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章解读

《桃花源记》文章解读
《桃花源记》文章解读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

一、了解陶渊明和他的一些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东晋(316-420),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相应地,北方基本处于分裂状态,先后出现了16个“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的国,故将该时期泛称为“十六国”,而与东晋合称即所谓“东晋十六国”。这种分裂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南北朝,直到隋国灭陈国而完成统一】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记并诗》的记,《桃花源记并诗》表现的事没有君主制度、人人酷爱自由、热爱劳动、富于人性、忠于传统的人间社会理想。其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在八年级下册中会学到一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篇文字简练传神的文章,刻画出人间化的可敬可亲的隐士形象,为历代知识分子传诵。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之前,我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找到这篇文章读读。

在这册书中,我们还要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可以体会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在这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人生的迫求,实际上和《桃花源记》里面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是有共通之处的。

二、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

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

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

黄发垂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

便要还家(yāo)

多音字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例句: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例句: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里,如“不足为奇”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义:不充足,不满。

3.成语:

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无人问津:比喻事物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问津:询问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4.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三、文体、篇章结构及主题

1.文体知识:

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篇章结构:

全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可以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

3.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幽美的世外桃源,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对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四、写作特点

1.层层设疑的写法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无从查考其姓名;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己“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的确切地点;写通往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渔人进入桃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渔人出而复寻,做好标记却又不能找到,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的境地;最后说当时的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又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2.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作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实中有虚,有意

留下几处令人无从寻求答案的地方。桃源人的叮嘱,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虚实结合,微妙暗示,使桃花源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桃花源诗》)。

3.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十分准确和精练,作者具有高超的概括能力。像“具答之”、“诣太守,说如此”等处,用语精练简洁。陶渊明的语言风格也是朴素、自然的,他的文章不事雕琢,按近口语,与当时魏晋骈俪文风有很大区别。他的作品诗意盎然,用朴素清淡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内涵。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生命力。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 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 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 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学生)

《桃花源记》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下面是的桃花源记重点虚词,一起来看看吧。 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解读《桃花源记》的三个层次

解读《桃花源记》的三个层次 解读《桃花源记》的三个层次丁兆存阅读《桃花源记》一文,留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如何进行深层次阅读,进入桃花源,感受桃花源的美景,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运用立体透视的角度,从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视野出发来看桃花源,就能够品位出不同的滋味。大致说来,从文本、作者、读者角度,共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看”。一、文本层次从文本的角来看桃花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看”。1.桃花源中的人自己如何看桃花源。桃花源中的人们自己感到很幸福,很快乐,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大人都参加劳动,丰衣足食。社会风气好,不勾心斗角,不缴纳赋税。2.渔人如何看桃花源。渔人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的代名词。在渔人的眼中,桃花源是一派宁静祥和的农村田园风光,人们生活幸福,没有受到任何骚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以致引得渔人想要再次访问桃花源,细看究竟。渔人忘记了临走时桃花源人说的话,不守信用,向外界透露,结果只能以失望而告终,悬念开始营造。3.太守如何看桃花源。太守在文中是一个转瞬即逝的人物,当听到渔人的报告,将信将疑,所以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结果迷失了道路,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无果而终。至于太守后来如何对渔人的,作者没有交代,留下了双重悬念。而这正是作者情节安排的巧妙所在,于是有了真实人物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情节。4.刘子骥如何看桃花源。刘子骥在文章中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人物,又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作者插在这里虚晃一笔,说刘子骥非常向往桃花源,准备计划前往,但未能够实现,最终遗憾离开人世。而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进一步制造悬念,留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假如刘子骥真的去寻找,就很不好收场了。二、作者层次作者陶渊明心里最明白,桃花源不过是自己虚构的一个虚幻世界,根本不存在。作者生活在战乱纷飞的东晋末期,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朝不保夕。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悲惨,如此的疾苦,陶渊明看在眼里,痛苦在心里,但是无处诉说,无处伸张,只好把这种悲苦的现实生活进行转移,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营造了一种快乐、祥和、愉快的氛围,借以摆脱眼前现实的苦难生活。这不过是一种幻想,一种精神寄托,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点陶渊明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只好假托渔人来代替自己行事,进行了一番虚拟的游历,暂时求得片刻安静。这种寄托,类似雾中看花,水中望月,是现实苦难生活的一种折光反映。三、读者层次《桃花源记》吸引了后世的大批读者,但后世读者有两种层次的看:一是一些研究者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动向后再读桃花源。二是看后世大多数读者直接读桃花源,透过桃花源来反观陶渊明。读者虽然进入桃花源,但不被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所迷惑,进而把握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双重性:“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解读方向。这三层看,层层深入,不停地转换视角。桃花源中的人拒绝与现世往来,造成隔绝,是渔人的偶然发现,误入桃花源,并且通过与桃源人沟通交流,桃花源人才了解了一些外面的世界,因而揭开了桃花源的神秘面纱,首次呈现在外人的面前。但是,他们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当渔人把发现的这一情况报告太守,太守派人寻找,以及后来高尚人士刘子骥的寻找,均以失败告终,暗示了桃花源纯属子虚乌有,只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因此,我们现在来看桃花源,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借助虚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我国古代文人们的一种表现手法。从古代的一些大团圆结局故事,到蒲松龄借助鬼怪花仙来反映社会现实,虽然是虚构的,却能借助这些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通过这样的看,我们对桃花源会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作者单位:山东五莲县潮河中学)

(完整word)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这片林子。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人,(桃源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渔人)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10.俨然:整齐的样子。11.属:类。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6.要:通“邀”,邀请。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9.具言:详细地说出。20.叹惋:感叹,惋惜。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5.遂:终于。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28.规:计划。29.未果:没有实现。30.寻:随即,不久。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篇一:绝对原创.中招真题《桃花源记》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 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 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 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 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 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桃花源记重点词语解释

桃花源记重点词语解释 缘:沿,沿着。 为业:以……为生。 为:作为。 行:划船上行。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芳:花。 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欲:想要。 穷:尽,走完,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形容词动用。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 才:副词,仅仅,只能。 才通人: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通达。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借指老年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髫,小孩下垂的头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竟然 所:……的地方。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 邑人:同县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 焉:谦词,于之,“从这里”。 隔绝:不通音信。 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叹息。 惋:惊叹。 延:邀请,聘请。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具:通“俱”,完全,详尽。 辞去:辞别离开。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桃花源不足为:不值得向。足,值得。 为,向、对。 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循,沿着、顺着。 向:原先的,旧时的,以前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诣:到。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的话。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做的标记。志:做标记。 遂:终于。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果: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 津:渡口。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含赏析、注释)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 词解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中,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地上青草鲜红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 班级:—姓名: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自《礼记礼运》)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 .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3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 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 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 5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 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 示例: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 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 大同”社会中的 盗窃乱 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 文言文对比阅读 审核: _________ 做题: 得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屋舍俨然 ( ⑶不独子其子( (4 分) ⑵阡陌交通 ( ⑷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故外户 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 用时: )(2 分)

《桃花源记》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专项过关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专项过关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一、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 2.落英 ..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__ 3.仿佛 ..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_____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 5.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 6.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___ 7.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__ 8.便扶向 ..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_ 9.及.郡下,诣.太守及:________________ 诣:________________ 10.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_ 11.寻向所志 ..所志:________________ 12.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_ 13.未果 ..,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_ 14.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____ 15.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________ 开朗:________________ 16.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__ 17.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______交通:________________ 18.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字词归纳: (一)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 ②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 2.舍: ①便舍.船________________ 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7],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未果,寻病终[19]。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3]缘:沿着。[4]夹岸:两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7]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10]要:同邀,请。[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14]志:标记。[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诣之,隐士,好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18]规:计划。[19]寻:不久。[20]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 【题解】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2008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分)

桃花源记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重庆酉阳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顺着。 行:划行。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夹岸:夹在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芳:芳香的。 鲜美:鲜艳美丽。(古今异义)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甚:很,非常。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诧异。(词类活用) 复:再次。前: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走到……尽头”。原指处境困难。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 舍:舍弃,丢下。初:起初,刚开始。 才:刚好,仅。通:使......通过。(使动用法)复:又。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古今异义) 之:之(这里用原来的意思)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互相通达。(“交通”一说互相交错。)(古今异义)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赏析及注释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缘:沿着。 夹:生长在。 杂:其它。 异:感到诧异。 复:继续;接着。 穷:走到某处尽头。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迷:迷路。 闻:听说。 欣然:高兴。 赏析: 1、本文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接着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然后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再接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最后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通过本文知道作者的愿望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文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

桃花源记 文言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