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浅谈防治水稻稻瘟病

近年来,杂交水稻两系的大面积推广,水稻稻瘟病发生呈上升趋势,稻瘟病是水稻重大病害之一,最高可导致稻田绝收,就当前我县水稻种植如何防治稻瘟病,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提出以下防治方法,供参考。

第一、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并进行药剂浸种子处理,是防治第一步,做好移栽前带药下田,可喷施三环唑等杀菌剂。

第二、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防止氮肥使用过多,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水稻抽穗期要做到浅灌,防止徒长,水稻栽培要合理密植,增加株行间通风透光能力,增施磷钾肥,创造不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

第三、综合防治及方法。稻瘟病的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针。双晚秧苗如果发现苗叶瘟,要抓紧开始防治,要求做到带药下田。分蘖拔节期是叶瘟发生的重点时期,及时掌握病情,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应及时防治,对稻瘟病发生严重田块要求防治两次以上。穗颈瘟防治在抽穗始期至孕穗末期进行,为了控制稻颈瘟的发生,两系品种最好在抽穗扬花期要普遍进行一次药剂预防。

防治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乳油、40%富士1号乳油等。

针对病虫害混合发生特点,可以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一次用药达到多种防治效果。

(推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 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及航化技术方案 一、农业措施 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科学灌溉 水稻进入分蘖期以后,采用浅湿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层深度,严防深水淹灌,及时晾田通气,促进根系发育,严防早衰,晾田次数不少于3次,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 2、科学施肥 水稻蘖肥要早施,严防穗肥施用过迟,后期植株中游离氮素过多,不利于植株抗病,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N:P:K=2:1:1.2~1.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硅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提高施肥均匀度,增加叶片和茎杆角质化、硅质化程度,增强水稻抗病性。 3、合理密植 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要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调控水稻长势,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加大,降低水稻抗病性。 4、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稻田、池埂和附近荒地中的杂草,以及池埂上

的渣碎残茬等,提高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原菌来源,减少病害发生。 5、健身防病 要做好水稻健身防病工作,营养生长期叶面追肥以含氮叶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期以磷、钾、硅肥为主,促进水稻早熟为主。严防抽穗后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提倡使用叶面硅肥、硼肥、镁肥等微肥。 6、缓解药害 旱改水的稻田在施用蘖肥的同时,要追施2公斤/亩生物肥以加快缓解农药残留药害,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二、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合理混用及合理轮换使用。推荐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配方是: 1、防病配方 ①20%好米多悬浮剂100毫升/亩或35%三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或40%三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②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 ③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或45%咪鲜胺乳油50毫升/亩。 ④2%加收米水剂80毫升+25%咪鲜胺乳油60~80毫升/亩。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在水稻个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不能正常抽穗,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稻瘟病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超过500万亩,大发生年份达到1000万亩以上,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与高产。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黑龙江省提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稻品质好、需求大、效益高的优势,要求加大“旱改水”力度,力争到2013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因此,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上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我们提倡应以绿色防控为主。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1]。了解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是进行绿色防控的基础。 1稻瘟病发病条件 1.1菌源 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病菌来源[2]。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3]。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1.2品种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 1.3气候 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如孕穗末期到抽穗时期多雨、寡照、湿度大,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8℃以下,并持续5天-7天,穗颈瘟极易发生。 2稻瘟病流行因素 2.1菌源充足 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趋严重,田间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增大了稻瘟病病源基数。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 治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前言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前任国际水稻研究所Lampe博士在为1993年首届国际稻瘟病大会议论文集作序时指出,1990—2025年间世界对稻谷需求将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在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2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3%。水稻也是四川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常年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5%-50%,保证其稳产、增产对稳定全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又名稻热病,也有不少地方称之为火烧瘟、刻颈瘟和黑节病等。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由于它分布广泛、破坏性强和高致病性所以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每年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近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愈加严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一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在我国发生严重,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所造成的稻符损失达数亿公斤,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在我国,稻瘟病的分布范围很广,南白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危害也十分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发病面积都在380万hm2以上,每年损失产量达数亿kg。而近年来,稻瘟病在四川1省水稻各主产区均呈现中等或偏重发生的态势,较为严重的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自推广杂交稻以来,历史上共出现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l984-1985年,一个在1993-1994年,特别是1985年和1993年,由于主推品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抗性丧失,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094和738万亩,实际损失更是达到惊人的4.1亿公斤和2.5亿公斤。1995年以后,随着水稻品种实施“调系改组、集团当家”的布局策略,此期间尽管主栽品种抗性逐年下降,但稻瘟病发病面积及损失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轻的水平。从2003年开始,随着品种抗性的迅速下降,加之一些高感品种的逐年推广种植,稻瘟病发生逐年严重,发生面积由300万亩以下迅速上升到500万 亩,2003年发生面积532万亩,实际损失5780万公斤,2004年发生面积502万亩,实际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一、发病症状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1]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人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光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山区雾大露重,光照不足,稻瘟病的发生为害比平原严重。偏施迟施氮肥,不合理的稻田灌溉,均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 稻瘟病屬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水稻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導致水稻減產1 0%?30%,嚴重時可導致絕收。近年來,白城市水稻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稻瘟病發病率及發病程度逐漸增加,科學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 為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應引起充分重視。 1發生癥狀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造成危害,具體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不同類型,其中以葉瘟、節瘟、穗頸瘟危害最為嚴重。苗瘟:由種子帶菌造成.常發生于3葉前。受害后,苗基部變灰黑,上部變褐,若田間濕度較大,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原菌分生胞子梗和分生胞子)。葉瘟:根據病斑可分為4種類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點型、白點型。慢性型病斑邊緣褐色帶有淡黃色暈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綠色小斑擴大為梭形斑,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發展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層;褐點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白點型病斑在嫩葉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一般不產生胞子。節瘟:水稻抽穗后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繞節擴展,病部變黑,易折斷。穗頸瘟:穗頸部初現褐色小點,造成枯白穗和秋谷。 2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砲子在稻草和血上越冬,次年借風雨傳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胞子可進行再侵染。其在適溫高濕,有雨、霧、露的氣候條件下利于發病,菌絲生長適溫26?28°C,胞子形成的適宜相對濕度在9 0%以上,生長適溫25?28°C,砲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 8h o溫度適宜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 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 3發病原因 3. 1施肥不當

稻瘟病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为此笔者该把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做以简要总结,以便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目前还未发现苗瘟发生,主要是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 ㈠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间抗病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通常区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也有达2~3厘

米的。病斑两端常有纵长的褐线,在多湿条件下,背面产生少量的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 2、急性型:在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在感病品种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表面密生青灰色霉,这种病斑发展快,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3、白斑型: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褐点,局限于两条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危险性小。 此外,本田成株期的叶舌、叶耳、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生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起穗瘟的发生。 ㈡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水稻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微生物、发病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技术 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1]。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1 叶瘟 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 1.2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凡是栽培水稻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发生的特点,旱稻重于水稻,粳、糯稻重于籼稻,山区重于平原,广西及中南、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旱稻重于晚稻。 一、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1、苗瘟在秧田发生。根据秧苗受害时期又分苗瘟和苗叶瘟。苗瘟一般在三叶期前发生在秧苗叶片上,其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2、叶瘟在本田叶片上发生。因气侯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表现有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等四种病斑类型。 Ⅰ、慢性型:是叶瘟常见病斑。典型病斑梭形或纺锤形,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由三圈一线组成,最外圈为中毒圈,淡黄色,内圈是坏死圈,褐色狭长,中央崩解圈,灰白色,病斑中央连外圈的叶脉变为褐色线,两端延伸至健部组织,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灰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出现在成熟稻叶上。 Ⅱ、急性型:病斑暗经常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部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在感病品种上出现,尤其在适温、高湿,有利发病

的气侯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稻株嫩绿叶片最易发生。急性型病斑发展很快,它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若天气转晴,气候干燥,或药剂防治后,则急性病斑转为慢性型。 Ⅲ、白点型:此型病斑较少见。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叶上。 1、节瘟病节初生褐色小点,病斑逐渐环状扩大至全节,病节变为黑褐色。潮湿时,病节上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后期病节组织破坏,凹隐缢缩。病株易折断、倒伏。一般多发生在穗颈以下第1-2节。 2、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分别称为“穗颈瘟”、“穗轴瘟”和“枝梗瘟”。病斑初期呈黄褐色水渍小点,病斑不断扩展,围绕穗颈、穗轴或枝梗,最后成为灰色或灰黑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穗颈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水稻螟虫造成的白穗相似,只是穗轴上无虫孔,穗子在穗颈病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同时穗颈病都有灰色霉状物而区别于螟害。发病迟的稻穗秕谷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局部枝梗发病,造成“阴阳穗”。 3、谷粒瘟发生在谷粒颗壳或护颖上。谷粒上的病斑变化较大,其中以在乳熟期症状最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常产生灰绿色霉状物,随着谷粒的黄护颖染病,病斑淡灰褐色或黑色。 二、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各地稻瘟病菌小种类型和区系分布极为不同,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最理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它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水稻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本文阐述了水稻稻瘟病害的症状、发病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养维修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稻瘟病发病条件 (一)菌源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二)品种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品种老化,抗性丧失,稻瘟病生理小种亦产生适应性。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 (三)气候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如分蘖期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标准.doc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规范- 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穗颈瘟、节瘟、叶瘟、枝梗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 一、症状 2、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一、第二节,节上初生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环状扩展,最后使整个节部变成黑色,造成茎秆节弯曲或折断 3、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适温、高湿时,有的会变为慢性型病斑。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 1、品种抗病性。粳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

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天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2、气候条件。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粳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间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雾、露天气多,光照少,适合稻瘟病流行。粳稻抽穗期如气温降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颈瘟流行。例如,2005年、2010年,通化市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扩展、蔓延,导致水稻稻瘟病大发生,部分地块绝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肥水管理。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猛长,叶色浓绿,组织柔软,导致组织细胞壁变薄,叶片硅质化程度降低,叶片可溶性氮含量增多,抗病性减弱。追施氮肥过急、过晚也易造成抗病性减弱。施用氮肥不均时,施肥过多的地方,往往形成发病中心;长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冷浸田或冷水灌溉的山田、水口等水温低,对水稻生长不利,往往先发病,发病重。此外,地势低洼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的土地,由于气温、水温、土温冷凉,排水通气不好,也易发病。 三、防治技术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要求。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个别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甚至全田出现白穗,可导致颗粒不收。稻瘟病病原菌为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稻梨孢菌。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稻瘟病的病菌孢子具有随空气飘散的特性,带病稻草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用带有潜伏菌丝的种子播种,其秧苗可能发病,而表面带菌(分生孢子)的种子,则在催芽播种后,分生孢子萌芽从幼苗基部侵入,因而秧苗发病。在病稻草中越冬的菌丝于来年6~7月间,平均气温达15℃以上时,于降雨后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本田,叶片受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再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越冬的病草、病瘪粒,都可成为第二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来源。水稻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小穗梗上,病部发生褐色至黑色圆型或梭型病斑,在潮湿的气候下,病斑上产生青霉层,发生早时形成秕谷和白穗,发生迟时,籽粒不饱满,造成减产。谷粒瘟发生在稻粒及护颖上,在颖壳处呈现暗灰色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斑,影响结实,严重的可使米粒变黑。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 1、品种抗病性。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d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2、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