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张滢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新生儿已经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对新生儿在疼痛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新生儿疼痛的定义、来源、评估、干预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

近20年来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新生儿甚至态度胎儿可感受到各种急性和慢性的疼痛。不同来源和类型的疼痛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1]。尽管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但足够能对有害刺激进行传递、感知、回应甚至记忆。疼痛带来的危害深远,对婴儿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影响[2]。

1、新生儿疼痛的定义

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感觉[3]。”但新生儿无描述疼痛的能力,因此增添了“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4]。”

2、新生儿疼痛的特点和来源

首先,新生儿无语言交流能力,而且新生儿疼痛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对疼痛的反应与对害怕、应激的反应难以区分;其次,由于新生儿疼痛传导通路发育不完善,还缺乏良好的抑制作用[5]。新生儿疼痛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跟采血、动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术、换药等也可以引起疼痛。对于早产儿更换尿布、测量体温等日常操作也是一种疼痛刺激。

3、新生儿疼痛对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3.1 近期影响: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减少、颅内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其次还造成激素和代谢水平变换,造成高代谢状态,免疫力下降。还会影响新生儿睡眠-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6]。

3.2 远期影响:疼痛引起的远期影响有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损伤和情感紊乱。反复致痛可引起颅内压波动,导致脑室内或脑室出血。尤其早产儿,其应激调控系统会发生改变,严重影响脑的发育。这些结果对新生儿以后的社会交流、行为和自我调节能力均造成影响[7]。

4、新生儿疼痛评估工具

4.1 新生儿疼痛评分(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由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

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疼痛,如静脉穿刺等。它包括面部表情、哭闹、呼吸类型、上肢、腿部和觉醒状态6项。NIPS的总分为6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4.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 Facial Coding System,NFCS)由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NFCS有10项,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成O型和伸舌。如果患儿无以上各项表现为0分,有其中1项为1分,NFCS的总分为10项之和,最低为0分,早产儿最高10分,足月儿为9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8]。

4.3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PASS),由美国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制定的评分系统,评估时包括哭声、行为状态(如睡眠和食欲)、面部表情、肢体运动、肌张力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总分为-10分-10分,正值评分〈5分为轻度疼痛,5~7分为中度疼痛,〉7分为重度疼痛[9]。

4.4改良新生儿疼痛量表(improved 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INIPS)用以评估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总分值为11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2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的程度越重[10]。

5、新生儿疼痛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护理

5.1 药物疗法

5.1.1 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为内源性阿片受体拮抗剂,适用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主要用于机械通气或术后疼痛患儿的治疗。但由于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5.1.2 非类固醇类镇痛药:这是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好的短期镇痛药物,此类药物具有高效、毒副反应轻等优点[11]。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见的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适用于中度疼痛治疗,可口服或直肠给药,也可静脉用药。

5.1.3 可局部涂抹镇痛剂:如25%的利多卡因,可直接涂抹与皮肤[12]。另外还有5%EMLA (eutetic mixture of local anaethetics)为2.5%利多卡因和2.5%普鲁卡因的混合物,也可直接涂与完整皮肤上,但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皮肤是否完整,新生儿使用剂量和次数不应过多。5.2 非药物疗法

5.2.1 环境:强光和噪声刺激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神经发育,干扰睡眠,心率增加,周围血管收缩。因此要为新生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声光的刺激,室内光线宜暗,避免灯光直射眼睛,护士在操作时注意“四轻”,调低并及时处理各种报警声,将室内噪音控制在60分贝

以内。

5.2.2 增强医护人员疼痛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以及对他们的影响,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在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必要时给予恰当干预措施。

5.2.3 体位:在给新生儿进行致痛性操作时,护理人员将两手分别置于新生儿头部和双脚,使其呈屈曲体位,这是新生儿最舒适、最放松的姿势,可显著降低疼痛的刺激。另外,襁褓包裹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足跟采血时产生的疼痛,而且作用持续时间长[13]。

5.2.4 抚触:抚触是通过护理人员或者父母亲对新生儿非特定肌肤施以轻柔的爱抚,可以使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从而提高新生儿应对疼痛的能力。

5.2.5 鸟巢式护理:鸟巢式护理是将早产儿置于暖箱内,用柔软的绒布围制成像妈妈子宫形状一样的椭圆形,使患儿像在妈妈子宫中一样,鸟巢式的体位可以提高新生儿自我调节能力,减轻疼痛[14]。

5.2.6 袋鼠式护理:又名皮肤接触护理,即早产儿的母亲类似袋鼠等有袋动物照顾婴幼儿的方式,它实施的理念是母亲可提供类似子宫内环境的刺激。可以促进子宫外适应,在早产儿经历疼痛刺激时,袋鼠式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其心率,缩短啼哭时间[15]。

5.2.7 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以类似子宫内的动脉搏动声音为背景,加上轻柔舒缓的音乐,在患儿床头15cm~20cm处播放。音乐疗法具有缓解疼痛和紧张的作用,可以使婴儿激惹时间缩短。研究[16]表明,音乐疗法配合吸吮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显著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感。

5.2.8 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抚奶嘴增加其吸吮动作,并没有母乳或者其他液体流入。研究[17]发现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效果最为显著,这种方法不仅增加新生儿的嘴部吸吮动作,分散注意力,并且让他们有一种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可以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安静状态。

5.2.9 采血:足跟采血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致痛性操作,研究[18]表明,在采血前给予采血侧小腿及足底按摩,或者给予足底加温使末梢血液循环增强,以保证一次性成功。配合袋鼠式护理,可减少新生儿的能量消耗,促进生长,增进母婴感情,提高新生儿应付疼痛能力。

5.2.10 口服蔗糖或葡萄糖水: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甜味刺激内源性阿片途径,但是只能口服,从胃管注入是无效的。蔗糖水应用方便、无不良反应[19]。Kaufman等[20]研究指出在单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复致痛性操作前给予蔗糖水0.5~1ml持续

口服,都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如果两者同时口服,作用叠加,镇痛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汤亚南,赵凤临.新生儿疼痛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3): 281-284.

2.黄云丽,叶永青,黄东明,等.新生儿疼痛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

志,2009,44(8):709-711.

3.戴海英.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09(4):347-349.

4.刘红霞.非药物疗法用于新生儿疼痛的护理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2,32(3):235-236.

5.王小永,魏艳.新生儿疼痛的评价和管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8):502-504.

6.曹云凤,李术美,李术娟.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

志,2007,26(3):225-227.

7.陈锦绣,叶天惠.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87-789.

8.徐东娟,王克芳.新生儿疼痛的评估工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90-792.

9.时亚平,刘江勤,王建光,等.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2006,22(7):11-13.

10.赵立华,康丽娟,杨淑霞.新生儿疼痛护理浅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2,32(6):80-81.

11.李梅.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2,35.

12.刘晓玲,卢佑英,熊安芳.新生儿疼痛的评估及干预措施[J].当代医

学,2009,15(4):63-64.

13.王珊丹,周均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

学,2012,50(22):100-104.

14.杜琴,张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J].西部医

学,2007,19(1):141-142.

15.姜敏,张静,杨三花,等.袋鼠式护理在早产儿疼痛干预中的应用[J].护理研

究,2010,24(19):3250-3251.

16.孔晓燕,李芳,钱家萍,等.非营养性吸吮联合音乐治疗对新生儿疼痛的缓解作用[J].中

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6):444-448.

17.陈星红.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

志,2012,29(9):75-76.

18.朱娜,李静.新生儿足底毛细血管采血疼痛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

志,2008,23(7):15-16.

19.葛静玲,王大佳.新生儿疼痛护理评估[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9):981-982.

20.胡冠琼,黄小夏,王楸,等.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影响的观察[J].护理与康

复,2009,8(7):550-551.

新生儿护理论文:新生儿常见病护理

新生儿护理论文: 新生儿常见病护理 摘要新生儿是指从出生至生后满28天的婴儿。本文通过对新生儿常见病的介绍,使妈妈们对常见疾病特征和疾病的防治有更清晰的认识,知道怎样去养育护理自己的宝宝,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护理肺炎黄疸窒息 1临床资料 2009年9月到2010年8月的一年中,对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病例进行统计,数据如下表1。 从表1可知,肺炎、黄疸、窒息是新生儿多发病。因此,本文将对以上三种新生儿常见病例的症状、护理措施做一介绍,希望患儿家属及早发现病情并掌握初步护理知识,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2常见病临床表现及护理 2.1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病,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诊断和处理。新生儿肺炎可分吸入性和感染性两大类,这二者可独立存在,也可先后发病或同时并存。 临床表现:①宫内感染或产时吸入的肺炎起病多在生后3天之内,表现为出生时不哭,复苏后气促,吸气三凹,呻吟,持续或间歇性青紫,口吐泡沫,咳嗽少见,可见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两肺听诊常无明显异常。病情轻重不一,羊水吸入症状较轻,胎粪吸入症状较重,常伴全身皮肤、指甲黄色,两肺呼吸音减低或有中、细湿啰音,胸廓呈桶状,严重者可发生自发性气胸和纵隔气肿,此时,病儿表现为青紫突然加重,呼吸困难加剧,心脏听诊心音移位,对一般氧疗无反应。若不及时解决,病儿可死亡或因严重缺氧而引起动脉高压、持续胎儿循环、心力衰竭和缺氧血性脑病。②产后感染肺炎多于出生3天后起病,早产和日龄越小者,症状越显非特异性;如不哭、少动或哭声低微,拒食,体温不升,较大日龄病儿初起常鼻塞,1~2天后气促,呼吸次数60~80次,呈点头状呼吸,吸气三凹,口周、眼周青紫,鼻扇,口吐泡沫,呛咳,屏气或双吸气,极度呼吸困难时出现矛盾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胸廓下陷),体温不恒定,可高可低,肺部体征不典型,多在吸气末闻及水泡音。 护理措施:①置病儿于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的病室,病重者人吸箱或辐射床保温,维持体温在36.5左右。②选择合适的氧疗(导管法、头罩法)和适宜的体位,改善呼吸,提高血氧分压至正常范围。③定时进行胸部物理治疗。胎粪吸人肺炎在入院最初数小时内应每隔30~60分钟内进行一次胸部理疗和口咽部吸引,呼吸窘迫减轻后,2~4小时进行一次,分

骨伤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骨伤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1-06-02T09:32:30.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管翠霞 [导读]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在患者遇到骨伤所致的严重疼痛时所应给予的护理方法。 管翠霞(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436-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在患者遇到骨伤所致的严重疼痛时所应给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骨伤所致的严重疼痛的211例患者,患者入院后护人员进行细心询问,确定疼前部位,给予持续2周的观察护理。结果:通过2周的观察护理,患者恢复情况大大好转。结论:经过我院的细心护理,患者均有明显的好转。 【关键词】骨伤患者疼痛护理 在骨伤科,护士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疼痛的患者,我们会发现疼痛是患者最不舒适、最痛苦的体验,是骨伤患者最不愿意忍受的感觉,也是护理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充分控制疼痛是手术成功的要素之一,同时可减少对手术部位的处理,减轻肿胀、血肿形成及感染,并可极大程度提高患者战胜病痛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骨外伤所致的严重疼痛的211例患者,患者入院后护人员进行细心询问,确定疼前部位,给予持续2周的观察护理。 1.2临床症状疼痛的伴随症状较复杂,几乎每个剧烈疼痛的患者均伴有烦躁不安、心率增快、呼吸加速、瞳孔缩小等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其他常见的伴随症状还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四肢创伤后或术后早期应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及神经活动状况,早期发现缺血性疼痛等严重问题。 1.3 对骨伤疼痛的观察 1.3.1 对疼痛的观察首先应明确疼痛的部位,疼痛一般投影在病变处的皮肤表面,但由于牵涉痛及放射痛等原因,有时表现在远离该器官的某些部位,因此,疼痛部位不一定与该器官的体表投影一致,如颈椎病时因神经根受压,疼痛可放射至单侧或双侧上肢;其次应明确疼痛与原发疾病的关联,对新出现的疼痛及与原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不相符的异常部位的疼痛应引起高度重视。判断疼痛的性质,明确引起疼痛的病变性质,如损伤、炎症、畸形、肿瘤等。损伤分为急性外伤、慢性劳损;炎症分为感染性、无菌性;肿瘤分为良性、恶性等。疼痛的种类包括绞痛、刺痛、钝痛、烧灼痛、撕裂痛、刀割痛等。 腹痛是骨伤住院患者除受伤局部外较常见的疼痛,与饮食、体位、排泄等多种因素有关,常在夜间加重,极少数患者可能为隐匿性腹腔脏器损伤或并发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的先驱症状,所以当患者主诉腹部疼痛时,要注意观察以下问题。 2 护理干预 2.1 对害怕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日常环境,利于休息及睡眠,因为失眠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所以护理人员应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增强其耐受力,思想轻松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关怀和温暖;热情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初步的了解,减轻不安、焦虑等情绪,同时要安慰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2.2 暗示疗法不正常的暗示,会使患者的疼痛感觉加重,而采用良好正确的暗示疗法可使患者感觉疼痛减轻,(如您看起来比昨天精神好了许多、您真坚强等)。患者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会保持好的心情,这样可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医疗制度,不能随便议论有关病人的病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2.3 争取家属和配合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家属也将毫无疑问地受到患者的影响,从而也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更加严重,所以家属的情绪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地为患者治疗疾病,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家属和陪伴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教育,并适当的解释患者疾病情况,使他们增强信心,做好配合工作。家属的鼓励和支持,将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疼痛缓解。 2.4 减轻疼痛的刺激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导尿、翻身、更换床单等护理操作时,应向患者解释其目的等,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时动作必须轻柔,移动患者时医护人员须双手托起患肢,避免引起牵拉痛。伤肢肿胀明显的患者,可将伤肢抬起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同时也减轻疼痛;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翻身时行轴位翻身,背部应垫软枕等为患者提供支撑点,以减轻疼痛;下肢骨折患者可采用支被架支起棉被,避免棉被压迫伤肢引起疼痛等。 3 小结 疼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是机体受到来自内外环境的伤害性刺激时出现的一种伴有情绪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包含双重含义:痛觉和痛反应。痛觉是一种意识现象,因为属于个人主观知觉体验,会受到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所以不同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感觉。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在患者疼痛中所起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疼痛也将会日益被重视。在护理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护士正确进行疼痛评价及开展有效的疼痛护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疼痛,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33. [2]郝建春.对一般患者护理记录范畴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80. [3]彭淑芳,吴宏燕,吴征.暗示疗法在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体会.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3):53-54.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疼痛患者护理研究进展论文

疼痛患者护理研究进展 姓名: 学号: 近几年来,疼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疼痛护理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1]。但临床上疼痛控制不利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疼痛依然是一个未得到适当治疗的问题,疼痛仍普遍存在[2]。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对疼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疼痛(pain)是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疼痛护理是疼痛诊疗的重要组成,在疼痛诊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影响了疼痛的有效控制。本文就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如下。 1 疼痛概述 1.1 疼痛的概念 疼痛:疼痛是指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不舒适中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3]。 1.2 痛反应 是机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骨骼肌收缩、恶心、呕吐、焦虑、抑郁和恐慌等。 1.3 疼痛发生的机制 痛觉感受器————→受损组织释放至痛物质————————→痛觉感受理化刺激 组胺、缓激肽、PG 器——→脊髓——→丘脑——→大脑皮质痛觉感受器——→疼痛【4】 2 疼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1 疼痛的原因 2.1.1 温度刺激:高温可导致烧伤,低温会引起冻伤。 2.1.2 化学刺激: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 2.1.3 物理因素:如刀切割,针刺,碰撞。 2.1.4 病理因素:疾病可造成体内某些官腔堵塞,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空腔器官过度扩张,平滑肌痉挛或过度收缩,局部炎性侵润等,均可引起疼痛[5]。

探讨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方法

探讨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方法 新生儿疼痛长期受到医务人员的忽视,从而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叙述了一些关于新生儿疼痛的因素以及处理措施。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必须对新生儿疼痛充分认识,从而使由于疼痛而对新生儿近期及远期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标签:新生儿疼痛;护理;措施 新生儿能够感知疼痛,疼痛是新生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刺激和组织损伤的结果,通过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射表现出来的特性。虽然患儿不能自我表达,却同样可以通过表情、生理指标及行为活动等来进行评估[1]。疼痛的长期影响就在于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早期的疼痛记忆会进一步引起患儿日后出现社交障碍、注意力分散、学习和调节情绪能力差等不利影响[2]。新生儿疼痛长期受到医务人员的忽视,从而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据报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平均每名重症新生儿每天要接受0~53次用于诊断及治疗目的的臨床致痛性操作,如足底挤压采血、动静脉穿刺、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吸引、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腰椎穿刺、骨髓穿刺、体位引流、去除黏性胶布、外科换药等[3]。有学者认为对于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新生儿抢救的成功率和预后良好率的高,不仅有赖于技术手段的提升。更在于对其疼痛和应激反应干预手段的提高[4-5]。因而在新生儿护理工作、特别是早产儿护理工作中,疼痛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1新生儿疼痛的因素 疼痛刺激主要是各种导致疼痛的操作,如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足底采血,气管插管及吸引,洗胃,腰穿等,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即便是日常的护理操作,例如更换尿裤、测量体温等对他们来说也是疼痛刺激,使患儿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严重的还会导致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带谢谢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 2对策 2.1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提供对疼痛的认识,强调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人性化的护理;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人员加强理论和操作技术培训,要求动作轻柔,技术熟练。静脉穿刺部位一般情况选择腋下静脉,尽量减少又创操作刺激。保持患儿舒适的屈曲体位或将患者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自我调节能力[6]。 2.2用药预防护理在进行预防时,采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出现,同时对于新生儿在临床中的用药剂量以及适应症很难把握,因此而此方法不作为首选。在临床中最常采用如吗啡、芬太尼、乙酰氨基酚、苯二氮卓类这些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研究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疼痛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8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新生儿。对两组新生儿实施常规 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结合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新生儿的 疼痛程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疼痛后2min观察组新生儿轻度疼痛比例高于 对照组,发现疼痛后6min观察组新生儿轻度疼痛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 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 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大大减少对新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应 当进一步的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常规护理;疼痛程度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并且对疼痛的感觉更敏感,比成人 的感觉更为弥漫、强烈和持久[1]。由于新生无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对疼痛、害怕以及应激 的感觉无法加以明确的区分。疼痛感会对新生儿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当对 此予以重视,并加强干预措施。应用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从而使 新生儿疼痛护理工作得到完善[2]。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86 例新生儿,对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与影响进行探讨,取得显著效果,现 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86例新生儿,其中男婴为49例,女婴 为37例,平均胎龄为(38.2±6.4)周,平均体重为(2.4±1.7)kg。经检查本组新生儿中61 例为足月儿,25例为早产儿,8例患有新生儿肺炎,11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6例新生儿呼 吸窘迫综合征。本组新生儿中均无其他影响调查的相关疾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 照组,每组43例新生儿,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与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其具有可 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应当保持新生儿所处环境的温度为25℃~28℃,环境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者太亮。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医护人员要注意卫生,防 止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造成细菌感染病症的发生。在胎儿刚出生时要迅速清除口中的粘液 与羊水,避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不要擦洗口腔,易造成口腔粘膜损伤。 1.2.2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疼痛护理干预: 1.2.2.1体位护理:医护人员要使新生儿保持屈伸位,能够有效减少致痛性操作对新生儿 带来的疼痛感。鸟巢式的体位能够使新生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 生儿的疼痛程度。 1.2.2.2抚触护理:新生儿具有极为敏锐的感知感,通过按摩、摇晃与拥抱等肌肤相接触 的方式能够激发新生儿的感觉系统进行调整状态,从而减少新生儿的应激反应。 1.2.2.3非营养性吮吸:对新生儿进行致痛操作时,可以让新生儿的口中含住安抚奶嘴, 通过这种非营养性吮吸的方法,减少新生儿的口腔刺激,同时具有止痛作用。安抚奶嘴的应 用也可以改善新生儿的呼吸状况与胃肠功能。 1.2.2.4音乐护理:医护人员在特定的时间段为新生儿播放轻柔的音乐能够使新生儿的经 皮血氧饱和度得到提高,进而降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3.5 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卡方检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分析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50例,两组患者都接受自控镇痛泵或者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积极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之后V AS评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健康评分差异相对明显。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8%)高于对照组(86%),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患者接受疼痛护理干预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其疼痛状况,对于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价值,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运用和推广。 标签:骨科;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骨科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常常会伴有一定的疼痛,临床发作表现为慢性隐痛、急性疼痛,其较为典型的疼痛就是针刺样放射性疼痛[1]。部分患者疼痛分布在髋部,还有的疼痛已经放射到膝关节,因此,接受正确科学的治疗方案,并强化疼痛护理干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患者出现疼痛几率。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效果,现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超过18岁,年龄18~79岁,男性和女性分别有61例和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以及其他临床资料比较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都通过自控镇痛泵或者镇痛药物实施镇痛处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积极的护理干预。首先是进行心理干预,从根本上消除患者存在的紧张感,保证后期镇痛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患者存在举棋不定、徘徊不定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其内分泌系统或者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失调的现象,让其身体受到较大的损害[2]。因此,医护人员可以以电脑患者通过深呼吸来缓解其存在的不良情绪。其次为卫生护理,很多患者在出现疼痛心理时,因为行动不便无法进行个人卫生,所以,需要能够针对其个人卫生状况实施相应的护理,结合患者的情况帮助其更换被罩或者床单,保持其床上用品都能够达到卫生的要求。还要能够在患者每次进食之后引导其使用淡盐水或者清水进行漱口,消除其口中出现的食物残渣。还要能够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并向医生汇报患者相关病情,并为其调配健康合理的饮食,并开展心理护理[3]。最后要能够对患者进行知识宣传,可以通过电视、CD或者书面手册等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当护理人员数量达不到工作要求时,可以先引导患者进行教育手册学习,并对其不了解的内容开展个别指导。

分娩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分娩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在妇产科中,无痛分娩是指使用药物疗法或精神疗法降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症状。分娩过程中,产妇的疼痛程度以及相关的镇痛措施,一直是产妇家属以及临床妇产科医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产妇的在分娩中的疼痛情况,对产妇的分娩舒适度以及分娩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止痛药物为产妇缓解疼痛,而且用药方式多样,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护人员需根据产妇的不同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以及合理的镇痛方法,不仅如此,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帮助产妇缓解疼痛,针对产妇分娩疼痛,合理的镇痛方法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缺一不可。因此,本文对分娩中的疼痛护理措施的研究以及相关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标签:无痛分娩;疼痛护理;研究;进展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疼痛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当人类机体出现疼痛时,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如心率加速、血压上升、免疫机能下降等,同时疼痛感还会引发产妇的心理不良现象[1]。目前对于患者的临床生命体征中,疼痛已成为除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外的第五大观察因素。因此在产妇进行分娩时,对产妇的疼痛情况进行关注,能够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分娩结局,实施相应的疼痛护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分娩过程中产妇出现疼痛的机制及特点 分娩疼痛是伴随着分娩过程中的刺激复杂反应而出现的,分娩疼痛与其他的病理疼痛症状有本质的区别,分娩疼痛非病理现象,而是与生命的诞生息息相关。分娩疼痛主要是由于子宫肌肉阵发性收缩以及胎儿经过产道时对子宫和产道组织造成的损伤,从而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强烈刺激,此类刺激会沿产妇的腰、骶神经传递至脊髓,进而延续至产妇的大脑痛觉中枢,从而引发剧烈的疼痛感[2]。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同的产程所产生的疼痛也不尽相同,在第一产程时,主要表现为疼痛范围难以确定,而疼痛的性质以及部位无法准确表达。第二产程时,是指产妇宫口开全以及胎儿娩出的过程,此时的疼痛来源于下产道的肌肉、筋膜以及皮肤,会出现伸展、撕裂及牵连,从而导致疼痛出现,第二产程中的疼痛表现的尖锐剧烈,产妇的阴道、直肠和阴部疼痛非常明显[3]。 2 产妇分娩過程中的相关镇痛方式 2.1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在产妇分娩中应用较为广泛,经调查统计,美国在产妇分娩镇痛和缓解疼痛过程中,有大约29%的产妇采取硬膜外麻醉,且该数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在我国,硬膜外麻醉在产科分娩镇痛中同样有较高的使用率。 2.2吸入止痛在吸入止痛运用中,主要成分为1:1的N2O和O2混合气体,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的分析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31T15:35:13.1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1期作者:郑静罗慧荣郑慧琴白海涛 [导读] 创伤骨科一般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而术后的疼痛则是病患最常见的伴生现象。 (宁强县天津医院陕西汉中 724400)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某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临床医案,即选取120例因创伤骨科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加行疼痛护理干预。得出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疼痛护理干预过的观察组病患感受到的疼痛等级更低,康复更快,满意度更高,镇痛药物使用量最低。结论: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病痛护理;干预;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180-02 1.引言 创伤骨科一般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而术后的疼痛则是病患最常见的伴生现象,轻则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重则影响病患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病患的康复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病患减小疼痛的等级,减轻病患的痛苦,避免对病患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就在临床医学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践研究,试图探讨具体有效地疼痛护理干预措施[1]。 2.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选取 选取某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3年期间的临床医案120例,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是32.5岁。 2.2 研究方法 2.2.1先将120例临床医案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不同的创伤骨科病患给予不同的疼痛护理干预,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规的疼痛护理干预,即对于对照组的创伤骨科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医疗护理即可;而观察组的病患则给予“人文化、个性化”的科学的疼痛护理干预。 2.2.2详细记录对照组与观察组这两病患临床医治情况,记录病患们的疼痛护理前后的疼痛等级,治疗前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康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2.2.4分析工具的是SPSS17.0,采用了χ2检验,t检验。 2.2.5 P<0.05,所有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方法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方法就是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干预,以减轻病患的痛苦,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扩大医疗效果,增加病患的满意度。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 2.3.1心理疏导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感往往比常更敏锐,患者更易受到更强度的疼痛感。在这种疼痛感的影响下,病患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波动也比平时大,起伏不定,这种不良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对患者的临床康复极为不利[2]。长期的紧张、焦虑还会原本比平时虚弱的患者引出并发症,如人体系统不均衡,内分泌失调、发烧等等。心理疏导就是医护人员临床时,详细的了解病患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然后依据病患的个人情况,提供人性化、人文化的关怀,有针对性地排解患者的疑虑与焦虑,医疗中因不了解情况而带来的困惑,帮助或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医治观念,平心静气的面对医治,积极乐观的对抗病魔对搞疼痛。 2.3.2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医疗氛围安静舒适的环境更适宜患者康复,所以医护人员应当想尽办法减少或避免在病患周围出来噪音,尽量营造患者利于休息、睡眼的环境。其次,还应适当地让患者能尽量过着愉快、充实、丰富的生活,如可适当的放一些患者喜爱的电视节目、播放一些轻音乐等。再次,医护人员还应做好患者家属亲友的工作,让患者得好亲友的体恤,减少患者的压力[3]。 2.3.3细致专业的护理首先是尽可能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通过熟练、精湛的业务技术取得病患的信任,给患者以信心。其次是依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合理适宜的康复计划,并做好解答,做好康复知识宣讲,使患者“心理有数”,明白康复的关键“密码”与避忌,而不会出现病患因心有困惑而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工作,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康复进程[4]。此外,疼痛极易让患者忽视个人生活卫生,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这些细节,提醒患者做好个人清洁卫生,或帮助行动艰难的患者做好清洁,防止因卫生不良导致伤口感染,引起并发症,影响病患康复进程。 3.结果 3.1 病痛等级方面对比分析 两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后的疼痛等级远小于对照组的护理后疼痛等级,且护理后,两组的疼痛等级差异巨大。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一: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探析 【摘要】目的:探析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0例儿科 的患儿,随机性质的把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 针的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的静脉穿刺护理的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来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 效果和现象。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在操作技能和并发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 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要好,有着很强的护理效果,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科的患 儿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 静脉留置针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尤其是对于儿科的护理,静脉留置针有着良 好的治疗效果,静脉留置针是让患者实现静脉输液的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大多部 分是需要实施长期治疗的、静脉补液、静脉穿刺比较困难的现象,能够有效的改善此类患 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更好的痊愈。静脉留置针相对于静脉穿刺有着多项的优势,包括操作 流程简单、不容易穿破血管、套管较为柔软、在静脉中留置的实践较长等优势。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儿科患儿50例,其中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儿,其中 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4例,年龄在5到11岁之间,患儿的住院时间都是在10到20天之间,两组患儿在性别、住院时间、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对比的对象,完 全符合规定。两组患者在进行穿刺治疗之前都要做好消毒工作,充分的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 1.2方法 观察组的患儿在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是静脉留置针,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传 统的静脉穿刺治疗,常规静脉穿刺护理中首先是对患者实施皮试和体征的检测,最后在完 成输液后进行拔针,而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的时候要充分的观察患者的药物皮试、静脉穿刺和体征检测等,两组的患者都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这样充分的保证患 儿能够实现无菌的操作,减少发生感染的频率,防止发生并发症的现象出现。护理的工作 人员还要加强巡视工作,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不良的反映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做好预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做好交接班和护理记录工作,按照三查七对的方法实施工作, 最大程度的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在两组的患儿完成护理工作之后,要采用病情记录和对 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来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治疗效果,让两组患儿家属都对护理工作满意 度做出评价。 2儿科护理中留置针的具体应用

新生儿护理论文:18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体会

新生儿护理论文:18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1 min内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环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也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占活产数的5%~10%[2]。因此,采取有效助产技术与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阻止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快稳、准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全面细致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我科于2008年01月至2009年12月依据卫生部2007年修订《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对18例新生儿窒息实施规范有效的复苏技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抢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0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新生儿109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8例(占1.64%)。根据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1例(占83%);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3例(占16.6%)。18例新生儿中,产前孕龄32~42+5周,其中早产儿1例;足月儿15例;过期产儿2例。窒息原因:①胎儿宫内窘迫13例(占7 2.2%);②早产1例(占5.6%);③妊娠并发症2例(占11.1%);

④羊水过少2例(占11.1%)。 1.2复苏方法胎儿一经娩出,即快速评估五项指标:是否足月、羊水清否、有无呼吸、肌张力、肤色;初步复苏后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三项指标;按照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增加通气,维持正常循环,保持足够心搏出量情况无明显好转者,羊水被胎粪污染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吸引 1.3结果1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经规范复苏5 min Apgar 评分8~10分,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经规范复苏5 min Apgar 评8~10分。1例新生儿死亡,抢救成功率95%。 2护理 2.1复苏前准备对有可能发生窒息的高危分娩应做好人员和物质准备。对有合并胎粪污染者,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每个医护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能。复苏常用药物如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碳酸氢钠、钠洛酮。常用器械有顶悬式辐射抢救台、一次性吸痰管、氧气、呼吸气囊。并保持器械性能良好。 2.2复苏时护理 2.2.1清理呼吸道胎头娩出后不急于娩出胎肩,先用挤压法清理鼻咽部黏液和羊水,胎儿全部娩出后立即置于辐射保

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临床上手术治疗一直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疾病的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来,并且多数疾病在手术治疗之下能够起到根治的目的。但是在手术治疗中,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那就是手术后的疼痛问题。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早期生理、心理舒适的主要问题,对患者康复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患者术后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且给予合理的镇痛护理,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就在分析患者术后疼痛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对于目前术后疼痛的评估和镇痛护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能够为日后临床上对于术后疼痛评估和镇痛护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术后疼痛;评估方法;镇痛护理;研究进展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各种疾病治疗的主要有效方法,患者经过临床手术治疗之后往往会出现术后疼痛症状,这是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手术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组织损伤后,导致患者出现的复发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几乎在每一次的手术当中都会发生,不可避免【1】。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75%以上的患者会担心术后出现疼痛的症状;而其中高达92%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需要立即给予有效的镇痛护理;其中有80%以上的手术患者强烈反应术后镇痛处理不足;其中50%以上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72小时仍然存在疼痛不止的症状,备受折磨。术后疼痛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术后疼痛也是引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饿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整理了近年来术后疼痛评估和镇痛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1.术后疼痛发生的机制 临床研究表明,手术患者术后产生疼痛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手术本身对患者的机体组织造成的损害,引起患者产生疼痛的感觉;其二机体对于手术造成的损害产生的痛反应,这一疼痛发生机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2】。手术后的疼痛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不同,一方面是由于手术伤口对于患者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导致患者产生了伤害性感受,从而引发疼痛,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由于患者的组织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损伤之后,损伤部位周边的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面感性改变引发疼痛感。综上所述,

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研究;护士病人关系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过程,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护理管理。综合儿科包括了儿科所有疾病,病种繁多,同时我院儿科还包括了新生儿重症病房,病人多,工作繁重。加上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总结如下: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也不例外,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 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1〕。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新生儿护理论文

新生儿护理论文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干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 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小于1 500 g的早产儿。低体温是其早期出现的常见问题,也是造成其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2]。探索预防极低体重儿发生低体温的有效措施,提高极低体重儿的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产科为预防极低体重儿出生后发生低体温,自2007年12月以来在产房内综合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使极低体重儿的低体温发生率有明显下降,现将做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出生的58例极低体重儿为干预组,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出生的51例极低体重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男婴31例(占53.45%),女婴27例(占46.55%),平均孕周(3 2.1±1.8)周,体重(1 237±182.7)g,Apgar 评分 1 min (8.5±1.9) 分,5 min (9.4±1.1) 分,其中阴道分娩30例(占51.72%),剖宫产28 例(占48.28%)。对照组:男婴28例(占54.9%),女婴23例(占45.1%),平均孕周(32.2±1.7)周,体重(1 225±178.2)g,Apgar 评分 1 min (8.6±1.7)分,5 min (9.5 ±1.2)分,阴道分娩26例(占50.98%),剖宫产25例(占49.02%)。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孕周、体重、评分、分娩方式及发生早产的原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出生后采取常规的保暖措施,即环境温度按产房要求达到22~24 ℃,出生后立即置辐射床,设辐射床温度34 ℃,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液,处理完毕立即使用包被包裹法送往新生儿室。 1.2.2 干预组

肿瘤疼痛护理新进展

癌症疼痛护理新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高群英 在癌症患者的自觉症状中,疼痛的发生率最高,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1]。疼痛对机体的躯体、精神心理、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全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镇痛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关疼痛知识的宣教,在工作中寻求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2]。 1、癌症疼痛分类: 根据致痛原因,癌症疼痛可分为:①癌组织本身引起的疼痛,系由于癌肿发展、浸润、引起周围组织炎症、渗出、肿胀,压迫或破坏神经;②机体因癌症而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引起肌肉关节疼痛;③因癌症合并症而引起疼痛,如神经炎、口腔炎、带状疱疹;④因癌症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免疫能力、全身状况而引起疼痛,如手术后疼痛,化学治疗引起的粘膜炎、神经炎,放射治疗引起的炎症、灼伤、溃疡等[3]。 2、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 2.1 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4]标尺从左到右依次标有0-10的数字, 0代表无痛, 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由患者标出自觉疼痛程度在标尺中所处的位置。评估标准: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疼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10级),疼痛无法控制。该评分法利于护士准确掌握疼痛程度,适于动态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但赵继军等认为其刻度较为抽象,个人理解的随意性较大,从而易导致评估的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5]。

浅谈疼痛科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

浅谈疼痛科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疼痛的概念、评估方法,并对药物止痛、心理护理等内容进行了概括,旨在明确疼痛科病人的护理方法,以便今后更好地为疼痛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疼痛科,疼痛,评估,护理 2007年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根据文件精神,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可设立“疼痛科”,开展以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主的诊疗服务。疼痛科的成立是我国疼痛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大大促进疼痛医学的发展,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1]。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疼痛科的护理工作内容,提高护士的疼痛专业技能,将对疼痛科未来的发展以及提高疼痛患者生命质量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1 疼痛的概念 1.1疼痛的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协会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非愉快的感觉体验和情感体验,通常在发生或引起各种组织损伤乃至继续组织损伤时的一种特殊表现[2]。根据疼痛持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3]。疼痛科所涉及的主要是慢性疼痛,目前学术界将慢性疼痛定义为:将导致患者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可能没有任何确切病因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在[4]。它可分为感觉伤害性(组织损伤所致)、神经性(神经通路损害所致)和心理性(与情绪及相关心理过程有关)[5]。 1.2疼痛的特征疼痛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安全机制,当出现情况时它能唤起避免损伤的行为。同时疼痛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的、多方面的体验,根据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而变化[6]。 1.3疼痛的危害疼痛可以导致不可预料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不良后果[7]。而慢性疼痛不同于急性疼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反应。由于疼痛变得时间更长和持续,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活动异常[6,8],使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如社会活动减少、焦虑、抑郁、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记忆力衰退[9]、内分泌功能障碍、穿衣障碍、自我形象紊乱及情绪不佳等[10],长期疼痛的折磨使病人产生悲观绝望甚至轻生的念头[11]。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儿科护理的论文范文你知道如何去写吗?具体内容格式又是什么样的吗?下面是风林网络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风林网络!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一) 摘要:目的:对于儿科患者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理由和策略进行分析。策略:以我院20xx年1月~20xx年1月存在有不安全因素的70例儿科护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的理由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护理干预策略进行研究。结果不安全因素中患儿自身理由占总比的31.43%,医疗设备理由占总比15.71%,护理工作者理由占总比37.14%,沟通障碍理由占总比10.00%,其它理由为 5.71%。结论儿科护理要格外的严谨细致,同时跟进患儿展开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这样才可以保证不安全事件预防与处理效果。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干预 由于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因此为护理工作造成巨大的难度。由于幼儿的弱小,家长在孩子生病后会分外的观众和焦虑,从而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有较高标准。护理人员不仅要考虑幼儿的疾病护理理由,更要关注家长的情感需要,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特点和反应进行有针对的护理。儿童患者护理方面不仅需要专业医疗常识和基础技能,更需要了解人文知识的内容,从而可以有效的应对多种家庭在护理工作中的不同需求。 1.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xx年1月~20xx年1月存在有不安全因素的70例儿科护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38例,女患儿32例,年龄范围在2~11岁,平均年龄为(5.12±1.34)岁。其中呼吸道疾病者11例,循环系统疾病13例,消化类疾病23例,神经类疾病20例,其他疾病者3例。 1.2策略通过对所有患儿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处理,对其发生不安全因素的理由进行研究,计算其所占比例,同时结合患者的情况展开的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总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