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最新时评精选

最新时评精选

所谓“佛系青年”是彻底的青春悲剧

最近,互联网上“佛风”劲吹,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佛教并非新鲜事物,也很少与时尚流行结缘,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与“90后”这个自带流量光环的词汇结合,竟然散发出说不出的“怪味”。

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随便都行,不求输赢,“佛系”生活方式,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孔子当年所说的“知天命”味道?然,我们要明白,即便在平均年龄也就是40岁左右的古代,孔子依然认为“五十而知天命”,而且前提是“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不经历一番拼搏抗争,哪知人世百态,焉知人生取舍?出世的前提是入世,否则浑然无知为出世而出世,为随大流而随大流,显得跟风幼稚。

佛系生活方式,如果说是时尚品,那也是舶来品,青年在敞开胸怀拥抱之前,还得明白它是否适合中国,特别是自己。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给出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的人为因素。意思是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日本经历了长时期高速发展,摆脱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步入高收入发达国家之列,社会积累了巨大物质精神财富,青年人哪怕放慢脚步,一样可以享受充裕物质精神生活,而我们的国家虽然发展成就巨大,但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意味着青年只能用双手创造更多财富,才能满足全体国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佛系生活方式,并不适合中国青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丧文化”。现

代文明史,一再证明人力资源是财富的最大来源。西方文明近年来发展受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进取心特别是青年的干劲正在萎缩。所谓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高,并不一定指社会上岗位供给不足,很多时候是“年轻人不想工作”,心里想着“反正不工作也有政府救济”。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承担“青年被丧文化奴役”之痛。中国有今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多专家归结为“人口红利”,其中最大的红利是“青年人红利”,他们积极进取勇立潮头,响应时代号召,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工作,在最有市场潜力的领域创新创业,正是他们的拼搏力写就了欣欣向荣活力十足的“青年中国”。

佛系生活方式,表面上很酷,其实很俗套。之前流行的“葛优躺”、“90后中年说”、“90后离婚说”,都是一时风靡网络,引得青年一时好奇追捧,但大多人很快发现,这些所谓“新生活”,只能过过嘴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现在看来,很多颓废流行话语,背后有商业诉求方和幕后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当你在为“丧文化”折服拥抱之时,背后没准正在有人为你的无脑随大流而发笑。而最可怕的则是,当你在拥抱“佛系生活方式”之时,有人正在获取以你的才华本可得到的工作,有人已经早起奔跑在通往更高目标的路上,有人已经看到新商机正在创新创业,有人不敢停下来哪怕一步晚而步步慢,我们生在一个互联网、人工智能、新经济创造无限机会、青年在创新创业中最有优势的时代,怎能因人云亦云的“丧文化”而麻痹?自废武功沉浸在无所谓莫名其妙的自嗨中,只会辜负这个全中国都在快速前进的伟大时代,外国青年盯上中国发展红利正在赶往中国试试运气的路上,中国青年怎能玩起“丧文化”而自甘堕落?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最酷的青春,不该由“丧文化”定义,而应是奋斗汗水浇筑的梦想大厦。所谓“佛系青年”是彻底的青春悲剧,青春苦短,过不再来,没法吃后悔药。唯有肩负国家民族梦、扛起家庭责任梦,才是灿烂无悔的青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才是中国青年该有的人生格言。(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程振伟)

别过多为“佛系青年”担心

“佛系青年遍地走”,一夜之间,“佛系青年”成了流行词,舆论看不惯,各种调侃、讽刺、批评汹涌而至,主流媒体刊文提醒青年们别“迷失自我”,“油腻中年”们则以过来人的身份表示,实在看不惯年轻人摆出一副看淡人世的样子。

这一切因一篇心灵鸡汤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引起。有娱乐圈消息灵通人士爆料说“窦靖童出家,可喜可贺”,工作室立刻回应“只是剪个头发而已”,但也阻止不了网友展开联想,称王菲一家是当之无愧的“佛系之家”。“窦靖童出家”的假消息,助长了“佛系青年”这个热词的传播。赶在岁末,为2017增添了一抹荒诞中带着点温情的味道。

荒诞感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我们的文化与传统,一直拒绝成为滋生“佛

系青年”的土壤。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头悬梁、锥刺股”,东晋的祖逖“闻鸡起舞”,唐朝李白少年时不爱读书,一个婆婆适时地出现了,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也适应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生存逻辑。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一代突然变得如此虚无、颓废,怎不令人感到荒诞?

至于荒诞中的温情,则来自批评者在调侃与嘲讽时隐约闪现的宽容,甚至还包含着一点点的羡慕。对于“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舆论虽持反对态度,但也没有上纲上线、一棍子打死。60后瞧不上70后、70后瞧不上80后、80后瞧不上90后……这个代际歧视链到90后这里的时候,似乎要被终结了,因为90后根本不会像上两代人那样,死活要把自己的能力证明给人看,他们连话语权都懒得争了。也正因为如此,90后才有可能成为活得最自我、最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一代人。

祖辈、父辈、兄辈,都在近似的物质焦虑阴影下挣扎,90后这一代,总算不为钱、为食物、为工作与前途抓心挠肝了,他们所追求的“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的生活,使得未来中国有可能重复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模式。在此之前,从村上春树的“小资文学”盛行,到宫崎骏动画的蔓延,从干物男、干物女,到宅文化、二次元文化,从小确幸、丧文化,到这次的“佛系青年”,源头无不可追溯到日本流行文化中去……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均由以下几个因素催生:经济的发展、信息的泛滥、人际关系的疏远。

中国的“佛系青年”,并非只能在日本年轻人那里得到共鸣。事实上,全球的年轻人,也都有“佛系青年”的特征,只不过在美国叫“千禧一

代”,在英国和澳洲叫“Y一代”,在瑞典叫“冰壶一代”,在德国叫“也许一代”,在西班牙叫“没没一代”。不要认为中国的“佛系青年”会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主动权,事实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年轻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旧有的评判标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失灵,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来应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施加于他们身上的压力。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每代人的生活方式都由他们自己创造并引领,这与上一代人如何倡导、如何规范、如何管理无关。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年轻时最讨厌“老家伙们”给的忠告,他还曾表示过,年轻人不必那么着急一毕业就上班、结婚生子,而是要创造条件流浪几年、四处走走。“佛系青年”现在的样子,有令人羡慕的成分。生活沉重的中年人枷锁戴惯了,已经脱不掉了,而年轻人有选择的权利,不用去指导他们怎么去生活。无须过多担心他们,要相信,就算是“垮掉的一代”,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会自然觉醒,把所谓“荒废”的时光找回来,负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成为中坚力量。

没有坚守的信条佛系不如叫懒系

比起“颓废”生活,“佛系”生活倒是多了一些抗争意味:我不满意现有的生活,但我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影响庞大社会机器的运转,所以老老实实完成本职工作。但是,循规蹈矩生活并不意味着妥协,我绝不为外物所累,给自己保留心中的一点执念。

最近一段时间“佛系”生活方式成了特别热门的词汇。这个词最先火于

“饭圈”(粉丝圈)自嘲,转而变成“佛系”追星,不吵架、不控评(操控评论),对爱豆绯闻心如止水,偶像人设崩了就换一个爱豆追。此后“佛系”又迅速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和职业,比如佛系员工、佛系公司、佛系点赞、佛系乘客、佛系外卖等等,成了90后自嘲的生活方式。

然而,与佛家真正的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不同,佛系心态是求之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从更深一层来说,是认识到自己欲望无法实现又无法排遣时,与世界的和解。追星太深入,感到巨大空虚转而佛系爱偶像;淘宝申诉退换货太麻烦了,自动确认收货懒得给差评;公司竞争太激烈升迁无望,本职工作绝不推辞但也绝不会主动揽活,按时按点完成但绝不会超标准做好;经营感情太累了,能自己解决绝不找对方撒娇。

“佛系”总令我想起心理学上“认知失调”的概念: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对自我的积极正面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产生不舒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舒适,人们需要采取方法去化解这种失调。很多人采取消极回应的做法。从“我可以努力改变我自己实现目标”变成“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干嘛要费这么大劲去实现”“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开心心”。这样的“无欲无求”“内心毫无波澜”一旦引起共鸣,就成了“佛系”的社会流行心态。

除了“佛系”刷屏朋友圈,这段时间“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买不起房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了”等文章在朋友圈热转。原本应该充满朝气,如同“初升太阳”的年轻人与一些形容中年人的标签紧密联系到一起。在我看来,“佛系”正体现了陷于都市焦虑的年轻人应对“第一批90后已经”系列的解决之道。

挣扎在温饱线的人是不会“佛”的,他们要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一个容身之所,养活自己和家人。而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年轻人在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了迷茫,难以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感。在物质世界购物、网络社交、买房、买车的成本太高,更难获得自我满足。比起“颓废”生活,“佛系”生活倒是多了一些抗争意味:我不满意现有的生活,但我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影响庞大社会机器的运转,所以老老实实完成本职工作。但是,循规蹈矩生活并不意味着妥协,我绝不为外物所累,给自己保留心中的一点执念。

以此调侃倒也无妨,毕竟在消费主义构造出的虚幻世界里,如果要满足所有欲望,人也就被物质异化了。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阶层流动变难……生活太艰难,不如洒脱些与之和解。但是,不论事业、家庭、学业还是爱好,人生在世总要有点执念并为执念做点什么,有自己坚持的信条。否则,全方位的“佛”不如称之为“懒”。如果年轻人都抱着暖水壶,泡着枸杞水,蜷缩在椅子上“佛了”,那整个“立地成佛”的社会估计也不会太好。

也说“佛系青年”(民生观)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

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消费“神童”源自于教育的底气不足

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最近,一位来自山东莱阳的李姓同学成为了“网络神童”。然而细心的网友却发现该新闻是漏洞百出,而事件也是反转再反转。近日,就有媒体报道,从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录取办公室官方了解到的消息是,麻省理工学院不存在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的情况。

原本被媒体推崇备至的“神童”李姓同学,这段时间却接二连三地陷入到反转剧情。先是他所获APEC国际大赛奖牌被发现竟然有落款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硬伤,再有华南理工大学宣传部称所谓关键性的邀请邮件并不是该校老师发的,最后“神童”连麻省理工学院读成了麻省理工大学之口误——如果连“心向往之”的未来母校的名字都能念错的话,这样的“神童”成色,着实是堪忧。

“神童”的窗户纸几近被捅破,但当地教体局依然坚称:李姓同学被麻省理工录取是事实。这事或许还真有两说,因为我们不敢相信如此轰动性的新闻是炮制出来的,如果那样,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具备常识的立场应该是,最终那一纸来自大洋彼岸的录取通知书还没到位之前,当

地相关部门能别着急着就打出“提前量”,忙不迭地推出一个所谓的“神童”典型?这不,到后面产生了要自证其说的尴尬,李姓同学也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显然不是一个14岁的孩子所应该承受的。

把“神童”推向公众,不管抱着怎样的初心,有一点应该很肯定,那就是对“神童”已产生了消费的既定事实。有学生考出了“神童”级别的成绩,要不要宣传?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但如何宣传,恐怕还真要三思而行。首要,要考虑的是,大力度曝光一个未成年人,必然是要把对方置于舆论场的中心,而孩子的心智是否成熟到足以“独当一面”,存疑;其次,就是长枪短炮的架势之下,“神童”还能保持平常心吗?如此追捧,搞不好就是下一个“伤仲永”;再有,“神童”的耀眼光环必然会对周围学习氛围产生干扰,那些父母嘴中“别人家的孩子”的横向对比,恐怕是你我都挥之不去的灰色记忆吧。

笔者认为,对“神童”恰如其分的宣传,应该是镜头对准学校的老师,多介绍经验,多传授方法,而不是强调“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更不应该把孩子360度无死角地予以曝光。“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名言,都贴遍了国内中小学的课堂或者走廊上,且已经深入人心,激励无数的孩子用勤做路,用学做舟。现在,教育部门和一些媒体加大马力报道“神童”,这不啻是对常规教育模式的颠覆,如果不赶快点到为止的话,恐怕那位“神童”的班上,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而之所以消费神童,甚至极力为“神童”背书,恰恰是教育底气不足的表现。在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都要被拉住来满城游街的当下,谁还会对

“麻省理工学院”这几个字脱敏?城市之间的先天资源分配不均加大了“马太效应”,已固化的掐尖模式更让教育成为一种博弈。现在,好容易在三四线城市出了个和美国新常春藤盟校挂钩的“神童”,那还有不“普天同庆”的理?在靠应试教育成绩来论英雄的语境下,这可是“弯道超车”的经典案例呀,不好好宣传真是暴殄天物。但这一宣传不要紧,结果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有底气的教育,不会急着“抢头条”,而是有耐心让好消息飞一会:最起码的前提是要等麻省理工学院的八字一撇一捺都画出来了,再看看大家怎么看,听听众人怎么说,而自己是否能从“神童”这个非典型案例上,找到些反求诸己的“点”,从而放大到整个教书育人的“面”。找到这种可复制的经验,恐怕比矗立起某个“神童”要来得更加功德无量。(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90后关注养生”热爱生活没有年龄界限

边熬夜边喷水保湿、喝啤酒泡几粒枸杞、吃完火锅喝茶“刮油”、拿着保温杯还要搭配点茶叶,选洗发水也从闻香味变为挑护发育发功能……这群人们口中任性的90后,生活已经开始变得“精致”“细致”起来。一项调查显示,79.6%的受访90后开始关注养生信息,79.4%的受访90后自认存在脱发育发的焦虑和困扰。(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养生应该是油腻的中年大叔和老年人的事情;殊不知,风华正茂的“90后”乃至“95后”,也已经开始关注养生了。在一个盛行标签论的时代里,“90后”曾经遭遇了污名化,成为自私、

反叛、乖张、非主流的一代;特立独行的亚文化,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与认同。

和祖辈、父辈相比,“90后”拥有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却也承受着时代制造的新的烦恼与痛苦——他们享受着玩具和美食,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享受着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带来的种种好处,却也承受着“爸爸去哪儿”的失陪以及“低头族父母”的隐性失陪;他们享受着空前社会流动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强大交通网络带来的出行便利,也承受着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安全风险;他们享受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带来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造就了一代代不同的青春”。出身于独身、生活于市场、长成于网络的“90后”,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逐渐长大的“90后”,也有一个调试自己、融入社会的社会化历程;从备受质疑、饱受争议到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与赞赏,“90后”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实现华丽转身,既和社会心态越来越开放、包容有关,也和“90后”的角色扮演密不可分。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所言,“亚文化仅仅在特定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一度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广泛传播而失去了独特性。”面对“90后”,我们没有必要再戴着“有色眼镜”。养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超越地域边界和年龄边界的,“90后关注养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

“90后关注养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在过去,一些“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年轻人,过度地挥霍青

春和消耗身体,看似潇洒的生活方式,隐伏着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90后”能够及早地提升对养生的价值认同,对自己和家庭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种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养生从年轻做起,不仅能够让“90后”更加健康长寿,也能减轻将来全社会的医疗和养老负担,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健康中国”。(杨朝清)

对“大开沙界”的整改不是玻璃心

日前,在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远处,一家名为“大开沙界”的餐馆正成为众矢之的——这个餐厅的名字,谐音为“大开杀戒”。南京当地一些市民认为,在如此敏感的地方开设如此名字的餐厅,不仅是对遭受侵华日军迫害致死的同胞们的不敬,也是对国人情感的冒犯。

“大开沙界”与大开杀戒的读声、音律完全一样,走的就是一个谐音商标的路线。如果有人说要请你去“大开沙界”,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被代入到“大开杀戒”的范畴里。近几年,谐音商标因为容易吸引消费者,总是被精明的商家屡试不爽,包括名人的姓名、成语等高频词汇,都有被“蹭热度”的案例,而坊间无不认为谐音商标是种标新立异,但问题在于,新是标起来,异也随之被立起来。

这种“异”,乃是异议。回到“大开沙界”这事上。经调查发现,“大开沙界”是经国家商标局核审通过的注册商标,因此,商家具有合法使用权。但是,该餐厅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远,现

在又在国家公祭日前后的“时节敏感”,实在很难让人视而不见。不仅是南京当地市民对此持有异议,餐厅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也认为,“大开沙界”在商标使用上确实“还不够规范”,现已介入调查,他们对商家进行劝说,要求商家将中文字样遮挡或撤下。

虽然对整改持复杂的心态,但商家还是依照相关部门的劝说来行事。现在,该门店内外已经看不到“大开沙界”字样,其英文名称旁原本对应着中文的地方均被掩住,户外的广告牌也已经撤下。不过,也有部分网友对此不太理解,他们评价这是实在太过玻璃心。

真是玻璃心使然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用地点之横向加时间之纵向的方法来辩证看:先看看“大开沙界”的成长史——它们用2年多的时间在全国铺开50家门店,南京就有3家“大开沙界”。客观来看,在创新大潮下,健康沙拉店确实有可取之处,各方虽然对谐音商标持保留意见,但其终究是合法注册的,也就没有市场行政部门来予以整改。而这家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附近的河西万达店,开张也有半年,之前,它并没有被见诸报端。

这么横向加纵向一交叉,就很明了,对“大开沙界”的整改不是玻璃心使然:如果地点不是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附近,甚至如果时间不是在国家公祭日前后,我们对“大开沙界”或许就像“衣冠勤售”(衣冠禽兽)或是“八锅联君”(八国联军)等谐音商标一样,大致是抱着不敢苟同的心态,亦或是止增笑耳后就路过。但,这一切都只是设想,因为国家公祭日是用立法的形式来真实存在。这使得一切完全不同。

国家公祭日,汽笛响彻,山河呜咽。在这一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在这一天,我们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庄严表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这一天,国家的意志、民族的荣辱和个人的情感,最终汇融于精神提升。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前行的必备“食粮”,它关乎严肃,关乎敬畏,更关乎力量。但试想,这种宏大旋律的背后,却不经意间被“大开沙界”这样的杂音纷扰,又是怎样的一种“乱声入耳”?

对“大开沙界”的整改是必须的,“标新”和“立异”不能突破公众的心理和情感底线。而此次事件,在国家最神圣肃穆的地方乱“立异”,是给我们提出整改的“启示录”。(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谢伟锋)

质疑餐馆“大开沙界”市民想多了吗?

日前,在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远处,一家名为“大开沙界”的餐馆正成为众矢之的——这个餐厅的名字,谐音为“大开杀戒”。南京当地一些市民认为,在如此敏感的地方开设如此名字的餐厅,不仅是对遭受侵华日军迫害致死的同胞们的不敬,也是对国人情感的冒犯。(12月17日澎湃新闻)

针对涉嫌店名不适当“被投诉”,公司创始人之一安琪雅回应称,“大开沙界”四字是其注册商标的一部分,2016年通过国家工商局审核注册,正常在门店内外展示使用。“大开沙界”的取名用意,对应英文“Max

Salad”。Max是取公司三位创始人首字母组成的单词,为了避免译成中文的“最”、“极致”等字词,最终选用了“大开沙界”四字,寓意“打开沙拉的新世界”。这样的解释乍听起来无可厚非,“围观者”貌似想多了。不过,只要稍加推敲和追问,上述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店名为什么是“大开沙界”而不是“打开沙界”、“闯开沙界”?如此较劲或许让人觉得有点吹毛求疵、无理取闹的意味,商家取名有自己的考虑,凭什么非得受咱局外人的意愿左右?但由此也让取名“大开沙界”的意图更显明朗,不就是出于跟“大开杀戒”谐音而更能吸引人么?即使说当初考虑不周或者说是无意之作,但将店开到遇难同胞纪念馆附近,难道就一点没有意识到不妥吗?又何故让招牌上的英文名“隐身”,而突出“大开沙界”的中文名称?显然未必是无心之过所能解释的。

当下某些店名、招牌爱标新立异,或谐音、或新奇、或另类,以达到博人眼球、聚敛人气进而招揽生意的效果,也不乏恰到好处地切合经营定位、特色、理念,进而吸引顾客、扩大知名度、受到消费者追捧的个例,但也有极个别商家动起了歪脑筋,试图靠低俗、恶俗乃至触碰公序良俗底线,比如此前媒体曝光的“土匪鸭”“叫了个鸡”,等等,无一例外受到质疑和批评,知名度虽然有了,顾客却并不买账,最终或受到相关部门的干预,或自我淹没在网民的口水中,看似别出心裁的“创意”,实则只能是自欺欺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我国《商标法》第十条规定,如果商标“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大开沙界”明显引发联想,其谐音宣扬暴力,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有悖于社会公序良俗。作

为企业,取名、广告等经营行为理应讲究社会公德和责任,而业主“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核注册”的辩解以及“全国50家门店,我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反映”的“无辜”和“无奈”也提示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严格把关、认真甄别、给力履责,堵住打擦边球的行为。

“死亡众筹”需要集体痛思

一众急于收割眼球的商家和视频平台,一群猎奇的围观吃瓜群众,合力将吴永宁这个“极限之路”上迷途的少年推到了263米高的楼顶。那一刻众声喧嚣,直至少年坠落身亡,众人作鸟兽散,视频平台也迅速删除他的视频,徒留少年的亲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吴永宁的悲剧是意外,但何尝不是一场“合谋”、一场“死亡众筹”!一个辍学的寒门子弟,没有太好的出路,又有病母要养,无意间发现高楼挑战这个赚钱之道,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他,错误地将极限运动理解成无任何保护的“玩儿命”,迷失在自己的“极限人生”里。视频直播的观众,少有劝诫这个“玩儿命”少年的,更多的是高呼“厉害”“666”“牛牛牛”的看客。而商家和视频平台更好像从未考虑过少年的人身安危,只想着开发他的价值,获取更多的观众和用户……

吴永宁坠亡后,社会舆论一波接一波,有人惋惜这个少年错误地理解了极限运动精神,更多人将矛头直指视频平台。的确,近年来随着各类直播平台、视频网站的兴起,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玩儿命”“作死”视频,平台乐于推送这样的视频,看客们也往往乐此不疲、一点再点。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助长着“娱乐至死”的精神消解生活意义本

身,全然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吴永宁的悲剧是一个沉痛的警告,个人、观众以及视频平台需要集体痛思: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要时刻抵制“娱乐至死”的危险倾向。

个人不仅要对他人的生命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这是吴永宁留给观众最后的警示。正如网友所言,剑走偏锋的人生终究风险极大,即使生活所迫,也不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作为围观的观众,心里要明确竖起一条底线,对任何危害生命的行为不能充当看客,更不能怂恿助长。而作为平台,肩负的道义责任无疑更为艰巨,必须无条件地把生命的尊严放在流量和金钱的前头,对为吸引眼球不惜“作死”“玩儿命”的内容监管和把控不能存在偏差。

敬畏生命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基本人文精神。除了要强化生命教育和宣传外,我们也应在法律上有所作为,推动国内关于直播平台的规范和极限运动保护的措施等等,避免悲剧再现。

“我会有很多钱,等挣了钱,带妈妈重新去治病”……吴永宁的遗愿如今看来让人倍感心酸。以生命为代价的警醒太沉重,我们不愿再看到这样的悲剧。惟愿逝者安息,惟愿悲剧能唤醒全社会对生命的敬畏,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平台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都能严守对每一个生命的责任。(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黎平)

是非观是基础教育之“底”

一个叫王悦微的宁波老师火了,火在班上出了个“巧克力事件”。

2017年11月14日,一学生带巧克力来学校,被同学举报。身为班主任的王悦微发现,举报者原来是勒索巧克力未遂。“你带零食来学校,是不对。”她对那个被没收了巧克力的倒霉蛋说,转头又批评举报者:“你以告老师来威胁同学,问人家要好处,更可耻!”处理结果是,她让“倒霉蛋”当着举报者的面吃掉了巧克力。

 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教育随笔,却引发了全民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这显然不是只是“告密者”的故事。

 网友留言的画风基本是这样的:“初中班主任想尽办法要我们互相告发。”“我们那个时候遇到这么明事理的老师就不会受那么多罪了!”“鼓励告密在小学老师中绝非个例,谢谢你跟他们不一样”……这故事简直要让人大笑三声。大快人心事,大概就是那些爱打小报告的“跟屁虫”,这回终于败走麦城,丢了巧克力还丢了面子。

 王老师的这个做法之所以让很多人点赞,是因为她坚持了底线的是非观:无视规则是不对,“敲诈勒索式举报”同样不该获益。一个正态的社会,秩序不是靠“告密者”维系起来的。遗憾的是,道理人人都懂,但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可能很多时候选择了宽纵“告密者”来获得稳态的秩序。简言之,王老师的价值判断是有成本的——她在坚守基本是非观的同时,也必然打击了“告密者”,从而丧失了获得班级信息的某些通道。而更多小学老师可能因为“管理效率”的需要,而选择容忍并激赏告密者,虽骄纵了精致利己主义之风,却掌控了最大化的信息资源。

 举报者和告密者,这是两个边界有别的概念。前者是自我维权或者保护公益的行为选择,而后者则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缺德行径。中世

纪教会独裁时代,异端裁判所是告密者手里的王牌。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营造的恐怖寓言,大概就是这种告密社群的微妙镜像。当然,孩子的世界里,只是巧克力之争。但这样的行为在小的时候不加以及时纠正和教育,是非观的错乱延续到成人世界,可能会演变为更恶劣的手法。今年年初,“塑料紫菜”的谣言风生水起。11月30日,福建晋江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塑料紫菜”网络造谣事件被告人王某祥犯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弄个子虚乌有的视频,就想勒索企业十万元。可仔细想想,如果幼儿园或中小学就经历过“告密者”的挫折,成年后何至于迈出这荒唐滑稽的一步?

 一个班级,不能是“告密者”丛生的班级;一个社会,不能是道路以目的社会。

 对于学前教育或基础教育来说,教会孩子基本的是非观,可能比通识更要紧、要迫切。多少年来,教育界流传着一个共识的说法: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最底线的答案,恐怕就是一个具有基本是非观的社会人。

古往今来,一切罪恶和悲剧,几乎都可溯源至“三观不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个丰盈而多元的意识体系。对于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来说,不可能在三观教育中一蹴而就;但是,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关注孩子的是非观,进而让其成为“大写的人”,这恐怕是学风与家风的双重责任。王老师成了“网红”,说白了,大概在我们的经验主义童年中,太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