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作者:王付昌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点击数:8540 更新时间:2009-10-3 [打印] [关闭窗口]

〔摘要〕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既有多方面的国内条件,又有多种有利的国际因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然而,这些因素中除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以外,内因是第一位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传入之初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它作为科学理论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所信仰却是在五四时期,并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什么从五四时期开始马克思主义会在中国广泛传播呢?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加深了解五四时期的历史,特别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不仅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有其深刻的内因,从而加深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偶然,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从不同方面作过探讨,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作一论述。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五四时期,随着社会的演进,中国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料表明,1894年,中国约有产业工人10万人;此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的发展,1915-1920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外国在华企业的增加,到五四时期,中国的产业工人已有约200万人,〔1〕日本人推测“有二百———二百五十万左右”。〔2〕虽然中国的产业工人总数还不多,且有一定数量的女工和童工(缺乏统计数字,据有关资料估计不会超过50万人)。〔3〕但中国的无产阶级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因受三重压迫,特别能战斗。邓中夏曾指出:中国“工人决战的毫不逡巡踌躇的态度,亦比任何群众所做的要勇敢,要坚决些”。〔4〕第二,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一些行业,便于组织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与农民有天然联系,容易和农民结成联盟。此外,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的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5〕中国的无产阶级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就开始了争取经济政治权利的斗争,或积极参加爱国斗争,辛亥革命前40年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6〕;1912年到1919年五四前更达130多次。〔7〕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上海有“六七万”工人罢工,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唐山铁路工人进行了抗议示威;南京、厦门、威海卫、济南、九江等地工人都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天津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在酝酿罢工。这些斗争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表明中国无产阶级正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形成一支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工人运动的理论总结,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接受它,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它和运用它。因此,无产阶级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力量,没有无产阶级的壮大发展,就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力量,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对中国封建主义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武器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指出:“吾国欲图世界之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8〕“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9〕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数。〔10〕孔夫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象”。〔11〕号召国人要“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清除封建思想观念。〔12〕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13〕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砸碎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思想上的藩篱一旦被打开,各种新思潮、新学说便排空而入,思想文化领域里一时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的景象。虽然开始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的新思潮、新学说的一种,但其真理的光芒很快就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发现,吸引了他们,进而为他们所信仰所传播。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富强、人民的幸福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但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直至辛亥革命,虽然打倒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最终破灭了,在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的统治下,国家更加纷乱、民生更加痛苦。孙中山当年曾愤懑地指出:“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暴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民愈不聊生矣!”〔15〕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更加看清了帝国主义压迫、军阀专横、国家民族岌岌可危的形势,从而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恽代英在《力行救国论》中说:“谓国家不须救,非冥顽不灵者,必不道此语也。谓国家不应救,非丧心病狂者,必不持此论也。”〔16〕要救国救民就要有科学的理论武器。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起初他们或是相信无政府主义,或是信仰新村主义,或是寄望合作主义,最后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救国良方。正如蔡和森所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17〕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立即将它付诸实践。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作为指导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18〕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就有关于大同社会的描绘。后人一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大同理想的追求,古代农民起义提出过“均贫富,等贵贱”的要求;近代太平天国设计了“四有二无”、“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方案;康有为的《大同书》勾画了一个去“九界”废除私有财产、消灭

阶级、人人平等幸福的“太平大同”社会的蓝图。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仅是对上古社会理想化的追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不能提出科学的依据,更不能找到实现的主体力量。因此,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就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所以受到传统文化

薰陶的中国人往往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相提并论。如蔡元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就是“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意义;且含有男女平等主义”。〔19〕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20〕后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直接把共产主义说为“人类进到大同境域”。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使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亲切的认同感。这就使先进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顺水推舟易于接受的便利”。〔2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他概括地指出了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为中国先进分子指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树立了仿效榜样。俄国十月革命后,虽然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或是封锁消息,或是诬蔑俄国布尔什维克为“过激党”、“杀人如麻”,把革命后的俄国说得漆黑一团。但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的光辉,中国的先进分子通过各种渠道逐渐知道十月革命的真相。1918年11月李大钊就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22〕。五四前夕,陈独秀认为“俄罗斯的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23〕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十月革命将“普及于世界”。在了解十月革命过程中,中国的先进分子得到了三个认识:一是认识到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他们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已经在俄国完全实现了”〔24〕。二是总结了十月革命的经验,指出俄国革命是“群众运动”,〔25〕是“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和贵族大联合资本家大联合相抗,收了‘社会改革’的胜利”;十月革命成功,有“党”作为“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组织“工团”、“合作社”、“苏维埃”;联合世界各国革命组织。〔26〕三是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指出:“俄国是农业国,中国也是农业国,将来中国的革命运动,或者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的可能性。”〔27〕“中国的国情,如社会组织,工业状况,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近,故俄之过激主义可以行于中国。”〔28〕“俄罗斯是一个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农民及无产阶级受国际的经济压迫便异常之大,加以大战破产,社会革命遂起”,“中国受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更甚,“失业”更多,“恐怕免不了社会革命的命运”。〔29〕虽然这些认识在某些方面不很准确,但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总结了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认识到中国革命要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因而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仿效俄国革命。

第二,苏俄政府的内外政策强烈地吸引着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认为苏维埃政权把“大产业、银行、铁路等收归国有,土地交给能自种的农人耕种,废除遗产制和土地占有权,消灭有产阶级遗留下的恶制”。〔30〕工厂企业由工人民主管理,实行8小时工作制,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苏俄政府实行的反对霸权主义,持弱小民族的对外政策也给中国人民以深刻印象。苏俄政府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郑重宣布废除旧俄国政府与中国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压迫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宣言在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一是告诫国人不要再受人欺骗恫吓,相信苏俄,接近苏俄。《上海救国日报》说:“不要怀疑

他们政府未经人承认,国际的惯例是可以创造的;也不要听信他是过激派,怕与他接近。”〔31〕二是赞扬苏俄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人类从未有之公道平等之举。《上海星期评论》说,苏俄政府的通告“的确是自有人类以来空前的美举。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伟大的事业,没有这样清洁高尚的道德”。〔32〕中华实业协会说:此举“足以扫清旧世界国际间一般罪恶,开辟现世界全体民族互助宏基”。〔33〕三是主张自主自强,与苏俄人民携手实现美好的未来。上海学生联合会提出: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做一些‘为自由而力战’的成绩出来,才真的不负俄人,抑且不负自己哩?”〔34〕中华劳动公会表示愿与“全俄的农民工人红卫兵提携”,“一齐努力,除那特殊的阶级,实现那世界的大同”。〔35〕苏俄政府的内外政策,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定她是世界上最公正最合理的制度、最好的政府,从而吸引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失去“魅力”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它以残酷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李大钊曾引征日本人的话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36〕连对资本主义制度曾经极为神往的梁启超,在旅欧中看到战后西欧一片残破时,也认为资本主义文明需要东方文明调剂。〔37〕二是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世界性的罢工风潮日盛一日,这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陈独秀说: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有”,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抗阶级;“生产过剩”造成经济危机,只有“在生产方面废除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在分配方面废除剩余价值,才可以救济现代经济的危机及社会不安的状况”。〔38〕恽代英说:“资本主义是应该推倒的,因为资本家是以少数人利益荼毒大多数人的劫星。”〔39〕三是资本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权夺利,以强凌弱,使中国人民看清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丑恶面目。最初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寄于厚望,普遍认为可以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青岛、山东等权益,摆脱半殖民地的境地,相信公理会战胜强权,弱国小国可以出头〔40〕。并天真地认为国际联盟成立,则“欧美各国对亚洲人不平等的待遇和各种不平等的条约便自然从根消灭了”。〔41〕但最后中国人民看到英法美意日五强操纵和会,不仅没有取消不平等条约,甚至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残酷的现实使中国人民看清了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如毛泽东所说:“我正式告诉路易乔治这一类政治家,你们所说的一大篇,我们都清白是‘鬼话’,是‘胡说’。我们已经醒了。我们不是从前了。你们且收着,不要再来罢。”〔42〕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先进分子眼中的暗淡,更显出苏俄新的社会制度的耀眼光芒,吸引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此伏彼起,“多至不可胜计”。如英国在战后4年间“罢工多至四千余次,参加人数达到五六百万人”。〔43〕1919年美国工人罢工达3600多次,参加工人400万。翌年五一节由法国铁路工人开始的一次大罢工就有150万人参加。对此曾身历其境的梁启超说:“我留欧一年,这罢工风潮,看见的听见的每月总有几次,其中最大的如九月英国铁路罢工,……简直就是两个敌国交战。”〔44〕在世界工人运动高潮中,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兴起,继俄国十月革命,芬兰、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等国都先后爆发了革命。这个世界革命的高潮使中国的先进分子体验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的兴起发展:“最近二十年来,各国劳工运动发达,———与马克思的预言相符了。”〔45〕“现在世界的经济组织,既已经资本主义以至社会主义”,“在这劳工运动日盛一日的风潮中,想行保护资本家的制度,无论理所不可,抑且势所

不能”。〔46〕“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凡有人心的人都应能感觉出共产革命的切要”。〔47〕连梁启超也说:“社会革命,恐怕是二十世纪史唯一的特色,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48〕毫无疑问,蓬勃的世界工人运动,汹涌的社会主义革命潮流,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深刻的影响和强烈的鼓励”,促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坚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国的先进分子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纷纷为其科学性所折服。蔡和森说:“自柏拉图统御以来的哲学思想(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其特点重理想轻生活,重精神轻物质。马克斯的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这真是思想史上的一桩大喜事。”〔49〕李大钊认为:“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自有马氏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史学界开一新纪元。”〔50〕杨匏安说:“自马克思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光辉。”〔51〕毛泽东指出:唯物史观符合客观实际“不象惟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动摇”。〔52〕

马克思主义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从1920年开始,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同时,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始革命实践。李大钊组织北京的革命分子深入人力车工人中调查工人生活状况,邓中夏、张国焘等向长辛店铁路工人宣传,建立劳动补习学校,成立工人俱乐部,把工人组织起来。陈独秀等组织上海工人举行纪念五一劳动节,年底建立起中国的现代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及印刷工会。武汉的革命分子首先深入人力车工人中了解工人疾苦,启发工人觉悟,建立工会,领导罢工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具体领导下,武汉党组织领导了粤汉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毛泽东、李立三等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建立工会,进行罢工斗争。王尽美、邓恩铬等在济南、青岛,以及胶济、津浦两路开展工人运动。李振瀛,韩麟符等在天津等地工人中活动。邓培、梁鹏万在唐山铁路工人中开展工作。阮啸仙、刘尔崧等深入广州各行业工人中宣传组织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1922年初到1923年2月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全国各地罢工斗争100多次,参加工人达30万以上。同时,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衙前、彭湃在广东海丰、刘东轩和谢怀德在湖南衡山岳北等地开展农民运动,很快将广大贫苦农民发动起来,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这是中国现代工农运动的开始,它以活生生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指导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反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其他社会学说,尽管在五四时期曾经风靡一时,为许多人所“青睐”,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在全国各地都建立团体,出版刊物进行宣传;信仰新村主义和合作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和广州等地成立“工读互助团”进行实验。但这些活动不是很快失败就是慢慢销声匿迹,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说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这些学说构建的改造社会的蓝图就像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高度的献身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使革命运动

逐步发展,使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由上述可见,从五四时期开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中国国内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各种条件,十月革命和其他有利的国际因素又予以重要影响,同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把它付诸不懈的宣传、实践中。这样马克思主义遂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花结果。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的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53〕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必须指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问题很简单,十月革命和当时社会主义运动所影响的是全世界,并不仅仅是中国。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却能得到广泛传播,显然主要是根植于中国国内条件的。谓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是“被俄人移植而来”〔54〕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

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1)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1)。第三、就是马克思主义根置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1)。 2、简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2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1)、武装斗争(1分)、党的建设(1分)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武器。(1分) 4、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1分)、充满活力(1分)、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的社会。 5、简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 三个代表的科学涵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对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的阐明(2分);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对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阐明(2分)。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简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9、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分)、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分)、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1分)、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1分)、第五、建设生态文明(1分)。 10、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分)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分)、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1(高二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启示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早期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面对中国革命复杂形势,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晚年的“左”教条主义错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因此中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世纪里,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启示: 1、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增强国家综合势实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最初就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而三次主要飞跃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进行的。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宣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毛泽东思想,继而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也是基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开辟了具有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国内外的特殊形势加深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又一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学案)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标: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分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说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阅读内容)★自主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20世纪初) 1)代表人物: ①1902年,______发表文章称________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1906年,朱执信发表《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③一些________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思考: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原因: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新思潮竞起。 3、十月革命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2)思考: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前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3)主要代表:________ ①1918年11月,发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___________”而奋斗。 ②1919年5月,《___________》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___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③利用________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点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意味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方向发生了转折,开始由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由以欧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领导者开始由资产阶级转向无产阶级,从而知道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①成立:1919年12月成立,幻想通过__________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改造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②失败原因:经济上入不敷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③影响: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开始接受__________,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三次论战 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________”的讨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心得 从我记事以来,“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就经常出现在我的耳边。从最初的陌生好奇到略知皮毛再到今天对他的系统学习,我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渐渐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像邓小平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诞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进入大学,我有幸被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院党课以及校党课的学习。在各类党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大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来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的学习,我了解到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还了解了马克思本人,对他的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越发的敬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841年大学毕业以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论文,积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而当他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后,就自觉地站在了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对“劳动产生了宫殿,但是给工人产生了棚舍”的现状作了有力的鞭挞,对“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充满了信心。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共产主义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我国的解放,发展和将来该走的路其实都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个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即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员的我明白了,只有好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

【摘要】从1921年建党,中国共产党至今已风雨兼程地走过了90多个春秋。回顾党走过的这9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发现,尽管整个历程风云变幻,包罗万象,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意义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由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了其向世界传播的进程,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第202页

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步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而不仅仅只是空泛的理论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理论,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也不会这么快就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从实践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答: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①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补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之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和殖民的危险,不少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但最终无果。直到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崛起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摇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中国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虽然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然而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一大批革命者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摇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线转移,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也在十月革命的触动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从1920年开始,一批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1921年7月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完成建党的工作,力求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主要内容上取得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始。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的阶段。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新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表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获得的一次巨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成为继马克思主义之后知道中国革命的又一面思想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 “马克思主义王朝”在中国确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处于领导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要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意识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讲解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经验 三、正文: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