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瞩目中国高铁

决策与信息

2010年第4期总第305期

广和郑西高铁的开通,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时代”已经来临。

境外媒体对中国大步迈向“高铁时代”高度关注。从揣测中国政府广建高铁的意图,到分析高铁工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预测高铁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再到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高铁发展与中国对比,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媒体对中国高铁的兴趣点非常广泛。

从社会经济角度解读

对于中国广建高铁的意义,大部分境外媒体都从经济及社会角度解读。大多数媒体都认识到,

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铁路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社会与经济联系至关重要。

美国《新闻周刊》文章认为:“(高速列车)或许有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变得更为均衡,能帮助北京将整个国家团结起来。现在割裂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的财富、地位甚至方言上的差距可能缩小,推进北京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高速铁路也将有助于消除贸易瓶颈,让现有的铁路有更大的空间运输货物。效率更高的货运列车网络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通过大规模投资高铁刺激经济、创造就业也是境外媒体的关注重点之一。

美国《财富》杂志刊文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京沪高铁可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量投入不但能够刺激中国经济增长,还能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

高铁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变化,它也会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美国《新闻周刊》曾评论,中国正在进行的铁路革命,使多年来以幅员辽阔为特色的中国大大缩小。在许多方面,中国的铁路革命可以跟美国19世纪铺设跨大陆铁路,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开通相比。高铁改变的不只是距离,也改变了个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改变了人们对其居住的大陆的看法。

对军事战略意义不乏揣测

在评说高铁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重大社会意义、政治意义的同时,也有媒体认为中国高铁的军事和战略

意义更是无可估量。

香港《镜报》月刊今年2月号刊发封面文章《高铁的军事战略意义》

,文章表示,高铁的建成极大方便了中国的军事调动,对中国的军事布局以及战略战术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军事运输能力长期困扰军事建设,高铁的建成突破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武广高铁可挂载16节车厢,一辆高铁能乘载1100人,其载运能力十倍于伊尔—76大型运输机,加上比直升机还快的高速度,因此,将一个配备轻型武器的师由武汉运抵广州,从集结登车到抵达目的地不超过五小时,十万大军的千里调动也仅需半天而已。

另外,由于高铁使用的是电力,运输成本远比军用运输机便宜。它也不必购置大批量以备使用。高铁平时是民用交通工具,战时转为军用工具,军方既省去大量装备购置费,又省去大笔装备维修费。这种“寓军于民”的军事装备为精兵简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过去的铁路速度不快,未有突破时空的感觉,现在高铁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将来更快的高铁有可能陆续出现,是否会出现

“高铁兵”或“高铁军”未可预知,但肯定在中国首先催生出新的战略战术,将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文章还特别建议,中国须从战略角度考虑高铁技术出口的问题。

美国安全咨询与情报机构战略预测公司在近期的一份分析报告也揣测中国发展高铁有军事和保安的考量。分析报告中说,要有效运送兵力和军事器材,高铁的功能不容忽视,飞机虽然更快,但载送量有限。军力输送能力对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而言非常重要,中国有很长的边界要防守,还得维持一些边疆地区的稳定。

报告还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去年8月举行的“跨越—2009”

军演期间,首次动用“和谐号”高速列车运送官兵,此举表明,一旦高铁网络建设完成,中国的军事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

对比自身产生强烈危机感

境外媒体在大量报道中国高铁加速前行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会与本国本地区进行对比。

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报道中写道,在武广高铁开通前的试运行中,“和谐号”跑出了394公里的最高时速,在正式开

全球瞩目中国高铁

文/谢开华

科技新潮

KEJ IX INCHAO

41

决策与信息

2010年第4期总第305

▲动车组在武汉动车基地整装待发

世界高铁建设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1964年~1990年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东京至大阪新干线于1964年10月全线通车,全长515.4公里,时速210

公里,它的建成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随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以日本为首的第一代高铁的建成,大大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房地产、工业机械、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铁路市场份额大幅度回升。

第二次浪潮:1990年~9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大部分国家,大规模修建本国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这次建设高潮,不仅仅是铁路提高内部企业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国家能源、环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第三次浪潮: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在亚洲(韩国、中国台北、中国)、北美洲(美国)、澳洲(澳大利亚)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主要体现在:一是修建高速铁路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都有了全国性的整体修建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二是修建高速铁路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更广层面的共识,例如,修建高速铁路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土地使用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交通安全,以及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参观中国高铁

通后的首次运行中,平均时速达到350公里。日本新干线和法国TGV 的最高时速是300公里;而美国铁路公司的高速铁路从波士顿到纽约仅300公里的路程要走3个半小时。

或许正是这种数字上的强烈对比,让美国人心里很不平衡,奥巴马总统在今年1月28日发表的国情咨文里说,“欧洲或者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应当拥有最快的列车”,他宣布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拨出80亿美元专款,

用于建设高速铁路。《今日美国报》

2月7日刊文,号召美国“向中国高铁学经验”。这篇文章说,美国公司现在正在等待第一轮政府拨款,旨在启动美国久被推迟的高铁建设项目。而与此同时,中国早已遥遥领先。

想奋起追赶的不仅仅是美国,还有高铁一直相对落后的英国。英国《卫报》说,中国在去年年底开通了世界上最快的火车,英国现在有机会迎头赶上,英国计划修建从伦敦到苏格兰的高速铁路。此前也有媒体报道,英国希望在建设高速铁路网方面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从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中看到了商机与危机。该期杂志题为

《问题随铁轨而至》的文章指出,中国高铁修建将惠及多家外资企业,但同时他们不得不转让相关的技术给中方。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很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工业,而外资企业会发现他们今天的超额回报是以将来作为代价的。

从这些报道中不难看出,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在一些技术项目上已经领先各国。而美欧在高铁建设上感受到的中国压力,其实也是中国崛起引起世界经济板块调整的一个缩影。

科技新潮

KEJ IX INCHAO

相关

链接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