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第25卷第1l期2005年6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ProceedingsofmeCSEE

Vbl.25No.11Jun.2005

@2005Cllin.Soc.forE1ec.Eng.

文章编号:0258—8013(2005)11.0046—04中图分类号:rIM46文献标识码:A学科分类号:470?40

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张方华,朱成花,严仰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16)

THECoNTRoLLEDMoDELoFBI.DIRECTIoNALDC-DCCoNVERTER

zHANGFaIlg—hua,ZHUCheng—hua,YANY抽g—guang

(N觚jingUniVersit)r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N删ing210016,JiaIlgsuPmVince,Cllina)

ABSTRACT:7nlecon心onedmodelinⅡlebi—directionalDC.DCconvertersvariesacc蛐gt0ⅡIepowernow.The

papercoIlcludedmatmesiIl口eVoltagelo叩isunabletosta_binzcasvste:m柚dⅡlatlllestatefeedbackism锄datorytocont∞ltlIedyII舭licsofabi.direcnonalpowerccll.ThepaperanalvzedⅡlecontrolmo(1clofⅡ1ebi—directionalDC-DCconverterwitllnlcBuck,B00stbi-dirccdonalDC.DCconvertcr.Thes沁leVol诅geloopwimPDcon仃ouerwasuscdiIImcbi.mrcctionalDC-DCsystem.ThestabiU谚跚dⅡlegOoddynalIlicsoftllepmta【ypevcrifiedtlIeconclusions.

KEYWORDS:Powerelcc打olIics;Bi—directionalconve嗽;Con订0lledmodel

摘要;双向DC.DC变换器在不同的功率流向时,存在不同的控制模型。有学者认为,对于能量双向流动的闭环系统,单电压环补偿不能实现闭环稳定工作,而状态反馈可以实现闭环稳定。该文以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为例构建试验平台,通过双向控制模型的分析,采用Pm补偿环节的单电压闭环实现了BDC系统闭环稳定,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系统的稳定和良好动态性能说明该文分析正确。

关键词:电力电子;双向变换器;控制模型

1引言

双向DC—DC变掳!器(Bi—directionalDC—DCConvemr,BDC)是DC—DC变换器的双象限运行,它的输入、输出电压极性不变,输入、输出电流的方向可以改变。BDC实现了能量的双向传输,在功能上相当于两个单向DC—Dc变换器,是典型的“一机两用”设备。在需要双向能量流动的应用场合可以大幅度减轻系统的体积重量及成本,有重要研究价值。研究热点集中在BDC的电路拓扑方面,文献【1—4】研究了几种BDC适用拓扑。冀”

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模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变换器的优化设计,改善变换器性能。文献【5.7】对变换器的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好的效果。Dc-DC变换器为实现稳压输出、优良的动态性能等,需构成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状态空间平均法是分析开关调节系统的常用方法【8】。单向Dc.DC变换器有成熟的控制技术,但在BDC中不同功率流向控制模型不同,因此研究BDC的控制模型,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案是研究BDC的重要方面。本文以Buck/Boost双端分时稳压BDC为例,分析BDC的控制模型问题。

2BDC的控制模型及PID调节器

2.1应用实例

图1为太阳能电池阵系统应用实例【9】。在该系统中,%代表蓄电池,五妇代表太阳能电池。日照区时,太阳能电池提供负载能量,同时多余的能量通过BDC给蓄电池充电;日影区时,蓄电池通过BDC给负载提供能量。系统工作时维持调节点电压K不变。在该系统中虚线框内的变换器等效负载在日影区期间表现为耗散型的电阻,而在日照区期间为供电电源,因此其控制模型和常规变换器不同。Buck/BoostBDC从控制的角度可以分为Buck型BDC、Boost型BDC和双端分时稳压Buck/BoostBDC三种情况。

图l太阳能电池系统中的BDC

ng.1TheBDCinthesolarc枷syst哪

万方数据

第11期张方华等: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47

2.2

Buck型BDC的控制模型

图2为Buck型BDC的等效电路。Req为等效

负载,既代表耗散型的负载,也代表可提供功率的电源。

图2

Buck型BDC等效电路

Fig.2

The

eqlliVm蛆tdrcllitofBucktypeBDC

设图2中S2的占空比为D,由文献[8】可得Buck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孰瑚=

瑚眦甜+击卅1)

设系统参数为:Ⅵ=30~60V,K=24V,尺=2.4

Q,

厶:160“H,C兰2000归。当尺印为耗散型电阻时,图

2电路为常规的Buck型变换器。若无补偿环节时,其控制到输出的开环传递函数Bode图如图3(a)虚

线所示。能量由K流向Ⅵ时,氏相当于负电阻。此时由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无补偿环节)中如=

一2.4Q,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出现两个右半平面极点,图3(a)实线为其对应Bode图。两种情况下的幅频特性曲线相同,而相频特性曲线对称于Oo线。对于常规Buck变换器,通过比例(P)、比例积分(PI)、

比例积分微分(PD)等补偿环节校正均可使系统

具有一定的幅值和相角裕度。但负阻抗型负载的Buck变换器具有两个右半平面极点,其相频特性曲线在谐振频率之后趋近于1800线,经P或PI环节的补偿不能使闭环系统稳定。与文献[1】通过时域分析方法所得结论一致。

由Nyquist稳定判据,系统正穿越兀,2线一次可以实现具有两个右半平面极点的系统稳定。微分(D)环节可以对系统有7【/4的相位补偿,因此采用

PD补偿环节有可能实现该BDC系统的闭环稳定。

本节采用图4所示的PD补偿环节,通过合理设计PD参数(Rl_10kQ,C1=47IlF,飓=30kQ,C2=33nF,

R3=220Q),可以得到如图3(b)所示的由控制到输出的Bode图(虚线对应耗散型负载情况,实线对应源性负载情况)。两种负载情况下开环截止频率都为

看。

一180

180

f¥

趔O罂

.180

100102

104

106朋№

(a)无补偿环节

—\.以

、、~

\\

_6肚

(b)有PⅢ补偿环节(如图4所示)

图3B眦k型BDc在不同功率流向时

由控制到输出Bode图

ng.3

TheBodeplots

ofB眦k够peBDCwim

m肌nntpowernow

图4P如D电压调节器电路

矾晷4

Themvolta帮∞ntm№r

1.28kHz。耗散型负载下系统相位裕度为640,源性负载时系统相位裕度为510。系统具有好的稳定性。

2.3

Boost型BDC的控制模型

在图2所示电路Ⅵ侧稳压时,为Boost型BDC。

设图2中S2的占空比为D,由文献【8】可得Boost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系统功率级有一个右半平面零点,图5(a)为Boost型BDc的Bode图(虚线对应耗散型负载情况,实线对应源性负载情况)。系统参数为:K=

20~30V,Ⅵ=48V,尺=10Q,上;160UH,C兰2000¨F。

由图可见,只有通过微分(D)环节补偿才能使系统稳

鬯|『测罂一+

旦‰K

+o

毫一

∽一∽∽一∽.吣I<呐.吣I<∞

万方数据

48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25卷定(单闭环)。仍采用图4所示的PD补偿环节(参

数为:月l=10kQ,Cl=4711F,恐=50lQ,Q=2ChlF,

R3=33Q),图5(b)为PD环节补偿后由控制到输出

Bode图(虚线对应耗散型负载情况,实线对应源性

负载情况)。经PD环节补偿后系统稳定,系统开

环截止频率为1.15kHz,两种情况相位裕度都是

470,系统具有好的稳定性。

2.4BucI(/Boost双端分时稳压BDC的控制模型

在双端分时稳压情况下,要求设计的PD调节

器能对两个方向的BDC进行稳定调节。由上面两

种类型的BDC的控制模型分析可知,采用同一个

PD调节器,可以实现Buck型BDC和Boost型BDC

闭环稳定工作。对于本节分析的双端分时稳压的

BDC系统,采用同样的PD环节(参数为:Rl=lokQ,

G卅711F,岛=20l国,Q=33IlF,飓=270Q)补偿后

的系统Bode见图6,图中虚线为Buck型BDC的

情况(相频特性曲线中上面两条为源性负载情况,

下面的两条为耗散性负载情况),实线为Boost型

BDC的情况。Buck型BDC由控制到输出的开环截

止频率为10.2kHz,耗散负载和源性负载情况下的

相角裕量都为480;Boost型BDc由控制到输出的

开环截止频率为5.99kHz,耗散负载和源性负载情

况下的相角裕量均为500,幅值裕量均为15.3dB。

ao

一180

180

f菩。罂

一180

(a)无补偿环节

l\≮、

:、、——一\~

}严~—\j

/一y

‘一’一…‘。~。

~~~~一j(b)有PD补偿环节(如图4所示)

图5B∞st型BDc在不同功率流向时由

控制到输出B0de图

Fig.5TheBodeplotsofBo蛸t坶peBDCwith

di雎嘲Itpowernow

圈6Buck型和B∞st型BDC经同一咖环节补偿后

由控制到输出的Bode图

l强g.6r11leBodeplotsofBucktypeBDCandBoosttypeBDCwimthes锄e咖voIta妒c蚰tr加er

3试验验证

3.1控制电路

本文研究的BDc样机的规格要求为:①根据功率流向自动选择稳压输出端;②低压侧:15—30V(额定24V),高压侧电压:30~60V(额定48V);

③输出功率300W。要求根据功率流的方向确定输出电压的稳压侧,即:能量由K流向K(参考图1)时,%侧稳压输出,控制模型为式(1);能量由K流向K时,K侧稳压输出,控制模型为式(2)。两种情况的负载都是耗散型电阻。设计控制电路框图如图7所示。

该控制电路利用一个电压调节器和一套驱动电路实现了Buck/BoostBDC两端稳压,并可根据能量流动的方向,自动选择稳压端(K或K)。相对文献【10】采用两套控制器和驱动电路的设计节省了一套控制器。

砸署瑶Ⅳ驴l赢

驱动Sl飓

驱动S,地

图7Buckmo惦tBDC控制和驱动系统框图

ng.7

Tl地c伽帅UeddrcllitandthedriV盯ofB眦I‘,Bo惦t

BDC

嘞瞄

∞p/迥颦.

万方数据

第1l期张方华等: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49

3.2试验验证

采用电感电流过零的方案【l】和上面分析的PD

控制器参数,构造试验样机。

(1)系统稳定性试验

图8(a)为样机在PD调节器下的Boost侧(48V)

的输出电压波形(耦合交流)。图8(b)为采用PI调

节器获得同样的开环截止频率时的48V侧输出电压

波形(耦合交流),输出电压出现了振荡。说明单闭

环PD调节器实现双向闭环稳定的分析正确。

(a)采用PD调节器(b)采用PI调节器

图8采用PI调节器和咖调节器

在同样开环截止频率下的输出电压和y如电压波形

ng.8Theoutputvolta髀粕d%s2ofmeBDCatthe

s锄e

c瑚sover觚quencyⅥ噎thPmandPIvoltagec蛐troner

(2)系统动态性能

图9(a)、(b)为Boost侧48V稳压输出时的突加

载(从O.5A到6A)和突卸载(从6A到0.5A)试验波形。

(c)、(d)为Buck侧(24V)稳压输出时的突加载(从O.5A

到12A)和突卸载(从12A到0.5A)试验波形。48V侧

响应速度为1.75ms,24v侧的响应速度为0.6ms,

系统有快速的瞬态响应特性。

,o

50叩_S,格却5‰

,o

(a)B00st突加载(从0.5A到6A)(b)B00st突卸载(从6A到0.5A)

200黼舢蓑。蓑

(c)Buck哭加载(从5A到12A)(d)Buck哭卸载(从12A到O.5A)

图9备份模式原理波形

Fig.9Thedyn锄icnspo嬲ewavefo珊softhepmt0切pe4结论

双向DC—DC变换器在不同的功率流向时,存在不同的控制模型,其电压调节器需要考虑两个能量流动方向的因素。本文以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为例构建试验平台,通过双向控制模型的分析,认为单闭环调节器应采取PD或其它的有7【,2相位补偿的调节器。试验系统的稳定和良好动态性能说明本文分析正确。

参考文献

【1】w缸g

Kun瑚g,L七eFredc,LaiJ鹊on.ol崩mi∞pIincipleofbi-di碳monalfllⅡ一砸d蓼DC,DC∞nvefterw浊岫j6eds曲一s谢诎lingscheme趾dsomstal恤gcapabiuty【q.唧APEC2000.New0|1e删,2000:111。118.

【2】Venl(at髓趾K.ol嗍ltmodecon虮'Ⅱedbi—direcdonalnybackconVeftIIr[C】.ⅢEEPESC’89.NewYork,1989:835—842.

【3】陈刚,徐德鸿.一种零电压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2001,35(2):1—3.

alenQm舀XuDehong.AZe静Voltage—s、Ⅳitchingbi_djrecd伽aIDC—DCconve【ter阴.PowerElec呐nics,2001,35(2):1—3.

【4]张方华,严仰光.一族正反激组合式双向Dc-Dc变换器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5):157.162.

办angFanghua'YhYangguang.AfaInilyoffonvard—nyb∞khy晡dbi曲rectionalDC—DCc∞verte塔【J】.Proc∞dings0ftIleCSEE,2004.24(5):157一162.

【5】贺昱曜.王伟根.徐德民.串并联谐振Dc.Ac变换器原理分析、建模及仿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9,19(12):14.17.

HcYuy∞,mmgWeig∞,xuD锄in.Principle,anlysis,modeling,姐dsimul撕onofatlll优ph船eDC?ACs商船一p啪Ⅱel∞son趾tconverter【J】.ProceediIlgsoftIleCSEE,1999,19(12):1年17.

【6】林维明.黄是鹏.张冠生,等.具有快速负载动态响应的D(=,【,C开关变换器开环控制新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l,21(9):78—81.

L.mweiming,HI删略Sbipeng’ZhangG啪sheng甜nZ.Anewop衄_100pc∞仃olstrategyfbraDC?DCswhhingconverb盯withfhstl砌岫sient∞sp0船e【J】Proce酣ingsoftl坨CSEE,200l,21(9):78—81.[7】孙驰,毕增军,魏光辉.一种新颖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解耦控制的建模与仿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1):12牟130.

SllnChi,Bizengj吐,wdG咖ghui.M0del讪坞andsiInul撕onofathl.ee—phasefo叶leginvenerb船甜onanoveldec伽pledconnDltechnique【J】.ProceedingsoftheCSEE,2004,24(1):124—130.

【8】蔡宣三,龚绍文.高频功率电子学——直流一直流变换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9】capelA,o’sulliVanD,Ⅵ,einbe唱A甜耐.Abi-djrecdonalllighpowerceⅡusil培laIgesignalfeedback

c删蜘1wi血m扣【imumcun锄tconducdoncon廿0l∞P)forsp∞eapplicalion【C】.Proc.ofPESC’86,N甜1edands.1986:68舡695.

【10】Ar山urPf如lz%M孤riceWdne‘AnParker.Bi—diIecdonalautomo石ve42,14VoltbllsDC,DCconvener【R】.In帆dcs,Inctecbnjca】r印ortSer!ies:2000-0l一3066.

收稿日期:200中11—08。

作者简介:

张方华(1976一),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功率电子变换技术;

朱成花(1976一),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功率电子变换技术;

严仰光(1935一),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航空电源系统。

蜂r.o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