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备课情况调研报告

江西省石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温颖红许荣华

好课如歌,好课如诗,好课如画。上好课,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认真、充分、精心地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真正做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深思熟虑,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了了解当前课改中我县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备课意识,改进备课方法,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力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为此,我们对全县数学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本次调研采用了“听、看、查、访”等方法。听,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情况汇报;看,查看了32所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及检查记录,观看了268节小学数学课堂现场教学;查,抽查了215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案;访,召开教师座谈会10余次,访问了160名小学数学教师。

一、问题及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还存在明显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重六轻”。

1.重形式轻内容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但在现实中,仍有部分数学教师把备课仅仅当作应付县、校检查应做的一件事。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加之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致使13.9%的教师在备课时,环节标题一应俱全,但过程设计字数寥寥无几。如教学过程为:复习见书“P(多少页)”,新授讲解书“P(多少页)”上的例题几,练习、作业设计见“P(多少页)”。整个过程只写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内容到底如何引入,如何展

开,预期效果又将如何……一概不论,成为了典型的轻视内容,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2.重数量轻质量

“工作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这成为了部分教师的人生信条。据调查统计,有98.6%的数学教师均能在上课前按课时备课,一节也不落下。但其中有32.4%的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差事。他们敷衍对待,基本上不去用心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时东拼西凑抄一点,随随便便写一点,很少从实际出发揣摩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行之有效,能否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从而导致备课质量低下,实用性不强。

3.重教法轻学法

在抽查教师的备课中发现,有78.5%的教师在备课中只是对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构思、有设想,如:实验法、操作法等,至于学生如何学,学生的知识停靠点、学习兴奋点、兴趣热点、认识盲点、理解难点在哪里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每节课让学生学会哪些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很少涉及。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会学习的人的先进理念;忽略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课改精神;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数的排列时,创设情境“11月份学校举办了冬季运动会,二(1)班有几个同学报名参加了。他们的号码是1、2、3三个数中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你们知道二(1)班有多少个同学参加了运动会吗?”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汇报结果,教师小结方法:“先把1放在前面,和2组成12,和3组成13。”再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老师的方法摆一摆?”学生又在教师的指令下操作。大家都知道,数的排列应该让学生学会有序排列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可教师只一味地注重自己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给学生总结方法的机会,这势必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

4.重借鉴轻创新

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是啊,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是教师充分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我们访问了160名教师,当问到“你是否会对别人预设的案例进行再创造?”时,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到,许多教师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热忠于向名师学习,但对别人的经验多为拿来主义,认为专家预设好的案例无可挑剔,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很少教师能结合自身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审视案例,从而改造与创新,让备课成为自己个性化的创造活动。

5.重预设轻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有80.2%的教师过于谨慎,生怕课堂出“娄子”,在备课时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设计好每一个精细的问题,预测好每一个标准答案等。这种过分重视课堂预设的备课,使教师在上课时一旦遇到课堂出现突发事件或“节外生枝”,就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拽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气氛也显得格外沉闷,还使得“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成为一句

空话。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时,出示了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然后引导学生列式。在讨论计算结果时,不仅有用估算方法算出来的近似数,还有用笔算方法算出来的精确数,最后教师把精确数作为了问题的答案。此时,马上就有一位学生抗议:问题问的是大约有多少千米,只要用近似数就可以了。而教师却用“火车速度是大约的”这样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把学生拉回到预设的轨道。其实,教师本意是想利用书上的例题引出笔算乘法,可不知是写时的笔误还是另有原因,在问题中加入了“大约”二字。既然改编了题意,学生的观点就非常有道理,如教师能重视并加以引导,“你能发现有‘大约’二字只要用近似数就可以了,你真是长着一双慧眼,那如果去掉‘大约’二字又该怎样呢?”这样,教师不仅匡正了自己教学中的错误,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可教师却只重视课堂的预设,忽略了课堂中精彩的生成资源,致使课堂中的闪光点擦肩而过。

6.重课前设计轻课后反思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课前设计,教案写好了,课也就备完了,万事也大吉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预设的方案,它均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还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与总结。据调查,仅有10.6%的教师能自觉地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认真记录典型事例,精心总结成功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提升自身专业发展。

二、对策与思考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经过认真思考,特提出“五性”对策。

1.加强思想认识,增强教师备课的责任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是滋养“大河”的“溪流”,也正是一次次备课,才逐步促进了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另外,备课也是教师积累经验,探索规律,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

备课在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中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备课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教师备课的责任性,促进教师积极行动,认真做好备课工作,自觉杜绝应付性备课,避免备课的形式主义和盲目主义,促使备课求真务实高效。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备课的适应性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新课程教学观,充分体现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适应这种教学观的转变,在教学设计时要从考虑学生怎么学出发,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要根据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来选择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达到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之目的。

3.吸纳学生参与,突出教师备课的针对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进入课堂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而且有必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所关心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感受和建议。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备课”,摸准学生底细,敞开学生心扉,使我们的备课更具针对性。

4.创新备课模式,加强教师备课的合作性

调查中发现备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造成的。如何保障备课时间,减轻教师备课压力,提高备课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在吸取一些学校好的备课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体钻研分工编写教案→集体交流合作修改教案→因班调整预设确定教案→课后回顾认真反思教案”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旨在:发挥个人智慧,依靠集体力量,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质量。

个体钻研分工编写教案。这一阶段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全面熟悉整套数学教材。在此基础上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分工负责,每一位教师重点钻研一个章节的教材,编写本章节的教学预案,并按统一格式打印出若干份,同年级的数学教师人手一份。

集体交流合作修改教案。分工个人编写的教案要约定时间同年级数学教师集中进行交流讨论,参与的教

师要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对教案进行集体修改,每位教师在印发的教案上作好修改记录。

因班调整预设确定教案。通过集体讨论修改的教案,数学教师要认真熟悉把握,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教案进行二次修改调整,使预设的教案更适合本班教学,提高教案的实用价值。

课后回顾认真反思教案。预设的教案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后,数学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出预设教案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发现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并在教案后写出课后反思记录,以作今后备课依据和科研原始资料。

这种数学备课模式,可以校为单位,也可以片为单位,或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实施。在实施中要注意“三定”:一定参加教师各人承担的备课任务;二定集体交流讨论的具体时间;三定每次活动的具体地点。

5.改革评价方式,凸现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备课的评价要进行改革,使评价有利于备课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备课的价值。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对备课的评价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注重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评价时不仅要检查个人教案,也要检查集体备课的效果。二是注重备课与上课相结合。备课的质量好差最终要靠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抽查备课时可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三是注重课前备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课后反思是课前备课的延续与升华,因此,检查备课时也要检查教师的课后反思。

总之,教师的备课工作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带有复杂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只要教师基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乐于付出,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备课工作一定能呈现一派新的景象。

参与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邱学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备课 ——业务学习讲座材料 实施新课程,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上,我认为,首先应从备课进行改革,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就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如何备课,谈个人几点体会。 一、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a.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 b.每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它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道面积的意义;2、知道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学会与人对话、与人合作,遵循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 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内容要点 备课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原则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备课的基本理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备课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具准备、资料查找、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探讨、编写教案、学案等等。备课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也有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1.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备课时应慎重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障碍。 3.活动的设计适合多变的课堂。于是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控课堂。 4.让学生学会反思。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还有那些问题未掌握,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我们传统的观点只注重备学生和备教材。而新课程不仅备学生和教材。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谈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新问题。 1.教师的理念不够“新”或“吃”得不够“透”。新课程的理念包括对教材、课堂、活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多方面的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昭示:思想的变革是最艰难的变革。换言之,教师曾经接受的教育模式,不是一两次新课程研修学习和短时间的参与新课程改革能彻底改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新的,但由于我们的教师的理念是旧的,或是说是夹生的,那就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们的备课。到头来,课程改革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施的少;即便是实施,也是注重形式的多,重理性的少。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第六章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问题导入】 在备课中,主要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应该如何矫正? 备课是上课的基本前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备课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备课中的误区及产生的初步原因。 第一节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备课常常遭遇诸多困难,陷入诸多误区之中。这些误区大致可以归结为认识层面的误区,管理层面的误区,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 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而教案的内容也就是抄一遍教材。殊不知,备课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1.在内容上要找准重点和难点 如果备课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教学中主次不分,这样讲出来的课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找出教材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知道“是什么”)、理解(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认识,能说明“为什么”)、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迅速解决问题,知晓“怎么做”),确定每次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即使同一科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也不同,备课的侧重点也就大不相同了,而学生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掌握重点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2.教师要了解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教材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看教材,还应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链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对教材中滞后内容及欠妥之处作必要调整,使教学内容成为适宜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的知识丰富了,重点突出了,才能使课讲得生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表现之二:备课=背课 在备课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要牢记于心,有些教师就把备课过程转变成“背课”过程了,将要教的内容记在心中,上课时就平铺直叙。从表面上看,老师讲得似乎滔滔不绝,功底深厚,

备课中的学情分析

备课中的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与分析教材不是对立的,但是分析学情比分析教材更有意义,分析学情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是依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而分析教材则更利于建构知识体系,因此,两者的基本出发点有区别。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是经常会出现有教无学的,但是,建立在学情分析上的教学就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许多年轻教师最怕的不是教材分析,而是学情分析,为什么,就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实践经验积累,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将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每一次教学的学情分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更了解教育的对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写教案是我们教师一生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也是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一份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呢?“学情分析”必须有吗?在这些栏目中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备课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提到备课,很多老师都认为把课准备好就是备好课了。其实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课上,我相信,所备的课未必是好课。为什么呢? 首先,所谓的“课”是死的。如果只为备课而备课,肯定省事,因为有那么

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 1.课程改革的背景 今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所有学校全面开始实践“二期课改”新课程。刚进入我区教育系统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将从起始年级开始,和新课程新教材以及学校的新生同步成长。有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教材和教学方式,让其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需要做很多努力,他们在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抱怨的情绪、抵触的心态,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来带教新分配到学校的大学生,会使他们错误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意义。所以在新教师刚进入学校之初,让他们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里,我主要讲了两点:一是明确影响当今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时代背景;二是让新教师体会课程的内涵,感悟教师的责任。 2.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在业务上“入门”的第一步。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简单的展示。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这对新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和新教师谈备课: ⑴坚持“六备”要求: 1)备标准:按课程标准要求做到深浅适当。 & 2)备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3)备教法和学法:掌握授课的技能技巧,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4)备学生:要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因材因人施教。 5)备教具:要通过教具演示,使深奥的、复杂的变为直观的知识教给学生。 6)备练习:要精心选择与设计练习,练习要有坡度,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作业,不搞“题海战术”。 ⑵争取做到五个“突出”: 1)突出知识要点。 2)突出教法、学法和教与学的过程。 < 3)突出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能力。 4)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 5)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⑶努力做到四个“体现”: 1)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的展示。

最新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

(一)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

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的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语文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难字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每天写一张教学案、每天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预习课文)、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备课情况调研报告 江西省石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温颖红许荣华 好课如歌,好课如诗,好课如画。上好课,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认真、充分、精心地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真正做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深思熟虑,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了了解当前课改中我县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备课意识,改进备课方法,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力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为此,我们对全县数学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本次调研采用了“听、看、查、访”等方法。听,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情况汇报;看,查看了32所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及检查记录,观看了268节小学数学课堂现场教学;查,抽查了215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案;访,召开教师座谈会10余次,访问了160名小学数学教师。 一、问题及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还存在明显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重六轻”。 1.重形式轻内容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但在现实中,仍有部分数学教师把备课仅仅当作应付县、校检查应做的一件事。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加之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致使13.9%的教师在备课时,环节标题一应俱全,但过程设计字数寥寥无几。如教学过程为:复习见书“P(多少页)”,新授讲解书“P(多少页)”上的例题几,练习、作业设计见“P(多少页)”。整个过程只写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内容到底如何引入,如何展开,预期效果又将如何……一概不论,成为了典型的轻视内容,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2.重数量轻质量 “工作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这成为了部分教师的人生信条。据调查统计,有98.6%的数学教师均能在上课前按课时备课,一节也不落下。但其中有32.4%的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差事。他们敷衍对待,基本上不去用心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时东拼西凑抄一点,随随便便写一点,很少从实际出发揣摩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行之有效,能否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从而导致备课质量低下,实用性不强。 3.重教法轻学法 在抽查教师的备课中发现,有78.5%的教师在备课中只是对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构思、有设想,如:实验法、操作法等,至于学生如何学,学生的知识停靠点、学习兴奋点、兴趣热点、认识盲点、理解难点在哪里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每节课让学生学会哪些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很少涉及。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会学习的人的先进理念;忽略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课改精神;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数的排列时,创设情境“11月份学校举办了冬季运动会,二(1)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很老套的话题,但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备学生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通过平时的听课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解学生与研读教材同等重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研究一旦确定,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而学生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理解来展现的。通俗地说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台”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教材,而搭台就是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选用恰当的方法,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建构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组织学生唱戏。因此,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备课时如何备学生呢, 1、全面了解学生。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 2、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现在学生学习的渠道多了、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清楚了,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不用教的,学生可能不会。如果我们按事先设计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不佳。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就必须把握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掌握的程度如何?没有掌握的是哪些? 哪些新知识是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的?哪些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播的......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探究的,哪些可以甚至不讲的,从而很好地把握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教学。 3、备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因此,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素质教育首先应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其次,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强调内化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 4、纵观全班学生,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初二语文组的教师面对不堪入目的成绩单,对近期的语文工作作如下总结: 本次考试与其他几次考试相比,分数比以往下降10分左右,原因有:本次题量较大,很多学生没有做完,或做的比较潦草,做题质量没有保证,现代文丢分严重;默写错别字现象严重;作文有内容无新意。 一、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说说教师的教:教师过于追求进度,文言文的学习掌握不过扎实,缺少默写巩固,现代文阅读没有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造成考试的陌生感和读文速度的下降。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例如:对书写的忽视,对不完成作业者的漠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时“磨洋工”现象的无助,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难以保证。作文训练缺少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导致学生能写,但质量不高。语文的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够,阅读的兴趣不高。 其次学生的学:普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没有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成绩来看中等生将要走向差生的边缘,学生没有目标学习没动力,一切都无所谓的心态,班级缺少学霸型精英的领导的,班级缺少浓郁的学习氛围。缺少质疑精神和求真的态度。家庭作业完成的质量差,抄作业的现象极为严重,语文成绩的保障关键在课堂。

二、集体备课 开学两个月来,我们集体备课做的比较实,备课分工到位,超周备课,集体备课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大家的智慧,基本呈现给学生的是集体智慧的大餐,我们大家的备课不局限于集体备课那两节课,听了课后及时交流沟通,明确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备课灵感创意时及时交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源泉活水。分工周备课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备课量,相对减轻了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但是,本学期加上语文主题丛书,再加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在备课反面远远比其他学科要付出的时间要多,努力要多,及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每天走进语文办公室,看到的都是语文教师忙碌的身影。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自律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如一缕春风,使整个课堂春意盎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小组学习存在着以下问题:小组分工不明确,交流秩序混乱,;一言控现象严重,学生有教师的忠实听众变成了优等生或组长的忠实听众;各自为政和霸权主义现象极为严重;评比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总之我们的小组学习只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导致了小组学习的实效的欠缺。 四、今后的具体措施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必然的改变,而这一变革的切入点及其突破口又归结至教师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备好课进而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备什么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三维目标的内涵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

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知道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个准备过程。备课包括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师,备教具和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子内容,是被包含的关系。所以,老师要明确“备课”与“写教案”之间是个不等式关系,并非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何况更多老师还不是在写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备课了。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性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安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备课本。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

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检查备课,老师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课本是“有备”进教室。 为了给领导一个备课的好印象,很多老师都会到书店去认真挑选一本好教案,作为自己备课的“临摹本”。备齐的概念这样转为狭义,而且又蒙上了功利和应付的面纱,备课自然演变成了不少老师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为教学服务了。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学情分析在备课过程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在备课过程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1.学情分析的理解。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个性的差异。 2 .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3.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了解学生在该学科的知识储备等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本应该做到:备课之前通过学生的座谈或是个别的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详细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学生所需学习的东西,换句话说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通过学生的作业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交流、讨论”等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带饿学习动态。

新课改下的教师备课

新课改下的教师备课 安阳县吕村镇第二初级中学:马长海

新课改下的教师备课 安阳县吕村镇第二初级中学:马长海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一、新课改前后备课的区别 (一)从备课着眼点看 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现在关注的则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 (二)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 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现在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三)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 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现在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学资源的生成。 二、新课改下备课的目标方向

走出备课误区,形成有效备课

走出备课误区,形成有效备课 区县:滨海新区大港 学校: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学科:生物 姓名;吴存宽

走出备课误区,形成有效备课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分析,指出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几大误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别对课前、课上、课后的备课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与论述,从而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有效备课提供帮助。 关键词:有效备课课堂生成课后备课 大凡天下之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有效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并逐步走向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不仅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研究如何教的过程,更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寻求最佳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但遗憾的是很多一线教师认为“我都教了这么多年书了,那些教学内容早就滚瓜烂熟了,还非得备课写教案,这要耗费我多少时间呀!而真正上课时,我几乎不看那备课本上写的什么内容。”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我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分析出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备课应该从以如何教的方案中跳出来,精心设计以学生如何学为中心的方案,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很多教师在升学压力下,只重视知识传授,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忽视学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但对提高学生的能

教研组学情分析17.9

小城子学校教研组学情分析 一、学校教研组工作现状分析 一、学校现状 当前,虽然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教研组,但大多只是作为一级基层组织而存在,未能充分体现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的功能。从其表现来看,如下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 (1)计划目标不明,活动内容不实 教研计划就是一学期教研组几项事务安排而已,看不到一学期中教研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围绕问题、目标所安排的目的明确的教研活动;也有的是将县教研室的活动作为本校的教研活动任务,没有自己的特色教研活动。 (2)事务多于研究,研究气氛淡薄 从一些教研组的活动记录看,很多教研组的活动形式就是开组会学习、听课后的评课、布置学校工作等;开展的听课活动也只是进行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课,几乎看不到研究问题的讨论及观点交锋;一个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等等;在有些地方教研组只是个工会小组,主要是帮助完成职工福利发放等工作。(3)活动只有形式,工作只是应付 很多教研组仅仅把教研活动当作一种任务来成完。如公开课上没上,说课稿写没写,评价意见有没有,自我诊断填没填,听课记录是否完成,研训记录写没写等等;教师完成的这些任务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被动敷衍出来的。活动只注重形式,不去在意这种形式是否真正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作用。 (4)学习内容随意,研究总结空洞 教研组组织的业务学习也只是零打碎敲读一些从杂志上摘抄下来的理论和上级文件或计划,或是看看专家报告光盘。很多教研组的工作小结就是本学期教研组做了那几件事,一、二、三、四等等。至于研究了什么问题,达成了一些什么样的共识,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改进教研活动的思路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教研组的总结中几乎没有。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高考研究 2014-10-10 0113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谁来备、备什么、怎样备,这些都是教师们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语文课,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谁来备 提出这个问题,有些人会觉得好笑,备课当然是教师来备。我说这个答案只说对了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又说:“…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指导。…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二、备什么

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如何备课

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如何备课 从去年暑假开学伊始,校领导班子就提出要针对新课改从教学的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争议较大的是备课改革,备课该如何备,从内容到形式是否应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一直对此争论不休。笔者是位语文教师,那么就根据一个多学期来在语文教学的备课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几点看法,为今后的备课改革抛砖引玉。 提到备课,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然而,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梳理文章脉络,就是逐句逐段的分析,或是总

结文章特色之类,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罢了。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能性”最多,这种“可能性”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感受,这是语文教师备课时不能忽视的。比如在刚教完的《珍珠鸟》一课,对于文末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的世界”,在备课时,按照各种教参的引导,想让学生回答出人与自然界应和睦相处,但是在启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少数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老珍珠鸟不飞出笼子呢?难道它们对作者不信赖吗?这样看来,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吗”“作者那么爱鸟,为什么不放生呢?作者是真的信赖鸟吗?”“是真的把鸟当朋友呢还是把鸟当宠物?”,细想起来,学生的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教师备课时并不一定要将这些问题想全(事实上也不可能想全),但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应该能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备到这些“可能”! 我们过去备课常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将其预

【教育学习文章】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教案

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 乐主义的误区教案 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懂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并借助典型案例,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进行启发探究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中和自身实际的例子,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使自己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人生价值与金钱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享乐主义的错误和危害性;正当享受与享乐主义的区别【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事例导入: 谁最诚实 法国一个小镇每年在收成的时候,都会举行一个丰收庆典,时间长达一个星期。在庆典期间,大家庆贺丰收也表达感恩。 仪式由大家共同努力举办,每家都要供应佳肴与美酒。他们要带五公升自家酿的酒来,灌进庆典场地中的公共大酒桶,好让大家共饮。 在丰收庆典的最后一天,镇长来主持开桶仪式,然后大家传杯,互相祝颂。镇长启开桶塞,饮了一口。但那不是酒,而是白开水。 设问:为什么镇长喝的是白开水? 学生回答:原来每个人带来的都是白开水,每个人都把好酒藏在自己家里,因为大家都以为一大桶酒里,有那么一点水是不会被人发现的。 设问:这个故事在人生价值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讲授新课: 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的内容,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 “教书一年半的时间,每一次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有“学情分析”的内容,但从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学情分析?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我尝试过对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可是发现,分析结果有失偏颇,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到学情分析的合理性。 将我的疑问帖于此,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点拨。” 根据大家的回答和自己的认识,我觉得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什么分析?——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我觉得,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提升教学效果是我们的目的,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是否达到目的了呢?落脚点就是学生。备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备学生,这里脱节了,谈什么都是虚的,这样的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很多课堂看似精彩纷呈,但是静下心来回味,如果主演是教师配角是学生,是不是可以这样讲,这节课精彩得几乎荒凉?” 二、分析啥?——学情分析的内容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