羲之来说,他的真迹一张也没有了。传世的都是钩摹本,最出名的就是《兰亭序》。唐代的钩摹本往往用硬黄,宫中所搨质量非常好,初看几乎接近于真迹,所以称之为“下真迹一等”。1.3临本三是临本,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看着字帖写。现在大多数人都用这一方法。黄伯思《东观余论》这样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他讲得很清楚,“临”是“观其形势”。得其大概,不会一模一样的。

举例来说,这是托名禇遂良的《兰亭序》临本,有人说是摹本,其实是临本,少数为勾描。拿其中一个“丝”字为例,你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不是摹的,因为相差实在太大,简直没有一笔是相同的。看一眼写一笔,当然难以和原作相似。2.拓本这也是很普遍使用的字帖,黑底白字,拓本是从碑贴上用墨拓下来的。2.1什么是碑碑就是一块加工过的方形石头,上面有孔。据古籍记载,早期用途大致有三种:一是放在宫中,那是观日影用的。二是放在祠庙中庭,用来系牲口。三是用于墓地,这是下棺的。在古代,棺木是怎样放入挖好的墓穴中呢?一个方法是,在墓地四周竖碑,中孔穿绳,另一头绑住棺木,慢慢引入墓地。早期的碑,不管哪一种用途,碑上面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大约为了方便记忆和标志,在碑上刻了字。正式的碑是有形制的。通常有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和跌座。碑首的中间有碑额,这是写标题的地方。旁边的花纹叫“晕”。汉代碑身中间还保持一个洞,以示古风。这个洞叫“穿”。跌座就是底座,跌是脚背的意思,有些跌座看起来好像一个大乌龟,称为龟跌。其实不是龟,而是龙的儿子,古人认为龙有九子,样子各异,其中一个儿子叫赑屃,喜欢负重,所以请它来做石碑的底座。碑文是刻在碑身正面的,正面叫碑阳,背后当然是碑阴了。如果文字多,两侧也会利用刻字,这是碑侧。现在你大概可以看懂一些碑版的说明了。如这个孔子家乡的东汉《孔谦墓碑》,“碑圆首”,碑首是圆形的,有穿,穿上有晕,中间有一个洞,洞的上面有花纹。无额字,没有碑额,也就是没有标题。正文八行,满行十字,隶书。是用隶书写的。再来看看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碑首左右各雕有四条螭龙,饰以天云龙纹,虽然留下了碑额位置,但没有题写,碑座刻有骏马、雄狮、云纹等。碑阳及阴俱无字,她不想别人评论自己,碑侧镌龙凤形,两侧有雕刻。这就是一块完整的碑的大致形状。碑首也有尖的,称为圭形。如西安碑林的仓颉庙碑,就是圭首。这是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首比较特别,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抄写的《孝经》,碑额是唐肃宗李亨所书,因为《孝经》文章很长,碑身四面都有刻字。下方有方形的碑座。碑上的字,先用朱砂为颜料写好,然后刻的,所以叫书丹,丹就是红颜色。现在还发现一些古人书丹后未刻的实例。如北京故宫所藏的这种墓志。书丹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碑,爬上蹲下,不是一时

三刻就可以完成的。拿曲阜《乙瑛碑》为例,上部的字普遍粗壮过下部,因为下面的字是蹲在那里写的,你临贴时要想到这一点,不要特意写细了。这是清代钱大昕起草,翁方纲书写的一个碑稿,这可是真迹,比碑上拓下来的好多了。学书法,如果有这种碑稿,那真是胜过碑贴拓本十倍了。碑是为了纪功、述事而立的,目的很明确。而贴只是为了学书法之用,以书法优劣为标准,入选的大多是古代书法家的一封信,或者一篇文章,把它刻在一尺左右的横石条上,这就是贴。贴不是直接书丹上石的,怎样把它移刻到石上呢?譬如王羲之《远宦贴》,这是一封信,先用一张纸把它双钩下来,方法跟摹本一样,钩好后,把这张纸翻转过来,再用朱墨(或者朱砂、银朱都可以),就着刚才纸张正面的点画轮廓再勾勒一次,这样纸的背面有红色的轮廓线了。把贴石的面,用墨涂黑,然后把钩好红色的这一面向下,贴在石面上,再用光滑的卵石去磨,红色就会粘在石面上,黑底红线,看起来很鲜明。把纸拿掉,只要照着红线刻,一个作品就移到石碑上了,这就是刻贴的大致过程。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用这种方法。但你也可以想到,正反勾勒两次,然后上石镌刻,能不能做到不走样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尽量差不多。刻好的碑贴,这块石板当然可以观赏。但它也等于是一块印刷版。在碑贴上刷点水,水中加入白芨就有点粘性,然后贴上一张纸,用木槌隔个毛毡敲打,那刻有点画的地方,就像一条小小的沟,因为是空的,纸张就会被打到凹下去。然后用细洁的布,包住一点棉花做成拓包,蘸墨在纸面上扑打,这样黑底白字就显示出来了。所以这种方法称之为“椎打”或者“椎拓”。等干了之后,就可以揭下来。这样就得到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其实就是一种印刷品。可以大量生产,对古代文化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里要讲一下“拓”的读音。本来用椎打的方法取得副本,称为打本。后来写作拓本,我推想是音近“脱本”的缘故。但宋以后“拓本”,也读为拓本。和“搨本”同音,结果就很混淆。要小心,严格地说,“搨本”是指摹本,而“拓本”是指椎打本。2.4拓本的缺点

拓本经常有很多问题,拿王羲之《远宦贴》为例,你看左边是摹本,右边是拓本,这拓本很有名,原在故宫给皇帝用的,我们来比较一下,摹本最后一行有五个字,但拓本上只有两个字,这是怎么回事?仔细一看,刻贴的时候为求整齐,从第四行开始,逐渐向前移动了,第三行本来是疏的,现在变成密了。第一行最后三个字本来是粗壮的,所以写到了纸的边,现在为整齐,把这三个字变细了。这样就和其他四行一样长短。但是这样做,有心要吗?

再来看看单字。王羲之写的这个“虑”字草书,线条极其优美,使人赞叹不已,但拓本上怎样呢?你看看,变成了这个样子。王羲之那个很难写,这一个有把握写出来了。

再如第三行的“多”字,摹本上最后的撇捺两笔没有打圈,但拓本上居然打了一个圈。拓本的问题很多,米芾《海岳名言》感叹说:石刻不可学……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米芾说当时他所看到的颜真卿的碑刻,只有庐山题名保持原貌,其他都走样了。简言之:真迹是最佳选择,精摹本其次。临本只可以参考,和原贴总有差异。使用拓本当字帖要小心了。3.用贴推荐推荐几本用贴。现在故宫珍藏的重要墨迹本,都用现代印刷技术精印出来了,绝对不走样,而且价钱便宜,可以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气。学书法,真书是基础,真书字帖,墨迹本我推荐禇遂良大字《阴符经》。这本贴是否出自禇遂良本人,学术界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宋代有人临禇遂良,但对于这本贴的书法水平,是没有争议的。张旭所传的王羲之笔法在这本贴中有充分的表现。比《阴符经》小一点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这本贴是一行真书,一行草书,墨迹本在日本,国内市面上有多种印刷本。中国西安碑林也有一种,那是刻碑后的拓本,黑底白字,可以参考。智永写过很多《千字文》,这两本不是同一次写的。学书法还是以墨迹本为好。比《阴符经》大一点的牓书,如写对联那样大的字,我推荐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张即之《杜甫诗》,这个作品真正的作者不知道,不大为人注意,只是传为南宋张即之所书。用笔比《阴符经》简单,但很符合规矩。因为字大,所以看得很清楚。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也是大字墨迹本,非常漂亮。文征明一生多次写过这首诗,而这一本最好。这本贴是行草,用笔不复杂,很讲究墨法,足以参考。王羲之《兰亭序》当然是最佳的字帖,这是一个摹本,北京故宫收藏。但原作字形较小,行书、用笔极为复杂,我建议你晚一点再学,八级课程中我还会详细解释。本节要点:真迹、摹本和临本碑和贴,以及拓本。推荐字帖。要点解读:思考题:拿传为《兰亭序》虞世南摹本,和故宫神龙本对照,能不能看出不同处?在日本看见这个,它是不是一个碑?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1.尖锋线的本质 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 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 作写一竖的规范。 你看这三条 线,都是尖锋线, 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掉, 就是实际书写的尖锋 线了。大家都看,鳞 勒线条两边不是平滑 的,而是轮形连续。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 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 线条的方法之一。轮边线 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 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举 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 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 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把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笔记第1-5课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1课笔记:笔势的基本概念1 1、什么是“势”? 世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 ---气---势---形;气的运动产生了势。势通过物体的体被人所感知。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笔锋的走势。 势的表面不同:静、险、动。 书法作品,有取静势、动势。但这些都是一个字完成以后所表达的势。跟张旭表达的并不一样。 2、张旭的五势。 韩方明记:张旭体系: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 《玉》有说细记录五势: 一曰:钩裹势。二曰:钩努势。 三曰:衮笔势。四曰:竖笔势。 五曰:奋笔势。 结论: 每个笔势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点画配搭。 每个笔势都是一次运笔写成的。 一个笔势就是笔锋一个固定的路线。 (写字时笔锋不是乱走的,它有规定的路线。受到点画的规范和制约,但我们可以以不同的主法组合点画。灵活地产生各种笔势。)

《玉堂禁经》除了“五势”之外,后面还有其他三十几种笔势。现在的部件,就是以前的笔势。汉字书写实际上就是运用这些笔势。我们应整理古人的笔势系统,而不用另搞一套。 古人的笔势与现在的部首很相似。部首只是合体字分类用。如水部、木部、土部,按照它们的意义分别部居。至于部首以外的点画,部首是不管的。 例:旁 按部首分上下两部份发。 按笔势可用五个笔势裹 束在一起就是“旁”字。 所以书法写字,其实只组合其些笔势。 例一级课中 例:寥 是把年头势、石笋势、交争势、顾盼势四个笔势裹束成字。所以说,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

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由点画组成笔势。然后裹束笔势成为一个字,我称之两步成字。点画写得好不好取决于用笔技巧,关键是小圈换笔心。笔势是否顺畅就要组织点画。大圈的关键是运用使转。裹束笔势要照顾整体的结构。 结论: 书法两步成字,是对应书法三要素的。点画级成笔势,是裹束成字的准备。看懂一个字由哪些笔势 组成,这就是识势。 3、印刷体和手写体 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文字的应用有两个目标:一个要求辨认清楚,一个要求书写便利。正国为有这两个目标,文字就分为两种体式。《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一般人往往对要求辨认清楚的文字,称之为正体,而对于书写便利的称之为草体。到后世印刷术盛行之后,就称前一种为印刷体,后一种为书写体。就文了的性质和应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体的。 文定辨认清楚--正体--印刷体(宋);书写便利--草体--书写体(或手写体)不是书法的草书) 手写体的特点:便利流畅。 使转:使:就是直线的连续书写。转:就是弧线条的连续书写。 中文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写印刷体有一个笔顺的问题。 (现在书写的笔顺,与书法意义上的笔顺是不一致的。) 古人很早就区分的印刷体和书写体。但民间手写体基本上就是自由发挥,只有书法之体才有规则。书法就是把普通人的手写体,升华到艺术的层次。只要会善用笔势,就能把复杂的字形变得简单。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教学内容

黄简书法讲座第45课笔记:大圈的折 1.两种线条 前两堂课,讲的是转圈,包括大圈和小圈。转圈写出来的是弧线,今天讲讲折线的情况。 书法中的弧线,形状很多,可以是四分之一圈,可以是半圈, 可以超 过半圈, 也可以 是逆时针的弧线。有时候还可以见到方向不同的弧线连接。一根线条之所以成为弧线,就是因为有暗节点,如果这些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那这些弧线就会变成折线。 简言之:弧线和折线的分别,在于节点的运用。行笔时暗节点造成弧线。行笔时明节点造成折线。 2.转换节点 刚才的结论,可以提供一个思路。如果你想写折线,只要把相应的弧线暗节点变成明节点就可 以了。 拿右上角为例,这是横和竖的结合。 当你写六号位一横的时候,笔锋是横放的, 当你写八号位一竖的时候,笔锋变成竖放

的了。所以写这条折线的关键,就是怎样把笔锋横向的运动,改成竖向的运动。这个明节点,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笔锋转向的任务。这时你可以想想, 右上角用弧线是怎样写的。 弧线转角可以追溯到篆书, 但在真行草各体中还保存着。 如褚遂良《阴符经》中的“用” 字,这个右上角就是弧线。 笔锋走的路线是6—9—8,用了暗节点。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弧线的转角,6—9—8是最普遍 的右上角。 弧线是缓慢地转动,转动的角度很小,6—9—8的手腕 动作是右中左,两个暗 节点。现在要把这条弧 线变成折线,就很容易 了。手腕动作是一样的,都是右中左,行笔时分两次转向,每次四十五度,笔锋方向就从横向转为竖向了。 要注意这是一条线,不是三条线的合成。它是这弧线的暗节点变成明节点的结果。 褚遂良《阴符经》中有个“国”字,右上角6—9—8用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46-51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6-51课) 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现在基本上讲完了。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如《翰林密论》说:“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走歴】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这里提出了十二种笔法,但没有具体说明。有些跟“九用”相同,有些就猜不出来,如“涡笔”。至于什么叫“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老实说我不大懂。你懂不懂?你搞懂了你教我。张旭是真懂书法的人,有理论有实践。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有口皆碑。更况他还有一个完整的技法系统,一个教学体系。王羲之虽然水平极高,但他没有教授过外姓弟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张旭相比。张旭的缺点就是技术保密,这在哪个行业都有。所以他的体系没有普遍传开来,只限于几个弟子。据崔邈说,外人只知道五执笔和“永”字八法,至于关键的“九用”,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人家来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只说:“多练练永字,永字写好就可以了”。其实他心中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不懂“九用”,这个“永”字永远也写不好的。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人家回去把“永”字写来写去,就是不见效,当然就怀疑起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批评“永”字八法,有人说他不完善,有人说要改造,要补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得“九用”的。1.林蕴的故事唐代有一篇《拨灯序》,作者是林蕴。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那些没有得到张旭真传的人,他们怎样学习书法呢?他们自己摸索一条路,找到一个拨灯法。拨灯法是不同于张旭的一个流派。林蕴是唐朝元和间人,他说曾拜一个叫安期的人为老师,因为安期的学问来之于卢肇,这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当时颇有文名。而卢肇说他书法曾经得到过“韩吏部”的指点,“韩史部”通常所指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因为韩愈做过吏部侍郎。 我来排一张时间表,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张旭卒于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张旭死后九年,即768年韩愈出生,所以韩愈没有机会向张旭学书法。韩愈卒于824年,这一年卢肇才七岁,所以说他向韩愈学书法也有点疑问。可能只是听闻,或者有另一个“韩吏部”。林蕴拜安期为师,是公元874年的事情,所以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韩愈、卢肇、安期和林蕴,都和张旭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和张旭的弟子也没有关系。林蕴说:“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永字八法捺为磔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 1. 磔的意义 “永”字八法最后一笔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 有关一般的捺笔写法,我已经在28课和29课中讲过了,今天我来讲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点。 什么是“磔”呢“磔”的本义是一种酷刑,颜师古说“谓张其尸”,怎么个“张”法,至今还不大清楚,学术界有各种讲法,但 结果就产生了引申义,“磔”就是张开、裂开、放开。 “磔”也用于祭祀杀牲,《周礼》郑玄注:“披磔牲以祭”,俸 禄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来祭祀。 《说文解字·磔》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 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就是把祭祀用的牺牲如鸡鸭等,去其内脏,张开风干,干枯以后不会收合起来。好象我们现在常见的腊鸭那样,这就是磔。 再举个例子,看过斗鸡吗两鸡相斗, 颈上的毛都张开,称为“磔毛”。唐代 韩愈和孟郊有《斗鸡联句》,就写到“磔 毛”。 第三个例子,东晋有个大臣恒温,他是王羲之的密友,两人书信来往很多,《淳化阁贴》中收入恒温《大事贴》,可以看到恒温的书法也很好。恒温是什么模样呢《晋书·恒温列传》引刘惔的话说:

恒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刘惔从小就是恒温的朋友,他 说恒温一脸胡子,好象刺猬那样张开,这就是磔须。想象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简言之 明白了“磔”的字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永”字八法:掠是拉过来,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关系 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 曰磔,横曰波耳。”张绅认为,直一点的捺叫“磔”,横放的就是“波”。 清代书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说:“微斜曰捺,人、大、 欠等字是也。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这里王澍所说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张绅和王澍的说法,左面这一个是磔,因为它是斜放的;右面这一个是波,大致是平 放的。但 “平捺为波,斜捺为磔”,把 波和磔分开讲了,这只是明清人的讲法,唐宋人认识不一样。 我在28课中讲到,大约晚唐至北宋时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这篇文章说一捺的写法是:“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 1.捺的中线 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 第一,讲讲捺的中线。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去:(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 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 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 这个“木”字,跟篆字

想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候刻石》。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 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 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后”字,捺 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 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 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往往是笔直地 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

《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这是“级”字,可 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 弯曲了一下。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 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 这个“以”字的一捺,用 了弧线。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 用手腕。 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撇捺带有弧 形。当然就 比较好看了。 从公元16年《莱子候刻石》,直线较多,到公元66年《开通褒斜刻石》,弧线产生,可以看到当时书写的习惯。要注意,这些都是写字,用腕不用腕只是个人习惯。

2黄简老师笔法研究——19860205张旭的笔法

黃簡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寫於香港。 原載香港《書譜》一九八六年第二期,pp.72-75。一至張旭筆法始弘 筆法是書法的基本技法。筆法的由來,或曰始自蔡邕,或曰起自崔瑗,或曰始於張芝,總之,大約是東漢後期中國書法出現第一個高潮(漢隸碑群)時產生的,而筆法的誕生也證明了中國書法已達到成熟。在此以前的作品,並不是說沒有筆法,只是筆法從實踐上升為理論,成為一種系統的、代代相傳的用筆技巧,應當說是始自這一時代。這一點,不僅有流傳至今的蔡邕《筆論》、《九勢》,趙壹《非草書》等典籍為證,並且有這一時代的書法作品實物印證,大致是可信的。

張旭肚痛帖 筆法是書法藝術的祕訣和鑰匙,自然引起學書者的極大注意。不過在典籍中看,筆法一般是秘而不宣的。相傳宋翼為鍾繇弟子,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鍾繇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公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學,名遂大振。此事只是傳說,然求學之難,可見一斑。唐陸彥遠得筆法於其父陸柬之,雖用功,筆跡終不及古賢,乃求教於當時大書家褚遂良,褚答︰「用筆當須如印印泥。」陸百思不悟。後在江島以錐劃沙,才知褚意。清包世臣於乾隆乙亥夏,在揚州遇黃小仲,請教筆法,辯證三月。小仲告之曰︰「唐以前書,皆始艮終乾;南宋以後書,皆始巽終坤。」包聞之茫然,服念彌旬,差有所得,照其習之二年。嘉慶丁酉,包將小仲之筆

法收入所著《藝舟雙楫》一書中。道光辛巳,過常州唔小仲,出稿相質。小仲說︰「用筆者天,書中盡之;始艮終乾,正所謂流美者地,書中闡發善矣,然非吾意。」包氏再請他詳細講一講,卒不肯言。近蘇州友人造訪,言及「江南第一書家」蕭退庵先生授課鄧散木,亦不肯盡言筆法。此蕭氏晚年對友人自道之,二家為姻親,諒不為虛。這種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不僅是書法界,其他如醫學界、武術界、飲食業、勞工界可說比比皆是,不足為奇。 但筆法畢竟還是流傳了下來,未致中絕。這種流傳,基本上是父傳子、師傳徒(限於一、二個最得意的門生)的單線傳授。唐大中年間,張彥遠編成《法書要錄》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書學論文集,其影響至為深遠。在這書中,張記載了歷代筆法的傳授︰ 「蔡邕授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雲,蕭子雲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姪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傳終於此矣。」 這段記載,是唐朝人所記,故說「文傳終於此矣」,張彥遠只能記到此時此地。但張彥遠的記載,有兩點不妥︰第一說蔡邕的筆法得之於神人,這比宋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所記蔡邕在嵩山石

黄简书法作品黄简讲书法太扯蛋了

黄简书法作品黄简讲书法太扯蛋了 黄简先生,一九四七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华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是我国当代知名舒服啊家。下面是为你的黄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黄简,一九四七年生于南京,现为中华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九七五年进入上海书画出版社,先后担任工作有: 上海《书法》杂志创办工作,其后任该刊文字。书法部举行第一届全国书学理论研讨会,大会论文集。 一九七七年提出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 __古代书法理论著作进行大规模和校点,任《历代书法论文选》,为书法理论研究的基本用书。 同时编有《书法理论丛书》,出版杜子熊《中国书画装裱》、马国权《书谱译注》,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等理论书籍。 一九八零年受香港书谱出版社委托,在上海组织书法篆刻专家数十人,撰写我国第一部《中国书法大辞典》,以执行副主编身分主

持日常工作,一九八五年在香港和广东同时出版。一九八六年此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重新修订为《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任编委。并为此两本辞典撰写「书体」全部条目、附表和绘制部份「术语」技法插图。 一九八三年一月任香港《书谱》杂志的执行,一九八九年任主编。 一九九六年创办「中华艺术家」网站,主编《中华艺术家人名大辞典》和《中华艺术史长编》。 以「传统书法的体系」为主要课题,以二王为宗,解释和发展沈尹默先生《书法论》提出的书法三要素理论。从七十年代起,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著述,主要有《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分期和体系》、《笔法系统试论》、《笔势定义和要点》、《笔意是书法的要素》、《什么是蜾扁篆》、《张旭的笔法》、《书法技法术语系统表》、《传授笔法人名考》、和郑明先生合编《中国书法史事年表》等等,部分已被翻译成日文、韩文。 黄简先生书法教育

黄简书法的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种撇

黄简书法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 种撇 1.两种撇 “永”字八法有两个撇:第七笔是 短撇,第六笔是长撇,短撇称之为“啄”, 长撇称之为“掠”。这是“永”字八法 的特定术语。这堂课就来研究一下这两 个撇的写法。 2.啄的写法 2.1啄的来源 “永”字八法是讲真书的点画,篆书没有啄这样的笔画,篆书用弧线,起笔弯曲的那一小段,后来往往变成一个短撇,如“手”字, 这是一个象形 字,篆书就是 一个手臂上五 个手指。到隶书和真书,中指头上那一段,变成了一个短撇,拿“永”来 说,真书中这一 个啄,也就是篆 书弧线上的那

一小段。 还有一种情 况,篆书中一些 零碎的小笔画, 在隶变过程中也形成了短撇,短撇不是主要笔画。 2.2啄的写法 怎样写啄?从它的命名就可以知道大概。 《说文解字·口部》:“啄,鸟食也”。就是“啄” 的本义,形容鸟类进食之状。如小鸡啄米,或 者啄木鸟啄食,都用“啄”。“啄”的动作,就 是快速、短促。直来直去不打弯。 所以宋人《“永”字八法详说》这样讲:“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这就是“啄”名字的来源。写这一笔就要快速。注意这“立笔下罨”错了一字,在唐人《玉堂禁经》中,写的是“啄须卧笔疾罨”。这里是“卧笔”,不是“立笔”。“卧”是睡倒,“立”是站立,这个字可不能错,读古籍要小心查出处。 “卧笔疾罨”,这个“罨”字是什么意思 呢?它上面看起来像“四”字,其实是“网” 字,下面的“奄”表示读音,合起来“罨” 就是捕鱼捉鸟用的工具。长柄小口的网。“罨” 也可以当动词用。徐锴说:“网从上掩之也”。我们现在还用

“掩盖”这个词。 《康熙字典》说“乘其不备而覆之曰掩”。 回头来看《玉堂禁经》说“啄须卧笔疾罨”,意思就明白了。你就把毛笔当做一个网,来体会这个动作。“卧笔”当然是笔管倾侧,“疾罨”就是做掩盖的动作,如果你会打乒乓,这和抽球的的动作差不多。写啄就是这样一个动作。这里的要点,一是笔管卧倒,二是快速。唐朝柳宗元《“永”字八法颂》形容说,“啄仓皇而 疾罨”。“仓皇”就是形容快速的 样子。静心一想,因为笔管卧倒, 这个啄,必定是用侧锋拖出来的。 这里没有说怎样起笔,我以前讲过的那些,如两面换、三面换、蚕头起笔等等,都可以用。但 起笔以后,就要卧管疾行。 2.3啄之举例 我们来看一看王羲之怎样写一啄。 《兰亭序》“有”字,两面起笔,9—7。 “作”字,三面换起笔,6 —9—7。

黄简书法讲座第27课笔记:撇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27 课笔记:撇的写法 1.撇的中线 横竖怎样写,我已经讲过了。今天开始讲撇捺。第一,撇的中 线。 1.1 什么是撇横竖是平和直两个方向的线条,撇捺是斜线。一撇 是从 3 号位写到7 号位。凡是这一方向的行笔,结果都是撇,这个方向特别容易引起偏锋。为什么呢? 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手执笔。手腕不够左,走7 号位就会偏锋。7 号位中锋行笔,手腕要特别偏左才可以。这大幅度的反手,姿势不大舒服。因为不舒服,所以就会本能地缩短反手的距离,先写一段右,慢慢回到左。这样一来,撇就包括两个动作,先右后左,成为一根曲线。于是,撇就有两种了。 两种撇,都是从3 号位开始写向7 号位。一种是直的,行笔的时候手腕向左,一左到底。只有一个动作,书法中称之为啄。另一种是曲的,行笔中要扭动手腕一次,先右后左,两个动作,这一种撇书法中称之为掠。 1.2 掠大多数的人,心中的一撇,都是掠,就是曲线。因为掠有两个动作,所以通常都比较长,有些人称它为长撇。不过,

长撇不是书法的专用名称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天” 字,你看这一掠,犹如弯月,弧度很漂亮。 要注意,我现在讲撇的中线,只是行笔部分。它还有一个起笔,一个收笔,这等下再讲。 这是《兰亭序》“大”字,掠笔和刚才一 样。是换手腕写出来的弧线。此外,另有一个 明显的起笔,一个锋利的收笔。 1.3 啄啄的用处也很多,有些人把它叫做短 撇、平撇。我建议 有时候,一啄很细很瘦,但粗细并 不影响它的归类。这是《阴符经》的“之” 大家用书法术语,啄。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永” 右上角那一笔就是啄。 王羲之《丧乱贴》“之”的啄, 跟刚才那个“永”字的啄,是同一 个类型。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1.竖为努 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 《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 2.关键字:直 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中间一竖都很直。那这两位大书法家都是“无力”了? 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槊”,《说文解字》说“矛也”。长柄的矛

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 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 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 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 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是这样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 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 鼻子。这就是写一竖的姿势。 《玉堂禁经》原文的几句话,意思是连续的:“侧不得平其笔”,这是讲手腕在右;“勒不得卧其笔”,这是手腕在中,“弩不得直(其笔)。”手腕在左。这样手腕三个位置左、中、右都有了。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1.竖为努 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 《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 2.关键字:直 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唐太宗说:“直则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 中间一竖都很直。 那这两位大书法 家都是“无力” 了?

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槊”,《说文解字》说“矛也”。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 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 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 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 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 是这样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 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 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 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

黄简书法讲座第01课笔记:三种体的意义

黄简书法讲座第01课笔记:三种体的意义 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你想,你连书法的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1.1、1.2、1.3等等。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上提问。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 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

授。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 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1.什么是字体。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如篆字,隶字,草字。在中国汉字的演变史上,字体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以前用篆字,在文字学上篆字属于古文字,汉转用隶字,隶字称为今文字。汉以后用正楷字一直到今天。(正楷字称为今隶,因为正楷和隶字在结构上基本一致,所以那时唐朝正楷字也叫隶字)。篆字和隶字属于官方正体字。与之对应的是手写体中有严密的系统,有结构特点的就是草字,随手乱写不叫草字。 1.3什么是书体。指文字书写中产生不同的体势,姿态。它考察的是书写特点。观察不同的书体,主要就是点划形状不一样。 有文字就有书写。书写时间长了,因为用途不同,工具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笔记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1课笔记:笔势的基本概念1 1、什么是“势” 世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 ---气---势---形;气的运动产生了势。势通过物体的体被人所感知。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笔锋的走势。 势的表面不同:静、险、动。 书法作品,有取静势、动势。但这些都是一个字完成以后所表达的势。跟张旭表达的并不一样。 2、张旭的五势。 韩方明记:张旭体系: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 《玉》有说细记录五势: 一曰:钩裹势。二曰:钩努势。 三曰:衮笔势。四曰:竖笔势。 五曰:奋笔势。 结论: 每个笔势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点画配搭。 每个笔势都是一次运笔写成的。 一个笔势就是笔锋一个固定的路线。 (写字时笔锋不是乱走的,它有规定的路线。受到点画的规范和制约,但我们可以以不同的主法组合点画。灵活地产生各种笔势。)

《玉堂禁经》除了“五势”之外,后面还有其他三十几种笔势。现在的部件,就是以前的笔势。汉字书写实际上就是运用这些笔势。我们应整理古人的笔势系统,而不用另搞一套。 古人的笔势与现在的部首很相似。部首只是合体字分类用。如水部、木部、土部,按照它们的意义分别部居。至于部首以外的点画,部首是不管的。 例:旁 按部首分上下两部份发。 按笔势可用五个笔势裹 束在一起就是“旁”字。 所以书法写字,其实只组合其些笔势。 例一级课中 例:寥 是把年头势、石笋势、交争势、顾盼势四个笔势裹束成字。所以说,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 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由点画组成笔势。然后裹束笔势成为一个字,我称之两步成字。点画写得好不好取决于用笔技巧,关键是小圈换笔心。笔势是否顺畅就要组织点画。大圈的关键是运用使转。裹束笔势要照顾整体的结构。 结论: 书法两步成字,是对应书法三要素的。点画级成笔势,是裹束成字的准备。看懂一个字由哪些笔势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1.尖锋线的本质 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作写一竖的规范。 你看这三条 线,都是尖锋线, 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 掉,就是实际书写的 尖锋线了。大家都看, 鳞勒线条两边不是平 滑的,而是轮形连续。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 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 线条的方法之一。轮边线 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 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举 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 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 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把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解析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解析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41-4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 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 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 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顺便说说,看节点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 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 “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就是形容圆转。 古人盘发,就要用到簪和钗,簪是一股,就是一个脚;钗是两股,两个脚。头发要盘起来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一级课程讲用笔,今天作一个回顾和总结。所谓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怎样用毛笔。要过“用笔”这一关,我想有三样东西你心中要有数:这就是认识笔墨、认识人手和认识线条。 1.认识笔墨 先讲讲认识笔墨。任何事情,凡是要用到工具的,当然首先就是研究工具怎样用。用笔技法,毛笔最重要,但用笔是由墨来表现的,所以称之为笔墨功夫。 1.1结构:一技毛笔两个锋 毛笔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如果要尖锐一点,就要把笔形做得瘦瘦的,自然就尖利了,而且选用有弹性的硬毫做,就容易回复挺拔。如果毛笔要写粗线条,笔形当然是肥厚为佳。毫毛要选用软一点的,容易卧倒铺开。但是软毛铺开以后,要回复原状就不大容易了。假如这两种好处我都要,怎么办?那也很简单,把这两枝笔结合起来,瘦硬的为笔心,肥软的为被,竖立时用尖锋,侧过来用副毫,这就两种好处都有了。 简言之,书法用笔,由笔心和被内外两层所组成;笔心要小而硬,这样保证有尖锋;被用软毫,厚实而整齐,侧锋用于粗线条。

1.2制作:韦诞笔和散卓笔 历史上制笔有两大系统,晋唐多用韦诞笔,韦诞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笔心小,接近于中轴,而外面加了三层,这就是护心、笔柱和被。笔心通常是兔毫,其他几层以青羊毛为主。所以韦诞笔又称为“三副二毫笔”。很显然,这种笔做工精细,设计合理,但笔形不大,从晋朝到初唐,只是写尺牍、寸楷。 晚唐开始有散卓笔,到宋代就很流行。散卓笔把所有内核的层次合并为一个大笔心。制作工艺上可说是韦诞笔的简化,写大字也没有问题,洗笔干了以后它是散开的,你看不到一个固定的笔心。笔头是一个圆锥形,我们运笔就是挥运中轴。韦诞笔的笔心可以看作近似中轴。而散卓笔的中轴,要靠你自己心中想象了。所以说散卓笔的中轴是虚的。正因为毛笔这种结构,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讲用笔方法。 简言之,当你买来一枝毛笔,你了解它的结构吗?它的出锋长度、硬度和厚薄是你需要的吗?毛笔有病,你知道病源在哪里吗?这种经验是要慢慢摸索和积累的。我们都有买错笔的惨痛教训,这是花钱又花精力的事情。但是,也是无奈的,要化时间去研究。 1.3墨的成份和制法 接下来,是讲墨,先介绍墨的成份和制作,这是第11课,墨有松烟、有油烟、烧制炭黑后加入胶,这两样是墨的

黄简书法讲座第44课笔记:大圈的转1

黄简书法讲座第44课笔记:大圈的转 1.内旋和外拓 上一堂课讲了半圈规则,书法中的转圈,以半圈为一单位,超过半圈就会引起绞锋。这是很基本,却又被人长期忽略的概念。王羲之第八代传人,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对此有深入的论述。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讲到行书时这样说:“行书之体,略同于真。……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请各位注意,这里出现了“内旋外拓”这四个字,我用红颜色标示,具体意思我等一下解释。 在讲到草书时,虞世南这样说:“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促,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这里又出现了“外拓”和“内转”。而且还有一句话“左为外,右为内”。这六个字就是一把钥匙。没有这六个字,我们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了。 在顺时针转动的时候,右半圈 是向自己这边拉过来,这就是内旋, 然后左半圈是向外推出去,所以叫 外拓。虞世南说“左为外,右为内”, 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法中,顺时针转较多,这

可能与大多数人用右手有关。你看智永 这个草书“象”字,就是不断地写顺时 针内旋圈。 如果你是逆 时针转动,那就正好反过来了,左半 圈是向自己这边拉过来,成为内旋, 然后右半圈是向 外推出去,这就成为外拓。举例来说,王 羲之《得示贴》,这个“也”字,最后一笔 就是逆时针内旋圈。又如“永”字八法第三笔“努”,也是逆时针内旋。 内旋是由外向内,外拓是由 内向外,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它们的交会点,就是我上一堂课 讲的绞锋点。毛笔毫毛只所以会 绞锋,就是因为行笔方向改变,由于摩擦力的关系,内圈毫毛和外圈毫毛就会交换位置,这样一来就绞起来了。但再过半圈,毫毛又交换一次位置,绞起来的毫毛就回到原来的状态,绞锋也就自动消失。我把这一点称为纾结点,就是虞世南讲的“而环转纾结也”。 上一堂课我给大家看过这个“帝”字,它下面连续有几个圈,因为不懂怎样避免绞锋,所以笔锋一过绞锋点外拓,

黄简书法讲座第51课笔记:用笔测试

黄简书法讲座第51课笔记:用笔测试 1.测试内容 一级课程,用笔学会了,字帖会看了,临贴也有一段时间了,那怎样测试你是否过关了呢?学习书法,照我的经验,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理论,二是手势。 1.1理论 我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就是两篇文章: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基本概念都在这两篇文章中。这两篇到现在都没有完全讲,只讲了和用笔有关的部分。韩方明《授笔要说》的重点,一个是崔邈所述张旭的书法教学体系,另一个是张旭所授的五执笔。张怀瓘《玉堂禁经》重要理论有:一是书法三要素,二是九用,三是永字八法,这些都是张旭授课的内容。 那么有哪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呢? 《玉堂禁经》提出书法三要素:用笔、识势和裹束。 《授笔要说》有五执笔,其中最重要的是执管。执管有什么具体要求,要搞清楚。讲执笔还补充了“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 讲到用锋当然是九用,尖锋直下为驭锋,侧锋下纸要蹲锋。行笔有趯锋和挫笔,转弯有衄锋和踆锋。收圆尾用顿笔,收尖尾用揭笔,可以辅以按锋。

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玉堂禁经》对每一个点画都有具体的规定写法。其中还有一些术语,如战行、疾罨。不懂他的意思就写不出来。 最后我补充了当时其他著作中的一些术语:如骨肉筋节的意思,还有通常所说的大圈和小圈指什么。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法。 虞世南提出的内旋和外拓,这是写圈的重要概念。明白他的意思,就知道绞锋点和舒结点在哪里。 林蕴记录了拨灯法,孙过庭提出使转。这些也是重要的 技法。 1.2手势 二是手势要熟练,尤其是摇腕这个根本动作,如果左右不对,角度不对,效果就出不来。举例来说,你看这两个“一”字的起笔。 颜真卿起 笔比较斜, 9—6,上

黄简书法入门视频课程(全集)目录介绍

黄简书法入门视频课程(全集)目录介绍 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 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2什么是书法 这是书法的基本概念,很重要。 3学书法应该从哪里入手 看看古人是怎样做的。 4聚焦王羲之(上) 王羲之是一代宗师,智永、虞世南、张旭,颜真卿等等,都是王羲之的徒子徒孙。你学书法-,不要忘记王羲之。 5聚焦王羲之(下) 追踪王羲之,寻找王羲之笔法。 6书法三要素 详细解释王羲之系统书法三要素。什么是大圈、小圈,看过就知道。

7书法应分多少级? 黄简老师的系统,分为十级。为什么要分十级,这堂课做出了说明。看过就知道整个课程,今后怎样进行。 8认识毛笔(1) 市面上毛笔林林总总,买什么毛笔好,对于新手是个问题。黄老师介绍了历史上毛笔两大系统,韦诞笔和散卓笔。 9认识毛笔(2) 这一讲介绍毛笔的制作工艺,这样,你就知道要注意什么。古代书法家自己动手做笔,目的-就是为有一枝称心如意的笔,现在到市场上去买,懂笔的人就能买到好笔 10怎样洗毛笔(3) 毛笔用过一定要洗,否则墨汁中的胶质会伤害笔毛。这一讲演示怎样正确的洗毛笔方法。 11认识墨汁(1) 写书法离不开墨汁,这墨汁究竟是什么东西?成分有哪几种?墨汁是碳黑、动物胶和水组成-的,这堂课介绍几种碳黑,如松烟、油烟;也介绍了几种动物胶,如鹿角胶、牛皮胶等等。-你知道了墨汁的构成,今后用起来就有把握了。 12认识墨汁(2)

买来的墨汁浓淡未必合用,怎样调节墨汁中的水份。怎样买墨条,各种砚台有什么特点和用处。磨墨要注意什么,以及怎样看墨光。 13墨法 自古书法家都讲究墨法,国画的墨法是可以用水调的,书法的墨法却是靠用笔写出来的。这一课介绍书法的墨法变化,示范怎样点墨,以及怎样利用墨色。 14执笔 这一课介绍执笔的方法,先解释有关的术语,譬如什么是单钩,什么是双钩,以及正锋、虚掌、执笔深浅长短等等。然后依照韩方明所记录的王羲之系统五种执笔法,逐一解释。 15用腕 执笔用手指,运笔靠手腕。手腕放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动作,就可以轻轻松松写出字来,这堂课做了详细解释,并且有示范。而且,找了很多老一辈人用毛笔写字的姿势给大家看,不要错过。 16毛笔尖锋的用法 一枝毛笔有两个锋:尖锋和侧锋。这堂课介绍尖锋的用法,尖锋是笔心的尖端,所以使用尖锋等于使用笔心。笔心在运笔中有直有弯,尖锋也有各种变化。最后有示范,写一根最简单的尖锋线。 17尖锋线的本质 书法线条,不但要讲究线形,还要懂得线质。尖锋线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